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8533

大小:979.94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生物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李斯特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细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该菌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下列推测中不正确的是()A.与真核细胞相比,李斯特菌无成形细胞核及具膜细胞器,因此体积较小B.李斯特菌转录出的mRNA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指导合成所需蛋白质C.李斯特菌中的质粒由DNA缠绕着蛋白质组成,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D.李斯特菌置于蒸馏水中会渗透吸水,但不会因吸水过多而涨破【答案】C【解析】【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遗传物质是DNA。【详解】A、李斯特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与真核细胞相比,无成形细胞核及具膜细胞器,因此体积较小,A正确;B、李斯特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存在核膜阻隔,因此转录出的mRNA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指导合成所需蛋白质,B正确;C、李斯特菌中的质粒是双链环状DNA分子,不与蛋白质结合,C错误;D、李斯特菌有细胞壁,将置于蒸馏水中会渗透吸水,但不会因吸水过多而涨破,D正确。故选C。2.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是大多数细胞最主要的胞吞途径,当被转运的大分子物质与膜受体结合后,网格蛋白聚集在膜下,使细胞膜逐渐向内凹陷,形成网格蛋白包被小窝。小窝出芽,颈部缢缩,最终与细胞膜脱离,由网格蛋白包被的小泡进入细胞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运输过程对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需消耗能量B.该运输方式形成的囊泡,在细胞内可以被溶酶体降解C.水、甘油等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该种方式进入细胞D.网格蛋白向膜下聚集的过程中引起细胞内生理变化等一系列信号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胞吞的特点:需要消耗能量;需要细胞膜上特定的蛋白质的识别;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详解】A、对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属于胞吞和胞吐,这种运输方式,既具有选择性也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囊泡包裹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后,会被一些酶类物质进行水解,这些酶类物质就是由溶酶体释放的,B正确;C、有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吞进入细胞中,例如用人工膜包裹的药物进入细胞,C错误;D、网格蛋白向膜下聚集的过程中引起细胞内生理变化等一系列信号传递,使细胞膜逐渐向内凹陷,形成网格蛋白包被小窝,D正确。故选C。3.鱼宰杀后鱼肉中的腺苷三磷酸降解生成肌苷酸,能极大地提升鱼肉鲜味。肌苷酸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降解又导致鱼肉鲜味下降。在探究鱼类鲜味下降外因的系列实验中,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只有pH和温度,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酶(ACP)的相对活性B.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不同鱼体内的ACP结构不同C.pH低于3.8、温度超过60℃,对鳝鱼肌肉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影响的机理不同D.由图可知,放置相同的时间,鮰鱼在pH6.0、温度40℃条件下,鱼肉鲜味下降最快【答案】D【解析】【分析】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详解】A、由图示曲线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和鱼的种类,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酶(ACP)的相对活性,A错误;B、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控制合成ACP的基因不同,B错误;C、反应温度超过60℃与pH低于3.8,鳝鱼肌肉ACP都会因为空间结构的改变失去活性,影响机理是相同的,C错误; D、由图示曲线可知,鮰鱼在pH6.0、温度40℃条件下酸性磷酸酶相对活性最高,导致鱼肉鲜味下降最快,D正确。故选D4.光呼吸是植物利用光能,吸收O2并释放CO2的过程。研究者将四种酶基因(GLO、CAT、GCL、TSR)导入水稻叶绿体,创造了一条新的光呼吸代谢支路(GCGT支路),如图虚线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光呼吸时C5与O2的结合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B.在光呼吸中有ATP和NADPH的生成和消耗C.GCGT支路有利于减少H2O2对叶绿体的损害D.GCGT支路可以促进光呼吸从而降低光合效率【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光呼吸代谢支路(GCGT支路)可以将部分碳重新回收进入卡尔文循环,利用于降低光呼吸消耗。【详解】A、卡尔文循环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图中光呼吸代谢支路利用卡尔文循环中的C5,故C5和O2的结合发生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B、GCGT支路中,甘油酸转化为PGA过程中有ATP的消耗,在乙醛酸转化为甘油酸过程中有NADH的消耗,故由GCGT支路分析可知,该过程有ATP和NADPH的消耗但没有ATP和NADPH的生成,B错误;C、GCGT支路中,H2O2可被分解为H2O和O2,有利于减少其对叶绿体的损害,C正确;D、光呼吸代谢支路(GCGT支路)可以将部分碳重新回收进入卡尔文循环,利用于降低光呼吸消耗从而提高光合速率,D错误。故选C。5.栽培稻(2n=24)相对野生稻丢失了大量优异基因,如抗病、抗虫及抗逆基因等。研究人员发现某野生稻(甲)8号染色体上有耐冷基因A、4号染色体上有抗稻飞虱基因B,而栽培稻(乙)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为隐性基因。将甲、乙杂交,F1自交,检测F2 群体中不同植株的基因型及相应个体的数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F2的基因型AAAaaaBBBbbbF2的个体数量20110097985201038517A.F2中耐冷抗稻飞虱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9/20B.