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6863

大小:740.1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资阳中学高2022级第二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纬度,不同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A项正确;低纬度地区不用储备粮食,排除B项;材料与人类文明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古代多元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2.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A.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C.人类文明发展均是大河文明的体现D.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类最初各文明体及文化“轴心时代”的出现都是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虽然各区域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文明体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所致,B项正确;早期人类各文明独立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古雅典文明是海洋文明,排除C项;地理气候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起决定性的是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3.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B.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C.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D.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炼丹术传播到欧洲,在欧洲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成现代化学,表明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故选B;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炼丹术不属于科技成果,C错误;炼丹术不属于自然科学,D错误。4.下面为罗马城布局图。图中的布局()A.体现了鲜明的等级意识B.反映了城市规划的杂乱无章C.突出了公民的主体地位D.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很突出【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中来看,广场、浴场、马戏场、竞技场、引水道等设施都是服务于公民的,体现了罗马城服务于公民的特点,即突出了公民的主体地位,C项正确;图中多是公共设施,体现不出鲜明的等级意识,排除A项;罗马城中浴场、广场等分布比较科学,并非杂乱无章,排除B项;图中的广场、神庙等与经济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5.11—13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拥有巨额资本的商人崛起为社会新权贵,他们不是凭借武力,也不是他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工匠在经济上对他们的依赖,在原料供应、成品出口等环节中获利,例如巴黎权贵成立了控制水路贸易的商业行会,并选出1名市长和4名市政官,负责处理政务,管控经济,主持司法。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权贵与庄园主相比,根本区别在于A.要求解除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 B.城市通过选举等办法确立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度C.城市权贵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D.依靠经营工商业而不是通过控制土地来获取财富与权势【答案】D【解析】【详解】城市居民通过经营工商业积累资本,城市权贵是在工商业经营环节中通过控制工匠来获得财富,而不是依靠武力夺取财富,也不是像庄园主那样,通过控制土地剥削农奴,农奴被迫依附于庄园主,城市中,权贵组织行会,并组成管理机构,以实现对城市的控制,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信息,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城市权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排除C。6.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在处理与教会的关系中,召开了由教士、贵族与城市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其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命于国王。材料从侧面表明,此时法国A.国王的权力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与教会的矛盾不断加深C.国王力图缓和与教士的关系D.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已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法国国王“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命于国王”可知,此时国王通过三级会议利用人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命于自己,这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教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王处理王权与教会的关系的手段,这直接说明了王权与教权矛盾的加深,而不是侧面反映,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三级会议上国王压制教土提升君主权威,而不是力图缓和与教士的关系,排除C项;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D与题干时间不符合。7.14世纪,西欧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同盟并制定了同盟法律,于是出现了一个所谓“法律圈”现象,如德意志地区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法律为49个城市所采用。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B.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C.基督教会实力的削弱D.欧洲大陆法系的形成【答案】A【解析】【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西欧成立城市同盟和制定同盟法律,主要是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此时西欧属于邦国林立的时期,尚没有出现国家统一趋势,排除B项;16世纪的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使教会实力的削弱,排除C项;欧洲大陆法系指包括欧州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还包括《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它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8.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14、15世纪,欧洲城市繁荣,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同时王权在上升,在此背景之下,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A项正确;文艺复兴揭露的是教皇的虚伪腐败,但是其不构成根本原因,排除B项;材料与科学发展对神学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9.12~13世纪,欧洲诞生了众多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这些中世纪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律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国民法律意识迅速提升B.商业革命影响显著C.世俗教权突破政治束缚D.城市经济趋于活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性,将欧洲资本主义产生这一知识点考查前置。教育的发展,法律意识的增强,都植根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等经济、政治状况,D项正确;题目信息为中世纪后期欧洲多地成立众多大学,修习法律,培养律师。这一措施有利于提升国民法律意识,但不是本质,排除A项;商业革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世俗教育应是突破教权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10.《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体现的是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说明文化交流互鉴有很大的必要性,D正确;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表象,排除;材料与西方侵略美洲无关,B排除;C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故选D。11.在以往对于非洲史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非洲人“吃饭靠大树”“财富看实物”等观念与现代化文明背道而驰。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必须重建非洲文化才能使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厄运。这些观点说明了A.非洲的落后完全源自于其传统文化B.学界对非洲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C.探究非洲发展历史的方法日趋成熟D.非洲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学者认为非洲“吃饭靠大树”“财富看实物”等观念与现代化文明背道而驰,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必须重建非洲文化才能使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厄运”,说明学者们对非洲文化的研究存在不同观点,对非洲文化的研究在不断深化发展,故选B;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探究非洲发展历史的方法,排除C;D项是材料反映的部分现象,并非本质,排除。【点睛】12.“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块臣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个比方直接说明了A.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优于西欧B.