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8801

大小:46.4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9

上传者:老李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浙江省A9协作体高二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遗存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核心任务就是“透物见人”。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基本途径分为三条:归纳、演绎与类比。归纳就是要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材料,获取更多角度的信息,从中提炼出认识来。这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所主要依赖的研究路径,广泛的发掘与占有材料,还有鼓励多学科的合作,都是为了获取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所谓演绎,就是从理论出发,从一般到特殊。对考古实践而言,研究者如果没有装备理论,实际是无法认识遗存的。尽管物质遗存一直都存在,但只是有了考古学之后,它才成为研究材料。研究并不仅仅是从材料出发的,理论是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例,研究文明起源的理论众多,有水利说、阶级斗争说、战争说、人口说,如此等等,究竟哪一种理论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呢?从这些理论出发,可以进行推导,帮助我们关注考古遗存中相关现象。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理论研究,那么研究者就不知道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现象。忽视理论研究,不理解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不足,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从古代物质遗存到古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这不是我们从今天的经验可以简单推导的,因为古今并不一定一致。尽管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今天的观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就是类比,它是考古学“中程理论”建设的核心。中程理论是跨越物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是透物见人考古推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是从物到人,还是从人到物,都有一定的模式可以探索,否则考古学就是不能成立的。在既往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中程理论的重要性,这导致我们的考古推理存在不少想当然的现象。中国缺少民族志与民族考古资源,不过,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借鉴西方考古学获取。 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宏观上需要尊重科学精神,科学对于考古学来说,不仅仅指科技考古的方法,还指科学的一般原则:尊重真理、立足理性、合乎逻辑。尽管考古学研究有关古人的推理不可能回到过去进行检验,但是可以间接地通过实物材料进行验证。微观上是指考古推理需要综合运用三条路径的推理。考古学从物来研究人,它本质上还是研究人的。不理解一般意义上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特殊意义上的人的,古人就是特殊意义上的人。因此,考古学研究仅仅从考古材料出发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人的一般研究出发,这里包括所有与人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等学科。理解人的状况需要在关联的网络中加以理解,这也就决定考古学不可能是孤军奋战的。要完善考古推理,需要把考古学放在有关人的研究的关联中来考虑。(摘编自陈胜前《理论视角下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材料二: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在方法论的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两个基本方法,从根本上讲是由考古材料的埋藏性和有形性决定的。除此之外,100年来还有很多其它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加入到了考古学,其来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来自自然科学,一类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两相比较,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更多一些。“科技考古”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考古学的面貌,也标志着考古学的进步和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参与考古学的广度和深度虽远不如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但从长远看它们终究会成为考古学合作的主力军,因为离开了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与交叉,考古学自身无法全面释读和复原古代遗存所蕴含的全方位信息和复杂多样的社会面貌。在中国考古学理论的问题上,以往有少数学者只强调西方的理论模式,而不认为中国考古学有自己的理论。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中国考古学的百年探索和学科建设,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以夏鼐“考古学文化定名说”和苏秉琦“文化谱系论”“文明道路论”为代表的“一说两论”,构成了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而这个学派的特点正是一切从考古材料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史情、地情、民情、国情出发,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把回答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从哪里走来、怎样走来的问题作为学科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特色屹立于世界考古之林。(摘编自赵宾福《从东北出发: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与进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学通过实物遗存来了解人类过去,以“透物见人”为核心任务,采取归纳、演绎与类比三条基本途径进行考古推理。B.中国考古研究者只从材料出发,而忽视了理论研究,缺乏对相关现象的关注,导致中国考古学研究出现问题。 C.古今可能有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对古代物质遗存与古人行为作简单推导,但是我们可以运用中程理论,借助观察来进行类比研究。D.考古学虽然是从物来研究人,但其本质还是对人的研究。