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8015

大小:48.72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教学质量阶段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绘画有三层次:状物、传神、传韵。画者做到应物象形,曲尽玄微,形象生动者是状物高手,可称画匠;天机高迥,能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者自能传神,堪称画师;只有达到“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者方能传韵,自是大家。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承载着丰富的儒释道禅思想,表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取向,而笔墨则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语言,其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特性。中国画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应体现为一种内在精神,一种思维感悟和一种对大自然整体规律的哲学关照,这是东方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和完善,起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确立,即人与自然的相融结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认识观的产生。而“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概述了这一认识观的同时,又准确地表达了时间与空间、宇宙与生命、思维与感悟的基本含义,肯定了精神与自然的统一。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西方艺术形式的关键所在。“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而“澄怀观象”、“含道应物”则是画家对自然景观进行精神转换所遵循的思维理念。用绘画的语言阐释“道”的自然哲理,去启示人们的生存理性,以达到先贤们所提倡的“助人伦、成教化”的社会目的,这是中国画家由来已久的责任。中国画本身就是一门哲学,“绘画非止艺,当与易象同体”。这不仅体现在创作观念上,而且在技术性操作上的虚与实、白与黑、干与湿、浓与淡的笔墨关系处理,也无不存在着辩证思维的哲学法则。单从“笔墨”而言,那种有着音乐般节奏和丰富文化情感的线条墨色,不但能准确地描绘出物象的形体外貌,更能充分地体现出画家的人文气质和艺术激情。从这一点来说,“笔墨”不仅具有语言特性,同时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内容,单独存在的“笔墨”是有意义的。在中国画的“六法”中,“气韵生动”,即对作品“精、气、神” 的把握,占据着创作行为的主导地位,“笔墨”依靠“气韵”与“精神”得以存在和发挥,从而去展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这是中国画特有的价值观。笔墨在中国画艺术中,具有不可代替性。作为中国画最重要的语言形式,它的存在同时形成了一整套阴阳对立、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黑白”关系的理解和处理。“黑白”,按老子所言是“天地之大英”,是合于自然之“道”恒之美。宇宙间虽有红、黄、蓝“万物之色”,但它们均生于黑色的“太极”,即“有”之色,所以黑色能呈现红、黄、蓝“万物之色”的最普遍特性。而黑色虽为“有”,虽为“太极”,但它却生于属于“无”、属于“无极”的白色,所以,白色与黑色在中国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正象宇宙运行中的“无极”与“太极”所处的地位一样,是一种灵魂之色、根本之色和普遍之色。“白,昭明也;黑,玄冥也”,在创作实践中要表现白的东西就要在黑色上多做文章:要表现黑的东西就要在白色上多下功夫。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的论述最能体现黑白关系处理上的这一创作原则。黑白系统落实为笔墨,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代的画家受不同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有不同思想观念与表现方法。任何一种“笔墨”对于它的将来便是传统,而对于它的过去就是创新和发展,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位有成就的大师不是在对传统技法的创新与发展中产生的。(摘编自张福林《浅谈中国画的文化内涵》)材料二:将诗书画印相融合、重视笔墨意趣的写意风格是我国画坛的重要表达途径,自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文人士大夫在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和高超艺术造诣的基础上,追求绘画的简约空灵和情性抒发。如明代徐渭的《杂花图》,以酣畅淋漓的豪放气势,在似与不似的花木形象中抒发画家狂傲不羁的性情;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白眼向人,倔强之情满溢画面;近现代绘画大家齐白石笔下拙朴自然的人物、花鸟,均是写意为先、不拘常格的经典之作。当代艺术创作中,与为数众多的工笔重彩作品相较,神形俱佳的写意作品较少,作品在写意精神的传承与重塑上也相对乏弱。现代技术促进了制图工具的革新,无疑为绘画技法的探索带来了便利,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艺术创作的效率。但从本质上看,中国画的核心在于写意,不仅需要创作者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呈现,对传统艺术精神进行深入挖掘。画家如果只是一味注重技法的提升,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那么其创作的火焰可能会在故步自封中渐趋熄灭。这并非是说技法不重要,而是强调画家在探索技法的同时,应融入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思考。