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521359

大小:49.7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7-1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之中推崇青色?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的门类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而习展子虔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二人,更是将青绿山水推到了盛唐画坛最受欢迎的绘画门类,后人将二人合称为“大小李将军”,并称李思训为山水画“北宗”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亭台楼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1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传统服饰当中青色的运用同样十分常见。清代青色系服饰的色彩种类大致有蓝色、月白、品月、宝蓝、石青、绿色、碧色、缥色、青莲、雪青、元青、苍青。但是由于织物容易腐坏,保存难度较大,清代以前的织物保存完好的较少,对服饰色彩的研究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仍可以从古代人物画中找到青色服饰的具体形制。例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能够看到穿碧色、石青、绿色、缥色的侍女、乐伎和舞姬;《宋仁宗后坐像轴》中身穿正青色翟衣的皇后。青,在先秦时期被儒家归类为五正色之一,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在此基础上将青赋予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之中“仁”的象征含义。“仁”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品性之一,被中国人保留至今,而“青色”也跟随着“仁”在思想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说文解字》和刘熙的《释名》之中“青”又分别被解释为“青,东方色也”和“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古人为何要将色彩与方位时空相互联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和中国古代为农耕文明有关。《尔雅·释天》中将“春”又称为“青阳”,这是“青”与“春”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摘编自余智鹏《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为了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就将苍、蓝、碧等颜色统称为青。B.中国传统绘画在有了青山绿水的样式后,才逐渐呈现出富丽堂皇的局面。C.青花瓷的“青”各有不同,由于其文化内涵的不同,青料分为回青、石青等。D.“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象征“四方”的东方,也象征了“四时”的春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证条理清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逐层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B.文章引用《诗经》《劝学》中名言,论证了“青”在古代诗文中多以叠词出现。C.文章通过古代人物画中的服饰研究,论证中国传统服饰中青色运用十分常见。D.文章论证选材广泛,从文学、艺术、文化等方面论证了中国人对“青”的青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青、石绿对山水灵气的表现,使中国古代青山绿水画《千里江山图》富有韵味。

2B.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出土的工艺品、服饰、画作,去研究“青”具有的具体颜色种类。C.“青”跟中国农耕文明有关,它既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蕴含东方审美的精神特质。D.青色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看重的精神需求。【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古人为了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可知,原文说“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而不是表目的。B.“……后,才……”错误。原文是“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选项省去了“更为”两字。C.“由于其文化内涵的不同,青料分为回青、石青等”错误,不同的青料呈现出不同的青色,与文化内涵无关。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证了‘青’在古代诗文中多以叠词出现”错误,结合“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可知,文章举《劝学》,是为了论证古人对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也是一种蕴含东方审美的精神特质”错误。由原文“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可知,“青”本身不是“精神特质”。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3跨越古今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载誉而归,其自上线以来深获好评。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纪录片《中国》自成一系的美学风格——在世界级的视听语言与当代技术的实践中,呈现出一派纯正的中式美学,充满了留白之美。“留白”一词原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以留白突出空间主体,予人以无限遐想。“留白”式的审美承载了中国千年文化底蕴,也让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在对“美”的追寻上,找到一片可以扎根的沃土,绽放出一抹文化的亮色。与以往大众熟知的历史类纪录片不同,节目拒绝了“历史流水账”的纪录方式,舍弃系统连贯的线性叙事,只聚焦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通过再现这些名人的选择和高光瞬间来映照历史的流变。