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下册第一至二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尤其是出世在后的《阿Q正传》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断便浮现在眼前了。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忽于饰非的。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的叫人气短呀!乐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若亲身在“县里”遇到这样的大事,一定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七八两章,大概会仿佛醒悟似的知道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罢!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朋友回答他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因为“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后来,在《故乡》中他又明白地说出他对于“希望”的怀疑。
1但是《阿Q正传》于辛亥革命之侧面的讽刺,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作者抱悲观主义的缘故。这正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地依着当时的印象写出来的。作者不曾把最近的感想加进他的回忆里去,他决不是因为感慨目前的时局而载了悲观主义的眼镜去写他的回忆;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不过同时,也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画“阿Q相”过甚而不满意这篇小说,这正如俄国人之非难梭罗·古勃的《小鬼》里的“丕垒陀诺夫相”不足为盛名之累。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丹麦的大批评家布兰兑斯曾说:“有天才的人,应该也有勇气。他必须敢于自信他的灵感,他必须自信凡在他脑膜上闪过的幻想都是健全的,而那些自然来到的形式,即使是新形式,都有要求被承认的权利。”这位大批评家的这几句话,我们在《呐喊》中得到了具体的证明。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摘编自茅盾《读<呐喊>》)材料二: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借主人公之口说:“喜剧依照西塞罗(罗马作家)的意见应该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世态的一副模样,真理的一种表现。”莎士比亚同样借哈姆雷特之口说:“演戏的目的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鲁迅创作《阿Q正传》,也正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人们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它们最重要的哲学启悟显义就是:对人们的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高尔基称赞契诃夫的作品“能够使人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哲学境界是文学作品最难达到的巅峰。鲁迅写《阿Q正传》也正是“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成为给人们开出反省道路的经典镜像。
2缺乏认知能力,始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以自我为中心,瞧不起城里人,也看不起未庄人。得意时趾高气扬,欺侮弱者;失败时又靠精神胜利法,化失败为胜利,在“瞒和骗”中寻求圆满。阿Q的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的形象表现了人类易于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和普遍弱点。《阿Q正传》实质是鲁迅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创作的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摘编自陈漱渝、张梦阳《<阿Q正传>的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阿Q身上似乎具有人类的普遍弱点,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B.鲁迅在《阿Q正传》中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政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从侧面讽刺了辛亥革命。C.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能让人们对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D.阿Q以自我为中心,得意时欺负弱者,失意时利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Q正传》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今天爱好文艺的青年几乎都说过“阿Q”两个字。B.材料一运用引证法,如引用《呐喊》中的文字来介绍鲁迅创作《呐喊》的缘由,也能借此说明鲁迅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C.鲁巡的《阿Q正传》刻画出了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阿Q相”,作者认为这是《阿Q正传》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进行对比,证明了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一样,都是艺术典型。