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

ID:83529581

大小:34.2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8-02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1页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2页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3页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4页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5页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6页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7页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8页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9页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高2025届高一(下)第二次测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六朝文学的颓风,到唐代一切以革新的面目出现,尤其在诗的方面,水墨画从当时的着色画里独立了出来,它的重要的关联是与诗的关系,是与诗的艺术性的关系。如唐代王维的诗与画,北宋诗人苏轼就称道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完全一致的说法,画,不论它是着色与水墨,是富于诗意的,又简直称它为“无声之诗”。但诗是以文字来描绘人与事物,而画是以笔与色彩来直接描绘的,这显然是有区别的。然而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性的诗,是反映现实的人生的图画。虽与画的形式不同,而它所被赋予的描绘的特性,却是完全相同的。水墨画,由于是从当时的着色画独立出来的,它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气质上的特殊生动性,使内容与形式更密切了起来。这一种风格,就与当时诗的艺术性,有了更高的协调,更亲切的关系。既然称为诗,就一定有诗的境界,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事物,是活生生的情与景的融合。以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诗的境界,这样,倘使你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转动一下,这些从情与景所融合起来的,通过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让你清楚地如同亲眼见到了一样,在你的脑子里浮现出这样的一幅图画,让你情感地觉得,是诗呢?还是图画呢?可以说,是诗,也不是诗;不是图画,却正是图画。可以说,这样的诗,是富于画意的。同样的,画通过了情与景所交织起来的人与事物,通过了水墨的特性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它的境界,让你从这个境界里,亲眼见到这些形象,更从这些形象里体会到了它的情是如此这般的。从形象所表达出来的如此这般的情,以及水墨所表达出来的如此这般的气质,就与诗的艺术情感,有了极大的共同点。诗是用文字来描绘形象的情景,而画是通过形象来显示情,形式虽不同,而描绘的原则则一,艺术性则一,这样只要你偶一凝神,就会情感地觉得,是画呢?还是诗呢?可以说,是画,也不是画;不是诗,却正是诗。可以说,这样的画是富于诗意的。正是所谓的“无声之诗”。

1从唐代起,水墨画形成了它的高度艺术性,即通过意匠和笔墨,形成一种高妙的体格对真实来进行描绘的。它的艺术手法沟通与结合了诗的情意。因此,“富于诗意”,成了绘画的高度艺术性。如唐《雪诗图》的故事,据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唐郑谷有雪诗云: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时人多传诵,段赞善善画,因采其诗意景物图写之,曲尽潇洒之思。”又如:“李益长于歌诗,有《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尽图写为屏幛,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是也。”这一风尚,一直到宋,诗与画的联系更紧密了起来,经常以一首诗或一句诗来作为绘画的对象。描写的主题,要把诗的意境与情味,容纳到画的意境和情味中;把诗所描绘的内容,通过绘画的描绘,把它刻画与发挥出来。如宋徽宗赵佶的画院,即以“乱山藏古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诗句来作为考试绘画的题目,是通过对诗的体会来表现画的精巧构造的考验。而另一方面,更扩展到“题画诗”,在一幅画上,题上诗句,再通过文字的抒写,来补充和增强画境的情意,二者相互倚重,相互映发,画与诗的艺术性,融化为一体。(摘编自谢稚柳《论诗画关系》)材料二:诗歌与绘画,既然同是艺术,必然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间,也必然有着广泛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研究诗画艺术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加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诗歌与绘画,究竟在哪些地方表现出它们的共性呢?首先,诗歌和绘画都是“模仿的艺术”。所谓“模仿的”三字,实际上是说它们都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艺术。诗歌和绘画都要以自然界的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生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生活中的美。其次,诗歌和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德国诗人歌德说:“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则将形象置于想象之前。”(《歌德自传》)绘画和诗歌一样,都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不过,画家先将想象置于形象中,再将形象置于人们眼前。再次,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艺术创造的初始阶段,人们追求“形似”、“真实”,但是,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形似”的要求,进而提出“神似”的主张,冀望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论画》)的理论,正是这种艺术主张的集中表现。综上所述,可见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特征、共同的艺术思维规律和共同的审美追求。既然诗画艺术存在着共同性,便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自然美、绘画美和诗艺美的转化和融合。诗画艺术的异同,恰恰是诗画艺术融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异同,才能加深理解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摘编自吴企明《诗画融通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A.唐代一改六朝文风,水墨画从当时的着色画里独立出来,与诗的艺术性发生重要关联。B.诗与画虽然描绘人与事物的形式有不同,但它们所被赋予的描绘的特性是完全一致的。C.凡诗都有一定的境界,它是情与景的融合,是以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的形象。D.画通过所描绘的形象形成境界,人从这些形象中体悟的情,与诗的艺术情感极为相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唐代起,水墨画的艺术手法沟通与结合了诗的情意,因此“富于诗意”成了绘画的高度艺术性。B.将诗的意境与情味寓于画中,借绘画展现出诗所描绘的内容,是诗画艺术性融为一体的典型特征。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诗与画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的角度并不相同。D.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侧重从艺术特征、艺术思维规律和审美追求三方面论证了诗画融通特征。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杨维桢《东维子集》)B.“盖画手能状,而诗人能言之。”(蔡绦《西清诗话》)C.“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D.“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陆机《文赋》)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苏轼《东坡题跋》中评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以《鸟鸣涧》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台戏阎秀丽真没劲!张涛站在戏台上,脑海里冒出满仓的脸,嘴里叨咕了一句,拤着腰来回走着,看着自己忽长忽短的身影。他想起小时候,九叔他们在这个戏台上唱戏的情景,他坐在戏台下,看得津津有味。如今他们都老了,自己也不再年轻了。张涛咧了咧嘴。十多年前回来的时候,他开着一辆桑塔纳,村里人都围过来,看着他从车上往下搬东西,满眼都是羡慕,前呼后拥地跟进屋来,爹娘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如今爹娘都老了,他每天忙忙碌碌的,很少回老家,都是爹娘去城里住一段时间再回来。前一段工作上的事很多,每天加班,现在终于忙完了,便休假回老家看看爹娘。张涛忽然听到门口有人叽叽咕咕地说话,他不想动弹,只是躺在炕上。是娘,和来人说话。

