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7885

大小:46.1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质量检测联合调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一种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是对民族文化怀有的一种深挚情感和浓郁情结。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文化自信有两重含义:一是文化主体应当尊崇本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持有一种敬畏、敬仰、敬重之心,在此基础上,以开放胸襟、包容心态审视和对待一切外来文化,在共存共生中提振民族文化骨气、底气;二是对文化客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传承赓续,又能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不被同化和异化。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最原初的精神源泉、最基本的精神品格和最根本的精神归宿。文艺作为文化的窗口和结晶,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催生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更能提升文化自信。尽管我国文艺形成了态势强健的文化表达力、审美表现力和艺术传播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下我国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特别是一种超越历史、国家、民族的所谓绝对文艺标准仍然在迷惑一些人,这种文化上的不自信和不自重导致文艺创作在某些范围、某些时段失范失序。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唯物史观,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摹写和展示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才能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在文艺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把个人、民族和时代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把尊重历史事实和坚持文艺规律融汇起来,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引领文艺事业走向自强。一是要坚定正确的文艺方向。坚定文化自信,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文艺,而文艺发挥其特殊作用的根本在于坚持正确的方向。二是要坚决掌控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权。“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文艺理论研究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着力激活转化中国古典文论资源,批判性地吸纳西方文论中的积极因子,才能不断净化完善文艺理论生态,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与美学话语体系。三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表现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系和风格气象,具有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砥砺斗志、陶冶人生的功能。文艺工作者只有以各种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去反映和表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才能为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立场。四是要切实打造文艺精品。(摘编自刘金祥《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材料二:敦煌石窟艺术是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吸纳并融合了来自印度、中亚、西亚等外来文化艺术的精髓。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延续1000多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在不断地兴修重建中产生着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并创造出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石窟艺术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敦煌石窟北朝的中心塔柱窟的形制借鉴了印度支提窟,同时把印度支提窟的穹隆顶前部改成了人字披顶,人字披顶是中国木结构房屋最具特色的形式。雕塑艺术是敦煌石窟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窟内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无论是“曹衣出水”还是“瘦骨清像”式造像特点,都受到中原艺术风格的影响。壁画在敦煌石窟中有着极为丰富的题材和内容,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人物、山水、花鸟都成为其表现的对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人物画在外来凹凸晕染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技法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宗教人物形象,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方式。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最终被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改变和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敦煌石窟艺术在不断地新修重建中,逐渐把佛教与中国传统道家、儒家思想相融合,而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摘编自李甜《敦煌石窟艺术中的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与信心以及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情结是文化自信的表现。B.文化自信和文艺创作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动力,后者对前者也有提升作用。C.我国文艺理论的建设不能套用西方理论,但西方文化的积极因子对其建设有一定作用。D.