带有a基因的雄配子或雌配子成活率可能很低C.淘汰F2不抗飞虱的个体后自交,则F3中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5D.对栽培稻乙的基因组测序,需测定13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野生稻甲基因型为AABB,栽培稻乙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故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甲乙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子一代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详解】A、据表中数据分析:F2中AA:Aa:aa≈1:5:4,其中耐冷个体占6/10=3/5;BB:Bb:bb≈1:2:1,其中抗稻飞虱的个体占3/4,由于耐冷基因A、抗稻飞虱基因B分别位于8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上,即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F2中耐冷抗稻飞虱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5×3/4=9/20,A正确;B、据表中数据分析,AA基因型的个体数量比理论值明显减少,可推知带有A基因的雄配子或雌配子成活率可能很低,B错误;C、F2淘汰不抗飞虱的个体后自交,则F2中抗飞虱的个体有BB:Bb=1:2,故F3中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3+2/3×1/4=1/2,C错误;D、对栽培稻乙的基因组测序,水稻细胞中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无性染色体,故须测定12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D错误。故选A。6.研究单细胞生物的衰老通常以酵母菌为材料。研究发现,在酵母细胞的第8染色体上排列着100~200个拷贝串联重复的rDNA,在母细胞生命周期中的某些时刻,通过同源重组(同源重组是指发生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一个环形拷贝的rDNA从染色体上分离出来,并且在其后的细胞周期中,这一染色体外的环形rDNA(ERC)开始复制产生多个拷贝。在酵母出芽繁殖过程中,ERC几乎都集中在母细胞中,而不进入子细胞,于是母细胞中的ERC逐代积累导致母细胞衰老(如图)。以下关于酵母细胞的衰老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酵母细胞衰老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C.酵母细胞内一个rDNA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SIR2/3/4,SGS1均能抑制重复rDNA的同源重组,从而抑制其细胞衰老【答案】D【解析】【分析】衰老的细胞具有如下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2)有些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4)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详解】A、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A错误;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DNA和染色体,结合题干“在母细胞生命周期中的某些时刻,通过同源重组(同源重组是指发生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以及题图可知酵母细胞衰老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而基因突变从题干和题图中无法得知,B错误;C、rDNA为环形DNA,无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 D、SIR2/3/4和SGS1基因均能抑制酵母染色体上重复rDNA的同源重组,即抑制ERC的产生,使得酵母的复制生命周期显著增加,从而抑制酵母母细胞衰老,D正确。故选D。7.分布在某海岛上的一种涉禽种群X,因受地壳运动分化出两个岛,受不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历经上百万年,逐渐演变为现今两个不同的涉禽物种,具体演化进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个体的基因型B.种群1个体之间在体型、翅长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C.品系1和品系2的形成说明这两个海岛上的涉禽都发生了进化D.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仅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不是基因,而是种群X中不同的表现型,A错误;B、种群1内部的个体为同一物种,种群内部个体之间体型、翅长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品系1和品系2最终能形成物种1和物种2,即最终产生了生殖隔离,该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品系1和品系2的形成说明这两个海岛的上涉禽都发生了进化,C正确;D、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C。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化学成分相对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B.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时机体稳态失调 C.血钠浓度下降会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升高D.注射等渗的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浆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增大【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故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化学成分相对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A错误;B、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分重吸收增加,机体稳态不会失调,B错误;C、血钠浓度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成,血钠浓度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C错误;D、注射等渗的5%的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增大,D正确。