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85192
大小:36.1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5-02-12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庆二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相应区域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并粘贴条形码。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务必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使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二:“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 安庆二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相应区域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并粘贴条形码。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务必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使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二:“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 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人,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材料三: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串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这种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开放的社会,审美本应是多元的,但纵容病态审美泛滥,势必影响到关系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培育。B.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审美代宗教”的主张。C.“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嬗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D.审美教育服务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终极目标还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3.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老艺术家阎肃认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B.毛泽东曾热情褒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 C.当下社会渐渐刮起“阴柔之风”,“五四”时期的文化却青春气息勃发,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一代不如一代!”D.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4.材料二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论据的角度进行阐述。5.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哨兵北舞曾剑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与繁华,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韩泽中以为,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是他灿烂人生的开始,两年后,他将回到“北舞”,开启他辉煌的人生。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换乘面包车,辗转到一个像屯子一样的小镇,在一处营地住下。一个月后,韩泽中和另一位新兵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飘扬在边界哨所塔楼上。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还穿插着不定时的巡逻任务。夜班岗如期而至,战友们的鼾声,衬托出哨所夜的寂静。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他觉得边防的夜不是黑的,是深蓝色。而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俩上了山,那边有“夫妻哨所”旧址。他们走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到达山顶。“夫妻哨所”上着锁。山高风大,门窗紧闭,屋里的桌椅布满灰尘,哨长给他们讲沈海洋的故事,他与另一个老兵被连队分配到山顶这个瞭望哨。有一天、老兵被抽调到边防团,这里只剩下沈海洋一人,沈海洋就向哨长申请,让妻子余香过来,义务当“哨兵”,这里就成了有名的“夫妻哨所”。余香支持沈海洋,奉献了五年。“夫妻哨所”往下,半山腰,有一个烈士墓。墓碑上写着烈士的名字:夏士进。一次巡逻,发现他国两个军人越界,去抓捕,夏士连冲在前面,坝下巨石林立水中,水深处还有暗礁。当时夜幕降临,细雨如丝,江边有雾,路滑。行到深水区,江水阻隔,夏士连在露出水面的巨石上跳跃,滑倒落水。 仔细擦拭过墓碑后,他们往山下走,回望烈士墓,韩泽中觉得这个老兵的名字特别年轻,富有朝气,他仿佛看见一位年轻的战士,立在墓旁向他微笑。回哨所的路上,哨长讲了自己的故事。哨长是物理系的大学生,部队去招大学生干部,他报了名,没想到成了一名边防军官,每天检查岗哨,带兵巡逻,“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没有结婚照,没有办婚宴,几次定好的时间,都因部队临时有任务,改了日期,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哨长说着,声音有些哽咽。他们走下山,来到江边,韩泽中凝望江水,他觉得这界江的水,就像他们边防战士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酸楚,无声地在他们心底流过。回望来时的路,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之中,偶然里隐藏着必然。第一学年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成功了,然而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韩贵妃”。虽无恶,但听着刺耳。第二天去食堂吃饭,看见征兵宣传标语:“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这则征兵标语吸引了他。现在想来,已走进军营,那段女装古典舞好像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七岁那年,一位亲戚说他过于柔弱,背有些塌,挺不起来,爷爷指着一张报纸上国旗护卫队的照片说,将来你得长成这样。那次从“夫妻哨所”和烈士陵园回来后,韩泽中开始按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雕刻自己。每次来到界碑前,韩泽中心中总会升腾起去触摸界碑的愿望,界碑在雪的映照下,散发出庄严与神圣的光辉,阻止了他的触摸,他举起手,向界碑敬礼。突然有一天,韩泽中发现他那双细嫩的手粗粝了,骨节变大,他并没有失落,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和界碑敬礼,更有意义,更神圣。一切都在改变,就像哨所的四季:晚春的花朵,盛夏的绿荫,仲秋的山林,冬日的白雪,不变的是哨所的橄榄绿,那是老百姓眼里永恒的风景。每一天都特别漫长,两年时光连缀起来,却又顿觉转瞬即逝,退伍的时间越来越近,韩泽中眼看就可以回北舞了,可他怎么走得了啊。有些心事压在他心头。他决心申请转士官,哪怕只干一期,也得三年,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北舞”,那是无数舞者梦寐以求的学府。“你真的确定要留下?”哨长问。“是的,我确定!”他说。“同你爸妈商量一下吧。”哨长说。“不用,我二十岁了,我的青春我做主。”