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的一项是()A.《阿Q正传》中的革命对象不但依旧执掌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却依然任人宰割。B.《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作为“镜子”来时时警诫人们。C.《阿Q正传》发表了一百多年,对其阅读与争论也进行了一百多年,虽然不断出现误读,但最终都能回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D.《阿Q正传》在反省民族灵魂方面达到的深刻性,超越了民族和阶级界限,“精神胜利法”极具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人类的普遍性。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呐喊》对中国新文坛的贡献。
3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鲁迅作品《阿Q正传》,但论述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B2.D3.C4.①《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②《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意义。5.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②材料二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错误。原文是说“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有时”不代表所有时间,以偏概全;且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错误,范围扩大了。原文是“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艺术典型”的范围小于“艺术形象”。D.“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错误,范围扩大了。原文是“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世界非文明时代”的限制不能去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错,应该是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进行了类比,属于类比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揭示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B.揭示了《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C.说的是对《阿Q正传》的阅读、论争和回归的过程,不是《阿Q正传》的意义,因此不能作为《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D.揭示了《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4从“《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可知,《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从“《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可知,《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从标题“《阿Q正传》的意义”和“鲁迅创作《阿Q正传》,也正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它们最重要的哲学启悟显义就是……”等处可知,材料二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合花彭燕郊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朵百合花,那是盛开在丛生着荆棘的高原上的。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阳台上有一盆百合花。有一次我在村镇的街上看到一队游行的年青人,他们拿着红的黄的白的绿的五颜六色的小旗,呼喊着,奋激地行进。我记得,那行列里面最使我爱慕,最使我向往的是走在前头的那个吹号手。真的,可以说他是最镇静、最沉着的一个了。人们按照号音的节拍行进着,他自己呢,也陶醉在悠扬的号音里,那样摇摆摆地走着,吹着。在我幼小的心里,我由衷地爱慕着吹号手,和他那光亮铮铮的喇叭。于是,我开始细心地灌溉阳台上的那丛百合花了。每天每夜,总在性急地窥探着,那花朵是不是已经开放——我坚信,百合花开放了,就会像喇叭一样的。
5呀,我是多么高兴呵!百合花开放的那一天,我把花采下来,不敢给爸爸知道,也不敢给妈妈知道,一大早就背起书包上学去了,偷偷地带着那朵百合花。可是,总归给先生看到了:狂欢的我正在尽情吹着我的小喇叭。我的小伙伴们应和着我的号音,“打打底、打打底……”地在操场上进行着,舞着小手呼唤着。那位先生是顶凶的,我记得我挨过他好几次打手心——这回,大概也免不了要打手心了。我想。果然不错,小伙伴们每人五下,我呢,加一倍:十下。但,最使我痛心的是我的小小的喇叭的可怜的命运,她是那样柔弱无助,被撕成了一片片碎瓣,被用脚在铺满粗砂粒的操场上狠心地践踏着,烂了,破了。百合花的记忆是忧伤的。十三岁时,我从家里偷偷地跑出来。为了我的天真的、很模糊的憧憬,我跑了。在辽阔的海流上飘游了一天两夜,于是,到达了一个半岛上,那是被人家用许许多多赞美讴歌和夸耀渲染得十分美好的一个“新天地”,人们说那儿有的是智慧,是取之不尽的学问的财富的宝库。我在那儿报考一个艺术专科学校,感谢人们的好意,并不因为我的幼小而拒绝我。受试验时,好呀,我的眼前真地突出了一片新天地。是百合花呀,那么亲切地在画室的几上,在绿色的布幔的掩映下,向我微笑着。——作为入学的考试,每个人应该画一张油画,画这朵百合。很快地,我就开始忘情地挥动我的画笔了。我画得那样快,以致坐在我旁边的那位正在细心地描着轮廓的小姐禁不住失声笑起来。而那个长头发的艺术家,我们的教授,却气得耳朵都红了,红得简直就像紫胀一般。可怕呵,他的气愤是超过了他的喉咙所能担负的限度,他的怒吼的声音是差不多嘶哑了,好像要吞下我似的嘲骂着我,揶揄着我:“这像什么百合花呵?