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宜宾市四中2023年秋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借景”是中国古典造园的传统手法之一,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大观园是一所宅园,它一无远山近景可依,二无茅屋寺庙凭借,然而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通过“形”(园中人物、建筑、动物)、“声”(琴笛丝竹、小桥流水、吟诗作赋)、“影”(人、树、云、动物、月影)等使园中静态的建筑、山石和园中动态的人物、禽鸟、溪流、植物(四季变化)等相映成辉,这样互相补充的处理就达到了巧妙的借景目的。如七十六回,作者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月“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后写远处笛音“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再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所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吹,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最后写黛玉、湘云二人拾扔小石头“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图将月影激荡……却飞起一个白鸡来,直往藕香谢去了”,于是溶景入诗,逼出了二人“寒塘渡鸡影,冷月葬诗(花)魂”的绝妙好辞。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萌全融合在大观因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曹雪芹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而突破、创新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以往的园林借景中,大多都是对静态事物的借用,但大观因的借景手法,在曹雪芹的笔下加入了动态的人物、动物,因中对诗、赏月、葬花既为《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情节,同时也为大观园提供了美景,幅幅画面为大观园的四季景致增色不少。(摘编自谭巍《大观园造景手法体现的曹雪芹艺术思维》)材料二: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四十二回宝钗在谈到大观园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园林和绘画本来就有相通的艺术规律,用绘画的章法来布置园林,园林也必然体现出绘画中的一些规律,如像绘画那样讲究“ 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曹雪芹借助薛宝钗之口提出的远近、疏密、主宾、添减、藏露(还有高低、大小)等等,也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画家(或评论家)所提到的章法。他是运用绘画中的这些章法、布局来设计大观园的。我们且看曹雪芹在描绘大观园时是如何体现艺术中的辩证关系的。比如藏和露,当十七回中贾政一干人进入正门之后,“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由于有这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使得进入园门的人们不能一览无余地把园内景色“悉入目中”,这便是藏而不露。再加上“曲径通幽”的题额和羊肠小径,更使游人产生一种对园内景物幽邃莫测的感觉,因而更加引人入胜,这便是艺术中的含蓄。当他们出了山洞之后,才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这是露,是藏然后露。然而,露中又有藏——“皆隐于山劫树杪之间”,亦藏亦露,半藏半露;然后,“出亭过池”,观览了山石花木,才“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槛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曹雪芹就是这样运用文学语言,把大观园中的藏和露这一艺术辩证关系,很精妙地描绘出来,一幅手卷是随着卷中人物的活动而展开的。因此,这种描绘又是一般的绘画难以表现的,因为景物的藏和露是通过游人的视觉产生的,而游人又是沿着一定路线走的,即使是用长卷,也只能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表现,互相之间难以通过人物活动联系起来,有点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吧。曹雪芹的描绘,很有些像动静相生,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现代电影镜头。这种语言的描绘产生了完美的效果。再如高和低的对比,曹雪芹也有很好的描绘。七十六回史湘云就说道:“这山上(凸碧堂)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就是这一风景小区的特色。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吹,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曹雪芹将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凸碧堂与凹晶馆和特定的时令——中秋赏月,融合在一个画面之中,构成大观园中的一景。想象此情此景,倒“真令人神清气净”。(摘编自顾平旦、曾保泉《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雪芹创造出独特的借景方式,把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达到园林“收无限于有限”的效果,令赏者为之赞叹。B.