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2468

大小:181.78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年重庆一中高2023届12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文化强国也成为中国的文化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别人就是信口雌黄,我们也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长期以来,不少从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有了法国学派所提出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整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就是一座完满的大厦。事实是否真的如此?通常,没有学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比较文学是既求同又求异的,比较就是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这种直觉,实际上是正确的。但是,在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是求同的,而不是求异的。事实上,不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而对异质性与变异性的重视,也正是比较文学变异学超越前人学科理论的创新之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中外各领域交流的不断深化,比较文学“中国话语”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学者正在倡导建设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在建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前,首先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于是否承认“异质性”,即跨文明文学间的可比性是否能够成立。在西方话语体系建构下的比较文学理论,一直是以西方求同式比较为框架,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文学比较的合法性是受到怀疑的。西方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同源性”和“类同性”,那就不构成可比性。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如果不承认不同文明间的可比性,比较文学就不可能是真正全球性的理论学科。因此,西方学者仅仅强调“同”是远远不够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通约性,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摘编自曹顺庆《建构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材料二:随着叙事学研究对结构主义的突破,探究叙事文本及叙事行为的伦理意蕴已成为叙事研究关注的内容。在叙事转向的背景下,伦理学研究也从叙事中寻找帮助。叙事伦理离不开叙事主体的伦理意图,无论是所叙述的故事还是故事的叙述形式,都是叙事主体(包括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有意为之的结果。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按照布斯的说法,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这样的作者是真实作者的“第二自我”。说白了,通常所说的某部作品的作者,一般就是指隐含作者,这个作者是通过文本建构起来的,离开文本,这个作者的形象就不存在。就隐含作者对人物与伦理关系的把握来看,中国古典小说一般是用社会的伦理规范来衡量人物。用伦理规范给人物贴标签,人物不仅有善、恶这样的道德品性,还有忠、奸这样的伦理认知,人物的善、恶和忠、奸联系在一起,有时忠、奸代替了善、恶,这体现出古典小说深入骨髓的历史意识。善恶虽然有公认的标准,但不排除境遇伦理情况下的个性化感受,忠奸则是以儒家的规范伦理为标准,一般是经过时间检验后的对人物的历史评判。另一种表现则是用人物的伦理定位来统率人物行为。古典小说强调人物的道德姿态,隐含作者习惯于对人物进行伦理定位,人物行为基本上被纳入到伦理定位之中。即使在宣扬个性情感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也不乏其例。与中国古典小说相比,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对人物与伦理关系的把握有所不同,不重视伦理规范,而是重视人物性格。如果说中国古典小说是用伦理来规范人物,西方小说则是通过人物来显示伦理。小说中人物虽然难以完全逃离伦理规范的约束,但有时候人物个性还是冲破了这一约束,“冲破”过程既显示出约束人物的伦理规范,也显示出人物新的伦理诉求。如果说中国古典小说用人物的伦理定位来统率人物行为,人物行为被纳入到伦理定位之中,西方小说总体上看则重视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千差万别,性格可以有道德寓意,但难以有伦理定位。西方小说对人物性格的重视,与叙事理论对人物性格的关注不无关系。小说重视人物性格,是为了显示该人物的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为了该人物与其他人物共有的某种伦理品格。(摘编自江守义《中西小说隐含作者意图伦理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并拥有话语权,是避免在国际舆论中处于被动地位的重要前提之一。B.