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9632

大小:118.94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来凤中学高2026届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涂在机读卡上,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蕴含着“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中秋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答案】C【解析】【详解】“合家团圆”强调的是血缘、家族亲情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商周时期的宗法制依据父系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利等,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对中国人重视血缘亲情的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禅让制是远古时代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世袭制是指古代中国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在一个家族内部世代传承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分封制是指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在各地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不正统,遭到历代官吏的非议或史学家的谴责。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她通过不正当手段即位B.在古代妇女不能参与政治C.武则天的执政能力不佳D.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不符合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观念,与她的手段无关,而且武则天的执政能力比较突出,而且古代也有许多参与政治的女政治家出现,故排除ABC,选D。3.《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答案】B 【解析】【详解】材料指出,秦以前,民众都喜欢用金玉制印,但秦朝统一后,只能皇帝印玺用玉。由此可知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B项正确;A项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C项与民共享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4.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可知,郡县制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D项正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并没有消除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排除A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能“保证”封建国家的统一,排除B项;秦代的郡县制推行于全国,而非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5.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太尉一职虚设,实际上皇帝掌握军事大权,以此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三公九卿制下有太尉一职,排除D项。6.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在程序上是较正式的,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合理性,C项正确;材料中“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说明荐官的正式性,而非随意性,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作为考核的标准,无法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没有摒除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项。故选C项。7.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的实施威胁了中央集权B.行省设置主要偏重于其经济职能C.行省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D.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独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元代行省“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说明行省在地方上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故C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说明行省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说明行省设置不是偏重于其经济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故D项错误。8.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里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机制,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重要作用。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宣政院④按察使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 【详解】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置,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通判是北宋监督知州的官员;按察使司是明朝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④均具有监察的功能;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物的中央机关,不属于监察机关,排除③;故选B。9.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对地方加强控制,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选项正确;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也是为了巩固统治不属于根本目的,故A错误;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也不属于根本目的,故B错误;国家机器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C选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核心信息,即“对皇帝一人负责”,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再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概念的解读,即可正确判断。同时,学生需要认识到缓和社会矛盾和保障国家机器运转都不是根本目的。10.宋真宗时期的王且盛赞科举选官制“条式具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欧阳修也认为科举选官“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这反映出科举选官A.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B.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C.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D.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至公无私”和“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说明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故答案为B项。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排除A项;C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1.《新唐书》记载:“(给事中)掌待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据此判断,给事中供职于()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和所学可知,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负责审核和封驳,说明给事中是门下省的职责,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C项;御史台负责监察,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为不同历史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并成为定制A.扩大了官吏来源B.得到了不断完善C.提升了人才素质D.解决了考试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经过几代统治者努力,分科考试、设置进士科、增加考试的人数、增设殿试、武举和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等,使科举制得到了不断完善,B项正确;材料列举的措施与扩大官吏“来源”无关,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不能说明人才素质得以提升,C项错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并未解决考试弊端,D项错误。1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是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的策略,例如,唐朝的是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众设宰相,分化事权14.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出处记述清人王昶《军机处题名记》“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台湾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A.军机处设立时间无法考究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C.清人王昶记述最为准确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可知,雍正皇帝时,为了西北用兵的需要设立了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故D正确;根据“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知,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A错误;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清人王昶的记述最为准确,排除C。15.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机构官员品极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这一机构是A.唐朝的尚书省B.元朝的中书省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清朝的军机处。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的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下辖六部,机构庞大,故排除A项;元朝的中书省是处理全国政务的主要机构,具有决策权,故排除B项;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具有票拟权,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的描述可知符合清朝军机处的主要特征,故选D。【点睛】清代的军机处虽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其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甚至连明朝内阁所拥有的建议的权力也没有。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跪受笔录。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6.元朝始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让其管理本民族事务B.派驻专门官职,调节民族纠纷C.废除土司制度,大规模改土归流D.与土司联姻,恩威并用【答案】C【解析】【详解】土司制度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元朝始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废除土司制度,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委派官员管理的方式,故C正确;结合所学,明清两朝统治者废除土司制度,废除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A错误;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实行改土归流,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并非调节民族纠纷,排除B;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实行改土归流,并非与土司联姻,排除D。17.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不过遇事请旨耳,视前明之内阁票拟何异?”这反映了清朝A.皇权专制空前强化B.中央政府机构重叠C.中枢权力机构扩大化D.行政效率大大提高【答案】A 【解析】【详解】据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视前明之内阁票拟何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军机处的权力完全源于皇帝,说明皇权专制空前强化,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央政府机构重叠的信息,故B排除;军机处并不是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也没有扩大化,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行政效率提高,故D排除。18.在《清世宗实录》中有载,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A.