“对诗”“赏月”是小说的情节也是园林美景,体现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在借景中加入动态的人物、动物。C. 园林和绘画有相通的艺术规律,园林的建设也像绘画那样讲究远近、疏密、主宾等章法,这些章法是许多艺术家曾提到的。D.大观园中“藏”和“露”的艺术辩证关系,是在作者的文学语言中体现的,并随着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观园的造景艺术,不过二者的中心论点并不完全相同。B.作者在七十六回将各类事物融入大观园景色,丰富游赏内容并提升了作品意蕴。C.大观园正门处的翠嶂使园中景色不能“悉入目中”,体现了“藏与露”的辩证关系。D.语言文字既能将游人视觉所见之景做到细致描绘,也能将叙事的空间和时间相结合。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写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宋代画家郭熙提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C.清代布颜图在其《画学心法问答》中说:“意在笔先,铺成大地,创造山川,其远近高卑、曲折深浅,皆令其各得其势而不背,则格制定矣。”D.贾宝玉为大观园沁芳亭拟写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都引用了《红楼梦》七十六回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艺术创作理论的理解。【答案】1.A2.C3.D4.①材料一引用的作用是举例证明前文观点,阐明作者把“月影”融入园中的独特“借景”方式。②材料二引用的作用是印证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进一步说明大观园构景中体现“高与低”的辩证统一。5.①“外师造化”是师法自然。大观园的设计取法于自然,曹雪芹会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体现了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②“中得心源”是艺术创作要体现作者的内心表达。曹雪芹设计大观园采用绘画的章法,蕴含着作者内心的艺术辩证思想。【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把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错误。原文是说“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而非“园中美好的静态动态景物互相组合”。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体现了‘藏与露’的辩证关系”错误。“大观园正门入口处的翠嶂”只能体现“藏”,不能体现“藏与露”两者的辩证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大观园的建造体现了“借景”手法。A.诗句是说“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体现的是“障景”;B.意思是“想要画好天地造化的美景,没有比饱览风景更重要,要把这些美景纳入心中”,所强调的是绘画理论;C.意思是“画意在行笔之前,创造的山河都能顺着画者的气势而不相悖”,所强调的是“整体构思在先”的绘画理论;D.是沁芳亭的对联,意思是“柳树映衬着河堤,柳树倒映着河水的清波,(三者互相映衬)使得翠绿更加浓厚。河岸两旁的鲜花,被河水分成东西两侧,却是一样的花香”,此间借岸边花树之景、撑船之篙,融入水景,点出水景渐绿渐深的特点,增加景色韵味,是“借景”之法。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从前后文“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如……”“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荫全融合在大观园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可知,材料一引用的作用是举例证明前文观点,阐明作者把“月影”融入园中的独特“借景”方式。从前文“再如高和低的对比,曹雪芹也有很好的描绘。七十六回史湘云就说道……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可知,材料二引用的作用是印证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进一步说明大观园构景中体现“高与低”的辩证统一。【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造化”,即大自然。“外师造化”,是师法自然,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学习。从材料一“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可知,大观园的设计取法于自然,曹雪芹会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体现了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 “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要体现作者的内心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从材料二“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曹雪芹借助薛宝钗之口提出的远近、疏密、主宾、添减、藏露(还有高低、大小)等等,也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画家(或评论家)所提到的章法。他是运用绘画中的这些章法、布局来设计大观园的”可知,曹雪芹设计大观园采用绘画的章法,蕴含着作者内心的艺术辩证思想。(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亲亲土豆迟子建秦山夫妇是礼镇的土豆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种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家收获最多了。