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ID:83626196

大小:828.2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永州市一中2023届高三入学考试试卷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病毒与细菌的区别、细菌与小麦的区别分别在于()A.有无细胞壁、有无遗传物质B.有无细胞结构、有无成形的细胞核C.有无成形细胞核、有无细胞结构D.有无成形细胞核、有无细胞壁【答案】B【解析】【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DNA或RNA)组成。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菌具有细胞结构,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细胞结构;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小麦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2.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的尿液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可产生砖红色沉淀B.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分别由四种核苷酸组成C.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变性的蛋白质依然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1、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2、核酸包括DNA和RNA,其基本组成单位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详解】A、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可产生砖红色沉淀,A错误;B、RNA和DNA的空间结构虽不同,但它们的分子结构相似,分别由四种核苷酸组成,B正确;C、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碱基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构成了DNA的多样性,C正确;D、变性蛋白质肽键没有被破坏,依然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D正确。故选A。3. 人的横纹肌中有球状蛋白、味蕾上有味觉蛋白、红细胞里有血红蛋白,这些蛋白质在不同细胞中发挥着不同作用,这是因为()A.组成这些蛋白质的单体结构通式不同B.连接氨基酸的化学键不同C.这些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不同D.这些蛋白质有各自独特的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相同,A错误;B、氨基酸之间都是通过肽键相连,B错误;C、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再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C错误;D、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造成这些蛋白质有各自独特的结构,D正确;故选D。4.婴儿所需能量的20%由母亲的乳汁中的乳糖提供。正常情况下,一分子乳糖能在小肠内被水解成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后经小肠黏膜吸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乳糖属于多糖B.半乳糖和葡萄糖均为单糖C.单糖都可以作能源物质D.葡萄糖在人体细胞内可以合成各种多糖【答案】B【解析】【分析】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如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等,二糖是由两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一分子二糖能够被水解为两分子单糖,如乳糖、麦芽糖、蔗糖;多糖包括糖原、淀粉、纤维素。还原性糖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蔗糖、淀粉和纤维素是非还原糖。【详解】A、乳糖由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构成,属于二糖,A错误;B、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B正确;C、脱氧核糖和核糖是核酸的组成部分,不能作为能源物质,C错误;D、葡萄糖不能在人体细胞合成淀粉、纤维素等多糖,D错误;故选B。5.某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废物清除过程涉及细胞间信息的交流,能识别旧的或受损蛋白B.细胞膜塑形蛋白含量与该细胞降解胞内废物的能力呈负相关C.“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其内部的水解酶的修饰加工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D.“分子垃圾袋”的作用是运输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其可能来自高尔基体【答案】D【解析】【分析】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核糖体:无膜的结构,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详解】A、根据题意得知,细胞内的废物清除过程是指处理细胞内的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不涉及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错误;B、细胞降解胞内废物的能力与“分子垃圾袋”的数量呈正相关,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分子垃圾袋”的形成,B正确;C、溶酶体内部的水解酶的修饰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来完成,C错误;D、“分子垃圾袋”的作用是运输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囊泡(分子垃圾袋)可能来自高尔基体,D正确。故选BD。6.下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各结构部分及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①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B.②是染色质,在人体神经元中最多可达到92条C.③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④是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的通道【答案】B【解析】【分析】①是核膜,由双层膜组成,把核内物质与核外物质分开;②是染色质是DNA的主要载体;③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④是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详解】A、①是核膜,由双层膜组成,把核内物质与核外物质(细胞质)分开,A正确;B、②是染色质,在人体神经元中最多可达到46条,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分裂,不能发生染色体复制,B错误;C、③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D、④是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正确。故选B。 7.下图是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运输方式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经a过程才能完成B.