这种在历史切口的选择中无限留白的手法,显然使这部纪录片充满了艺术性。如元朝初年,喧闹的“市井”舞台中央,一出好戏正在上演。戏曲作家关汉卿,以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及戏剧创作,折射朝代交替中读书人的困境与悲悯,揭露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不说一物却道尽万物。在节目中,这样独特的切入视角还有很多:在宋徽宗赵佶的带领下走向繁荣的宋朝美学,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的风云变幻……纪录片以标志性事件和人物,说思想,说细节,说趣味,让观众可以从具体的某个历史场景中纵观时代洪流,思民族兴衰,串联起那些埋藏在历史中的动人片段。该片解说词也极尽点到为止的无言之美。譬如,两位伟大诗人的盛世相遇,它仅用一句话就完成解读:“在洛阳,杜甫终于见到了偶像李白。”而给后世留下瘦金体、青花瓷等无尽艺术瑰宝的宋徽宗,它也只是这样概括他的艺术天赋:“赵佶对于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受力。”在这些历经打磨的文字里,它们都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与此同时,在音效的处理上,节目也坚持以少胜多的原则。安史之乱中的刀剑马蹄声,汴梁夜市的喧闹及乐声,特定场景才会出现的声音,在这些关键时刻加深了观众的沉浸感,让大家在观看中能拥有一份身在其中的真实体验。留白中生万千景,无画处皆是妙境。可以说,节目画面构建及表达上所遵循的中式美学,让不少观众在观看之后大呼高级。当中式留白、极致写意配合着超宽画幅的呈现,让画面更显诗韵大气,也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在片中,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在弄权者的暗箱操纵中惨败,纪录片仅用空旷的院落一角,一张桌、几坛酒、几组远近切换的镜头,便将杜甫孤郁悲悯的内心世界完美呈现。虚实穿插,以无胜有。这种有余韵、有留白的呈现方式和写意手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观众全情投入。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以中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打通了国际文化的交流壁垒。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属于中国的历史影像,让观众在影像中探寻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密码,是他们出发时的方向。(摘编自《湖南卫视极致国风表达,<中国>第二季现纯正中国美学》)材料二:

4《中国》第二季以思想和制度为主线,在内容选取和主题表达上,更加关注家国情怀、民本思想和文化积淀。从人这一“核心”出发,《中国》第二季重在书写人的命运沉浮、价值追求、审美意趣和历史痕迹,并借此刷新叙事手法,走向丰富多元。有时代双子星的奇妙交错。中国诗歌史上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李白与杜甫,成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缩影。第一集以天才诗人李白切入,展示他放荡性格与惊人天赋,由此展示盛唐海纳百川、胸怀广阔的王朝个性。而讲述杜甫则把传统文人的理想抱负与国运涨落进行勾连,让节目有了微观个体生命的温度,也有俯视历史走向的视野。有人物与历史的“对比”,还有命运与时代的“互文”。赵宋一朝,不乏黄袍加身的戏剧、文化蓬勃的自信,但节目唯独选择了宋徽宗赵佶,他是“靖康之变”的亡国之君,却也是造诣高超的艺术大家,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宋徽宗,节目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独特观点。解说也是点睛之笔,不徐不疾的讲述方式恬淡沉静,“灵魂旁白”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以历史旁观者的视角用声音牵引更多当代人走进中国历史。讲述人周涛的解读深情饱满,表达深沉厚重历史的同时,兼具细腻婉约的声线让纪录片更有温度;另一位讲述人何炅的声音浑厚亲切,充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节目里我们还能看到更多新的视角,比如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碰撞。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科技融入儒学,在中土大地播撒科技之光;郑和下西洋,这一远超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壮举,重温中央王朝对海洋的好奇目光。这些中西方交流和碰撞的历史往事,借助客观、冷静的讲述,十分有利于海外传播,吸引更多外国观众。以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来时路,以现代人的思维审视大历史,《中国》第二季所呈现的既有文化、思想、制度等无形的内容,也有器物、服饰、交通等可见的事物。正如评论指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唤醒观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国家形象的一次影像建构。(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这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4.下列对《中国》第二季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第二季抛弃线性叙事,删繁就简,选取典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充满留白之美。B.《中国》第二季不落窠臼,以当代技术呈现声画交融的效果,令观众们身临其境,沉浸感强。C.《中国》第二季采用多元叙事手法,更好地讲述了跨越千年的历史,展现了宏大的家国情怀。D.《中国》第二季以影像建构国家形象,真实全面地再现历史,提升文化自信,传达民族精神。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第二季不仅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关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碰撞,目的是为展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B.《中国》第二季选择宋徽宗赵佶,既因他有带领宋朝美学走向繁荣的自信,又因他的命运展现历史兴衰的独特性。C.