秦山又黑又瘦,夏天时爱打赤脚。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不漂亮,但很白净,叫李爱杰,温柔而贤惠。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采花了,一会儿又去捉蚂蚱了,一会儿又用柳条棍去戏弄老实的牛了。秦山嗜烟如命,人们见他总是叼着烟眯缝着眼自在地吸着,牙齿和手指都被烟熏得焦黄焦黄的,嘴唇是猪肝色,秦山媳妇为此常常和他拌几句嘴。初秋的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着的一只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李爱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嗔怪:“抽吧,让你抽,明天我把你那些烟叶一把火都点着了。”秦山本想反驳妻子几句,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那力气了。当天夜里,他又剧烈咳嗽起来,而且觉得恶心。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将头侧向秦山,便发现了枕头上的一摊血。李爱杰忧心忡忡地洗了那个枕套,待秦山起来,一边给他盛粥一边说:“咳嗽得这么厉害,咱今天进城看看去。”“少抽两天烟就好了。”秦山面如土灰地说,“不看了。”“不看怎么行,不能硬挺着。”“咳嗽又死不了人。谁要是进城给我捎回两斤梨来吃就好了。”早饭后李爱杰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去。医生给秦山拍了片子,悄悄对李爱杰说:“你爱人的肺叶上有三个肿瘤,有一个已经相当大了。你们应该到哈尔滨做进一步检查。”李爱杰小声而紧张地问:“他这不会是癌吧?” 医生说:“这只是怀疑,没准是良性肿瘤呢。咱这儿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我看还是尽早去吧,他这么年轻。”夫妻俩回到礼镇时买了几斤梨,粉萍见父母回来都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已经好了,就和秦山抢梨吃。也许梨的清凉起到了很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当夜秦山不再咳了,这使李爱杰的心稍稍宽慰了一些。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医生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吧。夫妻俩该做啥还做啥,拔土豆地里的稗草、给秋白菜喷农药、将大蒜刨出来编成辫子挂在山墙上。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周,秦山又开始剧烈咳嗽,这次他自己见到咯出的血了,他那表情麻木得像蜡像人。“咱们到哈尔滨看看去吧。”李爱杰悲凉地说。“人一吐血还有个好吗?”秦山说,“早晚都是个死,我可不想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可有病总得治呀。”李爱杰说,“大城市没有治不好的病。况且咱又没去过哈尔滨,逛逛世面吧。”秦山不语了。夫妻二人商量了半宿,这才决定去哈尔滨。李爱杰将家里的五千元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帮她照顾粉萍、猪和几只鸡。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两个人在城里买了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就直奔火车站了。火车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贵,而且他们上车后又找到了挨在一起的座位,这使他们很愉快。所以火车开了一路李爱杰就发出一路的惊诧:“秦山,你快看那片紫马莲花,绒嘟嘟的!”“这十好几头牛都这么壮,这是谁家的?”“这人家可真趁,瞧他家连大门都刷了蓝漆!”秦山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如果自己病得不重还可以继续听她的声音,如果病入膏肓,这声音将像闪电一样消失。秦山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医生告诉李爱杰:“他已经是晚期肺癌了,已经扩散了。”李爱杰去看秦山的时候,特意从花坛上偷偷摘了一朵花掖在袖筒里。秦山正在喝水,雪亮的阳光投在他青黄瘦削的脸颊上,他的嘴唇干裂了。李爱杰趁他不备将花掏出来:“闻闻,香不香?”她将花拈在他的鼻子下。秦山深深闻了一下,说:“还没有土豆花香呢。”“土豆花才没有香味呢。”李爱杰纠正说。“谁说土豆花没香味?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闻到就让人忘不掉。”秦山打趣道,“就像你身上的味儿一样。”李爱杰凄楚地笑了。就着这股笑劲,她装作兴高采烈地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偷花给你吗?咱得高兴一下了,你的病确诊了,就是普通的肺病,打几个月的点滴就能好。”“没有大病当然好。”秦山说,“咱都来了一个多礼拜了,该是收土豆的时候了。”“你放心,咱礼镇有那么多的好心人,不会让咱家的土豆烂到地里。”李爱杰说。“自己种的自己收才有意思。”秦山不见了,病服堆在床上,床头柜上的饭盒等东西也不见了。一直找到下午两点,处于极度焦虑状态的李爱杰才突然意识到秦山一定是回礼镇了。李爱杰赶回礼镇时正是秋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南坡地里起土豆。是午后的时光,天空极其晴朗,没有一丝云,只有凉爽的风在巷子里东游西逛。李爱杰没有回家,她径直朝南坡的土豆地走去。李爱杰远远地看见秦山猫腰在自家的地里起土豆,粉萍跟在他身后正用一只土篮捡土豆。秦山穿着蓝布衣,午后的阳光沉甸甸地照耀着他,使他在阳光中闪闪发光,李爱杰从心底深深地呼唤了一声:“秦山——”双颊便被自己的泪水给烫着了。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由于天寒地冻,在这个季节死去的人的墓穴都不可能挖得太深,所以覆盖棺材光靠那点冻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一般都去拉一马车煤渣来盖坟,待到春暖花开了再培新土。