一般情况下,神经递质通过a过程进入细胞发挥作用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经b过程分泌到细胞外D.经b过程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答案】B【解析】【分析】对题图分析可知,a图表示胞吞,b图表示胞吐。【详解】A、a、b图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与胞吞有关,A正确;B、神经递质一般是通过胞吐的形式(b过程)进入突触间隙的,其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进入突触后神经元,B错误;C、浆细胞产生抗体是分泌蛋白,抗体通过b胞吐分泌到细胞外,C正确;D、一般情况下,经b胞吐分泌出细胞的物质是大分子物质,但也有例外,如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也是胞吐,D正确。故选B。8.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磷脂和糖脂分子形成的脂双层是完全对称的B.胆固醇镶嵌或贯穿在膜中利于增强膜的流动性C.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的被动转运过程与膜蛋白无关D.有些膜蛋白能识别并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的化学信号【答案】D【解析】【分析】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还含有少量的糖类。 2、脂双层:流动镶嵌模型中最基本的部分,由脂双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的头部和亲脂性的尾部,其两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3、膜蛋白:也和磷脂分子一样,具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有的蛋白质整个贯穿在膜中,有的一部分插在膜中,还有的整个露在膜表面,膜蛋白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4、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详解】A、脂双层是指磷脂双分子层,不包括膜蛋白,是在有水的环境中自发形成的,由磷脂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决定的,但具有识别作用的糖脂分子只分布在质膜的外侧,故脂双层是不完全对称的,A错误;B、磷脂的尾部与胆固醇一起存在于脂双层内部,而非镶嵌或贯穿在膜中,且由于胆固醇是“刚性的”,会限制膜的流动性,B错误;C、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的被动转运包括扩散、渗透和易化扩散,其中易化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即与膜蛋白有关,C错误;D、有些膜蛋白起着细胞标志物的作用,能识别并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的化学信号,D正确。故选D。9.如图所示,在图甲装置A与装置B中敞口培养相同数量的小球藻,以研究光照强度对小球藻产生氧气的影响。装置A的曲线如图乙。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适当提高温度,P点将上移B.P点处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C.降低CO2浓度时,在图乙上的R点应右移D.在图乙上绘制装置B的曲线,Q点应右移【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氧气的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光照强度后,氧气的净释放量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P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细胞呼吸消耗氧气,Q点是光的补偿点,该点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R为光的饱和点。【详解】A、适当提高温度,酶的活性升高,呼吸作用强度提高,P点上升,A正确;B、P点光照强度为0,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故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正确;C、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光饱和点会向左移动,氧气释放量减少,即R点应向左上移,C错误; D、装置B是缺镁培养液,则小球藻中叶绿素不能合成,吸收光能减少,直接降低光合作用强度。Q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但是呼吸作用强度不变,则需要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从而保证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Q点将右移,D正确。故选C。10.下列关于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1)真核细胞的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2)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3)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4)叶绿体合成的ATP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5)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后得出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的结论(6)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7)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观察到用健那绿染色的动物细胞的线粒体A.两项B.三项C.四项D.五项【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需要考生平时积累这些众多细胞器的区别及特有的功能,注意总结归纳分析,从不同角度将细胞器进行分类,做到对细胞器知识的加深理解记忆。【详解】(1)真核细胞的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比如心肌细胞耗能多,所以线粒体含量高于其他细胞;胰腺细胞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一些,正确;(2)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但是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正确;(3)蝌蚪进行变态发育时,尾部逐渐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在这个过程中,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因此蝌蚪尾巴的消退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错误;(4)叶绿体光反应产生的ATP全部用于暗反应,不用于其他生命活动,错误;(5)亚显微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不附着在高尔基体上,错误;(6)雌性激素属于脂质,在滑面内质网上合成,错误;(7)健那绿是专一性的线粒体的活细胞染色剂,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正确。综上正确选项有(1)(2)(7),共三项,选B。1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观察到的现象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其表现型之比接近3:1B.提出的问题是:F2中为什么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C.