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7369

大小:45.8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用户名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度高二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加之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有道是,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节庆之一,伴随着中华民族对外文明交往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春节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如今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新春舞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逛庙会,捞鱼生,热闹非凡。而大多数过春节的美国人、英国人,则喜欢在家中布置诸如中国结、春联等新春装饰,参加华人社区举办的欢庆活动,看巡游,放烟花,品尝中国传统美食等。在法国,每逢春节,不仅是华人聚居区,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会挂上大红灯笼,一些知名连锁超市会开辟专柜销售中国食品。加拿大多伦多的“中西汇粹”新年音乐会迄今已举办16届,用音乐会迎接新春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在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沙特、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春节文化传递出的喜庆感、包容性、互动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距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7年曾计算过中国春运的里程数,当年春运总里程达到12亿公里,约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8倍,几乎相当于飞到土星度了个假。海外媒体之所以特别关注中国春运,并不仅仅是因为对这个“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集体活动”产生新奇感,更是因为亲情与分享是全人类的共同情结。 不论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西方国家,还是受儒释道合流思想影响且更具集体主义观念的中国,不论是根植于乡土文明的“大家族”,还是工业化、城市化变革之下的“小家庭”,在重要的节日里与父母、爱人、子女的团聚之意,是四海共通之心。而春节所反映出的恰恰是人们对家的极致追求。放眼我们这个“地球村”大家庭,正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中国春节文化里所包含的对家的无比珍视,对幸福、平安、和平等价值的高度认同,也是全人类的共网信仰和追求,这是中国春节能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春节能被全世界接纳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不同的仪式感成为人们不断寻求新的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所以,即便对中国春节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一知半解,但多一个能获得仪式感的途径、多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也是喜闻乐见的。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聚变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已然成为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中国与世界对话的一扇重要窗口。在这个拥有“两头春”、象征着双重祥瑞的兔年伊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既传统又现代、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中华节庆,将承载着欢乐,寄寓着希望,祝福世界更加美好,并以生机勃勃的姿态带给世界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摘编自中国青年网2023年1月25日《中国春节何以走向世界》)材料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端午节的众多别名不难看出,经过时间河床的沉淀,这一古老节日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包制形状不一、口味各异的粽子,参与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节方式。可以说,端午节就像一条纽带,连接历史和当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既来自于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更得益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以更大的历史视角观之,端午节的精神内核历经千年依然生动地存续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断衍生出“新民俗”,这本身就是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优秀文化,需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俗活动,也要采取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比如,《端午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深度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描摹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创新视听呈现,引发观众共鸣。这启示我们,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打造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的重要方式。期待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创新表达和创意呈现,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6月2日《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气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伴随着中华民族对外文明交往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春节已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B.