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级高一选课走班调研检测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写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节选自《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材料三: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礼是合式的意思。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西方社会相比,乡土中国“家”的界限模糊,作者认为这正是中西方社会结构不同的表现。B.在中国传统中,没有个人对团体履行义务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容易找到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C.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礼”靠教化养成,“法”靠国家权力推行,二者皆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维持礼的是传统,而乡土社会可靠礼来维持,正是因为它满足了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前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呈现水波似的同心圆,自己是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展开。B.传统道德的“忠”,有对朋友的“忠”,有对君王的“忠”,包含私人关系,最接近公共道德观念。C.从行为规范看,礼和法律并无本质差异,它们都是约束人行为的规范,合乎礼的行为就是对的。D.因为缺乏变化,礼只能在传统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它的效力无从发挥。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袭人是贾母拨过来侍奉宝玉的,因此宝玉不能直呼她的名字而称“姐姐”。B.凤姐弄权铁槛寺,干预张姓财主女儿金哥的婚事,导致金哥殉情而亡。C.柳湘莲因贞操名节的禁锢,拒绝了和尤三姐的婚约,尤三姐以死明志。D.有一回晴雯不在,三等丫鬟小红给宝玉倒了一杯茶,招来一顿责骂。4.材料一与材料三都在谈乡土中国的特点,论证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下面的文字是小说《白鹿原》的结尾,请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分析白嘉轩对鹿子霖忏悔的原因。他一路思索,既然神灵把白鹿的吉兆显示给我白嘉轩,而不是显示给那块土地的主家鹿子霖,那么就可以按照神灵救助白家的旨意办事了。如何把鹿子霖的那块慢坡地买到手,倒是得花一点心计。要做到万无一失而且不露蛛丝马迹,就得把前后左右的一切都谋算得十分精当……一旦把万全之策谋划出来,白嘉轩实施起来是迅猛而又果敢的。这个村庄后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现在……白嘉轩看着鹿子霖(注:此时鹿子霖已经发疯,家业败落),忽然想起以卖地形式作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做坟园的事来,儿子孝文的县长,也许正是这块风水宝地荫育的结果。他俯下身去,顶着鹿子霖的眼睛说:“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答案】1.B2.C3.B4.相同点:都采用对比论证。材料一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进行比较,突出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特点。材料三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从教化中养成,并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突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特点。不同点:材料一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充实,生动幽默,在轻松活泼中呈现乡土中国的特点。材料三主要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有力精准,在理性中阐释礼治在乡土中国的独特性。5. ①白嘉轩与鹿子霖两人是有亲密的血缘、地缘关系;②白嘉轩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兄弟之情不顾,巧取慢坡地,体现了差序格局人际关系的伸缩性和以“己”为中心的特点;③白嘉轩认为鹿子霖发疯及鹿家败落是自己不义的结果,同时两人关系的密切,因而忏悔。【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没有个人对团体履行义务的行为规范”错。根据原文“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可知,在中国传统里没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根据血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展开”错。根据原文“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社会关系”可知,亲属关系不单包括血缘关系,如夫妻关系即根据婚姻事实发生的社会关系,而非血缘关系。B.“最接近公共道德观念”错。根据“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可知,这依然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它的效力无从发挥”表述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并不等于礼不能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发挥效力。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B.结合文中“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凤姐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强行让张家退婚,致使金哥殉情,体现了王熙凤因自己的私利而谋财害命,并不能体现“礼”。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相同点:都采用对比论证。