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3775

大小:33.3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宜宾市四中高2022级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部分1.商鞅在《商君书》中说:“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不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材料反映出商鞅思想是A.重农抑商以巩固统治B.重商抑农以增加财富C.发展农业以实施仁政D.发展商业以繁荣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反映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思想,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巩固统治的问题,故A错误;商鞅推行法家思想,不是实施仁政,故C错误;商鞅并不主张发展商业,故D错误。故选B。2.宋代的政治弱势地位,使其缺乏了朝贡贸易中对政治目的的追求,而复归了贸易中的经济属性。这使得政府和民间商人集团在这种经济联系中获得了好处。宋代的这一“追求”A.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B.推动了全国性商业中心的产生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促进了“天朝上国”观念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宋朝缺乏朝贡贸易的政治追求,而是追求经济利益,这有利于政府和民间在海外贸易中获益,A项正确;全国性商业中心在汉代已经产生,排除B项;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但并未改变,排除C项;“天朝上国”观念汉唐时期已经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3.乾隆年间,清政府以英商不遵守中国法律为由,下令沿海只准广州一口与外国通商,同时还颁布了——系列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这说明当时A.海禁的主因是维护司法独立B.西方在经济上开始侵略中国C.中国进入严厉闭关锁国时期D.英国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材料中“只准广州一口与外国通商”“颁布了一系列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等表明,乾隆年间清政府实行了较为严厉的闭关政策,C项正确;材料中“为由”等信息与A项的“主因”存在差异;材料缺乏比较信息,BD两项结论无法得出。4.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A割占中国土地B.强迫中国赔款C.开放通商口岸D.破坏关税自主【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在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尼布楚条约》5.据专家研究,清朝雍正年间,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将军、提督、按察使等多重关系之间,已形成相互以密折形式监督报告对方的“情报网”,大小文武官员无不在这种监视网络的扫描范围之内。这种做法A.导致了地方机构臃肿B.铲除了官吏贪腐根源C.抑制了地方创新精神D.健全了国家监察体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表明了雍正时期这些做法使各级官员之间相互严密监视和严厉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地方分裂对抗中央的隐患,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但是这种做法的代价却是地方吏治失去了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严重扼杀了地方相对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故选C;材料并未显示出地方军政机构臃肿,排除A;B、D两项说法太过于绝对化,错误,排除。6.古代西亚文明比较发达,并且不断扩展,如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冶铁技术传到埃及、西亚神话传说传入希腊;腓尼基字母传播到各地。据此可知()A.西亚文明最优秀B.西亚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 C.世界各国文字源于西亚D.农耕文明比海洋文明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文明。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古代西亚文明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冶铁技术传到埃及,西亚神话传说传入希腊,产生于西亚腓尼基字母传播到各地,可知西亚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B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西亚文明最优秀”的结论,排除A项;“世界各国文字源于西亚”表述太绝对,腓尼基字母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的源头,排除C项;材料没有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不能得出“农耕文明比海洋文明发达”的结论,且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D项。故选B项。7.雅典公民认为,从事农业劳动相对体面些,但对于手工业劳动,公民是不屑参加的,因为“奴隶充斥其中”,当然建筑、雕刻等技巧性、休闲性手工劳动除外。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C.对奴隶劳动的认可D.对公民身份的尊崇【答案】D【解析】【详解】雅典民主政治体制下的公民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其公民具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因此“从事农业劳动相对体面些,但对于手工业劳动,公民是不屑参加的”体现了对公民身份的尊崇,故D项正确;雅典属于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文明,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排除A项;“利益高于一切”虽然是城邦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对奴隶劳动的认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8.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说:“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由此推断,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A.欧洲社会出现“寻金热”B.航海经验、地理知识的丰富和造船技术的进步C.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D.《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答案】C【解析】【详解】“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都属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C正确;欧洲社会出现“寻金热”是社会原因,排除A;航海经验、地理知识的丰富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条件,排除B;《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是诱导因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选C。 9.1937年8月,陕甘宁边区八一运动会开幕式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只有一个方针,这个方针就是坚决打击日本!立即动员全国民众、工农商学兵、各党各派各阶层,一致联合起来,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的斗争……我们今天这个抗战动员的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动员起来。”通过此材料,可以得出A.国共两党的矛盾将得到化解B.体育运动服务于全民族抗战C.边区体育运动形式多种多样D.全国性的战时体育运动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可以看出,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题干中的信息“这个抗战动员的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动员起来”,表明体育运动服务于全民族抗战,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国共两党的矛盾及其化解,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体育运动形式,排除C项;陕甘宁边区不能代表全国,排除D项。故选B项。10.詹姆斯·罗伯特认为:“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787年宪法A.以三权分立原则分割政府权力B.确立了国会的权力中心地位C.规定总统无权否决国会的议案D.设立最高法院维护总统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分析的问题是要限制政府的权力,为此1787年宪法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以分割政府的权力,故A正确;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没有权力中心,故B错误;宪法规定总统对于国会立法有否决权,故C错误;最高法院在总统违宪情况下可以通过众议院弹劾,故D错误。11.学者钱乘旦认为,生产发生飞跃的关键不在于生产本身,不在于人有没有创造力和必要的知识,而在于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和知识得以运用。按照这个观点,英国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得益于A.市场条件B.经济条件C.政治前提D.资本条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生产发生飞跃的关键不在于生产本身,不在于人有没有创造力和必要的知识,而在于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可知作者认为生产的飞跃需要社会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为生产发展创造社会条件,答案为C;ABD是工业革命的经济条件,不是社会条件,排除。 12.1918年《民国日报》指出:“俄国自今莅大战以来……其国民感受内外之忧患,乃奋起为大破坏、大创造之事业。俄国革命之要求惟何?曰人权;曰民权。……惟争民权也,故非革除专横之王家及贵族而建设民主政治不可。”该报评论的这次革命A.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B.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D.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惟争民权也,故非革除专横之王家及贵族而建设民主政治不可”,说明反映的是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符合题意;统治材料没有涉及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破坏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革命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C不符合题意。13.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邓小平也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革命是在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以下政策中充分体现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有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农业合作化运动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新经济政策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征集制改为征收粮食税,恢复商品货币关系,重视强调人民的利益,故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实现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故④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为了适应新中国的建设,并没有充分重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故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正确,ABD排除。14.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0年的10月25日正式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才使得诞生不足一年的新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下列选项中,发生于1950年的是①美国派兵干预②朝鲜半岛分裂③"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战争④朝鲜内战爆发A.