在考古推理过程中,需要把考古学放在有关人的研究的关联中来考虑,不可孤军作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介绍了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三条基本途径,其中“归纳”这一途径最为重要。B.两则材料都以中国考古学为论述对象,但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考古学的理论研究情况及存在问题,材料二重点关注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C.中国考古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取得重大进步,其中科技手段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D.中国考古学派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使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俨山集》:“吾儿不欲收买古董,甚正当正当;吾所以为之者,欲为晚年消日之资,亦不可为训也。”B.《宋史•刘敞列传》:“(刘敞)尝得先秦彝鼎数十,铭识奇奥,皆案而读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C.《通志•金石略》:“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此道后学安得而舍诸?”D.《考古图》序言中指出,金石学就是“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从三星堆遗址黄金面具的出土,再到学堂梁子遗址“郧县人”3号头骨的面世,这些丰厚成绩都离不开学者的辛勤付出。若你是一名考古学专业新生,将以“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为题参加新生演讲,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答案】1.B2.C3.A4.①首先提出考古学的内涵以及推理的三条基本途径;②然后强调用演绎这一途径来解决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忽视理论这一主要问题;③接着提出考古学研究存在古今差异这一困难之处,并指出运用中程理论,采取类比这一途径来化解该困难;④最后分析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5.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上尊重科学精神,以物论史;微观上综合运用三条推理路径,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参与的力度,透物见人。②要重视发展理论研究,尤其是“中程理论”建设,并借鉴西方考古学的资源和理论来获取中国缺少的资源,强化推理模式的探索。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建设,把解决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作为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中国考古研究者只从材料出发”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忽视理论研究,缺乏对相关现象的关注”错误,“忽视理论研究,缺乏对相关现象的关注”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不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其中‘归纳’这一途径最为重要”错,归纳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所主要依赖的研究途径,而非最为重要的途径。B.“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错。材料二关注的是中国考古学百年中的进步。D.“使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不能得出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是由小众逐步走向大众的过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分析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研究情况及存在问题。A.谈的是收藏目的,与考古学无关,无法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章的能力。①文章第一段“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遗存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首先提出考古学的内涵;“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基本途径分为三条”推理的三条基本途径;②文章第二段,“所谓演绎,就是从理论出发,从一般到特殊”“忽视理论研究,不理解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不足,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强调用演绎这一途径来解决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忽视理论这一主要问题; ③文章第三段,“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从古代物质遗存到古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作者提出考古学研究存在古今差异这一困难之处;“在既往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中程理论的重要性”指出运用中程理论,“今天的观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就是类比”采取类比这一途径来化解该困难;④文章第四段,“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努力”分析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可知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需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上需要尊重科学精神”以物论史;“微观上是指考古推理需要综合运用三条路径的推理”可知微观上综合运用三条推理路径,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参与的力度,透物见人。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程理论是跨越物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是……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借鉴西方考古学获取”材料二第二段“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可知,要重视发展理论研究,尤其是“中程理论”建设,并借鉴西方考古学的资源和理论来获取中国缺少的资源,强化推理模式的探索。③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一切从中国的史情、地情、民情、国情出发,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把回答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从哪里走来、怎样走来的问题作为学科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特色屹立于世界考古之林。”