欧美比较文学缺乏“求异”的理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则重视异质性与变异性,明显优于前者。C.如果只求“同”,不辨“异”,势必会忽略不同文化的独特个性,忽略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D.中国古典小说将忠奸善恶交织在一起,显示了隐含作者的意图,有用伦理规范衡量人物的意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并且采用了相同的论证结构。 B.如果按照西方原有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东西方文学的可比性是存疑的。C.隐含作者依托文本而存在,而真实作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隐含作者面貌。D.西方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关注,导致了对人物的伦理定位难以有共同结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A.《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将岳飞之忠和秦桧之奸进行了对照,鲜明地表达出对岳飞人格魅力的推崇。B.《好逑传叙》中评价主人公,“爱伦常甚于爱美色,重廉耻过于重婚姻”“尽人伦之乐而无愧者也”。C.弗吉尼亚·伍尔芙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写人物的,同时也正是为了表现性格……才发展起来的。”D.《复活》中的众多人物都可从道德方面加以解读,所有这些解读最终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认知。4.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5.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这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A3.D4.①理论与实践,材料一从理论上提出“建构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材料二则是具体的实践。②观点与论据,材料一提出比较文学要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材料二正是从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隐含作者意图伦理的差异上展开论述的,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③两则材料有共性,都是在比较文学范畴内展开的论述。5.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存异的意思,“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求同之意。②材料一中,欧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是求同的表现,强调承认“异质性”是存异的表现。③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在求同的基础上,以相互尊重差异性、保持各自文化个性与特质(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前提,进行平等对话。【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明显优于前者”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比较欧美比较文学和中国比较文学的优劣。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的能力。A.“并且采用了相同的论证结构”错。材料一是层递结构,材料二是总分结构。故选A。【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D.“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认知”错。“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认知”与材料二中观点“不是为了该人物与其他人物共有的某种伦理品格”相矛盾,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近年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文化强国也成为中国的文化战略目标”和材料二“随着叙事学研究对结构主义的突破,探究叙事文本及叙事行为的伦理意蕴已成为叙事研究关注的内容”可知,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材料一从理论上提出“建构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材料二则是具体的实践。②结合材料一“事实上,不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和材料二“叙事伦理离不开叙事主体的伦理意图,无论是所叙述的故事还是故事的叙述形式,都是叙事主体(包括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有意为之的结果”可知,观点与论据,材料一提出比较文学要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材料二正是从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隐含作者意图伦理的差异上展开论述的,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③结合材料一“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如果不承认不同文明间的可比性,比较文学就不可能是真正全球性的理论学科”和材料二“与中国古典小说相比,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对人物与伦理关系的把握有所不同,不重视伦理规范,而是重视人物性格”可知,两则材料有共性,都是在比较文学范畴内展开的论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通常,没有学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比较文学是既求同又求异的,比较就是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这种直觉,实际上是正确的”可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存异的意思,“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求同之意。