故选D。9.神经纤维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如图所示,有髓神经纤维外侧有髓鞘包绕,髓鞘分布不连续,两节段狭窄部位为朗飞式结(c处)。朗飞式结处的Na+通道密度极高,可形成动作电位,有髓鞘段(d处)的髓鞘由胶质细胞反复包绕形成,且长短不一,该区域的轴突膜中几乎没有钠离子通道,不能进行动作电位的传导。下列关于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兴奋可在有髓纤维上相邻朗飞式结间跳跃式传导C.体内此处兴奋将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D.同等条件下,有髓纤维兴奋的传导比无髓纤维更慢【答案】B 【解析】【分析】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大量的Na+内流,使得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但髓鞘处轴突膜中几乎没有钠离子通道,所以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只能在无髓鞘裸露处跳跃式传导。【详解】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错误;B、髓鞘段(d处)的髓鞘由胶质细胞反复包绕形成,该区域的轴突膜中几乎无钠通道,所以无法产生动作电位,但兴奋能在无髓神经纤维上正确传导,因而推测兴奋在无髓鞘裸露处跳跃式传导,即兴奋可在相邻朗飞式结间跳跃式传导,B正确;C、在生物体内或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D、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可进行跳跃式传导,这会加快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无髓神经纤维上不会发生跳跃式传导,因此同等条件下,有髓纤维兴奋的传导比无髓纤维更快,D错误。故选B。10.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可从血液吸收碘,用于甲状腺激素(TH)的合成。胎儿发育至一定阶段后,其甲状腺才具备上述能力,在此之前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TH由母体提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B.TH可经血液从母体进入胎儿,与胎儿体内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胎儿生长发育旺盛,其体内的TH含量需维持在高浓度保持不变D.胎儿体内TH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影响母体TH的合成和分泌【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级;(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但是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快。【详解】A、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为主动运输,需要转运蛋白参与,A正确;B、激素随体液运输,并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B正确;C、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体内的TH含量并不高,C错误;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胎儿体内TH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影响母体TH的合成和分泌,从而维持TH的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C。11.高等植物可以利用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调节自身生长,下图表示拟南芥光敏色素A缺失突变体(phyA)和光敏色素B缺失突变体(phyB)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下胚轴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光敏色素A被激活后可抑制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B.光敏色素A主要吸收远红光,光敏色素B主要吸收红光或白光C.光敏色素B被激活后可促进与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D.光敏色素A和B被激活后结构均会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光照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阳光照射→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转录变化(表达)→转录形成RNA→蛋白质→表现出生物学效应。【详解】A、拟南芥光敏色素A缺失突变体(phyA)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远红光的条件下,拟南芥光敏色素A缺失突变体(phyA)的下胚轴的长度更长,说明光敏色素A被激活后可抑制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A正确;B、在红光或白光的条件下,拟南芥光敏色素B缺失突变体(phyB)的下胚轴的长度更长,说明光敏色素B主要吸收红光或白光;在远红光的条件下,拟南芥光敏色素A缺失突变体(phyA)的下胚轴的长度更长,说明光敏色素A主要吸收远红光,B正确;C、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光敏色素B被激活后可抑制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故光敏色素B被激活后可抑制与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C错误;D、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受到光照后,光敏色素A和B被激活后结构均会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C。12.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样方法B.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C.曲线②的K值小于①,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资源和空间D.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密度的增加,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据曲线图分析,曲线①和②种群数量都呈现S形,自变量为是否混合培养和培养时间,因变量是K值不同,原因是微囊蓝细菌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蓝细菌存在竞争关系。