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6864

大小:57.92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吗?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约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本性为“无明”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甚么世界,还有甚么人生呢?第二是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甚么道德。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甚么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死后物质分散,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连续的记忆和知觉。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而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略举如下:人生在世,个人是生灭无常的,社会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的文明幸福,是个人造成的,也是个人应该享受的;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尊重的;社会是个人的总寿命,社会解散,个人死后便没有连续的记忆和知觉,所以社会的组织和秩序,是应该尊重的……总而言之: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摘编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材料二: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存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这,有如旅行游山一样,地质学家与诗人虽同往游山,可是地质学家的观感和诗人的观感,却大不相同。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自然境界——最低级的,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理解;道德境界——更高级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 中国的所谓“圣贤”,应该有一个分别,“贤”是指道德境界的人,“圣”是指天地界的人。至于一般的芸芸众生,不是属于自然境界,便是属于功利境界。要达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非常容易,要想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却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究竟要怎样做,才算是为宇宙服务呢?为宇宙服务所做的事,绝对不是什么离奇特别的事,与为社会服务而做的事,并无二致。不过所做的事虽然一样,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由此看来,做圣人可以说很容易,亦可以说很难。圣人固然可以干出特别的事来,但并不是干出特别的事,始能成为圣人。所谓“迷则为凡,悟则为圣”,就是指做圣人的容易,人人可为圣贤,其原因亦在于此。总而言之,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摘编自《理想人生:冯友兰随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材料三:人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问题在安定的时代不十分受人注意,因为这种时代的社会形态与活动已经具备了稳固的目标,不会伤及整体生活的基础。不过,如果人生发生混乱和分裂,有了不正常的现象产生,先前提示的问题才会让我们动摇。其实,只要稍微细密观察现在的状况,就可知道:其中含有许多基本上完全不同的潮流,驱使人们猛力奔向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方向。有时,我们会认为超越看得见的事物的世界才是我们生活的根基;有时,又会认为眼睛实际看到的世界就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有时,我们会认为与自然的关系很重要,却又认为与社会的关系比较具有决定性。在这社会中,壮大的群体有时会发挥作用,但个人有时也会居于优先地位。由于对这些事物的决定不同,人生就变得完全不一样,重心也因之而变易,尊重之事物也慢慢变成另一种形态。需求改变,所走的道路也随着改变。因此,与其说对事物的看法改变,倒不如说现实本身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纠纷并非只与解释有关,与人生本身也有关系。这时候,如果属于一个党派,身心都沉溺在一种潮流中,就可以脱却内心的混乱,与一切怀疑都不发生关联。可是,为了赢得这种虚幻的安定,却必须付出度量狭小、精神近视的极高代价。相反,如果一个人有透视整个时代的清澈眼光,敢尝试不受拘束的评价,并把人类的命运当做自己的命运来体验;那么,在面对刚才所说的分裂时,他往往会被投掷于极其困惑的处境中,无法轻松接受。(摘编自德国鲁道夫·奥伊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新星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家认为,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它不过是“真如”为“无明”所迷而产生的幻象。B.人生境界高低不同,一般不需要经过多少努力就可以轻易达到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C.社会安定的时代往往具备了稳固的发展目标,因而人们不会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D.社会震荡中会产生许多基本上完全不同的潮流,这些潮流触发诸多不同的人生方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翟与杨朱的主张都有“人本”倾向,不同之处在于墨翟“利他”而杨朱“贵己”。B.影响人生境界不同的关键因素是对于人生的了解,即认识的互异决定了境界的不同。 C.人生的奋斗目标依托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需求发生变化,奋斗之路也随着改变。D.奥伊肯对“纠纷与人生关系”的主张同荀子《劝学》中“用心一也”的观点相一致。3.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持材料一相应哲学家观点的一项是()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B.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C.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逍遥游》)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5.冯友兰先生归纳了人生的四个境界,其中“进一层的理解”“更高深的理解”和“最彻底的了解”应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答案】1.B2.D3.C4.①首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②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具体给出问题的不同答案,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第三段从现代人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答案。③最后总结问题,给出作者自己的观点。④故而可知,材料一阐述的思路是总分总的论证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经典思路来论证论点。5.①进一层的理解可以解读为人从自然的本能开始有自我的意识,为追求功名利禄为奔忙,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其间。②更高深的理解可以解读为人从单纯为自我,转变为为他人为更多的人,道德是高层次的品行追求,脱离了人关注自我的局限性,而升华为群体、家国的概念。