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041625

大小:42.18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3-09-20

上传者:老李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贵州省高一年级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历史文化为何能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与中国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形成的独特优势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种独特优势。崇尚善治。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开展了丰富的政治实践,积累了深刻的治理经验。国家治理是中国人高度重视的经世之学,推行善治、“知人安民”则是一以贯之的政治追求。例如,强调正已修身、为政以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施行仁政、政得其民的思想,对改善百姓生活、恢复和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治理理念,至今仍能给人以智慧启迪。以民为本。中国历史文化自古就高度重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总体而言,儒家学说十分重视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强调人民满意与否直接关系到天下安危,主张“务令(百姓)家给人足,庶几教化可兴,此万世治平之基也”。可以说,以民为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世代相传并历久弥新。改革创新。将中国古代社会视为停滞、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守旧,是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偏见和曲解。事实上,改革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创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周易》中已有“变易”的思想。《汉书·礼乐志》载:“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近代以来,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变革更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主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将中国人数千年的变革精神、创新激情升华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以文化人。中华民族自古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礼记·祭法》云:“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等景象,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与建设确立了标杆,即道德高度发达、人民充分自律,这也成为后世统治者的共同政治理想。通过对百姓实施教化,进行道德培训和规范,以文化人、安社稷而定天下,是古代中国为政施治的基本途径。

1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爱非攻”等理念,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在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以“协和万邦”为交往原则,以“天下大同”为追求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鉴往知来。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历史,善继善述。自先秦时期起,中国人就开创了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的传统,《尚书》《左传》《国语》等经典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历史叙事。以《史记》《汉书》为龙头的二十四史,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古代中国盛衰隆替的轨迹。记述历史的目的是鉴古知今,用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启迪未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历史名句,“述往事、思来者”的治史情怀,是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借鉴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人民具有鲜明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上述这些方面,只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但足以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的历史文化,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既铸就也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和风范,是弥足珍贵、足以垂之久远的精神财富,是伟大中华民族拥有坚定自信的底气所在。(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材料二: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是国家的政策目标和文化期待,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这与当下火爆“出圈”的国风文化浪潮息息相关。国风文化“火起来”,需要挖掘我国宝贵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它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国风文化是一种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彰显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中式审美特色、突出中华历史文化偏好的现代文化形式。国风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它通过新奇的创作手法和符号修辞策略,将音乐、服饰、造型、场景等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与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符号进行提取、编织、组合,并以青年惯用的符号传播和互动模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和广泛传播,成为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国风文化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彰显,它的本质特征和优势就在于通过新奇思维和创意方式,激活、重述和再现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我们应当明确,国风文化“火起来”的根本价值指向在于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当下青年具有“爱表达”的特性,他们极具个性、参与性和时尚性,具有探索精神,乐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从而掀起国风热潮。而“国风热”的背后,是国风文化能够满足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慕、对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追逐和对社会正能量的追寻,能够实现青年对民族身份的自我呈现、对民族文化自信的热切表达、对民族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期许。由此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活起来”是国风文化“火起来”的必然趋势。国风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实现了文化底蕴、现代思维和创意形式的统一,将发展文化产业与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形成了有机对接,这既为开拓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借助前沿科技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寻得了时尚的传播介质,开辟了大众化叙事策略,创设了新的发展空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都必将促进传统文化进一步“活起来”。

2(摘编自人民网《创新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滋养并为其走向未来提供强大动力的是中国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传统。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协和万邦”为原则,以“天下大同”为目标来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C.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自信和底气,它来源于我们拥有的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的悠久的历史文化。D.通过新奇思维和创意方式,激活、重述和再现传统文化的国风文化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彰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用“务令(百姓)家给人足,庶几教化可兴,此万世治平之基也”,是为了论证儒家学说十分重视改善百姓生活。B.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存在偏见和曲解,他们将中国古代社会视为守旧、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停滞。C.中国人民善于鉴古知今,用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启迪未来,他们“述往事、思来者”,具有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D.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的国风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形式,它体现中式审美特色,突出中华历史文化偏好。3.中华民族自古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协和万邦。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论据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劝学》)B.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C.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4分)5.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寒夜[注]巴金将近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夜晚,在山城里听说是因为修理锅炉全市停电。早晨下过一阵雨,下半天气候骤然转寒,冷风一阵一阵地吹过城市上空,赶走了摊头的顾客。电石灯的臭味随着风四处飘送,火光孤寂地打着寒战。一辆人力车经过阴暗、寒冷、荒凉的市街,到了一所大楼的门前。从车上走下来一个装束入时的女人。她夹着手提包走进弹簧门去。她用手电光照路,走过了黑洞似的过道,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在一间屋子的门前她站住了。她兴奋地敲着房门。