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雕塑艺术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中原艺术风格影响了其造像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从文化主体和客体方面阐释了文化自信的两重含义,为下文论证进行张本。B.材料一第二段用当下我国文艺创作中的不良现象指出了文化不自信和不自重导致的后果。 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取总—分—总结构,结构清晰,并且在论证时都采取了例证法和引证法。D.材料二末段指出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改变和融合了外来文化,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国家话剧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挖掘传统文化,推出了《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电视文化节目,赢得人们赞誉。B.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C.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但不可能发展文学事业,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D.文艺创作只有对民族文化心存谦恭,秉持信心,才能生发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审美认同,获得精神高度和美学高度。4.季羡林为什么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某市拟举办文艺工作者创作座谈会,假如你是一名与会者,请结合材料一罗列两条发言纲要。【答案】1.B2.C3.B4.①敦煌石窟艺术吸纳并融合了来自印度、中亚、西亚等外来文化艺术,体现了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②敦煌石窟艺术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逐渐把佛教与中国传统道家、儒家思想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且不断融会贯通。5.①要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坚定文化自信。②要坚定正确的文艺方向,以各种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去反映和表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文化自信和文艺创作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催生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更能提升文化自信”的信息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文艺创作都能提升文化自信,只限于“文艺精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和方法的能力。C .“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取总一分一总结构”分析不当。材料一中,先阐释文化自信的内涵,再论证文化自信的作用,最后提出如何在文艺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层层递进。这不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材料二先点出“敦煌石窟艺术是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吸纳并融合了来自印度、中亚、西亚等外来文化艺术的精髓”,再运用例论法,最后总结。这属于总—分—总结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选取的内容都是中华文化,因为有了文化自信,才会选择这些内容并将其创作好,这当然属于以文化自信作为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B.属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没有体现“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的内容,故B项不能支撑“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观点。C.从反面证明了文化自信对于文学作用,可以证明“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的观点;D.表明了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方能搞好文艺创作的信心,可用来证明“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统摄”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敦煌石窟艺术是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吸纳并融合了来自印度、中亚、西亚等外来文化艺术的精髓”“敦煌石窟艺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敦煌石窟北朝的中心塔柱窟的形制借鉴了印度支提窟,同时把印度支提窟的穹隆顶前部改成了人字披顶,人字披顶是中国木结构房屋最具特色的形式”可知,敦煌石窟艺术吸纳并融合了来自印度、中亚、西亚等外来文化艺术,体现了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结合“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最终被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改变和融合”“敦煌石窟艺术在不断地新修重建中,逐渐把佛教与中国传统道家、儒家思想相融合,而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可知,敦煌石窟艺术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逐渐把佛教与中国传统道家、儒家思想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且不断融会贯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先找出材料一中有关文学创作与文化自信的相关信息,如“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最原初的精神源泉、最基本的精神品格和最根本的精神归宿”等,然后阐明自己的主张。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一种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是对民族文化怀有的一种深挚情感和浓郁情结”概括出:要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坚定文化自信。结合材料一第三段“文艺工作者只有以各种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去反映和表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才能为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立场。