③最彻底的了解可以解读为超越世人和家国的局限性,发展出了天、地、人和谐共处,或者上升到神性的一面,类似与宗教的了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一般不需要经过多少努力就可以轻易达到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错误。依据材料二“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自然境界——最低级的,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理解”可知,功利境界需要进一层的理解,而非选项的“不需要经过多少努力”。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观点相一致”错误。“纠纷与人生关系”的意思是拥有广阔视野的清澈眼光的人,对待事物不拘泥于一党一派,而是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看待问题,对问题的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面对问题时会有疑惑和不知所措。“用心一也”的意思是用心去思考,因为只有用心才能真正体会一切。故两者观点不一致。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哲学家观点是:孔孟是认为人生在世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庄认为人生在世应当顺应自然;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A.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符合孔孟的观点。B.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符合老庄的观点。C.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就不想到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只是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茅塞一般没有开通啊!意思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不符合上述哲学家的观点。D.假使人人都彼此爱护,则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恶,则天下大乱。符合墨翟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一“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吗?”可知,首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由材料一“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约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第二是哲学家……第三是科学家……”可知,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具体给出问题的不同答案,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而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略举如下”可知,从现代人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答案。由材料一“总而言之: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可知,最后总结问题,给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故而可知,材料一阐述的思路是总分总的论证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经典思路来论证论点。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二“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理解”可知,进一层的理解可以解读为人从自然的本能开始有自我的意识,为追求功名利禄为奔忙,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其间。由材料二“道德境界——更高级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要想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却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可知,更高深的理解可以解读为人从单纯为自我,转变为为他人为更多的人,道德是高层次的品行追求,脱离了人关注自我的局限性,而升华为群体、家国的概念。由材料二“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为宇宙服务所做的事,绝对不是什么离奇特别的事,与为社会服务而做的事,并无二致。不过所做的事虽然一样,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可知,最彻底的了解可以解读为超越世人和家国的局限性,发展出了天、地、人和谐共处,或者上升到神性的一面,类似与宗教的了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安娜·卡列尼娜(节选)[俄]列夫·托尔斯泰①安娜坐的那节车厢,在铁轨接合处有规律地震荡着,轰隆轰隆地开过月台,开过一堵砖墙、一座信号房、还开过一些别的车辆。安娜忘记了她的旅伴们;随着车厢的轻微颤动摇晃着,呼吸着新鲜空气,安娜又开始沉思起来:②“我刚才想到哪里了呢?我想到简直想像不出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我们生来就是受苦受难的,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是却都千方百计地欺骗着自己。但是就是你看清真相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办法呢?③“我苦恼万分,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使我能够摆脱;因此我一定要摆脱。如果再也没有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蜡烛熄了呢?但是怎么办呢?为什么这个乘务员顺着栏杆跑过去?为什么下面那辆车厢里的那些年轻人在大声喊叫?为什么他们又说又笑?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④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他们,她站在月台上,极力回忆着她是为什么到这里来的,她打算做些什么。以前看起来可能办到的一切,现在却那样难以理解,特别是在这群闹嚷嚷的不让她安静一下的讨厌的人中间。有时脚夫们冲上来,表示愿意为她效劳,有时年轻人们从月台上走过去,鞋后跟在地上格格地响着,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凝视着她;有时又遇见一些给她让错了路的人。回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她就打算再往下走,她拦住一个脚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弗龙斯基伯爵那里带了信来的车夫。 ⑤“弗龙斯基伯爵?刚刚这里还有一个从那里来的人呢。他是来接索罗金公爵夫人和她女儿的。那个车夫长得什么模样?”⑥她正在对那个脚夫讲话的时候,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蓝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⑦“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弗龙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⑧“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⑨“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⑩两个在月台上踱来踱去的使女,扭过头来凝视她,大声地评论了几句她的服装。