②结合“但是,在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是求同的,而不是求异的”“事实上,不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可知,材料一中,欧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是求同的表现,强调承认“异质性”是存异的表现。③结合“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如果不承认不同文明间的可比性,比较文学就不可能是真正全球性的理论学科。因此,西方学者仅仅强调‘同’是远远不够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通约性,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可知,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在求同的基础上,以相互尊重差异性、保持各自文化个性与特质(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前提,进行平等对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比较丰子恺有一次,我同了一位朋友和他的孩子一同乘火车。朋友的孩子,今年照西洋说法十三岁半,照中国说法十五岁了。这种不大不小的人,乘火车最感困难。给他买半票,违背了铁路局的定章,被查问时,只得撒谎;给他买全票呢,其实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十一二岁的孩子高大,似乎太吃亏了。朋友就给他买半票。他携着这大孩子走出轧票处,轧票的轧着半票时,看看这孩子,说:“这孩子太大了,下回要买全票啊!”回程时,又给孩子买了半票,因为朋友手里提的东西太多,是我携着这孩子上车的。回忆我携着他走出轧票处时,轧票的并没有说话。难道他们和我特别要好,就“马马虎虎”不索补票吗?不会的。出车站后我找寻这理由,苦思不得。这孩子却找寻出了,他说是他爸爸身体短小而我身体高大的缘故。不错!原来他的父亲身躯短小精干,名为大人,其实比他儿子只高得半个头,而且粗得很有限。前回他和这矮小的父亲携着走,并着坐,相形之下,便见“孩子太大”。这回他和我携着走,并着坐。我虽然并不魁梧颀伟,但是一个中等身材的人,穿的衣服又宽,看起来比他高大得多。相形之下,只见孩子很小,仅有买半票的资格了。我确信了这理由之后,就像“回也闻一以知十”一般,推想到世间大小,高低,长短,厚薄,广狭,肥瘦,以至贫富,贵贱,苦乐,劳逸,美丑,贤愚,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而且“比较”之力伟大得极,一切人生的不满足也都是由于比较而生。今天比较之力使我们省进半张火车票的价钱,真不过是“小试其技”而已。怪不得,华租交界之处,华界的草棚傍着了租界的洋房看似格外低小,而租界的洋房傍着了华界的草棚看似格外高大。人行道上,中国人傍着了西洋人走路看似格外矮小;西洋人傍着了中国人走路看似格外高大。这几天盛暑,我谈起了“比较”,便想到日本某画家的一套连环漫画。大意是这样:一、小资产阶级的青年夫妇二人到避暑的名胜地找寻旅馆,因避暑人多,旅馆处处客满,夫妇二人手携皮箧和行杖,在途中彷徨,叹息:“唉!自己有别庄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要临时找寻旅馆的,真是不便!”二、都市里的公司的职员开着电风扇,在室内办公;从窗中望见这对青年夫妇相偕乘专车赴避暑地去,叹息着说:“唉,有闲避暑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被职务所羁,每天坐在这里看电风扇摇头,真是没趣!”三、公司对面烟纸店里的老板摇着芭蕉扇坐在柜内,望见公司里的职员开着电风扇办公,叹息着说:“唉!有电风扇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不绝地摇这把破蒲扇,手腕几乎摇脱,汗水还是直流,真是晦气!”四、马路上拉黄包车的经过烟纸店门前,望见老板坐在柜内挥扇,叹息着说:“唉!坐在屋里摇扇子多么舒服!像我们,拉了这辆车子在大毒日头底下跑路,真是苦恼!” 五、黄包车夫经过打铁店门口,铁匠司务看见了,叹息着说:“唉,这几天在路上拉车子多么爽快!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这才受罪!”我又想了自己过去的经验:从前有一次住在山间,日用物品须得隔夜预先开好单子,托工人一早赴十余里外的小市镇去购办。那时候我住在山中,虽然以为清静也好,但不免羡慕市镇。我想,若得住在市镇里,要买什么,转瞬可以办到,岂不痛快。后来我住在一个小镇上了。出门就是市场,只要有钱,这些商店里陈列着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在五分钟或十分钟以内送到我手里的可能,以前住在山中时所感到的不满,一时都满足了。然而不久我又感到其他的不满:譬如夏天要些天然冰,没有办法;有了臭豆腐干要些辣酱油,没有办法;想到一本书立刻要买来读,没有办法。因为那小镇上没有冰厂,辣酱油,和专门的书店,那时候我又羡慕城市的生活。设想住在大城市中,这些要求都能立刻满足,多么痛快。后来我又移居在一个较大的城市中了。那里有对小市镇的商店做批发生意的种种专门的商店,也有天然冰厂。以前住在小市镇上时所感的不满,一时都满足了。