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

ID:83605155

大小:5.06 MB

页数:44页

时间:2024-09-02

上传者:185****1108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_第1页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_第2页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_第3页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_第4页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_第5页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_第6页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_第7页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_第8页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_第9页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_第10页
资源描述:

《08《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論語》(選)》.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侯乃峰《古代汉语·文选》第三单元:08论语(选) 《论语》简介【一】、“论语”名义对“论语”二字的解释,历史上衆说纷纭(可参皇侃《论语义疏·叙》所述)。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论语类》:“《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即集)而论篹,故谓之《论语》。”论=论篹(即撰);语=语言、语录。相与辑(集)而论篹(撰)——=共同搜辑并商议讨论加以编撰的语录。 【二】、《论语》成书唐柳宗元《论语辨》: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之弟子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 “然而有子何以称子?”曰:“孔子之殁也,诸弟子以有子爲似夫子,立而师之。其后不能对诸子之问,乃叱避而退,则固尝有师之号矣。今所记独曾子最后死,余是以知之。盖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与爲之尔。或曰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杨伯峻认爲:“《论语》的着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杨氏注释中转引日本学者山下寅次《〈论语〉编纂年代考》,谓《论语》编纂年代爲纪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前400年(子思卒年)之间。=《论语》当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相与辑而论纂”并不断增补修订而成书。 【三】、《论语》参考书《论语》古注1、《论语》郑氏注(书久佚,有后人辑佚本,以及敦煌和吐鲁番所出唐写本)2、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十三经注疏》本)《经典释文》:“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爲集释,正始中上之,盛行于世,今以爲主。”3、南朝梁人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十卷,就何晏等《论语集解》作疏。其书唐以后国内佚失不传,清乾隆年间由日本回传中国。4、宋邢昺《论语疏》(《十三经注疏》本)5、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6、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刘恭冕述) 《论语》今注今译1、程树德《论语集释》(4册),程俊英、蒋见元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8月版2、杨树达《论语疏证》,科学出版社1955年3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重版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4、钱穆《论语新解》,香港九龙新亚研究所1963年12月版,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2版5、孙钦善《论语本解》(原《论语注译》1990年版),三联书店2009年4月第1版6、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新1版7、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年3月第1版8、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修订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论语》(选) bǐngchángyì 学而篇第一 ————————————ménshī 学习就不会固陋“无友不如己者”,南怀瑾、李泽厚等人理解成“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是自谦。刘宝楠等人从古书中找出几句话,证明孔子原来的意思,就是怕跟不如己者交朋友。如: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吕氏春秋•观世》)无:通“毋”,不要。友:名词使动用法。 《中论•贵验》:“故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而植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偾也,亦无日矣。”《吕氏春秋•骄恣篇》引仲虺曰:“能自爲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韩诗外传》卷七: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说苑•杂言》记载,孔子生前曾断言:“丘死之后,商(卜商,子夏)也日益,赐(端木赐,子贡)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悦)不如己者。”《四书辨疑》:东坡云:“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李零:“孔子的意思,其实很清楚,用不着拐弯抹角。他老人家说,要向道德高、本事大的人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4.17),这没什么不对。” 就:靠近,接近。“有道” 通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恶乎:哪里。造次:仓促、匆忙。于是:在这里,指与任德在一起。“是”指仁德。颠沛:挫折、困顿。【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一饭之顷(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句读】: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造次∶仓猝急遽、匆忙慌乱;(又,粗鲁、鲁莽、轻率、随便)颠沛:(本义)颠仆、跌倒;(又,引申指困顿挫折,颠簸摇荡)《宋书•孝义传•郭原平》:“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钱穆:去仁恶乎成名:常人富贵则处,贫贱则去。君子仁则处,不仁则去。君子之名成于此。