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99560
大小:17.4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4-09-02
《谈小学法治教育专册的三融合策略.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谈小学法治教育专册的三融合策略【摘 要】小学法治教育专册的课堂上常常出现忽略儿童成长需要的乱象——因知识化思想作祟而乱删教材;因追求知识最大化而乱用教法;因过度强调法治教育而乱弃德育。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高耗低效。为了改变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总结出“三融合”策略:“一个经验”与“学习者自在经验”相融合;传授法律知识与培养法治思维相融合;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在学习法治知识的同时树立法治观念,增长法治思维,提升用法能力,实现以法促德、以德养法,德法兼修,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词】法治教育专册;课堂乱象;三融合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从学生生活出发,将知识、观念与行为选择融为一体”的法治教育专册。本册共分为四个单元——“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公民”“我们的国家机构”“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教材编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公民与法”“国家与法”“社会与法”的关系,感受法律知识,认知法律规范,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精神。然而,由于许多毕业班教师的知识化思想比较严重,“知识载体”式的教材观使得他们混淆了教育问题和知识问题,对教材的理解与定位有偏差,把教材简單地理解为承载知识的容器,把儿童的法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法律知识的传授。在错误的认知导向下,法治教育专册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儿童成长的真实需要,课堂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轻视法治观念的树立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更淡化了对学生的道德感化。缺乏趣味性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成为教学主流方式,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乏,教学高耗低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法治教育专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通过大量的观课、调查、访谈、实践,总结出如下三点做法,并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进行阐述。一、“一个经验”与“学习者经验”相融合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写者在每一课中都安排有从儿童的自在生活经验转换来的“一个经验”,用以唤醒学习者成串的自在生活经验,再通过运用恰当的体验活动引发学习者自在经验的重构,实现学习者个体经验与社会文化价值的接续与融合,从而获得道德认知的提升和法治意识的养成。然而,由于教师知识化思想的作祟,他们对教材中知识信息含量较少的内容进行肆意妄为的删减,比如“阅读角”“活动园”等板块都被教师弃之不用。课堂上教师常常以讲知识为主,忽视运用“一个经验”唤醒学习者的自在经验的学习过程,堵塞了教材中“一个经验”与学习者自在经验的融合通道,学习过程完全变成缺乏无意识学习辅助的有意识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学习者容易疲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改变“知识为王”知识化思想,重视对教材中的“一个经验”的运用,通过引导学习者对教材中的“一个经验”的品读、感悟,引发学习者成串的自在经验,实现“一个经验”与学习者自在经验的真实融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让学习活动自然发生。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板块时,笔者充分运用好教材中的“活动园”内容,利用教材中的“一个经验”去唤醒学习者的自在生活经验,帮助学习者认知权利知识,感知权利广泛。为了更有效地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教材“一个经验”与学习者自在经验之间架起链接的桥梁,笔者把第一个活动园中的三个情景整编成一个故事——沈一诺的爸爸妈妈的工资收入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妈妈今年还当选人大代表。八十岁的爷爷、奶奶退休了,每月能领到退休金和高龄津贴。早餐后,一诺去上学,爸爸、妈妈去上班,爷爷、奶奶相伴去公园散步。他们一家开始了平凡而幸福的一天。沈一诺想知道:一家人都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教学首先采用图片、文字、声音三结合的方式呈现“一个经验”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思考问题,从而把“一个经验”与自己的自在生活经验产生链接;最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价值相比较,想一想自己和家人享受哪些基本权利,产生国家幸福感,实现自在经验的提升。在引导学生发言时,要求他们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作答:师:联系生活想一想,你和你的家人都享有哪些基本权利?生:我妈妈被选为车间主任,感受到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生:小姨经常生病,家庭贫困,但她经常受到慰问,让我感受到了物质帮助权。生:爷爷是个退休教师,每月有退休金,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保障权。生: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很尊重我的意见,让我感受到了平等权。……根据教材活动园情景改编而来的沈一诺的“一个经验”,有效地唤醒学习者的自在经验,引发学习者对自在经验的反思,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权利的认知,感受到权利的广泛性,建构起国家认同感、幸福感。“一个经验”与学习者自在经验相融合,让法治教育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让法律知识的学习自然发生。二、传授法律知识与培养法治思维相融合在编写法治教育专册时,编写者除了重视法律规范的阐释,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法治思维和提升学习者的用法实践能力。