【详解】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A错误;B、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种群数量增长为S形增长,故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C、曲线②为两种蓝细菌混养,曲线①为单养,由于徽囊蓝细菌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等资源和空间时,和颤蓝细菌存在竞争关系,导致总K值变小,因此曲线②的K值小于曲线①,C正确;D、种群密度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C。13.竹子中纤维素含量很高。大熊猫每天要吃大量竹子,但一般只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竹子利用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B.大熊猫与它肠道纤维素分解菌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C.纤维素分解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D.竹子可以给大熊猫提供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答案】D【解析】【分析】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其消化道内没有分解竹纤维的酶,不能消化竹子的纤维,但大熊猫依赖肠道中细菌群消化纤维素。【详解】A、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据此可知,竹子利用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A正确; B、大熊猫为细菌提供食物营养,细菌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供大熊猫吸收利用,两者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C、大熊猫肠道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能分解纤维素,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正确;D、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的行为方式,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竹子不能给大熊猫提供行为信息,D错误。故选D。14.为探究辣椒素和辣椒水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择标准辣椒素溶液(SC组)和含等量辣椒素的辣椒水(PE组)进行实验,部分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时间段各组培养液辣椒素含量变化(mg/L)组别0h6h12h24hPE组1.121.000.320SC组1.121.0000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配制含辣椒素的培养基时应先调PH,再用高压蒸汽灭菌B.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不同时间段各组肠道微生物的数量C.据图推测,培养过程中肠道微生物可利用辣椒素进行细胞代谢D.据图推测,辣椒水和辣椒素对肠道微生物的繁殖均具有促进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微生物的纯培养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和培养等步骤。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详解】A、配制含辣椒素的培养基时,为避免杂菌污染,应先调pH值后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 B、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以分离微生物也可以统计微生物的数量,所以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不同时间段各组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B正确;C、由上图可知,培养过程中,PE组和SC组的辣椒素含量逐渐下降,直至降到0,故推测肠道微生物可利用辣椒素进行细胞代谢,C正确;D、据下图推测,与对照组相比,培养到6h时,辣椒水和辣椒素对肠道微生物的繁殖具有抑制作用,但培养到12h时,实验组的肠道微生物数量高于对照组;结合下图,推测出辣椒水和辣椒素对肠道微生物的繁殖具有先抑制、再促进的作用,D错误。故选D。15.为使玉米获得抗除草剂性状,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操作(如图所示)。含有内含子的报告基因不能在原核生物中正确表达,其正确表达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转化过程中愈伤组织表面常残留农杆菌,会导致未转化的愈伤组织可能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中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DNA可将基因G转移并整合到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DNA上B.利用物质K和抗生素进行筛选1,可获得农杆菌的蓝色菌落C.利用物质K和除草剂进行筛选2,更易于获得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株D.幼胚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是一团未分化且不定形的薄壁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农杆菌转化法的具体过程:(1)利用土壤的Ti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即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上。(2)将整合了目的基因的Ti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细胞内。(3)利用土壤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该过程实际上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土壤农杆菌Ti质粒导入植物细胞内。(4)含有目的基因的土壤农杆菌Ti质粒进入植物细胞后,可以把自己的一段基因整合到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这段基因中包含了目的基因。 【详解】A、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一特点,将目的基因(基因G)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基因G)整合到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DNA上,A正确;B、农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含有内含子的报告基因不能在原核生物中正确表达,故不会出现农杆菌的蓝色菌落,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而愈伤组织表面残留的农杆菌会导致未转化的愈伤组织能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中生长,因此利用物质K和除草剂进行筛选2,更易于获得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株,C正确;D、幼胚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是一团未分化、且不定形的薄壁细胞,D正确。