“质地是真的,”她们在议论她身上的花边。年轻人们不让她安静。他们又凝视着她的面孔,不自然地又笑又叫地走过她身边。站长走上来,问她是否要到什么地方去。一个卖克瓦斯的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天啊,我到哪里去呢?”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⑪突然间回忆起她和弗龙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和那个中心点正对着她的时间。⑫“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⑬ 她想倒在和她拉平了的第一辆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胳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中心点已经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得无法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那枝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娜对“哪里”“做什么”“为什么”反复追问,试图通过种种“理智”的思考使自己摆脱困境。B.喧闹的环境使安娜焦躁不安,她的异样引起了乘客的警觉,大家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她。C.“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给了安娜启示,她找到了摆脱所有人、摆脱自己、惩罚弗龙斯基的办法。D.选文结尾一句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是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⑥段对车夫米哈伊尔的外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他貌似光明的使者,实为催命的无常。B.第⑩段中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既具有客观性,又折射出此时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C.第⑬段体现了全知视角叙述的特点,作者既能保持叙述的客观全面,又能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D.第⑬段中“蜡烛”运用比拟,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8.结合第⑬段的内容,概括安娜卧轨后的内心活动。9.“绝望”的色调充斥选文,请结合文本概述安娜绝望的具体内容。【答案】6.B7.D8.恐惧、迷惑、悔恨。9.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她的异样引起了乘客的警觉,大家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她”理解错误,原文为“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他们,她站在月台上,极力回忆着她是为什么到这里来的,她打算做些什么。以前看起来可能办到的一切,现在却那样难以理解,特别是在这群闹嚷嚷的不让她安静一下的讨厌的人中间”,是“她”“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他们”。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第⑬ 段中‘蜡烛’运用比拟”理解错误,“那枝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运用的是比喻手法,把安娜生命的结束,描摹成蜡烛的熄灭,生动形象,意味深长。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理解能力。捕捉安娜的心理描写句,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据此可看出安娜内心充满恐惧;“‘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丛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最后时刻,安娜不知道自己如此选择的原因,后悔但是已经晚了,据此可知安娜迷惑而悔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①一③段,“我想到简直想像不出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但是却都千方百计地欺骗着自己。但是就是你看清真相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办法呢?③‘我苦恼万分,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使我能够摆脱;因此我一定要摆脱。如果再也没有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蜡烛熄了呢?……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些描写,明显看出她已经极度痛苦,身陷绝望之中;“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弗龙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等来了弗龙斯基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突然间回忆起她和弗龙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糜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栓,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B.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C.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D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11.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臣子之不孝君父(《墨子·兼爱》)B.邻国之民不加少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逍遥游》)C.鸡豚狗彘之畜迩之事父(《论语·阳货》)D.填然鼓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乐”与“贤”是紧密相关的,君主首先需修养德行,而后才有感受这种快乐的可能。B.孟子对梁惠王的“尽心”说不以为然,但“以战喻”却含蓄地表达了对梁惠王开疆扩土的赞许。C.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从农、林、畜、牧、渔、教化等方面明确了施政的举措。D.孟子认为梁惠王未认识到“民不加多”的本质,“罪岁”只会使“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景破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4.结合文本内容,归纳孟子的治国理念。【答案】10.C11.A12.B13.(1)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2)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14.孟子认为君主要有德行,要对百姓施行仁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孟子晋见梁惠王。王站在池塘边,一边欣赏着鸟兽,一边说:“有德行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介词“于”的宾语为“沼上”,所以应在“上”后面断开,排除AB;“鸿雁麋鹿”是“顾”的宾语,所以应在“鹿”后面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对于国家。/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B.“之”,助词,的。/代词。句意: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C.