缺乏直取传统文化核心的写意精神,一方面会使中国画创作远离其本体与源泉,另一方面也会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写意”这一概念,可以上溯至老庄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等理念,其在历代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中得以传承。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历程虽然迂回曲折,但画家们对写意精神实践探究的脚步从未停止。写意重在对客观物象的体悟,从而生发出一种表达的冲动,其目的在于呈现宏大的宇宙观与不息的生命气象,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本性。中国画的表达通常自“写”而入,从“意”而出,从根本上强化的是艺术意象的精神指向,据此来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观。中国画在描摹世间万物时,并非为了展现万物本身,而意在通过对万物的描绘,发觉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表面上是在作画,其实质乃是对绘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写意精神的呈现,这也是对传统文化中生命观念与意识的强调,以此来感悟世界并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摘编自甄忠义《自“写”而入,从“意”而出——重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取向。B.中国画家肩负着用绘画的语言启示生存理性、达到“助人伦、成教化”社会目的之责任。C.自古以来,中国画家就始终在追求简约空灵与情性抒发,高度重视笔墨意趣的写意风格。D.中国画提倡写意,通过描绘万物,表现其中隐藏的“意”,呈现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写意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笔墨是绘画最基本的语言,依靠“气韵”与“精神”而存在,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内容。B.“黑白”的关系问题是笔墨的核心问题,由老子提出,主张黑白是其他色彩的根本之色。C.中国当代绘画创作追求工笔重彩,导致作品的写意精神完全丧失,缺少神形俱佳的写意作品。D.写意重在对客观物象体悟进而产生表达冲动,呈现宇宙观与生命气象,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本性。3.下列选项,不能表现出对绘画“写意”进行探索的一项是()A.唐代张彦远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绘画时写意要有所能包蕴的妙境。B.清代梁????主张“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C.李可染主张“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力求重塑写意精神。D.林风眠提出“调和中西”的绘画理念,主张借鉴西方绘画艺术,丰富写意内蕴。4.材料二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5.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简要分析“天人合一”在中国画中的体现。【答案】1.C2.D3.B4.①论证结构严谨,首先提出“写意”的命题,然后分析现状,再就“写意”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②论证手法多样,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简洁,逻辑性强,说服力强。5.①中国画根植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相融结合,强调精神与自然的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②中国画的重要表达途径写意,通过对客观物象的体悟,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本性。【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自古以来”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自宋元明清以至近代”,而不是所有的古代。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内容”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为“从这一点来说,‘笔墨’不仅具有语言特性,同时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内容”。B.“‘黑白’的关系问题是笔墨的核心问题,由老子提出”说法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黑白’关系的理解和处理。‘黑白’,按老子所言是‘天地之大英’,是合于自然之‘道’恒之美”可知,“黑白”的关系问题是笔墨的最重要的问题,同时,“黑白”的关系问题也不是老子提出的,老子只是论证了“黑白”在自然界的重要性。C.“导致作品的写意精神完全丧失”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的表述为“当代艺术创作中,与为数众多的工笔重彩作品相较,神形俱佳的写意作品较少,作品在写意精神的传承与重塑上也相对乏弱”,是作品在写意精神的传承与重塑上也相对乏弱。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第三段“但画家们对写意精神实践探究的脚步从未停止”“中国画在描摹世间万物时,并非为了展现万物本身,而意在通过对万物的描绘,发觉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表面上是在作画,其实质乃是对绘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写意精神的呈现”等内容明确指出对绘画“写意”进行探索的内容。A.“强调绘画时写意要有所能包蕴的妙境”结合材料二“表面上是在作画,其实质乃是对绘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写意精神的呈现”可确定是对绘画“写意”进行的探索。B.选项是强调学习古人书法的必要性,不只是追求形似,也要关注其神韵,与绘画“写意”无关。C.结合材料二可知“力求重塑写意精神”是对绘画“写意”进行的探索。D.结合材料二可知相关内容可确定“主张借鉴西方绘画艺术,丰富写意内蕴”是是对绘画“写意”进行的探索。