当葬礼主持差人去拉煤渣的时候,李爱杰突然阻拦道:“秦山不喜欢煤渣。”礼镇人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棺材旁边坐着五麻袋敦敦实实的土豆,李爱杰头裹孝布跟在车后。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李爱杰欣慰地看着那座坟,想着银河灿烂的时分,秦山在那里会一眼认出他家的土豆地吗?他还会闻到那股土豆花的特殊香气吗?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她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山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突出表现了他对土豆的深厚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B.夫妻俩第一次看完病回到礼镇,李爱杰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因为她怀抱着侥幸心理,愿意相信秦山的病没有大碍。C. 李爱杰在去哈尔滨的火车上发出一路的惊诧,这正面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她虽然满怀心事、奔波在旅途中,仍对生活充满温情。D.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他们对无法负担治疗有清醒的认识。李爱杰平静地做饭、洗衣、铺床,是因为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于在叙述过程中捕捉富于抒情意味的典型意象,开头出现的土豆花与人物的生活相契合,传递出一种朴素与温暖。B.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人物对话带有乡土方言风格,显得清新自然,乡村生活场景描摹细致,人物形象淳朴中透露出光彩。C.女儿粉萍是小说的次要人物,秦山放弃治疗回家挖土豆,女儿默默地跟在他后面捡拾土豆含蓄地表现出女儿的忧伤与无奈。D.小说结尾土豆跟着李爱杰的脚这一情节,暗示着他们的夫妻之情超越了生死界限,并没有因为死亡而中断,引发读者对爱、生命与死亡的思考。8.文中秦山形象鲜明,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9.文中“土豆”作为重要物象有怎样的作用,请分析说明。【答案】6.D7.C8.①勤劳肯干/吃苦耐劳。夫妻俩是礼镇种土豆的大户,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地,收获也总是最多的,足见他们踏实苦干。②深爱妻子。对妻子充满爱与柔情:有病不舍得花钱看,总是替妻子着想,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常常痴迷不舍地望着妻子。③对生活充满热爱和不舍。秦山用最后的生命最后一次收土豆,表现了他对土地、家人和这种幸福圆满生活的爱和不舍。9.①土豆是行文的线索:小说起笔于土豆花开,终笔于秦山的坟墓上滚下来的寄托着爱与挂念的土豆,中间多次写到土豆、土豆花,是串联全篇的线索。②土豆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从秦山夫妻种植收获土豆到秦山病倒还惦念着土豆,到最终安葬的土豆的陪伴和妻子与土豆的沟通,情节开展紧紧围绕着土豆这一充满着人间温情的物象。③土豆帮助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土豆承载了秦山夫妻对生活的热爱,对彼此的体恤、疼爱,成了两人情感沟通的桥梁,见证了两人的相濡以沫,土豆最终成为阴阳相隔的两个人对彼此爱与思念的精神寄托。④土豆具有象征意义:小说最后从坟顶上滚落的土豆是秦山生命的象征,也象征了他对妻子的爱,这种爱让死亡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黑墙,深化了作品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是因为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了”错,“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不是因为绝望,而是在秦山最后的日子好好照顾他。 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女儿的忧伤与无奈”说法于文无据,文中并没有说女儿知道了父亲的病情。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勤劳肯干/吃苦耐劳。小说开头交代“秦山夫妇是礼镇的土豆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家收获最多了”,夫妻俩是礼镇种土豆的大户,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地,收获也总是最多的,足见他们踏实苦干。②深爱妻子。对妻子充满爱与柔情:妻子看他咳嗽得厉害,劝他去城里看看,他说“咳嗽又死不了人。谁要是进城给我捎回两斤梨来吃就好了”,自己吐血之后,妻子要去哈尔滨看病,他说“早晚都是个死,我可不想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有病不舍得花钱看,总是替妻子着想;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常常痴迷不舍地望着妻子,“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③对生活充满热爱和不舍。“秦山不见了,病服堆在床上,床头柜上的饭盒等东西也不见了。一直找到下午两点,处于极度焦虑状态的李爱杰才突然意识到秦山一定是回礼镇了”“李爱杰远远地看见秦山猫腰在自家的地里起土豆,粉萍跟在他身后正用一只土篮捡土豆。