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亚洲文化圈到欧美文化圈,中国春节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大多数国家和地区。C.海外媒体之所以特别关注中国春运,并不是因为对春运产生新奇感,而是因为亲情与分享是全人类的共同情结。D.中国春节具有能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和能被全世界接纳的情感基础,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中华节庆。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午节既有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又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B.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从它有着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等众多别名就可以看出来。C.端午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体现在其精神内核历经千年依然生动地存续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断衍生出“新民俗”。D.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必须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创新视听呈现方式,这样才能引发观众共鸣。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一项是()A.海豚出版社发行《甜甜蜜蜜中国年》绘本。B.清明祭祖、端午节吃粽子、重阳登高。C.中央电视台举办“中秋诗会”活动。D.“汉风陶俑虎年吉祥物”潮流手伴流行。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春节能够走向世界的原因。5.两则材料都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C2.D3.B4.①春节文化传递出的喜庆感、包容性、互动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距离;②春节满足了人们对亲情(家庭、团聚)的普遍渴望,对幸福、平安、和平等价值的高度认同;③春节满足了人们对仪式感的普遍追求;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5.材料一着眼于中国(民族)与世界,侧重论述中国春节何以走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材料二着眼于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以端午节为例,侧重论述在新时代怎样让中国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并不是因为对春运产生新奇感,而是因为亲情与分享是全人类的共同情结”错。材料一第五段“海外媒体之所以特别关注中国春运,并不仅仅是因为对这个“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集体活动”产生新奇感,更是因为亲情与分享是全人类的共同情结”,可看出“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原文“不仅仅是……更是”为递进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必须……创新视听呈现方式”错。材料二第三段“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打造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的重要方式”,可看出没有说“创新视听呈现方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1段为观点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A.“海豚出版社发行《甜甜蜜蜜中国年》绘本”,是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绘本形式相结合,可支撑观点。B.“清明祭祖、端午节吃粽子、重阳登高”,是传统节日的习俗,没有创新点形式,不能支撑观点。C.“中央电视台举办‘中秋诗会’活动”,是将传统诗词与现代电视节目相结合,可支撑观点。D.“‘汉风陶俑虎年吉祥物’潮流手伴流行”,是将传统文化中的汉风陶俑形式与现代吉祥物潮流手伴相结合,可支撑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中国春节能够走向世界的原因: ①材料一第四段“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春节文化传递出的喜庆感、包容性、互动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距离”,据此分析出,春节文化传递出的喜庆感、包容性、互动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距离;②材料一第六段“在重要的节日里与父母、爱人、子女的团聚之意,是四海共通之心。而春节所反映出的恰恰是人们对家的极致追求。……中国春节文化里所包含的对家的无比珍视,对幸福、平安、和平等价值的高度认同,也是全人类的共网信仰和追求,这是中国春节能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春节能被全世界接纳的情感基础”,据此分析出,春节满足了人们对亲情(家庭、团聚)的普遍渴望,对幸福、平安、和平等价值的高度认同;③材料一第七段“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不同的仪式感成为人们不断寻求新的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所以,即便对中国春节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一知半解,但多一个能获得仪式感的途径、多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也是喜闻乐见的”,据此分析出,春节满足了人们对仪式感的普遍追求;④材料一第八段“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聚变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已然成为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中国与世界对话的一扇重要窗口”,据此分析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两则材料关于中国传统节日论述的侧重点的不同之处:材料一第一段“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加之