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16.浒苔是一种藻类植物,能够被用作制造新能源的原材料,但其在海洋中大量繁殖,也能引发“绿潮”。为了研究光照强度和盐度对浒苔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科学家们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设置了2个光照强度水平(低光强:LL;高光强:HL)和3个盐度梯度(LS:低盐;MS:中盐;HS:高盐),分析6个处理组合对浒苔微观繁殖体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部分研究结果如下:根据以上结果,请回答以下问题:(1)浒苔从外界吸收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这个过程称为___________。(2)同一自然光照条件下,设置两种光照强度的措施是__________。(3)由图1可知,6个组合条件中,浒苔生长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____条件。(4)研究表明,同一盐度条件下,低光强组浒苔幼苗的叶绿素a,b含量显著____________(填“低于”、“高于”)高光强组,原因可能_________。叶绿素a、b含量随着盐度的增加,呈现出与相对生长速率相反的变化趋势,从浒苔体内能量利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答案】(1)①.3-磷酸甘油酸②.二氧化碳的固定 (2)高光强不遮光,低光强适当遮光(3)HL和MS(或“高光强中等盐度”)(4)①.高于②.低光强下条件下,浒苔通过补偿性地合成光合色素来弥补光照不足引起的光能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③.光合色素合成减少,节省的能量用于浒苔的其它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解析】【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强度和盐度对浒苔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盐度的不同,因变量是幼苗的生长和光合情况。【小问1详解】在卡尔文循环中,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即3-磷酸甘油酸,该过程为CO2的固定。【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同一自然光照条件下,设置两种光照强度(低光强和高光强)的措施是高光强不遮光,低光强适当遮光。【小问3详解】分析图1,横坐标是不同处理,纵坐标是相对生长速率,据图可知,在HL和MS条件下相对生长速率最大,即条件为高光强、中等盐度。【小问4详解】分析图2和图3可知,同一盐度条件下,低光强组浒苔幼苗的叶绿素a,b含量显著高于高光强组,原因可能是低光强下条件下,浒苔通过补偿性地合成光合色素来弥补光照不足引起的光能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叶绿素a、b含量随着盐度的增加,呈现出与相对生长速率相反的变化趋势,从浒苔体内能量利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光合色素合成减少,节省的能量用于浒苔的其它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从而提高其生长速率。17.科研人员研究玉米籽粒性状时发现,其饱满程度由大到小有饱满、中度饱满、干瘪等性状,为探究这些性状出现的原因,进行系列研究。(1)玉米籽粒饱满程度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3个基因(S、S1、S2)决定,以上等位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___的结果。(2)科研人员分别利用野生型、突变体1、突变体2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及结果如图1所示。 ①突变体1基因型为S1S1,干瘪个体基因型为S2S2,根据杂交1、杂交2的结果,判断S、S1、S2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突变体2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②上述杂交实验说明控制籽粒饱满程度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证据是:______。③进一步研究发现,杂交2的子二代中方框内的“中等饱满”籽粒中约有三分之一饱满程度略高,从基因型差异的角度,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3)科研人员推测突变体1籽粒中等饱满是由于基因S中插入一段DNA序列(BTA)导致。如图2。检测野生型和突变体1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已知S基因编码某种糖类转运蛋白,推测突变体1籽粒饱满程度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4)根据籽粒饱满程度的研究结果,阐释你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理解:____________。【答案】(1)基因突变(2)①.S对S1为显性,S1对S2为显性②.饱满③.杂交2中饱满籽粒自交后代出现饱满:中等饱满=3:1,中等饱满自交后代出现中等饱满:干瘪=3:1④.S1基因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S1、S2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S1S1表现为中等饱满,S1S2表现为低等饱满)(3)BTA插入基因S中导致S基因突变,糖类转运蛋白异常,糖类转运到籽粒中受限,籽粒饱满程度降低(4)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数量的不同均影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小问1详解】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形态的基因,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小问2详解】①突变体1为中等饱满,基因型为S1S1,干瘪个体基因型为S2S2,据此可知,S1决定中等饱满,S2决定干瘪,因此S决定饱满,根据杂交2可知,饱满的后代出现中等饱满,说明S对S1显性,中等饱满的后代出现干瘪,说明S1对S2显性,因此S、S1、S2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S对S1为显性,S1对S2为显性。突变体1(中等饱满)与突变体2杂交,后代饱满和中等饱满为1:1,这是测交实验,推测突变体2的表现型为饱满。