3没有应声。她看见房内有亮,门上没有锁,心里想屋子里不会没有人,也许他们睡着了,她便用力再敲两下。“哪个?”屋子里一个女人的声音问道。这个声音似乎是她熟悉的,但是她又说不出是谁的声音来。“我,”她顺口答应了一个字。门开了,射出一道微光。她瞥见方桌上燃着一支蜡烛。开门的也是一个女人,脸背着光,她认不清楚是谁的脸孔。“找哪个?”开门人惊讶地问。“请问汪家是不是住在这儿?”叩门人更惊讶地问。“这儿没有姓汪的,”开门人回答。“以前不是汪家住在这儿吗?明明是这一间屋,家具也是,”叩门人说,她的惊奇更大了。“啊,你是汪太太!请进来坐!今天停电,我没有看清楚,”开门人笑着说,她闪开身子,把叩门人让了进去。“方太太,你们不是在二楼住吗?几时搬上来的?”叩门人想起开门人原来是住在二楼的方太太,毕竟遇到了一个熟人,她稍微心安一点。房间里的陈设没有多大的改变,就是四壁白了许多,看起来顺眼些。“就是这个月月半,”方太太回答。“汪太太,啊,我不晓得现在要怎样叫你才好,你不是在兰州吗?几时回来的?”“今天刚到的,方太太,我还是从前那样,”树生红了脸说。接着她声音发颤地问:“方太太,他们搬到哪儿去了?我说文宣他们。”“你说汪先生吗?你还不晓得?”方太太惊问道。“我的确不晓得。我两个月没有接到他们的信了,”树生不安地说。“汪先生不在了,”方太太低声说。“他不在了?什么时候?”树生身子一动,变了脸色,惊叫道。“就在上个月庆祝胜利那一天,”方太太说。树生的身子猛然抖了一下。“老太太带小少爷走了。我们这间房子就是老太太让给我们的,家具也是她让的,我们出了一点钱。”树生好像让人迎头浇了一桶冷水似的,她全身发冷,脸色惨白。她呆了半天才吐出一句问话:“他们搬到哪儿去了?”她连忙伸手擦揉眼睛,一面把脸掉开。“我也不晓得。”“他葬在哪儿?我要去看他!”树生忘了一切地打岔道。她感到一阵剧烈的心痛,她后悔,她真想立刻就到他的墓地去。“我不晓得,这儿的人都不晓得。棺材是大清早抬出去的。没有人跟去送葬。老太太也没有通知我们。不过汪先生公司里总有人晓得,”方太太好心地说,她很愿意给这位客人帮忙,可是自己也知道没有办法。“我明天到公司去打听明白,”树生失望地说。她埋下头用手帕揩泪痕。她又问:“老太太他们哪天搬出去的?”