军机处地位上升B.清廷内部矛盾尖锐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皇帝决策更好执行【答案】A【解析】【详解】由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到后来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雍正后期军机处地位上升,A项正确;雍正时期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化,不能体现清廷内部矛盾尖锐,B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不是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化,C项错误;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化与“皇帝决策更好执行”无关,D项错误。19.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类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B.阁臣权力有限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D.深受皇权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没有自己的印章,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答案为A;材料体现不出内阁大臣的权力大小。B错误;材料与办事效率无关,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内阁的特征影响来分析。2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些官员A.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仍以天朝上国自居C.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D.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答案】D【解析】【详解】“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官员满足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只看到眼前的收入略微高一点,不能清醒的认识关税协定的恶劣影响,反映出其主权意识亟待加强,D项正确;这些官员的自大与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无关,A项错误;题干内容与天朝上国思想无关,排除B;从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官员并没有遏制英国侵略势力的意图,排除C。21.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由此可知,该官员A.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B.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C.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D.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官员在美国领事的告诉和英国军舰抵达之后,都没有认清英国发动战争局面,A正确。该官员要负责任,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BC错误。该官员认为英国走私鸦片,并上报朝廷,说明该官员对走私鸦片也较为重视,D错误。22.有学者指出,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南京条约》对中国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A.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B.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C.引发了中国内部的革命运动D.刺激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便利了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D项不符合题意。23.恩格斯曾说道。“英法联军对华作战,竞像只是为了俄国的利益。俄国乘机向中国攫夺面积等于英、德两国的领土,同时还狡猾地出来充当衰弱的中国的保护者。”据此可知,这次“对华作战”A.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B.第一次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C.使俄国获得了巨大的侵略利益D.满足了俄国对我国的领土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英法联军对华作战”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使俄国获得了巨大的侵略利益。故答案为C项。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A项;《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第一次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排除B项;俄国对中国的领土要求没有止境,排除D项。24.1845年,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其条款称:“本道兹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这一条款表明 (  )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C.地方政府企图讨好英国D.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划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可知,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故A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清政府屈辱地出租国家领土,不是其外交近代化,故B错误;依据材料“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可以看出上海地方官代表的是清政府,故C错误;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而此《上海租地章程》解决的是英国商人在华居留权问题,故D错误。25.下面是某国侵华计划的部分内容。为了达到这项目的,该国发动了第三项又,即使在任何情况下,签订战胜条约时,也必须将以下六个要冲,纳入本邦版图。其一盛京益州以南之旅顺半岛其二山东登州府管辖之地其三浙江舟山群岛其四澎湖群岛其五台湾全岛其六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旅顺半岛”“台湾全岛”,可知这是日本大陆政策中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侵占中国东北、台湾,故本题选D。鸦片战争割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割九龙四地方一区、中法战争没有割地,与材料中的内容都不相符,排除ABC。26.下图为某同学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所采用的材料。该图片可用来说明甲午中日战争A.日本蓄谋已久B.中国失败原因C.日本军力强大D.中国政府腐畋【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总吨位、总马力,还是编队航速,北洋舰队都落后与日本联合舰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甲午战争中失败原因,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27.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答案】D【解析】【分析】从材料可得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外国及与外国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持排斥态度,不分其作用是否积极,D正确。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无法捍卫民族尊严,A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B错误。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瓜分中国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最终运动失败,没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C错误。 点睛:义和团运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但其盲目排外的特点成为了其最大的局限性之一。义和团运动不能分清西方侵略和西方先进事物之间的区别,在这一方面思想是落后的。【详解】28.《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当时出现的这幅漫画《盐政之前途》反映了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B.清朝财政已经完全崩溃C.中国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D.中国财政为列强所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和漫画反映的清政府是在为列强收取盐税来看,这幅漫画反映中国财政为列强所控制。故答案为D项。漫画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并非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排除C项。点睛:漫画类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等能力。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29.下表是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六抗战歌曲”的网络投票结果(节选)。由此可知,入选歌曲曲目创作年代《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黄河大合唱》1939年 《大刀进行曲》1937年《游击队歌》1937年《毕业歌》1943年A.都创作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B.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精神C.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必胜信心D.鼓舞了所有中国居民的抗日热情【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中的歌曲均是鼓励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精神。故答案为B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排除A项;这些歌曲主要是增强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排除C项;抗战期间,中国也有投靠日本的汉奸,D项说法绝对,排除。30.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B.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与日寇抗战到底之决心D.在战略上做好了抗日准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说明国民政府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试图通过发动群众抵抗日本侵略。故答案为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是以国共合作形成的,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发动群众,而不是对国民政府自身抗战的要求,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二、材料阅读(共3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材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2)史实: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的信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割宰相权力以及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他的原则是恐怖”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提高决策效率角度思考积极意义;从皇权的极度膨胀阻碍社会进步等角度思考消极影响。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共同政治目的。【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共议国政,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人;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共同政治目的: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解析】【详解】(1)从材料一的图示可以看出是三省六部制。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君权等方面进行分析。(2)从材料二中的“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可知原则之一是山川形便、犬牙相人;从“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可得出原则二是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根据所学知识,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角度分析其目的。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间重大事件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①以武力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②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的逐渐扩大;③由为满足商品输出需要到为满足资本输出需要。(2)影响:①丧失大量主权,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③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④客观上促进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可概括出列强侵华的特点是以武力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的逐渐扩大;由为满足商品输出需要到为满足资本输出需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