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7928

大小:46.62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级高二下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忧患意识,自然、社会、人都足以成为忧患的对象。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优生意识和忧世意识。忧生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本体的优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忧世可以理解为儒家入世思想的情感,表现为忧国、忧君、忧民。在原始社会中,当先民们生命受到自然原始力量的威胁时,先民们会采取一切方法来反抗自然、征服自然,这种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抵抗就是忧生意识的体现和源起。到了《诗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世俗现实状态,人们开始忧虑生命活力是否能够舒展,生命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它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空前活跃,其中道家学说不同于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更多考虑的是人的生命本体。老子学说高举个体生命的旗帜,认为个体生命在世间万物中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存在,各种名利得失都是外在的东西;庄子在其思想中,出于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虑,他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方法,这也都体现了道家的忧生意识,但此时社会有关生命意识还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命题。直到汉末魏晋,这种忧生意识才体现得自觉而凸显。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比如,__________当个体生命置于自然山水,置于茫茫天地,一种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使文人们觉悟,个体生命如此短暂与渺小,无论你是圣贤名士,还是凡夫俗子,都不能避免生死的自然规律。特别指出的是,建安时期出现了很多战争诗文,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观,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文人们此时已经把目光投注于社会群体,哀叹于乱世群体性的生命遭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忧生意识中的忧世之思。所以,我们在探讨忧生意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孤立地看待它,对生命本体的忧患往往会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摘编自伍娜《魏晋生命意识及其文学书写》)材料二:《兰亭集序》一文中,对兰亭一带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从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按照儒家学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人生本身,而在于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承担起修齐治平的社会使命。从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人们意识到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当时是虚幻的,是靠不住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人生本身。如果说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总体属性的理性自觉,那么汉末魏晋时期人们的这种生命主体意识,就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反思,已经从类的自觉发展到了个性的自觉。一旦确定以人生本身作为关注的焦点,人们才深刻意识到人生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短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或对比的,是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这首先是因为,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草木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山川草木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渺小和短暂的事物,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在寥寥几笔勾勒兰亭一带的山水景色之后,作者视野扩展到整个天地之间,接着又上升到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观照和思考。在这一深广背景下俯瞰人生,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人生虽然渺小,但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过这种情形不可能经常遇到,一旦事过情迁,这种快乐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就只有“感慨”了;更让人“兴怀”伤感的是,连作为勾起人们对往日欢乐之回忆的种种场景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而最残酷的事实,还在于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终期于尽”,这就不能不使人引起莫大的忧生之“痛”了。