四是要切实打造文艺精品”概括出:要坚定正确的文艺方向,以各种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去反映和表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呼兰河传》(节选)萧红我家是荒凉的。一进大门,靠着大门洞子的东壁是三间破房子,靠着大门洞子的西壁仍是三间破房子。再加上一个大门洞,看起来是七间连着串,外表上似乎是很威武的,房子都很高大,架着很粗的木头的房架。都一律是瓦房盖,房脊上还有透窿的用瓦做的花,迎着太阳看去,是很好看的。房脊的两梢上,一边有一个鸽子,大概也是瓦做的。终年不动,停在那里。这房子的外表,似乎不坏。但我看它内容空虚。西边的三间,自家用装粮食的,粮食没有多少,耗子可是成群了。窗子坏了,用板钉起来,门也坏了,一开就颤抖抖的。靠着门洞子西壁的三间房,是租给一家养猪的。除了这一连串的七间房子之外,还有六间破房子,三间破草房,三间碾磨房。三间碾磨房一起租给那家养猪的了。三间破草房是在院子的西南角上,这房子它单独跑得那么远,孤伶伶的,歪歪斜斜的站在那里。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远看去,一片绿,很是好看。下了雨,房顶上就出蘑菇,人们就上房采蘑菇。这样出蘑菇的房顶实在是很少有,我家其余的房子都不会出蘑菇,所以住在那房里的人一上房去采蘑菇,全院子的人没有不羡慕的,都说:“这蘑菇是新鲜的,若是杀一个小鸡炒上,那真好吃极了。”“蘑菇炒豆腐,噯,真鲜!”“吃了这蘑菇,不忘了姓才怪的。”“你不要小看了这蘑菇,这是意外之财!”同院住的那些羡慕的人,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在那草房里。于是感慨唏嘘,相叹不已。再说站在房间上正在采着的,在多少只眼目之中,真是一种光荣的工作。于是也就慢慢的采,本来一袋烟的工夫就可以采完,但是要延长到半顿饭的工夫。同时故意选了几个大的,从房顶上骄傲的抛下来,同时说:“你们看吧,你们见过这样干净的蘑菇吗?除了是这个房顶,哪个房顶能够长出这样的好蘑菇来。”这房顶虽然产蘑菇,但是不能够避雨,一下起雨来,全屋就像小水罐似的。 这粉房里的人吃蘑菇,总是蘑菇和粉配在一道,蘑菇炒粉,蘑菇炖粉,蘑菇煮粉。他们做好了,常常端一大碗来送给祖父。送蘑菇粉的那歪鼻瞪眼的孩子一走,祖父就说:“这吃不得,若吃到有毒的就吃死了。”但那粉房里的人,从来没吃死过,天天里边唱着歌。粉房的门前搭了几丈高的架子,亮晶晶的白粉,好像瀑布似的挂在上边。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等粉条晒干了,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正月十五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的丈夫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那草房实在是不行了,每下一次大雨,那草房北头就要多加一只支柱,那支柱已经有七八只之多了,但是房子还是天天的往北边歪,我一看就害怕。窗子本来是四方的,都歪斜得变成菱形的了。门也歪斜得关不上了。房脊上的正梁一天一天的往北走,已经拔了榫。一刮起风来,这房子就喳喳的山响,大柁响,马梁响,门框、窗框响。一下了雨,又是喳喳的响。不刮风,不下雨,夜里也是会响的,因为夜深人静了,万物齐鸣,何况这本来就会响的房子,哪能不响呢。响声把睡在这房子里的人叫醒。被叫醒了的人,翻了一个身说:“房子又走了。”房子都要搬场了,为什么睡在里边的人还不起来。住在这里边的人,对于房子就要倒的这事,毫不加戒心,好像他们已经有了血族的关系,是非常信靠的。这些人的过度的自信,不知从哪里来的。若不然为什么这么勇敢?生死不怕。若说他们是生死不怕,那也是不对的,比方那晒粉条的人,从杆子上往下摘粉条的时候,那杆子掉下来了,就吓他一哆嗦。他把那杆子扶了上去,远远的看着,捉摸着,越捉摸越觉得可怕。他们过河的时候,抛两个铜板到河里去,传说河是馋的,常常淹死人的,把铜板一摆到河里,河神高兴了,就不会把他们淹死了。这证明住在这嚓嚓响着的草房里的他们,也是很胆小的,也和一般人一样是颤颤惊惊的活在这世界上。那么这房子既然要塌了,他们为什么不怕呢?据卖馒头的老赵头说:“他们要的就是这个要倒的么!”据粉房里的那个歪鼻瞪眼的孩子说:“这是住房子啊,也不是娶媳妇要她周周正正。”据同院住的周家的两位少年绅士说:“这房子对于他们那等粗人,就再合适也没有了。” 据我家的有二伯说:“是他们贪图便宜,为啥他们不搬家呢?好房子人家要房钱的呀,不像是咱们家这房子,等于白住。”有二伯说的也许有点对。祖父早就想拆了那座房子的,是因为他们几次的全体挽留才留下来的。至于这个房子将来倒兴不倒,或是发生什么幸与不幸,大家都以为这太远了,不必想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我家是荒凉的”一句简短有力,既引出对破房子的描绘,又为下文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B.文中用拟人修辞写破草房“歪歪斜斜的站在那里”,突出其位置,引出长蘑菇之事,推动了情节发展。C.小说多次对“我家的破房子”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其破旧的特征,为故事提供了典型场景。D.人们对草房快塌了但住在里面的人不怕的原因进行了猜想,各不相同,只有有二伯说的是正确的。7.关于文中画横线处所写粉房里的歌声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寥寥几句就对粉房里的人天天唱着歌的情形进行了刻画,十分到位。B.文中用两个“也是一边唱着的”强调了粉房里的人苦中作乐的生活状态。C.文中将“歌声”比作“红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歌声给他们带来希望。D.文中引用了粉房里的人所唱的歌词,以孟姜女的故事强化了其悲剧意蕴。8.分析小说在叙述上的特征。9.茅盾曾说《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请结合小说分析。【答案】6.D7.C8.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透过“我”(“孩子视角”)的眼光来看待和解说周围的人和事物,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没有主角人物,淡化故事情节,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③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如“一刮起风来,这房子就喳喳的山响”等描写。9.(1)凄婉:①从人物自身看,无论是房顶上的蘑菇还是在草房居住,都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苦。②从周围人看,无论是关于蘑菇的对话还是对草房的议论,都写出了周围人没有同情心,并不理解,甚至有嘲讽,令人心酸。(2)歌谣:本文是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剥去了世俗的杂质,显得单纯而美丽,便有了歌谣般美好的感觉,与凄婉的内在形成强烈反差。【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只有有二伯说的是正确的”理解不当,根据文中“有二伯说的也许有点对”可知,有二伯说的也是猜想,并不一定就正确。故选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C.“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歌声给他们带来希望”分析错误。根据“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可知,这里的比喻主要是为了反衬出悲凉的意味,而不是给予希望。