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6860

大小:49.89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材料二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惊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材料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B.中华民族无比重要的精神基因是“勇者不惧”,真正的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C.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能够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新冠疫情和脱贫攻坚取得胜利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勇者不惧外在的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表明还需要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B.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C.材料三第二段结合时代变迁论述了民族精神内核的变化,第三段结合抗疫现实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D.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勇者不惧”的大勇。 3.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分别论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项是()A.“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4.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B2.D3.A4.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第二段引用《礼记》中的语言,是引用;如第五段举出孔子的事例,是举例论证。5.①材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②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尚勇精神。③材料三以抗疫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社会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真正的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说法绝对。由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表明还需要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推断不当,由原文“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可知,这说明并不是在道义的感召下,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B. “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强加因果。由原文“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可知,孔子之所以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是因为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C.“材料三第二段结合时代变迁论述了民族精神内核的变化”偷换概念,由原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可知,这说明民族精神内核应该是爱国主义,因此不可能民族精神内核发生变化。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刘禹锡的诗句表达的是积极进取,旷达乐观的自强不息的态度;老子的语句表达的是厚德载物的观点。B.荀子的句子用来证明坚持或锲而不舍等观点;苏轼诗句主要用来说明人生充满不可知。因此不能分别证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观点。C.李白的诗句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观点;鲍照诗歌前一句是诗人用宿命论的观点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然后再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因此不能证明““厚德载物”的观点。D.屈原的句子主要表明决心坚守自己修洁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孔子的语句主要是向弟子表达什么是“仁”。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方法上来看,第五段列举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的例子,这是例证;第二段引用《礼记》中的话,这是例证;最后一段,“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这是类比。【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三则材料各有侧重,解答本题需要把各段的要点概括出来,然后加以比较。材料一,文章第一段分析之后得出:“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然后后面两段分别围绕“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展开论述,由此可知,材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材料二,文章第一段直接提出观点: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由此可知,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尚勇精神;材料三,主要以抗疫为例子,列举了社会各样的人士,他们为抗疫所做的各种努力,从整体上来看,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社会意义。(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张者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这简短有力的话语,既是矿区艰苦环境的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宣泄。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后文移植胡杨树铺垫。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孩子们的课堂,写出炮声对课堂的干扰和师生的无奈。D.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8.从胡老师让我们写《树》开始,文章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关系时,每一件事都有对应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绿荫”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C7.C8.(1)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心有抗拒。(2)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3)提出要移植胡杨树,心中充满渴望。(4)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满心欢喜。9.(1)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能带给人们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2)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3)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错误。