秦山穿着蓝布衣,午后的阳光沉甸甸地照耀着他,使他在阳光中闪闪发光”,秦山用最后的生命最后一次收土豆,表现了他对土地、家人和这种幸福圆满生活的爱和不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①土豆是行文的线索:小说起笔于土豆花开“夏季土豆开花时,独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终笔于秦山的坟墓上滚下来的寄托着爱与挂念的土豆,“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中间多次写到土豆、土豆花,“夫妻俩该做啥还做啥,拔土豆地里的稗草、给秋白菜喷农药、将大蒜刨出来编成辫子挂在山墙上”“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还没有土豆花香呢”。总之,土豆是串联全篇的线索。 ②土豆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文章开头写秦山夫妇收获土豆“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家收获最多了”,结尾部分秦山临死前还惦念土豆、收土豆“李爱杰远远地看见秦山猫腰在自家的地里起土豆,粉萍跟在他身后正用一只土篮捡土豆”,最后写秦山的坟墓被土豆填满“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而李爱杰临走前与土豆的交流,“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从秦山夫妻种植收获土豆到秦山病倒还惦念着土豆,到最终安葬的土豆的陪伴和妻子与土豆的沟通,情节开展紧紧围绕着土豆这一充满着人间温情的物象。③土豆帮助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土豆承载了秦山夫妻对生活的热爱,对彼此的体恤、疼爱,成了两人情感沟通的桥梁,“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秦山深深闻了一下,说:‘还没有土豆花香呢。’‘土豆花才没有香味呢。’李爱杰纠正说。‘谁说土豆花没香味?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闻到就让人忘不掉。’秦山打趣道,‘就像你身上的味儿一样。’”,见证了两人的相濡以沫,土豆最终成为阴阳相隔的两个人对彼此爱与思念的精神寄托,“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④土豆具有象征意义:“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小说最后从坟顶上滚落的土豆是秦山生命的象征,也象征了他对妻子的爱,这种爱让死亡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黑墙,深化了作品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简子乘敝车瘦马,衣羖羊裘。其宰进谏曰:“车新则安,马肥则往来疾,狐白之裘温且轻。”简子曰:“吾非不知也。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鲁筑郎囿,季平子欲速成,叔孙昭子曰:“安用其速成也?以虐其民,其可乎?无囿尚可乎,恶闻嬉戏之游,罢其所治之民乎?”卫叔孙文子问于王孙夏曰:“吾先君之庙小,吾欲更之,可乎?”对曰:“古之君子,以俭为礼;今之君子,以汰易之。夫卫国虽贫,岂无文履一奇,以易十稷之绣哉?以为非礼也。”文子乃止。晋文公合诸侯而盟曰:“吾闻国之昏,不由声色,必由奸利。好乐声色者,淫也。贪奸者,惑也。夫淫惑之国,不亡必残。自今以来,无以美妾爱疑妻,无以声乐妨政,无以奸情害公,无以货利示下。其有之者,是谓伐其根素,流于华叶。若此者,有患无忧,有寇勿弭。不如言者,盟示之。”于是君子闻之曰:“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晏子病,将死,断楹内书焉,谓其妻曰:“楹也语,子壮而视之。”及壮发书,书之言曰:“布帛不穷,穷不可饰。牛马不穷,穷不可服。士不可穷,穷不可任。穷乎?穷乎?穷也!” 仲尼问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矣。”子贡问子石:“子不学《诗》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眠乎哉?”子贡曰:“请投吾《诗》,以学于子。”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屡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可得乎?”(节选自《说苑·反质》,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B.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C.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D.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简子,“简”与《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中的“惠”字一样,都是君王的庙号。B.易,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易”意思不一样,文中是“交换”的意思。C.内,与《鸿门宴》“毋内诸侯”中的“内”都是通假字,同“纳”,文中是“放进去”的意思。D.发,“打开”,与清代蒲松龄的《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的“发”字意思一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认为,一个国家昏乱,不是由于声乐女色,就是由于奸邪贪利。他的这番看法得到了君子的认可。B.老子认为,那游说的人往往流于逞口辩,接受游说的人又往往为浮辞所惑乱,像这样两种情况,道就不可以托付他们了。C.子石虽然没有空闲读《诗经》,但他孝悌、友爱、诚信的德行让子贡深受感动,子贡于是决定向子石学习。D.鲁人想去越国,有人断言他将来一定会穷困,因为到一个不会重用自己的国家去,想要不穷困是很难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叔孙文子问于王孙夏曰:“吾先君之庙小,吾欲更之,可乎?”(2)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14.