3“这都几点了还在睡?”“打回来也不咋爱说话,喝了点儿酒就睡。对了,满仓你过来有事?”满仓?张涛听到这里,激灵一下就醒了,似乎有一种久远而又熟悉的呼唤,让他的心里“咯噔”地震了一下。小时候张涛和满仓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但是俩人一个不服一个,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因为争当班长,两个人一个星期没说一句话。满仓是九叔的儿子。九叔的戏唱得好,胡弦拉得更好,满仓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唱戏,他爹在台上唱,满仓在台下小声地哼,竟也哼得像模像样。满仓上了台,虽然只是饰演家丁甲或是小二乙,但他依然在台上摇头晃脑、颠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台下的人笑得震天响,把一个萧条的冬季撩拨得生机盎然。张涛心里很是羡慕,也想上台,却因为没有“艺术细胞”,而被拒之于台下。张涛上不去戏台,看满仓在台上撒欢儿,对着台下的他挑眉挤眼,心里便有些气。再唱戏的时候,他宁可自己在家待着无聊,也不去凑那个热闹。后来高考,张涛考上大学,满仓落了榜。满仓拍了拍张涛的肩膀说:“你在外好好工作,我在家建设家乡。”张涛没说什么,只是笑笑。他觉得满仓很可笑。这次回来,张涛去找满仓,他家人却说满仓去了大棚,张涛悻悻而归。前几年就听爹说,满仓的大棚蘑菇销量一直很好,后来又带着村里人大片种植蘑菇,几年的工夫,便形成了一个产业基地,全村人都视满仓为村里的“能人”。就为这,张涛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要知道,原来在村里人的眼中,张涛才是村里的“能人”。大学毕业后,他进了局机关工作,没几年就当上了科长,这在村里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而满仓只能在家侍弄那些地,和他根本没有可比性。这让张涛的心里很满足。闲暇时给爹娘打电话,爹娘嘴里翻来覆去地说着满仓的事,这让张涛的心里莫名地有了失落感,觉得满仓在村里的名望超过了自己。娘留满仓吃饭,满仓也不推脱,盘腿上了炕。三杯酒之后,张涛说,村里太过于冷清,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满仓便笑,说:“都在忙,哪像你,可以休假享清福。”“大冬天的有啥可忙的,不猫冬啊?”张涛心里便有了一丝得意。“猫冬?老皇历了,早就翻篇喽,越是到这个季节越是忙。”“戏也不唱了?我还想回来听你吼两嗓子呢。”“哪有闲工夫啊,再说谁还去看?家家都有大电视,谁还听咱们唱?”“我就想回来听你再唱两段,听着心里就是、就是……”就是什么张涛没有说出来,问满仓,“

