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4届高三毕业班十月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2分)1.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A.蛋白酶B.RNA聚合酶C.RNAD.逆转录酶【答案】C【解析】【详解】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NA组成,蛋白酶能专一去除核糖体中蛋白质,只剩RNA,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说明有RNA存在既可完成脱水缩合反应,所以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是RNA,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酶的本质,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四环素和链霉素等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阻止tRNA和mRNA的结合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细菌核糖体的形成与其核仁有关B.tRNA和mRNA的结合场所在核糖体C.皮肤破损引起的炎症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D.细菌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答案】B【解析】【分析】四环素和链霉素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而细胞的生长和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为翻译,场所在核糖体,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和核仁等结构,故细菌核糖体的形成与其核仁无关,A错误;B.tRNA是在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工具,阻止tRNA和mRNA的结合,则氨基酸不能进入核糖体内参与蛋白质合成,故tRNA和mRNA的结合场所在核糖体,B正确;C.皮肤破损引起的炎症反应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B。 【点睛】3.植物细胞受损后通常会释放出酚氧化酶,使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现根据这一原理进行了以下实验。试管步骤①酚氧化酶提取液的处理②加入缓冲液③加入酚类底物实验后的颜色A不作处理2mL2mL褐色B加入蛋白酶,10分钟2mL2mL无色C加入三氯乙酸(强酸),10分钟2mL2m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组加入蛋白酶后实验结果为无色,能从侧面体现出酶的专一性B.“?”处为无色是因为三氯乙酸破坏了酚氧化酶,但是该酶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C.该实验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条件温和D.该实验能体现出酶的高效性【答案】D【解析】【分析】在正常情况下,酚氧化酶和底物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植物细胞受损后通常会释放出酚氧化酶,使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B试管加入蛋白酶,现象无色,说明酚氧化酶被蛋白酶分解,说明酚氧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加入三氯乙酸(强酸),会使酚氧化酶变性失活。【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B试管加入蛋白酶,现象无色,说明酚氧化酶被蛋白酶分解,说明酚氧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从侧面体现出酶的专一性,A正确;B、B试管加入蛋白酶,现象无色,说明酚氧化酶被蛋白酶分解,说明酚氧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加入三氯乙酸(强酸),会使酚氧化酶变性失活,变性并没有破坏蛋白质的肽键,故变性后该酶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B正确; C、由C组来看,三氯乙酸可以破坏酚氧化酶,说明了酶促反应的条件温和,受pH值的影响,C正确;D、要证明酶的高效性,需要酶和无机催化剂对比,该实验不能体现出酶的高效性,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察了酶的作用、应用,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比较,同时双缩脲试剂不仅仅只是鉴定蛋白质,还可以鉴定多肽。4.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紧密。COPⅠ、COPⅡ是两种包被膜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过程如图所示。膜泡和囊泡的运输均依赖于细胞骨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抑制细胞骨架的形成将影响溶酶体的正常功能B.COPⅡ增多,COPⅠ减少,可导致乙的膜面积逐渐减少C.图中溶酶体膜与细菌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使用³H标记该细胞的亮氨酸,细胞外检测到的放射性全部来自于分泌蛋白【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COPⅠ、COPⅡ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甲是内质网;乙是高尔基体。【详解】A、甲、乙分别为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膜泡与囊泡的运输均依赖于细胞骨架,抑制细胞骨架的形成,将抑制溶酶体的功能,A正确;B、COPⅡ增多,COPⅠ减少,可能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增大,B错误;C、如图所示,溶酶体膜与内吞泡的膜融合,而不与细菌细胞膜融合,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D、使用3H标记该细胞的亮氨酸,可能存在于溶酶体酶,消化吞入的细菌后被排出体外,不属于分泌蛋白,D错误。故选A。5.肽核酸(PNA)是人工合成的,用类多肽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的DNA类似物。PNA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识别并结合DNA或RNA ,形成更稳定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广泛用于遗传病检测的分子杂交、抗癌等的研究和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PNA与DNA或RNA能形成稳定结构可能是细胞内无降解PNA的酶B.与双链DNA相比,PNA与RNA形成的杂合双链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C.不同肽核酸(PNA)含有的碱基种类不相同,碱基的排列顺序也不相同D.PNA用于抗癌时,在癌细胞中与特足核苷酸序列结合,会抑制DNA复制、转录等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题意分析,肽核酸(PNA)是人工合成的,用类多肽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的DNA类似物,因此其中含有的碱基为A、G、C、T四种。