然而不久我又感到其他的不满……科学的企图,艺术的理想,文明的要求,人生的欲望,在世间绝没有完全实现的地方。人世间一切的满足都由于“比较”而来,一切的不满足也都由“比较”而生。最后我想起了李笠翁的话:譬如夏月苦炎,明知为室庐卑小所致。偏向骄阳之下往来片时,然后步入室中。则觉暑气渐消,不似从前酷烈。若畏其湫溢而投宽处纳凉,及至归来,炎蒸又加了十倍矣。冬月苦冷,明知为墙垣单薄所致。故向风雪中行走一次,然后归庐返舍。则觉寒威顿减,不复凛冽如初。若避此荒凉而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战栗又作何状矣。由此类推,则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谁谓荼苦?”在“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反转来说,“谁谓荠甘?”在“比较”之下“其苦如荼”。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1934年8月9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从与一位朋友和他的孩子乘火车的日常经历讲起,以生活化的细节,引出论说的主题。B.作者拿华租交界之处华界的草棚与租界的洋房作比较,批评中国的落后,讽刺了社会不合理的现象。C.作者描述一套连环漫画的内容,意在表达人们常常拿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好处作比较,因而不满足。D.作者回忆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经历,发现无论在哪里生活,即使最初满足,之后往往感到其他的不满。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由自己的乘车经历推想到了人世间的普遍规律,其中引用《论语》中“回也闻一以知十”的语句,幽默有趣。B.“而且‘比较’之力伟大得极”,这里“伟大”一词运用反语,似褒实贬,因为人生的诸多不满足都由比较而生。 C.文章语言平白如话却生动形象,如“手腕几乎摇脱”“在大毒日头底下跑路”“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D.“‘谁谓荼苦?’在‘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化用《诗经·邶风·谷风》中的句子,说明“比较”的巨大作用。8.文末引用李笠翁的话,有何作用?9.丰子恺曾说:“我作漫画,感觉同写随笔一样,不过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试结合本文与丰子恺的两幅漫画作品,谈谈丰子恺作漫画、写随笔的共同点。【答案】6B7.C8.①内容上:这段话说的是同样的境况,用不同的情况做比较,苦乐感受大相径庭。②结构上:自然引出结尾“等差导致比较,比较导致苦乐”的结论。③语言上:使文章文白夹杂,富有韵味。④效果上:由今及古,丰富文章内容。9.①取材生活,细处着笔,亲切近人。②思想深刻,微妙隽永,耐人寻味。③白描为主,用笔简练。④生动幽默,富有意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批评中国的落后”错误,结合原文“我确信了这理由之后,就像‘回也闻一以知十’一般,推想到世间大小,高低,长短,厚薄,广狭,肥瘦,以至贫富,贵贱,苦乐,劳逸,美丑,贤愚,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怪不得,华租交界之处,华界的草棚傍着了租界的洋房看似格外低小,而租界的洋房傍着了华界的草棚看似格外高大”可知,原文是说“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选项“批评中国的落后”属于过度解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 “文章语言平白如话却生动形象……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错误,结合原文“唉,这几天在路上拉车子多么爽快!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这才受罪”可知,这是如实概写铁匠的日常,谈不上生动形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情节或段落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譬如夏月苦炎,明知为室庐卑小所致。偏向骄阳之下往来片时,然后步入室中。则觉暑气渐消,不似从前酷烈。若畏其湫溢而投宽处纳凉,及至归来,炎蒸又加了十倍矣”可知,这段话说的是同样的境况,用不同的情况做比较,苦乐感受大相径庭。结合原文“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可知,自然引出结尾“等差导致比较,比较导致苦乐”的结论。结合原文“冬月苦冷,明知为墙垣单薄所致。故向风雪中行走一次,然后归庐返舍。则觉寒威顿减,不复凛冽如初。若避此荒凉而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战栗又作何状矣”可知,使文章文白夹杂,富有韵味。结合原文“科学的企图,艺术的理想,文明的要求,人生的欲望,在世间绝没有完全实现的地方。人世间一切的满足都由于‘比较’而来,一切的不满足也都由‘比较’而生。最后我想起了李笠翁的话”可知,由今及古,丰富文章内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价值判断的能力。所给图画取材生活,以简单勾勒为主,画面生动幽默,但却富有意趣,耐人寻味。结合原文“有一次,我同了一位朋友和他的孩子一同乘火车”可知,取材生活,细处着笔,亲切近人。结合原文“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可知,思想深刻,微妙隽永,耐人寻味。结合原文“原来他的父亲身躯短小精干,名为大人,其实比他儿子只高得半个头,而且粗得很有限”可知,白描为主,用笔简练。结合原文“给他买半票,违背了铁路局的定章,被查问时,只得撒谎;给他买全票呢,其实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十一二岁的孩子高大,似乎太吃亏了”可知,生动幽默,富有意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建隆元年正月甲辰,太祖即位。