叔孙昭子对季平子想要赶快建成郎囿做法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10.B11.A12.A13.(1)卫国叔孙文子问王孙夏道:“我祖先的祭庙太小,我想改建它,行吗?”(2)文公了解世间的大道吗?他之所以不能够称王于天下,是因为没有能人辅佐。14.①叔孙昭子反对季平子想要赶快建成郎囿的做法。②急于求成会虐害自己的百姓,不能为了嬉戏游乐的事,使自己治下的百姓疲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君子服饰美好就更加恭谨,小人服饰美好却更加傲慢。我因此自己戒备,怕有了小人的心思。古书上说:“周公地位越高态度越谦卑,战胜敌人后更加小心谨慎,家室富有就更加节俭。”所以周朝能享国八百多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君子服善则益恭”和“细人服善则益倨”,是“闻”的宾语,句式结构一致,中间要断开,可以排除AD;“恐……也”是判断句,其后要断开,可以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都是君王的庙号”错误。“简”“惠”都是谥号;另外,赵简子是大夫,不是君王。B.正确。“易”:交换。句意:卫国虽然贫穷,难道没有一只绣花鞋用来交换一小块锦绣吗?/“易”:轻易、容易。句意: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结果或许还不容易估量。C.正确。句意:凿开厅柱将遗书放在里边。/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D.正确。句意:等到儿子长大后取出遗书。/他儿子看到父亲不在家,就偷偷打开盆子来看。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的这番看法得到了君子的认可”错误,从“于是君子闻之曰:‘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可知,他的这番看法并没有得到君子的认可,君子认为文公不了解世间的大道。故选A。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先君”,祖先;“庙”,祭庙;“更”,改建。(2)“知”,了解;“道”,世间的大道,规则;“王”,名词动用,称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安用其速成也?”可知,叔孙昭子反对季平子想要赶快建成郎囿的做法。从“以虐其民,其可乎?无囿尚可乎,恶闻嬉戏之游,罢其所治之民乎?”可知,急于求成会虐害自己的百姓,不能为了嬉戏游乐的事,使自己治下的百姓疲困。参考译文:赵简子乘坐破车瘦马,穿黑公羊皮衣,他的主管家臣劝谏说:“车要新的才安全,马要肥壮的才往来快捷,白狐皮袍温暖轻便。”赵简子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这些)。我听说君子服饰美好就更加恭谨,小人服饰美好却更加傲慢。我因此自己戒备,怕有了小人的心思。古书上说:‘周公地位越高态度越谦卑,战胜敌人后更加小心谨慎,家室富有就更加节俭。’所以周朝能享国八百多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鲁国在郎邑修建园囿,季平子想赶快修成。叔孙昭子说:“怎么能急于求成呢?以此虐害自己的百姓,难道可行吗?没有园囿也可以吧?哪里听说为了嬉戏游乐的事,就使自己治下的百姓疲困呢?”卫国叔孙文子问王孙夏道:“我祖先的祭庙太小,我想改建它,行吗?”(王孙夏)回答说:“古代的君子,把节俭当作礼制;现在的君子,以奢侈来交换它。卫国虽然贫穷,难道没有一只绣花鞋用来换一小块锦绣吗?我是认为改建宗庙不符合礼制。”叔孙文子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晋文公会合诸侯盟誓说:“我听说国家的昏乱,不是由于声色,就是由于奸私贪利。沉迷于声色,就是淫靡。沉湎在奸利之中,就是迷惑。淫靡迷惑的国家,即使不败亡也要破碎不堪。从此之后,大家都不要听信美妾的谗言而怀疑妻子,不要因为声色之乐妨碍国家大事,不要因为个人的私心危害国家利益,不要用财货来刺激臣民的贪欲。如果有了这种行为,无异于砍伐树根、去追求华丽的枝叶。像这样,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事先有准备有也可以平息战乱。不能按照誓言去做的,盟誓警告他。”这时,君子听说这件事后说:“文公了解世间的大道吗?他之所以不能够称王于天下,是因为没有能人辅佐。”晏子病重,将要死去,凿开厅柱将遗书放在里边。对他的妻子说:“楹柱里的遗言,等儿子长大后给他看。”等到儿子长大后取出遗书,书上的遗言说:“布帛不可穷尽,穷尽了就没有穿的。牛马不可穷尽,穷尽了就没有驱使的。士人不可穷困,穷困了就没有可任用的。要记住这三‘穷’啊!” 孔子见了老子,请教说:“太难了,现在推广天道真理实在太难了!我掌握了这样的大道周游各国想普及推行,可是各国国君都不肯接受呀。天道真理在现在实在难以运行呀!”老子说:“是这样,说话的人讲道的人把重点放在辩论了,听话的人闻道的人又过分注意和纠缠于那些言辞了,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真正的道就没办法运行传播了。”子贡问子石:“你不学《诗》吗?”子石说:“我有空闲吗?父母要求我孝顺,弟兄要求我友爱,朋友要求我诚信。我有空闲吗?”子贡说:“让我放下《诗》,来向你学习。”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遇到困境。”鲁国人问:“为什么?”这个人回答说:“鞋是(人们)用来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人们)用来戴它,但是越国人都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能办得到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枕上作①陆游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这时陆游七十六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多年。②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夜卧扁舟,想起万里关河,产生无限豪情,表现了他爱国的一面。B.五更时分,群山上浓重的秋意和船外紧密的风雨更烘托了诗人的伤感。C.颈句中“自笑”和“何妨”为诗眼,表现了诗人自我宽慰的坦荡心胸。