依据材料一“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可知,材料一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进行比较,突出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特点。 依据材料三“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可知,材料三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从教化中养成,并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突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特点。不同点:依据材料一“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知,材料一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充实,生动幽默,在轻松活泼中呈现乡土中国的特点。依据材料三“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可知,材料三主要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有力精准,在理性中阐释礼治在乡土中国的独特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及《白鹿原》中“这个村庄后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现在”可知,白嘉轩与鹿子霖两人是有亲密的血缘、地缘关系;结合材料一“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知,白嘉轩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兄弟之情不顾,巧取慢坡地,体现了差序格局人际关系的伸缩性和以“己”为中心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知,白嘉轩认为鹿子霖发疯及鹿家败落是自己不义的结果,同时两人关系的密切,因而忏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雪莲花儿开乔正芳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都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险峻,特别是最后一站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跃的“孤岛”。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各种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吃完饭,战士们集体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似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绽放……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动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展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花儿般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自己的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原载《小说月刊》)文本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模式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多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份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灿灿家里突遭变故,蒋小妮了解情况,所以用“就要转业回川了”为由劝老队长不要参加这次慰问演出。B. 老班长细心、善解人意,此时的边哨所天寒地冻,不适合慰问团表演古典舞,所以他急忙打断戴眼镜战士的话。C.杨灿灿恬静地“挥动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演绎雪莲花的生长,精彩表演让战士们激动得哭了。D.本文写的是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的故事,表现了女兵们和战士间的深厚情谊,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莲花儿开”,既指杨灿灿用舞蹈展现雪莲花开的过程,也象征人物品质和彼此间情谊的升华,意蕴丰富。B.杨灿灿回忆初到哨所的经历,通过直接描写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写出了战士们在雪山上的坚守及对祖国的爱。C.临近演出,儿子因高原心脏病离世,给杨灿灿内心带来巨大痛苦,这和她为战士们精心表演形成强烈对比。D.本文采用顺叙与插叙结合的方式讲述杨灿灿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是第一次慰问演出、儿子医院病逝、第二次慰问演出。8.本文是如何塑造杨灿灿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二,从语言、意象、情节等角度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诗性品质”。【答案】6.C7.B8.①正面描写。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杨灿灿在退伍前强忍着丧子的悲痛坚持去雪山哨所慰问,并且不惧严寒为战士们送上最美的舞蹈,表现了她对部队、战士、对家国的无限热爱。②侧面烘托。通过战士们看杨灿灿雪地跳舞时的反应及新队长蒋小妮的呜咽,侧面表现了她内心的坚韧刚强和忘我的奉献精神。③对比衬托。“杨灿灿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穿绸纱跳着轻盈的舞姿”与“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形成对比,突出了杨灿灿对工作职责的坚守、忘我的敬业精神和对战士真心慰问的情谊。9.①语言诗化:如对杨灿灿舞蹈的描写,不仅巧设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她轻盈曼妙的舞姿,而且运用四字短句,凝练传神,使得音韵和谐,富有诗的特质和美感。②意象诗化:“雪莲花”具有隐喻、象征意味,它纯洁、坚韧,象征着高尚美好的情感,寄托丰富深厚的意蕴,凸显文章主题。③情节诗化:小说没有恢宏历史的展现,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写的仅是军区文工团和边防战士们之间和谐美好的故事,叙事节奏舒缓。