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事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可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小说的叙述方式、叙事线索等角度入手。由原文“我家是荒凉的”“比方那晒粉条的人,从杆子上往下摘粉条的时候,那杆子掉下来了,就吓他一哆嗦”“祖父早就想拆了那座房子的,是因为他们几次的全体挽留才留下来的”可知,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透过“我”的眼光,即“孩子视角”来看待和解说周围的人和事物,显得真实、自然,更有感染力。文章中的人物众多,有租住在草房里的一家人、同院住的人、卖馒头的老赵头、粉房里的那个歪鼻瞪眼的孩子、祖父、有二伯等,但作者没有写他们的姓名,这些人物没有主次之别,所以没有主角人物,小说没有情节的波澜起伏,可见淡化故事情节,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三间破草房是在院子的西南角上,这房子它单独跑得那么远,孤伶伶的,歪歪斜斜的站在那里”“粉房的门前搭了几丈高的架子,亮晶晶的白粉,好像瀑布似的挂在上边”“一刮起风来。这房子就喳喳的山响”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从叙述结构的角度,本文紧紧围绕草房子这一线索展开故事,“间破草房是在院子的西南角上,这房子它单独跑得那么远,孤伶伶的,歪歪斜斜的站在那里”“房顶上就出蘑菇,人们就上房采蘑菇”“一刮起风来,这房子就喳喳的山响”,小说围绕草房子,写它的歪斜、房顶长蘑菇、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等场景,使得小说情节更加集中严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丰富意蕴的能力。先找出小说中与“凄婉”有关的叙述,如“孤伶伶的,歪歪斜斜的站在那里”等,然后围绕“凄婉”,分析其表达效果。人们的生活艰苦。结合“窗子坏了,用板钉起来,门也坏了,一开就颤抖抖的。靠着门洞子西壁的三间房,是租给一家养猪的”“这粉房里的人吃蘑菇,总是蘑菇和粉配在一道,蘑菇炒粉,蘑菇炖粉,蘑菇煮粉”可知,环境十分恶劣,住的是破房子,吃的食物十分粗糙。 小说中对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做了细致刻画,极具艺术感染力。“在那房里的人一上房去采蘑菇,全院子的人没有不羡慕的”“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等粉条晒干了,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人们逆来顺受,就算生活悲惨也没有反抗余地,一屋蘑菇就足以让大家兴高采烈,谈论万千,体现了人们封闭落后、没有同情心、易于满足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再找出体现“歌谣”的内容,“这房子的外表,似乎不坏。但我看它内容空虚。西边的三间,自家用装粮食的,粮食没有多少,耗子可是成群”“房子都要搬场了,为什么睡在里边的人还不起来”“那么这房子既然要塌了,他们为什么不怕呢?”本文是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剥去了世俗的杂质,显得单纯而美丽,便有了歌谣般美好的感觉,与凄婉的内在形成强烈反差。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下)贾谊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横行天下。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假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注]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秦王足已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有删改)【注】缪公:秦穆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B.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C.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D.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秦,项羽破秦人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等为雍王、塞王、翟王,合称“三秦”。B.宗庙,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之事在古代是国家大事。C.“不患不得意于海内”与“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患”字含义不同。D.“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所以”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诸侯并起,秦国派章邯率兵东征,然而章邯图谋不轨,秦国的大臣们都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B.秦始皇之前的二十多个国君并不是每一个都贤明,但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是因为地势优越。C.子婴面对危急的局势,既孤弱无亲,又无人辅佐,加上之前两代君王的暴政,根本就无力挽救秦国。D.面对即将覆亡的局面,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秦国出现了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谋的局面。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2)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14.文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天下长治久安?【答案】10.A11.D12.A13.(1)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崤山以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2)先王知道堵塞蒙蔽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并设立刑罚,因而天下得到治理。14.①以古鉴今,把握兴盛衰亡的道理。②懂得谋略和形势,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非有素王之行”以“诸侯”为主语,与前面两句构成主语相同的承接关系的句式,应在其前分开,排除BC;“彼见秦阻之难犯也”,“难”为“犯”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正确。第一个“患”意为“担心”;第二个“患”意为“祸患、灾难”。“患”字含义不同。句意: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D.错误。第一个“所以”的意思是“……的原因”;第二个“所以”的意思是“用来……的”。两句中“所以”含义不相同。句意: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秦国大臣都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说法错误,“群臣之不相信”的意思是君臣之间早已互不信任。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延”,引诱;“开关”,打开关塞;“逃北”,败逃。