由“信可乐”“快然”到“感慨”,再到“兴怀”,层层递进,最后触及人类最深的生命隐痛和悲哀。在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改变,而且古往今来人们已无数次体验过同样的悲痛之后,作者对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的说法给予了否定。“一死生,齐彭殇”也是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后的取向之一,但与它相比,王羲之的取向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更真诚,更贴近人情,更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也更容易引起后世人的共鸣。(摘编自廖可斌《时空感、山水癖与生命意识——(兰亭集序)赏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道家学说关注人的生命本体,体现出忧生意识,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生命意识的自觉命题。B.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使汉末魏晋文人心中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C.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既能激发起人生渺小与短暂的忧生意识,又能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深广的时空背景下俯瞰人生,抒发情感层层递进,表达出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时真切的生命本体意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时代,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活力舒展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说明忧生意识已经发展成熟。B.建安时期的众多战争诗文表明,由于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忧世意识促使了忧生意识的产生。C.儒家学说认为,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并承担起社会使命,个体生命就有了价值和意义。D.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推动着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的渐次觉醒。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一第三段画横线处的一项是()A.“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B.“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C.“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其一)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4.材料二第三段在论证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答案】1.B2.C3.A4.①承接上文汉末魏晋时期关注人生本身的论述,转入对宇宙意识、山水意识觉醒的阐述。②为下文赏析《兰亭集序》的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提供理论依据。5.①自然万物的欣欣向荣与个体生命即将终结形成对比(反差),触发了诗人个体生命短暂的感慨。②陶渊明这四句诗蕴含着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体现了生命主体意识的个性自觉。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错误。从原文“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来看,选项原因表述不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发展成熟”错误。原文说“到了《诗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世俗现实状态,人们开始忧虑生命活力是否能够舒展,生命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它的价值”,“忧生意识”才开始,并没有发展成熟。B.“忧世意识促使了忧生意识的产生”错误。原文“文人们此时已经把目光投注于社会群体,哀叹于乱世群体性的生命遭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忧生意识中的忧世之思”,可见“忧世意识”是隶属于“忧世之思”的。D.“推动着”“渐次觉醒”错误,原文“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对“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并无推动关系。且原文中“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是“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的,故无“渐次觉醒”的意思。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观点: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B.告诫人们惜时努力;C.表达孤独、愁闷之情;D.“忧”的是贤才难求。故选A。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材料二共有四段,第一段,指出由《兰亭集序》作引,指出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第二段,指出魏晋时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第三段,指出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第四段,指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故第三段在论证上的作用为:①承接上文汉末魏晋时期关注人生本身的论述,转入对宇宙意识、山水意识觉醒的阐述;②为下文赏析《兰亭集序》的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提供理论依据。