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9836
大小:48.4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5-01-06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本试卷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民族的主体性,就是民族在延续发展中贯穿始终的中心,它是使一个民族得以以独立的身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各种性质的综合。而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则是民族主体性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一个民族,只有产生了民族的主体意识,才能具有自觉的内在凝聚力,才能有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弘扬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至关重要。中国人多年的文化困惑,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处理好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实在是关键所在。没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没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没有独立的意志和民族的尊严,就有可能随人俯仰、任人宰割,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被同化;而没有“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气魄和胆量,就有可能因循守旧、闭关自守,因为顽固不化而葬送民族的前途。“中体西用”是不对的。但它作为一种时代思潮,亦传达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忧虑,即害怕在外来文化的汹涌冲击下丧失了民族的自我。其实,只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这种忧虑就是多余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并不在于保持旧“体”,而取决于民族的主体意识。有些“全盘西化”论者和“彻底摧毁与重建”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的能力持悲观态度,主张让外来文化来冲垮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主张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无视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看不到弘扬民族精神在文明再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西体中用”论者主张以西化为体,以民族化为用,其所注意的只是保持文化的民族形式。其实,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的民族外壳,更重要的是要将外来文化从体到用彻头彻尾地“中国化”。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发扬民族的主体精神。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自我扬弃方面,还是在大量引进、容纳、消化、吸收西方文化方面,还是在融合中西、综合创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弘扬民族主体精神》)材料二:任何时代的文艺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环境,与之相应,文艺评论也必然与国家、民族、地理、文化、语言等要素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审美思维,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建构。因此,鉴赏中国文艺作品也必然应以生长于斯、深谙其神韵的中国评论话语为主体,在创作与评论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对话,推动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体系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与作品被全面引进、移植到国内,西方话语凭借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占据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格局。在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界,一旦缺少了西方理论与话语,不少学者、批评家几乎不会评价作品,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曾经并且至今仍然是中国文艺评论界一大怪象。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学者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强力裹挟下亦步亦趋,逐渐迷失于外来话语的自我滋生与庞大体系中。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富于民族责任感与前瞻意识的学者自觉地肩负起了中国文艺理论话语重建的使命。20世纪90年代,杨义以中国文学的经验和智慧为本,同时又参照西方叙事学理论,写作了具有现代中国特色学理体系的《中国叙事学》,被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专家认为是首部建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力作。