【详解】A、PNA是人工合成的DNA类似物,PNA与DNA或RNA能形成稳定结构可能是细胞内无降解PNA的酶,A正确;B、PNA是DNA类似物,与双链DNA相比,PNA与RNA形成的杂合双链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B正确;C、不同肽核酸(PNA)含有的碱基种类相同,都是A、G、C、T四种,但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D、PNA用于抗癌时,可在癌细胞中与特定核苷酸序列结合,进而抑制DNA复制和转录过程,D正确。故选C。6.习惯性叹气、过度紧张焦虑,可导致身体排出过多的CO2,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出现肢体麻木、头晕、胸闷甚至抽搐等症状,患者可通过面罩吸氧治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患者体内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B.面罩吸氧可提高血液中的CO2浓度,CO2刺激呼吸中枢,不属于激素调节C.患者的血浆pH为7.35~7.45,主要与缓冲对HCO3/H2CO3有关D.患者也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缓解,体现了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A、人体细胞只有有氧呼吸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场所线粒体基质,A错误;B、CO2不属于激素,属于化学物质,刺激呼吸中枢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C、患者呼吸性碱中毒,pH高于正常范围(7.35~7.45),C错误;D、患者不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缓解,深呼吸会加重碱中毒,排出更多的CO2,D错误。故选B。7.治疗性克隆对解决人类供体器官缺乏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流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个体A提供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养到MⅡB.过程①采用的核移植技术需要借助显微操作仪和细胞融合法C.治疗性克隆利用了个体B体细胞的全能性和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D.过程②采用的是胚胎体外培养技术【答案】C【解析】【分析】1、“治疗性克隆”将使人胚胎干细胞(简称ES细胞)造福于人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治疗性克隆是指把患者体细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构建形成重组胚胎,体外培养到一定时期分离出ES细胞,获得的ES细胞定向分化为所需的特定类型细胞(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血细胞),用于治疗。2、生殖性克隆就是以产生新个体为目的克隆,即用生殖技术制造完整的克隆人,目的是产生一个独立生存的个体,于此相对的是研究性克隆或医学性克隆,指的是产生研究所用的克隆细胞,不产生可独立生存的个体。【详解】A、卵母细胞处于MⅡ期才能和获能的精子发生受精作用,A正确;B、过程①采用的核移植技术需要借助显微操作仪和细胞融合法,将去核的卵母细胞和细胞核进行融合,B正确;C、治疗性克隆过程没有获得个体,不属于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D、过程②是在体外培养胚胎的过程,采用了胚胎体外培养技术,D正确。故选C。8.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是由15个共显性的等位基因SX(S1、S2、…、S15)控制的。该植物能产生正常的雌、雄配子,但当花粉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两性花植株进行杂交时无需去雄和套袋处理 B.SX复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S1S2(父本)和S2S4(母本)杂交,F1的基因型有2种D.该植物有15种基因型分别为S1S1、S2S2、…、S15S15的纯合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复等位基因SX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SX(S1、S2...)。当花粉的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该花粉的精子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说明后代没有该基因的纯合个体。【详解】A、两性花是同一朵花上既有雄蕊又有雌蕊,进行杂交时要去雄,防止自花传粉,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A错误;B、SX复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存在的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C、S1S2(父本)和S2S4(母本)杂交,花粉S2与母本有相同的S2基因,S2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只能产生S1的花粉,后代F1只有2种基因型,即S1S2、S1S4,C正确;D、由题意可知,当花粉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因此该植物不可能存在纯合体,D错误。故选C。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肥厚型心肌病发病率为8/10000,男女患病概率相等且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患者编码β肌球蛋白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9.据上述材料分析,该病患者的致病基因是()A.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C.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10.下列关于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致病基因可能来源于双亲一方的生殖细胞B.遗传咨询可推测患病家系后代的再发风险C.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率D.可用基因检测手段检测胎儿是否含有致病基因【答案】9.A10.C【解析】【分析】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性染色体遗传病往往出现男女发病率不相等的现象。 【9题详解】ABCD、据调查,人群中肥厚型心肌病发病率为8/10000,男女患病概率相等,说明该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说明含有该病的致病基因的个体表现为患病,该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综上所述,该病患者的致病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A、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含有致病基因,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来源于双亲一方的生殖细胞,A正确;B、遗传咨询可推测患病家系后代的再发风险,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B正确;C、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方式,在人群中调查该病的发病率,C错误;D、该病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可用基因检测的手段检测是否含有致病基因,D正确。