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557353

大小:35.3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8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9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B)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人文精神的悠久传统,在古代,这个人文传统虽然受到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束缚,却也发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中国知识分子古代称为“士”。春秋时期,出现了具有一定知识而失去贵族身分的“士”,著名的知识分子有老子、孔子、邓析、孙武等,从战国时期开始,士、农、工、商称为“四民”,其中士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强调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儒家承认人类是天地所生的,肯定人本身具有优异的价值。《孝经》记述孔子之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论语》记载:“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务民之义”即重视道德教化。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贤也。”所谓有义,即有道德观念。这与孔子所谓“务民之义”是一脉相承的。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人文精神重要体现。高扬人格尊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之一。儒家宣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志,因而具有独立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人都有较三军之帅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因为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具有独立的人格。孟子提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指人格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指人格的屈辱。孟子称“所欲有甚于生者”为“义”,其所谓义即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亦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孟子更提出“以德抗位”的主张,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认为人应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势。这是对于人格尊严的高度肯定。《礼记》提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可杀而不可辱,宁死不屈,这是对于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 真诚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历代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很多,他们不但宣扬人格尊严,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心。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固然表现了傲慢自大的态度,也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与孟子同时的宋妍、尹文以救世济民为志。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都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怀。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后,作诗云:“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刚直气概。张载自述学术宗旨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表现了哲学家的广阔胸怀。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著《噩梦》,都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明确表述。坚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主要问题。经过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几年,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于是中国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部分学者鼓吹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思维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却忽略了或不了解西方近代的一些人文主义思维家曾经受过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这就陷于偏失了。