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6178

大小:702.9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古典诗词是美的艺术创造,是活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历史文化之中,存在于现实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国人的思维观念之中。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佳作之所以能被人们口头吟诵和书面引用,固然是因其简洁凝练、古朴高雅,更是因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作用于中华儿女个人,作用于中华民族整体,作用于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始终。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蕴含于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综合反映,它对于中华儿女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培养、环境的营造以及力量的凝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精神的认同范围和程度,认同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强。任何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往往会使之想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并因此而神思飞跃,热血沸腾。古典诗词传承文化传统,高扬民族精神。中华古典诗词乃中华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令中国人自信的三个层面。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条件。弘扬国学经典,能增强文化自信。(摘编自陈载舸《刍议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 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之质素的缘故,那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发”,则是作者要将涌动于心间的情愫表达出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作者心中的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字的载体将其抒发出;“感动”,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引发的感受,是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一种共鸣。“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一般来说,“兴发感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因此,触物兴感或即事抒情,应该才是表达内心感动的一种自然流程。大自然风霜雪雨,草长莺飞,尘世中周遭变故、世态炎凉都能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灵魂的震撼,于是在心里酝酿成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感,这是诗人写诗、词人作词的缘起。第二种是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诗词“兴发感动”的这种形成方式很容易被人忽视或排斥,因为此方式是经过了作者理性的思索安排,尤其在咏物之作中表现得最明显。所以,要把咏物寄托之词写得好,便不仅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而且要使这种情谊的感动和用以铺陈叙写的事典相结合,如此则藉咏物来寄托的安排思索,便不仅不会蒙蔽和伤损原有的情意的感动,反而会使原有的情意经过这一番安排思索,而更显得有盘旋沉郁的姿态和力量。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把内心那份感动的情意与外界事物及手段天衣无缝地有机结合,那么定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更能让人富于联想和启发的兴发感动的情感来。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兴”的作品一般本是指由物象所引起的一种感发,不过这种感发却实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之处,那就是引起这种感发的“物象”有时与后面所叙写的诗意却似乎并无意义上的关联。而如果就“兴”之直接感发的特色而言,则音声之相应实在应该乃是较之情意之相通还更为基本的一种引起感发之动力。也就是说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主要之标准,而造成这种质和量上精微之差别的主要因素,则与酝酿和孕育出这种感发之生命的作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如果不从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至于作者品格之高下、性情之纯驳、胸襟之广狭,这种种现实生活之伦理价值,既原属于作者“能感”与“能写”的因素之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其作品中感发之本质中的伦理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叶嘉莹《清词选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承载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B.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华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凝聚力生成意义巨大。 C.如果作者自己内心先有一番感动的情意,然后进行一番“铺陈叙写”方面的安排思索,咏物寄托之词自然就会写得很好。D.评赏诗歌的主要标准,是诗歌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等,这些因素与作者的心理、意识等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论述内容有所不同,材料一是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则是介绍“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内涵。