故选C。11.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从“清水态”草型生态系统向“浑水态”藻型生态系统转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工业污水等都会造成水体污染B.检测水质透明度或透光度可使用工具塞氏盘C.这种“清水态”向“浑水态”的转变属于群落演替D.NO3-在硝化作用下转化为N2和N2O释放,可缓解水体污染【答案】D【解析】【分析】1、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是指将无机物氨氧化形成亚硝酸盐,再进一步氧化形成硝酸盐,硝酸根然后再被植物的根吸收。硝化作用的反过程是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在无氧条件下,脱氮细菌可把硝酸根降解为氮气、氧化氮和氨,从而完成从无机氮到有机氮,再从有机氮回归无机氮的循环。2、水体污染: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十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其中每一种都会带来不同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江河、湖、海变质,使饮用水的质量越来越差。单化肥一项就常常造成水体富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详解】A、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八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十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因此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工业污水等都会造成水体污染,A正确;B 、塞氏盘用于测定水质透明度或透光度。透明度大小取决于水的浑浊度(指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浑浊程度)和色度(悬浮生物和溶解有机物造成的颜色)。在使用时将塞氏盘下沉到刚好看不清的深度,以此来标定水质最大透明度,B正确;C、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这种“清水态”向“浑水态”的转变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D、NO3-在反硝化作用下转化为N2和N2O释放,可缓解水体污染,D错误。故选D。12.精准爆破肿瘤细胞的“生物导弹”——ADC(抗体偶联药物)能对肿瘤细胞进行选择性杀伤,该物质由抗体(导弹体)、药物(核弹头)和接头三部分组成,ADC的作用机制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DC中药物的制备需要经历动物细胞培养和融合过程B.该抗体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并与其特异性结合C.接头的稳定性偏高,药物可能与正常细胞接触造成“脱靶毒性”D.ADC经主动转运运至靶细胞,药物在靶细胞内释放并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使用高效的细胞毒素类药物进行化疗可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细胞毒素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这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抗体—药物偶联物通过将细胞毒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ADC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如细胞毒素)三部分组成。【详解】A、ADC中的抗体是指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经历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过程,A错误;B、该抗体为单克隆抗体,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正确;C、ADC中接头的作用是连接药物分子,其稳定性偏低可能会导致药物分子脱落,进而与正常细胞接触,造成“脱靶毒性”,C错误; D、结合题图可知,ADC进入细胞是通过细胞膜内陷完成的,因此ADC经过癌细胞的胞吞作用进入靶细胞,药物在靶细胞内释放并起作用,诱导溶酶体破裂,释放药物加速了癌细胞的凋亡,D错误。故选B。13.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甲、乙种群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的是(Nt+1)之间的关系,虚线丙表示Nt+1=Nt。若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A.根据曲线分析可知,甲、乙种群是捕食关系B.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增长方式都不是“J”形增长C.当甲种群的个体数量低于S1时,甲种群会被淘汰D.乙种群数量为S3时,乙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甲、乙种群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的是(Nt+1)之间的关系,Nt+1与Nt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该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该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Nt+1与Nt比值大于l且保持不变,则该种群为“J”型增长。【详解】A、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甲、乙种群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的是(Nt+1)之间的关系,不能据此判断甲、乙种群是捕食关系,A错误;B、甲乙两种群的Nt+1与Nt比值随时间推移而变化,说明增长方式都不是“J”形增长,B正确;C、当甲种群个体数量低于S1时,Nt+1与Nt比值小于1,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逐渐减小,甲种群会被淘汰,C正确;D、乙种群数量为S3时,Nt+1与Nt比值等于1,乙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D正确。故选A。14.为研制抗病毒X的单克隆抗体,某科研小组以小鼠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流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1”取自小鼠的骨髓B.“细胞2”在特定条件下没有增殖力C.“细胞3”中只有一种杂交瘤细胞D.