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第二段“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节庆之一,伴随着中华民族对外文明交往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春节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第四段“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春节文化传递出的喜庆感、包容性、互动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距离”,第六段“中国春节文化里所包含的对家的无比珍视,对幸福、平安、和平等价值的高度认同,也是全人类的共网信仰和追求,这是中国春节能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春节能被全世界接纳的情感基础”,第八段“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聚变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已然成为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中国与世界对话的一扇重要窗口”。据此分析出,材料一着眼于中国(民族)与世界,侧重论述中国春节何以走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第二段“端午节就像一条纽带,连接历史和当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第三段“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既来自于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更得益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以更大的历史视角观之,端午节的精神内核历经千年依然生动地存续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断衍生出‘新民俗’,这本身就是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优秀文化,需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俗活动,也要采取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打造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的重要方式”。据此分析出,材料二着眼于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以端午节为例,侧重论述在新时代怎样让中国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节选)①列夫·托尔斯泰玛丝洛娃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她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没什么,挺好。”她说。“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好什么呀?”她问。“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接着微微一笑。“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象瞅着他的脸,又象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们好象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玛丝洛娃回到放有八张童床的病房里开始铺床。她铺床单的时候腰弯得太低,脚底一滑,差点儿跌一跤。一个脖子上扎着绷带的男孩,正在休养,看见她差点儿跌一跤,笑起来,玛丝洛娃也忍不住,在床边上一坐,发出响亮而富有感染性的笑声,逗得几个孩子都哈哈大笑。这天白天,当房间里没有人时,玛丝洛娃几次从信封里取出照片,欣赏一下。晚上下班以后,她回到同另一个助理护士合住的房间里,又把照片从信封里取出来,含情脉脉地一动不动仔细察看着照片上的那几个人、他们的服装、阳台的台阶、灌木丛,以及灌木丛前面他的脸、她的脸和两位姑妈的脸,看了好半天。她看着这张发黄的褪色照片,怎么也看不够,特别是对她自己,对她那张额上鬈发飘飞的年轻美丽的脸看得出了神。她看得这样专心致志,连那个跟她同住的助理护士走进屋子,她都没有发觉。“这是什么?是他给你的吗?”身体肥胖、心地善良的助理护士弯下腰来看照片,问道。“难道这是你吗?”“不是我又是谁?”玛丝洛娃笑吟吟地瞧着同伴的脸说。“那么这是谁?就是他?这是他母亲吗?”“是姑妈。难道你认不出来?”玛丝洛娃问。“怎么认得出来?整个模样都变了。我看离现在都有十年了吧!”“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说。她的活泼样儿顿时消失,脸色变得阴郁,眉毛之间凹进去一条皱纹。“怎么样?那边的生活一定很轻松吧?”“哼,轻松,”玛丝洛娃闭上眼睛,摇摇头说,“比服苦役还要苦。” “那为什么不抛下这种生活呢?”“抛是想抛的,可是办不到。说这些做什么!”玛丝洛娃说着,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好容易忍住愤怒的眼泪,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同伴的话使地想起她现在的处境,也使她想起当年在那边的生活,那些痛苦的夜晚,特别是谢肉节的夜晚。她想起那天她穿着一件酒迹斑斑的袒胸红绸连衣裙,蓬乱的头发上系着一个大红蝴蝶结,精疲力竭,浑身虚弱,喝得醉醺醺的,直到深夜两点才把客人们送走。她在那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弹钢琴女人旁边坐下,向她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弹钢琴女人也诉说她处境的苦恼。她们立刻决定抛弃这种生活。她们以为这个夜晚已经过去,刚要走散,忽然听见有几个喝醉酒的客人在前厅喧闹。一个穿燕尾服、系白领带的矮小男人,满头大汗,酒气熏天,打着饱嗝,走过来一把搂住她的腰。他们旋转,跳舞,叫嚷,喝酒……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过着同样的日子。一个人怎么能不变!归根结蒂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对他的旧恨顿时又涌上她的心头。她真想把他训斥一番,痛骂一顿。她后悔今天错过机会没有再对他说:她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她决不受他欺骗,不让他在精神上利用她,就象从前在肉体上利用她那样,也不让他借她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她在走廊长凳上坐了一会儿,然后回到小屋子里,为自己饱经沧桑的身世哭了好半天。(选自《复活》第二部第13章,有删改)【注释】①节选部分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医院去看望任助理护士的玛丝洛娃。