你们大家看,这不是百合花,这是喇叭!”在哄堂大笑里,我万分羞涩地收拾好我的画具,走了。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战争来了,有幸地,我参加到一支军队里,像一块投进洪炉的赤铁,满感燃烧的喜悦。更有幸的是,在这队伍里我遇见了并熟识了许多吹号手——多么令人艳羡的吹号手!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他们都很年幼,都有小而红润的双颊。当他们吹起号来,那双颊是怎样像透熟的苹果似地鼓起着呵。他们是那么流畅爽利地吹着,就像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吹出来的,嘴角总带着微笑——我也是像他们这么大的年纪呵,那时候,我还只能用百合花来当喇叭吹呢。在我工作的那个部门里,同样有一个小号兵。同样地,他吹着,笑着,奔跑着。那天,是下雪天呢。寒冷使人变得懒散,一夜来的雪并没有减削或增添多少。人们已感觉不到时间到底运行到哪一刻了,眼睛被逼人的白雪眩昏了,辩识不出光度的深浅,奇怪的是:在暖暖的军毯里躺着,享受着一天中最叫人留恋的时光,连自己都觉得有点儿抱歉哪,却始终没有听见号音——起床的号音。那是从来都不会迟误的——虽然我们都终于起来了。部里的小鬼在开早饭时候告诉我们:小号兵病了,吐血,进医院休养去了。后来呢?后来,一连一个礼拜,没有号,我们听哨音动作。一个礼拜之后,号兵来了,不是病愈出院的小号兵,而是一个新来的年纪较大的号兵。
6春天来了,在映山红盛开的高原上,我去凭吊我们小号兵的新坟。小号兵死了,医师告诉我,小号兵因为吹了太多年号,肺部震裂得太厉害了,即使在很有钱的人家,怕也没有什么希望的。我想起了小号兵短短的生涯里一连串的苦难,不禁呜咽了。那是我到我们野战医院去看他时,他自己详细地告诉我的:怎样地,他被雇在地主家里放牛;怎样地,他从小就没有了父母,常常挨人欺侮;怎样地,他逃到军队里来。小号兵是健谈的,像他善于吹号一样。我曾经从他那里听到多少故事呵……可是现在,他就已经死了!在映山红盛开的高原上,耸着一堆新鲜的黄土,一块小小的标写着小号兵姓氏的木板,那么寂寞地安放在那儿。是四月哪,松林里的小鸟鸣啼着,天空是明净的,跟小号兵的灵魂那样。可是我,被一阵幻象苦恼着,仿佛看见他仍旧在用那样练达洒脱的姿态吹着他的号角,那号角的红绸布仍旧喜悦地在他的胸前飘舞,于是我把号角设想作百合花,红绸布的流苏设想作映山红,打算画一幅宝图。画面:在映山红盛开的高原上,一朵百合花挺拔地耸立在中间。今天,在我的记忆里,百合花是盛开在盛开着映山红的高原上的。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呵。一九三九年九月云岭(选自《浪子》,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很小的时候被街上游行中吹号手吹出的悠扬的号音所吸引;我精心灌溉百合花也源于对小号手的爱慕。B.“我”对受到顶凶的先生的体罚并不在意,在意的是被当成喇叭的百合花被撕成了一片片碎瓣,遭到人们践踏。C.出于对喇叭的喜爱,我把入学考试要画的百合花画成了喇叭,把教授气得耳朵都红了,因此我也没能通过考试。D.参军后,我遇见且熟识的吹号手都很年幼,能把号声无比快乐、流畅爽利地吹出来,这些都出乎了我的意料。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结尾写记忆里的百合花“盛开在盛开着映山红的高原上”,照应开头,首尾圆合,使小说结构完整。B.文章描写人们没有听到号音,感觉不到时间运行到哪一刻,为后文小号兵的出事埋下了伏笔。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的口吻叙述故事,运用感伤的笔调抒发了酣畅淋漓且不受节制的情感。D.文章多次使用语气词“呵”字,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8.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小号兵的。9.文章多次出现“百合花的记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好处。【答案】6.A7.C8.
7①运用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如“他吹着,笑着,奔跑着”,表现了小号兵充满了活力;②通过医师告诉“我”的消息的侧面描写,表现了小号兵为吹号所作出的牺牲,展现了小号兵的伟大;通过“我”回忆小号兵的一生,表现他备受磨难的一面;③通过高原上盛开的映山红的环境描写,反衬了小号兵的悲剧;④借物喻人,用百合花来比喻小号手的练达洒脱的姿态。9.①文章围绕百合花讲述了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几件事,均以“百合花的记忆……”结尾,用以串联故事情节,使得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百合花的记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百合花这一物象来表情达意,使文章内容更加含蓄且富有深意;③“百合花的记忆……”多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悲伤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并不在意”错,由文中“但,最使我痛心的是我的小小的喇叭的可怜的命运”可知,我对于体罚是在意的;C.“出于对喇叭的喜爱”错,前文提到“我的幼小”,有可能是因为我画技不行;D.“能把号声无比快乐、流畅爽利地吹出来,这些都出乎了我的意料”错,我小时候认识的吹号手也能把号声无比快乐、流畅爽利地吹出来,因此并不出乎我的意料。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酣畅淋漓且不受节制的情感”错,文章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如“在哄堂大笑里,我万分羞涩地收拾好我的画具,走了。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在我的记忆里,百合花是盛开在盛开着映山红的高原上的。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呵”,表达含蓄蕴藉。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原文“他们都很年幼,都有小而红润的双颊。当他们吹起号来,那双颊是怎样像透熟的苹果似地鼓起着呵。他们是那么流畅爽利地吹着,就像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吹出来的,嘴角总带着微笑”“他吹着,笑着,奔跑着”,据此分析出,运用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表现了小号兵充满了活力;