B.“兴”主要指向创作者;“发”包括作者与读者;“感动”以读者的审美接受为主读者产生了感发的作用,作品才算完成。C.“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都有心对物的感动;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D.诗歌重在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比如《登高》,其价值在于能唤起读者多种美好意念。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余秋雨说:“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B.意象派主将庞德说:“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加以追译。”C.中华诗词“双料冠军”彭敏说:“喜欢古典诗词跟喜欢打游戏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高下之分,都是人类自我陪伴、自我愉悦的方式之一。”D.诗人于坚说:“在以最大的榨取利益为目的的时代,诗歌是无用的,毫无利润可言。在这点上,它恰恰保证了诗歌写作的古典意义上的纯粹性。”4.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中华古典诗词,充分体现了中华古典诗词对于中华民族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种作用。5.老师让你下周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诗学理论,请你结合材料二简要列出你的发言提要。【答案】1.C2.C3.A4.①能激发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②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凝聚力的生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能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④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5.①介绍诗歌中“兴发感动”之含义;②介绍“兴发感动”之力形成的三种方式;③介绍评赏诗歌的标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如果作者自己内心先有一番感动的情意”错误。结合材料“所以,要把咏物寄托之词写得好,便不仅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可知,除了“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外,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材料一是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错误。材料一论述的是中华古典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作用,从文化认同、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三个方面具体论述的。B.“‘兴’主要指向创作者”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可知,“兴”不仅指向“创作者”,还指向“读者”。D.“诗歌重在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可以忽略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错误。结合材料“如果不从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可知,原文说的是“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而不是“可以忽略”。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华古典诗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A.唐诗能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体现了“中华古典诗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C.认为古典诗词都是人类自我陪伴、自我愉悦的方式之一,所以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认为诗歌是无用的,毫无利润可言,所以不能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可知,能激发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结合材料“蕴含于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综合反映,它对于中华儿女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培养、环境的营造以及力量的凝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精神的认同范围和程度,认同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强”可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凝聚力的生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材料“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令中国人自信的三个层面。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可知,能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结合材料“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条件”可知,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结合材 料二第一段关键句“所谓‘兴’,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发’,则是作者要将涌动于心间的情愫表达出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作者心中的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字的载体将其抒发出;‘感动’,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引发的感受,是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一种共鸣”可知,介绍诗歌中“兴发感动”之含义。