他写了留队申请,在申请书最后,他踢正步一样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天黑下来了,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服兵役的经历让韩泽中有了真正的成长,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B.文中哨长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内心是有些酸楚的,他的这段经历以及蕴含其中的淡淡悔意,为韩泽中的决定增添了分量。C.文中画线句主要是用景物的变化来反衬哨所橄榄绿不变,也暗示主人公此刻的内心既有军人的自豪,更有军人的自觉担当。D.服役期快满的时候,韩泽中没跟父母商量,也没多加考虑,就作出了决定,这种决定带有年轻人的冲动,但仍然值得肯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触动和成长,从而使得小说结尾主人公的选择不显突兀。B.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诗意,有一种纯净之美,这与作者意欲着力表现的军人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和谐一致的。C.小说主要以时间顺序讲述韩泽中服兵役的故事,其中又穿插其他故事,增添了行文波澜,丰富了小说内容。D.小说以韩泽中的故事展开情节,又用其他军人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此展现新时代军人的群体形象。8.韩泽中最终决定不回“北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9.请分析文末“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杜)审言②,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③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 ,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杜审言:杜甫的祖父。③杨雄、枚皋:西汉文学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B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C.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D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的意义多有关联。字是为便于他人称谓,对他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因《乐经》失传,故称“五经”。C.徙,徙居,搬家,迁徙。也指流徙,即古代的流放刑罚,流放有罪之人到边远地区。D.金銮殿,唐代宫殿内有金銮殿,是文人学士待诏之所。后来小说戏曲中泛称皇帝接受朝见的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杜甫进献三篇赋。B.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苦。C.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厚爱,多次宴请,可他狂傲不驯,常和酒友在闹市上喝得烂醉。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秋苗的情形。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D.尾联写田夫嘱咐送饭人回去赶快喂鹅鸭。15.《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文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三、语言文字运用(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国元素,展现诗情画意的中国式浪漫,其惊艳创意令人。二十四节气流转,立春“甲冠天下”。开幕式的倒计时从“24”开始,二十四帧的画面从“雨水”流转到“立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科学和文化遗产,让世界人民不仅看懂了“中国红”,更见识了中国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磅礴如中国。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倾泻而下,如王者般裹挟着万水奔腾,勇往直前,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诠释得淋漓尽致,更象征着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 迎风傲雪“迎客松”,欢迎世界宾朋。冬奥会开幕式上,还出现了中国的国宝级名松——“迎客松”。迎客松的一侧枝干向外伸出,像是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生长在高山的岩石缝中,无论严冬酷暑都屹立不倒,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不仅迎客松代表着热情友好,还常被作为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突破极限的精神。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迎客松,既是迎客,也是激励,鼓舞着冰雪体育健儿奋勇拼搏,争创赛事佳绩。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叹为观止美轮美奂不紧不慢风云变幻B.拍手称快精美绝伦不疾不徐风云变幻C.叹为观止精美绝伦不疾不徐波澜壮阔D.拍手称快美轮美奂不紧不慢波澜壮阔18.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迎客松不仅代表着热情友好,还常被作为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突破极限的精神象征。B.不仅迎客松代表着热情友好,还常被作为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突破极限的精神象征。C.不仅迎客松常被作为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突破极限的精神,还代表着热情友好。D.迎客松不仅代表着热情友好,还常被作为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突破极限的精神。19.下列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红”使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涵。B.“气势磅礴如中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形容黄河的气势。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用了李白的诗句。D.“像是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将迎客松的姿态拟人化。(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____。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21.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22.请对下述文字提供的信息筛选、整合,概括乡土社会的特征。不超过15个字。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光,因梦想而激昂,因奉献而厚重,因奋斗而精彩。很多人认为,“奋斗”就是好找好工作,赚高工资,住大房子,但是,年轻人的奋斗不应该止于此,而是应该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格局。青春的梦想,只有接上时代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今天的中国,经济辐射全球,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这正是年轻人大展拳脚的好时代。我们不应辜负时代的重托,在积极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将自己的梦想与时代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才是青春最有意义的绽放方式。读了以上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