“之”,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鸡、猪、狗的畜养/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D.“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助词,的。句意:咚咚地敲响战鼓。/可以多了解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却含蓄地表达了对梁惠王开疆扩土的赞许”错误。由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可知,孟子只是认为梁惠王喜欢作战,所以用作战作比喻,使得能够更好地让梁惠王明白自己的主张。 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偕”,一起;“虽”,即使;“岂”,怎么。(2)“衣”,穿;“王”,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况。【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原文“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可知,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由原文“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所以孟子认为君主要有德行,要对百姓施行仁政。参考译文:孟子晋见梁惠王。王站在池塘边,一边欣赏着鸟兽,一边说:“有德行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诗经》中说:‘开始筑灵台,勘测又标明。百姓都来做,慢慢就完成。王说才开始,不要太着急。百姓如儿子,都来出把力。王到鹿苑中,母鹿正栖息。母鹿肥又亮,白鸟毛如雪。王到灵沼上,满池鱼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百姓的力量筑高台挖深池,但百姓乐意这样做,他们管这台叫‘灵台’,管这池叫‘灵沼’,还乐意那里有许多麋鹿和鱼鳖。古时候的圣君贤王因为能与老百姓同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记载:‘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统领全诗,语言直白,语势豪迈,“万水千山”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B.颔联承“千山”,正侧描写结合,以“细浪”反衬五岭高峻,以“泥丸”直观展示山路泥泞难行。C.颈联中一“暖”一“寒”,既表达了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又表现了飞夺泸定桥的惨烈,对比强烈。D.尾联中“更喜”回应首联中“不怕”,写出了战士们战胜雪山和胜利在望的双重喜悦,强化主题。16.本诗诠释了“长征精神”的哪些具体内涵?【答案】15.B16.体现红军长征时不怕艰难险阻,克服困难,坚持不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以‘细浪’反衬五岭高峻”错误。颔联的意思是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红军将五岭山脉绵延不绝想象成细浪,并不是用“细浪”反衬五岭高峻。故选B。【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能力。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所以“长征精神”体现红军长征时不怕艰难险阻,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除了亲近民众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结尾又从梦境回到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环境描写,凄清幽独,黯然魂销。(3)《将进酒》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短促,为其后倡导纵情行乐作铺垫。【答案】①.明明德②.止于至善③.明月夜④.短松冈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德”“止”“至善”“冈”“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庆假期临近,很多人早早开始策划假期行程。受旅游消费新趋势及就地过节倡议的影响,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成为热门选择。早在半个月前,①,显示出强劲需求。然而线上线下不少人反映,②,“节假日翻倍,价格近万元”。各地民宿A(),住民宿如同“开盲盒”。从客房布置到管理服务,再到餐饮内容,基本主打乡村“土”特色,在游客投诉中,“吃饭苍蝇乱飞”“睡觉床品不干净”“农家院落卫生状况堪忧”等问题B()。种种乱象折射民宿市场呼唤更多更有品质的产品。随着消费者消费升级,旅游业发展更倾向于现代设施与各种生活场景的交融。对乡村民宿的要求并非仅限于体验乡村生活,而是既要有乡村生活的恬静和悠然,③。 民宿的兴起和旺盛需求向市场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也为民宿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旅游目的地重新定义的民宿,只要赋予更多的元素,就能越做越大,常做常新。18.请在文中括号A、B中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民宿作为重新定义旅游目的地,唯有赋予更多的元素,才能越做越大,常做常新。B.民宿作为重新定义旅游目的地,只要赋予更多的元素,就能越做越大,常做常新。C.作为重新定义旅游目的地的民宿,只要被赋予更多的元素,就能越做越大,常做常新。D.作为重新定义旅游目的地的民宿,唯有被赋予更多的元素,才能越做越大,常做常新。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A参差不齐B比比皆是19.D20.①城市周边一些热门民宿已经售罄②一些民宿价格虚高③也要有现代服务的舒适和卫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语境说的“住民宿如同‘开盲盒’”分析,此处是说民宿的条件、管理水平不一样,相差很大,故选用“参差不齐”。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第二空,语境说的是民宿中出现的“吃饭苍蝇乱飞”“睡觉床品不干净”“农家院落卫生状况堪忧”等问题非常多且常见,故选用“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形容某事物非常常见,到处都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病句有:一是“旅游目的地重新定义的民宿”语序不当,应改为“重新定义旅游目的地的民宿”;二是“只要……,就……”不合事实,应改为“唯(只)有……,才能……”;三是“赋予更多的元素”成分残缺,主语是“民宿”,此处应用被动句,故应改为“被赋予更多的元素”。以上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D。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成为热门选择”和后句“显示出强劲需求”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早在半个月前,城市周边一些热门民宿早早被预订完了,故补写内容是“城市周边一些热门民宿已经售罄”。第二空,根据后句“节假日翻倍,价格近万元”,可知此处是说各地民宿存在虚假走高的情况,所以补写内容是“一些民宿价格虚高”。第三空,由前句“既要有乡村生活的恬静和悠然”可知补写内容与前句是并列关系,用“也要有”承接;再根据前句“随着消费者消费升级,旅游业发展更倾向于现代设施与各种生活场景的交融”,以及上文提到的“吃饭苍蝇乱飞”“睡觉床品不干净”“农家院落卫生状况堪忧”等问题分析,此处是说还要求乡村民宿要加强现代服务的管理,故补写内容应是“也要有现代服务的舒适和卫生”。(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审题与立意,通俗地说,就是先了解“要我写什么”,然后确定“我要写什么”。审题,就是要抓住关键,弄清题旨。要善于抓住题干或给定材料中的关键字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推敲琢磨,提炼归纳,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不要仅仅凭直觉就轻率动笔。