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关键句“‘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第二种是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可知,介绍“兴发感动”之力形成的三种方式。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关键句“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主要之标准”和第四段关键句“如果不从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可知,介绍评赏诗歌的标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你是谁程多宝2022年之夏,我们一时难以穿越到1934年的秋冬,满怀崇敬地向你倾诉。那是一个风云动荡的多事之秋,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军委迫不得已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一次史书上叫作“长征”的战略转移。1934年的秋冬,蒋介石企图利用湘江天险和40万大军,把离开中央苏区的8万多红军消灭在湘江一带。面对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和参谋长刘伯承下达的“阻击追敌,掩护红八军团顺利渡过苏江、泡江”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你丝毫没有退缩:人在阵地在!坚决完成任务!时间如此紧迫,军情十万火急,你早已做好思想准备:为了民族大义慷慨赴死,在所不惜……你醒了,如此艰难,如此疼痛。艰难地睁开眼睛,蒙眬间你看到的是,那一丛丛干枯的树梢在弥漫的枪声中渐渐地往后躲闪。如果没了剥削与压迫,这世上该是多么美好!可是……你的身子几乎不能动弹,搭在几名国民党士兵肩膀上的那副担架,如一条破船般颠簸前行,时不时地给你来一个趔趄似的摇晃。 你猛地想起来了,这天是1934年12月18日。就在几天前,你率领的一支所剩无几的队伍好不容易突破重围,又一次遭到国民党地方部队的暗算。精疲力竭的你组织队伍绝地反击,却因被罪恶的子弹击中腹部而昏迷。醒来后,你知道自己不幸成了俘虏。堂堂红三十四师师长,怎能成为敌人的阶下囚?你想挣扎,你想反抗,你想与敌人同归于尽,你却一样也做不到。遍体鳞伤的你动弹不得,腹部的致命重伤让你只能任人摆布,好在“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犹在耳畔。一阵阵疼痛袭来,你又一次昏死过去。这一路走来,29岁的你正青春蓬勃啊!自从信仰共产主义之后,你的人生如凤凰涅槃般灿烂辉煌:20岁入党,22岁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来又参加了中央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从一个为队伍送菜的菜农,成长为“一心为穷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红三十四师师长。历史不会忘记,1934年11月26日拂晓,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湘江战役打响了。突破敌人在湘江沿岸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成为中国革命必须闯过的危急存亡关头。11月27日,你率部布置防御工事,阻击尾追之敌,保证全军西渡湘江。鉴于重担之艰巨、责任之光荣,组织最终选择了你率部担任全军后卫:“若是不幸被敌人截断,可返回湘江,在当地发展游击战斗。”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你深知,阻击敌军就是为中国革命争取时间。轰炸机如蝗虫飞舞,阵地被炮群一寸寸炸毁,衣服与肉体被弹片撕裂,连续几场白刃格斗不分昼夜……你的红三十四师处在湘、桂、中央军三路包围之下,尽管6000多人经过一次次恶战只剩下几百名将士,却像钉子般用血肉筑成钢铁阵地,整整阻击敌人四个昼夜。11月30日清晨,你接到红军主力已顺利渡过湘江的消息,决定率部撤退之时,却发现已深陷敌人的包围圈……西渡之路何其艰难,好不容易突出重围,你却因为腹部中弹,一大堆肠子溢出腹腔……那种疼痛,刻骨铭心!要么疼得昏死过去,要么痛得撕裂醒来。伴随那种没完没了的颠簸,以及刀割锯截般的疼痛,你的身体仿佛被拦腰截成两段。你咬紧牙关,硬是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你勉强睁开眼睛,看到树梢间几只惊恐的鸟儿没命地躲闪;耳中听到敌人一路放肆的狂笑,他们要押着你去领赏钱……不能让敌人的阴谋得逞!威逼利诱倒不可怕,不能成为敌人反动宣传的筹码,更不能给党组织以后的营救增添困难——眼下,只有趁敌人松懈之时自我了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是,除了意识上是清醒的,你已经没有一点气力以身许国。连日的饥饿早已让你疲惫不堪,身负重伤特别是腹部中弹之后,因为流血与感染,流出体外的肠子一时难以复位……电光石火般的一个闪念,你想到了疼痛的核心所在——这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肠子。那一瞬间,你决定了一生的去留。你把双手伸进腹部的伤口深处,一下,又一下……你仿佛成了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使尽全身残存的气力,终于生生地绞断了自己的肠子,当场壮烈牺牲。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牙齿早已咬破了嘴唇。那些抬着你领赏的愿望落空的敌人,一个个惊慌失措,有人对着你冷却的躯体肃然起敬:中国工农红军,这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有人说,牺牲之后的你,化作了一只鲲鹏,一路追寻着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你们这支队伍这么一走啊,有个外国记者还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地球上的红飘带。又有人说,早些时候,你的名字叫陈树春,因为有了革命理想,最后改名为陈树湘。长征路上,不知出现过多少个你。你究竟是谁?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一丛丛干枯的树梢在弥漫的枪声中渐渐地往后躲闪”描述了战斗时的情景,烘托了战斗的激烈。B.小说把时间写得特别具体,既表现了拖敌时间之久,也突出了当时的紧张局势和红军战士勇敢善战。C.小说在交代湘江血战的细节时,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陈树湘师长的生平,避免了文章叙述的单调性。D.