(2)“壅蔽”,堵塞蒙蔽;“故”,所以;“饰”,整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可知,以古鉴今,把握兴盛衰亡的道理。②由原文“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可知,懂得谋略和形势,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参考译文: 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横行天下。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群臣之间互相不信任,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崤山以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在覆亡前夕没有做出挽救的措施。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江间作四首(其一)①潘大临②白鸟没飞烟,微风逆上船。江从樊口转,山自武昌连。日月悬终古,乾坤别逝川。罗浮③南斗外,黔府④若何边?[注]①此诗作于苏、黄都被贬谪到边远地方后不久。②潘大临,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苏轼、黄庭坚对其诗才十分赞赏。③“罗浮”指广东罗浮山,当时苏轼被贬在此。④“黔府”指四川彭水,当时黄庭坚被贬在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鸟没飞烟”中“没”字既写出了鸟儿的灵动自然,也描绘出江间雾霭笼罩的景象。B.颔联诗人想象送别友人的情景,看到长江在樊口转向东去,岸边青山绵延,直连武昌。C.颈联写日月高悬,亘古不变。面对滔滔东去江水,诗人慨叹时光的易逝。D.全诗意境阔大,笔力雄健遒劲,结构谨严,用“日月”“乾坤”作对,颇有杜诗风采。16.结合诗歌尾联,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答案】15.B16.①尾联写罗浮山远在南斗星之外,黔州府更不知在何方。②以夸张、疑问的手法道出苏、黄被贬之地的偏僻、遥远。③尾联没有直接表达对苏、黄的思念,而是通过这两句委婉地表达了对苏、黄的思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颔联是实写眼前之景,并非“想象送别友人的情景”,从首联“微风逆上船”可知是诗人登船后眼见实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罗浮南斗外,黔府若何边?”意思是,罗浮山远在南斗星之外,黔州府更不知在何方?“罗浮南斗外”运用夸张手法,“黔府若何边?”以疑问的语气道出苏、黄被贬之地的偏僻、遥远。 诗人曾伴随苏轼在这一带徜徉啸傲,睹景生情,怀旧之心油然而生。这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苏轼、黄庭坚的深情厚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_____”两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3)“黄鹂”作为意象,常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如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明道德之广崇②.治乱之条贯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映阶碧草自春色⑥.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德、贯、祸、溺、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满沂河,花团锦簇,风光旖旎。而每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沂河宛如一块巨大的发光的美玉,天上的繁星、两岸高楼的灯光与五彩斑斓的倒影①,可谓美轮美奂,充满诗情画意。山水相依,地灵人杰。临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随着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掀起了历史上孙子孙膑是两个人且各有兵书传世的千古之谜。汉简出土名扬四海,震惊中外,与“马王堆”和“兵马俑”齐名,被誉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临沂培育出很多历史名人,有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琅琊王氏更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②,“王与马、共天下”,将临沂的地脉灵气演绎到极致。临沂的红色文化也令人荡气回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市是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军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等党政军机关驻地,留下了③的革命遗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事迹④ ;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采取“猛虎掏心”战法,一举扭转华东战局;歌曲《沂蒙山小调》和《跟着共产党走》从这里唱响全国;弥足珍贵的“沂蒙精神”影响深远。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B.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答案】18①交相辉映②名门望族③数不胜数④感天动地19.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孙膑是两个人且各有兵书传世的千古之谜。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①从上文“天上的繁星、两岸高楼的灯光与五彩斑斓的倒影”可知,此处指各种光亮互相照应,可填“交相辉映”。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②语境指琅琊王氏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有声望的家族,可填“名门望族”。名门望族:指历史悠久而声望很高的家族。③语境指临沂的革命遗迹非常多,可填“数不胜数”。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④语境指“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事迹感人至深,可填“感天动地”。感天动地: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随着”造成了句子无主语,可去掉;二是“掀起”与“千古之谜”搭配不当,把“掀起”改为“解开”。【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把沂河喻为美玉,是比喻。A.诗句极言楼之高,是夸张;B.“不谙离恨苦”赋予明月人的特点,是拟人; C.把亭子喻为飞鸟,是比喻;D.“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和小孩,是借代。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静电是一种因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引发的自然物理现象,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人们平时感觉到“啪”一下的触电感觉,或是在晚上看到电火花,就是静电的放电过程。