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浓缩和积淀,是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和核心内容。时至今日,时代进步了,等级制度已经废除了。我们应该在固有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更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使人文精神高昂起来。(摘编自张岱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材料二:当代知识分子理应承继先贤遗泽,古为今用,培育“现代士人精神”。这里说的“现代士人精神”,指的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需要将古代士人的道德自律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持续传统士人精神中的优秀内涵,将之与现代理念结合,以构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风貌。在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呈现多样化趋势,表现为趋向上层、投靠财富、热衷名流,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传统士人的“以天下为己任”,内蕴的是天下、家国的世界。我以为扩展视界和胸怀是弘扬“现代士人精神”的首要。准此,则“现代士人精神”的“现代”二字,具体表现为平等观念,以及现代法制内涵的权利、义务与尊严的自觉意识;具体表现为某种“平民情怀”,这就是说,知识分子不过是公众中的一员,在社会地位与公民尊严方面,他们与一般民众毫无区别。他们的义务与责任表现为某种“职业化”的特殊性。对于普通公众,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是基于同情、怜悯而沟通互动,而是基于作为公民的认同和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爱戴,达成文化的传播和现代理念的交融。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育和生长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进而言之,具有现代意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是高人一等的“教师爷”,也不是具有特权和特殊地位的“上等人” 。他们理应怀一颗平常心,抱一腔平民情怀,在当代中国疾步迈向现代化的路途中,将传统儒学的精粹撒播到乡间、邻里,为了期待冲的中华文化复兴和民族崛起构建道德与社会文明根基。如此利国利民,其功莫大焉。(摘选自葛荃《追寻“现代士人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士”,是指失去贵族身份、而且有一定知识、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阶层。B.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C.在儒家看来,能够具有独立意志是宣扬人的价值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独立人格的重要依据。D.材料二认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精神风貌,也应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界和胸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中“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说明了中国古代一些士人具备不屈服于权势的人格尊严。B.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政治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有社会责任感,这是他们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C.相较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的实际作用不大。D.材料一侧重对历史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挖掘,材料二侧重强调应追寻现代士人精神。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士”人文精神的一项是()A.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欧阳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D.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文天祥《过零丁洋》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在当时和今天都有重要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学校拟举办学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精神的主题讨论会,你作为发言人,结合两则材料列出发言提纲。