张江发现新世纪之后的中国文论产生了“失语”的焦虑,中国学者在面对本土作家的文艺作品时必须倚重西方概念和范畴才能进行阐释,于是陆续发表《强制阐释论》等系列论文,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问题与局限进行全面反思,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界民族特色文艺理论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既要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又要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以中化西,兼容并蓄,以此为基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摘编自龙其林《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如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得以弘扬,那么就能够厘清中西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B.“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三种思潮的表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于对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导致的。C.西方文艺理论比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更具话语权,这是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界出现套用西方理论现象的重要原因。 D.部分学者在中国文艺理论话语重建过程中的努力与尝试,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自觉实践,值得肯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但二者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B.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C.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持对民族主体精神的高度自信才能够从容应对,恰当处理。D.《人间词话》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因此可作为重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的范例。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张之洞:“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B.杜亚泉:“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吾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C.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D.蔡元培:“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之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备选:冯桂芬:“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当有出新意于西洋之外者,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1934年,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著名主张,请综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领域“拿来主义”的认识。【答案】1.A2.D3.D4.①首先提出鉴赏中国文艺作品应以中国评论话语为主体的观点。②接着批驳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界用西方理论剪裁传统审美的怪象。③然后运用例证,肯定部分学者在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④最后总结了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具体做法。5.①弘扬民族主体精神,是对外来文化“拿来”的前提。没有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觉能动性,就不能“拿来”。②“拿来”之后,自觉对本民族文化精神自我更新、自我扬弃,融合再造,发挥其积极作用。【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如果……那么就能……”曲解文意。原文意思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是“处理好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必要条件,这里表述为充分条件。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人间词话》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因此可作为重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的范例”错误,重建中国文艺理论话语应当既有传承创新又有兼容借鉴,选项强调了《人间词话》的传统性,并不能得出其可以作为“范例”的结论,因果关系不当。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一个民族,只有产生了民族的主体意识,才能具有自觉的内在凝聚力,才能有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A.张之洞的言论体现的是“中体西用”主张,是材料一明确反对的。B.杜亚泉认为中国文明可以救济西洋文明。C.陈独秀提倡革新除旧,全盘接受西方文明。D.《人间词话》可作为重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的范例,体现材料一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因此,鉴赏中国文艺作品也必然应以生长于斯、深谙其神韵的中国评论话语为主体,在创作与评论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对话,推动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体系的发展”提出观点:鉴赏中国文艺作品应以中国评论话语为主体。