可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建设,把解决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作为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死场(节选)萧红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那天赵三进城,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他走出去了。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不见。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 又是一个晚间。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王婆只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怒地回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事。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昨夜我站在窗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踏进来的时候,她们满脸盈笑,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几句。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赵三这几天常常不在家吃饭。李二婶子一天来过三四次:“三哥还没回来?他爹爹也没回来。”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赵三回来了。他坐在炕沿上燃着小烟袋,王婆把饭从锅里摆出来。他说:“我吃过了!”“你们的事情预备得怎样了?能下手便下手。”他惊疑:怎么会走漏消息呢?王婆又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他无从想象自己的老婆有这样的胆量。王婆真的找来一支老洋炮。可是赵三还从没用过枪。晚上平儿睡了以后,王婆教他怎样装火药,怎样上炮子。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李二婶子和别的村妇们挤上门来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的头沉埋一下,她说:“没有这回事,他们想到一百里路外去打围,弄得几张兽皮大家分用。”在过年的前夜,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事情做错了!北边地头鲜红的血染红了雪地,赵三一条梨木杆打折了小偷的腿骨。村中人听着极痛的呼叫,出来四面寻找。赵三拖着独腿的人转着弯跑,但他不能把那人掩藏起来。赵三弄了满手血,惊动了全村的人,村长进城报告警所。于是赵三去坐监狱,李青山他们的“镰刀会”少了赵三也就衰弱了!消灭了! 正月末,赵三受了主人的帮忙,把他从监狱里提放出来。那时他头发很长,脸也灰白了些,他有点苍老。为着给那个折腿的小偷做赔偿,他牵了那头仅有的牛上市集去卖;小羊皮袄也许是卖了?再不见他穿了!晚间李青山他们来的时候,赵三忏悔一般地说:“我做错了!也许是我该招的灾祸。那是一个天将黑的时候,我正喝酒,听着平儿大喊有人偷柴。刘二爷前些日子来说要加地租,我不答应,我说我们联合起来不给他加,于是他走了!过了几天他又来,说非加不可,再不然叫你们滚蛋!我说好啊!等着你吧!那个管事的,他说:你还要造反?不滚蛋,你们的草堆,就要着火!我只当是那个小子来点着我的柴堆呢!拿着杆子跑出去就把腿给打断了!打断了也甘心,谁成想那是一个小偷!”关于“镰刀会”的事情他像忘记了一般。李青山问他:“我们应该怎样铲除二爷那恶棍?”“打死他吧!那个恶祸”,这还是从前他说的话,现在他又不那样说了:“除他又能怎样?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王婆坐在一边,听了这话她后脑上的小发卷也像生着气:“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赵三笑了:“人不能没有良心!”于是好良心的赵三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为着送这一类菜,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但他绝对保持着他的良心。有一天少东家出来,站在门阶上像训诲着他一般:“好险!若不为你说一句话,三年大狱你可怎么蹲呢?那个小偷他算没走好运吧!你看我来着手给你办,用不着给他接腿,让他死了就完啦。你把卖牛的钱也好省下,我们是‘地东’‘地户’哪有看着过去的……”说话的中间,间断了一会,少东家把话尾落到别处:“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左近地邻不都是加了价吗?地东地户年头多了,不过得……少加一点。”过了几天小偷从医院抬出来,真的死了就完了!只把赵三的牛钱归还一半,另一半少东家说是用做杂费了。二月了,山上的积雪现出毁灭的色调,但荒山上却有行人来往,农民们像蜇伏的虫子一样又醒过来。渐渐送粪的车子忙着了!只有赵三的车子没有牛挽,平儿冒着汗和爹爹并架着车辕。(有删改)6.下列关于“加地租”这一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围绕“加地租”这件事展开,因为要“加地租”,所以赵三他们想要反抗,组成镰刀会,最终反抗失败,地租加成功了。B.当村妇们听闻男人们因“加地租”要造反之后,由“满脸盈笑”变得“忧郁起来”,甚至希望能“破坏这件险事”,因此导致后面举事失败,可见她们思想落后。C.王婆虽不是镰刀会成员,但在整一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她支持赵三起义,为他找武器,面对其他村妇的提问,以外出打围掩盖起义一事,体现其大胆能干、谨慎心细。D.小说通过赵三带领农民反抗“加地租”失败的经历,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7.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与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描写赵三带着两张羊皮回来,王婆询问无果。既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又暗示了夫妻二人心存芥蒂,有隔阂。B.刘二爷虽然之前和赵三有过矛盾,但是在赵三出事后“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体现他心胸宽广、明事理。C.“打死他吧!那个恶祸”在文中出现两次,既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体现赵三心境的转变,蕴含深意,发人深思。D.面对王婆的生气,赵三笑道“人不能没有良心”,并采取实际行动向“东家”表示谢意,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8.赵三出狱后,王婆评价他“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从“铁”到“泥”的转变有何深刻意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祝福》中的“祥林嫂”与本文中的“王婆”都是“失败的反抗者”,但二者的反抗又有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入狱前,赵三带领农民组成镰刀会,其血性与斗志如“铁”一般,体现了以赵三为首的农民的反抗性;②入狱后,赵三丧失了斗志,想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向东家报恩,如同“泥”一般妥协顺从,表明他并未认清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体现农民的落后与愚昧;③文章通过从“铁”到“泥”的转变,既体现了赵三这一形象的变化,也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人深思。9.