胡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是在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B.“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错误。文章并未表达“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反复用“孤独”来形容胡杨树,是为了突出胡杨树即使孤单,也会释放出具有感召力的美。D.“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错误。全矿的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写出炮声对课堂的干扰和师生的无奈”分析有误,结合“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可知,应是“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由“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可知,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我们没有素材,心有抗拒。由“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知,通过和父母了解,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由“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可知,提出要移植胡杨树,我们心中充满渴望和期待。由“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可知,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我们充满欢喜和高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小说讲述了在深山矿区中,老师和孩子们移植一棵胡杨树的故事,赞颂了矿区建设者和子弟的奉献精神,更凸显出他们的精神追求。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结合文中“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分析,在寸草不生的荒山野岭,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绿荫,更是生机与希望。 结合“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可知,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结合“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可知,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居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作《宾戏》以自通焉。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固议曰:“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家,原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这里指当时学术上的各种学说。B.兰台,汉代宫中藏书处,由御史中丞掌管,东汉设兰台令史,负责管理书籍。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D.颂,原指各地采集献给周天子的本地民间歌谣,这里指以颂扬为主的文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年少有才,博学多识。他九岁能诵诗作文,长大之后博贯群书,深入钻研各家各派的思想言论,把握要旨,不拘泥于字句。B.班固欲成父业,私编前史。班固的父亲生前编辑前史,内容不够详细,班固潜心钻研,二十多年后终于私下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C.班固能文善辩,倍受恩宠。他以一篇《两都赋》反驳西宾的言论;朝堂议事时,他受命向公卿们提出疑问,深得皇帝赏识。D.班固审时度势,思虑长远。北匈奴派使者前来进贡,求和亲,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班固从现实与长远考虑,主张以施恩方式对待。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五石之瓠》)14.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答案】10.B11.D12.B13.(1)肃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2)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14.(1)他的弟弟班超疾驰上京,面见皇帝,说明情况;(2)皇帝看了他的书,被其文思折服,故而任命他为兰台令史。【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大怒”的主语是“兢”,故“兢大怒”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 “吏椎呼之”中的“之”指代的是“奴”,做“呼”的定宾语,句意完整;且“醉骂”的主语是“奴”,故“奴醉骂”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颂,原指各诸侯国采集献给周天子的本地民间歌谣”理解错误。民间歌谣是“风”,颂是《诗经》的一个部分,主要内容是指宗庙祭祀时的舞曲歌辞。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二十多年后终于私下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可知,是受皇帝诏令继续完成,而非“私下”完成。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雅”,一向,向来;“愈”,更加;“幸”,受宠;“数”,多次;“或”,有时。(2)“虑”,用绳结缀;“以为”,把……作为;“樽”,盛酒器,这里指形状像酒樽,缚在身上用来凫水的东西;“忧”,担忧;“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原文找到相关情节“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可见,一是有班超“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疾驰上京向皇帝说明情况;二是因为“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即皇帝读到他写的书,为他的文采折服。参考译文: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深入研究的。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很感惊奇,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史令,让他和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写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中,典校秘书。皇帝就再次让他继续完成以前所写的书。班固自永平年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推崇此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当时京都正修建宫殿,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可是关中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们还希望朝廷迁都至长安。(班固)于是上了《两都赋》,赋中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以此回击主张西迁者不符合实际的、浮夸的论调。等到肃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每次出外巡行,班固都有赋颂呈上,朝廷有大事商议时,天子让他诘难公卿,在廷前论辩,赏赐十分优厚。班固认为自己身怀二世才能,但职位不超过郎中,因此作《宾戏》来让自己通达。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只是害怕汉朝的威严,逼畏南方的敌人,所以希望得到回复,来安定他们的叛离之心。如今如果派遣使者,恐怕会失去南虏亲附汉朝的欢心,而成就了北方少数民族狡诈的计策,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当时六十一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松汀驿①张祜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苍茫的烟波之中。