第二段“改革开放之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与作品被全面引进、移植到国内,西方话语凭借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占据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格局……不少学者、批评家几乎不会评价作品,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曾经并且至今仍然是中国文艺评论界一大怪象”,批驳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界用西方理论剪裁传统审美的怪象。 第三段“20世纪90年代,杨义以中国文学的经验和智慧为本,同时又参照西方叙事学理论,写作了具有现代中国特色学理体系的《中国叙事学》,被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专家认为是首部建构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力作。张江……陆续发表《强制阐释论》等系列论文,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问题与局限进行全面反思,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界民族特色文艺理论意”,运用例证,肯定部分学者在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第四段“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既要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又要批判借鉴……”,总结了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具体做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实在是关键所在。没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没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没有独立的意志和民族的尊严,就有可能随人俯仰、任人宰割……”“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可知,弘扬民族主体精神,是对外来文化“拿来”的前提。没有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觉能动性,就不能“拿来”。由“总而言之,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自我扬弃方面,还是在大量引进、容纳、消化、吸收西方文化方面,还是在融合中西、综合创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可知,“拿来”之后,自觉对本民族文化精神自我更新、自我扬弃,融合再造,发挥其积极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湖鱼馆红墨这是一部小说,没有封面,不知小说的题目。说的是一位少年阴差阳错的原因离开了山村,离开了青梅竹马的少女——英。少年阴差阳错遇上好多武林师傅,被迫学到多门武林绝技,成了江湖第一武林高手。少年成了英俊青年,他回到山村寻找英。英早年离开了山村寻找他……红墨被瞌睡虫蚕食,趴在小说上睡着了。一觉醒来,不见了小说。妈,小说呢?红墨妈刚准备出门上班,她是保洁员。红墨爸死得早,红墨又天天写小说,三十多岁了还不愿意娶妻。红墨妈每月不到三千元的工资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红墨说,妈,咱俩不着急,等我出名了,让您过上好日子!妈问,啥小说不见了?红墨说就是我睡着了,压在我胳膊下的小说。它又没翅膀吧?飞不了。妈说,再说,你自己写的小说,就算找不着,可以重写呀。我自己写的?我自己写的怎么不知道小说的题目?也没有署名作者红墨呢?也许真是我自己写的——写到村人告诉回乡的青年,英早年离开了山村寻找他……自己睡着了。红墨一直用方格纸写作,一个标点占一格。你自己找找,妈要赶时间。红墨妈开门关门。倘这部小说真是自己写的,待完稿、付梓、改编成影视,红墨不出名都难。四处找,都没有。满身尘土的红墨还检查了关闭的窗户,有翅膀也飞不出呀。 村人看见红墨抡着大铁锤砸一块庞大的岩石,问,你砸岩石干嘛?红墨答,找书!村人奇异,书在岩石里?这红墨写小说写成了神经病。大铁锤的长柄由竹片合成,软软的,呼呼生风。红墨的虎口渗出了血,庞大的岩石渐成碎石。没有小说。房间里找不到小说,红墨托梦,小说在这块岩石里。红墨爬上高高的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几只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吱吱叫。红墨小心拨开雏鸟,没有小说。谁说小说在鸟窝里?雏鸟惊惶的叫声引来爸妈。雏鸟的爸妈一齐向红墨攻击。红墨喊,我没有伤害你们的孩子,我找自己的小说。这里只有小鸟,没有小说。声音尖细,许是雏鸟的妈。神经病!声音粗哑,许是雏鸟的爸。我不是神经病,我是小说家!红墨申辩。啄死他——雏鸟爸妈一齐啄红墨的头。红墨惨叫着从树上滑落,头上几个创口,衣服被划破,摔倒在地还翻了几个滚,晕乎乎站起来往家走。怎么走不到家呢?红墨竟往大山深处走。见到几间竹寮,几辆轿车。有男男女女从轿车里出来,看见红墨发间沾血、衣服撕破,怪怪的眼神瞟了他几眼,径直走进竹寮。红墨尾随。竹寮门口挂一牌匾,上书:江湖鱼馆。馆内设二桌,无虚席,有一位穿着古典、相貌清丽的女子像一条鱼游弋其间。女子见红墨,移步过来,从头至脚缓看,浅浅地笑,问,吃鱼?红墨摇摇头又点点头。有预约吗?不知哪位顾客问。红墨答,没有。众顾客哄笑。女子抓红墨手臂出竹寮,站牌匾下,依然浅浅地笑,说,吃鱼,要预约的。红墨说,我不吃鱼。那你来干嘛?红墨摇摇头。你哪儿的?红墨闭上眼睛,似乎头仍晕乎,再摇摇头。你是谁?红墨还是摇摇头。女子说,我这儿正缺种蔬菜的,十天后,我烧鱼给你吃,预约需十天。女子是“江湖鱼馆”的老板娘,男厨师是她雇佣的。厨房通向宴间的门从来关着,烧煮好的菜肴从窗口递出。顾客能从窗口瞧见厨师,他一手颠勺,一手卷握着一本书,封面包着油腻腻的黑色膜。顾客说,那是菜谱,祖传秘籍,难怪鱼烧得“天下无双”。十天后的夜餐,老板娘只摆了一桌,宴席散去后,老板娘让厨师烧了一条鱼给红墨吃。红墨夹筷一尝,果然“天下无双”。老板娘陪着红墨吃鱼。你看过雷默的小说《大樟树下烹鲤鱼》吗?老板娘问。红墨当然看过。这篇小说写的是,大樟树下的那个老板,每餐只接待两桌客人,每桌只做一条鲤鱼。每杀一条鲤鱼都要剜下一颗眼珠子,储在一个玻璃罐里。某天,倒出来一看,把老板吓呆了。不烧鱼了!老板就关门歇业了。我是学他的。老板娘说,我开“江湖鱼馆”并不是为了赚钱,我在等一个人……红墨好奇,等一个人?而且我并不认识他。老板娘说。他一定会来?一定。 那他认识你吗?红墨问。老板娘却转移话题,明天厨师回老家,你替代他做厨师。我?做厨师?红墨说,我不会烧鱼。你只要看那本书就行。