陈树湘师长为了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趁敌人松懈之时,以极大的毅力绞断了自己的肠子,当场壮烈栖牲,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前两段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了紧迫的形势,点明了主要人物。B.小说引用“五岭逶迤……”一诗,更加突出了红三十四师湘江阻击战的历史意义。C.“有人说……二万五千里”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赞美了陈树湘师长的美好形象。D.小说结尾处用歌词回答“你是谁”,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烈士的赞美之情。8.有人说,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小说三要素与虚构性。请结合文本对此做简要分析。9.文章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主体,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6.A7.B8.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主要人物是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情节:写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担当阻击追敌,掩护红八军团顺利渡江的艰巨任务后被俘,并英勇献身的事情。 写作背景及社会环境是:1934年的秋冬,风云动荡的多事之秋,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军委迫不得已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一次史书上叫作“长征”的战略转移,蒋介石企图利用湘江天险和40万大军,把离开中央苏区的8万多红军消灭在湘江一带。虚构性体现于师长陈树湘在被俘的路上的所思所想,均为作者的想象。但这种想象属于源于现实的合理猜测,作为艺术又高于现实,所以说具有虚构性。9.①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便于读者迅速进入角色。小说从一开始就把“你”——陈树湘置于读者面前,读者仿佛“化”入小说中,成为与其面对面交流的一方。②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小说在与“你”——陈树湘的交流和故事的叙写中,自始至终融入作者的喜怒哀乐,带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读者读来更加亲切自然。小说中的“你”——陈树湘是一位早已牺牲的烈士,行文时以“你”称之,时空距离被打破,形象亲切可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理解艺术特色的能力。A.“描述了战斗时的情景,烘托了战斗的激烈”错,并非战斗时的情景,这是师长陈树湘被敌人用担架抬着快速返回邀功请赏的途中朦胧中的所见,间接交待当时战争并没有结束,但不是烘托战斗的激烈,而是表现躺在担架上的人视觉所见,为下文写腹部受伤的师长前行中备尝痛苦的折磨做铺垫。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鉴赏主题和表达效果能力。B.“更加突出了红三十四师湘江阻击战的历史意义”错,诗句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意是说: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由“2022年之夏,我们一时难以穿越到1934年的秋冬,满怀崇敬地向你倾诉。那是一个风云动荡的多事之秋,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军委迫不得已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一次史书上叫作‘长征’的战略转移”“1934年的秋冬,蒋介石企图利用湘江天险和40万大军,把离开中央苏区的8万多红军消灭在湘江一带”得出社会环境和写作背景。由“又有人说,早些时候,你的名字叫陈树春,因为有了革命理想,最后改名为陈树湘”可知主人公。 由“面对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和参谋长刘伯承下达的‘阻击追敌,掩护红八军团顺利渡过苏江、泡江’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你丝毫没有退缩:人在阵地在!坚决完成任务!”“1934年11月26日拂晓,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湘江战役打响了。突破敌人在湘江沿岸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成为中国革命必须闯过的危急存亡关头。11月27日,你率部布置防御工事,阻击尾追之敌,保证全军西渡湘江”“11月30日清晨,你接到红军主力已顺利渡过湘江的消息,决定率部撤退之时,却发现已深陷敌人的包围圈……”“就在几天前,你率领的一支所剩无几的队伍好不容易突破重围,又一次遭到国民党地方部队的暗算。精疲力竭的你组织队伍绝地反击,却因被罪恶的子弹击中腹部而昏迷。醒来后,你知道自己不幸成了俘虏”“你把双手伸进腹部的伤口深处,一下,又一下……你仿佛成了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使尽全身残存的气力,终于生生地绞断了自己的肠子,当场壮烈牺牲”可知情节发展过程。由“2022年之夏,我们一时难以穿越到1934年的秋冬,满怀崇敬地向你倾诉”“你想挣扎,你想反抗,你想与敌人同归于尽,你却一样也做不到。遍体鳞伤的你动弹不得,腹部的致命重伤让你只能任人摆布,好在‘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犹在耳畔”“有人说,牺牲之后的你,化作了一只鲲鹏,一路追寻着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又有人说,早些时候,你的名字叫陈树春,因为有了革命理想,最后改名为陈树湘”“你究竟是谁?”“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可知具有虚构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视角并理解其作用的能力。本文以第二人称作为叙述角度,题目“你是谁”和正文中采用“你”,不仅设置了悬念增强可读性吸引力,而且具有很强的代入感,“2022年之夏,我们一时难以穿越到1934年的秋冬,满怀崇敬地向你倾诉”第二人称“你”好像与读者面对面说话一样,拉近了读者与作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和情感,“当场壮烈牺牲”,陈树湘是一位早已牺牲的烈士,作者以“你”称之,打破了时空距离,更加亲切可感。你是谁?——小说的“你”指红军三十四师长陈树湘,也指以其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2022年之夏,……满怀崇敬地向你倾诉。