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玛丝洛娃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时,本不想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说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行为内心有所触动。B.玛丝洛娃离开聂赫留朵夫时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反映出她此时的拘谨与羞怯。C.“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的话道出了内心的痛苦与愤恨:就是在“那个地方”,就是“那个人”,把她的一生毁掉了。D.最后一段表明,玛丝洛娃当时受生活逼迫,根本没有办法与那种墮落的生活决裂,也没有勇气真正摆脱那种生活。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真实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文中对玛丝洛娃晚上回到房间独自一人看照片时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玛丝洛娃对美好往昔的怀念。C.教材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在“你”“您”之间转换,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本文一直称“您”,表现他对她的亲昵与尊重。D. “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这一连串动作生动地展现出玛丝洛娃内心痛苦。8.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都一样”各有怎样的内涵。9.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答案】6B7.C8.第一处:玛斯洛娃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她在外面的生活不一定比监狱生活好,如今她在与他人的互相关爱里获得了精神的满足,所以能否从监狱中出去对她而言都一样;第二处:聂赫留朵夫说“都一样”的意思是不管玛丝洛娃能否被释放,他都会一样兑现自己的诺言。9.①开头部分玛斯洛娃见到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表情“拘谨,羞怯”“接着微微一笑”等几处描写,表明玛丝洛娃心里的得意;②中间部分病房中玛丝洛娃“发出响亮而富有感染性的笑声”以及在房间里欣赏照片的细节,表明她心情的愉悦;③结尾部分与助理护士的对话,让她陷入对往昔生活的痛苦回忆,内心又充满恨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拘谨与羞怯”错,根据原文“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可知,玛丝洛娃此刻是得意神气。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亲昵”错,本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一直是“您”有尊重、客气、疏离等情感,没有亲昵之情。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第一处的“都一样”: 根据原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对话“‘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好什么呀?’她问。‘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可知,玛斯洛娃所说的“都一样”是她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她在外面的生活不一定比监狱生活好,监狱里也有很多好人。根据后文“玛丝洛娃回到放有八张童床的病房里开始铺床。她铺床单的时候腰弯得太低,脚底一滑,差点儿跌一跤。一个脖子上扎着绷带的男孩,正在休养,看见她差点儿跌一跤,笑起来,玛丝洛娃也忍不住,在床边上一坐,发出响亮而富有感染性的笑声,逗得几个孩子都哈哈大笑”可知,当下,玛丝洛娃在这里与他人的互相关爱,友好生活,她也由此在这里获得了精神的满足。第二处的“都一样”:根据原文聂赫留朵夫的话“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可知,聂赫留朵夫说“都一样”的意思是不管玛丝洛娃能否被释放,他都会按照自己以前对玛丝洛娃的承诺兑现自己的诺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开头部分“玛丝洛娃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对玛斯洛娃见到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表情“拘谨,羞怯”,在到他们谈话时“‘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接着微微一笑”对玛丝洛娃“接着微微一笑”等几处的描写,表明玛丝洛娃见到聂赫留朵夫时心里的得意。中间部分“玛丝洛娃回到放有八张童床的病房里开始铺床。她铺床单的时候腰弯得太低,脚底一滑,差点儿跌一跤。一个脖子上扎着绷带的男孩,正在休养,看见她差点儿跌一跤,笑起来,玛丝洛娃也忍不住,在床边上一坐,发出响亮而富有感染性的笑声,逗得几个孩子都哈哈大笑”对工作在病房中的玛丝洛娃“发出响亮而富有感染性的笑声”以及“这天白天,当房间里没有人时,玛丝洛娃几次从信封里取出照片,欣赏一下。晚上下班以后,她回到同另一个助理护士合住的房间里,又把照片从信封里取出来,含情脉脉地一动不动仔细察看着照片上的那几个人、他们的服装、阳台的台阶、灌木丛,以及灌木丛前面他的脸、她的脸和两位姑妈的脸,看了好半天。她看着这张发黄的褪色照片,怎么也看不够,特别是对她自己,对她那张额上鬈发飘飞的年轻美丽的脸看得出了神”对在房间里玛丝洛娃欣赏照片的细节描写,表明她心情的愉悦。根据原文“‘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说。她的活泼样儿顿时消失,脸色变得阴郁,眉毛之间凹进去一条皱纹。‘怎么样?那边的生活一定很轻松吧?’‘哼,轻松,’玛丝洛娃闭上眼睛,摇摇头说,‘比服苦役还要苦。’‘那为什么不抛下这种生活呢?’‘抛是想抛的,可是办不到。说这些做什么!’玛丝洛娃说着,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好容易忍住愤怒的眼泪,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同伴的话使地想起她现在的处境,也使她想起当年在那边的生活,那些痛苦的夜晚”,表明玛丝洛娃欣与助理护士的对话让她陷入对往昔生活的痛苦回忆;结尾部分“归根结蒂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对他的旧恨顿时又涌上她的心头。她真想把他训斥一番,痛骂一顿。她后悔今天错过机会没有再对他说:她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她决不受他欺骗,不让他在精神上利用她,就象从前在肉体上利用她那样,也不让他借她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表明玛丝洛娃内心又充满恨意的心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②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色。