老板娘说。红墨想起厨师手里的那本菜谱。厨师走了,老板娘把菜谱交给红墨。红墨剥开油腻腻的黑色膜,封面上赫然写着——江湖鱼馆红墨著你就是……红墨豁然清醒。我的名字叫,英。(选自《当代人》2022年第4期)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墨一心想要通过写小说出名,三十多岁了也不愿意娶妻,体现了红墨对梦想的执着与坚守。B.在文章结尾,红墨一直苦苦寻找的小说却变成油腻腻的食谱,这一构思让人感到新颖奇特。C.文章开头写少年回到山村寻找英,英离开山村寻找少年,结尾处鱼馆老板娘竟然是红墨小说中的英,首尾呼应。D.文中两次出现“天下无双”,预示着英和红墨会收获“天下无双”的爱情以及他会有“天下无双”的前程。7.下列对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丢书——找书——得书”为行文脉络,凸显了红墨在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艰辛的探寻。B.“人鸟之战”的情节运用暗喻的修辞,比喻“自我”与外物的对抗,表现了红墨面临的创作及生存困境。C.本文写了现实中红墨的故事和小说中少年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互并列但又相互交叉,充满了荒诞色彩。D.小说中红墨先从梦境返回现实,再由现实踏入虚幻,可谓时空交错,文章虽短小精悍,却极富张力。8.分析本文标题“江湖鱼馆”的作用。9.本文作者红墨,被认为是“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他将自己的小说定位为“反常类”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反常”的体现。【答案】6.D7.B8. ①“江湖鱼馆”既指主人公红墨写的一本书,也指文章中一个鱼馆的名字。②全文围绕“丢书——找书——得书”展开,“江湖鱼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全文结构紧凑,脉络分明。③文章通过大量笔墨写红墨寻找丢失的《江湖鱼馆》,塑造了红墨这个不畏艰难、坚守梦想、执着坚定的人物形象。④文章通过对《江湖鱼馆》这本书的找寻,探讨了人生当中的困境与突破、坚守与放弃、梦想与现实、等待与偶遇等丰富的主题。⑤以“江湖鱼馆”为题,新奇独特,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9.①人物设置方面,此文中的红墨和英既是现实中的人物,又是他创作的小说当中的人物,甚至还是本文作者的笔名。这种超乎常规的设置搭建起一座现实与虚构的桥梁。②情节构思方面,书不翼而飞、破岩寻书、人鸟之战、鱼馆意外相逢等情节,都体现了与现实相隔离的奇妙反常。③手法运用方面,时空交错、现实与梦幻交融的叙事技巧,寓意象征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文章充满了与众不同的特点。④主题指向方面,本文主题朦胧含混,指向丰富,意味无穷,使文章体现出一种与常规小说不同的特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词句含义的能力。D.“天下无双”理解错误,“天下无双”并不能预示着英和红墨一定会收获“天下无双”的爱情以及他会有“天下无双”的前程,文中的运用增强了“江湖鱼馆”的神奇色彩,激发读者想象。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运用暗喻的修辞,比喻……”错误,“人鸟之战”运用象征手法,将鸟儿人格化,并没有使用暗喻。另外鸟儿仅隐喻着对红墨生存及价值持否定态度的人和物,并非指所有外物。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标题艺术效果的能力。结合“红墨剥开油腻腻的黑色膜,封面上赫然写着——江湖鱼馆”“竹寮门口挂一牌匾,上书:江湖鱼馆。馆内设二桌……”可知,“江湖鱼馆”在文章当中既是指一本小说的名字,在结尾处它也是一个鱼馆的名字,要先明确这个题目的指向。结合情节“红墨被瞌睡虫蚕食,趴在小说上睡着了。一觉醒来,不见了小说”“村人看见红墨抡着大铁锤砸一块庞大的岩石,问,你砸岩石干嘛?红墨答,找书……红墨小心拨开雏鸟,没有小说”“红墨剥开油腻腻的黑色膜,封面上赫然写着——江湖鱼馆”分析,全文的情节是围绕主人公红墨丢失——寻找——得到《江湖鱼馆》这本书展开的,它在文中起着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使全文结构紧凑,脉络分明。 从人物塑造看,本文的主要情节是主人公红墨寻找失的《江湖鱼馆》,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村人看见红墨抡着大铁锤砸一块庞大的岩石,问,你砸岩石干嘛?红墨答,找书”“雏鸟爸妈一齐啄红墨的头。红墨惨叫着从树上滑落,头上几个创口,衣服被划破,摔倒在地还翻了几个滚”“村人奇异,书在岩石里?这红墨写小说写成了神经病”,红墨破岩寻书,被鸟攻击,受人嘲讽,都没有退缩,在找书的路上继续前行。这些都表现出了红墨坚守梦想、坚韧执着的性格特点。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看,《江湖鱼馆》这部书的内容及有关此书的故事使文章意蕴丰富,可以有各种合理的解读。红墨寻书而不得的困境与想要走出困境的努力、对写作梦想的坚守与外界环境的干扰、书中人物英在鱼馆的等待与和红墨找书途中的偶遇,都可以理解成本文要探讨的主题。从表达效果看,“江湖鱼馆”的名字满含江湖气,不同流俗,新奇独特,可能充满刀光剑影?很是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风格特色的能力。“反常”,是相对于常规小说的写作手法来说的。从这个角度,这篇《江湖鱼馆》很多方面体现了“反常”。“常规”型小说,人物是很明确的,时空绝不会含混交融。而此文的人物设置则超乎常规,此文中的人物既是本文作者的笔名,又是小说的主人公,还可能是小说中的作品《江湖鱼馆》中的人物,真实与虚构相互交错,构思奇特。情节构思方面,“常规”型小说基本都是生活的再现,而此文书不翼而飞、破岩寻书、人鸟之战、鱼馆意外相逢等情节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反常离奇的情节;从运用的手法来看,文中少年的成长、英的出走分不清哪个是小说,哪个是真实;睡醒后小说不见了,找书时小鸟说话了,当代社会一个古色古香的江湖鱼馆……作者运用时空交错、现实与梦幻交融的叙事技巧,以会说话的小鸟、烹饪书等为代表的寓意象征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文章充满了与众不同的特点。而本文主题指向也是朦胧含混的,红墨寻书而不得的困境与想要走出困境的努力、对写作梦想的坚守与外界环境的干扰、书中人物英在鱼馆的等待与和红墨找书途中的偶遇,都可以理解成本文要探讨的主题。