4“我记得是十二。她头天搬走,我们第二天粉刷墙壁,第四天就搬进来。楼下那一间,我们先生拿来做会客、办公、讲生意用。啊,汪太太,还没有问你住在哪儿?”方太太关心地问。“我暂时住在……朋友家里……我过几天就要回去,”树生迟疑地说。“那么你还去不去找老太太他们?”方太太继续问道。……“方太太,我走了,你不要出来,”她大声说,便拿起手提包朝房门外走。她刚走出大门,迎面一股寒风使她打了一个冷噤。“怎么才阳历十月底,夜里就这样冷!”她想道,她觉得身上那件秋大衣不够暖了。门前连一辆车子也看不见。她回头看了看大门和那盏闭着眼睛似的门灯,她轻轻叹了一口气。她不知道现在到什么地方去好。她心里空虚得很。她只想找个地方关上门大哭一场。但是没有办法。她只好慢慢地在人行道上走着。“我会有时间来决定的,”她终于这样对自己说。她走开了。她走得慢,然而脚步相当稳。只是走在这条阴暗的街上,她忽然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时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灯光会被寒风吹灭。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1946年12月31日写完重庆[注]曾树生因婆媳矛盾离开了家,抗战一胜利,她马上赶回来看望丈夫和儿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到曾树生时用了“从车上走下来一个装束入时的女人。她夹着手提包……用手电光照路”意在说明曾树生此时的物质生活状态是不错的。B.在一间屋子的门前曾树生站住了。她兴奋地敲着房门。没有应声时,她便用力再敲两下,说明曾树生将要回到家时是满心欢喜的。C.当曾树生从方太太那里得知汪文宣去世的消息时,通过“身子一动,变了脸色,惊叫道”等描写,可以看出此时曾树生内心的震动和悲痛。D.当得知婆婆带着儿子走了以后,曾树生全身发冷,脸色惨白,说明此时曾树生充满了后悔,而“伸手擦揉眼睛,一面把脸掉开”意在说明曾树生的坚强。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结构严谨,如文章开头写到曾树生“走过了黑洞似的过道,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这为下文写到曾住在二楼的方太太做铺垫。B.汪文宣死于胜利之夜,这一结尾耐人寻味,一直以胜利作为美好生活曙光的他却在庆祝胜利的那一天死去,这一衬托让人不禁拊掌叹息。C.小说的细节描写深刻,富有深意,如“她感到一阵剧烈的心痛,她后悔”,表述自然,属于无技巧的技巧,艺术感染力极高。D.小说结尾写到“怎么才阳历十月底,夜里就这样冷”,这句语言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惨、冷落、荒凉的氛围,衬托曾树生落寞、痛苦的心情。8.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具有阴暗、寒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9.这篇小说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形式来组织全文,请结合文本分析它的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国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B.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C.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D.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诏,汉代征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其特异者待诏金马门,备顾问,后遂以待诏为官名。B.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C.明主,贤明的君主,一般是指臣子对国君的称呼,文章中叔孙通认为当时的君主秦二世是贤主,所以称他为“明主”。D.尉,古代官职的一种,多为武职,如县尉、都尉、卫尉、太尉等。也指军衔名,在校官之下,如尉官、上尉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叔孙通有过人的才智,但性格为人方面不能秉公执政,而专事阿谀,见风使舵,通过叔孙通和秦二世的对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B.文中多处运用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叔孙通的弟子暗骂叔孙通以及叔孙通的答话,把一群鄙儒投降刘邦后,迫不及待地捞官做的性格活画出来。C.秦二世认为,自己已经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所以秦二世听说有人造反就很生气。

6D.叔孙通善于变通,当他知道汉王非常讨厌自己穿的一身儒服,就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汉王见了很高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4分)(2)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4分)14.根据文本,简要分析叔孙通的弟子暗地里骂叔孙通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题武关①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②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注]①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杜牧由宣州赴长安任左补阙,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②郑袖,楚怀王宠妃。郑袖劝楚怀王不杀张仪,导致楚怀王客死秦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开门见山,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生动形象。B.“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更有对楚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C.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抒发作者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D.最后一联,作者洋溢着对当今天子如此神圣、四海为一家、天下为统一的自豪之情,看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16.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的颔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2)在《荀子·劝学》中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学”比“思”更重要的名句是“▲,▲”。(3)人们常常以露水形容那些珍贵而短暂、晶莹又易逝的瞬间,正如曹操曾在《短歌行》中感慨的那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①,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②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要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就能更深刻地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③,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其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①?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②,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③。“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今天,这些观点对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科学家借用一歌手的名字,给这只绵羊取名“多利”。B.鲁迅在书桌上刻上了一个小小的字:“早”。C.“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D.你看,那个有“素质”的人正在随地吐痰。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8材料一:梁衡说:“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材料二:蔡元培校长曾批判那些生活在“小我”圈子里的年轻人:“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材料三:英国作家约翰多恩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贵州省高一年级联合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中国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传统”缩小范围、以偏概全,原文是“中国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形成的独特优势”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滋养。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表述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的表述“将中国古代社会视为停滞、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守旧,是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偏见和曲解”可知,题干中将“停滞”与“守旧”说反了,张冠李戴。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题干关键词是“以文化人、协和万邦”,根据这一论点来确定论据。A项强调的是自我修身,要勤奋学习,不合适。B项强调的是对君子的要求,属于修身层面,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显然不合适。C项说的是不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而是担心自己没有尽力去做,属于为人处世的原则,也不合适。D项说的是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符合题干要求。4.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1分)②材料一先提出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然后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归纳。(1分)③材料一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如材料一第二段的“例如,强调正己修身、为政以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引用论证如第三段“《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能力。在论证结构的把握上,要了解文章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总分总、并列、层进、对比。知道文章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找出文章答案。5.①让国风文化“火起来”,挖掘我国宝贵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②