8②原文“小号兵死了,医师告诉我,小号兵因为吹了太多年号,肺部震裂得太厉害了,即使在很有钱的人家,怕也没有什么希望的。我想起了小号兵短短的生涯里一连串的苦难,不禁呜咽了。那是我到我们野战医院去看他时,他自己详细地告诉我的:怎样地,他被雇在地主家里放牛;怎样地,他从小就没有了父母,常常挨人欺侮;怎样地,他逃到军队里来”,据此分析出,通过医师告诉“我”消息的侧面描写,表现了小号兵为吹号所作出的牺牲,展现了小号兵的伟大;通过“我”回忆小号兵的一生,表现他备受磨难的一面;③原文“在映山红盛开的高原上,耸着一堆新鲜的黄土,一块小小的标写着小号兵姓氏的木板,那么寂寞地安放在那儿。是四月哪,松林里的小鸟鸣啼着,天空是明净的,跟小号兵的灵魂那样”,据此分析出,通过高原上盛开的映山红的环境描写,反衬了小号兵的悲剧;④原文“可是我,被一阵幻象苦恼着,仿佛看见他仍旧在用那样练达洒脱的姿态吹着他的号角,那号角的红绸布仍旧喜悦地在他的胸前飘舞,于是我把号角设想作百合花,红绸布的流苏设想作映山红,打算画一幅宝图。画面:在映山红盛开的高原上,一朵百合花挺拔地耸立在中间”,据此分析出,借物喻人,用百合花来比喻小号手的练达洒脱的姿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①开头“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朵百合花,那是盛开在丛生着荆棘的高原上的”,接着写童年时见到吹号手后“爱慕着吹号手,和他那光亮铮铮的喇叭。于是,我开始细心地灌溉阳台上的那丛百合花了。每天每夜,总在性急地窥探着,那花朵是不是已经开放——我坚信,百合花开放了,就会像喇叭一样的”,又写少年时画百合“我在那儿报考一个艺术专科学校,感谢人们的好意,并不因为我的幼小而拒绝我。受试验时,好呀,我的眼前真地突出了一片新天地。是百合花呀,那么亲切地在画室的几上,在绿色的布幔的掩映下,向我微笑着。——作为入学的考试,每个人应该画一张油画,画这朵百合”,以及青年时期从军“仿佛看见他仍旧在用那样练达洒脱的姿态吹着他的号角,那号角的红绸布仍旧喜悦地在他的胸前飘舞,于是我把号角设想作百合花,红绸布的流苏设想作映山红,打算画一幅宝图。画面:在映山红盛开的高原上,一朵百合花挺拔地耸立在中间”。据此分析出,文章围绕百合花讲述了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几件事,均以“百合花的记忆……”结尾,用以串联故事情节,使得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原文开头“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朵百合花,那是盛开在丛生着荆棘的高原上的”“百合花的记忆是忧伤的”“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结尾“今天,在我的记忆里,百合花是盛开在盛开着映山红的高原上的。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呵”。据此分析出,“百合花的记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百合花这一物象来表情达意,使文章内容更加含蓄且富有深意;③原文从开始到结尾出现“百合花的记忆是忧伤的”“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百合花的记忆,总是忧郁的呵”,“百合花的记忆”反复出现,强调了“忧伤”“忧郁”,突出了忧郁伤感的情绪。据此分析出,“百合花的记……”多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悲伤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9材料一: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瞻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骨也。及至羿、浇、少康、寇媳、有娥氏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已,竞平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怒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絮狂猜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刈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摘编自班固《离骚序》)材料二:盛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集纣异浇之败。翼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诚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征原于江南。(摘编自王逸《离骚经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A其B文C弘D博E丽F雅G为H辞I赋J宗K后L世M莫N不O斟P酌Q其R英S华T则U象V其W从X容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淫”,文中指过度,与“淫慢则不能励精”(《诫子书》)中“淫”的意思相同。B.“沈江而死”中“而”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中“而”的用法不同。C.“反”,通“返”,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反”的意思相同。D.“卒”,文中指最终,与“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中“卒”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南王刘安在《叙高骚传》中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小雅》的优点,还博览群书、传记、文章来给《离骚》作注释。B.班固认为《离骚》中有关昆仑山、冥婚、宓妃等事的描写是荒诞不经的,不是国家法令所倡导、经典道义所能记载的。