5历史纪录片的解说词应该少而精,以概括描述为主,并配以解说人或深情或浑厚的嗓音,引领观众走进中国历史。D.材料一侧重从艺术手法介绍,材料二侧重从内容和主题表达介绍,两者互为补充,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第二季。6.假如“《中国》第二季”参加纪录片展映需向观众推荐介绍,请结合材料写出内容要点。【答案】4.D5.D6.①在画面构建上采用写意手法,虚实穿插,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②解说词言简意赅,音效恰到好处,讲述方式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③叙事手段巧妙,以思想和制度为主线,选取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的人和事讲述历史。④具有世界视角,在立足中国历史的同时,关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⑤现实意义鲜明,通过讲述历史,关注当下,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真实全面地再现历史”错误。由原文“让观众可以从具体的某个历史场景中纵观时代洪流”可知,不能说是“真实全面地再现”。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目的是为展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错误。由材料二第五段“这些中西方交流和碰撞的历史往事,借助客观、冷静的讲述,十分有利于海外传播,吸引更多外国观众”可知,目的是有利于海外传播,吸引更多外国观众。B.“既因他有带领宋朝美学走向繁荣的自信”错误,无中生有。综合材料一“在节目中,这样独特的切入视角还有很多——在宋徽宗赵佶的带领下走向繁荣的宋朝美学”“赵佶对于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受力”和材料二“但节目唯独选择了宋徽宗赵佶——他是‘靖康之变’的亡国之君,却也是造诣高超的艺术大家,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宋徽宗,节目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独特观点”等关于宋徽宗的信息可知,“有带领宋朝美学走向繁荣的自信”无中生有。C.“历史纪录片的解说词应该少而精”错误,以偏概全,说法绝对。结合材料“该片解说词也极尽点到为止的无言之美”可知,原文只是说纪录片《中国》解说词极尽点到为止的无言之美,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历史纪录片解说词都应该“少而精……”。故选D。【6题详解】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推介“《中国》第二季”,首先要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中国》第二季”的特点:根据“节目画面构建及表达上所遵循的中式美学,让不少观众在观看之后大呼高级,当中式留白极致写意配合着超宽画幅的呈现,让画面更显诗韵大气,也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虚实穿插,以无胜有。这种有余韵、有留白的呈现方式和写意手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观众全情投入”可以得出:在画面构建上采用写意手法,虚实穿插,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根据“该片解说词也极尽点到为止的无言之美……在这些关键时刻加深了观众的沉浸感,让大家在观看中能拥有一份身在其中的真实体验”可以得出:解说词言简意赅,音效恰到好处,讲述方式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根据“舍弃系统连贯线性叙事,只聚焦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让观众可以从具体的某个历史场景中纵观时代洪流,思民族兴衰,串联起那些埋藏在历史中的动人片段”可以得出:叙事手段巧妙,以思想和制度为主线,选取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的人和事讲述历史。根据“节目里我们还能看到更多新的视角……这些中西方交流和碰撞的历史往事,借助客观、冷静的讲述,十分有利于海外传播,吸引更多外国观众”可以得出:具有世界视角,在立足中国历史的同时,关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根据“以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来时路,以现代人的思维审视大历史……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唤醒观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国家形象的一次影像建构”可以得出:现实意义鲜明,通过讲述历史,关注当下,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千载白鹭鸣庐陵徐剑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秋后阳光仍炽,苦夏未尽。赣江清如镜,楼高八面风,一行白鹭盘旋江面,东风起,送我上青云。秋声近,吉安城郭。我看到白鹭洲,一洲分两水,青螺屿楼浮在水上,章贡之水赣南来。白鹭展翼,扶摇直上江天,一派好风光!庐陵地杰人灵,北宋以降,古庐陵鼎甲四十九人,宰辅十九人,尚书六十九人,兀立吉安的天空,一个个寒门学子戴乌纱,穿红袍,胸挂锦鸡,无限风光在庐陵啊!今天的庐陵,历史上又称半座苏州城。可已找不到旧时模样。阳光金晃晃地,洒满城郭。下车,一路台阶至底,是一个广场,正中央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白鹭洲书院”。