①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她改嫁时的抗争、捐门槛等行为看似反抗,实则是对封建社会的顺从与维护,是被动的,这注定了她反抗的失败;②王婆的反抗凸显了劳动女性的可敬,是劳动者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这是一种主动的反抗,虽然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但这种反抗体现出社会底层未来的希望,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增添了一抹亮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分析情节、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B.“因此导致后面举事失败”错误,后面并未“举事”,所以不能说“举事失败”;而且她们的忧虑与失败并无直接关联。“可见她们思想落后”错误,从李二婶子的言行可以看出这些妇女只是担心而已。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又暗示了夫妻二人心存芥蒂,有隔阂”错误,王婆询问无果暗示赵三有秘密,而非夫妻有隔阂。B.“体现他心胸宽广、明事理”错误,从赵三对刘二爷的话转述中可以发现,刘二爷是地主的狗腿子,欺压农民,这里“说好话”,只是赵三这个农民被蒙骗后的朴实看法,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D.“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错误,赵三“有良心”反映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并非赞美,而是讽刺,正话反说。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的能力。王婆对于赵三像“铁”到“泥”的评价,并非出于对其外表的评判,而是重在展现其思想性格的转变。而人物的心态性格,总要通过其言行举止表现出来。 赵三入狱前,结合原文“总是愤怒地回来!”“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等表现及他说的“打死他吧!那个恶祸”可以看出,入狱前,赵三带领农民组成镰刀会,其血性与斗志如“铁”一般,体现了以赵三为首的农民的反抗性。出狱后,赵三的表现是“于是好良心的赵三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为着送这一类菜,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但他绝对保持着他的良心”,说的话是“除他又能怎样?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由此可以看出入狱后,赵三丧失了斗志,想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向东家报恩,如同“泥”一般妥协顺从,甚至面对加租以及“只把赵三的牛钱归还一半,另一半少东家说是用做杂费了”的结局也逆来顺受,这表明他并未认清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体现农民的落后与愚昧。而赵三只是小说中的一个典型例子,结合原文“于是赵三去坐监狱,李青山他们的‘镰刀会’少了赵三也就衰弱了!消灭了!”可以看出,文章通过从“铁”到“泥”的转变,既体现了赵三这一形象的变化,也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人深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祝福》中,从祥林嫂一开始面对改嫁的态度“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到后来“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的转变,从她的想法、语言“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以及即使因为听了旁人的话“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捐了门槛,最后发现人们对她的看法并没有改变时的态度“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开始拒绝改嫁的反抗其实是遵从三从四德、守寡的封建伦理纲常,捐门槛的行为也是因为听了旁人的话,行赎罪之举,可见,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她改嫁时的抗争、捐门槛等行为看似反抗,实则是对封建社会的顺从与维护,是被动的,这注定了她反抗的失败;本文中王婆知道丈夫要谋划除掉地主后并没有犹豫和恐惧,反倒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丈夫失去斗志后王婆说“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农民被地主不断“加租”搞的生活艰难,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王婆这个农村妇女的觉醒让人感觉难能可贵,她的反抗精神甚至高过男人,比如男人只准备镰刀,她却能准备“土枪”,即使在丈夫妥协后,她表现出了对丈夫的鄙夷之情,可见她代表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未来反抗地主阶级的希望,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增添了一抹亮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选自《通鉴纪事本末》)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对应的方框内。不〖A〗明〖B〗则〖C〗照〖D〗有〖E〗不〖F〗通〖G〗喜〖H〗察〖I〗则〖J〗多〖K〗疑〖L〗于〖M〗物〖N〗事〖O〗皆〖P〗自〖Q〗决〖R〗不〖S〗任〖T〗群〖U〗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元年,帝王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首创,一般帝王即位第一年称为元年。B.更,文中指更换,与《庖丁解牛》中“良疱岁更刀”“更”字意思相同。C.刑,文中指处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的“刑”字意思不同。D.致,文中是罗致、招致之意,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从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B.房玄龄、萧瑀认为隋文帝虽本性不仁厚,但是勤勉为政,是位振励精神、以图平治的君主。唐太宗则表示不赞同。C.唐太宗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并奖惩分明,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D.唐太宗完成《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告诫太子要以古代先哲圣王为师,戒奢为善,谨慎治国。至于自己,则不足为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2)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太宗是否达到这一标准?请简要分析。【答案】10.GNR11.B12.C13.(1)即使皇帝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这就是二代灭亡的原因。(2)谁敢不竭尽心力来做好自己的本职事务,为什么忧虑天下不太平安定呢?14.达到。从以下措施可以看出:①辨识良才,勤问百姓疾苦;②选贤任能,赏罚制度分明;③竭力为善,戒骄惰去奢纵。【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不精明则了解不通达,喜欢苛察则对人多疑,凡事皆亲自决断,不委任群臣。