B. 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C.颈联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偏僻,营造的意境和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相同。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16.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荒寒”说法错误,“荒寒”的理解不准确,这一联的意思是“山路险峻啊,只有飞鸟才能通过,人烟稀疏啊,连接着弯曲的小路”,并没有写“荒寒”。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诗歌前六句借景抒情,借助“山色远含空”即山色、水光(泽国)、日出(海日)、羊肠小道(鸟道)、人烟等意象,这些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尾联“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中用了“那知”一词,写没有料想到“旧遗逸”“不在五湖中”,情感由喜转悲,写出了未遇见隐居旧友的遗憾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修我甲兵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临战前磨刀擦枪、慷慨赴敌的热烈场面。(2)《论语》中说:“欲速则不达”,《老子》第二十四章也有类似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都在强调主观心态过于急切,则往往适得其反。(3)在《将进酒》中,李白提及曹植设宴,欢乐非常: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曹植和李白一样,怀才不遇,欲借酒开怀。【答案】①.修我戈矛②.修我矛戟③.企者不立④.跨者不行⑤. 陈王昔时宴平乐⑥.斗酒十千恣欢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矛”“戟”“企”“宴”“恣”“谑”。三、语言文字运用(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弄出一个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以理念支撑为主,而一旦结构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A.独具匠心骇人听闻恍然大悟路人皆知B.独具匠心惊世骇俗恍然大悟人所共知C.别出心裁惊世骇俗茅塞顿开人所共知D.别出心裁骇人听闻茅塞顿开路人皆知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A.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一旦结构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B.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以理念支撑为主,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C.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D.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只有结构形成,才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A.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和毁灭。B.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C.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或者毁灭。D.人就将遭遇毁灭,乃至深层的痛苦。【答案】18.C19.C20.B 【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语境是说作家故意要想出与众不同的办法,所以此处选用“别出心裁”。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此处关乎写作,与“听”无关。不合语境。惊世骇俗:使一般人感到惊骇。所以此处选用“惊世骇俗”。茅塞顿开: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与上文“仿佛悟得天机”相呼应,符合语境。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所以此处选用“茅塞顿开”。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贬义词。不合语境。人所共知:人人都知道。所以此处选用“人所共知”。故选C。【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原句的语病:一是“主要”和“……为主”句式杂糅,二是关联词“一旦”位置不当,分句主语一致,都是“结构”,关联词放主语后边。A项,只改正了杂糅的错误,关联词“一旦”的位置依然不当。B项,只改正了关联词位置不当的错误,“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以理念支撑为主”依然是句式杂糅。D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即“只有……,才……”是条件关系,其表述不合逻辑。应改为“一旦……,就……。”故选C。【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本题,结合语境观察备选答案,“深层的痛苦”和“毁灭”应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或取舍关系,且“毁灭”程度更深。所以正确的语序应是“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排除A、C、D项。故选B。【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勒文斯坦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如今的新观念认为,无聊与好奇心之间的关系,并不等同于饥饿与饱腹、口渴与解渴之间的关系。无聊提醒我们要锻炼思维,需要好奇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缓解无聊,比如食物和游戏等;此外,就算当我们不感觉无聊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我们有时会把自己正乐在其中的事情抛在一边,只为去学一些新东西。【答案】①.人们曾认为好奇心和无聊是对立的②.但除了好奇心之外③.也会产生好奇心【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文段,确定文段讨论的是无聊和好奇心的关系,然后再根据横线前后的文字来推断答案。第一处,根据横线后列举的“饥饿与饱腹、口渴与解渴”的对立关系,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表示“人们曾认为好奇心和无聊是对立的”之类意思的句子。第二处,根据横线后“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缓解无聊”以及语段谈论的中心“无聊和好奇心的关系”可知,可填写“但除了好奇心之外”之类的内容。第三处,前文谈论的是缓解“无聊”需要“好奇心”;后面假设“不无聊”时也可能产生“好奇心”,据此可推出应该填写“也会产生好奇心”之类的内容。【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四、名著阅读(共1小题,5分)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鱼被袭击的时候,他感到就像自己受到袭击一般。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是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自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不过,攻击我的这条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大鱼。“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我很痛心,把这鱼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1)选文中的“他”名叫___________,他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_________。”