四年,江南国主煜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印”,赐诏乞呼名,从之。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上。上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可也。” 普叩头辞让,上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及国主弟李从善入觐,赏赐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上伟度如此。国主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阴为战守计。五年二月,上既平广南,渐欲经理江南。使从善致书风国主入朝,国主不从,但增岁贡而已。八年十月己亥,徐铉及周惟简赴阙。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上笑曰:“第去,非尔所知也!”既而铉朝于庭,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其说累数百言。上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铉及惟简对于便殿,言李煜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见,非敢距诏也。乞缓兵,以全一方之命。其言甚切至。上与反复数四,铉声气愈厉。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鼾睡乎?”铉惶恐而退。上复诘责惟简,惟简益惧,乃言:“臣本居山野,非有仕进意,李煜强遣臣来耳。臣素闻终南山多灵药,它日愿栖隐。”上怜而许之,仍各厚赐遣还。十二月己亥朔,江南捷书至,凡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有八、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有五。群臣皆称贺。上泣谓左右曰:“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思布声教以抚养之。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此实可哀也。”即诏出米十万石赈城中饥民,赦江南管内州县常赦所不原者。九年正月,以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其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十月,太宗即位,煜封陇西郡公,去违命之号。(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B.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C.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D.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主,可指国君,也可作小国之君的代称。李煜自称国主,是向宋朝皇帝表示臣服的态度。B.经理,文中是“照顾,料理”的意思,现在主要做名词使用,意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C.岁贡,文中指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的礼品。也用以指诸侯郡国每年向朝廷推荐人才。D.抚养,文中指朝廷对百姓的安抚保护和教化引导,现在一般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与教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煜用白银笼络宰相,宋太祖认为,不接受银两会折损大国的威严,让赵普收下了,并让他以书信致谢。B.李煜与宋国打交道的时候谦卑谨慎,但始终没有入朝觐见宋太祖,成为宋国出兵征讨江南国的一个借口。 C.面对徐铉的反复陈说,宋太祖先以父子的亲情感动他,后又凭借君王的威严恫吓他,使他最终无功而返。D.江南平定之后,宋太祖并不以功业自负,他怜惜百姓久遭战争之苦,下诏赈济饥民,还赦免了很多罪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主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阴为战守计。(2)言李煜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见,非敢距诏也。14.叶梦得用“英武大度”来称赞宋太祖气度宽宏,请简要概述。【答案】10.A11.B12.C13.(1)国主虽然表面上表示害怕和服从,践行藩臣的礼节,实际上却在国内修缮铠甲招募士兵,悄悄地为武力防守做准备。(2)说李煜侍奉大国的礼节非常恭谨,只是因为遭受疾病,没有能够前来朝见,并不是敢于抗拒诏令。14.①允许宰相赵普接受了江南国主的馈赠,又把相应价值的白金赏赐给了国主的弟弟李从善。②优待了江南国的辩士徐铉和周惟简。③平定江南之后,怜惜江南百姓,赈济灾民,赦免囚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句意:徐铉住在江南,自傲于名臣的身份。他这次来,是要用言谈游说来保全自己的国家。大臣们也先禀告太祖,说徐铉博学有辩才,应该做好预案等待他。“江南”为“居”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D;“于上”表示“白”的对象,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A.“文中是‘照顾,料理’的意思”错误,结合原文“渐欲经理江南”可知,“经理”在文中是“治理”的意思,可引申为“平定”。