②杂交2中杂交2中饱满籽粒自交后代出现饱满:中等饱满=3:1,中等饱满自交后代出现中等饱满:干瘪=3:1,说明控制籽粒饱满程度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③杂交2中中等饱满自交后代出现中等饱满:干瘪=3:1,说明就中等饱满基因型为S1S2,后代中等饱满基因型为S1S1和S1S2,由于S1基因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或者S1、S2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S1S1表现为中等饱满,S1S2表现为低等饱满,因此杂交2的子二代中方框内的“中等饱满”籽粒中约有三分之一饱满程度略高。【小问3详解】据题意可知,突变体1籽粒中等饱满是由于基因S中插入一段DNA序列(BTA)导致,导致S基因突变,S基因编码某种糖类转运蛋白,S基因突变,糖类转运蛋白异常,糖类转运到籽粒中受限,该糖类可能是亲水性较强的糖类,籽粒中该糖类较少,吸水能力较若,籽粒饱满程度降低。【小问4详解】据突变体1可知,基因S中插入一段DNA序列(BTA),导致S基因结构改变,糖类转运蛋白异常,籽粒有饱满变为中等饱满,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数量的不同均影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18.细胞毒性T细胞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免疫细胞,利用生物工程将嵌合肿瘤抗原受体(CAR)表达于T细胞表面,可得到CAR-T细胞。CAR-T细胞疗法在部分肿瘤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对某些肿瘤效果甚微。CAR位于T细胞表面,会引起T细胞的过度激活,直至T细胞耗竭,科研人员认为这个特点限制了CAR-T细胞的疗效。因此,研究人员就如何调节T细胞激活程度,从而减缓T细胞的耗竭开展了研究。 (1)在细胞免疫中,__________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裂解肿瘤细胞。(2)研究者通过在CAR蛋白中插入一段蛋白序列(DD)使得CAR能被快速降解,构建了改良版的DDCAR-T细胞。用药物Sheild-1处理DDCAR-T细胞,相关检测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知,DDCAR-T细胞的CAR信号可被人为操控"开"和"关",判断依据是_________。(3)依据上图结果,研究者在体外培养了两组DDCAR-T细胞,按照不同方式调节其CAR信号“开”或“关”,通过其表达的相关蛋白情况评估了T细胞的状态——毛竭或记忆(记忆状态是指再次接触抗原时可快速增殖分化的状态)。请完善下表的实验设置。调节方式实验处理0天1-7天7-11天方式一(“开-开")加入①_____细胞再加入肿瘤细胞每天定时加入适量的Sheild-1②______方式二(“开-关")③______得到图2所示结果。由图2可知,可以有效防止T细胞耗竭的方式是______,此时T细胞更倾向于分化为_______。 (4)在CAR蛋白中插入一段蛋白序列(DD)构建改良版的DDCAR-T细胞的过程中可采用____________技术【答案】(1)肿瘤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2)未加入药物时,DDCAR-T细胞表面无CAR,处于“关”;加入药物后,表面有CAR,处于“开”(3)①.DDCAR-T②.每天定时加入适量的Shield-1③.每天定时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方式二《或答在接触抗原的后期关闭CAR信号)⑤.记忆T细胞(或记忆细胞)(4)蛋白质工程【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可以进入人体后,大多数的可以被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可以摄取、处理并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引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和细胞因子的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大量产生抗体。2、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小问1详解】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肿瘤细胞是靶细胞,三者均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纵坐标细胞表面的CAR含量,即可作为“开”与“关”的指标,未加入药物时,DDCAR-T细胞表面无CAR,处于“关”;加入药物后,表面有CAR,处于“开”。【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本实验是依据上图结果进行的研究,则表格中需要加入实验材料DDCAR-T细胞(①处),“开”则需要一直加入药物Shield-1,且应每天定时加入(②处),“开”-“关”则先加药物、后不加,且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故③处是每天定时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由图2可知,可以有效防止T细胞耗竭的方式是方式二,此时T细胞记忆程度达到80%多,更倾向于分化为记忆T细胞。【小问4详解】蛋白质工程是通过修改基因或创造合成新基因来改变生物的遗传和表达性状,合成新的蛋白质,在CAR蛋白中插入一段蛋白序列(DD)构建改良版的DDCAR-T细胞的过程中可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19.资料一:绿色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是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而难以实现的重大课题。我国科学家以水稻为基础建立了稻芋蛙鳅共养体系,稻田周围种植芋头,芋头种植除具有良好的收成外,硕大的芋叶对青蛙、泥鳅有很好的遮荫和驱避害虫作用,结合频振灯诱杀、自然天敌昆虫和青蛙的害虫捕杀, 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取得了绿色高效益的好结果。资料二:部分高寒草甸区由于长期处于过度放牧状态,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研究发现,在所有恢复草地的方法中,施肥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某高寒草甸区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植被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植物地上生物量/(g·m-2)对照组(不施肥)6.511.46205.21农家肥组(有机质为主)7.531.54215.17氮肥组(尿素为主)12.921.94300.05请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一中,该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原理(至少答两点)。(2)资料一中,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该现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人们利用上述特性驱避害虫属于________防治,(3)资料二中,分析表中结果,施氮肥更有利于高寒草甸区的草地恢复,理由是________。