体现出一种与常规小说不同的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取材于《墨子·非乐》)(二)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取材于《荀子·乐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矣/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以及对文本空缺处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干戚”指盾和斧,与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中的“干戚”意义相同。B.“制雅颂之声以道之”的“道”与屈原《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意义不同。C.如果把“亲”、“顺”、“敬”三个字填入文本空缺处,依次应该是“敬”、“亲”、“顺”。D.“婴”,会意,从“女”,“賏”,本义是女性颈饰,引申为“缠绕”,文中解释为“触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听音乐会让人们弃其从事,对民不利,对国不利。B.荀子在《乐论》中的很多观点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C.荀子的《乐论》从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等角度批驳了墨子《非乐》中的部分观点。D.墨子、荀子对于音乐的论述,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便于其政治主张的贯彻执行,各有各的道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14.选文中墨子认为“为乐非也”,荀子不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他们的理由。【答案】10.B11.B12.A13.(1)所以音乐,是对外可用来征伐,对内可用来推行礼让的。(2)《诗经》可以用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14.墨子认为“为乐”会损减百姓的财物,无助于国家安定。荀子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情感而不放纵;可以和谐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可以教化百姓、团结百姓,奠定王道基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不可能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必”是副词,修饰“不免”,“必不免也”后断开,排除AD;“道”指“所作所为”,下面“声音、动静、性术之变”都是“道”的具体表现,故“道”后停顿,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解说正确。“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句意: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B.两个“道”,通“导”,引导。意义相同。句意: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C.解说正确。“在宗庙之中”用“敬”,“闺门之内”用“亲”,“乡里族长之中”用“顺”。D.解说正确。句意: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审美价值”错误,墨子承认音乐的审美价值。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出”,对外;“所以”,用来……;“入”,对内;“揖让”,推行礼让。(2)“可以”,可以用来……;“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可知,墨子认为“为乐”会损减百姓的财物,无助于国家安定。结合“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可知,荀子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情感而不放纵;结合“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可知,可以和谐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结合“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是王者之始也”可知,可以教化百姓、团结百姓,奠定王道基础。参考译文:(一)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的最大忧患。然而当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民众的衣食财物将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现在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止。如果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天下的纷乱将会得到治理吗?我以为未必是这样的。所以墨子说:“且向万民征敛很多钱财,制作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无补于事的。”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是错误的!”(二)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不可能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不可能没有祸乱。古代的圣王憎恶那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那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淫荡,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巧,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途径能和民众接触。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啊,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所以音乐在祖庙之中,君臣上下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谐恭敬的了;在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睦相亲的了;在乡村里弄之中,年长的和年少的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协顺从的了。