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 在论证结构上,材料二共三段,第一段首先提出“写意”的命题,“将诗书画印相融合、重视笔墨意趣的写意风格是我国画坛的重要表达途径,自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文人士大夫在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和高超艺术造诣的基础上,追求绘画的简约空灵和情性抒发”;接着分析了“写意”的现状,“当代艺术创作中,与为数众多的工笔重彩作品相较,神形俱佳的写意作品较少,作品在写意精神的传承与重塑上也相对乏弱”;最后在二三段中就“写意”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缺乏直取传统文化核心的写意精神,一方面会使中国画创作远离其本体与源泉,另一方面也会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画在描摹世间万物时,并非为了展现万物本身,而意在通过对万物的描绘,发觉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表面上是在作画,其实质乃是对绘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写意精神的呈现,这也是对传统文化中生命观念与意识的强调,以此来感悟世界并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论证结构严谨。在论证方法上,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第一段中“如明代徐渭的《杂花图》,以酣畅淋漓的豪放气势,在似与不似的花木形象中抒发画家狂傲不羁的性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自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文人士大夫在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和高超艺术造诣的基础上,追求绘画的简约空灵和情性抒发”“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白眼向人,倔强之情满溢画面”“当代艺术创作中,与为数众多的工笔重彩作品相较,神形俱佳的写意作品较少,作品在写意精神的传承与重塑上也相对乏弱”则是对不同时期艺术作品中的写意精神的不同做了对比,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让文章的论证生动有力。在语言特点上,从“将诗书画印相融合、重视笔墨意趣的写意风格是我国画坛的重要表达途径,自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文人士大夫在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和高超艺术造诣的基础上,追求绘画的简约空灵和情性抒发”“缺乏直取传统文化核心的写意精神,一方面会使中国画创作远离其本体与源泉,另一方面也会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等内容可知,材料二的语言简洁,逻辑性强,说服力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天人合一”在中国画中的体现,从材料一“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承载着丰富的儒释道禅思想,表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取向”“这种特征的形成和完善,起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确立,即人与自然的相融结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认识观的产生。而‘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概述了这一认识观的同时,又准确地表达了时间与空间、宇宙与生命、思维与感悟的基本含义,肯定了精神与自然的统一”等内容可知,中国画根植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相融结合,强调精神与自然的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 从材料二“将诗书画印相融合、重视笔墨意趣的写意风格是我国画坛的重要表达途径,自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文人士大夫在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和高超艺术造诣的基础上,追求绘画的简约空灵和情性抒发”“‘写意’这一概念,可以上溯至老庄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其在历代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中得以传承”“写意重在对客观物象的体悟,从而生发出一种表达的冲动,其目的在于呈现宏大的宇宙观与不息的生命气象,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本性”等内容可知,中国画的重要表达途径写意,通过对客观物象的体悟,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本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战争与和平》节选[俄]托尔斯泰战场上尸横遍野、伤员累累的惨象,自己头脑里沉重的感觉,二十名熟识将军伤亡的消息,以及自己原来强有力的手臂变得软弱无力的意识,这一切对拿破仑起了意料不到的作用。拿破仑一向爱看伤亡的景象,以为这可以考验自己的意志。这天战场上的可怕景象却压倒了他的精神力量,他自以为具有这种力量,因而高人一等。他匆匆骑马离开战场,回到舍瓦尔季诺土岗。他脸色枯黄、浮肿、阴郁,眼睛模糊,鼻子发红,声音嘶哑,坐在折椅上,情不自禁地听着炮轰,没有抬起眼睛。他怀着病态的忧郁指望结束这场由他挑起而无法制止的战争。人类感情刹那间胜过了他长期追求的生活幻象。他亲身体验到他在战场上看到的苦难和死亡。他头脑沉重,精神压抑,想到他也可能遭到这样的痛苦和死亡。在这一刹那,他既不要莫斯科,也不再要胜利和荣誉。他还需要什么荣誉呢?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休息、安静和自由。不过,当他来到谢苗诺夫高地时,炮兵指挥官要求他再调几个炮兵连到高地,以加强火力对付聚集在克尼亚兹科伏的俄军。他同意了,并命令向他报告这些炮兵连发挥了什么作用。副官骑马跑来说,奉皇帝圣旨,调来两百门炮轰击俄军,但俄军仍坚守阵地。“我们向他们开排炮,但他们仍没有动。”