7绕过白鹭洲书院石碑,朝前走向廓桥。太阳斜照下来,站在桥上,极目远方,由远及近,赣江碧流天际来,八面见画境,是诗,是词,更是秋水文章。乍看,不见一只白鹭翱翔,可我以为绿树掩映中,栖息着万千白鹭,风掠,竹动,一鸣冲天,一如历朝历代的学子。白鹭洲中学出奇地静。逐级而下,过一座四角为石柱的亭子,南边两个石方柱,镶着一副楹联:“芟其芜,行其涂,似有天作地生之状;视其细,知其大,岂独山原林麓之观。”妙哉此言,修杂芜而成参天大树也。移步石亭,但见赣江岸边,一棵古樟树,树高千余尺,遮天蔽日,犹如一柄巨伞,荫庇着一代又一代庐陵学子。据说,古樟树有三百多年历史,而白鹭洲书院则在朝朝暮暮中观鹭栖鹭飞七百年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遥想当年,上饶府人氏江万里知州庐陵,想为百姓办点事,留得好官声。他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事,莫过办一所书院,让贫寒子弟读得起书。寻来找去,唯白鹭洲风水极佳,江水汤汤,一洲浮于两水之上,芳草萋萋,绿树连江天,乘舟、乘船,可载庐陵学子行赣水,入鄱阳湖,进长江,云帆高挂,金榜高中入殿堂。且白鹭洲书院又在水中央,学子上学,一篙撑舟,渡江而过,登洲,惊起白鹭一片,盘旋半空,复落树上,仿佛看到江水云树间,伫立一个个白衣隐士,彼乃庄周化蝶,老子骑青牛而来,孔子咏而归,还有孟子、屈子、司马迁化鹭而来。太阳转身了。我别过老樟树,朝南,唯见一座汉白玉雕像兀立,英姿勃发、乌纱锦袍的宰相巍然在上,不用猜,一定是文天祥了。崖山一战,南宋水军烟消云散,文天祥成战俘,大宋从此化为水沫泡影。屠城将领欲留他一命,远押北庭二年,劝降,可是他头上华夏天空,有忠肝义胆天大地大圣人坐标:张良椎,苏武节,严将军的头,嵇侍中的血,张睢阳的齿,颜常山的舌。泱泱中华,哪一个壮士不惊天地泣鬼神?哪一个贤者不冰雪鉴日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朝刑场走去,木枷囚车,壮怀激烈。喝一碗浊酒,向云山外的庐陵投去最后一瞥。恍惚间,他看到白鹭洲书院创始人、南宋两任丞相江万里一家的结局。元军马蹄在上饶府街衢闾巷响了起来,兵燹映红半座饶州城。江万里伫立石阶上,仰望城郭,仰天惊呼:“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共存亡。”白衣、白发、白胡须,飘飘,就像白鹭洲上一鹭鸟,翻过汉白玉栏杆,纵身沉塘。江万里投塘而亡,文天祥壮烈殉国。大宋士子的血性,江西学子的赤心,千古而下,令人长叹。远眺,庐陵淡月初现,倒映在赣江。千江有水千家圆,和平树下的日子真好。在白鹭洲中学流连,展室是百年前的教室,二层老建筑。倏忽,刮来一阵百年穿堂风。风入室,琅琅读书声,我想到吉安儿女刘真、伍若兰,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不知他们当年是不是在白鹭洲中学读过书?刘真,吉安永新县共产党早期负责人。那一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威吓,他说,杀了一个刘真,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站出来。伍若兰,朱德元帅的亡妻,她也是吉安的儿女。下井冈山,已有身孕的她跑不动了,持枪拦住敌人,最终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摇头道,共产党员永不叛党,绝不会苟且偷生。伍若兰英勇就义,腹中,还有未出生的婴儿。

8青天之下,那锥心之痛的呼号,仍在吉安、在赣南、在江西,在风中回响,一如赣水呜咽,长夜不息。空谷幽兰,君子之爱。百年、千年秋风中,总有一股清馨吹过来,是八月桂花遍地开吧。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八月桂子红,十苇稻谷黄,好个金庐陵。那天傍晚,在白鹭洲中学,我挥毫书下一对条幅存念:白鹭云霄,春风庐陵。该走了。秋阳正艳,罗霄如血,白鹭洲上,几度夕阳红。风月楼前凭栏近观赣水,书院在,白鹭洲未老,七百年成一梦。青山遮不住,赣江东流去,只留清白在人间,一颗文心、赤心巍峨井冈山,庇佑吉安,照耀中国,千古不绝。千载白鹭鸣庐陵。(有删改)文本二:徐剑感叹,其实“每个人都在淘世相、情感、人生之井”。当下的文学写作,“并不缺技巧、语言,甚至不缺生活和想象,最缺的是精神品质,缺的是一个作家在大时代之中的站位和姿势”,“关键是要有一种精神的照亮,写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精神境界和海拔”。我们将用什么思想和精神来展现新史诗?文学的最高精神品质是什么?就是思想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就是一种精神的海拔!想要获得这种“海拔”,在徐剑看来,是要阅读书本,要“行走”,要阅读天地。哲学、文学、历史等等,都该是作家的功课,一生都不该离开这些“思想的光芒”,对天地当敬畏,对苍生当悲悯,而不是将自己束缚在狭窄的一方天地里。(摘自《徐剑访谈录》)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段以及后文对白鹭洲书院的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B.文章用张良、苏武等忠肝义胆贤者衬托文天祥的巍然形象、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悲叹之情。C.文中画线句子既体现文字整齐之美、文言诗词之妙;又以短句为主,气势酣畅,情感充沛,感人至深。D.“千载白鹭鸣庐陵”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文章以此结尾,既照应了标题,又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8.文本一在构思上特点突出,请从行文线索方面进行分析。9.文本二主张写作要有“精神的海拔”,请具体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答案】7.B8.(1)