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③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困,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式,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④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选自《墨子·尚贤》,有删节)材料二: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选自《墨子·兼爱》)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古有脸色、面子、容貌、以色相事人者、色彩等义项,文中指以色相事人者。B.爵位指君主国家贵族的封爵和等级,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C.“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中的“正”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D.“以实官府”中的“实”和《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意思相同。1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①段墨子提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就应该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B.材料一第③段墨子指出了贤者治国、长官治邑在法治、财政、民生、交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C.材料一第④段墨子强调只有给予贤者爵位、蓄禄、政令这“三本”,才是真正意义上尊崇贤人。D.两则材料中的“尚贤”“兼爱”是墨家重要的政治主张,以解救时弊为目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14.材料一第②段围绕古者圣王尚贤任能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答案】10.C11.D12.B13.(1)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积攒豆粟,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2)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14.①选拔公正(不偏私)②谨慎考察③量才而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举而上之”“富而贵之”结构一样,所以“富而贵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官长”只一个词语,是指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所以“官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C.正:严正。句意:所以国家治理得好而刑法严正。正:匡正、端正。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两个“正”意思不同,选项正确。D.实:充实。句意:以充实官家府库。实:容下,装下。句意: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两个“实”意思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交通”无中生有,“与四邻诸侯交接”指的是外交。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蚤”,同“早”;“莫”,同“暮”,傍晚;“耕稼树艺”,翻耕种植;“菽粟”,泛指粮食;“是以”,所以。(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判断句;“治”,治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意思是“于是人民相互劝赏而畏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这便叫进贤”,据此可得出选拔公正(不偏私)。原文“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意思是“之后圣人听贤人的言语,考察他的行为,察看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事能”,据此可得出谨慎考察。原文“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色”意思是“因此,可以让他治国的,就让他治国;可以让他居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县的,就让他治县”,据此可得出量才而用。参考译文:材料一①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希望永久保持而不失,却怎么看不到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 ②所以古时的圣王很尊崇贤人而任用能人,不偏私父兄,不偏重富贵,不宠爱美色。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于是人民相互劝赏而畏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这便叫进贤。之后圣人听贤人的言语,考察他的行为,察看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事能。因此,可以让他治国的,就让他治国;可以让他居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县的,就让他治县。凡是派去治理国家、官府、邑里的,都是国家的贤人。  ③贤人治理国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审听刑狱,处理政务,所以国家治理得好而刑法严正。贤人长官,晚寝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以充实官家府库,所以国库充实而财用不散。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积攒豆粟,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因此国家治理得好而刑法严正,官府充实而万民富足。上能洁治酒食,去祭祀上帝鬼神,外能制造皮币,与四邻诸侯交往;内可以使饥者得食,劳者得息,能够供养自己的百姓,外可以招徕天下的贤人。所以上则天帝鬼神给他赐富,外则诸侯与他结交,内则万民亲附,(外则)贤人归顺。因此谋事有得,做事能成,自守坚固,出征强大。从前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统一天下,征伐诸侯,也是用的这样的法则。④既然有这样的法则,但如果不知道用以推行这一法则的方法,那么事情仍然不能办成。所以要立下三项根本(措施)。什么叫三个根本呢?答道:爵位不高,人民不尊敬他;俸禄不厚,人民不信服他;政令不能决断,人民不惧怕他。