结合高寒草甸区的气候条件,分析施农家肥处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_______。【答案】(1)自生、协调、整体(2)①.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②.生物(3)①.氮肥对高寒草甸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植物丰富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草地的恢复②.低温降低了(酶的活性,)微生物对农家肥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下降),使肥料的可利用性下降【解析】【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小问1详解】资料一中,“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体现了自生原理(共养体系可以自优化),“稻田周围种植芋头,芋头种植除具有良好的收成”等体现了协调原理(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与适应),“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取得了绿色高效益的好结果,体现了整体原理(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小问2详解】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该过程中信息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体现的是生物对生物的趋避作用,即为生物防治。【小问3详解】结合表中数据可知,氮肥组(尿素为主)的植被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均更高,所以氮肥对高寒草甸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植物丰富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草地的恢复;高寒草甸区的气候条件较为寒冷,所以低温降低了(酶的活性)微生物对农家肥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下降),使肥料的可利用性下降。20.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被动免疫治疗是指被动地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制剂或细胞回输给肿瘤患者机体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案适用于肿瘤晚期患者,主要分为单克隆抗体治疗和过继性细胞治疗两类,其中过继性细胞治疗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单克隆抗体治疗中,为了获取能产生抗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筛选。筛选所用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按功能)。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进行_________和__________才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2)科学家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制成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DC通常由_____三部分组成。(3)过继性细胞治疗中,从肿瘤患者体内获取的免疫细胞置于适宜环境下培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细胞________,一类细胞_________。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分裂受阻,其原因主要有_______(答出2点),培养过程中出现接触抑制现象时,可用________酶处理贴壁细胞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传代培养。(4)过继性细胞治疗能有效避免免疫排斥,其原因是_________。【答案】(1)①.选择培养基②.克隆化培养③.抗体检测(2)抗体、接头、药物(细胞毒素) (3)①.悬浮培养②.贴壁③.细胞密度过大、有害代谢物积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缺乏④.胰蛋白酶、胶原蛋白(4)以自体免疫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得到的免疫细胞与人体细胞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同【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的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所利用的原理是细胞增殖和细胞膜的流动性。在该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筛选,最终才能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ADC上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从而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小问1详解】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未融合的亲本细胞、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第二次筛选出能合成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以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的方法进行,选择抗体检测阳性的。小问2详解】ADC为抗体—药物偶联物,由抗体、接头和药物(如细胞毒素)三部分组成,抗体具有特异性,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减少了用药量,也降低了副作用。【小问3详解】过继性细胞治疗中,从肿瘤患者体内获取的免疫细胞置于适宜环境下培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细胞悬浮培养,一类细胞贴壁。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由于细胞密度过大、有害代谢物积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缺乏和接触抑制,细胞分裂受阻;培养过程中出现接触抑制现象时,可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贴壁细胞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小问4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