“细胞4”是经过选择培养基多次筛选得到的【答案】B【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详解】A、“细胞1”取自小鼠的脾脏,代表的是B淋巴细胞,A错误;B、“细胞2”为骨髓瘤细胞,其在特定条件下没有增殖力,因而根据该原理可将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B正确;C、由于B淋巴细胞不止一种,因而“细胞3”中不只有一种杂交瘤细胞,C错误;D、“细胞4”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其经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而后在通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将其筛选出来,D错误。故选B。15.信息分子是指生物体内、外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作用的化学物质。下图是有关信息分子发挥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分子A一般需囊泡运输,释放后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突触后膜B.信息分子C作为体液中的信息分子具有调节血浆pH的作用 C.寒冷环境下,交感神经分泌的信息分子B可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的激素增多,以增加机体产热D.信息分子D、E发挥作用后就失活【答案】A【解析】【分析】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2、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借助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详解】A、信息分子A为神经递质,一般需囊泡运输,释放后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A错误;B、信息分子C是二氧化碳,作为体液中信息分子具有调节血浆pH的作用,B正确;C、冷环境下,交感神经分泌的信息分子B可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的激素增多,以增加机体产热,C正确;D、信息分子D、E为激素,发挥作用后会失活,D正确。16.如图所示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请根据图和表格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项目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呼吸消耗量流向分解者未利用农作物110752158鸡71013A.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9.2%B.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C.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7×105kJD.表中共6.1×105kJ的未利用能量下一年将被分解者利用【答案】C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输入到每个营养级的能量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其去路有:用于自身呼吸作用的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其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的能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详解】A、由表中信息可知:第一营养级(农作物)的同化量为(110+75)×104kJ=1.85×106kJ,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10-21-58)×104kJ=3.1×105kJ,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105kJ)÷(1.85×106kJ)]×100%≈16.7%,A错误;B、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B错误;C、由表中信息可知:人从农作物中获取的能量为[(110-21-58)-(10+7)]×104kJ=14×104kJ,人从鸡中获取的能量是(7-1-3)×104kJ=3×104KJ,所以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4×104kJ+3×104KJ=1.7×105kJ,C正确;D、表中未利用能量共有(58+3)×104kJ=6.1×105kJ,这些未利用的能量下一年可以流向分解者,也可以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或用于自身呼吸作用的消耗,D错误。故选C。17.图甲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相关曲线,图乙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B.若图甲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C.若图甲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D.图乙表示染色体互换,相应变化发生在图甲中的b点时【答案】B【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表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含量由2n变成n;乙图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详解】A、图甲过程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但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数目为0或4n,图甲无法表示,A错误;B、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可以有1或2个DNA分子,因此n为1,B正确;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着丝粒)断裂,染色体组数目加倍,为4个染色体组,末期结束,恢复2个染色体组,则n=2,C错误;D、图乙过程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为2n=46,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则图乙相应变化对应图甲中a时期,D错误。故选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天津独流老醋是中国三大传统名醋之一,与山西陈醋、镇江香醋齐名。独流老醋酿造工艺传统、独特,以优质的元米(黄米)、高粱为主要原料,经蒸煮、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陈酿、淋醋等工序历时3年酿造而成,乳酸含量高是独流老醋风味独特的重要成因。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在酒精发酵阶段,需添加酵母菌来促进酒精产生。在醋酸发酵阶段,独流老醋采用独特的分层固体发酵法,发酵前15天,只翻动A层,第15天时将A、B两层颠倒,之后每天只翻动B层,共发酵30天。醋酸发酵前后的装置如图示。1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酒精发酵阶段需要多次补充氧气利于酵母菌的繁殖B.发酵过程中,发酵缸下层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C.老醋生产工艺流程中的菌体细胞内均无成形的细胞核D.醋酸发酵阶段需要通气的原因是促进醋酸杆菌通过有氧呼吸产生醋酸19.