①③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派兵干预、"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战争和朝鲜内战爆发都是在1950年,D正确;A概括不全,排除;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告成立。随后,金日成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48年9月9日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排除B、C。15.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所说:“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B.对美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可知美国面临霸权被逐渐削弱的情况,A项正确;题目只说了美国的挑战,并未提及美国的机遇,排除B项;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失去经济增长动力”在题目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部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七世纪末期和十八世纪,被称为“理性时代”。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从迷信中,也包括盲目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在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时期所开始的事业,以更为显著的形式得以继续。这种新的思想潮流首先来自英国和法国,所有迄今为止对宗教、国家,社会和经济的观念都遭到了质疑,受到理性判断的严格考验。凡是经不起这种“理性”考验的东西,就会像在实验室里废弃的东西一样被抛弃。——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著《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从人类起源到9·11事件》材料二: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限,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也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种“新的思想潮流”指的是什么。并说明在“经济”方面的代表人物和其观点主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的两种政体。并以美国为例,说明启蒙思想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制度的体现。【答案】(1)“思想潮流”: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及观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2)政体: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政体;美国以启蒙思想为指导,颁布了《独立宣言》,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主张;独立后的美国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体,也体现了启蒙运动中分权制衡的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的欧洲。潮流:根据“十七世纪末期和十八世纪,被称为‘理性时代’”、“这种新的思想潮流首先来自英国和法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新的思想潮流”指的是启蒙运动,构想了未来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蓝图。启蒙运动中在“经济”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属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他们的主张主要是提倡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至19世纪的欧美。政体: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的两种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独立的过程中,以启蒙思想为指导,颁布了《独立宣言》,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主张;独立后的美国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体,也体现了启蒙运动中分权制衡的思想。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元璋即位之初,就积极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并宣传其外交政策,“朕……已承正统,方遐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大多数国家在收到明朝政府的诏书,并了解其善意后,纷纷派遣使者朝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建立“行人司”,其主要职责为“捧节、奉使之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告诫行人:“凡为使臣,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视,不可不谨。”洪武前期,一些国家利用其朝贡的机会,大肆进行走私贸易,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太祖朱元璋对此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他还告诫他的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据李登峰、马五海《试析明洪武年间外交政策的演变》整理材料二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即从帕麦斯顿担任外交大臣开始,就在全球推行扩张政策。帕麦斯顿认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道德、法律或理性,而是强权政治。以帕麦斯顿为首的英国资产阶级积极在远东地区掠夺外国原料和扩大商品市场,以巩固和扩大工商业霸权。最典型的事件是在中国挑起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发动绝非偶然,中国的大门由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来打开也绝不是偶然的。 ——据王颖《试论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背景。【答案】(1)特点: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表现:广派使者传达善意;注重外交人才的培养;宽容对待一些国家的走私贸易;规定后世子孙不准攻打别国。(2)特点:强权外交和对外扩张。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和完成,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经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政权;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方遐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进行阐述;二问根据材料一“积极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视,不可不谨…明太祖朱元璋对此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告诫他的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进行概括即可.(2)一问根据材料二“不是道德、法律或理性,而是强权政治”进行概括;二问根据材料二”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积极在远东地区掠夺外国原料和扩大商品市场,以巩固和扩大工商业霸权”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影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政治民主发展、经济思想的变化进行分析阐述。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材料二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重大意义。(2)材料二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简要分析主要原因。【答案】 (1)外交政策:实行与苏联结盟的政策(如果答一边倒也可以)。意义: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原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解析】【详解】(1)“外交政策”,据材料一的出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得出:实行与苏联结盟的政策。“重大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角度分析。(2)“外交政策”,据材料二信息“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得出:实行不结盟政策。“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等角度分析。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对于清政府在清末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废除科举是两害取其轻。刘绍春认为,“渐变改革方式已经跟不上局势的发展”,时势的急迫成为废除科举的直接重要推动力,虽然,这种激进改革又为以后留下了一些问题,“但已无法顾虑周全,两弊相权取其轻罢了”。……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条件成熟的自然结果。孟宪实认为,经过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等几个步骤,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知识体系和人才观念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突破,废除科举的条件已经成熟。但也有部分学者,从科举废除后的消极影响出发,认为清廷在废除科举上,操之过急。——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自选角度拟定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科举制的废除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论述: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清末新政的开展;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新式人才,不符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先进中国人的救亡图存运动;为中国民主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启迪国民思想,促进近代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普及,提高国民素质。因此,科举制的废除是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结果,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孟宪实认为,经过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等几个步骤,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知识体系和人才观念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突破,废除科举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得出论题是科举制的废除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然后结合所学从科举制废除的原因和积极影响进行论述,原因从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开展;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新式人才,不符时代发展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积极影响从推动了先进中国人的救亡图存运动;为中国民主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启迪国民思想,促进近代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普及,提高国民素质等角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科举制的废除是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结果,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