那是一个风云动荡的多事之秋……”“面对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和参谋长刘伯承下达的‘阻击追敌,掩护红八军团顺利渡过苏江、泡江’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你丝毫没有退缩:人在阵地在!坚决完成任务!”小说一开始就把陈树湘置于读者面前,读者仿佛成了这场惨烈战争的见证者,和陈树湘面对面交流的一般。“你”是一名信仰共产主义,投身革命事业,在枪林弹雨中不断成长起来的优秀的红军指挥员。 第二人称作为叙述角度可以更方便作者抒发情感。小说在与陈树湘的交流和故事的叙写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一阵阵疼痛袭来,你又一次昏死过去”“你醒了,如此艰难,如此疼痛”“如一条破船般颠簸前行”“那种疼痛,刻骨铭心!要么疼得昏死过去,要么痛得撕裂醒来”能感受到陈树湘受伤后的疼痛,以及无畏无惧、勇敢顽强、不屈不挠,“伴随那种没完没了的颠簸,以及刀割锯截般的疼痛,你的身体仿佛被拦腰截成两段。你咬紧牙关,硬是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你勉强睁开眼睛,看到树梢间几只惊恐的鸟儿没命地躲闪;耳中听到敌人一路放肆的狂笑,他们要押着你去领赏钱……”“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牙齿早已咬破了嘴唇”。突出了人物形象和人格魅力:“你”是一个勇于承担艰巨任务与光荣责任,乐于为了集体牺牲小我、深受上级信任的无敌勇士;“你”是一位忠于理想、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让敌人面对你冷却的躯体肃然起敬的革命烈士;“你”是一大批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了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英勇顽强无惧牺牲的工农红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B.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C.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D.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B.“不然”与“曲罢悯然”(《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C.“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与“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两句的文言句式相同。D.“苟不得圣人”与“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得”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果很有远见,他劝谏智宣子没有成功,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改为辅氏,结果智氏被灭族,只有他的一族得以保全。B.赵简子颇具智慧,他将立继承人,不知道立哪一个好,就通过两个儿子对写有日常训诫之言的两块竹简的态度确定了继承人。C.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他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送了一处城邑给他,于是智瑶又向魏桓子和赵襄子各索要两处土地。D.赵襄子不肯割地给智瑶,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襄子,赵襄子秘密联合韩、魏两家,最终打败智瑶的军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2)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14.文末司马光认为应该怎样“取人”?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D12.C13.(1)晋国(如果)有危难,你不要认为(或嫌)尹铎的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或嫌)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他那里作为归属。(2)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又不加戒备,说“(别人)不敢兴起灾难”,恐怕不可以啊!14.①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②要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的话,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人的生死祸福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戏康子而侮段规”是“智伯”的谓语,都是动宾结构,用“而”相连,中间不断开,排除AC;“谁”是“敢兴之”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正确。这样。/……的样子。句意:不是这样的。/弹奏完毕,神态忧伤。C.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智伯于韩康子请地”“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句意:智伯向韩康子要地。/曾经向穆、曹二善才学琵琶。D.错误。找到,得到。/能够。句意:如果找不到圣人。/使我不能开怀大笑。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于是智瑶又向魏桓子和赵襄子各索要两处土地”说法错误。从文中“又求地于魏桓子,……与之万家之邑一”可知,智瑶向魏桓子索要的是一处土地。由原文“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可知,向赵襄子索要的是两处土地。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不要;“以……”,认为;“少”,地位低;“归”,归属。(2)“耻”,使……耻辱,羞辱;“备”,戒备;“兴”,兴起,挑起;“无乃……乎”,恐怕……吧。【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可知,司马光认为,在任用人才方面,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从文中“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可知,司马光认为要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也就是先选圣人君子,实在没有圣人君子,再选用愚人,不要选用小人。