演绎推理的过程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与隐性亲本测交,对其后代进行统计分析,表现型之比接近1:1D.得出的结论是:配子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答案】C【解析】【详解】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其表现型之比接近3:1,A正确;孟德尔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提出的问题是:F2中为什么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B正确;“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错误;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验证,得出的结论是:配子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D正确。【点睛】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12.水熊虫是一种被称为“不会灭绝”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在遇到危险时其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甚至“完全变干”,而安全以后恢复正常,能在沸水、固体冰块、放射线以及真空环境中生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不会灭绝”的水熊虫体内细胞不会进行更新B.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效率随细胞不断长大而提高C.干燥条件下,水熊虫的新陈代谢并未真的完全停止D.“完全变干”的水熊虫体内没有保持分裂能力的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②受细胞核控制范围限制。2、细胞衰老和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活动,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详解】A、“不会灭绝”的水熊虫体内细胞也会会进行更新,A错误;B、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因此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效率随细胞不断长大而降低,B错误;C、在遇到危险时,其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甚至“完全变干”,而安全以后恢复正常,因此干燥条件下,水熊虫的新陈代谢并未真的完全停止,C正确;D、“完全变干”的水熊虫在安全后恢复正常,其体内有保持分裂能力的细胞,D错误。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1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叶肉细胞的氮和磷,主要用于合成()①纤维素②葡萄糖③脂肪④磷脂⑤蛋白质⑥核酸A.①④B.③⑤C.④⑥D.④⑤ 【答案】CD【解析】【分析】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叶肉细胞的氮和磷,主要用于合成含氮和磷的化合物。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在这三大类物质中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只有C、H、O三种元素组成。而磷脂由C、H、O、N、P等元素组成。【详解】①纤维素属于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三种元素,①错误;②葡萄糖元素组成只有C、H、O三种元素,②错误;③脂肪属于脂质,但脂肪的元素组成也只有C、H、O三种元素,③错误;④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元素组成是C、H、O、N、P,④正确;⑤蛋白质主要由C、H、O、N4种化学元素组成,很多重要的蛋白质还含有P、S两种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Fe、Cu、Mn、I、Zn等元素,⑤正确;⑥核酸是由C、H、O、N、P五种化学元素组成的,⑥正确。故选CD。14.CLAC通道是细胞应对内质网中Ca2+超载的一种保护机制,可避免因Ca2+浓度过高引起的内质网功能紊乱。该通道功能的实现依赖一种位于内质网上的跨膜蛋白TMCO1,这种膜蛋白可以感知内质网中过高的Ca2+浓度并形成具有钙离子通道活性的四聚体,主动将内质网中过多的Ca2+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当内质网中的Ca2+浓度下降到与细胞质基质Ca2+浓度接近时四聚体解聚,钙通道活性消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敲除编码TMCO1的基因可能会出现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过高B.TMCO1四聚体的形成和解聚只受内质网中Ca2+浓度的调节C.若要追踪TMCO1的合成途径,需要用3H标记氨基酸的羧基D.Ca2+既是跨膜蛋白TMCO1运输的对象,又是调节TMCO1功能的信号分子【答案】BC【解析】【分析】CLAC通道是由位于内质网上的跨膜蛋白TMCO1感知内质网中过高的Ca2+浓度形成的TMCO1四聚体,可将内质网中过多的Ca2+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当内质网中的Ca2+浓度下降到与细胞质基质Ca2+浓度接近时四聚体解聚。【详解】A、蛋白TMCO1是由其相关基因表达产生的,敲除编码TMCO1的基因会使蛋白TMCO1不再产生,内质网丧失CLAC通道,可能使内质网中Ca2+聚集,造成Ca2+浓度过高,A正确;B、从题干中分析可知,TMCO1四聚体的形成和解聚受内质网中Ca2+浓度的调节,也受到细胞质基质Ca2+浓度的调节,B错误;C、在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过程中,氨基酸中心碳原子上的羧基会脱去-OH形成水,所以用3H标记氨基酸的羧基不能追踪TMCO1蛋白的合成途径,C错误;D、TMCO1四聚体的形成和解聚受内质网中Ca2+浓度的调节,用于将内质网中过多的Ca2+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D正确。故选BC。 15.已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可以和底物竞争与酶结合的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以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图乙中的曲线a为无抑制剂时的反应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影响曲线2和曲线3的因素分别是pH和温度B.图甲曲线1中,B点时增加底物浓度不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C.图甲曲线1中,在A点之前加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会使曲线1变为图乙中的曲线bD.可以利用图甲曲线2中的C点和曲线3中的F点对应的条件,对酶进行保存【答案】ABD【解析】【分析】1、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表现出活性,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酶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永久失活。酶在最适pH的条件下活性最高。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直至失活。低温时酶的空间结构稳定,高温会使酶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永久失活。