所以,人们听那《雅》《颂》的音乐,志向心胸就能宽广了;拿起那盾牌斧头等舞具,练习那低头抬头弯曲伸展等舞蹈动作,容貌就能庄重了;行动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迎合那舞曲的节奏,队列就能不偏不斜了,进退就能整齐一致了。所以音乐,对外可用来征伐,对内可用来行礼让。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方法啊,可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那音乐渗入人心是很深的,它感化人心是很快的,所以古代的圣王谨慎地给它文饰。音乐中正平和,那么民众就和睦协调而不淫荡;音乐严肃庄重,那么民众就同心同德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草书歌陆游 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此时驱尽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堕帻。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注】此诗作于1182年,诗人正谪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四句写酒不敌愁,酒醉后,醉眼如岩下闪电,提笔欲奋臂疾书,四顾却突然感到茫茫天地如此狭窄,感慨颇深,此为作草书的感情酝酿阶段。B.吴地名纸、蜀地素帛,尚不足以让诗人快速书写,只好在高堂三丈墙壁之上尽情“挥扫”,这两句写得极妙,把诗人的豪迈狂放之情推向高潮。C.本诗风格含蓄而狂放,借醉后狂草来抒写愁思,“倾家酿酒”,痛饮万斛,借天之力“挥扫”,“槌床大叫”,“付与高堂”,“狂”字点睛,贯穿全诗。D.本诗表现了集爱国者、豪放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陆游的时代苦闷,艺术表现独具特色。16.“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两句写尽草书之气势神韵,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答案】15.B16.①比喻新颖奇特,以“神龙战野”“奇鬼摧山”比喻草书纵横飞舞之笔力、形态,尤为形象入神。②“昏雾腥”运用通感,以嗅觉写视觉,增强了真实感。②运用夸张,奇鬼摧摇着大山,连月亮也黯然无光,与上句共同形成一种气氛,将草书的狂放神韵充分显示了出来,形神兼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B.“尚不足以让诗人快速书写”错误,诗中“快人”不是“让诗人快速书写”,而是“快人心意”。“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是说吴地所产的名纸与蜀地所产的素帛,书写起来还不足以快人心意,只有在那高堂的三丈墙壁之上尽情“挥扫”,才能使人心情畅快,把诗人凭借草书驱愁之情抒发得淋漓酣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这两句是写草书的气势神韵,结合修辞分析效果的时候应凸显这一点。首先理解这两句的意思,然后结合修辞分析效果。 “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这两句形容草书笔力遒劲,飞舞驰骤,象神龙战于野外,一片昏雾中还散发出血腥的气味,又象奇鬼摧摇着大山,连月亮也黯然无光。这两句将草书纵横飞舞的笔力、形态比作“神龙战野”“奇鬼摧山”,可见气势之盛、力道之足。而“昏雾腥”则使用通感,草书纵横飞舞是视觉所见,而“腥”是嗅觉所闻,用嗅觉来写视觉。“神龙战野”“奇鬼摧山”“太阴黑”,诗人用这些现实生活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来形容草书之气势,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草书时的精神状态和所作草书的气势与神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从人的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句。(3)“鹿”在古诗文中有丰富的意蕴,古代文人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企者不立②.跨者不行③.与子同袍④.与子同泽⑤.且放白鹿青崖间⑥.须行即骑访名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企”“跨”“袍”“泽”“鹿”“崖”“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人工林海,在发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时,为京津冀筑起了一道①的“绿色生态屏障”。半个多世纪以前,塞罕坝生态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林场,369名林场创业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部②的奋斗史。一代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宝贵的塞罕坝精神。“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建厂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严重沙化、粮食短缺、交通不便,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左右,年平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 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窖子,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种下了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让绿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无论是默默坚守的护林员,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造林人,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③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塞罕坝人的使命。