10C.王逸认为,屈原在《离骚》中追述唐虞的盛世之治,陈述桀纣羿浇的灭亡,是希望国君能觉悟过来,并让自己回到朝廷。D.秦昭王派张仪去欺诈怀王,使得怀王与齐国断绝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到武关会盟,并趁机胁迫怀王到了秦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溶,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2)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14.班固为什么说届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答案】10.GKT11.A12.A13.(1)(屈原)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境地,漂浮遨游在尘世之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推许这样的志向,可以和日月争光。(2)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说屈原已被流放,离开了朝廷,虽然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国君。14.(1)“非明智之器”的原因:①屈原炫耀才能,在国家危难时与小人争宠,没有气量;②屈原因小人的谗言被国君疏远时,指责楚怀王,埋怨朝廷,选择投江而死,没有担当;(2)“谓妙才者”的原因:屈原的文辞宏大华丽高雅,是辞赋的鼻祖,被后人争相学习模仿,富有才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是他的文辞宏大华丽高雅,是辞赋的正统鼻祖,后世的人没有不仔细琢磨它的精华,模仿它的从容。“弘博丽雅”是“其文”的谓语,所以应在“雅”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为”的宾语为“辞赋宗”,所以应在“宗”后面断开,即在“K”处断开;“斟酌”的宾语为“其英华”,所以应在“华”后面断开,即在“T”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淫慢则不能励精”中“淫”解释为纵欲放荡。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B.正确。“沈江而死”中“而”表示修饰关系;句意:投江而死。“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中“而”表示顺承关系;句意:胡人(因为畏惧秦始皇)不再敢南下放牧。C.正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句意: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11D.正确。“供养卒大恩”中“卒”解释为终,完毕;句意:终身侍奉婆婆,报答她的大恩。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还博览群书、传记、文章来给《离骚》作注释”错误。是班固博览群书、传记、文章给《离骚》作注释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蝉”,像蝉脱壳那样;“皭然”,洁白的样子;“推”,推许。(2)“言”,说;“中心”,心中;“风谏”,用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非明智之器”的原因:由原文“今若屈原,露才扬已,竞平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可知,屈原炫耀才能,在国家危难时与小人争宠,没有气量;由原文“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怒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絮狂猜景行之士”可知,屈原因小人的谗言被国君疏远时,指责楚怀王,埋怨朝廷,选择投江而死,没有担当。“谓妙才者”的原因:由原文“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可知,屈原的文辞宏大华丽高雅,是辞赋的鼻祖,被后人争相学习模仿,富有才华。参考译文:材料一:
12从前在孝武皇帝时期,淮南王刘安博览群书,写成了《叙离骚传》,认为“《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身份,《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破坏礼法,像《离骚》这样的,可以称得上两者都具备了。屈原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漂浮逃游在尘世之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推许这样的志向,可以和日月争光”。这个结论好像过大了。又说“五子”因为这个家破人亡,“五子”说的是伍子胥。后来羿、浇、少康、贰姚、城氏佚女等人,都各自靠着各自的见解有所增减,但是仍然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本意。所以(我)博览群书、传记、文章,来给它注解。君子的才能不能发挥,这是天命,所以潜藏的龙不出现在人间,这样也不感到憋闷。《关雎》为周朝悲哀却不因伤心而伤害自己,蘧瑗隐藏着自己的才智,宁武保持像愚人一样的品性,都是为了保全性命规避灾难,不受到俗世的迫害。所以《大雅》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这是很可贵的。像屈原这样的,显露才能炫耀自己,在危难的国家里和一群小人争宪,因为小人的谗言被国君(楚怀王)疏远。却指责数落楚怀王,埋怨朝廷,神情忧愁苦苦思索,强烈指责诽谤他人,和小人们仇很对立互不相容,投江而死,也贬低了那些高洁狂狷有高尚情操的人。他的《离强》多写昆仑、冥婚、宓妃等虚无缥缈的事,都是不符合国家的法令制度、经典道义的。说它兼备了《诗经》的风、雅,能和日月争光,就太过了!但是他的文辞宏大华丽高雅,是辞赋的正统鼻祖,后世的人没有不仔细琢磨它的精华,模仿它的从容。从宋玉玉、唐勒、景差等人之后,汉朝兴盛,又有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杨雄等人,文辞极好,喜欢《离骚》并为屈原感到悲哀,自认为比不上他。屈原虽然不是明智的人,却可以称得上很有才气。材料二: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的意思。