D.“卧扁舟”紧扣诗歌标题,下启颔联的孤枕之梦,诗歌脉络十分清晰。16.这首诗尾联中的“清愁”一语包含诗人的哪些隐约难言的愁绪?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朝中那些和自己意气相投“旧辈”不断辞世,诗人为此而充满哀伤和忧愁。②诗人梦到万里关河,醒来因国土难收、山河飘零而忧愁满怀。③诗人两鬓斑白,年事已高,壮志难酬,内心忧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想起万里关河,产生无限豪情”错误。“万里关河”是出现在诗人梦境之中的,产生的是愁绪。颔联意为万里河山出现在梦中,醒来只有五更的秋风秋雨和四面山围中浓重的秋意。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死尽中朝旧辈流”意思是当年朝中那些和我意气相投、以恢复中原相期许的老朋友,都已经与世长辞了。所以诗人为朝中那些和自己意气相投的“旧辈”不断辞世而充满哀伤和忧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意思是万里河山出现在孤梦中,醒来只有五更的秋风秋雨和四面山围中浓重的秋意。所以诗人梦到万里关河,醒来因国土难收、山河飘零而忧愁满怀。“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意思是郑虔生活贫困沉溺于酒,依然自得其乐。李广屡建奇功到死都不得封侯。又有何妨?唐玄宗时郑虔文才很高,他的诗、书、画,曾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而嗜酒。汉将李广长于骑射,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屡建奇功,但命运坎坷,终未封侯,最后自杀。陆游自信文可以比郑虔,武可以比李广,而自己晚年的遭遇也与郑、李相仿佛。所以表达了诗人两鬓斑白,年事已高,壮志难酬,内心忧伤。(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在修身时很注重自我反省,《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劝学》中有“_______________”,荀子认为这样做了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的境界。(2)《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灵动地描述了洞庭湖烟波浩渺、壮阔磅礴的不凡气势,对仗工整,用语精练。【答案】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以吾一日长乎尔④.毋吾以也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博、知、毋、坼、乾坤。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故事的开端,“求虫一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已经①。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令人②,而成名的人生也从此柳暗花明;此后,(),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引人入胜,③;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促织”的奇异功能被极力突显出来,以它的其貌不扬反衬出它的轻捷善斗B.“小促织”的其貌不扬被刻画了出来,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C.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D.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突出其奇异功能,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答案】18.①—目了然②匪夷所思③扣人心弦19.C20.①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在“人们”前面加上“让”;②语序不当,“掩卷三思”“淡然一笑”换一下位置。【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说的是经过对情节的概括和梳理,全文的情节特征能看清楚,应该用“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第二空,此处语境说的是情节发展超出常理,应该用“匪夷所思”。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第三空,此处是形容文章内容有感染力,应用“扣人心弦”。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后面的“写得引人入胜”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小说”,排除AB。从括号后面的内容来看,突出的应是“小促织”的奇异功能,排除D。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结构混乱,以“大团圆结局”为主语还没有阐述完,后面的陈述对象就换成了“人们”,在“人们”前面加上“让”;二是语序不当,长舒一口气后,应是先“淡然一笑”再“掩卷三思”,即“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世界卫生组织将“衰老”定义为体内各种分子和细胞损伤随时间逐步积累的过程。著名医学人文作家葛文德通过生动的案例表明:“衰老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功能丧失。”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在71岁时写给78岁的老约翰·亚当斯的信中写得很形象:“我们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八十年了,可以预料到它将会损坏,这里一个轮轴,那里一个轮子,现在一个齿轮,下次一个弹簧,都将会出现故障,虽然我们能暂时将其修理好,但终究都是会停止运转的。”