副官说。“他们还嫌不够!……”拿破仑哑着嗓子说。“陛下,您是说?……”副官没有听清楚,问道。“他们还嫌不够,”拿破仑皱起眉头,声嘶力竭地说,“那就再给他们一些。”这个人应负的责任比谁都多。他的理智和良心不仅在这一天、这一小时变得暗淡无光,直到生命的末日,他永远无法理解真、善、美,无法理解自己倒行逆施、灭绝人性的行为的意义。他不能放弃自己受半个世界歌功颂德的行为,因此他也就不得不放弃真和善,放弃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不仅这一天,他骑马巡视尸横遍野、伤员成堆的战场,他知道这是由他的意志造成的。他瞧着这些伤亡的官兵,计算着几个俄国人抵一个法国人。他自欺欺人,认为一个法国人要抵五个俄国人,并因此而陶醉。不仅这一天,他写信到巴黎,说战场十分壮观,因为上面横着五万具尸体。但后来在圣赫勒拿岛上,在与世隔离的宁静中,他说他要写回忆录,他要利用空暇来叙述他做过的伟大事业,他写道:对俄战争是当代最得人心的战争:这是一场明智和有益的战争,是保障人类平静和安全的战争,这场战争完全是爱好和平的,保守的。 这场战争是为了实现伟大目的,结束意外事件,开创太平局面。新的天地、新的工作就可以开展,大家就能丰衣足食,幸福安康。新的欧洲秩序就能确立,只要加以组织就行。只要这些重大问题得到解决,到处都安定下来,那么,我也就有自己的国会和自己的神圣同盟。在这次各国伟大君主的聚会上,我们可以像一家人那样讨论我们的利益,并像账房向东家交账那样向人民交账。这样,欧洲很快就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不论谁到哪里旅行,都会觉得像在共同的祖国。我愿宣布,所有的河流都对一切人开放,海洋是公有的,庞大的常备军要缩编成为各国君王的近卫军,等等。我要是回到法国,回到我那伟大、强盛、壮丽、太平、光荣的祖国,我将宣布它的国界永不变更,未来的任何战争都是防御性的,一切扩张都是反民族的,我要率领我的儿子一起管理帝国,我的独裁要宣告结束,宪政将要开始……巴黎将成为世界的京都,法国人将为各国人民所羡慕!……然后,我将在皇后帮助下,在我儿子受皇室教育时期,利用闲暇和晚年,像一对乡村夫妇那样,悠闲地巡视全国各地,接受诉状,平反冤欲,在各处兴建大厦,造福民众。他命定要担任各国人民刽子手的可悲角色,却自欺欺人地说,他行动的目的是为各国人民谋福利,他能支配千百万人的命运。并能依靠权力造福于民!他认为,对俄战争是凭他的意志发动的,但可怕的结局并未使他胆战心惊。他狂妄地承担这事的全部责任,而他那丧失理智的头脑还在替自己辩解,说什么几十万阵亡的人中,法国人少于黑森人和巴伐利亚人。(草婴译)[注]本章节选自《战争与和平》第三卷第二部第38节。内容为:1812年,拿破仑撕毁俄法双方的和平约定,公然入侵俄国。1812年9月7日,俄法鲍罗金诺会战发生了,这一天被称为人类战争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天,俄方由库图佐夫将军带领,法方由拿破仑一世统帅。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向爱看伤亡的景象”的拿破仑,都被这天战场上的可怕景象所触动,从侧面写出战斗场面的惨烈。B.“脸色枯黄、浮肿、阴郁……声音嘶哑”等描写,形象地塑造了拿破仑看到战斗惨象后的衰颓形象。C.拿破仑在后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时,仍然憧憬未来的伟大事业,表明他为民造福的想法一直没变。D.拿破仑与其副官的对话,一方面交代了法俄双方战斗的僵持状况,另一方面写出俄军的勇敢与顽强。7.关于文中拿破仑回忆录部分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拿破仑认为他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欧洲新秩序,是为了和平。 B.拿破仑声称,“只要这些重大问题得到解决”,就结束独裁统治,就能像一家人一样讨论各自利益。C.拿破仑宣布,在结束战争以后,要开放所有的河流和海洋,各国军队也只保留各国君王近卫军。D.拿破仑声称,要把皇位传给儿子,然后,利用闲暇和晚年巡视全国各地,平反冤狱,造福百姓。8.战争中的“这一天”拿破仑的心态是跌宕起伏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中,作者直接站出来评论拿破仑,表明了作者的写作倾向。有人认为,这损害了小说的艺术性。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看到战场惨象后,拿破仑先是头脑沉重,精神萎靡;②希望结束这场战争,得到休息、安静和自由;③当炮兵指挥官要求再调兵时,他又声嘶力竭起来、情绪激动起来;④骑马巡视战场看到自欺欺人的胜利时,他又高兴起来、陶醉起来。9.没有损害小说的艺术性,理由如下:①这种“作者独白”的叙述形式与第三人称叙述形式、客观描写等方式交替结合的表现手法,有利于全方位的塑造人物形象,突显小说主题。②作家用“全知法”,对人物进行评论,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进行心理剖析,彰显人物性格。③作家对美与丑、崇高与卑下直接进行评论,把历史与虚构等引入到作品中去,形成了这部伟大而完整的史诗作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表明他为民造福的想法一直没变”理解有误,于文无据。原文作者的评论是“他命定要担任各国人民刽子手的可悲角色,却自欺欺人地说,他行动的目的是为各国人民谋福利”。可见“为人民造福的”是他自欺欺人的想法。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要把皇位传给儿子”理解有误,于文无据。原文表达是“我要率领我的儿子一起管理帝国”。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文章开头写拿破仑看到战场的惨象“战场上尸横遍野、伤员累累的惨象,自己头脑里沉重的感觉,二十名熟识将军伤亡的消息,以及自己原来强有力的手臂变得软弱无力的意识,这一切对拿破仑起了意料不到的作用”“这天战场上的可怕景象却压倒了他的精神力量”“他头脑沉重,精神压抑,想到他也可能遭到这样的痛苦和死亡”,看到战场惨象后,拿破仑先是头脑沉重,精神萎靡; 接着“在这一刹那,他既不要莫斯科,也不再要胜利和荣誉。他还需要什么荣誉呢?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休息、安静和自由”,他希望结束这场战争,得到休息、安静和自由;但是当炮兵指挥官要求再调兵时,“‘他们还嫌不够,’拿破仑皱起眉头,声嘶力竭地说,‘那就再给他们一些。’”,他又声嘶力竭起来、情绪激动起来;“他骑马巡视尸横遍野、伤员成堆的战场,他知道这是由他的意志造成的。他瞧着这些伤亡的官兵,计算着几个俄国人抵一个法国人。他自欺欺人,认为一个法国人要抵五个俄国人,并因此而陶醉”,骑马巡视战场看到自欺欺人的胜利时,他又高兴起来、陶醉起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答问题的能力。