【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意思是:树木滋长茂盛,一派生机,泉水清澈,潺潺流淌。(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木欣欣以向荣”“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自然万物的欣欣向荣与个体生命即将终结形成对比(反差),触发了诗人个体生命短暂的感慨。由材料“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草木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山川草木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渺小和短暂的事物,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可知,陶渊明这四句诗蕴含着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体现了生命主体意识的个性自觉。(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山上陆柱国天快亮的时候,部队闪开了公路,都弯到堆积着大雪的山头上宿营去了。 在山洼里、在松树下,战士们铲出一块刚刚睡得下人的干地,折些松枝插在四周的雪上,就这样打开背包睡觉。山风嗖嗖的,又尖又毒,连被子带棉衣全都吹透了。刚刚行过军,身上的汗被风一吹就像泼了一身冷水,又湿又凉。于林从团部听完报告回来。他清晰地复诵着团政治委员刚才讲的几句话:“我们出国作战,而且又是在这严冬的季节,遇到山多的地区。我们的敌人又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强盗。不过我们怕的不是困难,而是怕我们的干部、党员不动员大家想办法去克服这个困难!……”于林在一个石崖下找到了他的连部。通讯员刘玉孩苦费心思地用很多松枝成排地斜靠在石崖的“隐头石”上,两头挡上两块雨布。“指导员,你钻进去吧!你钻进去吧!我把油布放下来压上石头,这是最好不过的地方了!连长恐怕已经睡着了。”从他那孩子气的口音里,听出他对于自己这一工作是很满意的。“谁?老于你回来啦!”“回来啦!你怎么还不睡?”“怎么能睡着呢?这种鬼不到的冷地方,咱们都到了。战士都睡在雪地里!这才是第一天!如果不想点办法,连队恐怕很难带了!团里有什么指示?”“团里也没有这些经验,要靠我们自己研究办法,不要冻坏一个人。我们先休息一会儿吧,等天亮了召集大家研究研究,我们不能硬挺!"黎明的光辉夹杂着积雪的光辉,从松枝的缝隙中映进来。无论如何,于林再也坐不稳了。他又从连部钻出来。他到班排睡觉的地方去,第一眼就看见那个机枪手李鸿。李鸿蜷缩着高大的身子,把被角裹住脑袋,只露出两只眼睛,正和睡在他一边的一个战士在说话:“过去我在山东的时候,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那时候我们夜晚行军,白天睡觉,那时候我们还说俏皮话呢:今晚上宿营又是‘天亮庄’!可是现在更进步了——住起‘天亮山’来啦!”于林禁不住笑了起来。“哟!指导员,怎么起得这样早?那个朝鲜小孩找下家了吧?”“找下了,交给一个朝鲜老太太养着。”“唉唉!这孩子长大以后,恐怕也不晓得他的爹娘是哪一个!”“没办法!朝鲜像这样的孤儿多着呢!他们总会知道是谁杀死他们的爹娘!”于林看了一遭。战士们都冻得像芝麻虫似的,拼命蜷成一团。他微皱着双眉,走回连部。于林一面用手巾擦去结在眉毛上、胡子上、头发梢上的冰粒,一面和连长谈起来:“老郭!的确是个问题!政委叫我们动员大家想办法来克服这个困难,今天得开个支部会,把这问题着重地指出来,不然的话,队伍就拖出毛病来了!”太阳出来了,光线又黄又弱,丝毫没有暖意。但是,战士们对它还是那样的亲呢,各班都不睡了,围着被子坐起来。 支部会在一个松林里召开。党员们坐在雪地里的背包上,大声争论着。机枪手李鸿站起来发言,他现在显得如此严肃,他不停地做着手势说:“我们是党员,我们不怕一切困难和艰苦。我们党员如果忍耐不下去,那就要影响整个部队!"立刻有人站起来反问他:“李鸿同志,光是不怕苦、忍耐过去就完了吗?我们怎样去克服这个困难?怎样去带领其他同志呢?”李鸿红着脸坐下去了。大家讨论如何在山上睡觉、如何保护手脚、如何行军……支部书记于林背靠着一棵大树,记录着大家的发言,他不时地跺着脚,或者呵呵手,这样来减轻冷痛。最后支部书记总结说:“同志们!这是进入朝鲜的头一个支部会,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大家的意见是:我们几个人挤在一块,空出几条棉被来,剪开分给大伙包耳朵、包手、包脚……同志们,团的党委会要求我们支部——”于林的面孔更加严肃了,他停顿一下说:“在这寒冷的地区不冻坏一个人。政治委员说,这也是战斗!而且还是艰苦的战斗!……”飞机又来了,好多啊!它们飞得这样低,看样子几乎能碰到山头。飞机从头顶上飞过,机翼带来了更大的冷风。“开放冷气了!你看见个鬼!”李鸿大声骂起来,引起同志们一阵哄笑。飞机绕了几圈往山头上盲目打了一阵机枪,看看没有动静,就又飞走了。支部会继续进行。一个年轻的孩子站起来红着脸发言。他叫金三宝,今年才十六岁,是个农村中的青年团员。因为该连的青年团支部尚未建立,所以吸收他参加党的会议。“我提个意见,我们三班的王海同志,昨天夜里行军哭了。我希望他作个检讨,我们党团员要是受不了考验,那怎么能去带领其他同志呢!”金三宝羞涩地闪着两只机灵的黑豆眼,他看了看坐在他一边的王海,又看一看于林,就红着脸坐下去了。于林大吃一惊。他还没有想到第一夜党内就有人吃不下这苦。他清楚地记起第一个写血书请求入朝的就是这个王海,练兵最起劲的也有王海,他有些茫然了。“我怕苦我还参加志愿军吗?”王海猛然站起来,有些气愤地说,“解放战争那几年,我什么苦没有吃过?昨晚上我看见指导员抱起那个朝鲜小孩,同志们不知道,我的老婆、孩子就是被美国飞机炸死的!看见朝鲜被炸的女人、孩子,就不由想起自己的了!”王海的眼圈又要发红,于林点点头让他坐下去。于林感动地想:战士们就是带着这些仇恨过鸭绿江的,连队中有多少人的身上还带着美国子弹打伤的疤痕呢!中午的时候,散会了。党员们回到班里,立刻动作起来。各班集合研究把抽出的棉被如何裁法。等到下午出发时,连队的面目改变了,都戴上了棉护耳和手套。当然,战士们的手工千奇百怪:有的把护耳缝成一长条围在脖子上,有的像扎绷带一样缠在耳朵上,有的手套简直是一只圆筒筒,还有的手套不过是用布把棉花包成一疙瘩罢了! 连长郭怀忠看着自己的队伍既好气又好笑:“这队伍要是拿出去参加检阅,你以为人家的评论会怎么样?”“这是最优秀的军队!”于林果敢地回答。