根据“文帝不明而喜察”可知,“不明”与“喜察”是关于文帝的两件事,故在G处断开;“喜察”作主语,“多疑”作谓语,“于物”作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应在N处断开;“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皆自决”与“不任群臣”是对处理事情的两种做法,故在中间R处断开;故选择GNR。【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以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B.错误。轮流/更换。句意: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C.正确。处罚/作榜样。句意:有罪就罚。/(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 D.正确。罗致、招致。句意:犬马鹰隼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错误,文段二尾句,“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已意。”意为:唐太宗下令百官,希望百官对自己的诏敕发布不要一味顺从,对不合理的地方要积极谏诤。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愆违”:过失;“谏争”:争辩谏议;“所以”:……的原因;句式:判断句。(2)“修”:做好;“职业”:本职事务;“何……乎”:反问句式;“治”:太平安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①“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辨识良才,勤问百姓疾苦;②“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选贤任能,“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赏罚制度分明;③“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竭力为善,“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戒骄惰去奢纵。参考译文:贞观元年闰三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弓。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直,那么木的纹理就是斜的,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精准。’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也不够精通。我以前用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通晓。”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并且屡次召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和国家政事的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皇上问房玄龄、萧瑀说:“隋文帝是怎样的君主?”回答说:“文帝勤敏为政,每次临朝办公,有时超过中午,五品以上的官员,引接他们入座论事,通过卫士传递食物就地食用。虽然本性不仁厚,也是个振励精神、以图平治的君主。”皇上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文帝不精明又喜欢苛察;不精明则了解不通达,喜欢苛察则对人多疑,凡事皆亲自决断,不委任群臣。天下事繁多,一日要处理无数机务,即使再费心劳力,哪能一一合理!群臣既然了解君主的心意,只有采用君主的决定接受成规,即使皇帝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这就是二代灭亡的原因。朕就不是这样。我选拔天下的贤能才士,曾于百官之位,使他们思考天下事,通由宰相,深思熟虑,认为方便安稳,然后奏上听闻。有功就赏,有罪就罚,谁敢不竭尽心力来做好自己的本职事务,为什么忧虑天下不太平安定呢?”因而下令百官:“自今以后,诏敕发下有不合适的地方,都应拿来上奏,不可一味顺从,不尽自己的心意。”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太宗完成《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各篇名是《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太宗说道:“修身治理国家的道理,都在这十二篇之中了。我一旦逝去,就没有别的话可说了。”又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先哲圣王为师,像我,则不足效法。古人说效法上等的,仅得其中,效法中等的,不免得其下。我即位以来,过失之处不少,锦绣珠玉不断于身前,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隼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回顾起来我普济苍生效益多,创建大唐基业功劳大。好处多损害少,所以百姓没有怨言;功劳大过失小,所以王业稳固;然而若是要求尽善尽美,实在是多有惭愧。你没有我这些功劳勤苦而承继我的富贵,竭力行善举,则国家仅得安定;如果骄奢懒惰,则自身都难保。而且成功来之不易,败亡却可迅速招致,是指国家而言;失去容易得之较难,是就皇位而言;能不珍惜吗!能不谨慎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南乡子苏轼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凉簟、清风,给人以凉爽之感,烘托词人白日里闲眠醒来之后的清爽舒畅。B.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反用古人之意,展现其心境的超脱与闲适。C.“自觉功名懒更疏”一句表明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因此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体现词人的懒惰、不思进取。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公务之闲,下片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16.有人评价此词“洒脱与沉郁”并存,请结合最后三句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沉郁:“占得人间一味愚”为自嘲之词,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②洒脱:带有宽慰之意,词人看破功名,既体现了他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他旷达处世、渴望摆脱世俗功名束缚的愿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体现词人的懒惰、不思进取”错误,“自觉”一句,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表面为自嘲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占得人间一味愚”为自嘲之词,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其实当然并非他“愚”,这时候反话,是对自己不能受到重用的愤懑之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沉郁之情。“自觉”句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是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最后三句带有宽慰之意,词人看破功名,既体现了他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他旷达处世、渴望摆脱世俗功名束缚的愿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境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统治者必须重视民心向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加之以师旅②.