立意,基本的要求是要“立”在题目或给定材料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是离题、偏题。在此前提下,立意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比如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话题,如果简单地说“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就不免空泛;而选定一个角度或划定某个范围,如“________________”,小切口,深挖掘,从特定的题材中体现主旨,才更容易谈得具体、深入。21.根据文段内容,填充“审题”的思维导图。22.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一个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话题的小切口立意。【答案】21.抓住关键:关键字句、筛选信息。弄清题旨:推敲琢磨、提炼归纳。2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当下具体的事情做起【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提取关键词语的能力。材料共三段文字,第一段是总说“审题与立意”,第二段是具体分析“审题”,第三段具体分析“立意”,所以考生可以根据第二段进行概括提炼。结合“审题,就是要抓住关键,弄清题旨”可知,审题的两个组成部分,抓住关键和弄清题旨。 结合“要善于抓住题干或给定材料中的关键字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可知,抓关键要把握关键字句,筛选信息;结合“推敲琢磨,提炼归纳,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可知,弄清题旨要推敲琢磨,提炼归纳。【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作文审题立意以及情境补写的能力。结合“选定一个角度或划定某个范围”“小切口,深挖掘,从特定的题材中体现主旨”可知,此处立意要角度明确,范围确定,切口要小,要体现题材,据此再围绕“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从眼前的小事做起”立意即可。“任何理想的实现”可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个人具体理想的实现、提高个人的某种具体能力等,总之让理想具体化就可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论语·子罕》中,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准确理解并具体阐释以上材料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学贵有恒,孜孜求进“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个道理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深刻地阐明:人最可贵的是有志向,学习上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精神。世界上不是有很多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吗?马克思的才能是惊人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持久精神和坚韧性格。他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鲁迅的文学修养是出众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刻苦的精神,有恒心。他以前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把握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是因他有持之以恒、不畏劳苦的精神。正如他说的那样:“没有一天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仅仅为了使它醒了以后更加兴奋。” 不过有些人,他们不懂得“学贵有恒”的道理。他们认为天天学习太单调乏味。还有些人,他们的理想十分远大,但因为没有恒心而未能实现。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小说《贺拉斯》中生动地刻画了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有理想,说了很多豪言壮语,甚至在梦中也在追求丰功伟绩,可一旦动手实行,就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学习上则是一曝十寒,最后落得年华虚度、一事无成的下场,成为人们的笑柄。事实证明,只有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荀子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习过程就是持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它就像两军阵前的交锋,不坚持到最后一刻,就会前功尽弃,一败涂地。科学知识就像是光辉灿烂、琳琅满目的大宝库,它需要人们持续地探索,吸收其养料。无数事实证明:做学问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刻苦有恒的学习,才能吸取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上、艺术上取得成就。不难理解,如果达·芬奇不从画蛋入手,苦练基本功,日复一日,久而不怠,他会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吗?以前我对“学贵有恒”并没有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以前当过败兵,做过俘虏。就拿学习外语来说吧,我想学外语,学好了它,将来就能成为沟通中外关系的使者。初学时,我的心就像是凌空高飞的大雁,但一落实到行动上,就总是忽冷忽热,结果一无所得。失败教训了我,我开始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学习,不向困难低头。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我的外语成绩持续上升,也对“学贵有恒”的道理体会得更加深刻。我深深地理解到:成功的航船只能航行于汗水的海洋,成功者的奥秘在于持之以恒。光辉的目标,伟大的胜利,是从自己的脚下升起的。一个人在事业上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怎么会有“金石可镂”的壮举呢?生活就是这样公正,胜利从来都是属于那些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人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来自《论语》,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由此可见,材料重在劝导我们要“进”,要持之以恒地进取。命题人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在求学修身、立身处世方面,应该如何做到“进取”。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写作时,先阐释材料信息的含义:进是奋进、进取,是有所为;止是适可而止、止于所当止,是有所不为。然后,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哪些事、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奋进不止。当然,对此也可以辨证反思,指出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然后由此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哪些事、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适可而止,比如:有些东西要一再求进,比如在修身进德方面,应该进无止境;有些东西则要适可而止,比如对名与利的追求,应该当止则止。立意:1.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2.修身进德无止境,我辈青年当自强。3.义无反顾,勇往无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