(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节选)曹禺(本文节选自《家》的最后一节,这时觉新妻子因难产去世,觉慧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毅然从家中出走)正中门推开,缓缓地进来觉慧,他换了衣装,穿着一个短短的蓝布旧袄,青夹裤,手里拿着一顶破毡帽,头发散乱,脸上沾了尘垢,目光炯炯,十分小心地悄悄走近觉新。 觉慧:(低声)大哥!觉新:(拾头,半响,惊愕地)三弟,你……(立起)觉慧:(深挚地)我特为跑来看看你。觉新: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来的?觉慧:(沉静地)我同几个同学想法跑出来了。觉新:(惊诧与关切)这么说你是给关起来了?觉慧:(点点头)嗯。觉新:(紧紧拉着他的手)你吃了苦头了吧?觉慧:(愤恨激成的冷静的微笑)还好,没有什么。觉新:(急切)那么你……觉慧:(不想提起)不提这个。他们恐吓我,说我扰乱治安,要枪毙我。前天夜晚,他们已经把我推出去了,一排枪都对准了我的头……觉新:(急迫)你……觉慧:(微笑)别着急,大哥,你看我现在不是在你眼前了。觉新:(追问)那么,什么证据呢?觉慧:(冷笑)这些军阀们杀人还用得着什么证据?觉新:怎么,快要放枪以前又把你赦免了?觉慧:嗯。(忽然感动地)我在要死的前一刻,我第一想起的人就是你!大哥,我才知道我多么爱你!觉新:(热烈握着他的手)三弟!觉慧:(友爱地)大哥,我上次说错了,我们是弟兄啊,好弟兄啊!觉新:(眼泪流下)是啊,弟弟。觉慧:(激情)大哥,好大哥,那一会儿我真想见你,我要对你说许多许多话。我要把我得到的认识完全告诉你。大哥,所以在我临走以前,我非要见你一面。觉新:(略惊)你上哪儿去?觉慧:(长嘘一声)我要离开家乡了。我方才明明看见母亲进来,我不能见她,我怕她拉着我,不放我。这个家不需要我,我更不需要这个家,而且这个地方对我是危险的。觉新:(担心)他们是不是还在追着你?觉慧:(冷静地)逃出来的人自然还有进去的可能。觉新:(愤恨)那么冯乐山这个混帐东西…… 觉慧:(不屑一理,微笑地)我现在倒不那么恨他了。这几天我才渐渐认识,我的敌人不是一个冯乐山,而是冯乐山所代表的制度。他伪善,他怕人说他伪善,他诬陷了我,他得了意。可是,我绝不会让冯乐山跟冯乐山类似的这一群东西终生得意的。大哥,我好后悔呀!觉新:你后悔什么呢?觉慧:(悔痛)我在临死的那一刻,我才想起我过去浪费了多少时间。为着梦想,为着错误,为着不晓得怎么活着。为着不知道时间的宝贵,耗费了我多少生命啊!(恳切地)大哥,生命真好啊,你真要积极地热烈地活下去呀!只有失过了自由的人才知道,只有尝过快死的经验的人才明白。我现在不懂为什么鸣凤会死得下去。对于一个要死而真想活着的人,一分钟的自由都像藏着无限的幸福似的。觉新:那么你来告诉我就是……觉慧:(有力地)我来告诉你不只在这个,我要比这个具体。我要你答应我,你要勇敢,你真需要振起精神,重新为人。(恳求地)这次嫂嫂生了小孩,你就把她接出来吧,让她帮你一同去闯。嫂嫂真好啊,你现在还能说你所得到的是你所不要的么?觉新:(摇头)不,这句话我早忘记了。觉慧:(诚恳地)你要给她幸福,你不能再叫她为你牺牲下去。觉新:嗯,我答应你。觉慧:在五婶跟五爸打了架以后,第二天就答应我把四妹的脚又放了。觉新:(同情地笑)我知道。觉慧:这孩子又可爱,又可怜,你必须把她送出去读书,最好将来送到我那里。觉新:嗯,好。觉慧:最末一件你现在该把大嫂送到医院生养,你不能再听陈姨太他们的摆弄,为着死人,害了活人。觉新:不过这是没有办法的,太……太晚了!觉慧:那么你至少不能把嫂嫂送到城外这个可怕的地方来。觉新:(叹了一口气)太晚了!觉慧:(逼起他的怒火)太晚了,太晚了,(大声)我跟你说过,没有太晚的时候!觉新:(挚爱地)觉慧,如果你真地要走了,为什么我们分别以前还要吵架呢?觉慧:(愧赧地)不,大哥,我是舍不得跟你再吵了。不过我真是相信世上任何事,要做,都没有太晚了的时候。你不要消沉啊!你一直是被这个“太晚了,太晚了”误了的。觉新:可是……觉慧:(诚恳地)你真得听哪!(看表)啊,我真要走了。我明天一见早要同几个朋友一同离开此地的。觉新:(忽然拉住他)不,三弟,你别走,你还是回家吧。我,我可以把你藏起来。 觉慧:(决然)不,我不肯躲躲藏藏。我也不能丢开我的朋友们不管。觉新:那么你也应该见见二哥。觉慧:我已经看见了。觉新:(不舍)你出去干什么呢?觉慧:我也许读书,也许做别的。好,我走了。觉新:不,你别走,三弟。觉慧:(谛听)让我走吧!我仿佛听见外面又有人来。觉新:(向外走)那么,你的通信处?觉慧:我到一个地方就会写信告诉你。觉新:我好给你寄钱。觉慧:也好吧,走了,大哥。觉新:(又拉住他)三弟,你明天一早再要见我一面。觉慧:好,看吧,(走近窗前外望)觉新:(望着觉慧)你一定要来,我好给你路费。觉慧:(望着外面,急促地)好,好,(惊愕)咦,怎么嫂嫂又来了?觉新:(惊惧)怎么她来了,别是已经……?觉慧:我倒是想见见嫂嫂,可惜现在不成了。(握着觉新的手,满眼的泪光)再见了,大哥,听我的话,没有太晚的时候!觉新:再见,三弟!门外人声嘈杂。钱太太推门进来,觉慧低首从她身边走过,出了房门。钱太太:(匆促地)这是谁?觉新:一个乡下孩子。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的觉慧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自由奔放的激情,相比之下,觉新则显得过于守旧、木讷。B.文章善用语言表现人物,如结尾处觉新的话“一个乡下孩子”,写觉新有意替觉慧隐藏身份。C.“这些军阀们杀人还用得着什么证据”,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觉慧对现实的愤恨和不解。D.文章结尾的舞台说明“人声嘈杂”“低首”等词写出觉慧因为畏惧严酷环境而有意掩盖身份。7.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觉慧一方面敬爱兄长,关心嫂嫂:另一方面又为追求理想而义无反顾地出走,具有反抗精神。B.觉慧为了追求理想,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毅然决然地出走,这表明新一代青年的成长和觉醒。