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宋太祖先以父子的亲情感动他”错误,结合原文“上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可知,太祖此言是威吓徐铉,而非动之以情。 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外”,名词作状语,表面上;“修”,践行,遵守,实行;“阴”,暗地里,私下里,悄悄地。(2)“事大”,侍奉大国;“被病”,生病,遭受疾病,疾病缠身;“距”:抗拒,违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可也”“及国主弟李从善入觐,赏赐白金如遗普之数”可知,允许宰相赵普接受了江南国主的馈赠,又把相应价值的白金赏赐给了国主的弟弟李从善。结合原文“八年十月己亥,徐铉及周惟简赴阙……上怜而许之,仍各厚赐遣还”可知,优待了江南国的辩士徐铉和周惟简。结合原文“即诏出米十万石赈城中饥民,赦江南管内州县常赦所不原者”可知,平定江南之后,怜惜江南百姓,赈济灾民,赦免囚犯。参考译文:建隆元年正月甲辰,太祖登基。四年,江南国主李煜革除唐的国号,改印文为“江南国印”,请求太祖下诏书时直呼他的名字,太祖恩准了。之前,国主把五万两白银赠送给宰相赵普。赵普禀告了太祖。太祖说:“这些银两不能不接受,只要写信答谢就可以了。”赵普叩头推辞。太祖说:“我们不能自己损伤大国的荣耀。应当让江南国无法揣度我们的情况。”等到国主的弟弟李从善入朝觐见,太祖依照国主赠送赵普的银两数目赏赐李从善白银。江南国的君臣听闻这件事儿,都震惊了,佩服太祖的气度如此宏大。国主虽然表面上表示害怕和服从,践行藩臣的礼节,实际上却在国内修缮铠甲招募士兵,悄悄地为武力防守做准备。五年二月,太祖已经平定了广南,逐渐有了平定江南的念头。太祖让李从善写信,建议国主入朝觐见。国主不听从,只是增加了每年的岁贡额度罢了。 八年十月己亥,徐铉及周惟简入朝觐见。徐铉住在江南,自傲于名臣的身份。他这次来,是要用言谈游说来保全自己的国家。大臣们也先禀告太祖,说徐铉博学有辩才,应该做好预案等待他。太祖笑着说:“你们只管离开,这不是你们该管的事情。”一会儿徐铉到朝堂觐见,抬头对太祖说:“李煜没有罪过,陛下出动军队没有正当理由。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像儿子侍奉父亲,没有过失,为什么被征伐呢?”他的话洋洋洒洒有几百句。太祖说:“你说父亲和儿子是两家,这合适吗?”徐铉无法回答。徐铉和周惟简在便殿奏对,说李煜侍奉大国的礼节非常恭谨,只是因为遭受疾病,没有能够前来朝见,并不是敢于抗拒诏令。徐铉请求太祖暂缓进兵,来保全一方百姓的性命。他的话非常恳切有理。太祖和他反复论辩。徐铉声音和情绪越来越激动,太祖生气了,就按着剑柄对徐铉说:“不必再多说江南有什么罪过了,天下是一家,我的卧榻旁边怎么能容许他人呼呼大睡呢?”徐铉惶恐退出。太祖又责备周惟简,周惟简更加害怕了,就说:“臣本就居住在山野之中,并没有做官的意图。李煜强行派我来而已。我一向听闻终南山有很多灵药,我希望以后能够在那里隐居。”太祖怜爱他,答应了他。并且给他们分别赐予了优厚的礼物,打发回江南国。十二月己亥初一,江南国的捷报传来,一共获得了十九个州、三个军、一百零八个县、六十五万五千六十五户。群臣都来庆贺,太祖哭着对旁边的人说:“天下分裂,百姓遭受祸患,所以我想要散布自己的声威教化来护佑百姓。攻城的时候一定有意外遭受刀剑死亡的人,这实在值得哀怜呀!”就下诏拿出十万石大米,赈济城中的饥民,赦免了江南辖区的州县里往常大赦时不会赦免的囚犯。九年正月,任命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他为违命侯。李煜的子侄们也被封为诸卫大将军。十月的时候,太宗登基,李煜被封为陇西郡公,免除了违命的名号。(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寿赵漕①介庵辛弃疾千里渥洼②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③,且拟醉黄花。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④。【注】①漕:漕司,负责催征赋税,出纳钱粮和水上运输等事。②渥洼:代指天马神驹。③钱流地:唐代刘晏任转运使,准确掌握货物及物价状态,“如见钱流地上”。④飞车:古代神话中的飞行工具,传说为奇肱氏所做。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词内容可知,赵介庵出身不凡,年轻时就声名卓著,甚至引得了皇帝的注意。B.赵介庵后来出任地方官,政绩不凡。为了向百姓播撒无边的福祉,他的鬓发已花白。C.辛弃疾劝赵介庵搁置政务,痛饮赏菊,既是殷勤的劝酒之辞,也是一种委婉的歌颂。D.下片开头承接上文,写祝寿的盛大场景,歌姬和舞女美若天仙,主宾开怀畅饮美酒。16.这是一首祝寿词,巧妙的恭维之中蕴含深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上片和下片的前半部分使用大量典故,或别致或委婉地歌颂了赵介庵的才华、能力与功德。②下片的最后几句,称赞赵介庵将得到皇帝重用,为国安边,缔造伟大的功业。同时也暗含羡慕之意,渴望自己也能得到重用,为国征战。【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他的鬓发已花白”错误,结合原文“教看鬓方鸦”可知,是说赵介庵青春长驻,鬓发还像乌鸦羽毛一样乌黑。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结合“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可知,作者把赵介庵比作刘晏,这里是说:你像刘晏那样会理财,使江南富庶,如钱流遍地,席间且不管这些,还是痛饮赏菊吧!上片末句,借典贴切,用意颇深:既有赞美赵介庵作为计度转运副使在理财方面的出色政绩的用意,也不无替赵介庵代抒三十余年为地方官而不被大用的牢骚的意思。妙在将它表达得若有若无,能玩味而不能指实。结合“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可知,紧承“醉黄花”,写祝寿盛况,这是写眼前景事。作者首先将歌舞繁盛、美人来往的宴席场面,用节奏紧切的短句跌出,造出目不暇接的视听印象。然后,以此为背景,写作者对寿主的劝饮敬酒,表明作者希望与赵介庵同作神仙般豪饮的心意。这样的祝酒词,自然显示出作者与寿主的融融情意;这样的豪饮,也在不经意间显示出作者的风流豪迈气度。