【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 “精彩表演让战士们激动得哭了”错,战士们哭更多是因为杨灿灿的行为和精神——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身穿绸纱为战士们跳舞。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直接描写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错,原文“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侧面展现了环境的恶劣。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正面描写。“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动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展开”,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杨灿灿在退伍前强忍着丧子的悲痛坚持去雪山哨所慰问,并且不惧严寒为战士们送上最美的舞蹈,表现了她对部队、战士、对家国的无限热爱。②侧面烘托。“战士们哭了,无声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花儿般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自己的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通过战士们看杨灿灿雪地跳舞时的反应及新队长蒋小妮的呜咽,侧面表现了她内心的坚韧刚强和忘我的奉献精神。③对比衬托。“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杨灿灿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穿绸纱跳着轻盈的舞姿”与“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形成对比,突出了杨灿灿对工作职责的坚守、忘我的敬业精神和对战士真心慰问的情谊。【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的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①语言诗化:如“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动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展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对杨灿灿舞蹈的描写,不仅巧设比喻,把她的舞蹈比喻为雪莲徐徐绽放,形象生动地展现她轻盈曼妙的舞姿,而且运用四字短句如“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凝练传神,使得音韵和谐,富有诗的特质和美感。 ②意象诗化:雪莲花生长在高寒地带,品格坚韧,花色洁白,纯洁美好。此文中的“雪莲花”具有隐喻、象征意味,它纯洁、坚韧,象征着高尚美好的情感,如杨灿灿忍受丧子之痛、顶着严寒也要为战士们献上美好的舞蹈等,寄托丰富深厚的意蕴,凸显文章主题。③情节诗化:小说只是描写了一支文工团到边防哨所为战士们演出的故事,重点塑造了即将专业的老队长杨灿灿的人物形象。小说没有恢宏历史的展现,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写的仅是军区文工团和边防战士们之间和谐美好的故事,叙事节奏舒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冬,十月,以汝阴王骏为征西大将军,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皆开府辟召,仪同三司。祜上疏请伐吴,曰:“先帝西平巴、蜀,南和吴、会,庶几海内得以休息。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兵役无时得息也。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是以来,十有三年矣。夫谋之虽多,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全者,谓其势均力敌耳。若轻重不齐,强弱异势,虽有险阻,不可保也。蜀之为国,非不险也,皆去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及刘禅请降,诸营堡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壹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会秣陵,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吴缘江为国,东西数千里,所敌者大,无有宁息。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保,还趣城池,去长入短,非吾敌也。官军县进,人有致死之志,吴人内顾,各有离散之心,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贾充、荀勖、冯紞尤以伐吴为不可。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八十卷·羊祜谏伐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B.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 C.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D.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司,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B.上疏,是指下级向上级递交建议的一种文书,常就政事应注意的事项分条陈述,提出谏劝。C.朝议,面临重要事情及难断之事,皇帝召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D.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文中的“度支尚书”指的是主管国家财政税收的官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吴背信弃义,使边境重燃战火,百姓生活不得安宁,羊祜认为这是统一东吴的有利时机,于是上疏请求伐吴。B.羊祜在奏疏中陈列双方实力悬殊,虽然东吴有江、淮“险阻”,只要出奇兵,就可使其有“智者”不能谋,从而获胜。C.东吴依江设置防线,军队擅长水上作战,所以羊祜建议伐吴时应扬长避短,直入其境,避免和东吴进行水战。D.羊祜认为不用过度忧虑秦州、凉州的战事,东吴削平之后,胡人叛乱自然能得到解决,但是朝廷上下意见不统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不—大举扫灭,则兵役无时得息也。