4闲下来能不能组织人再唱一场戏?”“你就那么想听?”“想听。”“为啥?”“变化太快。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回来时我差点儿没找到回家的路。那些老房子没了,路变了,人也生疏了,以前回村都是熟面孔,都在门口蹲着闲聊,现在却看不到人。要不是村里那个大戏台,我还以为我走错了地方。人少,感觉这心里有点儿……空得慌。”“你说得对。咱们村变化这么大,那些在外面的人,回来怕是找不到自家了。”“就是,腰包鼓了,这可不能空。”张涛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这叫精神富裕。”满仓盯着张涛,盯了好一阵才说:“到底是在城里工作的干部,看问题看得深。”接着,满仓又说,“你说得太对了,虽然我们生活富裕了,但精神不能贫瘠。”“那,组织人再唱一场戏?”张涛问。满仓说:“怎么要和我唱对台戏啊?你从小都不会唱,能唱过我?”“不信咱们就试试,不会唱我还不会号啊。”张涛看着满仓。“你去城里工作,我在老家改变咱们的家乡,这可是当初我们俩说的话。”“好,再来一场对台戏?”“这叫琴瑟和鸣。”晚上,大戏台前站满了人,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满仓和张涛粉墨登场,在台上龙行虎步,有板有眼地唱起了《将相和》。灯光掩映中,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两个人对视一眼,一抖身上的袍袖,被弦音托起的唱腔像月光一样,溢满这个小小的村庄。(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第23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将张涛当下的失落与十多年前返乡时的自得对比,有设置悬念和暗示矛盾冲突的作用。B.满仓忽然来访,张涛心里“咯噔”一震,在后文爹娘电话中经常絮说满仓的情节中交代了原因。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写人,可以不受时空束缚,能够客观地对所写人物和事件做出评论。D.小说结尾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两人唱腔感染力,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7.关于文中张涛要求满仓再唱一场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情节结构上起着照应小说标题和开头的作用,同时《将相和》的曲目也暗示了小说主旨。B.张涛离乡多年,农村村容村貌变化大,人也生疏了,只有戏台还是当年的记忆和精神的寄托。C.张涛通过奋斗,认为现在物质生活富裕了,但在精神上很空虚,心里时常感觉有点儿空得慌。

5D.张涛自小因没有艺术细胞而无法登台,因此想同满仓唱一场对台戏,以抚慰自己失衡的心理。8.小说是如何塑造张涛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小说以“对台戏”为标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6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C.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去世。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D.太子:我国封建时代,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指称太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夷等,他都出了力。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献物,祝他长寿,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密,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14.始皇下令没收《诗》《书》及诸子百家之语的原因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次韵王适①游陈氏园苏辙宿雨晴来春已晚,众花飘尽野犹香。舞雩便可同沂上,饮禊何妨似洛阳②。新圃近闻穿沼阔,涨江初喜放舟长。年来簿领③萦人甚,何计相随入醉乡。

7[注]①王适,苏辙的女婿。②白居易和裴洽一起参加“洛阳修禊”活动后,单独邀请裴老前辈举办了一场家宴。③簿领: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适在游陈氏园时写了以“香、阳、长、乡”为韵脚的诗歌,苏辙写这首诗与他相唱和。B.首联点出了游园的时节,虽然已经是晚春,花朵也在经历风雨后落尽,但野外仍飘着花香。C.第三句运用“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典故,表现出诗人跟孔子一样对太平盛世图景的向往。D.颈联交代园中池沼水面上涨,可以荡舟游玩,与首联中“宿雨”相照应,可见雨势很大。16.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阿房宫中楼阁之密集。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五千年文明自带流量密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精神内涵 ① ,在岁月洗礼下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血脉。传世的文物、典籍、非遗技艺等,是中华文明存续流传的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找准它的时代韵脚。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提出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物等载体对话历史,人们不再满足于“看得见”,更希望“看得懂”。“隔着玻璃、挂在墙上”的传统展陈正升级为富含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观众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有的文博机构还更新运营理念,让文化场所变身“旅游打卡地”、让文物成为“潮玩”,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在 ② 中传承中华文明基因。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韵脚里有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过来、文化“潮”起来,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对中国历史的深切体认,为时代提供精神滋养。 ③ ,只有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源流的探寻与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今天、面向未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8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B.“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C.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D.如果说,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曹家遭遇变故时,曹雪芹与宝玉年龄相仿。曹雪芹亲历了家族由盛转衰的变迁。《红楼梦》便是作者一生的所见所思所得所悟。开篇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既照见了众生,也照见了他自己。《红楼梦》写尽了人情冷暖。贾府繁盛时,高朋满座;贾府没落时,门可罗雀。《红楼梦》的叙事节奏宏大严密,塑造人物时___________。如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________,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红楼梦》的内容涉猎很广,包罗万象。整部大书从叙事架构到精神背景、从人物设计到家族百态,涉及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饮食文化,茶文化,园林建筑,人事管理,音乐戏曲,饮食养生,服饰文化,丧葬制度,诗词歌赋等各种知识。可以说,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Ⅲ22.近日,北京京剧院程派名家郭玮在长安大戏院震撼上演《锁麟囊》,让古老的中华戏曲艺术再次迸发出新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锁麟囊》是经多位艺术大家精彩演绎且艺术风格早已深入人心的程派经典之作。如何寻求突破、在守正中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程派传承人必须思考和不能回避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程派传人,郭玮深谙艺无止境的艺术真谛,善于从每次演出中汲取经验,认真揣摩人物,精心研磨唱腔,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将声腔演唱和身段工架化为深刻表现人物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驾驭把控和表现人物的能力。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9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