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欧洲货币短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说明西葡成为最终缓解贸易逆差的突破口,并不强调地理位置的优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东西方贸易逆差……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说明东西方出现贸易逆差,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找到突破口,结合所学可知,为新航路开辟,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信息,而且设问为“直接说明”,而不是“根本上说明”,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了东西方贸易出现逆差后,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突破,不强调欧洲货币短缺的原因,故D项错误。13.如图为16世纪意大利地理学家阿格尼斯绘制的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线路图。该地图的绘制() A.加强了各洲的直接联系B.便利了对美洲的殖民奴役C.推动了环球航行的实现D.提高了人类对界的认知【答案】D【解析】【详解】从地图可得出,这是新航路开辟后对世界的认识,结合所学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绘制的地图提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D项正确;该地图的绘制并不会加强直接的联系,排除A项;B基与地图绘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环球航行已经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14.14—16世纪,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据此可知,在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A.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B.海外扩张成为社会共识C.阶层间流动受到了严格限制D.开始利用海洋获取权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开展海外扩张符合各阶层的利益,B项正确;A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开始”之说材料无法体现。15.糖在中世纪英国属于奢侈品。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糖消费量变动如图所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贵族饮食文化发生变化B.工业革命引发原料需求上升C.英国殖民霸权逐步确立D.世界性贸易引起的价格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糖在英国由传统的奢侈品到逐步普及,结合材料时间信息和所学可知,英国在18世纪中叶成为“日不落帝国”,因此这一现象主要和英国的殖民霸权确立有关,C正确;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B排除;A与材料无关,排除;价格革命主要推动的是欧洲社会转型,D排除。故选C。16.马克思说:“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地理上的发现”()A.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B.打破了各洲之间的孤立状态C.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D.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和17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在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下,封建地主势力不断衰落,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获得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D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经济影响,排除A项;打破各洲之间的孤立状态与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都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推动欧洲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一部分,并不全面,且并非材料讨论的主旨,排除B、C项。故选D项。17.下表为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众劳动人口B.全球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人口变化C.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口的稳步增长D.贸易重心转移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表中的四条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以来,欧洲人口总量相对稳定,非洲、美洲人口呈现下降趋势,亚洲人口增长明显,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各地联系加强,物种交流和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导致亚洲人口增长较快,欧洲的殖民扩张导致美洲和非洲人口下降,推动欧洲、非洲的人口迁移,说明全球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人口变化,B项正确;奴隶贸易导致非洲而非美洲丧失了大量劳动人口,排除A项;工业革命直到1765年才开始,与图中现象的出现无关,排除C项;贸易中心转移对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人口变化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18.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三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B正确;彻底摧毁宗教不符合史实,宗教是西欧人生活化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宗教改革与“科学思想的形成”不符,排除C;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B。19.有西方学者指出:“政府权力扩展,新的理念使得政治变成了更为复杂的事情,信仰发生了变化,科学开始成为近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核心,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该学者所说的这些变革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是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权威地位的不断动摇C.启蒙运动思想的迅速传播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材料中体现的是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化,问题时这些变革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要清楚的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基础应该是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C选项都是思想层面的,故排除。【详解】20.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封建斗争的基础上,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表现为把统治者关进“笼子”即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C项正确;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是启蒙运动的内容,却没有说明启蒙运动反封建斗争进一步发展取得的成果,A项错误;批判宗教神学的努力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已经展开,不是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体现,B项错误;促进思想解放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似之处,不是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体现,D项错误。21.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建立具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871年德、意统一实行君主立宪制A.发展资本主义潮流开始出现B.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扩展C.各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D.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府在欧美确立【答案】B 【解析】【详解】欧洲、亚洲、北美地区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说明资本主义在全球得到了扩展,B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美国并未确立君主立宪,排除C;美国废除奴隶制度和D无关,排除。22.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的英国等级会议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后来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A.中世纪形成了比较成熟代议制B.传统文化影响了英法的民主政治C.近代欧洲议会是等级会议的翻版D.资产阶级革命旨在恢复等级会议【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中可以分析出,传统文化对近代英法等国的代议制民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代议制民主是近代的产物;C项说法错误,错在“翻版”;资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D项错误。【点睛】“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是解题的关键。23.有学者指出:“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B.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C.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D.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德国在统一后建立起了与德国国情相结合的君主立宪政体,而不是照搬美国的政体,故D项符合题意;德国建立了民主政体,顺应了世界潮流,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与政治转型的关系,排除B;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C。24.陈乐民先生在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时有过这样一段概述:这条脉络是这样下来的:“大宪章”——洛克的思想——“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这条线代表了也反映了人类前进的方向。这条线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A.对专制王权制约B.对宗教思想束缚的抗争C.对天赋权利的实践D.