结合“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可知,这三句从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脱化而出。意谓要派壮士手挽天河,用滔滔的仙浪去冲刷西北地区的胡沙。弦外之音,皇帝要出兵北伐,驱逐金人,洗净中原大地膻腥的胡沙。国难当头,志士献身,有意报效国家,是作者的真正用心。辛弃疾向这位大人物赵介庵,把自己的志愿提出来,希望漕介庵能在皇帝面前保举自己。这是作者所神往的壮丽事业,也是这首词的真正的意旨所在。结合“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可知,说赵介庵在人们“回首”之间,就能到皇帝的身边,人们会钦羡地望着漕介庵乘坐飞车消逝于天地云间。那喻意是不言自明的:你赵介庵他日到皇帝身边述职时,不要忘了替我这远离“日边”的人美言几句,把我报国的雄心壮志好好转达。这些自想像并运用隐语来完成的境象,十分显著地表明了作者希望南宋朝廷早日决策北伐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于寿主能受到皇帝大用、一展雄才的美好祝愿。综上所述,上片赞颂寿者赵介庵,下片陈述自己的报国宏旨,除祝寿之意外也表达了词人想要争取抗金胜利的决心以及得到寿者举荐而施展自己抱负的希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使用精当的动词写出了雾气笼罩江面的景象;《登泰山记》中“______”则使用比喻手法写出山腰云雾的形态。(2)《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向南夺取了百越的土地,百越的君王最终只能“______,______”。(3)“龙”是汉族民族图腾,也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符号。“龙”的意象在古诗文中颇为常见,如“______,______”。【答案】①.白露横江②.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③.俯首系颈④.委命下吏⑤.水不在深⑥.有龙则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露”“雾”“俯”“颈”“吏”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少数民族舞蹈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生活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相应的少数民族舞蹈服饰也①。对舞蹈艺术作品而言,舞蹈表演和舞蹈服饰②、缺一不可。要想为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不仅要求舞者能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A)。在舞蹈表演活动中,(B),通过舞者穿着的服饰,能了解舞蹈的民族特色、舞蹈蕴含的精神。合适的舞蹈服饰能为观众创设良好的故事效果,使观众仿佛③,随着舞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跟着舞者走进舞蹈作品的故事中,从而实现对舞台整体氛围的渲染与烘托。舞蹈服饰除了要契合整个舞蹈作品表演的主题,(C),做到轻便合体,确保舞者能顺畅完美地展现不同的舞蹈动作。因此,在舞蹈服饰设计过程中,必须对舞蹈表演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设计舞蹈服饰的整体样式。比如,傣族孔雀舞去除了双袖与肩部的衣料,让舞者不仅能更好地展现手臂动作,还让其看上去犹如孔雀精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活泼伶俐的孔雀。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应运而生②相辅相成③身临其境 19.A还要能有效地运用舞蹈服饰B观众首先看到的就是舞者的服饰C还要满足舞蹈表演的具体要求20.比如,傣族孔雀舞服饰去除了双袖与肩部的衣料,不仅让舞者能更好地展现手臂动作,还让其看上去犹如孔雀精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孔雀的活泼伶俐。【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少数民族舞蹈经过千百年发展形成,“少数民族舞蹈服饰也”,一个“也”字,说明少数民族舞蹈服饰也形成了,故使用“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②“舞蹈表演和舞蹈服饰”阐述两者关系,后句“缺一不可”表明前句使用“相辅相成”,故使用“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③“合适舞蹈服饰能为观众创设良好的故事效果,使观众仿佛”处在当时情境中一样,故使用“身临其境”。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上句的关联词语“不仅”,推测下句用“而且”;根据上句“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推测下句讲的是舞蹈服饰方面的内容,即“而且还要有效地运用舞蹈服饰”。B处,根据下句“通过舞者穿着的服饰”可以推测主语是“观众”,由此判断此空填写“观众首先看到的就是舞者的服饰”。C处,根据上句“除了要”推测下句填写的关联词是还要”,根据前句“契合整个舞蹈作品表演的主题”,后句“做到轻便合体”,可以推测是舞蹈服饰要服务于表演的要求,故此空填写“还要满足舞蹈表演的具体要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主语“傣族孔雀舞”与宾语“衣料”搭配不当,应将主语改为“傣族孔雀舞服饰”。(2)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位于“让舞者”之前,“不仅让舞者……”与后句“还让其……”结构相对应。(3)“生动形象”修饰“表现”,与“活泼伶俐的孔雀”不搭配,改为“孔雀的活泼伶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新颖、语义深刻,请从词语选用和句式特征两个角度简要分析。