3、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底物浓度一定时,在酶浓度较低时,随酶浓度的增加,与酶分子结合的底物分子的数量逐渐增多,酶促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当所有酶分子都与底物分子结合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此时,再酶浓度,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详解】A、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因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永久失活,低温不会导致酶失活,据此可推知:在图甲中,影响曲线2的因素是温度,影响曲线3的因素是pH,A错误;B、图甲的曲线1起点不为0,即没有酶时底物也可以进行微弱的反应,因此该曲线可以表示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B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底物浓度等,所以在B点时增加底物浓度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B错误;C、依题意可知,非竞争性抑制剂能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竞争性抑制剂可以和底物竞争与酶结合的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因此图乙中的曲线b表示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曲线c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作用效果。图甲的曲线1中,在A点之前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底物浓度,加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后,会导致与酶分子结合的底物分子的数量减少,酶促反应速率下降,会使曲线1变为图乙中的曲线b,C正确;D、图甲曲线2中的C点对应的是低温条件,曲线3中的F点对应的pH呈现强酸性、1点对应的pH为最适pH,酶应在最适pH、低温条件下保存,D错误。故选ABD。 16.在观察果蝇(2N=8)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处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可能正在发生基因重组B.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其染色体数和DNA数相同C.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可能不含X染色体D.若该细胞此时出现不均等分裂,则该细胞中可能有4条X染色体【答案】AC【解析】【分析】处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有可能是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粒没有分裂,即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也有可能是染色体减半后的着丝粒分裂后,即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末期。【详解】A、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减数分裂Ⅰ的前期正在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B、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则可能是减数分裂Ⅰ的后期或减数分裂Ⅱ的后期,减数分裂Ⅰ的后期其染色体数和DNA数不相同,B错误;C、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是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或末期,如果该果蝇为雄性,则该细胞可能只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C正确;D、若该细胞此时出现不均等分裂,则该细胞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Ⅰ的后期、末期或次级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末期,只有2条X染色体,D错误。故选AC。三、非选择题17.三倍体西瓜由于含糖量高且无籽,备受人们青睐。图1为三倍体西瓜叶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简图,图2是三倍体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CO2吸收速率表示)与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吸收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_____,吸收的光能主要用途是_____。(2)分析上述两幅图,上午9:00-11:00,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_____;与11:00相比,13点时d的含量将_____(填“增加或“减少”)。(3)据图2分析,Pn曲线第一次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Pn 曲线第二次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是某同学为了测定三倍体西瓜苗净光合作用强度而设计的实验装置。①A、B装置烧杯中溶液分________、______(填“NaOH”或“NaHCO3”)。②实验进行30分钟后,记录到A装置中的红色液滴向_____移动4.5cm,B装置中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0.5cm。若红色液滴每移动1cm,西瓜苗内葡萄糖增加或减少1g,那么该西瓜苗的净光合速率是_____g/h。③若用该装置测三倍体西瓜苗的呼吸作用强度,则应改进的两处是_____、___。【答案】(1)①.类囊体的薄膜②.水的光解(ATP合成)(2)①.光照强度②.减少(3)①.第一次是温度过高,气孔关闭,CO2吸收降低导致②.第二次是光照强度减弱(4)①.NaHCO3②.NaHCO3③.右④.8⑤.一是烧杯中溶液换成NaOH⑥.二是AB装置进行遮光处理【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小问1详解】吸收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吸收的光能主要用途是水的分解(分解为氧和H+),合成ATP。【小问2详解】分析图2,上午9:00-11:00,Pn曲线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此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据图可知,d是C3,与11:00相比,13点时由于温度高,气孔关闭,CO2吸收降低,导致CO2固定减弱,d的含量将减少。【小问3详解】由图2可知,Pn曲线两次降低的原因分别是:第一次是温度过高,气孔关闭,CO2吸收降低导致;第二次是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导致。【小问4详解】①测光合速率时,A、B装置烧杯中溶液为NaHCO3,用来给光合作用提供CO2。②实验进行30分钟后,A装置进行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植物释放O2 ,所以红色液滴向右移动;B装置中红色液滴右移是环境因素(如气压等)对实验产生影响的结果,主要起对照作用,A装置同样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三倍体西瓜苗的净光合速率的测定值是4.5-0.5=4g/30分钟,所以净光合速率每小时为8g。③若用该装置测三倍体西瓜苗的呼吸作用强度,则应改进的两处是:一是烧杯中溶液换成NaOH,除去密闭环境中的CO2:二是AB装置进行遮光处理,排除光合作用消耗及产生气体对呼吸速率测定的影响。18.图甲是某同学做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观察到的图像,图乙表示洋葱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某物质的数量变化曲线,其中1-5为细胞序号。