(2)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14.请简要概括羊祜建议司马炎伐吴的原因。【答案】10.B11.B12.C13.(1)机运虽然是由上天安排,但是完成功业必须依靠人的努力,不能一举把敌人扫除,战争就永不会停止。(2)天下不如人意的事,十件之中常有七、八。上天赏赐的东西,拒绝接受,岂不为后世经历其事的人留下遗憾?14.羊祜建议司马炎伐吴的原因:从内而言,晋朝兵力强大,武器坚固锐利,士兵深入敌人国土,人人死拼,斗志高昂;从外而言,东吴内政混乱,国势衰败,孙皓残暴,失去民心,一旦伐吴必势如破竹;东吴的军队只擅长水上作战,攻势凌厉,却不能持久,一旦跨过边境便无法抵挡。【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我们进兵之日,一点儿也没有遇到阻挡,就乘胜席卷,直逼成都。汉中诸城都如栖息之鸟躲着不敢出来,不是他们没有战心,是他们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径至”的地点就是“成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鸟栖”是状语,和“不敢”共同修饰“出”,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上疏,是指下级向上级递交建议的一种文书”错,上疏是指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上疏言事的一种文书形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羊祜建议伐吴时应扬长避短,直入其境,避免和东吴进行水战”错,原文“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会秣陵,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可见羊祜认为要率领梁州、益州的部队水陆并进,顺长江而下,吴国难以抵挡从四面八方进攻的大军。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期运”,机运;“因”,凭借;“息”,停止。(2)“与”,给、赏赐;“更事者”,再经历其事人;“恨”,遗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羊祜建议司马炎伐吴的原因:由“大晋兵力盛于往时”“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官军县进,人有致死之志”可知,从内而言,晋朝兵力强大,武器坚固锐利,士兵深入敌人国土,人人死拼,斗志高昂; 由“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保,还趣城池,去长入短,非吾敌也”可知,从外而言,东吴内政混乱,国势衰败,孙皓残暴,失去民心,一旦伐吴必势如破竹;东吴的军队只擅长水上作战,攻势凌厉,却不能持久,一旦跨过边境便无法抵挡。参考译文:这年冬天,十月,任命汝阴王司马骏为征西大将军,羊祜为征南大将军,都开府延聘官属,仪同三司(仪制规格与三公府相同)。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说:“先帝向西平定巴、蜀,向南与东吴、会稽地区讲和,想要让海内休养生息。但是吴国背信弃义,挑起边境战事。机运虽然是由上天安排,但是完成功业必须依靠人的努力,不能一举把敌人扫除,战争就永不会停止。蜀汉灭亡的时候,天下人都认为东吴会跟着灭亡。然而,到了现在,已拖延了十三年之久。参谋的人虽然多,决策还得靠陛下一个人。凡是靠山川险阻得以保全国家的,除非双方势均力敌。如果轻重不敌,强弱异势,虽有险阻,也不可保全。蜀国不可谓不险,都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到我们进兵之日,一点儿也没有遇到阻挡,就乘胜席卷,直逼成都。汉中诸城都如栖息之鸟躲着不敢出来,不是他们没有战心,是他们的力量不足以抵抗。等到刘禅请降,诸营堡跟着星散。而今,长江、淮河的险恶不如剑阁;孙皓的残暴远超过刘禅;东吴人民的痛苦更胜于蜀汉。我们晋王朝的兵力却比往时强大,不在此时扫平四海,却只固守边界,使天下人被困在不断出征的窘境之中,战士由壮年直到衰老,势不可能长久支持。现在如果命梁州、益州的部队水陆齐进,顺长江而下;荆州及故楚王国之地的部队进逼江陵;平南将军胡奋、豫州州长王戎直指夏口;而徐州、扬州、青州、兖州部队则在建业会师。凭借局促墙角小小的东吴,要抵挡天下之众,势分形散,他无论防御哪里,都防不住。巴蜀、汉中的奇兵乘他们空虚而入,只要有一处突破,上下震动,纵然有大智慧的人出现也不能拯救覆亡。东吴依靠长江建国,长江东西长达数千里,承受敌人攻击的地方太多,永远不能休息。而孙皓又纵情任性,跟部属互相猜忌。中央不信任将领,士兵被困在荒野;没有保卫疆土的计划,也没有安定国家的忠心;平常日子,还三心二意;大兵一旦临头,必然有响应的人,绝对不会上下同心为国一死,这是可以断言的。东吴的军队攻势凌厉却不能持久,弓箭盾牌以及枪戟等武器都不如中国(晋王朝)坚固锐利,只有水上作战是他们的长处;可是,我们大军一旦跨过边境,他们就无法保住长江,必须退守城池,则长处无所用,反得使用短处,就不可能是我们的对手。我们大军深入敌人国土,因处处是敌,所以一定人人死拼,斗志高昂;东吴士兵却是在自己乡土之上作战,担心家人安危,每人都有离散之心,像这样,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取得胜利。”司马炎深深赞同,但是政府官员却正在忧虑秦州、凉州的战事。羊祜再上书说:“东吴削平之后,胡人叛乱自然解决。现在的问题在于急速完成大功。”但参与决策的人很多仍不同意,太尉贾充、侍中荀勖、左卫将军冯紞更坚决反对。羊祜叹息说:“天下不如人意的事,十件之中常有七、八。上天赏赐的东西,拒绝接受,岂不为后世经历其事的人留下遗憾?”只有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跟司马炎的意见相合,赞成羊祜的计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赤壁赵翼①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注】①乾隆三十七年(1772),赵翼因事被降级调用,辞官归乡,经过赤壁时写下此诗。②《楚辞·渔父》中写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赤壁地势险峻,“扼”字突出战略要塞地位,“故”字富有深沉的历史感,起句自然,巧妙切题。B.颔联用典,化用曹操《短歌行》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C.颈联意境凄清悲凉,将时间与空间对照,历史与现实对比,纵贯古今时代,表现出对山河遗迹的感喟。D.诗人将赤壁眼前之景与历史勾连,写景有虚有实,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有鲜明的个人意识。16.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答案】15.C16.①今昔对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只剩明月下渔父的吟唱。借此表达往事如烟,胜败成空的感叹,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②以景结情。