下图表示温度、乙醇浓度对该醋酸杆菌产酸量的影响,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醋酸杆菌能将乙醇在有氧条件下转变为醋酸B.研究不同酒精浓度下的最高产酸量时,最好把温度控制为35℃C.40℃时,醋酸杆菌体内的酶,因为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全部失活D.酒精发酵后检测酒精浓度,将发酵液中酒精浓度调节到4%左右才接种醋酸杆菌【答案】18.B19.C【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18题详解】A、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酒精发酵需要无氧环境,因此不能多次补充氧气,A错误;B、乳酸发酵时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发酵过程中,发酵缸下层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B正确;C、老醋生产工艺流程中的菌体含有多种,其中的真菌细胞具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D、醋酸发酵阶段需要通气的原因是醋酸杆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氧气不足,会引起醋酸杆菌死亡,D错误。故选B。【19题详解】A、醋酸杆菌能将乙醇在有氧条件下转变为醋酸的反应简式:CH3CH2OH+O2→CH3COOH+H2O,A正确;B、据图1可知,产酸量在35℃时最高,故研究不同酒精浓度下的最高产酸量,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最好把温度控制在35℃,B正确;C、由图1可知,温度为40℃时仍有产酸量,可知此时醋酸杆菌由于高温体内酶活性较低但并没有全部失活,C错误; D、据图2可知,乙醇浓度在4%时的最高产酸量最高,高浓度的酒精最高产酸量低,是由于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杆菌的生长和代谢,故将发酵液酒精浓度调节到4%左右才接种醋酸杆菌,D正确。故选C。20.图1表示某动物小肠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①~④对应其中各时期。图2表示其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a~e表示染色体的不同形态。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标记处于S期的细胞,然后换用无放射性的培养液培养,在此过程中实时检测放射性细胞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d→e→a→b的过程既能用来表示该细胞的有丝分裂,也能用来表示其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过程B.预计从检测到50%分裂期细胞带放射性到分裂期细胞含放射性的比例开始小于50%的时间为7.9hC.实验发现该动物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周期要小于肠上皮细胞,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有所不同D.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选用细胞分裂周期时间越长的细胞越合适【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2中:b→c表示DNA的复制;d表示分裂前期;e表示分裂中期;a表示分裂后期;a→b表示分裂末期。【详解】据图分析,b→c→d→e→a→b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小肠上皮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不能用来表示其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过程,A错误;从检测到50%分裂期细胞带放射性,然后换用无放射性的培养液培养,到下一次分裂期要经过分裂间期,在间期DNA复制的过程在细胞含放射性的比例开始小于50%,B正确;实验发现该动物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周期要小于肠上皮细胞,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表达不同,C错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越大,观察到染色体机会越大,细胞分裂周期时间越长,但分裂期不一定越长,D错误。故选B。【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甲中数字代表的时期和图乙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二、非选择题(共5题,60分)21.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酚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甸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1)青藏高原的某些区域形成草甸群落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___,草甸群落的季节变化即_____________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若将生长于青藏高原的高原酚鼠投放到另一环境相似的高山草甸中,高原酚鼠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__形增长。(2)为防止过多的高原龄鼠对草甸的破坏,起初人们利用天敌鹰来控制高原龄鼠的数量,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发现,鹰主要捕食了高原黝鼠的老弱病残个体,改变了高原酚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随之种群数量快速恢复,后来研究人员采用了人工捕杀、药物抗孕、造林整地等多种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药物抗孕是通过降低种群的_____________控制高原黝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降低____________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3)高原酚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演替。(4)在高原酚鼠形成的土丘上会发生规律性的演替,对此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A.多年生草本会逐渐取代一年生草本成为优势类群B.一年生草本的活动促进了多年生草本的生存C.该群落的演替进行到森林阶段才会终止D.群落的稳定性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高(5)大量研究表明,过度放牧导致的草甸退化促进了鼠类数量增加,鼠类的密度过大又加剧了草甸退化,这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②.季相③.S(2)①.年龄结构②.出生率③.