参考译文: 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遭灭门之灾。”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改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赵简子将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一个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问他的竹简在哪里,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献上。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少算居民户数(减轻当地的赋税)。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危难,你不要认为(或嫌)尹铎的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或嫌)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他那里作为归属。”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的话,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人的生死祸福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又不加戒备,说(别人)不敢兴起灾难,恐怕不可以啊!”智瑶不听。智瑶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不想给他。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他一定会讨伐我们,不如给他。”便派使臣去见智瑶,送上有万户人家的一处城邑给智瑶。智瑶大喜,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打算不给他。任章说:“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横,然后找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对付智氏,何必要我们单独成为智瑶的攻击目标呢!”于是交给智瑶一处有万户人口的城邑。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拒绝了他,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氏,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定好起事的日子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死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倒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两边夹击,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打败智瑶之军,杀了智瑶,又将智氏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一家幸免于难。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大凡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①房(节选)孟浩然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久沈冥②,杖策一登眺。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注]①空上人:事迹不详。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闭关:闭门谢客,隐居修行。沈冥:沉寂幽静,形容闭门曲居的生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天晴,诗人拄杖登山远眺赏景,然后造访空上人的居室并题诗。B.颔联“久”“一”相映,透露出诗人久困幽居后忽返自然的喜悦之情。C.到了寺僧居室才知道隐栖习静者的妙趣,妙趣谓何,诗人含而不宜。D.尾联以景结情,表明儒家与道家虽属异门,但云林之趣却是一致的。16.胡应麟评孟浩然诗的特点是“清而旷”,意谓其山水田园诗往往创造一种高旷清空的艺术境界。请简析本诗首联是如何表现翠微寺之美的。【答案】15.D16.①“终南”交代寺的地理位置,以山之巍峨衬寺之秀美;“翠微”之名易引发翠山环抱寺院的美好视觉联想。②“雨后返照”侧面烘托夕阳余晖映照下的佛寺之美;“宜”字点出诗人面对山寺美景的愉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以景结情”分析错误,尾联是议论;从造访的“翠微寺”这一地点和“空上人”的僧人身份可知“儒道”这里指儒家与佛家,而非道家。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意为:翠微寺位于终南山里,雨后天晴,夕阳的余晖映照下的佛寺上。前句中“终南”一词交代了翠微寺的地理位置,终南山高大巍峨,翠微寺秀气美丽,此处以山之巍峨衬托寺之秀美;“翠微”是寺庙的名称,用“翠微”来命名山中的这个寺庙,容易让人产生翠绿的大山环抱这秀气的寺院的美好联想。后句“雨后”“返照”,描写在落日的余晖映照下,翠微寺显得异常美丽,侧面烘托夕阳映照下的佛寺之美;其中“宜”字点出诗人面对山寺美景的愉悦之感,这是从诗人的内心愉悦的感受来表现翠微寺的美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3)通过《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归隐田园后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答案】①.霓为衣兮风为马②.虎鼓瑟兮鸾回车③.无边落木萧萧下④.不尽长江滚滚来⑤.户庭无尘杂⑥.虚室有余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霓”“鸾”“萧”“庭”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97年受邀赴国外录制两张二胡独奏专辑,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大约20多首颇具民族的作品。录音师非常有经验,用模拟录音的方式记录现场演奏声音,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剪接,①。后来,其中一张专辑在国际唱片大赛中荣获“最佳世界传统音乐奖”。21世纪以来。我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记得在一个国际顶级音乐厅演出时,台下②。