(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雪堆积山头,山风又尖又毒,战士们在严寒中宿营,恶劣的环境表明战争的残酷,也是对战士的严峻考验。B.严冬、山多、敌我武装力量悬殊,于林不担心这些困难,而担心有些干部、党员思想懈怠,不想动员战士。C.机枪手李鸿调侃宿营是住在“天亮山”,又大声骂来轰炸的美军飞机“开放冷气”“看见个鬼”,语言生动活泼。D.小说以“这是最优秀的军队!”结尾,既表明指导员于林对战士们迅速解决困难的肯定,也点明了文章主旨。7.关于文中支部会上金三宝提意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三宝认为夜里行军时王海哭泣是经受不住困难考验,不能起到带头表率作用。B.指导员于林开始不满意王海哭泣的行为,听了王海的话后又被战士的精神感动。C.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战士形象。D.以误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在误解消除中展现出战士们丰富的情感。8.小说塑造了抗美援朝官兵群像,请简要分析这一群像的主要特征。9.本文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与文中人物有限视角,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6.B7.B8.①意志坚强。如战士们在雪山扎营不畏严寒。②积极乐观。如机枪手李鸿调侃巡逻的敌机,引起战士们哄笑。③团结一致。如各班集合共同研究棉被的裁法。④同仇敌忾。如战士们带着对美国仇恨援助朝鲜。9.①小说整体运用全知视角讲述,全面地反映抗美援朝官兵克服困难的过程。②小说以于林的有限视角叙述,使故事更具真实感,便于展现人物的心理。③两种视角交替使用,使小说的叙述灵活多变,使战士们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凸显小说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于林不担心这些困难,而是担心有些干部、党员思想懈怠,不想动员战士”错,张冠李戴。原文是说于林从团部听完报告回来,“清晰地复诵着团政治委员刚才讲的几句话”。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于林开始不满意王海哭泣的行为”不当,于林只是“大吃一惊”“感到茫然”,没有表现出不满。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①意志坚强。如“在山洼里、在松树下,战士们铲出一块刚刚睡得下人的干地,折些松枝插在四周的雪上,就这样打开背包睡觉。山风嗖嗖的,又尖又毒,连被子带棉衣全都吹透了”如战士们在雪山扎营不畏严寒。②积极乐观。如“‘开放冷气了!你看见个鬼!’李鸿大声骂起来,引起同志们一阵哄笑。飞机绕了几圈往山头上盲目打了一阵机枪,看看没有动静,就又飞走了”机枪手李鸿调侃巡逻的敌机,引起战士们哄笑。③团结一致。如“支部会在一个松林里召开。党员们坐在雪地里的背包上,大声争论着”“党员们回到班里,立刻动作起来。各班集合研究把抽出的棉被如何裁法”如各班集合共同研究棉被的裁法。④同仇敌忾。如“战士们就是带着这些仇恨过鸭绿江的,连队中有多少人的身上还带着美国子弹打伤的疤痕呢!”战士们带着对美国仇恨援助朝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结合“在山洼里、在松树下,战士们铲出一块刚刚睡得下人的干地”“支部会在一个松林里召开。党员们坐在雪地里的背包上,大声争论着”“飞机又来了,好多啊!它们飞得这样低,看样子几乎能碰到山头”“中午的时候,散会了。党员们回到班里,立刻动作起来”可知,小说整体运用全知视角讲述,讲述了抗美援朝战士们在雪山上宿营,想办法克服寒冷等恶劣环境的困难,全面地反映抗美援朝官兵克服困难的过程。②结合“于林在一个石崖下找到了他的连部”“他又从连部钻出来。他到班排睡觉的地方去,第一眼就看见那个机枪手李鸿”“于林一面用手巾擦去结在眉毛上、胡子上、头发梢上的冰粒,一面和连长谈起来”“于林大吃一惊。他还没有想到第一夜党内就有人吃不下这苦”可知,小说以于林的有限视角叙述,有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的感受使故事更具真实感,便于展现人物的心理。 ③小说叙述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视角交替使用,使小说的叙述灵活多变,既有整体宏观的群像描写,也有具体的个体形象,使战士们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凸显小说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赧王中)三十一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舍食皆备,而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湣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嬴、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有人当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诚焉,何得无诛!”遂弑王于鼓里。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极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浴、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B.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C.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D.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贬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含义相同。B.飨,文中是犒劳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含义相同。C.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后来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处,朝廷。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普通人;也可指逞勇而无谋的人。文中的意思是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联军打败齐军。