(2)根据上面文段,写出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答案】(1)①.圣地亚哥②.但不能被打败(2)对马林鱼被咬的遗憾、痛惜,终于干掉鲨鱼的自豪之情,战胜困难的乐观自信,面对未来困难的担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文段选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他是文学史上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在他身上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的分析能力。节选部分前文的情节是,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一条鲨鱼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圣地亚哥为了保住自己的大马林鱼,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鱼被袭击的时候,他感到就像自己受到袭击一般”“不忍心”看到大鱼被鲨鱼袭击,体现他对马林鱼被袭击时的痛惜;“好景不长啊”“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自己拼劲全力获得的战利品将要被夺走,他深感遗憾。“攻击我的这条鲨鱼被我干掉了”自己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终于被自己打败,他有一种自豪感。“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比它更聪明”这样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他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乐观自信。“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他意识到还会有鲨鱼来抢夺胜利果实,他有对未来将要面对的困难的担忧。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在评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时说,全红婵才是真正的顶流,她朝气蓬勃、自信健康、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人们认为,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感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的确,从汗水、泪水和力量碰撞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美,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它对时下流行的“外貌焦虑”“颜值即正义”以及对外貌美的病态追捧是有力的针砭,让我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修正病态审美,注重品质内涵中国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不仅在于金牌榜、奖牌榜上的优异名次,更在于他们向全世界人展现的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精神风貌,改变了国外对中国运动员固有的“不懂审美、单调无趣”的刻板印象。这种表现于国人来讲也无疑是一种震撼,以至于有评论说“奥运会狠狠修正了大家的审美”。而与此对照鲜明的却是,我们的社会依然充斥着各种病态审美。所谓“颜值即正义”将人的长相和品行画上等号;过度追求相貌导致整容成风,千人一面;部分男明星阳刚之气尽失,却依然被粉丝捧称顶流;“耽改”影视剧打着仗义等旗号热播不断,泛滥成风;更有甚者,个别网红或以高调炫富,或以丑为美,或以恶俗媚俗等低级趣味哗众取宠,换得名噪一时。扭转病态审美之风,刻不容缓;修正审美取向偏差,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修正病态审美,注重品质内涵。”修正审美,注重内涵,首先要摒弃以颜值为单一标准的肤浅审美喜好。“颜值推崇”在全社会相习成风,“颜值决定论”让整个社会的审美变得感性乃至盲目。饭圈文化如火如荼,“无脑粉”“脑残粉”前赴后继,跟风整形者如过江之鲫,甚者出现类似“偶像犯罪也可原谅”“为偶像无偿献身”“为偶像拼命打榜”等等的痴言疯行。打破“颜值崇拜”的单一标准,就是要引导人们用睿智的思想拂去浅薄的表象,用厚重的品质考查人物的内涵,用理性的目光审视浮躁的社会。修正审美,注重内涵,还要坚决抵制违背公序良俗的低俗趣味偏好。扯了乡土娱乐的大旗便恶俗恶搞,哗众取宠;披了文化程度低的外衣便污言秽语,小丑跳梁;打了分享生活的幌子便高调炫富,妄自优越。类似种种,以丑为美大昌其道,物质奢靡各行其是,多是低级趣味惹出的祸端。抵制违背公序良俗的低俗趣味,恰恰是为端庄矜重的品行培育土壤,为纯洁高尚的情操营造氛围,为文明雅正的审美开拓空间,引导人们关注内涵,走向深刻。修正审美,注重内涵,尤需社会对内涵品质精神的大力弘扬倡导。破除颜值崇拜,抵制低俗趣味,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让全红婵等阳光进取的奥运健儿成为青年偶像,让潘建伟等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成为时代先锋,让钟扬等爱国奉献的岗位标兵成为道德模范,让祁发宝等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成为民族英雄……正如以光明治愈黑暗,我们也要用真善美来治愈社会的病态审美。让朝气自信成为民族气质,让健康蓬勃成为时代风貌,让奋斗向上成为国家形象,病态审美自然会销声匿迹。 奥运健儿在东京奥运会的优秀表现,无疑为我们修正审美偏差做了良好开局。人们因震撼而获得清醒,那我们不妨一起努力,从个人审美素养和内涵修养做起,为审美风尚的扭转赓续力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是网友对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的评价:真正的顶流、朝气蓬勃、自信健康、奋斗向上,展现了中国人的美感。接着肯定了这种中国美无与伦比的魅力和价值,与时下流行的一些对外貌美的病态追捧形成鲜明对照。可见材料的核心话题就是“审美观”的问题,关键句“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两句话,暗示了我们当下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观和如何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观这两个问题。一个人的美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两种。外在美,是明显的、直观的、肤浅的、不容易持久的,内在美是潜在的、含蓄的、深刻的、持久而有魅力的。外在美,只是代表一个人的颜值高,并不与一个人的内在美画等号;内在美,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内涵、德行和品质,比外在美层次更高。外在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消失,而且无法弥补内在美的缺失;但内在美却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历久弥醇,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可以弥补外在美的不足,是值得每一个人追求的。可以说,一个人真正的美在于有活力,在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在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在于可圈可点的品质,在于深刻蕴藉的内涵。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肤浅短视,不要片面偏激,而要清醒理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深刻透彻地看到美之所在。从“启示”“思考和感悟”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真正的美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美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当然也可以写记叙文,运用对比衬托、细节刻画等多种手法来凸显美,最后借人物之口道出美的内涵。立意:1.修正病态审美,注重品质内涵。2.用慧眼发现真正的美。3.树立正确审美理念,摈弃不良审美倾向。4.构建审美的立交桥,让审美之路健康通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