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予修改。第一处:把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第二处:把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坚不可摧②.可歌可泣③.持之以恒19.①.严重沙化②.沙化严重③.达零下43.3摄氏度左右④.达零下43.3摄氏度20.引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诗句的引用,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生动再现了荒漠沙地的荒凉特征,或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名言的引用,形象地表达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两处引用任选一句来写即可),同时引用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意味,丰富了文章内容。排比:“创造了、诠释了、铸就了”运用排比手法,强调了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感情抒发酣畅淋漓,使语势得到增强。【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句后的“绿色生态屏障”可知,此处强调塞罕坝人工林海在防沙治沙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可选用“坚不可摧”。“坚不可摧”,形容非常坚固,摧毁不了。第②空,语境修饰“奋斗史”,文后具体阐述了“奋斗史”令人感动,可选用“可歌可泣”。“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第③空,语境指要把塞罕坝精神坚持下去,可选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气候恶劣”“粮食短缺”“交通不便”均为主谓结构,此处要保持一致,故“严重沙化”改为“沙化严重”。二是不合逻辑。“达”后面要跟确数,“达零下43.3摄氏度左右”改为“达零下43.3摄氏度”或“零下43.3摄氏度左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引用诗句,也属于对偶修辞,“黄沙”对应“飞鸟”,“遮天日”对应“无栖树”,突出了漫天黄沙,没有树木自然无飞鸟栖息,简洁生动且富有文采,再现了荒漠沙地的荒凉特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用名言,也属于比喻修辞,本体“绿水青山”,喻体为“金山银山”,生动形象具体,突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四字短语相对,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意味,丰富了文章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创造了……奇迹”“诠释了……理念”“铸就了……精神”连用三个整句,结构一致,行文匀整,构成排比,三个动词突出强调了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的伟大成就,彰显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更凸显了他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杰出精神,抒发感情淋漓尽致,给人大气磅礴的声势,语气强烈突出、一气呵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就是以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分水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贾府里宝钗、凤姐、宝玉、贾母四个生日的安排,都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爱情婚姻悲剧和家庭衰败的过程。甚至整个大观园的景色,也随着贾府的盛衰和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而变化。21.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线索可以从这幅天然的织锦中抽得出来②条理清晰,首尾连贯③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④把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A.④③②①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④②③①22. 立德中学话剧社准备在艺术节表演《红楼梦》,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负责编剧的同学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雨村判案B.元春省亲C.香菱学诗D.探春理家23.近日“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一些俏皮话和慰人的话被广大网友挑选出来进行模仿创作。以下是部分网友的仿林式创作:①平日里我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了,怎么别人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②你的关心,是独我一份的,还是他人都有的,若不是独我一份的,那这份关心不要也罢。③迟到五分钟站在教室门口:“哟,已经上课了啊,是我来的不巧了。”④早上公司遇到老板:“早知你今个儿要来,我便不来了。”请选择以上仿作中的一句,简要说说该句是出自《红楼梦》中的哪个场景,并概括当时林黛玉的心理。【答案】21.D22.C23.示例①:宝玉和黛玉在探望在家养病的薛宝钗时,黛玉的小丫鬟雪雁受紫娟吩咐来给黛玉送小手炉,此话表面上看黛玉是对雪雁说的,实际上借机奚落宝玉。体现了当时黛玉对于宝玉、宝钗关系亲密的醋意心理。示例②:此句是薛姨妈让周瑞家的给贾家三姐妹、黛玉、凤姐送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在看到周瑞家送来的最后两支时的刁钻发问。流露出黛玉当时的敏感、唯恐不受重视,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示例③:黛玉前去探望在家养病的薛宝钗时,发现贾宝玉已经在宝钗房中,便说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示例④:“早知他来,我便不来了。”