9以时空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和行踪的推移展开,移步换景,思路清晰;(2)以象征文心、赤心意义的“白鹭”为线索,情感集中,主题突出。9.(1)江万里兴办书院,让贫寒子弟读书学习,凸显为官之精神海拔;(2)文天祥壮烈殉国、江万里投塘而亡,凸显民族精神之海拔;(3)刘真、伍若兰面对敌人威胁决不投降,英勇就义,凸显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之海拔;(4)文章表达对古人崇高风尚及英雄先烈牺牲精神的赞美,凸显思想精神之海拔。【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衬托”错误,由“屠城将领欲留他一命,远押北庭二年,劝降,可是他头上华夏天空,有忠肝义胆天大地大圣人坐标:张良椎,苏武节,严将军的头,嵇侍中的血,张睢阳的齿,颜常山的舌。泱泱中华,哪一个壮士不惊天地泣鬼神?哪一个贤者不冰雪鉴日月”可知,文中所写张良、苏武、文天祥等人是凸显泱泱中华壮士、贤者的崇高风尚以及民族精神,并不存在谁衬托谁的问题。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构思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文章要求从“行文线索”方面分析。结合“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秋声近,吉安城郭。我看到白鹭洲”“绕过白鹭洲书院石碑,朝前走向廓桥。太阳斜照下来”“逐级而下”“太阳转身了。我别过老樟树,朝南”“远眺,庐陵淡月初现”“该走了。秋阳正艳”可知,文章以时间空间未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踪的变化展开,思路清晰。结合标题“千载白鹭”和文中“一行白鹭盘旋江面”“白鹭展翼,扶摇直上江天,一派好风光”“乍看,不见一只白鹭翱翔,可我以为绿树掩映中,栖息着万千白鹭,风掠,竹动,一鸣冲天,一如历朝历代的学子”“仿佛看到江水云树间,伫立一个个白衣隐士,彼乃庄周化蝶,老子骑青牛而来,孔子咏而归,还有孟子、屈子、司马迁化鹭而来”“白衣、白发、白胡须,飘飘,就像白鹭洲上一鹭鸟,翻过汉白玉栏杆,纵身沉塘”“千载白鹭鸣庐陵”可知,文章围绕“白鹭”组织材料,而这“白鹭”既想象征文人之心,也象征志士之心,作者以“白鹭”为线索,将与庐陵相关的文人志士融于文本,表达对他们的赞赏之情,主题鲜明突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结合文本二理解“精神的海拔”,然后结合文本一找到“精神的海拔”所指的具体内容。文本二提到“要有一种精神的照亮,写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精神境界和海拔”,由此可知,这“精神的海拔”与中国气派和风格有关。

10结合文本一“上饶府人氏江万里知州庐陵,想为百姓办点事,留得好官声。他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事,莫过办一所书院,让贫寒子弟读得起书”可知,江万里为让贫寒子弟读书而创办书院,这体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精神之海拔。结合文本一“江万里投塘而亡,文天祥壮烈殉国。大宋士子的血性,江西学子的赤心”可知,江万里和文天祥面对异族入侵,与国共存亡,凸显了民族精神之海拔。结合文本一“刘真,吉安永新县共产党早期负责人。那一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威吓,他说,杀了一个刘真,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站出来”“伍若兰,朱德元帅的亡妻,她也是吉安的儿女。下井冈山,已有身孕的她跑不动了,持枪拦住敌人,最终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摇头道,共产党员永不叛党,绝不会苟且偷生”可知,刘真和伍若兰这两位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胁面前绝不投降,凸显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之海拔。结合文本一“青山遮不住,赣江东流去,只留清白在人间,一颗文心、赤心巍峨井冈山,庇佑吉安,照耀中国,千古不绝”可知,作者表达对文人之心、志士之赤心的赞美,凸显了思想精神之海拔。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11?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甫冠指成年,要束发戴冠,与《诗经·卫风·氓》中“总角”的含义相同。B.引兵指带军,“引”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含义不同。C.奏赋指写赋,“赋”介于诗文之间,与《赤壁赋》中的“赋”字含义相同。D.故事指先例,旧时典章制度,与后来用作文学体裁的“故事”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2)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答案】10.D11.A12.B13.(1)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

12(2)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深思了好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帝”为主语,“沉思”是谓语,“久之”作补语,补语后断句,排除AB;“得非……乎”为固定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总角’的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诗经·卫风·氓》中“总角”是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幼年。B.率领;引导。句意:率兵在夜间渡河。/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C.句意: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D.句意:按先例,日食不满一定分度。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他设譬引喻……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错误。在谈论异兽和日食事件时司马光没有设譬引喻;且关于异兽事件,文中并没有提到“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制”,抵御;“募”,招募;“籴”,买米,买进粮食;“纾”,解除。(2)“春秋鼎盛”,正当壮年;“何”,为什么;“遽”,急于。参考译文:

13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爱,回家后给家人讲,竞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以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一年他刚二十岁。司马光生性不喜欢华丽奢侈,“闻喜宴”上唯独他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面良田颇多,西夏人逐渐侵吞这一带的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没有安排措施防备意外,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纳一种异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假使是真的,但不是自己来到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后来他又编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先例,日食不满一定分度,或者京师看不见,群臣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而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当初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担心却不敢说。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写信给范镇,劝他以死争辩。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三次奏章,希望陛下采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样的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扶立他们结交深厚的人而已。‘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奏疏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不及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那么全国的人都不敢违背。”韩琦等人拱手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掌管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不可估量的财富,已经快满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达得多。然而,父亲召唤不要答应而不行动,君王征召,不等车辆准备好就应动身,希望以臣子的道义来责备皇子,必须入宫。”英宗于是接受了命令。(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众人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14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时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的“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发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坚决。B.诗的颔联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联呼应。C.颈联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D.尾联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鲜明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由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4.B15.同: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理由:①王安石: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②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B.“直接点明贤圣标准”错误。并未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尾联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的首联说到众人议论纷纷,不值得争执,并且这种事不是自己喜欢的也不是自己担忧的,表现出作者镇定的态度。颔联巧用典故,即使王莽颂声迭起,但王莽依然不能称作贤德,而即使流言四起,后人依然把周公成为圣人。颈联说到只有圣人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不会把些小当成千钧。