剧辛认为这是他国帮助的结果,应做长远打算,尽快攻取边境城池。B.乐毅没有采纳剧辛建议,而是率领军队逼走了齐滑王,攻入临淄,抢夺宝器运回燕国,最终占领了齐国全部土地。C.齐湣王态度傲慢不逊,被卫国人攻击,只好赶赴邹地和鲁地,却又因面带骄色,不被收留接纳,最后只得投奔莒。D.救援齐湣王的魏将淖齿想与燕国瓜分齐国的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数说他面对警告不知悔改,在鼓里杀死了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②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14.乐毅坚持深入进军齐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D12.B13.①齐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宫殿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酒食饭菜。②所以治理国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礼义,就可以称王,树立信誉就可以称霸,玩弄权术就会灭亡。14.①齐湣王王昏庸暴虐,百姓怨恨。②深入进军会使齐国百姓叛乱,齐国可图。③一旦齐湣王改过,后果难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齐湣王集中国内全部人力进行抵御,双方在济水西岸大战。齐国军队大败。乐毅就退回秦国、韩国军队,分派魏国军队进攻宋国,布署赵国军队收复河间。自己率领燕军,由北长驱直入齐国。“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拒之”是“悉国中之众”目的,不可断开,排除AB;“部赵师以收河间”,“收河间”是“部赵师”目的,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黜,贬斥。“废黜贤良”句意:又贬斥贤良人士。“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句意: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B.正确。飨,是犒劳的意思。“行赏飨士”句意:颁行奖赏,犒劳将士。“旦日飨士卒”句意:明天犒劳士兵。C.正确。D.“文中的意思是后者”错误。文中的意思是前者。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最终占领了齐国全部土地”错。从原文“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滑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来看,选项的表述没有依据。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之”,到;“避”,让出;“舍”,让……住,给……提供住处;“供具”,提供酒食。②“用国者”,治理国家的君主,治理国家的人;“王”,称王;“信立”,树立威信;“权谋立”,玩弄权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可知,齐湣王王昏庸暴虐,百姓怨恨。由“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可知,深入进军会使齐国百姓叛乱,齐国可图。 由“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可知,一旦齐湣王改过,后果难料。参考译文:(赧王中)三十一年,燕王调动全部兵力,任命乐毅担任上将军。秦国将军尉斯离率领军队与韩、赵、魏联军前来会合。赵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大军进攻齐军。齐湣王集中国内全部人力进行抵御,双方在济水西岸大战。齐国军队大败。乐毅就退回秦国、韩国军队,分派魏国军队进攻宋国,布署赵国军队收复河间。自己率领燕军,由北长驱直入齐国。剧辛劝说道:“齐国强大,燕国弱小,(我们)依靠各国的帮助才打败齐军,应该及时地攻取齐国边境城池来充实燕国领土,这才是长久的利益。现在军队过城却不进攻,以深入进军为名,既对齐国没有损害,又对燕国没有好处,却只能结下深怨,日后一定后悔。”乐毅说:“齐王好大喜功,自我吹嘘,谋划国事不与下属商议,又贬斥贤良人士,专门信任谄媚阿谀之人,政令暴虐,百姓十分怨愤。现在齐国军队已溃不成军,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然反叛,内部发生动乱,那么齐国就可以谋取了。如果不趁着这个机会,等到齐王痛改前非,改过自新,体贴臣下,抚恤百姓,我们就难以打算了。”于是下令进军深入齐国。齐国人民果然大乱,失去常度,齐湣王出逃。乐毅率军进入齐都临淄,搜刮宝物和祭祀重器,运回到燕国。燕王亲自到济水上游慰劳军队,颁行奖赏,犒劳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留在齐国进攻其余未被攻克的城市。齐湣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宫殿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酒食饭菜(日常用度)。住所和食物都齐备了,齐湣王却傲慢不逊,卫国人(气愤地)攻击他。齐湣王又出奔到邹、鲁两地,仍旧面有骄色;邹、鲁两地不接纳他,齐潜王又投奔莒地。楚国派淖齿率军前来救援齐王,于是被任命为齐相。淖齿却想与燕国瓜分齐国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数说他的罪过:“千乘、博昌之间的方圆几百里土地,下血雨浸湿衣服,你知道吗?”齐潜王回答:“知道。”“嬴、博之间,大地崩塌,泉水上涌,你知道吗?”齐湣王回答:“知道。”“有人堵着宫门哭泣,求见您却不见人影,离开后又听到音乐声,你知道吗?”齐湣王回答:“知道。”淖齿说:“天降血雨浸湿衣服,这是上天警告你;地崩泉涌,这是大地警告你;有人堵着宫门哭泣,这是人在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你,而你却不知警惕改悔,怎么能够不被诛杀!”于是在鼓里这个地方将齐湣王处死。荀况议论这件事说:“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势。有道德的人主持国家,就可以得到大的安乐,大的荣耀,成为幸福的源泉。无道德的人主持国家,却带来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极度恶化,他即使想当一个普通百姓,也做不能够做到了。齐湣王、宋献王便是如此。