9通过新奇的创作手法和符号修辞策略,将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与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符号进行提取、编织、组合。③发扬当下青年具有“爱表达”的特性,张扬他们极具个性、参与性和时尚性,具有探索精神的特点,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词“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从材料二第一段可整理出第①点,从材料二第二段可概括出第②点,从材料二第四段可概括出第③点。然后,根据题目需要,进行筛选整合就可以了。6.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意在说明曾树生的坚强”,曲解文意,此时曾树生是充满后悔和感伤的,从后文“她感到一阵剧烈的心痛,她后悔”中也可以看出。7.C【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本文的细节描写应该是“朴素自然”,而非“深刻,富有深意”,所以答案选C。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人深思,让读者明白曾树生、汪文宣等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环境是紧密相连的。②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阴暗、寒冷的环境描写,暗示了小说主人公曾树生和汪文宣凄惨的命运。③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特征,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使读者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引人深思,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小说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小说主旨”和“读者感受”等角度展开分析,然后走进文本,结合具体的语言进行分析,切忌套话而不结合文本的分析。9.①推动情节发展。全文主要情节都围绕着曾树生与方太太的对话展开,对话中曾树生凄惨的遭遇、悲凉的处境都一一呈现出来。②塑造人物形象。大量的对话直接描写了曾树生寻人后痛苦、后悔的心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使叙事简练集中。采用对话的形式可以避免无关的人物、情节的介绍,直接展示矛盾,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领悟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分析的时候需要我们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可以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角度思考。分析的时候要走进文本,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10.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调和文言句式的能力。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数岁”,时间状语,应该断开,所以排除B、D两项;第二处,“使者以闻”的意思是“使者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朝廷”,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所以要断开。这样排除A项,所以答案选C项。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平时要多做积累,并且要结合语境,“文章中叔孙通……称他为‘明主’”说法错误。C项,结合上下文和我们的知识储备,应该能够明确叔孙通并不认为秦二世是明主。所以选C项。1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表述错误,“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只是叔孙通阿谀奉承的话,所以说的是错的。13.(1)做臣子的不能聚众,聚众就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攻打他们(“将”“罪”“赦”各1分,大意1分)