环境容纳量(3)次生(4)ABD(5)适度放牧【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1 )抵抗力稳定性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②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2)恢复力稳定性①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②规律:一般环境条件越好,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小问1详解】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是形成草甸群落的决定性因素;季相即群落的季节变化,季相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因为投放的环境条件相似,自然条件下,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小问2详解】鹰主要捕食了高原鼢鼠的老弱病残个体,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使之成为增长型,随之种群数量快速恢复;药物抗孕是指通过降低种群的出生率来降低种群数量;减少了造林整地是减少其生存区域,也就是减少了环境容纳量。【小问3详解】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但土壤条件还存在,因此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小问4详解】A、多年生草本比一年生的草本存活的更久,在相同的繁殖速度下多年生的草本比一年生的草本数量更多,会成为优势类群,A正确;B、一年生的草本让土壤条件变得更好,促进多年生草本的生存,B正确;C、并不是所有的群落演替都要进行到森林阶段才会终止,这与该群落所处环境有关,C错误;D、随着演替的进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群落的稳定性就越高,D正确。故选ABD。【小问5详解】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适度放牧,防止草甸退化。22.两种生长状况相似的甲、乙植物培养在适宜的光照强度、温度与水分条件下,探究两种植物CO2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践中常用希尔反应来测定除草剂对甲、乙植物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用不同浓度的某除草剂分别处理甲和乙的离体叶绿体并进行希尔反应(基本过程:将黑暗中制备的离体叶绿体加到含有氧化型DCIP、蔗糖和pH7.3磷酸缓冲液的溶液中并照光。水在光照下被分解,产生氧气等,溶液中的DCIP被还原,颜色由蓝色变成无色),实验结果如表格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除草剂相对浓度05%10%15%20%25%30%甲放氧速率相对值5.04.43.73.02.21.61.0乙放氧速率相对值5.03.72.21.0000(1)上述实验在相对密闭容器中,通常可通过控制不同浓度的_______________溶液控制CO2浓度。相同浓度除草剂处理下,除了通过测定放氧速率判断甲和乙受除草剂抑制效果之外,根据希尔反应还可通过_______________快慢来判断。(2)若在红色薄膜下进行该实验,则图所画曲线的a点应该往_____________移;CO2浓度为b时,通常甲植株的O2产生量________________(>/=)乙植株的O2产生量,甲植株由CO2浓度为b调到c处后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①腺苷三磷酸②五碳糖③三碳酸④三碳糖⑤NADPH)。(3)上述希尔反应实验中外界溶液添加蔗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据上表除草剂处理影响叶绿体放氧速率,可知除草剂抑制主要作用于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4)c点时两种植物光合速率均达到最大,此时限制植物光合速率的内部因素有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出2种)。研究发现除草剂浓度为20%处理品种甲的叶绿体不能产生三碳糖,试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碳酸氢钠##NaHCO3②.溶液颜色变化快慢(2)①.右②.>③.①②⑤(3)①.维持渗透压②.类囊体(4)①.光合色素(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含量和活性等②.由于氧化型DCIP 夺取光反应产生的电子和氢离子,不能生成NADPH,三碳酸分子不能被还原形成三碳糖【解析】【分析】1、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2、分析题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代表了净光合速率;a点表示甲植物的二氧化碳补偿点,高于乙植物;b点表示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由于两者的呼吸速率不等,则实际光合速率也不等;c点表示甲乙两植物的二氧化碳饱和点。叶肉细胞中通过碳反应合成的三碳糖,最后通过合成蔗糖运出细胞。3、分析题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某除草剂浓度和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氧气的释放速率和溶液颜色变化快慢。【小问1详解】碳酸氢钠溶液既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又可以释放二氧化碳,通常可通过控制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控制CO2浓度。由题干可知,水在光照下被分解,产生氧气等,溶液中的DCIP被还原,颜色由蓝色变成无色,故除了通过测定放氧速率判断甲和乙受除草剂抑制效果之外,根据希尔反应还可通过溶液颜色变化快慢来判断。【小问2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该实验是在适宜光照条件下进行的,若将植株培养在红色薄膜下进行该实验,呼吸速率不变,而光合作用减弱,所以a点应该右移。根据甲、乙的二氧化碳补偿点和曲线的趋势可知,甲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乙植物,又因为b点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则甲的实际光合速率大于乙,因此甲植株的O2产生量>乙植株的O2产生量。甲植株CO2增加,二氧化碳的固定增强,②五碳糖消耗增加,暗反应增强,①腺苷三磷酸和⑤NADPH消耗增加,故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减少的物质有①腺苷三磷酸、②五碳糖、⑤NADPH。【小问3详解】上述希尔反应实验中外界溶液添加蔗糖可以维持渗透压,据上表除草剂处理影响叶绿体放氧速率,可知除草剂抑制主要作用于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即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小问4详解】c点时两种植物光合速率均达到最大,此时限制植物光合速率的内部因素有光合色素(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含量和活性等;研究发现除草剂浓度为20%处理品种甲的叶绿体不能产生三碳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DCIP(氧化型)夺取光反应产生的电子和氢离子,不能生成NADPH,三碳酸分子不能被还原形成三碳糖。23.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当棉花生长到一定高度后,棉农常常会摘掉其顶芽,目的是解除___________,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特点是具有_________。(2)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图1.从该图可得出乙烯的生理作用是能促进_________以及番茄果实成熟。