所以治理国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礼义,就可以称王,树立信誉就可以称霸,玩弄权术就会灭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和师黯寄王耿端公苏舜钦 嫉恶曾收柱后冠,淹沦今未复荣班。青云失路初心远,白雪盈簪壮志闲。厩马尚嘶骋奋迅,箧衣犹曝绣斓斑。风流县尹多才思,时寄篇章与解颜。【注】①王耿:官至御史,曾遭贬黜。②柱后冠:御史所戴之冠。③县尹:县令,此处指师黯,曾写诗寄王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诗是朋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方式,次韵指依次用所和诗的韵作诗。B.“白雪”与“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的“雪”手法一致,意思相同。C.“厩马”尚且疾驰,“箧衣”仍旧斑斓,反衬出王耿的雄心壮志。D.诗人赞美师黯才华出众、才思敏捷,希望他常写文章寄给王耿。16.诗歌尾句暗示王耿当时尚未“解颜”,请结合全诗分析原因。【答案】15.C16.①因嫉恶如仇被贬,尚未官复原职。②年华已逝却壮志难酬。③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反衬”说法有误。“厩马”尚且疾驰,说明骏马仍奋斗不息,这应是正面映衬王耿的雄心壮志。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根据诗句“嫉恶曾收柱后冠,淹沦今未复荣班”可知,诗人曾经因为嫉恶如仇,得罪了高官而被贬谪,失去了御史的官职,而且如今尚未“复荣班”。由此可知,因嫉恶如仇被贬,尚未官复原职。根据诗句“青云失路初心远,白雪盈簪壮志闲”可知,诗人此时应是白发盈簪,年事已高。但此时他却“初心远”“壮志闲”,离自己的初心、壮志越来越远。由此可知,他年华已逝却壮志难酬。诗句“厩马尚嘶骋奋迅,箧衣犹曝绣斓斑”中,“厩马”尚且思念疾驰,“箧衣”仍旧斑斓,但是它们却只能被关在马厩里、藏在箱箧里,由此可知,诗人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为喻,表达自己赡养祖母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视听结合,写出达官贵人宴享之乐、山水之乐。 (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两种意象共同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乌鸟私情②.愿乞终养③.乘醉听箫鼓④.吟赏烟霞⑤.示例一: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⑥.猿猱欲度愁攀援示例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示例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箫、猿猱、啸、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博物馆文创开发呈现井喷态势,新模式、新玩法_______。相比于高高在上的、不可触碰的文物,博物馆文创更能俯下身段与公众主动对话。“文是根本,创是生命。”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出圈”的博物馆文创品,大都建立在对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创意的考究打磨上。在保留文物原型自身特点的同时,对铜奔马昂首嘶鸣的形象做了卡通化处理的“马踏飞燕”设计团队的大胆创意拉近了文物与大众的距离。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结合当下社会语境,以______的思想表达带给人们情感共鸣,是成功的文创产品普遍具有的特点。当然,文创产品只有实现销售,才能在根本上实现其价值。国内的博物馆商店,有的人流攒动,观众购买踊跃;有的则是门庭冷落,商品________。之所以形成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正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关键性发挥着作用。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______的力量,发展前景广阔。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层出不穷独具匠心无人问津不可或缺B.屡见不鲜独树一帜鲜为人知不可或缺C.屡见不鲜独具匠心鲜为人知缺一不可D.层出不穷独树一帜无人问津缺一不可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19.“马踏飞燕”的设计团队大胆创意,保留文物原型自身特点,对铜奔马昂首嘶鸣的形象做了卡通化处理,这(这种做法或这种创意)拉近了文物与大众的距离。 20.示例一:之所以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是因为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示例二:形成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正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语境形容新模式、新玩法不断出现,应用“层出不穷”。第二空,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独树一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语境形容思想表达与众不同,应用“独具匠心”。第三空,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与“门庭冷落”同义,应用“无人问津”。第四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形容文创产品是很重要的力量,应用“不可或缺”。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改写句子的能力。首先找出句子主干:大胆创意拉近了文物与大众的距离,表述时可用指示代词“这种创意”代指“大胆创意”。