形象地说,衰老与疾病是两个轨道上跑的车,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轨、并轨。一方面,衰老是疾病的温床, ① ;另一方面,疾病又可能助推衰老的进程和程度。 ② ,到了一定年龄,身体毫无例外地都将处于持续的衰老过程中,衰老积累到一定程度,通常会滑入“无疾而终”的境地,当然,不排除疾病在其中充当了“扳机子”,触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医学术语是由多器官衰弱演化为多器官衰竭。在衰老与死亡之间,有一个时期叫深度衰老,医学上称之为生命末期,是安宁疗护发力的阶段,过去叫“临终关怀”,2016年4月政协双周会提议改为“安宁疗护”。 ③ ,关涉每一个人生命落幕的质量。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将衰老的身体整体上比作运行几十年的机器,然后又将每一个器官的衰老比作机器上的各个零件出现故障,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身体逐步衰老,并最终走向死亡的必然过程。22.①会形成、加速某些疾病 ②但无论有没有疾病 ③安宁疗护非常重要【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从“我们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八十年了,可以预料到它将会损坏,这里一个轮轴,那里一个轮子,现在一个齿轮,下次一个弹簧,都将会出现故障……”可知,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类衰老的身体整体上比作运行几十年的“机器”,然后又将每一个器官的衰老比作机器上的各个零件出现“故障”,表现终究“机器”会停止“运转”,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变抽象为具体,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身体逐步衰老,并最终走向死亡的必然过程。【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文“衰老是疾病的温床”和后文“另一方面,疾病又可能助推衰老的进程和程度”的信息可知,①处是说衰老会形成也会加速某些疾病的进展,这里应填“会形成、加速某些疾病”之类的内容;第二处,根据后文“到了一定年龄,身体毫无例外地都将处于持续的衰老过程中,衰老积累到一定程度,通常会滑入‘无疾而终’的境地”的信息可知,②处是说即使不患病,老年人也会因衰老死亡的情况,这里应填“但无论有没有疾病”之类的内容;第三处,根据前文“在衰老与死亡之间,有一个时期叫深度衰老……2016年4月政协双周会提议改为‘安宁疗护’”和后文“关涉每一个人生命落幕的质量”的信息可知,③处是说上文提到的“安宁疗护”的重要性,这里应填“安宁疗护非常重要”之类的内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也有人说: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任何时候都能创造无限可能。对于上述观点,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起跑线”的不同看法,“起跑线”是指大家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的初始。“起跑线”可以指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也可以指代教育背景和科研起点,还可以泛指离开学校环境之后的成年人创业的初期等。材料中的“起跑线”指的是教育中的初始阶段。当同质化严重,千军万马争过同一座桥的时候,“起跑线”确实重要。谁率先冲过桥,谁就可能获得很大的先发优势,于是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造成的后果是,孩子不但对知识理解不深刻,甚至会厌恶学习。“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任何时候都能创造无限可能。”这句话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不把人生当成百米冲刺的比赛,而是把人生当成一段旅途,无论何时出发,出发时的条件如何,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时的心情,每个人沿途的风景都不相同,终点也不一样。与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如先想想自己期待的终点在何方,以及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径。题目要求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作时当扣住“起跑线”这一关键词展开,既可以赞成第一种说法,也可以赞成第二种说法,还可以综合二者来谈,比如:肯定重视“起跑线”的合理性,更重视时时刻刻生命的体验,及创造无限的可能。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是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中快与慢的问题,而且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的问题。二是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起跑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是后半程的策略与坚持。三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每个人沿途的风景都不相同,终点也不一样。立意:1.起跑的瞬间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成败的是能否率先撞线。2.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任何时候都能创造无限可能。3.起跑不重要,过程更重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