(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________作用;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_________(填“A点”、“B点”或“C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理是________。(4)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线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现在提供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以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步骤2:给予甲组适宜强度的可见光光照,给予乙组①________步骤3:观察两组幼苗的②________,并测量③__________的含量预测实验结果:a、甲组植物生长高于乙组;b、④________【答案】(1)①.顶端优势②.两重性(2)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果实色素积累(3)①.抑制②.B点③.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的浓度(4)①.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②.生长状况和高度③.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④.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解析】 【分析】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如果摘除顶芽,侧芽会很快就发育成枝条。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原理,对作物、果树、花卉等进行整枝、打杈或摘心,调整顶芽和侧芽的生长发育状况,提高作物和果树产量以及花卉的观赏价值。2、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小问1详解】顶端优势是指顶端生长旺盛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棉花开在侧芽,常需要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即所谓的“打顶摘心”。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浓度促进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小问2详解】结合图1可知,乙烯能促进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果实色素积累,促进番茄成熟。【小问3详解】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而加入CaCl2后生长速率下降,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茎的伸长的作用,B点生长速率迅速升高,该点可能是加入赤霉素的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的浓度。【小问4详解】本实验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自变量是紫外线的有无,因变量为幼苗的生长状况和高度、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因此甲组是适宜强度的可见光光照,乙组应该给予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紫外线促进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因此应测量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的含量;由于是验证实验,结果已知,即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故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24.某昆虫中野生型眼色色素的产生必须有显性基因A,第二个显性基因B使色素呈紫色,隐性基因b使色素呈红色。不产生色素的个体眼色呈白色。现有红色纯合品系甲,白色纯合品系乙,甲、乙两个纯系杂交,结果如表。亲代F1表现型F1杂交所得F2表现型及比例甲(♀)×乙(♂)紫眼雌性、红眼雄性无论雌雄均符合紫眼:红眼:白眼=3:3:2(1)该昆虫的白眼基因和红眼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2)根据__________(填“F1”或“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以推测该昆虫的眼色性状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根据___________(填“F1”或“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以推测等位基因__________(填“A/a”或“B/b”)位于X染色体上。(3)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若将F2中的红眼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则F3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4)若实验前亲本中的一只白眼雄昆虫不小心受到X射线的辐射,将其与多只亲本红眼雌昆虫杂交,得到F1全为红眼,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的原因(有不考虑变异致死问题):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5)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体细胞中a数量多于A时,A基因不能表达。在上述杂交实验的F1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昆虫。经分析发现它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增加了一条染色体,即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a。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请在甲乙品系中选择合适的个体,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白眼个体的基因型。①选择这只白眼雄个体和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雌昆虫杂交。②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该白眼昆虫发生了基因突变。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则该白眼昆虫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1)基因中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2)①.F2②.基因的自由组合③.F1④.B/b(3)①.AAXbXb和aaXBY②.红眼:白眼=8:1(4)①.白眼雄昆虫发生基因突变,XB突变为Xb②.白眼雄昆虫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5)①.乙品系雌昆虫②.全为白眼昆虫AaXb③.