此句本就是含酸之语,流露出林黛玉当时对宝玉积极探望宝钗的嫉妒以及敏感的心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本题中需要排序的四句话是在说《红楼梦》中事件的组接特点。很明显,③②是从全局的角度进行阐述;④①是从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阐述,并且只有第④句没有主语,应承语境中的前一句话而来,故应排在第一个空;②排在④后,是对④的补充说明。而③①之间,先说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特点,然后用比喻对之进行形象说明,所以应先③后①。这样,最终排序为④②③①。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内涵和把握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A. “雨村判案”故事梗概: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借此拉拢薛家。“雨村判案”中,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以贾雨村为中心,这充分体现了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B.“元妃省亲”,元妃省亲时先看到大观园,暗叹过于奢华。后来与贾母等人相遇,都哭了一场。接着见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姨妈,又见了贾宝玉,然后看了匾额,她着各人选一首题诗,薛、林二人得到赞誉。“元妃省亲”发生在贾家内部,是一种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以贾元春为中心,体现了“差序格局”。C.“香菱学诗”故事梗概:香菱学诗可以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写黛玉指导香菱读诗。第二部分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习写诗的过程。“香菱学诗”中,香菱本来与宝钗的亲属关系更近,但宝钗不愿意指导她,反而是与她关系较远的黛玉愿意指导。涉及的人物较多,香菱不是中心人物,所以这则故事中没有体现“差序格局”。D.“探春理家”故事梗概:探春理家一回实际上是贾探春、李纨和薛宝钗三个人共同管理荣国府,王夫人就叫贾探春出来帮助管理,然后又请上了薛宝钗。探春先拿自己母亲开刀,狠狠驳回了她要破坏祖宗旧例的野心;接着,她又把目光瞄准了凤丫头和贾宝玉,把前者的面子驳得分毫不剩,把后者不该花的钱一刀给裁得干干净净;最后,她又不惜得罪贾府内外众多的买办,把他们平日能搜刮得到的脂粉钱给夺了回来。这种种举措下来,虽说没能节省多少银子,但却杀倒了很多人的威势。“探春理家”发生在亲属关系之中,以“探春”为中心结成网络,取得了初步成效。以贾探春为中心,体现了“差序格局”。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①出自《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钗劝宝玉不喝冷酒,宝玉听从,命人暖来再喝。正巧紫娟叫雪雁送小火炉给黛玉,黛玉便对雪雁说了这话。宝玉知黛玉借此奚落他,只是嘻笑;宝钗知黛玉如此惯了,不去睬她。此话表面上看黛玉是对雪雁说的,实际上借机奚落宝玉。体现了当时黛玉对于宝玉、宝钗关系亲密的醋意心理。②出自《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此句是薛姨妈让周瑞家的给贾家三姐妹、黛玉、凤姐送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在看到周瑞家送来的最后两支时的刁钻发问。流露出黛玉当时的敏感、唯恐不受重视,缺乏安全感的心理。 ③出自《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林黛玉去梨香院探望宝钗时,说话夹枪带棒,一进门看见宝玉已经在此,便酸溜溜说道:“吆,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流露出黛玉的拈酸吃醋的心理。④出自《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身体有恙,宝玉前去探望。片刻功夫后,黛玉也来看望宝钗。一看见宝玉,黛玉就笑着嚷嚷,哎呦,我来的不是时候了!宝钗不解其意,黛玉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早知他来,我便不来了。”此句本就是含酸之语,流露出林黛玉当时对宝玉积极探望宝钗的嫉妒以及敏感的心理。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从含辛茹苦的拓荒者到苦学力文的先驱,从救苦弥灾的自发者到志坚行苦的自觉者,华夏民族苦尽甘来。但“苦”在现代人身上更多地表现为精神层面:读书学习是忍受寂寞的苦,坚守本职是默默奉献的苦,创新创造是上下求索的苦……对“苦”,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套作。【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材料的关键词是“苦”,第一段的“苦”讲的中华民族的“苦”,中华民族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最后才苦尽甘来。苦是甘的基础,甘是苦的结果。正是有了拓荒者的含辛茹苦、先驱的苦学力文、自发者的救苦弥灾、自觉者的志坚行苦,才有了中华民族的逐渐强盛。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更需要亿万人民的吃苦耐劳。第二段的“苦”讲的是现代人身上的“苦”,这种“苦”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二十年前的能吃苦,大多指的是体力上的苦,而现在的能吃苦,已包含了太多的意义和维度。读书学习——寂寞的苦;深度思考——脑力的苦;自律习惯——修行的苦;低头做人——尊严的苦。只有吃得了这些苦,才能真正拉开你和许多人之间的距离,才能赢得未来,取得成就。 这道题表面的关键词是“苦”,其实还隐含了一个关键词“甘”,论述的时候不能只谈“苦”,而是一定要把握“苦”与“甘”的辩证关系。只有吃得了“苦”,才能超越自己,获得成就。行文时建议写成议论文,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对吃苦的认识。立意:1.苦尽才能甘来。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3.能吃苦才能超越自我,获得成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