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说屈原已被流放,离开了朝廷,虽然心中忧虑,却仍沿者正道前行,用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去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奏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点绛唇·题草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生”和“谁为主”突出金谷园蔓草丛生、人去园空的景象,与杜牧诗句“流水无情草自春”意味相近。B.“馀花”两句看似写雨中落花,实则包含草盛人稀的意思,“满地”句意境阔大迷蒙,渲染了哀伤的氛围。C.“又是”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送别的具体过程,为后文抒情做铺垫。D.“王孙”三句活用《楚辞》诗句,点明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1316.王冕《劲草行》中“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我问忠臣为何死,元是汉家不降士。”几句和本词都通过写草来寄寓情感,二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王诗表达了具有民族气节的“汉家不降士”的崇高精神和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②本词表达了词人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的慨叹和对远行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描写送别的具体过程”错误。这一句中“暮”交代了送别的时间,“长亭”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作者描写了长亭送别的画面,但并没有描写送别的具体过程。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王冕的诗: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萋萋的劲草不长在王孙贵族的门庭,也不长在奸佞之臣的坟上。(劲草的)根在土地里长上百尺,劲草无论是枯黄还是繁茂都是萦绕护卫着忠魂的。我问忠臣为何死去?原来他们是忠贞不屈的汉家志士。所以王诗表达了具有民族气节的“汉家不降士”的崇高精神和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本词:词的上片写到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其荒芜之状。“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之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的慨叹。词的下片直接写离情,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别的人在这里话别。结尾三句,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对远行之人依依惜别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做法。(2)李商隐《锦瑟》中,化用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答案】①.于是废先王之道②.焚百家之言③.沧海月明珠有泪④.蓝田日暖玉生烟⑤.映阶碧草自春色⑥.隔叶黄鹂空好音
14【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废、道、焚、沧、蓝、映阶、碧、隔、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艾青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是①的诗坛泰斗。1938年初,艾青有两个多月的北方之行,看到大好河山②,人民蒙受深重苦难,他的心在流血。他选取北方常见的景象,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了《手推车》。正是出于对心灵自由的渴望,艾青以自由诗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写作形式。在他看来,自由诗是新世界的产物,更能适应激烈动荡、③的时代。艾青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充盈着自由的精神,在形式上也不愿受到既有格律和程式的拘固。他的具有极大的独创性的诗歌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借鉴了以惠特曼为代表的自由诗和以凡尔哈伦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在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中,使他的诗歌作品表示出一种崇高之美与苦难之美,代表了创作中国自由诗的最高成就。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个长句,请改写成4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当之无愧②满目疮痍③瞬息万变19.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等方面,他的诗歌既借鉴了以惠特曼为代表的自由诗,又借鉴了以凡尔哈伦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具有极大的独创性。20.在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中,他的诗歌作品呈现出一种崇高之美与苦难之美,代表了中国自由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本处是说艾青完全当得起诗坛泰斗的称号,可用“当之无愧”。“当之无愧”,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②本处是说艾青的北方之行,看到大好河山遭受战乱破坏严重,可用“满目疮痍”。“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