音乐会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我把3首乐曲全部拉完后,又在③的掌声中多次谢幕。观众依然不愿离去。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有④的优势,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合作时,很容易弥合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二胡这件乐器无论是文化内涵、审美高度、风格特质,还是技术运用和情感表达,与世界任何乐器相比都足够出色,作曲家、演奏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传承精粹,创造新产。走过千山万水,方知来路峥嵘。我越来越感觉到,拉动琴弦的,不只是演奏者之手,更是积淀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曾侯乙编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乐典故,从隋唐以后琵琶、胡琴、扬琴等传入中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新文艺、新音乐……数千年来,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智慧。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于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参考示例: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20多首颇具民族风格的作品。 19.①一气呵成②座无虚席③经久不息④得天独厚20.画横线句子结构上由三个“从……到……”构成,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不同时期的乐器,意在表现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加强了表达效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成分残缺。“民族”后应添加“风格”一词。(2)不合逻辑。“大约”与“多”矛盾,可删除“大约”。故正确表述为:我选择了《阳关三叠》《牧羊女》等20多首颇具民族风格的作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剪接”可知,此处是说这次演奏中间没有停顿,可以用“一气呵成”。“一气呵成”,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第二空,从文中“在一个国际顶级音乐厅演出”可以推知,台下坐着的应该是听(观)众,而此处应填入一个形容观众人数众多的词语,可以用“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第三空,从后文“掌声中多次谢幕”可知,此处形容掌声的热烈和持久。可以用“经久不息”。“经久不息”,很长时间不停止。多用于形容掌声、欢呼声等。第四空,从前文“中国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化载体”以及后文“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合作时,很容易弥合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可知,作者是想表达二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填入“得天独厚”。“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而言。【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画横线句子中,“从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曾侯乙编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乐典故,从隋唐以后琵琶、胡琴、扬琴等传入中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新文艺、新音乐”连用了三个“从……到……”句子,构成了排比的修辞。运用排比的修辞,可以增强语势,同时使句式整齐,语句富有节奏感。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本题运用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不同时期的乐器,这就相当于一部简单的中国乐器史,突出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智慧。作者如此处理,意在表现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句子的语势,让句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从而加强了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等,作为一个较多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几乎年年夏天,我国沿海省份的居民都会紧张地关注着台风动向,各部门严阵以待。气象专家建议,①,居民要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询台风预报预警信息;储备好食物和水,备好移动电源、手电筒等应急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的居民,要及时②;沿海地区的居民最好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台风来临时,需继续关注台风动态信息,尽量减少外出。③,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应立即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你在水面上(如游泳),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咳,你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B.领导将于下个月初到你校检查指导,请做好各项准备工作。C.当你走在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山中,一定会流连忘返。D.你热得这一脸的汗,赶紧进屋里喝点水凉快凉快。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2.①在台风来临前②转移到安全地带③如果你在外面【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代词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原文中的“你”是泛指。