10(2)于是秦二世命令监察官审查每个儒生说的话,凡说是造反的儒生都交给官吏治罪,秦二世认为他们不该说这样的话。(“诸生言反者”是定语后置句1分,“案”“下”各1分,大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将”翻译成“聚众”,属于意译;“罪”意为“犯罪”;“赦”是宽赦、饶恕的意思。第(2)小题的关键点:“案”意为“审查”;“诸生言反者”是定语后置句;“下”意为“交给官吏治罪”。(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14.①这些弟子跟着叔孙通一起投降了汉朝。②叔孙通从来不向皇帝推荐弟子。③不推荐弟子,还专门推荐那些曾经聚众偷盗的人。④弟子们不理解叔孙通的真正用心。(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相关文字,归纳概括。注意分点,不要照抄原文。【参考译文】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擅长写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起兵,使者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朝廷,秦二世召来各位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边的士卒攻下蕲县进入陈县,对这件事各位有什么看法?”博士以及儒生们三十多人走向前说:“做臣子的不能聚众,聚众就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攻打他们。”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色顿时改了样。这时叔孙通走向前说:“各位儒生的话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为一个大家,毁掉郡县城池,销熔各种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何况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高兴地说:“好啊。”又向每个儒生问了一遍,儒生们有的说是造反,有的说是盗贼。于是秦二世命令监察官审查每个儒生说的话,凡说是造反的儒生都交给官吏治罪,秦二世认为他们不该说这样的话。那些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于是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装,并授给他博士职位。叔孙通走出宫来,回到居舍,一些儒生问道:“先生说了些什么讨好话?”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啊,我几乎逃不出虎口!”于是逃离都城,到了薛县,当时薛县已经投降楚军。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楚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最终投靠了汉王。叔孙通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汉王见了非常讨厌;他就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汉王见了很高兴。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称道推荐那些曾经聚众偷盗的勇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里骂他道:“奉事先生几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汉王,如今不能推荐我们,却专门称道特别奸狡的人,有什么道理?”叔孙通听到写他的话,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要称道斩将夺旗能冒死厮杀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汉王任命叔孙通做博士,称为稷嗣君。15.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注释、诗歌和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是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1116.①郑袖得宠的娇艳妩媚之念就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他乡,形容枯槁,犹如乱蓬。②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楚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③颔联承接首联,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连自穷”的根源,因为楚怀王的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导致了楚国的衰亡。(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赏析诗歌,应该从“内容”“手法”“结构”等角度思考,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然后点出所运用的手法,接着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诗句之间的关系。诗歌翻译:清澈的溪水汩汩地流过要留我在武关之东,可笑当年的楚怀王入关投秦却是到了尽穷。郑袖得宠的娇艳妩媚之态就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他的形容就犹如乱蓬。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却像过眼烟云已成空。当今天子如此神圣、四海为一家、天下为统一,而如今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于夕阳中。17.(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每空1分,有多字、错字等均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第(1)小题注意“击”字,一笔下来,第(2)小题注意“矣”字,第(3)小题注意“譬”字的书写。18.①浩如烟海②专心致志③表面文章(每处1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词语填空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填,要用最贴切语境的那个成语。①处,根据主语“中国文化”及后面一句话“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②处,根据这句话的下半句“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及后文的内容,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③处,根据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徒具形式”及下句的例子,由此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19.修改: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每处1分,答对三处给4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只要……就”改成“只有……才”逻辑关系不当;二是前后分句关系不当,应该是先“意识到”,然后才是“理解”;三是“更深刻地”要限制“理解”,做“理解”的状语。20.①比喻,(1分)②本体是“中国文化”,比喻词是“是”,喻体是“一朵璀璨的奇葩”,(2分)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中国文化的特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比喻的内容,然后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综合分析后,再组织答案即可。2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表示引用;B项和文中“乐”的引号作用相同,都是表示强调;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反讽。22.①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②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③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和后文“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②

12处,根据前文“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和后文“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③处,根据前文“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和后文“与天合者,谓之人乐”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一)材料解读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引用了梁衡、蔡元培、约翰多恩的三则经典名言。第一则材料强调人应该将“小我”融入“大我”,除了关注个人私情之外,更应关注家国民族的利益。第二则材料是蔡元培对这些生活在“小我”圈子里的年轻人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第三则材料是英国诗人的一首小诗的节选,说明人和人都是息息相关的,都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立意的时候,力争读懂材料,把材料中蕴含的立意挖掘出来,然后找出三则材料的交集。试题要求考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这些可以有效规避考生套作,更好地考查学生提出观点、展开论析、阐述理由等能力。(二)参考立意(1)微星点点,聚光成炬。(2)聚小我之光,谱大我华章。(3)志存高远牵国事,心忧天下济苍生。等等。(三)题意评分解说题意评分等级文章特征符合题意一类文54~60分A.紧扣材料,体现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立意准确。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明。二类文48~53分A.紧扣材料,体现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立意准确。B.写作重点较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较充实,感悟较深刻,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C.文体特征鲜明。三类文42~47分A.能扣住材料,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立意符合材料。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和结构较完整,语言平淡,逻辑性一般。C.文体特征较鲜明。基本符合题意四类文36~41分A.没有扣住材料写作,有自己的一些感悟,但立意不够准确。B.写作重点不突出,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C.文体特征不鲜明。偏离题意五类文35分及以下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21~35分)。B.完全离题的,酌情给分(0~20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四)补充说明1.错别字等扣分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2.字数等扣分

13①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②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③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⑤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⑥完全空白的,评0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