【答案】21.①三个“一棵一棵”,运用反复手法,展现了庄稼人亲手耕作的艰辛。②比喻新奇,庄稼和指纹看似无关,实则蕴含深意,作者由指纹想到勤劳的双手,想到正是有了农人们的劳作,才孕育出了这成片的鹅黄色的秧苗。22.①用词陌生化,形象性的“青黄”和抽象性的“逻辑”,形成巨大反差,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高度依赖土地与庄稼的深刻体察。②“不能出错”与“难免出错”两句,以看似语义矛盾的两个句子对举,揭示了乡村生活的不变与无常。【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地”,运用反复手法,呈现劳动过程,拉长了劳动的过程,强调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的过程,以强烈的语气突出插秧的辛劳,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更能让读者感受劳动的艰辛。②“无边无垠的鹅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一句,由“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可知,“鹅黄”指新秧苗的颜色,故作者将“密密麻麻的(秧苗)”比作“指纹”,使用暗喻的手法,庄稼和指纹看似无关,实则蕴含深意,作者由指纹想到勤劳的双手,想到正是有了农人们的劳作,才孕育出了这成片的鹅黄色的秧苗,体现了庄稼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庄稼人的赞美,对大地的崇敬。【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从词语选用的角度来看,根据“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可知,用词陌生化,形象性的“青黄”和抽象性的“逻辑”,形成巨大反差。作者用“庄稼的逻辑”来体现万物生死枯荣的自然规律,而且“庄稼的逻辑”蕴含着艰辛和诗意的融合,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高度依赖土地与庄稼的深刻体察。②从句式特征的角度来看,句中的“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两句,结构对称,结合文本内容“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可知,万物生死枯荣的自然规律便是大地的逻辑,不会出错;结合“‘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可知,这一逻辑也有可能由于天人祸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强调了乡村生活的不变与无常。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近日,22岁的小伙马宏达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获得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2019年,马宏达曾前往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现场为参赛校友助威,当时他就暗下决心,“要代表中国出战,把最高的技艺展示出来,目标就是金牌”。在今年参赛之前,马宏达参加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训练已有5年,靠着一股坚韧不拔、不断追求卓越的钻研劲儿,通过日复一日刻苦训练,达到了操作误差不超过1毫米的极高标准,最终因此荣膺冠军,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马宏达的事迹,发人深省。近日,《山城日报》将组织以“平凡·梦想·执着”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本题作文材料属于时事,马宏达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成就了自己,也为中国队赢得了“零”突破,同时也赢得了赞誉。材料中,赞扬马宏达体现了人们对技能的尊重,对工匠精神的崇尚。由此看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每一个行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都能做出属于自己的成绩来。对此,要肯定马宏达取得的成绩,深入思考当下人们的职业偏见问题,强调工匠精神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他们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成为传统技艺传承、新兴技术攻关、工艺难题破解的“先锋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大国工匠需要青年力量,要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让广大青年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路越走越宽。写作时以“平凡·梦想·执着”为主题,可针对材料本身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宏达这样的技能型人才,即平凡的技艺也能成就精彩人生。可以就侧重于技术的技能人才与侧重于研究的科学人才进行辩证思考,使得写作更有深度。最后,还可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思考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才。立意:1.平凡技艺也能成就精彩人生。2.任何岗位上都能实现价值,成就事业。3.破除“职业偏见”,培养“大国工匠”。4.找准人生方向,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