没有损害小说的艺术性,理由如下:①小说原本是以第三人称叙事,而作者直接站出来评论拿破仑是“作者独白”式的叙述,这样的评论式叙述穿插在文中之中,如他声嘶力竭地要调兵对付俄国人,要“再给他们一些”时,后面有作者的一段评论,“这个人应负的责任比谁都多。他的理智和良心不仅在这一天、这一小时变得暗淡无光,直到生命的末日,他永远无法理解真、善、美,无法理解自己倒行逆施、灭绝人性的行为的意义”,揭示了拿破仑直到死亡都没有反思自己灭绝人性的行为;还有文章结尾,在写了拿破仑的回忆录之后,作者评论到“他命定要担任各国人民刽子手的可悲角色,却自欺欺人地说,他行动的目的是为各国人民谋福利……”。这样的评论与小说的客观描写结合起来,交替使用,有利于全方位的塑造人物形象,突显小说主题。②作者对拿破仑的评论是站在一定高度的、“全知性”的,如“他命定要担任各国人民刽子手的可悲角色,却自欺欺人地说,他行动的目的是为各国人民谋福利”,揭示拿破仑的侵略本质;“他狂妄地承担这事的全部责任,而他那丧失理智的头脑还在替自己辩解,说什么几十万阵亡的人中,法国人少于黑森人和巴伐利亚人”,深入剖析拿破仑的内心世界。总之,作家用“全知法”,对人物进行评论,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进行心理剖析,彰显人物性格。③作者对拿破仑的评论“他永远无法理解真、善、美,无法理解自己倒行逆施、灭绝人性的行为的意义”,对美与丑、崇高与卑下直接进行评论;小说大段引用了拿破仑的回忆录,对拿破仑的心理描写则是虚构手法。这样把历史与虚构等引入到作品中去,形成了这部伟大而完整的史诗作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齐有田单,襄王得国。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问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问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周公摄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毋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桓公:“善。”(节选自《说苑·尊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B.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C.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D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汤武,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并称,文中孔子借与汤武的对比突出“二十五人之智”。B.贱,文中指地位低下,与《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贱”意思不同。C.尸禄,指不做事而空受俸禄。文中“尸禄之臣”即指贪图地位而不干事的人D.俎,砧板,与《鸿门宴》中“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列举魏无忌、蔺相如、田单等人的事例,意在说明贤俊之士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B.孔子听说荆公子十五岁相荆后,即派人打听此事,并认为用其治理国家,亡国将不可避免。C.齐桓公使管仲“贵”“富”“亲”体现了其对俊士的倚重,这是齐“霸天下”的重要原因。D.周公摄天子之位七年,得到众多贤士支持和帮助,这与他不“骄”“吝”的品格有关。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14.当齐桓公询问管仲“酒腐于爵,肉腐于俎”会不会影响自己霸业时,管仲的主张是什么?【答案】10.D11.B12.B13.(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14.对霸业没有妨害,重要的是要知贤用贤、信任贤士。【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要想平治天下且流芳百世,必须尊重贤能之人,礼贤下士。朝中若没有贤臣,犹如鸿鹄没有翅膀,即使有翱翔千里的愿望,也无法抵达心之所向。“尊贤”和“下士”是两个动宾结构的短语,由“而”连接,是强调君王的做法,如与“夫”连用则语意不通,又可得“夫”是一个发语词,此处表假设,应放在句首,引领句子,故应在“夫”前断句。排除BC。“其意之所欲至”作“致”的宾语,意思是抵达心之所向。两者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贱”,指地位低下。句意: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与文中的“贱”意思相同。D.“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意思也是砧板。句意:如今人家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故选B。【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亡国将不可避免”说法错误。原文“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应理解为:以此来治理天下,可以避免他的见识浅薄。也就是孔子认为荆公子借助这些人的智慧和能力来治理天下,可以避免他的见识浅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配合适当。(2)“道”,宗旨;第一个“明”,彰明;“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当齐桓公询问管仲“酒腐于爵,肉腐于俎”会不会影响自己霸业时,管仲的主张在文中是这样表达的,“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意思是这些事不足挂齿,对霸业也没什么妨害。又从后文“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可知,管仲认为要知贤用贤、信任贤士,否则就会危害霸业。参考译文:君王要想平治天下且流芳百世,必须尊重贤能之人,礼贤下士。朝中若没有贤臣,犹如鸿鹄没有翅膀,即使有翱翔千里的愿望,也无法抵达心之所向。所以遨游江海的人要依靠船舶,行远路的人要依靠车乘,想称霸天下的人要依靠贤臣。魏国有公子无忌,割地失而复得;赵国有蔺相如,秦国就不敢出兵进犯;齐国有田单,使襄王得以复国。由此看来,国家没有贤能俊杰辅佐,而能成功立名、国泰民安,使即将断绝的朝代延续下去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家不追求大,务必赢取民心;佐臣不追求多,务必得到贤能俊杰。