所以古代圣王给他高的爵位,厚的俸禄,实际的任务,决断的权力。这难道是给臣下以赏赐吗?为的是要把事情办成呀。材料二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木兰花慢·中秋饮酒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①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②,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注释】①《天问》:屈原的作品,通篇是他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事物现象的发问。②汗漫:空泛,不着边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写天色将晓,月亮悠悠西行,不知将行向何处,“可怜”一词流露出词人对中秋月落的愁怨之情。B.“飞镜”句运用比喻,问月亮如飞镜,是谁将它悬系太空;“姮娥”句运用传说,问嫦娥不嫁,是谁将她留下。C.传说月宫中有金蟾戏水,白兔捣药。下片“虾蟆”句问如果说月中虾蟆自会游水,那么玉兔何以能在水中自由沉浮。D.下片末句针对月亮的盈亏圆缺现象,问如果一切安然无恙,那么何以一轮圆月却渐渐变成一弯银钩。16.请赏析“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一句的妙处。【答案】15.A16.①这一句的意思是如果说月亮西经海底而重返于人间东方这个传说是真的,则月亮行经海底时,恐怕万里长鲸会纵横冲破月中的玉殿琼楼;②这句话想象新奇,描绘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③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体现出辛词豪放的词风。【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愁怨之情”错。“可怜”此处为“可爱”之意,如“可怜楼上月徘徊”也是此义。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承上文如果说月亮西经海底而重返于人间东方这个传说是真的,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这三句话表现了词的视野广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彻底打破前人咏月的陈规,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纵横触破,玉殿琼楼”,担心大海中长鲸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运用夸张手法,体现出辛词豪放的词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一诗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其中描绘花之美景的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3)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勇担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江流宛转绕芳甸②.月照花林皆似霰③.千里之行④.始于足下⑤.士不可以不弘毅⑥.任重而道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宛”“甸”“霰”“弘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光,是海洋生物发出光亮的自然现象。海洋生物发光,有的是它们呼吸时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如细菌。细菌小得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面貌,可是它却______地利用呼吸氧气的机会,借助这一生理反应,放散出蓝绿色的光彩。科学家把发光细菌收集在一个瓶子里,挂到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的光学大厅里,把整个大厅照得通亮!这一奇特的“细菌灯”使参加博览会的人们______。有的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如小磷虾、糠虾等,个子小,体力弱,没抵敌式器,只好突然发光把敌人照得眼花缭乱,自己抓住良机逃之夭夭。有的是为了给自己照明,寻找食物,同时也引诱喜欢光亮的生物游拢过来,捕而食之。比如,生活在海底的安康鱼,头顶上有一根由背鳍的鳍条演化而成的“钓竿”,伸到头部前面来。“钓竿”末端是发光器,能发出诱惑力很强的光芒。附近的鱼儿经不起这种引诱,满以为是“一盘美餐”,便______地冲上前来,只见安康鱼将“钓竿”往嘴边一抽,倒霉的鱼儿便______地被卷吸进去。海洋生物发出的光,热量消耗少,发光效率高。日光灯、霓虹灯、高压水银灯、电视机的荧光屏、手表上的荧光字码盘等等,都是受到海洋生物发光的启示研制出来的。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钓竿”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夏衍《包身工》)B.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孙犁《荷花淀》)C.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D.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出人意料目不转睛不假思索情不自禁B.不出所料目瞪口呆不顾一切情不自禁C.出人意料目瞪口呆不顾一切身不由己D.不出所料目不转睛不假思索身不由己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A19.C20.①这个句子运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②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将高深的科学知识解说得富有情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钓竿”引号作用,表示特定称谓。A.“芦柴棒”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和“钓竿”引号作用相同;B.“围剿”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引号表示引用;D.“苟活到现在的我”引号表示强调。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出人意料:超出人们的预料,多表示人或事跟人们预想到的很不一致。不出所料:没超出预料;跟预料的一样。根据语境上文“海洋生物发光,有的是它们呼吸时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如细菌。细菌小得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面貌”,下文写它“利用呼吸氧气的机会,借助这一生理反应,放散出蓝绿色的光彩”,超出人们预料,故应该用“出人意料”。第二空,目瞪口呆:瞪着眼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目不转睛:眼珠都不转动一下,形容看得十分专注。