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

ID:83487504

大小:2.18 MB

页数:8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6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7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8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资阳中学高2022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还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星罗棋布B.源远流长C.多元一体D.中原核心2.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3.如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A.内外服制、原始经济B.内外服制、井田制C.分封制、井田制D.分封制、原始经济4.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B.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C.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D.宗法制已完全崩溃5.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6.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A.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B.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C.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D.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

17.秦代设置三公九卿,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位九卿之首: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宗正举皇族与宗室事务,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等。据此可知()A.诸卿各司其职相互制衡B.职能分化行政效率提高C.九卿服务帝王家国同构D.皇帝任免官员不再世袭8.《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B.盐铁专卖平抑物价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D.西汉进入鼎盛时期9.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A.阻滞了铁农具的推广运用B.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D.推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10.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为“凿空”,依据的是该事件使西汉()A.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B.夺取了河西走廊地区C联合西域诸国夹攻匈奴D.设置了西域都护府11.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汉姓元长孙穆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12.如下图是《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13.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2A.分裂走向统一B.民族交融的加强C.南北政权对峙D.政权更迭的频繁14.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幅画像,观察画像可知,这一时期胡人牛耕图汉人胡食图A.牛耕技术在边疆普及B.汉文化遭到外来文化侵蚀C.北方民族完全的汉化D.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15.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1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统治者设置政事堂()A.加强中书省权利B.协调三省关系C.加强对地方的监督D.增加文官人数17.下图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窖藏文物银饼,刻有錾文“游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令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据此可知()

3A唐朝实行租庸调制B.唐德宗实行两税法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交子成为主要货币18.“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体现了两税法()A.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B.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C.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D.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19.下列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他整理的笔记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中央委任品评官评定授官※选官标准从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到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0.如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连珠纹边饰。关友惠先生在《敦煌隋代图案初探》中指出:“它(环形连珠纹)原是流行于波斯的一种纹样。……外来输入的工艺品与纺织品中的纹样也被我们所吸收。”这一纹饰在中国的流行说明()A.中国的本土文化深受外来宗教的影响B.波斯纺织技术高于中国C.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方技术交流之先河D.隋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21.《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选用地方官吏的做法:“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污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做法()A.纵容官员腐败乱纪B.凸显崇文抑武方针C.注重权力制约平衡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422.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A.南北面官制B.募兵制C.猛安谋克制D.均田制23.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A.导致了冗官冗吏问题的突出B.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C.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D.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24.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A.政局环境影响饮食习俗变化B.南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C.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25.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更是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科举制在两宋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选拔官员公平公正C.北方民族压迫严重D.儒学信仰基础动摇26.商人之间在大额交易时,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日渐增多。这反映出宋代()A.文化生活丰富B.手工业的兴盛C.商品经济繁荣D.边界贸易兴旺27.宋朝朱熹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而不容已所谓理也。”又说:“理则为仁义礼智。”由此可见,朱熹的“理”()A.反映了宇宙运动规律B.强调封建伦理秩序C.成为宋朝的官方哲学D.难以适应现实政治28.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元代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需要。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市经济繁荣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B.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C.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29.

5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内阁和司礼监削弱皇权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30.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二、材料题(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史载:“时百姓遭难……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当时户口隐匿问题十分严重。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最远迁到闽江、珠江流域。宋朝史学家路振的《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中州板荡(动荡),衣冠(士族)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南迁移民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受南方政府鼓励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材料二唐代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南北方经济地位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口数量和空间的变动是连带在一起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人口向南移动,反过来说,人口向江南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加速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但他们这种开发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唐后期较之唐前期,文人逐渐向南方移动,南方文学家逐渐增多。比如,诗人在浙西、婺、衢、皖南之宜州、池州和今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相继涌现。——摘编自任宏国《唐代人口迁移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人口南迁对南方的影响。32.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6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汉代和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