因之以饥馑③.载舟覆舟④.所宜深慎⑤.见贤思齐焉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馑、覆、慎、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2005年,高考结束后的朱杨柱只填报了一个志愿——国防科技大学的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他要去实现自己从小就有的蓝天梦。大四那年本来准备考研的朱杨柱在得知空军面向大学生招收飞行员的消息,毅然决然地参加面试,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却因极小的差距,与梦想①。但朱杨柱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在国防科技大学继续深造。十年潜心研究,朱杨柱在航天领域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2020年,已经在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担任副教授的朱杨柱,迎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空间站工作的展开,我国的载人飞行任务越来越频繁,仍在为梦想而坚持的朱杨柱成功当选神州十六号乘组。航天员的训练是艰苦的,需要进行八大类、百余项课目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但是朱杨柱从未放弃,因为他深知这个机会是多么的②。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升空,十八年如一日的坚守终于让37岁的朱杨柱③,成为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与指令长景海鹏、载荷专家桂海潮一起从问天阁出发,叩响浩瀚宇宙的大门,开启航天新篇章!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答案】18.①.擦肩而过/失之交臂;②.来之不易;③.如愿以偿/得偿所愿19.①结构混乱,“空间”前面加“随着”;(或:中途易辙,在“我国”前加“使”)②搭配不当,“当选”改为“入选”。【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却因极小的差距,与梦想”可知,此处表达因绩效的差距错过,故填“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擦肩而过:互相错身,往相反方向离开。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第二空,由前文“但是朱杨柱从未放弃,因为他深知这个机会是多么的”可知,此处表达朱杨柱深知这次机会不容易,故填“来之不易”。来之不易: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第三空,由前文“十八年如一日的坚守终于让37岁的朱杨柱”可知,此处表达朱杨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故填“如愿以偿/得偿所愿”。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得偿所愿:指如同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也指愿望实现。【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一是结构混乱,应在“空间”前面加“随着”(或:中途易辙,在“我国”前加“使”);二是搭配不当,应把“当选”改为“入选”。综上,应改为“随着空间站工作的展开,我国的载人飞行任务越来越频繁,仍在为梦想而坚持的朱杨柱成功入选神州十六号乘组”或“空间站工作的展开,使我国的载人飞行任务越来越频繁,仍在为梦想而坚持的朱杨柱成功入选神州十六号乘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人类的大脑每时每刻都要接收到信号,但为什么我们不会感到“应不暇接”呢?因为①。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忽略不重要的信息,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路边陌生人的讲话声;与此同时,②,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因为这些信息关乎我们能否在复杂世界中正常运作甚至生存。大脑的这种非凡的“筛选”功能是通过数十亿个能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具有相逆作用的突触组成的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③,使人们忽略掉这部分信息;另一种则会加速信号传输,让我们就对这类信息做出反应。而这种“平衡行为”是在瞬间完成的,大脑高速运作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研究发现,大脑在抑制与兴奋之间的“接线员”,是一种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这些细胞通过直接物理接触与抑制性突触相互作用,可以减少细胞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阻断信息的流动,就像“断电”了一样,大脑就不去理会相关的信息了。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接线员”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个“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B.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C.“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林庚《说“木叶”》)D.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羽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答案】20.B21. ①大脑的这种非凡的“筛选”功能是通过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②这种神经网络由数十亿个突触组成,③它们能调节细胞间的信号传输,④并且具有相逆作用。22.①大脑会依据信息的重要与否进行筛选;②我们还会接收相对重要的信息;③一种突触会抑制信号传输【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加点词语“接线员”引号的作用为特殊含义。A.表示反讽;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强调;D.表示引用。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找到句子的主干:大脑的这种非凡的“筛选”功能是通过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然后分析修饰成分:“数十亿个”“能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具有相逆作用”;最后将其加上主语,调整语序,变成分句:这种神经网络由数十亿个突触组成;它们能调节细胞间的信号传输;并且具有相逆作用。最后将句子变为:①大脑的这种非凡的“筛选”功能是通过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②这种神经网络由数十亿个突触组成,③它们能调节细胞间的信号传输,④并且具有相逆作用。