冬天天气干燥,容易造成静电积累,①,释放就会更强烈。有人认为,静电就是闪个火花或是手指麻一下的小事,不会产生太大危害。实际上,在一些特殊环境中,②,一些地方曾发生过因衣服起静电导致加油站起火、汽修店内因移动塑料桶产生静电火花引起爆炸、车间因静电火花引发火灾等案例。另外,③,尤其是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电流,对于老年人、心脏病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来说有很大威胁。如果人体长期受静电干扰,还可能引发脸部红斑、色素沉着、心率异常、心脏期前收缩等情况或疾病。2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啪”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中医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喝冷饮会把寒气带入体内。B.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下,一些网络平台,综艺节目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C.直播带货“翻车”,主播该担何贵?D.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B22.①静电积累越多②静电的危害非常大③静电对人体也有一定伤害【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段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A.表示引用。B.表示着重强调。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反语讽刺。故选B。【22题详解】 本题学生考查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后文可知,此处要静电积累与“释放更强烈”之间的关系是静电积累得越多,释放就越强烈,故可填写“静电积累越多”。②根据后文“因衣服起静电导致加油站起火、汽修店内因移动塑料桶产生静电火花引起爆炸、车间因静电火花引发火灾等案例”进行推断,所填句子是对后文概括,即与人们认为的“静电就是闪个火花或是手指麻一下的小事,不会产生太大危害”相反,静电的危害很大,故可填写“静电的危害非常大”。③前文是介绍静电对物品造成的损害,此处补充说明的内容从后文“对于老年人、心脏病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来说有很大威胁”可以看出,静电对人也有损害,故可填写“静电对人体也有一定伤害”。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梁启超给儿子梁思成的信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当下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自审以见其长,扬长以报其国梁启超被誉为“中国教育第一人”,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其教育思想引人深思。就如他在给梁思成的信中所言:“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物各有所美:大江东去,美在其壮阔;小桥流水,胜在其典雅;曲径通幽,动人在静谧。人之成长与发展亦是如此:当自审其身,以见其长;笃行其志,以扬其长;扬其所长,以报其国。自审其身,以见其长。禅宗悟道,讲求“明心见性”,即通过自审其身,发现本心,见到真性;我辈成才,也当以自审其身为先。叶嘉莹3、4岁便背古诗、识汉字,6岁读《论语》,因其极高的古文天分,择古典文学为业,终成一代大家;徐淙祥生于泥间,长于农田,于农作物品性信手拈来,择种粮为业,成为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天赋有百样,道路有千条,人若不能自审其性,便不能见其长以立其业,往浅处说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往深了讲则是国家人才资源的浪费。 笃行其志,以扬其长。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此言得之,“超世之才”固然重要,但是欲施展“超世之才”,“坚韧不拔之志”不可或缺。司马迁少年博览群书,又师承孔安国、董仲舒,及长周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早早便展露出了极高的史学天分。但是,若其不能忍辱负重,笃行其志,《史记》成书,万无可能。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年幼便“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其所长不可谓不明显。但是因为缺少了潜心求学,笃志向上的过程,最终“泯然众人矣”。由此可知,惟笃行其志,方可扬其所长。扬其所长,以报其国。《雷锋日记》有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扬个人之所长,终为报其家国。鲁迅目睹国人麻木的精神,以笔为矛,吹响思想革命的号角;钱七虎将个人专业所长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潜心一甲子,铸盾六十年。我辈青年,人人于国之所需处扬己之所长,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当不会太遥远!青年,当有一枝独秀的豪情,更要有成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一份子的自觉;要有闪亮夜空的勇气,更要有成为群星闪耀、夜幕璀璨一份子的认知。正所谓:自审以见其长,争当自己擅长领域的李、杜;扬长以报其国,自觉以己之所长补国之所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梁启超在给儿子梁思成的信中,通过对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于国家贡献孰多的分析来引导儿子明白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也不是要人人都不做姚、宋,关键的是“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由此可见,试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成为一个自尊自信、造福于国家的人。写作时,要先从材料中找到核心立意,即后半部分所说的每个人都要审视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将之服务社会、造福祖国。写作时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特长”和”国家需要”的相互关系。可先说我们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如果考虑到了“国家需要”,自己也选择了能够促进国家发展的专业,但通过实践,发现自身条件并不适合这一专业,而转为国家需要的其他专业,也是无可厚非的。写作时,需以青年学子的身份,充分结合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写好这篇作文。立意:1.以己所长,报效国家,奉献社会。2.找准人生坐标,发挥自己的特长。 3.发挥个性特长,成就精彩人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