赢取民心的君王,百姓自然追随;有贤能俊杰辅佐的君王,士人自然归附。荆公子十五岁时就做了楚国国相,孔子听闻此事,便派人前去打听。差人回来说:“荆公子廊下有二十五才智出众的学士,堂上有二十五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孔子说:“集合二十五人的智慧,则比商汤、周武王还要高明;合并二十五人的能力,则会超越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可以避免他的见识浅薄!” 齐桓公派管仲治理国家,管仲答:“地位卑贱的人不能管理地位高的人。”齐桓公就让他做了上卿,而国家仍然没治理好。齐桓公问:“是什么缘故呢?”管仲答:“穷人不能驱使富人。”齐桓公就把齐国一年的市租都赐给他,国家仍然没治理好。齐桓公说:“是什么缘故?”答:“关系疏远的人不能制约关系亲近的人。”齐桓公就尊他为仲父,齐国从此太平,并且称霸天下。周公旦代理朝政七年时间,他拜见过的,以师礼相待的贫寒人士就有十二人,他优先接见的身居陋巷茅屋的人就有四十九位,随时为他献上良策的就有上百人,受教化的士人有上千人,在馆驿里等着朝见他的有上万人。在这个时候,如果周公旦骄傲且吝嗇,那么天下贤士前来拜见的就少了;即使有人来投奔,也必定是贪图地位不干事的人。空受俸禄不做事的臣子,无法使君王长存。齐桓公问管仲说:“我打算让杯中的酒变质,砧板上的肉腐败,这样不会妨害我的霸业吧?”管仲答:“这些事不足挂齿,对霸业也没什么妨害。”齐桓公说:“如何会妨害霸业?”管仲答:“不能识别圣贤,会妨害霸业;识别了而不任用,会妨害霸业;任用了却不能委以重任,会妨害霸业;委以重任了却又不信任,会妨害霸业。”齐桓公说:“说得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枕上陆游枕上三更雨,天涯万里游。虫声憎好梦,灯影伴孤愁。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明年起飞将,更试北平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能够听到三更之雨,其实是暗示其辗转反侧、孤愁难眠的情况。B.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背井离乡之中,从“天涯万里游”即可推出。C.“虫声憎好梦”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虫鸣声让诗人更加难以入眠。D.“飞将”指李广,表达了诗人希望当下出现李广这样的名将的想法。16.起承转合是格律诗的常见章法结构。诗中是如何进行“转”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诗歌在首联写夜不能寐、神游万里的失眠之状,颔联写虫声搅梦、独伴孤床的愁苦之情,颈联写收复国土、还我河山的忧国之思之后,尾联则一扫前面悲苦之态,以壮怀激烈的情感态度,抒发了自己欲效法前贤、决战疆场的报国之志。通过这一“转”,全诗感情逐渐开朗,充满战斗豪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法有误。“虫声憎好梦”一句用“憎”这一本该属于人的情感来形容虫子,是运用了拟人手法。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转”通常是指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等,据此,从诗歌中找出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之处,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写作此诗时,陆游正在成都赋闲,并于八月得到第二年终于要差知叙州的任命。诗人不能不有所感触,以致长夜难眠。因此,此诗前三联中,诗人借午夜所思,表达其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入蜀七年,离家万里,却无功于国,徒剩孤愁,此其一;差知叙州,身离前线,有心灭胡,计将安出?此其二。在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人于冬夜孤愁难眠的心情和报国无门的深沉忧愤。但是,令人钦佩的是,万般无奈之中,诗人不失信心,因此尾联“明年起飞将,更试北平秋”实现了一个情感上的转折。通过这一联,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固有的人生信念,而是以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自期,既有他对未来的执着期待,也有对北伐破贼的英雄人物出现的强烈渴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家重视自我反省,曾子每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自省对完善人格学问、提高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景、情、理于一体,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着人世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或抒不尽的愁情,或喻时光的流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人生代代无穷已④.江月年年望相似⑤.世间行乐亦如此⑥.古来万事东流水(示例二: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示例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示例四: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示例五: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已”“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有数不清的乐趣。在我,以买菜为乐。徜徉于偌大的肉菜市场,看白菜嫩翠,黄瓜鲜绿,西红柿红若火焰,大莲藕长似玉臂,葱苗蒜瓣,杂陈斑驳之巷,黄鸡白鹅,引颈烦嚣之市。________,眼花缭乱之乐也。东站站,西走走,南瞧瞧,北望望,由我评头品足,挑肥拣瘦;任我说东道西,论斤讨两,无须________,不必字斟句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之乐也。买菜回来,即行下厨点火升烟,或小炒,或清蒸,或油煎。或特作麻辣豆腐,酱拌黄瓜一碟,鸡蛋鱿鱼汤一碗。买喜爱之菜,作喜欢之味,合家一桌,你品我尝,________之乐也。有此数乐,等同于是一番难得的享受。因此,每逢节假日,我都争着上街买菜。妻子女儿笑说,世上有千种兴趣万种嗜好,很少有像我这样以买菜为乐的。