诗歌结束于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景象,与诗人此时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心境暗合。③尾联运用屈原渔父的典故,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颈联意境凄清悲凉”错,颈联以时间和地理自然成对,表现古今时代的纵贯,境界辽阔。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今日经过赤壁,多少英雄已成陈迹,只有在明月照耀的江上,时时传来渔翁的晚唱。 ①今昔对比。写三国鼎盛时期的骁勇善战的豪杰只存于人心,赤壁古战场已为历史陈迹,现在只剩明月高照、渔父吟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诗人写即目所见,着力于感怀三国历史,借此表达往事如烟、山河遗迹、胜败成空的感叹,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②以景结情。诗歌尾联转入幽寂,回归现实,给人余味无穷之感,写江上明月高照,渔父自在吟唱,结束于这种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景象,与诗人此时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心境暗合。③运用典故。尾联运用屈原《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典故,与潇洒自在的渔父相比,那些在政治上曾一度风云显赫的人们也显得可怜可叹了。作者盛年退隐,甘愿从轰轰烈烈归于平淡安静,是对人生的彻悟,也是千帆历尽后的豁然开朗,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2)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舟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3)《赤壁赋》中,客人以“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心中与神仙为伴、同明月长存的愿望。【答案】①.万里悲秋常作客②.百年多病独登台③.君子生非异也④.善假于物也⑤.挟飞仙以遨游⑥.抱明月而长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常”“生”“遨”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方的哥特式教堂被誉为“大艺术”,东方可以称作“大艺术”的,非中国园林莫属。西方园林景观大多排斥自然的塑造,力求体现造园的严谨与理性,体现造园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建造,凸出人工美在园林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中国古代园林惯以山水为骨干,以池水为中心,亭、台、轩、榭、楼、阁建在池的周围,假山、叠石、荷池______,构成和谐的景观。亭台楼榭、曲槛回廊无不巧妙安排,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旨趣。园林布局自由,以小见大,体现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理念,营造出典雅精致、曲折含蓄、变化无穷的意境,构成幅幅令人______的艺术画境,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虽然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但雅集却______,出现在各个时代和各类园林中。园林的景致引人入胜,先贤的风雅令人神往。对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游览场所,更是生活场所,他们在园林中实现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地栖居”,将饮酒、作诗、品茶、弈棋、赏曲、鉴古等活动升华为艺术,从而造就了堪称“大艺术”的中国园林。中国园林的旨趣是回归自然,体悟自然。今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更需要的或许并非向外的追寻,而是向内的回归。所有的答案早已蕴藏在中国园林中,等待着脚步匆忙的现代人归来和发现。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分析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构园技艺上的不同。【答案】18.浑然一体;流连忘返;一脉相承19.从内容上看,上下两句意思相近,互相补充,凝练地概括出私家园林艺术带给人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上下两句结构整齐,音节和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富有形式美和音韵美。20.西方园林往往与周围自然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中国园林则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与周围自然景致水乳交融成为和谐的整体。西方园林科学、严谨、理性、一丝不苟,中国园林注重体悟、意境、回归内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形容园林建筑整体感强,非常和谐,可用“浑然一体”。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第二空,语境指园林布局有一种艺术美,让人喜欢不愿离开,可用“流连忘返”。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忘记了返回。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第三空,“现在各个时代和各类园林中”说明秉承了一个传统,可用“一脉相承”。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对偶修辞,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与“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形式上,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词性对应,音韵和谐;内容上,“不出城廓”与“身居闹市”,“获山水之怡”与“得林泉之趣”互相补充,概括出私家园林艺术带给人的感受,语言凝练准确。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西方园林景观大多排斥自然的塑造”可知,西方园林往往与周围自然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结合“中国古代园林惯以山水为骨干,以池水为中心,亭、台、轩、榭、楼、阁建在池的周围,假山、叠石、荷池浑然一体,构成和谐的景观”可知,中国园林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与周围自然景致水乳交融成为和谐的整体。