对人类共同理想的思考【答案】C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宪章”强调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洛克主张社会契约,“权利法案”主张限制王权,“宗教宽容”反映信仰自由,美国的“独立宣言”及法国的“人权宣言”均反映了资产阶级欲掌握政权的要求以及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都提倡自由、民主、平等,故这条线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对天赋权利的实践,C项正确;AB均表述片面,排除;自“大宪章”至“人权宣言”发表不能完全说明人类的共同理想,排除D项。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香料贸易留给后世的遗产毁誉参平。寻觅香料的伟大航行揭开了这个星球的真实地理面貌,并启动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但也是因为香料,欧洲诸势力开始在世界各地攫取据点,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香料不仅将欧洲人送上发现与探索的航程,也提供了最终长成欧洲殖民帝国的种子。新食物和新贸易模式重新界定了美洲、非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接着他们促使英国崛起,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哥伦布交换也促使欧亚大陆的人口分布改变。在中国,人口从16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4亿。长江流域的高地森林被欧伐,以便腾出空间生产蓼蓝和黄麻,种植这两种植物的农民以玉米和番薯为生,因为它们在丘陵地长得很好。——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材料二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移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追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1)根据材料一,分析“伟大航行”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2)指出材料二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特点。【答案】(1)影响:对欧洲:证实了地圆学说,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推动欧洲殖民扩张,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为西欧国家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准备了条件。对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促进中国人口增加;使社会发展面临环境问题。(2)方式: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选择一:自愿性移民: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选择二:被迫性移民: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3)特点:数量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旧大陆和已开发地区向新大陆和未开发地区迁移;由西方国家主导;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相结合。【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影响:对欧洲:根据材料一“香料贸易留给后世的遗产毁誉参平。寻觅香料的伟大航行揭开了这个星球的真实地理面貌,并启动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并结合所学可知,证实了地圆学说,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根据材料一“但也是因为香料,欧洲诸势力开始在世界各地攫取据点,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香料不仅将欧洲人送上发现与探索的航程,也提供了最终长成欧洲殖民帝国的种子。”可知,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一“新食物和新贸易模式重新界定了美洲、非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接着他们促使英国崛起,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西欧国家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准备了条件。对中国: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人口从16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4亿。长江流域的高地森林被欧伐,以便腾出空间生产蓼蓝和黄麻,种植这两种植物的农民以玉米和番薯为生,因为它们在丘陵地长得很好。”并结合所学可知,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促进中国人口增加;使社会发展面临环境问题。【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8世纪的世界。 方式:根据材料二“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移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可推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选择一:根据材料二“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可知,自愿性移民即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结合所学可知,可从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选择二:根据材料二“被追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可知,被迫性移民即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可分析黑奴贸易的影响,即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8世纪的世界。结合所学可从人口迁移的范围、数量、方向、主导力量来分析。即数量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旧大陆和已开发地区向新大陆和未开发地区迁移;由西方国家主导;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相结合。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二 在秦汉时期,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县的机构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不及秦汉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答案】(1)相同: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都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 (2)不同:秦汉郡县制:机构复杂,职能广泛,管理层次分明;较为彻底地铲除氏族血缘关系残余。罗马帝国行省制:机构设置简单,职能有限,管理层次不够分明;存在氏族血缘关系残余。原因:秦汉帝国建立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基础之上;罗马帝国通过武力征服,缺乏统一的基础。【解析】【详解】(1)相同:根据材料一中“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等,对比“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等,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进程、推行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归纳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等信息,从与先前制度的联系、机构、职能和管理等方面,概括两者的不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基础方面进行分析。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历史证明,古代文明充满了多样性。……今天,西方已经普遍完成了现代化,但文明的多样性却没有消失。……西方国家尚且如此,那么现代化的浪潮冲向非西方地区时,现代化的多样性就更加明显了。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摘编辑自钱乘旦《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回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清晰,逻辑合理)【答案】示例(示例只做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赞同材料中文明具有多样性的观点。文明是多样的,每种文明因其面对的时代背景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西方国家的近代化道路亦是如此。 英国以不流血的“光荣革命”达成了新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妥协,此后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发展和完善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也没有专制的传统,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体。法国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启蒙运动的深入,在英、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鼓舞下,法国人民进行了坚决、彻底的革命,建立共和制政体。德国则保留了专制色彩,形成了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联合专政,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工业革命中,英国是典型的“自由放任”,德国则运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美国最初追随英国终在20世纪开始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综上,各国在走上现代化道路和推动现代化进程中都依据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这正是文明多样性的体现。然而,现代化没有终点,文明的多样性将一直存在。文明可以共存,人类亦可以共荣。多样性不意味着冲突,反而意味着平等,因为文明多样性呈现的过程正是人类不断适应适应时代发展、谋求社会进步的过程。努力是值得尊重的,所以文明的多样性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解析】【详解】根据“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可以概括出其主要的观点是“文明具有多样性”,因此可选择赞同这种观点。论述时可选择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进行比较。如英国与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过程的比较。如古希腊与古中国政治体制发巨乳的比较。西方工业革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比较等。言之有理即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