据图回答(1)图甲视野中的细胞取自洋葱根尖的_________区,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用图甲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3)图乙表示细胞中______(填“染色体”或“核DNA”)的数量变化,图中f~g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图乙中找出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的时间段_________。【答案】(1)①.分生②.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2)1→3→4→5(3)①.核DNA②.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加倍后的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或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分别向两极移动。)(4)c~f【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小问1详解】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常用来观察有丝分裂,图甲为根尖分生区;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图甲中1是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2是间期,3是中期(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4是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5是末期,因此有丝分裂过程的顺序依次是1→3→4→5。【小问3详解】DNA复制(图乙bc段)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图乙表示核DNA的数量变化;f-g段为后期,后期着丝粒分裂,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加倍后的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小问4详解】曲线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的时段应包括有丝分裂的G2期、前期、中期,对应图中的为c~f。19.如图表示蛋白质合成分泌的基本途径与类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和⑦都表示蛋白质合成过程,其合成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决定新生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和顺序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细胞中,新生蛋白质的种类不同,其根本原因_______。(3)结合图示分析,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合成和运输过程涉及的细胞器有_________。(4)若上述分泌蛋白为人体激素,则其可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结合,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代谢,这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的功能。【答案】(1)游离的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2)①.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②.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4)①.受体②.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图是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与类型,经过翻译形成蛋白质后,由于内质网定向信号序列的作用,有的蛋白质进入蛋白质转运的分泌途径,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分别被分泌到细胞外、进入溶酶体和质膜;有的蛋白质转入蛋白质转运的非分泌途径,形成的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和过氧化物酶体中。【小问1详解】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为核糖体,①合成的为非分泌蛋白,场所为游离的核糖体,⑦合成的为分泌蛋白,场所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小问2详解】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为基因的表达。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细胞中,新生蛋白质的种类不同。【小问3详解】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其进行加工,线粒体为该过程供能。【小问4详解】若上述分泌蛋白质为人体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代谢,这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20.镉(Cd)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元素,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伤害。现以洋葱为材料探究外源钙(Ca)能否缓解Cd的毒害。(1)实验步骤:①在室温(25℃)条件下,用自来水培养洋葱鳞茎,待刚长出叶片后选取80棵生长状况一致,植株高度基本相同的洋葱幼苗平均分成________组,依次编号。每组镉处理和钙处理的浓度组合如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组别镉处理(μmol/L)010100300钙处理(mmol/L)0A1B1C1D10.1A2B2C2D21A3B3C3D310A4B4C4D4②两周后,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绘制实验结果柱形图如图所示。 实验分析与讨论:①A1、B1、C1、D1四组实验结果说明镉能_______(“促进”或“抑制”)洋葱的生长。②A、B组实验结果说明:在低镉浓度条件下,外源Ca对洋葱的生长无明显的影响;而C、D组实验结果则说明:在中、高镉浓度条件下,外源钙能部分____(“增强”或“减缓”)镉对洋葱生长造成的抑制作用,且钙浓度越_____(“高”或“低”),缓解效果越明显③进一步研究发现,Ca2+与Cd2+竞争细胞表面有限的离子通道,当溶液中Ca2+和Cd2+同时存在时,Ca2+可显著地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轻镉的毒害。④若土壤中过量的镉被洋葱等植物吸收积累,会通过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使人体骨骼中的钙大量流失,临床上常补充________________来辅助治疗,以促进人体肠道对钙的吸收。临床上补充的此物质能以__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答案】①.16②.分别测量植株高度,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③.抑制④.减缓⑤.高⑥.降低细胞对镉离子的吸收⑦.维生素D⑧.自由扩散【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和柱形图:A、B、C、D四组的变量是镉(Cd)浓度,且A、B、C、D四组的镉(Cd)浓度逐渐增大,四组的平均株高随着镉(Cd)浓度逐渐增大而减小,可见镉(Cd)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1234组的变量是钙(Ca)浓度,AB两组表明在低镉浓度条件下,外源Ca对洋葱的生长无明显的影响;C、D两组实验结果说明在中、高镉浓度条件下,外源Ca能缓解Cd对洋葱生长的抑制作用,且Ca浓度越高,缓解作用越明显。【详解】(1)①看柱形图可知:该实验设置了16组。