A.“你”是特指,指香雪。B.“你”是特指,指对方。D.“你”是特指,指对方。C.“你”是泛指,与原文中的“你”用法相同。 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后文“居民要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询台风预报预警信息;储备好食物和水,备好移动电源、手电筒等应急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等内容可知,这是台风到来前人们要做的准备,据此推断,应填入“在台风来临前”。第二空,从前文“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的居民”可知,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在台风中面临着建筑物倒塌的危险,所以应该在台风到来前搬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可以填入“转移到安全地带”。第三空,从前文“尽量减少外出”以及后文“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可知,台风来临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如果恰逢在外面,则要注意“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等事项,所以填入的内容是如果你正好在外面的情况,可以填入“如果你在外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小镇做题家”(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通过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引爆网络。有网友认为,出生寒门的子弟只会考试做题,思维僵化、不懂变通、情商低,热衷加班,导致内卷。也有不少网友认为,“人家‘头悬梁,锥刺骨’才逆天改命,你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我们大多数人,不都是‘小镇做题家’?”以上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或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纵使在小镇,也有大家魂“我出生于一个偏远的农村,但这并不能剥夺我追逐梦想的权利。”这是黄国平院士在博士论文的后记中所说的话。我想,这吻合了“小镇做题家”的现状:受限于社会资源与视野,在金字塔权力结构中,只有靠学习、刷题的方法冲击高校,以此来改变自身命运。“小镇做题家”作为特色鲜明的生命群体,其超越自我、逆天命运的精神值得肯定与赞赏,其时代局限需要理解与宽容,他们不应被诟病和嘲讽。“小镇做题家”追求梦想、努力改变自身命运 行为值得肯定。“出身小镇,做题改命”是“小镇做题家”对自身生命意义的一种诠释。宋濂出身贫苦却仍坚持求学深造,最终成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古往今来,还有无数“小镇做题家”们在寒夜中孤灯自照、奋力追赶。宋濂的求学经历让人“肃然生敬”,为何“小镇做题家”的努力却要异化抹黑呢?对“小镇做题家”的异化会助长生活的无意义感与生命的虚无感。一些人挖苦和嘲讽“小镇做题家”没有能力空会做题、书呆子气、无法适应社会,这恰恰揭示了社会某些人群对他人成功超越自己的眼红,和弥补自身怠惰心理落差的不良思想。倘若“小镇做题家”真如他们所言,那么还会有吴天一在高原医药上的上下求索,江梦南两耳失聪却考上顶尖高校的感人故事吗?对“小镇做题家”的异化,是使生命飘飘然的催化剂,会使人逐渐丧失生活的责任感,落入米兰·昆德拉笔下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去。步入社会后,“小镇做题家”也有资格和能力扩大自身视野和社会资源,来弥补自身的局限性。魏玄成(魏征),年少孤贫,却凭借勤学苦读登上金鸾大殿,成就一段君臣佳话;康斯坦丁一生清贫苦读,于一张破沙发上溘然长逝,却获取大量政治情报著成《政治哲学论》;黄国平步覆恒定,从二本院校一路读到中科院院士。在复杂的社会迷局里,“小镇做题家”也可以一步一步弥补缺陷,走上更高的阶梯,不必害怕沉没成本,出路皆为己开。不是只有刀山火海、刀光剑影才可以叫作史,不是只有风花雪月、风起云涌才可以成诗。那些最平凡的努力与最芜杂的试题也可以是史,那些最孤寂的岁月和最艰苦的奋斗也可以是诗。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小镇做题家”,我们也许会害怕彷徨,但你的史诗由自己书写,光明的前途在于自我坚持。纵使是小镇,也有大家魂。坚守平常与努力,不忘沉淀与感恩,小镇做题家们也可成为“耀眼的星星”,收获人生的辽阔与美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了“小镇做题家”的人设概念引发网友的热议,热议者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持嘲讽态度,一种是持赞扬态度。反对者认为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出生寒门的子弟只会考试做题,并对其从能力和态度上给出了批判。“思维化、不懂变通、情商低”说明他们只知题海战术,没有与其学历相匹配的能力与视野;“热衷加班,导致内卷”则指出其过于热衷拼搏和竞争的态度做法,会给旁人带来巨大压力,也会使整个社会过于功利化。而认同者则认为“小镇题家”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自食其力、努力拼搏的态度值得赞赏。 题目问“以上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或感悟”,因此既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与此相关的事件;也可以写议论文。行文可以先从人的出身开始谈起,指出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有人从小就吃苦受罪,这就是命运。然而,面对自己的命运,我们要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个却是可以选择的。有人身处逆境,却不服命运的安排,凭着不屈和汗水与命运搏击,最终闯出自己的天地。有人随波逐流,受命运眷顾却不懂珍惜,一遇挫折就自暴自弃,最后或者庸碌一生,或者一败涂地。对此,肯定“小镇做题家”敢于拼搏的精神,并建议从小条件优越的人,也要学习“小镇做题家”们的吃苦耐劳和奋斗不辍。同时,针对“小镇做题家”的不足,也应正视其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每个人都要不断完善自己。出身寒门的人,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拓展格局和视野。立意:1.出身并非结局,奋斗才是主题。2.生活充满彩蛋,你我皆需努力。3.看待“小镇做题家”的散慢和偏见之风应休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