教材中特别设置思辨性很强的内容,例如: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中,既强调“国家应充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强调“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第5课《国家机关有哪些》中,既讲“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又讲“受人民监督”;第7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在讲国家权力时,强调权力有边界——“法无授权不可为”;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中强调“权利的行使和保护也有边界”。这些富含思辨性内容的设置,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提升用法能力,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养成依法维权的习惯。 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过度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法治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板块时,更多地是看到教师引导学习者辨识“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更有甚者直接让学习者背诵宪法中关于权利的条款,完全忽略了对学习者法治思维的培养。一节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应在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更应该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习者法治思维,让学习者养成遇事找法的生活习惯。我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板块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林博远家楼上的高叔叔这几个月装修房子,高叔叔让工人早上六点就开工,晚上十点才收工。装修噪声搞得楼上楼下的邻居睡不好觉。林博远的爸爸多次找高叔叔协商,请他妥善解决问题。高叔叔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在自己家里装修是我的权利,你无权干涉!’”教材还提供三个小朋友对此事的看法:1.(穿蓝色衣服的男孩)高叔叔有装修自家房子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2.(女孩)林博远和他的父母也享有不被他人打扰的权利。3.(穿橙色衣服的男孩)高叔叔装修不应该打扰人们的正常休息。然后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这三位同学的看法?如果你是林博远,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在备课时设计好带有思辨性的问题:你如何评价三位同学的看法?让学习者在思考问题时既能巩固法律知识又能培养法治思维。在案例呈现时,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有趣,我把文字故事改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剧本,通过直观的表演再现了装修引发争执的一幕,运用“实境教育”感染学习者,然后引导他们针对此事进行思考、讨论、发言。1.学生观看表演——邻里装修风波。2.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观点。师:你如何评价这三位同学的看法?生:我认为高叔叔行使自己的权利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生:我同意女生和穿橙色衣服的男生的观点。 生:我不同意穿蓝色衣服的男生的意见。高叔叔装修也不能打扰别人。……3.联系生活经验出小妙招。师:如果你是林博远,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出谋划策。生:他不听劝说,可以找居委会调解。生:高叔叔属于滥用权利。如果他不听居委会调解,可以报警处理。生:实在不行,到法院起诉他,强制他在合理的时间内装修。……实境表演形式的引入,让学习者的体验感更为真实,有效地激起学习者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并为林博远出谋划策。不知不觉中学习者维权意识得到加强,法治思维得以培养,还初步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养成遇事找法的生活习惯。此外,课堂教学中还补充了疫情期间典型的“跑步女”事件,让学生思考辨析澳籍女子的跑步锻炼权利与社区人员集体健康权冲突了该怎么办?进一步培养学习者“尊法行权”的法治思维。三、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强调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教材編写者注重用来自生活的良法善治,向学习者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教材既强调法律的底线意识、约束力量,又强调道德教育的高尚情怀、感化魅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虽然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但并不意味着只讲法治教育而不要德育渗透。 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知识窗”——新中国成立之前,虽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了保障国民权利,但是当时内忧外患,公民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1954年颁布的宪法的第三章第八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1982年颁布的宪法全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教学“国家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实现”这一板块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对比教学。通过图片配乐、教师介绍、师生互动等策略,揭示中华民国保障不了国民权利,导致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的事实;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切实保障《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落实。在鲜明对比中,学习者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都得到深化。在对补充材料澳籍“跑步女”事件的辩论后,我还引入《武汉逆行者》视频,再次通过澳籍女子极端利己主义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逆行者”为了保护他人生命健康不顾自己安危的奉献精神对比,让学习者感受到一个文明社会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更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实现“立德树人”。在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的课堂教学中切实做好“三融合”,才能让法律知识的学习充满趣味性;才能真正树立学习者的法治观念,增长学习者的法治思维,提升学习者用法能力;实现以法促德、以德养法,德法兼修。《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真正担当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