②通过柱形图的纵坐标可知:该实验的观测指标是各组洋葱幼苗的平均株高,故两周后,分别测量各组洋葱幼苗的株高,算出各组平均值。(2)①A1、B1、C1、D1四组实验的变量是镉(Cd)浓度,实验结果说明:一定范围内,镉浓度升高,对洋葱幼苗生长抑制作用增强。②C、D两组实验结果说明在中、高镉浓度条件下,外源Ca能缓解Cd对洋葱生长的抑制作用,且Ca浓度越高,缓解作用越明显。③Ca2+与Cd2+竞争细胞表面有限的离子通道,因此当溶液中Ca2+和Cd2+同时存在时,Ca2+可显著地降低细胞对Cd的吸收。④若土壤中过量的镉被洋葱等植物吸收积累,会通过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使人体骨骼中的钙大量流失;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故补钙的同时要添加维生素D 辅助治疗,以促进人体肠道对钙的吸收,维生素D属于脂质,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维生素D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点睛】本题以探究外源钙(Ca)能否缓解Cd的毒害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分析图形、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21.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M、m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表现为小花、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R、r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RR、Rr、rr的植株表型分别为:正常成熟红果、晚熟红果、晚熟黄果。细菌中的H基因控制某种酶的合成,导入H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中,H基因只在雄配子中表达,喷施萘乙酰胺(NAM)后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1)基因型为Mm的植株连续自交两代,F2中雄性不育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雄性不育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所得可育晚熟红果杂交种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以该杂交种为亲本连续种植,若每代均随机受粉,则F2中可育晚熟红果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2)已知H基因在每条染色体上最多插入1个且不影响其他基因。将H基因导入基因型为Mm的细胞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甲和乙,植株甲和乙分别与雄性不育植株杂交,在形成配子时喷施NAM,F1均表现为雄性不育。若植株甲和乙的体细胞中含1个或多个H基因,则以上所得F1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个H基因。若植株甲的体细胞中仅含1个H基因,则H基因插入了______________所在的染色体上。若植株乙的体细胞中含n个H基因,则H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植株乙与雄性不育植株杂交,若不喷施NAM,则子一代中不含H基因的雄性不育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答案】(1)①.1/6②.MmRr③.5/12(2)①.0②.M基因③.必须有1个H基因位于M所在染色体上,且2条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同时存在H基因④.1/2n【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即可自交亦可杂交。M、m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表现为小花、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R、r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RR、Rr、rr的植株表现型分别为:正常成熟红果、晚熟红果、晚熟黄果,可知基因M、m和R、r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细菌中的H基因控制某种酶的合成,导入H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中,H基因只在雄配子中表达,喷施萘乙酰胺(NAM)后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小问1详解】基因型为Mm的植株自交,F1中MM:Mm:mm=1:2:1,其中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故只有1/3MM和2/3Mm能够自交,则F2中雄性不育植株mm所占的比例为2/3×1/4=1/6;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mm,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所得可育(基因型为Mm)晚熟红果(基因型为Rr)杂交种的基因型为MmRr;雄性不育植株mm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所得可育(Mm)晚熟红果(Rr)杂交种的基因型为MmRr,以该杂交种为亲本连续种植,若每代均随机受粉,即自由交配,两对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有MR、Mr、mR、mr,比例为1:1:1:1,则F1中有9种基因型,分别为:1MMRR、2MMRr、1MMrr、2MmRR、4MmRr、2Mmrr、1mmRR、 2mmRr、1mmrr,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MR:Mr:mR:mr=1:1:1:1,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MR:Mr:mR:mr=2:2:1:1,则F2中可育晚熟红果植株(基因型为M_Rr)所占比例为1/4×3/6+1/4×3/6+1/4×2/6+1/4×2/6=10/24=5/12。【小问2详解】已知细菌中的H基因控制某种酶的合成,导入H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中,H基因只在雄配子中表达,喷施萘乙酰胺(NAM)后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H基因在每条染色体上最多插入1个且不影响其他基因。将H基因导入基因型为Mm的细胞,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甲和乙,则H基因的可能位置有: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插入了2号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上,植株甲和乙分别与雄性不育植株mm杂交,在形成配子时喷施NAM,则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F1均表现为雄性不育mm,说明含有M基因的雄配子死亡,即有H基因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即2号染色体)上。若植株甲和乙的体细胞中含1个或多个H基因,以上所得F1均表现为雄性不育,说明F1的体细胞中含有0个H基因;若植株甲的体细胞中仅含1个H基因,则H基因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即H与M基因连锁;若植株乙的体细胞中含n个H基因,则H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必须有1个H基因位于M所在染色体上,且2条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同时存在H基因,植株乙与雄性不育植株杂交,若不喷施NAM,则子一代中不含H基因的雄性不育植株所占比例为1/2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