根据语境,科学家把发光细菌收集在瓶子里把国际博览会的光学大厅照得通亮,使参加博览会的人们对“细菌灯”觉得惊奇,故应该用“目瞪口呆”。第三空,不顾一切:形容对什么都不考虑、不顾忌。不假思索:用不着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反应敏捷。根据语境“附近的鱼儿经不起这种引诱,满以为是‘一盘美餐’,便______地冲上前来”,强调无所顾忌,故应该用“不顾一切”。 第四空,身不由己:自己的行动不能由自己作主。情不自禁:因激动等原因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根据语境,“只见安康鱼将“钓竿”往嘴边一抽,倒霉的鱼儿便______地被卷吸进去”,强调鱼儿行动不受控制地被卷吸进去,故应该用“身不由己”。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句中“个子小”“体力弱”“眼花缭乱”“逃之夭夭”等词语,赋予海洋小生物人的动作和情态,据此看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句子通过拟人手法,将发光细菌为什么具有发光特征以及发光的作用,用通俗化的语言如“个子小,体力弱,没抵敌式器”,和有趣的语言如“把敌人照得眼花缭乱”“抓住良机逃之夭夭”,解释的清楚明白又有趣味和吸引力。据此看出,此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将高深的科学知识解说得富有情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生的每一阶段,行囊是不一样的,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淡泊的心灵,把功名利禄视为粪土;②,冰释别人的错误和仇恨;如果我们都有一种高尚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都有一份对事业的执着,勤奋于伟大的事业——每个人如果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空闲观赏人生的美好,才有时间品味路边的美景。我们不应该见什么就装什么,不能总想着行囊越重越好,重的行囊不见得就幸福,那些贪官污吏,行囊里什么都有,难道他们过得就幸福?也不应该什么也不装,不能总认为行囊越轻越好,轻的行囊不见得就快乐,那些游手好闲之徒,每天无所事事,难道他们活得就快乐?我说,属于自己的就装,不属于自己的,再珍贵,再耀眼,也别贪婪,行囊装得越简单越好,③,我们就走得越轻松,活得也轻松,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每个人如果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空闲品味路边的美景,才有时间观赏人生的美好。B.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时间观赏人生的美好,才有空闲品味路边的美景。C.每个人如果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时间品味人生的美好,才有空闲观赏路边的美景。D.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空闲观赏路边的美景,才有时间品味人生的美好。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每个人的行囊也不一样;②如果我们都有一腔宽容的胸怀;③因为行囊越简单。【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语病有二:“每个人如果都是这样”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不一样,应把“如果”放在“每个人”前边;“我们才有空闲观赏人生的美好,才有时间品味路边的美景”搭配不当,“观赏”应和“美景”搭配,“品味”应和“人生的美好”搭配。对比选项,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行囊是不一样的”和后文“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分析可知,所填语句应该形容每个人的行囊不一样,因此可填:每个人的行囊也不一样;第二空,结合前文“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淡泊的心灵”和后文“如果我们都有一种高尚的情操”分析可知,所填语句句式应该和这两句一致,应为“如果我们都有……”,能够“冰释别人的错误和仇恨”的应该是“宽容”,因此可填:如果我们都有一腔宽容的胸怀;第三空,结合前文“行囊装得越简单越好”和后文“我们就走得越轻松,活得也轻松”分析可知,此句应该阐述“我们就走得越轻松,活得也轻松”的原因是行囊简单,因此可填:因为行囊越简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耐烦】不急躁;不怕麻烦;不厌烦。(《现代汉语辞典》)②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耐烦,耐烦才能成大器。(曾国藩)③我不希望自己比谁聪明,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勤快一点,耐烦一点。(沈从文)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三则与“耐烦”相关的内容。第一则选自《现代汉语词典》,对“耐烦”进行概念上解释,耐烦与“急躁”、“怕麻烦”、“厌烦”相对,强调做事情戒骄戒躁,有耐心。第二则引用曾国藩对耐烦的认识,曾国藩认为耐烦对人生重大意义,做事、成大器都需要耐烦。第三则材料引用沈从文的话,他对自己的人生期许是比别人勤快一点,耐烦一点,在沈从文看来,耐烦、勤快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不能与他人比聪明,但可以比谁更有耐心做成一件事。综上,材料从“耐烦”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耐烦”的角度介绍耐烦,写作时当扣住“耐烦”这一关键词展开,可以思考为何需要“耐烦”,比如耐烦给我们耐得寂寞的意志品质;耐烦给我们超出凡俗的雄心壮志;耐烦给我们永不服输的坚定信念;耐烦能够成就事业,成就人生等。也可思考如何才能练就耐烦的品质,比如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耐烦,成就人生之美。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耐烦成就人生之美。首先呈现,现在社会中,焦虑、着急和不耐烦成为了常见病,列举了一系列常见的不耐烦的现象来加以说明。反面论证了现代人需要更多的耐烦。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论述耐烦的重要意义,一、耐烦成就成功之美,可例举袁隆平培育水稻,樊锦诗半生守敦煌,叶嘉莹一辈子与古典诗词打交道等例子,论证耐烦成就人生。二、耐烦成就过程之美,耐烦是一种积极地等待和良好的心态,正是因为耐烦,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的趣味,多一份耐烦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三、耐烦成就意志之美,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立意:1.耐烦成就人生之美。2.耐烦者,成大器。3.耐得住烦“出彩”,不耐烦“出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