15③本处是说时代变化非常快,可用“瞬息万变”。“瞬息万变”,在极短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提取长句的句子主干,将主干句作为独立的句子。本句话中,主语为“他的诗歌”,谓语为“借鉴”,宾语为“以惠特曼为代表的自由诗”“以凡尔哈伦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修饰成分为“具有极大的独创性”是“诗歌”的定语,“在意象的选择、靠境的营造等方面”是“借鉴”的状语。题干要求变成四个句子,可见主干变成两个独立的句子,再将修饰成分变成两个句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三处语病:一,“在沉郁顿控的艺术风格中,使他的诗歌作品”成分残缺,因“在……中”这一介词结构放在了句首,使得句子缺少了主语,可将“使”去掉;二,“表示出一种崇高之美与苦难之美”搭配不当,“表示出”和“美”搭配不当,可将“表示出”改为“呈现出”;三,“创作中国自由诗的最高成就”语序不当,可改为“中国自由诗创作的最高成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种子,它们都非常聪明,自己虽然没有“腿和脚”,但是会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随着风、水流、鸟类、小动物,以及人类有意无意的活动,完成自己的梦想之旅,①,就驻足脚步,生根发芽定居下来,完成这一代的使命。种子的这种繁殖方式被称为有性繁殖,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双亲共同承担起繁衍后代的责任。世界的奇妙之处总是在于方法的不唯一性。②,是否也存在无性繁殖呢?答案是肯定的。无性繁殖也被称为营养繁殖,它是利用植物身体的一部分,比如根、茎、叶、芽等这些营养体就能实现大量繁殖,获得新的植株,并且这些新植株就像多胞胎一样,③。对于有性繁殖来说,即使来自同一对亲本的后代,也几乎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而营养繁殖是一种克隆途径,克隆出的新个体和原个体完全一致,无论是外表还是遗传基因,都毫无差别。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答案】21.①一旦遇到合乎心意的家园
16②既然存在有性繁殖③长得分不清彼此22.植物有性繁殖的后代几乎各不相同,但营养繁殖出的新个体和原个体完全一致。【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是后文“就驻足脚步,生根发芽定居下来”的条件,即是遇到了适合生长的地方,据此应填“一旦遇到合乎心意的家园”。②此处和“无性繁殖”相对,对应“是否也……”,应填“既然存在有性繁殖”。③结合“多胞胎”可知,此处说无性繁殖的新植株都长得很像,应填“长得分不清彼此”。【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选用句式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三段比较了两中繁殖方式后代的特点。有性繁殖的后代几乎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营养繁殖的新个体和原个体完全一致,毫无差别。用转折关系表述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植物有性繁殖的后代几乎各不相同,但营养繁殖出的新个体和原个体完全一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次,钱理群先生曾经在大学课堂上讲鲁迅时,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他介绍在大学里讲关于鲁迅的课如何能够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也有人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就不来了。"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17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钱理群先生在大学课堂上讲鲁迅时,遭到了提问“如何能够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就不来了”,体现出了当代人注重现实利益,是一种功利主义。第二部分引用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中的句子“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意在启示我们,身处功利主义的世界里,无用之用才为大用,应重视生活与人生中的无用之物,陶冶情操,积淀自我。材料围绕着“有用”与“无用”展开,启发我们要辩证看待二者的关系,既追求有用之物,又重视无用之物,不能过于功利,注重涵养精神,如此方可独立思考,从容立身于世,实现人生价值。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无用”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处理“有用”与“无用”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无用的重要性”时,也可以使用层进式的结构,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的名言,论证“无用”的重要性。也可以列举法拉第沉潜研究电磁感应时,一位夫人公然讥笑他的发明乃无用之物,而最终自动直流发电机的问世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事例,论证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结合当下社会不少高中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蜂拥选择前景好、好就业的热门专业,而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却鲜有人问津的社会现象,探究其本质,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无用之用,方为大用。2.隐于无用之后,观其有用之效。3.化无用之用,塑长远大用。4.以无用之心,入有用之境。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