当然也可以将句子主干提取为:大脑的这种非凡的“筛选”功能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然后分析修饰成分:“极为复杂”“数十亿个”“能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具有相逆作用”。最后调整语序,变为:①大脑的这种非凡的“筛选”功能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②这种神经网络极为复杂,③它们由数十亿个具有相逆作用的突触组成,④能调节细胞间的信号传输。【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处,前文说“但为什么我们不会感到‘应不暇接’呢”,后文说“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忽略不重要的信息”,因此,语境是说大脑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关注重要的,忽略次要的。因此填写“大脑会依据信息的重要与否进行筛选”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空缺处前边有分号,因此前后句是两个并列的句子,由“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忽略不重要的信息,譬如……”和后文“因为这些信息关乎我们能否在复杂世界中正常运作甚至生存”可知,此处应填写“我们会忽略不重要的信息”的反义句,因此填写“我们还会接收相对重要的信息”一类的句子。第三处,根据后文“另一种则会加速信号传输”以及中间的分号可知,此处应填写“加速信号传输”的反义句,应填写“一种突触会抑制信号传输”一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蹄疾步稳,小步快走孟郊有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以形容他登科后急切的心情;颜斶有句云:“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用以形容他归隐时闲适的状态。正如登科与归隐是两条矛盾的“殊途”,我们通常认为“走得快”和“步法稳”也是矛盾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蹄疾步稳”,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呢?“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又很平稳,引申为速度快并且稳。“蹄疾”与“步稳”,看起来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二者,我们为何非要“兼而得之”呢?这是因为,“蹄疾”“步不稳”,急于求成,则终将事与愿违;“步虽稳”但“跑得慢”,拖沓滞后,则必然错失良机。蹄疾步稳方能行远。故而,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蹄疾步稳”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如何求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两大要素,一个是主观心理要素,一个是客观方法要素。从“蹄疾”方面考虑,我们通常理解的“蹄疾”就是“跑得快”。但是“跑得快”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步幅大,二是步频大。步幅大有时难免会“马失前蹄”,故而,步频大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小步快走,亦能致远,且不容易摔跟头。小步快走其实是面对紧急情况时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平和心态,越是危急时刻,越要有平和的心态,“小步”要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二是要有“枕戈待旦”“夙兴夜寐”的急迫感,虽然心态平和、脚下不乱,但是不断进取,绝不拖沓。虽是“小步”,但要“快走”。 从“步稳”的角度考虑,步稳不一定是“慢”,还涉及“步法”的问题。为何古人喜欢骑马出行而很少骑驴?马的耐力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马的步法很稳。而之所以人们不轻易骑驴,是因为驴子的步法是四个蹄子聚到一起,然后弹跳出去,这个过程中人很容易摔下来;而马的步法是四个蹄子散开跑,即便跑得很快,步子很大,人也不容易摔下来。所以,面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步法”也很重要。三年前,新冠疫情爆发了。对于这种病毒的特点,开始时,我们是知之甚少的,但是,我们坚持蹄疾步稳,小步快走,积极试错,不断调整。故而,我们的疫情防控成效有目共睹。因此,我觉得,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夏,调整步幅,加大步频,修正步法,蹄疾步稳,小步快走,都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到达远方。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心快手慢”,如何让心“慢下来”,让手“快起来”,这是我们能否在“任重”在肩的情况下还能“致远”的关键。蹄疾步稳,小步快走便是解决之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解释“蹄疾步稳”的意思,既提供了该词的本义,也提供了该词的引申义,在释词的同时凸显了“快而稳”这一核心概念。第二句,阐述“蹄疾步稳”的作用,“蹄疾步稳”是“行远”的条件与前提,马要“行远”就要做到“蹄疾步稳”。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是对第二句的补充阐述,点出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两种问题,一是“快而不稳”导致事与愿违,材料揭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的心态;二是“稳而不快”导致错失良机,同样材料也揭示了“求稳”心态的实质是缺少创新、领先的意识与担当。因此,材料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提倡“快而稳”,力避“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材料告诉我们要实现“行远”的目标,就要“快而稳”,“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都妨碍目标实现。写作时,仍然需要将材料阐述的道理,落脚在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上;或者说要用社会、人生具体问题,去阐述论证材料阐述的道理。材料已经明确了观点,即要快而稳,毋一味贪快求稳。因此写作时要立定快而稳,批驳“贪快”“求稳”两种错误心态。可从青少年成长、做事、为文、学习、读书等角度去写,如我们读书学习时要先求稳,打好知识的积累,但也不能仅仅止步于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多学习多思考,攀登思想的高峰;或写我们为人处世,虽可志向高远,但欲成大事者,必须先打好思想品德的根据,才能越走越远。也可以谈社会问题,如社会发展、改革、防疫等,说明我们的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以更大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更要保留住我们的文化底蕴传承,否则发展就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或说改革、防疫等,既要追求速度、质量,也要注意“温度”,关怀那些弱者的需求。总之,要将论述放到实处,放到生活现实中,放到人生成长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立意:1.行稳方能致远。2.快稳结合,学思并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