C.关于人物神情的舞台说明十分精当,如“握着觉新的手,满眼的泪光”,表现觉慧无奈之情。 D.觉慧与觉新的对话在特定的背景下,既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复杂,又写了觉慧不满现状而离开。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作用。(1)正中门推开,缓缓地进来觉慧,他换了衣装,穿着一个短短的蓝布旧袄,青夹裤,手里拿着一顶破毡帽,头发散乱,脸上沾了尘垢,目光炯炯,十分小心地悄悄走近觉新。(2)前天夜晚,他们已经把我推出去了,一排枪都对准了我的头……9.戏剧最突出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皇甫湜,字持正,睦州新安人。皇甫湜气貌刚质,为文古雅,恃才傲物,性复偏直。为郎时,乘酒使气忤同列者。及醒,不自适,求分务东洛。值伊瀍①仍岁歉食,淹滞曹不迁,省奉其微,困悴且甚。尝因积雪,门无行迹,扈突不烟。裴度时保厘洛宅,以美词厚币,辟为留守府从事。湜简率少礼,度亦优容之。先是度讨淮西日,恩赐钜万,贮于集贤私第。度信浮图教,念其杀戮者众,恐贻其殃。因舍讨淮叛所得,再修福先佛寺。备极壮丽,就有日矣。将至书于白居易,请为碑。湜在座,忽发怒曰:“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②也然何门不可曳长裾③某自此请长揖而退”宾客无不惊栗。度婉词谢之,且曰:“初不敢以仰烦长者,虑为大手笔见拒。今既尔,是所愿也。”湜怒稍解,则请斗酒而归。至家,独饮其半,乘醉挥毫,其文立就。又明日,洁本以献。文思古謇,字复怪辟。度寻绎久之,不能分其句读。毕叹曰:“木玄虚,郭景纯江海之流!”因以宝车名马,缯采器玩,约千余缗,置书,遣小将就第酬之。湜省书大怒,掷书于地,谓小将曰:“寄谢侍中,何相待之薄也?某之文,非常流之文也。曾与顾况为集序外,未尝造次许人。今者请为此碑,盖受恩深厚耳。其碑约三千字,一字三匹绢,更减五分钱不得。”小校既恐且怒,归具告之。度闻笑曰:“真奇才也。”立遣依数酬之。而卞急之性,独异于人。尝为蜂螫手指,因大躁急。命奴仆暨里中小儿辈,箕敛蜂巢,购以善价。俄顷,蜂聚于庭,则命碎于砧儿,烂于杵臼,绞取津液,以酬其痛。又常命其子松④,录诗数首。一字小误,诟詈且跃。手杖不及,则啮腕血流。其性褊急,皆若此。(节选自《《太平广记》》)[注]①伊瀍:伊水、湜水泛滥。②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比。③长裾:借指高贵之人。④松:皇甫湜的儿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也/然何门不可曳长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B. 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也/然何门不可曳长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C.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也/然何门不可曳长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D.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也/然何门不可曳长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古时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汉武帝时开始推行,文中指地方政府的官员任用属官。B.浮图,也作“浮屠”,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文中指佛教。C.句读,古人读文时需要“明句读”,句中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句末的停顿叫“句”。D.“盖受恩深厚”的“盖”可译成“因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所争”的“盖”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甫湜性情偏狭暴躁,在任工部郎中时,乘酒气与同事争吵。醒后自觉羞愧,请求到东都洛阳任职。B.裴度重修福先佛寺后,主动请皇甫湜为其撰写碑文,皇甫湜请斗酒而归,乘醉挥毫,一气呵成。C.皇甫湜为解蛰手之恨,将聚于庭院中的蜂子在砧上、杵臼中捣碎、砸烂,并绞取出它们的汁液。D.皇甫湜发现儿子抄诗有误,便蹦跳大骂,等不得用木棒打,就用牙将儿子的手腕咬得直淌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值伊瀍仍岁歉食,淹滞曹不迁,省奉其微,困悴且甚。(2)寄谢侍中,何相待之薄也?某之文,非常流之文也。14.文中写皇甫湜和裴度的交往,突出了皇甫湜的哪些性格特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严武①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莫倚善题鹦鹉赋①,何须不着鵕鸃冠③。腹中书籍幽时晒④,肘后医方静处看。兴发会能驰骏马,终当直到使君滩⑤。[注]①严武,在长安时是杜甫的同事,当年曾一起被贬出长安。此时严武任成都尹。②鹦鹉赋,曹操送祢衡于江夏太守黄祖,祖长子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衡揽笔而作,词采甚丽。③鵕鸃冠,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鸃。④幽时晒,《世说》:“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我晒腹中书也’。”⑤使君滩,指杜甫所在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中的“漫”和“懒”两个字,写出了杜甫此时悠闲、惬意的闲适生活。