无论雌雄都为紫眼:白眼=1:5【解析】【分析】题意显示,野生型眼色的色素的产生必须有显性基因A,第二个显性基因B使色素呈紫色,隐性时色素仍为红色,不产生色素的个体的眼睛呈白色,据此可知,当A和B同时存在表现紫色,A和bb纯合时表现红色,aa纯合时表现白色,红色纯合甲与白色纯合乙杂交,后代表现为紫眼雌性、红眼雄性,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小问1详解】白眼基因和红眼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小问2详解】F2中雌雄中有色(紫眼和红眼)与无色(白眼)比例都是3:1,且后代3:3:2比例是(3:1)(1:1)的变式,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A与基因a位于常染色体上。F1雌性为紫眼含有B基因,雄性为红眼,含有b基因,不含有B基因,与性别有关,说明基因B和基因b位于X色体上。【小问3详解】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二者杂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为AaXBXb(紫眼雌性),AaXb Y(红眼雄性),F1杂交所得F2的基因型为(3A-:1aa)(1XBXb、1XbXb、1XBY、1XbY),可知F2红色个体的基因型为2AaXbXb、1AAXbXb、2AaXbY、1AAXbY,F2中的红眼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则F3中白眼占的比例为1/3×1/3=1/9,故F3中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白眼=8:1。【小问4详解】若实验前亲本中的一只白眼雄昆虫不小心受到X射线的辐射,将其与多只亲本红眼雌昆虫杂交,得到F1全为红眼,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的原因有:白眼雄昆虫发生基因突变,XB突变为Xb;白眼雄昆虫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小问5详解】①若要探究该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是aa或Aaa,检测个体的基因型通常用测交,根据这一思路,再结合甲,乙品系的基因型可知,应该选择基因型为aaXBY的乙品系雌果蝇与待测的白眼果蝇进行杂交(这样白眼果蝇产生的各种关于a基因的配子都有现出来的机会)。若该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是aa(基因突变的结果),则子代基因型全为aa,即无论游雌雄全为白眼果蝇:若该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是Aaa(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结果),则该白眼果蝇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2Aa:2a:1A:1aa,该白眼果蝇与乙品系果蝇杂交后,产生的子代表现及比例无论雌雄都为紫眼:白跟=1:5。25.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FGF21是一种能改善血糖和脂质代谢的候选药物,但却存在半衰期短和易被体内代谢等缺点,导致靶组织利用率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研究小组通过将点突变hFGF21基因和正常的hFGF21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分别导入X33酵母菌株和改造后的成纤维细胞CHO细胞系中。并比较两种表达系统生产的产物特点,回答下列问题:(1)编码基因的特异性定点突变可通过PCR方法替换个别核苷酸获得突变基因。在PCR法中共设计有4条引物,其中一组引物用来引入特定的突变(引物2和3,个别核苷酸差异不影响引物与模板链的结合)。首先,为防止引物相互杂交,需要设计两个反应体系,分别加入引物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于合成PCR产物1和PCR产物2;然后,将PCR产物1和2加入无引物的PCR反应体系得到含有定点突变的目的基因,再用引物1+引物4扩增目的基因得到大量的点突变目的基因。为了使扩增的目的基因两侧能被某种限制酶酶切形成黏性末端,对引物1和引物4的要求是___________。(2)构建重组DNA时,通常选择改造的质粒作为载体,经过酶切处理的生长因子基因与质粒在DNA 连接酶作用下形成重组DNA,为了提高获得重组DNA的效率,除了考虑适宜的外界条件、目的基因和质粒的浓度和DNA连接酶活性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___。(3)X33酵母菌株的诱变和筛选:将酵母菌种进行紫外线的诱变后,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用_______________取梯度稀释的酵母菌液加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倒置培养24h后,挑选_______________的菌落,从而获得增殖能力强的酵母菌,再接种至液体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制备CHO细胞系,需要经过多次_______________培养后获得,由于这种细胞系仍保留_____________特性,依然存在细胞的增殖随细胞密度增加而逐渐停止的现象。(4)将重组DNA导入到X33酵母菌株,筛选后进行克隆培养获取目标产物,培养前需制备X33酵母扩大培养基,X33酵母是一种真菌,培养基一般采用在马铃薯汁中添加蔗糖配置,其中蔗糖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灭菌前要注意调节培养基pH至_______________,以满足酵母菌的生长;将培养基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当锅内压力升到________________时开始计时,灭菌20分钟。(5)两者相比较,CHO表达系统有很多优点:第一,具有准确的转录后修饰功能,表达的糖基化药物蛋白在分子结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方面更接近于天然蛋白分子;第二,具有重组基因的高效_______________能力,从而能获得目的基因较多的拷贝数和大量目标蛋白产物;第三,CHO细胞属于改造的成纤维细胞,很少产生自身蛋白质,利于________________的分离和纯化。【答案】(1)①.1+2②.3+4③.引物1和4均带有该限制酶识别序列(不能写带有限制酶序列)(2)质粒的纯度、DNA连接酶浓度、黏性末端的种类和长短(3)①.移液器/取样器②.菌落直径较大/最大/大③.传代④.接触抑制(4)①.提供碳源和能源②.中性偏酸③.指定压力(5)①.扩增(复制)和表达②.目标蛋白/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小问1详解】据图PCR产物1和PCR产物2的位置分析可知道,为了防止引物相互杂交,需要设计两个反应体系,分别加入引物对为1+2和3+4;因为目的基因两侧没有某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所以为了使扩增的目的基因两侧能被某种限制酶酶切形成黏性末端,应该在引物1和4均带上该限制酶识别序列。【小问2详解】 为了提高获得重组DNA的效率,还需要考虑质粒的纯度、DNA连接酶浓度、黏性末端的种类和长短等。【小问3详解】稀释涂布平板法时,可使用移液器或取样器取梯度稀释的酵母菌液加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涂布;菌落直径越大说明增殖能力越强;制备CHO细胞系应多次分瓶培养后,即进行传代培养;细胞系在传代培养过程仍具有接触抑制的特点。【小问4详解】培养基中添加蔗糖,蔗糖含有C、H、O元素,其作用是提供碳源和能源;培养真菌的培养基pH应调至中性偏酸;计时时,应当锅内压力升到指定压力时开始。【小问5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