然后将剩下的修饰语变为单独的语句,“在保留文物原型自身特点的同时”改为“保留文物原型自身特点”;“对铜奔马昂首嘶鸣的形象做了卡通化处理的‘马踏飞燕’设计团队的”改为“对铜奔马昂首嘶鸣的形象做了卡通化处理”,“‘马踏飞燕’的设计团队”可提取出来作为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最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表述为:“马踏飞燕”的设计团队大胆创意,保留文物原型自身特点,对铜奔马昂首嘶鸣的形象做了卡通化处理,这(这种做法或这种创意)拉近了文物与大众的距离。【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句式杂糅,“之所以……的原因,正是……”杂糅,改为“之所以……是因为……”或“……的原因,正是……”。语序不当,“关键性”应作定语,修饰“作用”,“关键性发挥着作用”应为“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不少学校的校训发生了变动。据某市126所中小学的校训统计,保持10年以上不变的不到20%,绝大多数学校都是5~10年更改一次。___①___导致有的老师根本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校训体现了学校一以贯之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不宜频繁变动。校训是学校办学传统的积淀,是学校传统最便捷、最直观的反映形式,不宜经常变动。近现代中外名校,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____②___。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办学以来,从未变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当然,校训不频繁变动,并不意味着校训一成不变。如果原来校训内涵已经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___③___。总之,校训的修改必须慎之又慎。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某校拟修改校训,请根据材料内容,用含有条件关系的句子提一条建议,不超过30个字。【答案】21.①校训变动太过频繁②校训是不轻易变动的③就应该进行修改22.示例一:不管校训怎么修改,都应保持学校的办学传统。示例二:只有秉持一以贯之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才能更好地修改校训。示例三:无论怎么修改校训,都应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该空前文主要说的是绝大多数学校都曾更改过校训,所以此处指的是校训变动过于频繁“导致有的老师根本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据此可写“校训变动太过频繁”;第二空,由后文列举的“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办学以来,从未变动”的例子可知,此处说的是近现代中外名校不会轻易更改校训,据此可写“校训是不轻易变动的”;第三空,由前文“校训不频繁变动,并不意味着校训一成不变”可知,当原来的校训内涵已经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时,校训就应该进行更改,据此可写“就应该进行修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提建议的能力。题干要求用含有条件关系的句子提建议,所以前后分句之间可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连缀,如“不管……都……”“只有……才……”“无论……都……”等。 示例一:由文中“校训是学校办学传统的积淀,是学校传统最便捷、最直观的反映形式,不宜经常变动”可知,校训应该符合学校的办学传统。用条件关系表达就是:不管校训怎么修改,都应保持学校的办学传统。示例二:由文中“校训体现了学校一以贯之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不宜频繁变动”可知,校训应秉持学校一以贯之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用条件关系表达就是:只有秉持一以贯之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才能更好地修改校训。示例三:由文中“如果原来校训内涵已经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就应该进行修改”可知,校训的内涵要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用条件关系表达就是:无论怎么修改校训,都应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最后,注意字数要求。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三年前,樱花绽放时,援鄂的医护人员逆流而上,奉献在抗疫一线,错过了樱花盛景。三年后,武汉用最高规格的礼遇迎接他们回来赏樱花,作为对他们无私奉献的回报。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说的是援鄂医护人员的奉献,第二句说的是武汉对援鄂医护人员的回报。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个哲理,在医护人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是冲锋陷阵的英雄,是他们用坚毅无畏的力量阻挡住了病毒的侵袭;回到生活,他们是邻居家的孩子,是幼童的父母,是再普通不过的丈夫、妻子。但正因为普通,在紧急关头的挺身而出,于危难时刻的无私奉献,更显得弥足珍贵。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要积极回报他们曾经的奉献与付出,不让英雄寒心。写作时应紧扣这两个关键词,阐明“奉献”与“回报”的辩证关系。一是只有奉献才能得到回报;二是奉献不求回报;三是接受他人奉献应懂得回报。比如,从奉献的角度而言,可结合自身,说明我们的奉献在于为人民而勇往直前,奉献在于摆正个人与人民、青年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积极展现青年人的理想与追求、青春与拼搏,彰显人生的真谛。而对于回报,则可从帮助他人与接受帮助者的关系角度而言,思考何时要“回报”,何时不要“回报”。古往今来的相关事例和名人言论都可选用,论证时选用的材料可做到正反结合、例证引证等相结合。立意: 1.积极奉献与回报,共同构建美好生活。2.奉献回报均在行动,人人参与天地暖。3.点燃奉献的火把,照亮回报的幸福。4.爱是双向奔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