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57359
大小:32.9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10-23
《山东省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被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我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丰富多彩。举凡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祠堂会馆、民居宅地、城市村镇、桥梁堤坝以及亭台楼阁、斋堂轩榭等,莫不各具特色……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第一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性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建筑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传统而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这种地步,这种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步了呜?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这些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长存这么久,就是因为它们在适应当地的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的,我们应该改良、应该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但这不是我们抛弃祖先留给我们遗产的理由。(选自吴曾丽《构建21世纪的建筑与文化观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法”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构件和它们的加工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B. 材料一把建筑与做文章相类比,又采用打比喻、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浅显形象地说明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C.材料二中认为,进入21世纪,“国际式”文化对地域性的传统文化构成严峻考验,中国的建筑文化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D.传统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这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词汇”和“文法”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不仅是一人一时的创作,也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B.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C.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但仍能满足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表达同样的情感。D.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的久远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我们对待多方面有自身优点的中国建筑文化,应该在改良、吸纳中传承。3.“窗”在古人诗意的表达中,也表明窗子“可译性”的功用,如“复见窗户明”指出可译性“透明”功用。下列诗词句,表明“可译性”功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B.腾烟透窗户,飞焰生栾栌【(唐)刘禹锡《武陵观火诗》】C.篱菊岩花俱秀发,清氛不断来窗户。【(宋)向子諲(yīn)《满江红·雁阵横空》】D.窗间梅熟络蒂,墙下笋成出林【(宋)范成大《喜晴》】4.材料一说,“建筑‘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说明5.“崇洋”是中国建筑的乱象之一,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镇粉墨登场;我国四大一线城市2006年以来兴建的19座大型地标建筑中,主设计师为外国人的达15座之多,我国俨然成为国外建筑设计师建筑理念的“试验场”。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下中国建筑的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千顶红帽子程瑞嘉①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②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③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④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⑤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⑥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⑦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⑧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⑨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⑩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的钱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①段,交待了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的事情,突出他回来后的巨大变化,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B.⑤段写在故乡的所听、所见、所感及梦醒后的“泪水”,真实反映出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推动了情节发展。C.⑥段中加点词“折磨”,充分显示秋明老汉因思乡心切而身心备受煎熬,又因不能衣锦还乡而愁苦、矛盾的心情。D.⑨段中画线句,既揭示了秋明老汉想法得以实现的“愉快”,也照应了开头“像变了个人似的”,突出他的朴质与善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②段,运用补叙的方式,交代秋明老汉几十年艰难的生活状态。为下文写他梦回故乡、回到家乡等情节做铺垫。B.④段,将秋明老汉和“幸运儿”对比,突出他品德高尚;跟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作比,丰富了内容,更具文学性。C.⑧段,作者用全知视角的旁白,让读者知晓秋明老汉是个比谁都喜欢孩子的孤苦老人,为下文捐小红帽的情节做铺垫。D.⑩段,描写学生接受“千顶红帽子”的场面,正侧面结合,突出秋明老汉内心无比愉悦之情,赞颂他无私奉献的精神。8.秋明老汉回故乡徽州,他的思绪随着他在回乡历程中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小说为什么以“千顶红帽子”作标题?请简要阐述理由。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攻其道如何孔子对曰:“使君朝廷有礼,上下相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苟违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守?”公曰;“善哉!”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节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选文二: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国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入,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子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悟,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相应位置的字母序号写在答题纸上。【A】哀【B】公【C】问【D】于【E】孔【F】子【G】曰【H】寡【I】人【J】欲【K】吾【L 】国【M】小【N】而【O】能【P】守【Q】大【R】则【S】攻【T】其【U】道【V】如【W】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缘木求鱼,原指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为处事如果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B.“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疾”指厌恶,憎恨,与成语“痛心疾首”的“疾”相同。C.夫子,古代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也以特指孔子。D.庠序,本意都是指古代的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库,周代的学校叫序,夏代的称校。12.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笑而不言”四字,写出齐宣王想要称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描摹人物极尽传神之妙。B.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然后才道破其实质是想以武力争霸天下。C.孟子以邹与楚战的现实事例,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结论。D.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如“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说理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既有寓言性又有哲理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违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守?(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4.同样论述施行仁政的举措,孔子和孟子各有何侧重。请结合两则选文比较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送目”句切题,笼罩全篇:“正故国”“天气”两句,言地点、时令与天气,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B. “征帆”以下三句,“残阳”“西风”,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归帆”暗写行旅人,由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生动。C.“彩舟”“屋河”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酱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异曲同工。D.结尾三句,用典精妙,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意,直指商女,谴责其醉生梦死,思想内容深刻。16.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意趣》中评价这首词“清空中有意趣”,意思是说,这首词避免重蹈前人写景与立意,寻找新的趣味。请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话语,鼓励学生不要顾及老师年长,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认可公西华关于宗庙和会同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作者极写洞庭湖水面宽阔及水的力量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恰如仙境一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18.请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________。“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________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①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②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③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同属于一个体系或大同小异的这些地区和中国中心地区的这两个地区的建筑,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与上文更衔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在研究评价的时候发现,甲,双氢青蒿素的疗效提高近十倍。乙,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①在过去十年,我们也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的疾病②《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于2009年出版③我们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④这本书记录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及我们在研究进程中所学到的知识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丙,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已打乱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②④①③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鸿门宴上,剑拔弩张,当刘邦纠结是否跟项羽辞行时,随从樊哙力劝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体现了樊哙的果敢与智慧。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以“细节决定成败”作为处事准则。对上述材料的说法你如何看待?请结合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