结合“力求体现造园的严谨与理性,体现造园家一丝不苟的精神”可知,西方园林科学、严谨、理性、一丝不苟;结合“营造出典雅精致、曲折含蓄、变化无穷的意境”“中国园林的旨趣是回归自然,体悟自然”“向内的回归”可知,中国园林注重体悟、意境、回归内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色彩鲜艳的鲜榨果汁是孩子们很喜欢的饮品。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喝果汁,可以取其精华,摄取营养效率更高。那么,①?其实,果汁与水果相比,②。在榨果汁的过程中,水果里的膳食纤维会产生一定量的损失。另外喝一杯果汁会比吃一个水果额外摄入更多糖分。实验证明,半杯的苹果片含1.5克膳食纤维和5.5克糖,而半杯的苹果汁含0克膳食纤维和13克糖。因此,孩子经常喝果汁会增加能量的摄入或造成龋齿问题。其次,直接吃水果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孩子直接吃水果,在饱腹感,咀嚼吞咽功能的训练,促进精细动作发育,以及额面部肌肉发育都比喝果汁更有优势。长期大量饮用果汁还可能会让孩子养成不喝白开水的习惯。另外,制作果汁的卫生条件存在隐患。制作鲜榨果汁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较多,如消毒杀菌不彻底,会导致细菌滋生,从而增加细菌和寄生虫等感染的机会,使孩子出现肠道问题。因此,与吃完整的水果相比,③,鲜榨果汁不能代替水果。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果汁真的可以代替水果吗?②含有更少膳食纤维和更高糖分。③果汁没有任何营养上的优势。22.孩子直接吃水果,在增强饱腹感,训练咀嚼功能,促进精细动作发育,以及额面部肌肉发育等方面都比喝果汁更有优势。 【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喝果汁,可以取其精华,摄取营养效率更高”可知,很多家长认为喝果汁可以代替吃水果,甚至比吃水果营养更好,再根据后面的“?”可知,这里针对家长的这种想法提出了疑问,因此可填写:果汁真的可以代替水果吗;第二处,这里是比较的结果,是总领句;结合后文“在榨果汁的过程中,水果里的膳食纤维会产生一定量的损失。另外喝一杯果汁会比吃一个水果额外摄入更多糖分”可知,果汁与水果相比,膳食纤维减少了,而糖分却提高了,因此可填写:含有更少膳食纤维和更高糖分;第三处,结合“因此,与吃完整的水果相比”“鲜榨果汁不能代替水果”可知这里是对上文的总结,再依据上文展现的果汁的不足,可知鲜榨果汁并不比水果具有营养优势,因此可填写:果汁没有任何营养上的优势。【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应在“饱腹感”前加上“增强”;不合逻辑,把“咀嚼吞咽功能的训练”改成“训练咀嚼功能”;成分残缺,“在”缺少宾语与之呼应,应在“发育”后加上“等方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郑华今年升入高中,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进行整本书阅读,每学期阅读两至三本名著,完成阅读笔记作业,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郑华觉得阅读名著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对成绩提高也没什么帮助,但是看到有的同学利用网络通过“一分钟了解XXX”等文章快速了解名著内容并完成作业,又很犹豫。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以“邱知”的名义给郑华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想法和感受。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郑华升入高中后对于名著阅读的看法,他觉得阅读名著浪费时间,又无助于提高成绩,同时看到同学利用网络快速了解名著内容的做法又有些犹豫。由此看出其对名著阅读有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觉得读名著是浪费时间,代表了一种功利性阅读的现象;二是利用网络快速了解名著内容,代表了一种快餐化阅读的现象。考生可由此分析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批驳,如把读书学习放在实用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功利心太强,忘了读书的目的是开启心智,提升智慧,发展思维;或者误以为读书学习可以走捷径,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人便被打碎了、削薄了的知识和信息介入,相比之下,名著变得又厚重又遥远,利用网络快速了解名著即刻就能获取信息,成了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而如此读名著都不会有真正的收获。考生可从名著的特点和价值方面进行正面分析,首先文学名著的最显著特点是在讲述故事中,揭示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真正规律和亘古不变的智慧。其次阅读体验的过程中,在名著跌宕起伏的故事里,人们还会学习思辨善恶,感悟许多人生道理。再次名著阅读的价值在于会为三观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引领正确的方向。如名著里那个让自己感动的人物,会伴随着你的一生,成为永远的伙伴和力量。第四要想读懂名著的效果还在于双向引领,不仅需要文字阅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文化积累、认知格局,所以这是一种双向的发展和收获。由此立意的重点在于指出读书的方向和价值。根据任务要求,以“邱知”名义给郑华写一封信,交流想法和感受。在行文思路上,可由材料引出自己观点,读书的境界在于精神引领,不能功利化阅读或快餐化阅读。然后在书信的开头运用驳论证,批评不良现象,挖掘分析根源,指出危害,如读书仅为考试服务,就会禁锢活跃的思维和独立的思想,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浅尝辄止的快餐化阅读也达不到应有的提升,就成了舍本逐末。最后结合郑华的看法和困惑提出解决办法,放下功利观念和速成读书法,阅读一些真正经得住岁月磨砺的名著,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人格的塑造、善恶的识别、审美的感知等,收获一定会非常丰富,裨益人的一生。同时也可辩证地提出建议,针对高中生活时间的紧迫,建议做合理的调整,或规划重点进行名著阅读等。立意:1.拒绝功利化读书。2.读书切戒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3.读书的境界在于精神引领,不在于分数和速度。4.阅读经典,丰富人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