若离于仁,恶乎成君子之名?无终食之间违仁:终食之间,谓一顿饭时。违,离去义。无终食之间违仁,是无时无刻违仁。(违,离开。)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两是字指仁。造次,匆促急遽之时。颠沛,颠仆困顿之时。于此之际而不违仁,故知君子无时无刻违仁。 复:再告也。 李零:这是孔子的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憋在心里,“悱”是话到嘴边,都是内心冲动,不吐不快之状。孔子反对记问之学,认爲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提问的学生不值得教,要教,一定要有内心冲动,问题提出来,才加以点拨,启之发之,让他们自己找答案。“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是形容死脑筋,不开窍,一张桌子四个角,看了一个角,不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则不复也”,是说既然如此,也就没必要再讲第二遍。(不开窍的学生不教) 安史之乱中,张巡守睢(suī)阳。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叛军将领令狐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zhuān端木赐超过语气词,表疑问。 钱穆:今按:本章不当以《中庸》「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为释。子张既非贤于子夏,子贡亦非视子夏为不肖,且亦不能谓贤犹不肖。《论语》、《中庸》多有不当合说者,据此章可见。【侯案:《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是谓人求道之不当,且成书时代当后于《论语》,故不可合说。】又按:《礼记》载子张、子夏各除丧见孔子,子张哀痛已竭,弹琴成声,曰:「不敢不及。」子夏哀痛未忘,弹琴不成声,曰:「不敢过。」与本章所言若相似而又相背。本章言子张之失常在过之,而《戴记》言其不敢不及。本章言子夏之失常在不及,而《戴记》言其不敢过。若以丧尚哀戚言,则是子夏过之而子张不及矣。故知《戴记》与《论语》亦有不当牵连合说者。读书贵能会通,然亦贵能分别言之,如此等处皆是。又按:《论语》记子张、子夏各章,可与本章合参。 与谁,同谁。 朱熹:彻,通也,均也。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鲁自宣公税亩,又逐亩什取其一,则为什而取二矣。故有若请但专行彻法,欲公节用以厚民也。钱穆:税田十取一为彻。哀公于田税外复加赋,用作军费,是一亩田已征两分税。但哀公仍嫌不足。有若请其只收田税,则更不足。《左传》哀公十二年春用田赋,谓按亩分摊军费。是年及下年皆有虫灾,又连年用兵于邾,又有齐警,故说「年饥而用不足」。有若教以只税田,不加赋,乃针对年饥言。哀公就国用不足言,故有若又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参9·29。此章是足本,彼章则爲节本。此章爲《季氏》14·28之简略版。或:仁者爱人,无敌而皆顺己意,故无忧?道德修养 失人,似非关人才,当是指错失与人结交的机会;失言,说话失当(因说话对象不对)。参下第10章“友其士之仁者”。牺牲生命 “随文释义” 到依琴瑟而咏歌微笑的样子之于礼乐官员平民百姓正确跟他开玩笑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能窥探到居家里的美好;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思考:《论语》篇章次序是否经过编辑者统一有意编排?《论语》各篇,皆拈取篇首语(二字或三字)题篇。篇名大都不能综括反映本篇全部内容。然《论语》各章大致以类相从汇纂成篇,各篇的先后次序,也显然是经过编辑者有意编排。[邢昺注疏]: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爲义例,或亦以类相从。此篇(指《学而》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于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爲诸篇之先。既以“学”爲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爲政》以下,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当篇各言其指,此不烦说。 略言之:【《学而》第一】《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以学爲先之意。【《爲政》第二】《左传·襄31》子产曰:“侨闻学而后入政。”皇侃《义疏》:“所以次前者,……是明先学后乃可爲政化民,故以《爲政》次《学而》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先学而后从政,以《爲政》次《学而》也。”——学而优则仕,先学而后从政之意。【《八佾》第三】邢疏:“爲政之善,莫善礼乐。”——皆与礼乐祭祀有关。 【《里仁》第四】——论脩德,以仁爲主。【《公冶长》第五】——以臧否古今人物爲主。【《雍也》第六】——品论诸弟子,兼及君子之德。【《述而》第七】——多属夫子自道,总论孔子言行体态,可见其爲人及思想。【《泰伯》第八】——多论赞古往圣贤之至德。【《子罕》第九】——多论及孔子德行,以及孔子教人之言。【《乡党》第十】——总记孔子礼容。 【《先进》第十一】——品评诸弟子。【《颜渊》第十二】——主要是答弟子问。【《子路》第十三】——主要论从政治民之法,以及士人、君子之行。【《宪问》第十四】——品评政治人物,兼及脩身进德爲政之道。《先进》具有统领以下各篇的性质;顔渊、子路、原宪三位弟子,是按照他们的德行脩爲高低顺序排列的。 【《卫灵公》第十五】——多属孔子箴诫弟子与时人之言。【《季氏》第十六】——杂记孔子论政事论学论君子,要以箴诫爲主。(此篇各章皆作“孔子曰”,当非弟子辈所记。)【《阳货》第十七】——杂言脩德治民。皇侃《义疏》:“卫灵公者,卫国无道之君也。”“季氏者,鲁国上卿,豪强僭滥者也。所以次前者,既明君恶,故据臣凶,……。”“阳货者,季氏家臣,亦凶恶者也。所以次前者,明于时凶乱,非唯国臣无道,至于陪臣贱,亦并凶恶,……。”邢昺《疏》:“以前篇首章记卫君灵公失礼,此篇首章言鲁臣季氏专恣,故以次之也。”“以前篇首章言大夫之恶,此篇首章记家臣之乱,尊卑之差,故以相次也。”——按照国君、大夫、家臣的顺序排列。 【《微子》第十八】——主要记隐士和逸民。【《子张》第十九】——记述孔门弟子接闻于夫子之言。【《尧曰》第二十】——此章可分三部分:1)杂抄古书古帝王之嘉言,或以爲是孔子讲课时弟子的听课笔记;2)子张问孔子从政之法;3)孔子劝人知命、知礼、知言。总体说来是爲帝王君主立言。综上可见,《论语》二十篇,各篇大体围绕某个特定的主旨加以滙编,而二十篇的编排亦大致依据爲学、脩身、进德,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故知全书经过编辑者统一编排。 读《论语》之法《论语》文字,由于语境大都缺失,其实有许多章节并不容易理解,且有不少地方存有歧义。程子论读《论语》之法: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爲’。”程子说:学习了《论语》、《孟子》之后。还不懂得道理。就是孔子所说的“即使学习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论语》次第(佚名)学也者,所以学爲圣人也,故《学而》居首。学优则仕,故《爲政》次之。政之衰僭,乐者爲之也,故《八佾》次之。礼乐虽衰于上,而风俗尚清于下,故《里仁》次之。乡里之仁风成于家庭之雍睦,故《公冶长》次之。家既齐则国可治,故《雍也》次之。国卒不得而治,乃有志著述,故《述而》次之。著述之事,首在表章至德,故《泰伯》次之。让纯乎义,后人之争纯乎利,故《子罕》次之。弭争者须以身作则,故《乡党》次之。居乡须守先型,故《先进》次之。承先之责,惟大贤乃胜任,故《颜渊》次之。仁者必有勇,故《子路》次之。知耻近乎勇,故《宪问》次之。邦之无道,由于人君,故《卫灵公》次之。诸侯失道,政在大夫,故《季氏》次之。大夫失道,政在陪臣,故《阳货》次之。陪臣柄政,贤人远引,故《微子》次之。贤人虽隐,仍讲学以延道脉,故《子张》次之。由尧舜至孔子,皆一脉相承,故以《尧曰》终焉。 谢谢诸位请多指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