B.颔联“莫倚”“何须”两个词一否定、一反问,暗指杜甫沉溺于作诗而不走仕途。C.颈联上句写杜甫满腹经纶,下句“肘后医方”说杜甫随身携带药方,写其多病。D.尾联主要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和好友杜甫一起纵马驰骋,畅游“使君滩”。16.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对杜甫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士遭受排挤的社会现实。(2)《过秦论》中用夸张手法写秦国毫不费力就打得诸侯疲惫不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西湖的美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车到贺江第一个湾簕竹半岛停下,岛有四平方多公里,岛上绿色铺陈,远处有老居民的旧宅子掩映果林之中。我脑海中突然浮现一幕,寒来暑往,人们晴耕雨读,____________________,犹如世外桃源。不知不觉就到了贺江碧道画廊景区,穿行一片竹林,顿觉身心凉爽。竹林成团拥簇,空地被利用起来种竹荪。被誉为“真菌皇后”的竹荪破土而出后,体态优美。移步参观村民新建的民宿群,独栋联排,开窗即景,景中添花。贺江的鱼鲜和百香果、兰花,味美物丰,增收富民等,均为导游__________。下船的码头在大洲镇博物馆旁,广场旁长有一棵桃心形状的大树,高十余米。树分两枝:一枝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枝已瘦寒清空,枝枯叶落。植物内部生与死的循环让它成了一棵“异树”,它竖立在水边有些年头了,()。贺江更多的时候是静水流深,多少年来栖息水流旁的村庄,__________地守着这一隅自然风光,当人文、科技元素和现代生活融入这里并蓬勃绽放,在这片振兴的土地上流光溢彩。美好的地方,总会被上天泼墨美丽的色彩。贺江,是肇庆的颜色代言,也是肇庆的颜值担当。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9.在文中第一段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远处的廊道、白墙圆弧的村落建筑和悄然兴起的田园综合体与它相呼应,也保存着对这条河流的记忆。B.不远处的廊道、白墙圆弧的村落建筑和悄然兴起的田园综合体与它相呼应,对这条河流的记忆在这里保存着。C.与不远处的廊道、白墙圆弧的村落建筑和悄然兴起的田园综合体相呼应,对这条河流的记忆在这里保存着。D.与不远处的廊道、白墙圆弧的村落建筑和悄然兴起的田园综合体相呼应,也保存着对这条河流的记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被誉为‘真菌皇后’的竹荪破土而出后,体态优美,像身着白蕾丝裙的舞精灵”,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可燃冰是一种很具潜力的能源。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背后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只有能源得到保障,国家才能长远发展,在这个历史时刻,中国国家能源集团应运而生,国家能源集团在研发可燃冰的新能源技术上也有重大突破。科学家发现一种发育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一种似冰状的白色固体物质,因含有大量甲烷而可燃。科学家发现,海底易形成可燃冰,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到4摄氏度,正好利于可燃冰的形成。海洋的底部,水压大,30个大气压以上,就具备可燃冰可能生成的条件。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在海水底部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体。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作为一种经济型能源,可燃冰的诱惑力不言自明。但归根结底,它只是天然气的另一种来源。可燃冰早日造福于人类关键在于要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考虑的开采方案有几种:热解法、降压法和“置换法”。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燃冰要能早日造福于人类,关键在于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是十分重要的。B.要使可燃冰早日造福于人类,关键是要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C.要使可燃冰早日造福于人类,关键在于要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是十分重要的。D.可燃冰要能早日造福于人类,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是关键。22.请联系文段材料,给“可燃冰”下一个简要的定义,不超过40个字。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启迪着未来。走进历史的现场,走近先贤,古人的智慧、古人的品格会给你启迪。人教版教材精选了很多经典的古代传统篇目,如《屈原列传》《苏武传》《蜀相》等,教材中的先贤轶事总会引起我们的感触和思考。某报社开设了《青年论坛》栏目,讨论的主题是“走进历史的现场”,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写篇文章向该栏目投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