我说,人各有其乐,我这买菜之乐,可也是有些来历的哟!从前,我经历过那么多贫乏的日子,怎么能不以今天的丰盛繁富为乐呢;从前,我经历过那么多单调的日子,怎么能不以今天的斑斓蓬勃为乐呢;从前,我经历过那么多憋闷的日子,怎么能不以今天的舒心畅怀为乐呢!18.给文中加点的“看”加上主语“我”也是通顺的,可为什么没有加“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不加主语“我”,除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外,还可以引导广大读者一起想象、感受市场物资之丰富,以及其带来的喜悦之情;②加主语“我”,是从“我”的视角看市场,视线被限制住了,窄化了语言的表现力。19.①目不暇接(给)、琳琅满目、应接不暇②谨言慎行、谨小慎微、小心谨慎、时时留心③津津有味、有滋有味20.“从前”与“今天”的生活形成前后对比,“怎么能不”表达了反问之意,三组对比和反问又构成排比,作者在强烈对比和层层蓄势中表现出了今昔生活变化之大,蕴含了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和快乐,也从侧面写出了国家的发展。【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不加主语“我”,表达的意思没有变化,但是这个“看”的主体就更广泛了,似乎面对的是大家,有利于引导广大读者一起想象、感受市场物资之丰富,以及其带来的喜悦之情; 如果加上主语“我”,就把“看”的主体限制了,仅仅从“我”的视角看市场,窄化了语言的表现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语境“白菜嫩翠,黄瓜鲜绿,西红柿红若火焰,大莲藕长似玉臂,葱苗蒜瓣,杂陈斑驳之巷,黄鸡白鹅,引颈烦嚣之市”可知,肉菜市场菜类丰富,应填写表丰富或令人看不过来之意的成语,可选“目不暇接(给)、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目不暇接(给)”,眼睛已经没有空闲时间看别的了。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多指美景节目)。“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第二空,根据语境“不必字斟句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之乐也”分析,在菜场应很随意,不必很小心谨慎,可选“谨言慎行、谨小慎微、小心谨慎、时时留心”。“谨言慎行”,指说话小心,行动谨慎;常用于形容人言行小心谨慎。“谨小慎微”,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时时留心”,时时小心、当心。第三空,根据语境“买喜爱之菜,作喜欢之味,合家一桌,你品我尝”“乐”可知,此处应填写表品尝食物之意的成语,可选“津津有味、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有滋有味”,十分有味道,生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前”与“今天”的生活构成对比,“从前”的生活“贫乏”“单调”“憋闷”,“今天”的生活“丰盛繁富”“斑斓蓬勃”“舒心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怎么能不”表达了反问之意;三组对比和反问又构成排比,作者在强烈对比和层层蓄势中表现出了今昔生活变化之大,蕴含了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和快乐,也从侧面写出了国家的发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确实越来越快,对生活品质的期许,那些没有完成的梦想……都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换取,身体健康则是这一切拼搏的资本。有些人尽量挤出时间健身,却在一日三餐上能省就省;有些人生怕自己在快餐外卖的补给模式下营养不良。于是,①。但不能够合理膳食,光吃营养素,②?大多数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素的临床试验,并没有显示出其对非营养缺乏相关性慢性疾病的预防有明显的益处。相反一些试验表明,一些营养素的补充量超过建议的膳食参考摄入量时,可能会有害健康。③ ,而且相对于通过营养素来获得维生素和矿物质,从食物中获得营养对身体的益处要更多,食物中的微量营养物质通常能更好地被身体吸收。健康膳食可提供一系列最佳比例的营养物质,这是与高度浓缩形式分离出来的化合物的营养素不一样的。事实上,更多研究表明饮食模式和特定食物类型与健康的关系,比单独的营养素摄入量更加紧密。不过,一般人虽然不建议经常补充微量营养素,但高风险人群仍可能有针对性的补充,因为这些人的营养需求可能无法单靠饮食来完成。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般人虽然不建议经常补充微量营养素,但高风险人群仍可能需要有针对性的补充,因为这些人的营养需求可能无法单靠饮食来完成。B.一般人虽然不建议经常补充微量营养素,但高风险人群仍可能有针对性的补充,因为这些人的营养需求可能无法单靠饮食来满足。C.虽然一般人不建议经常补充微量营养素,但高风险人群仍可能需要有针对性的补充,因为这些人的营养需求可能无法单靠饮食来满足。D.虽然一般人不建议经常补充微量营养素,但高风险人群仍可能有针对性的补充,因为这些人的营养需求可能无法单靠饮食来完成。【答案】21.①营养素就成了这些人的必备选择;②真的可以避免营养缺乏吗(身体真的能够健康吗);③营养素不仅不能代替健康饮食。22.C【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语境说有些人怕在快餐外卖的补给模式下营养不良,那肯定需要补充某种营养;再结合下文“光吃营养素”可知,营养素成了这些人补充营养的必需品。可填:营养素就成了这些人的必备选择;第二空,此处是个问题,根据后文“并没有显示出其对非营养缺乏相关性慢性疾病的预防有明显的益处”,相反补充过量反而可能有害健康,可见探讨的是吃营养素到底是不是真能补充营养。可填:真的可以避免营养缺乏吗;或者身体真的能够健康吗;第三空,后面有“而且”,此处应用“不仅”照应;主语应该是“营养素”,后面比较的是吃营养素和健康饮食哪个对身体好,可见这里是说营养素不能代替饮食。可填:营养素不仅不能代替健康饮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虽然”应该放到“一般人”前面; 成分残缺,“高风险人群仍可能有针对性的补充”,应在“可能”后加“需要”;搭配不当,“需求”与“完成”不能搭配,应将“完成”改成“满足”。全部修改正确的是C项。故选C。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久前,“汉语盘点2022”正式揭晓,“稳”当选年度国内字。扫视这个“稳”字,如同翻阅一年来的相册,眼前就会重现2022年的一个个难忘瞬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是“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冷静,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的从容,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自信,给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确定性的信心。假如2023年初你被聘为“汉语盘点2023”年度国内字的预测评委,要从“奋”“活”“新”“燃”(萌生出热血沸腾的感觉)中确定一个字推荐给主评委,你选择哪一个字?并写出你拟推荐的理由和你对2023年的期望预测,以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为时代注脚“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岁月难捱,终抵不过时间的流逝,2022年终究成为过去,2023年也已迎来新生。如今,正是我们的时代,擦亮时代的底色,为时代注脚,愿你我与时代同行,不断奋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难字当头,苦拼实干,我认为“奋”字最能当选“汉语盘点2023”年度热词。这一年,我们将用奋斗向世人证明:“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想想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青春澎湃,想想“月球基地”的翩然落起,这一切由“不可能”到“可能”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坚实奋斗?他们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精神”。正如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正是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奋斗挺起了中国的脊梁,因为他们,这个时代更加伟大。然而如今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早已漠视了这些伟大,淡忘了这些英雄?甚至偏执地认为所有的努力到头来都不及“杨超越”的附身,将美好的未来寄希望于“锦鲤”。我们不禁感叹这个时代怎么了?我想时代并没有变化,变的只是这些人的内心,因为奋斗实苦,自然只对幸运情有独钟。但他们不知成绩取得的背后哪里能靠幸运? 过去的2022年,我们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戍边烈士陈祥榕对祖国的真情告白,短短数字却感动了无数人。我们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青年代表的铮铮誓言。在疫情防控一线,众多“90后”“00后”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他们以“逆行”的方式,用生命守护生命,让每一次星夜奔跑变得更加有价值、有意义。在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中,广大青年不怕苦、不畏难,甘于扎根山村支教、支农、支医,以青春年华义无反顾地扛起了社会责任的大旗。而在2023年,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奋斗者,公益路上的“先行探路人”,坚守平凡岗位的警察、司机、记者、护士、教师、邮递员,送蛟龙潜水、嫦娥飞天的科研工作者,戍国卫边的国家英雄,隐秘而伟大的国安尖兵……正是他们,将“奋斗”二字落到实处,让激情、梦想写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写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每一个地方,才能在2023年让青春之花在担负民族复兴重任中绚丽绽放。沧海横流,奋斗方显本色,在波澜壮阔新时代画卷中,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唯有双脚站立的土地才为你所拥有,也只有奋斗出来的成就才最经得起考验,那些靠“幸运”巧取的成功又怎能让你感到踏实?“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我们敢闯敢拼,不断奋斗。当我们在一张张试卷的堆积下,熬过了无数个日夜时;当我们在一次次考试中身心俱疲时;当我们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时,请别停下脚步,想想那些脊梁、英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奋斗无大小,我们都在一道努力,都在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在用自己奋斗的脚步追梦圆梦,为时代写下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时代注脚,用奋斗指引方向。请记住:“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汉语盘点2022”的结果——“稳”当选年度国内字为契机,要求预测能代表2023年中国国情的年度字。材料中,“稳”之所以能代表2022年中国国情,是因为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云变幻时刻,中华民族面对疫情乱象,能以人民为重,冷静处理;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裁,能以坚韧从容的态度应对困难,化危为机;面对敌意与欺压,能以自信的态度展示大国崛起的力量。而“奋”“活”“新”“燃”这几个字,体现了疫情结束后的2023年,在经济、民生、外政等方面展现出的涅槃重生、奋发向上的全新活力。因此,不论选哪个关键词都可以,只要能抓住思想核心言之有理即可。 对此,若选择“奋”,则要着重抓住“奋”字体现的国人奋发向上、勇于奋斗的精神去展开,首先解释“奋”字体现的丰富精神意蕴,然后举一些能体现2023国人拼搏奋斗的真实事例辅助论证。“燃”也如此,重点在于展现热血沸腾、激情奋斗的国民精神。若选“活”“新”,则可重点体现疫情结束后,国家在经济、外校等各方面重新恢复生机活力,一切欣欣向荣的场景。写作时注意明确给出具体的一个推荐词,并说明清楚理由及对2023年的期望预测。立意:1.2023年度词语,是涅槃新生的“新”。2.2023年度词语,是重新“燃”起的希望。3.2023年度词语,是“奋”发的勇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