所以,面对众人议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而尾联说到经历多了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不在别人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15屈原在《离骚》中说到“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世人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是芳洁纯真的。所以二人都不在意众人的评论,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表明人生各有各的乐趣,而自己却穷尽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攻打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3)《诗经·氓》中,女子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艰辛,面对氓“________ ”的举动和兄弟们“________”的行为,只能自己落泪。【答案】①.民生各有所乐兮②.余独好修以为常③.酾酒临江④.横槊赋诗⑤.至于暴矣⑥.咥其笑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兮”“酾”“临”“槊”“赋”“暴”“咥”。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民的名义》在四年前是名副其实的大爆款,由同一出品人近年发行的《巡回检查组》也让人,主旋律电视剧逐渐打破了“不吸引年轻人”的标签。主旋律电视剧既成为市场主流,又表达主流价值,于是它便产生了“新主流电视剧”这一说法。去年,《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功勋》等新主流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成为豆瓣评分最高的两部献礼电视剧作品,或许标志着新主流电视剧创作实现了思想、情感在更高维度的创造性融合。《觉醒年代》再现了经世济民的知识分子与有着一副顽固迂腐模样的旧势力代表作斗争的过程,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1915年至1921年期间中国的历史画卷;《山海情》中的扶贫干部马得福踏实肯干,他和众人身上蕴含着中国人民善良坚韧、乐观自强的精神力量,一起书写了西海固和闽宁镇20多年来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程。这些优秀影视作品既刻画时代人物,也彰显时代精神,还记录了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奋斗之路。它们之所以并广受认同,是因其能突破概念化的宣讲,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让历史事实生动了起来,让人物鲜活了起来。正是这种生动与鲜活,让观众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共鸣。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6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段中“新主流电视剧”使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相同的一项是()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B.“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C.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答案】17.无与伦比纷至沓来波澜壮阔出类拔萃18.主旋律电视剧既表达主流价值,又成为市场主流,于是便产生了“新主流电视剧”这一说法。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语境,《巡回检查组》通四年前的大爆款《人民的名义》一样十分好看,应用“叹为观止”。叹为观止: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第二空,语境为“主流电视剧”,接连不断地出现,应用“纷至沓来”。纷至沓来:纷纷不断;连续不断地到来。第三空,语境修饰“历史画卷”,形容中国历史规模宏大,可以“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第四空,语境形容的是“主流电视剧”品质超群,应用“出类拔萃”。出类拔萃:比喻超过聚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多用于形容才德超出众人之上的人。【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语序不当,“主旋律电视剧既成为市场主流,又表达主流价值”改为“主旋律电视剧既表达主流价值,又成为市场主流”。不合逻辑,产生“新主流电视剧”这一说法的是“主旋律电视剧既表达主流价值,又成为市场主流”这一现象,而不是“主旋律”,故删掉“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新主流电视剧”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

17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反语讽刺。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韧性城市,是指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先对城市进行“体检”,找出“病因”,_______①_______,以帮助城市适应各种慢性压力和应对急性冲击。以从城市建筑行业视角的观察为例,在“5.12”汶川地震后的下午,街道上站满了人。到了晚间,许多人拿着卧具,却难以在大街上找到一席之地。相比十多年前,如今城市里的建筑更高了,密度更大了,要想把竖向空间里的人都放在地面上,难度就更大了。而且,疫情和地震这两类灾害的防控措施______②_______,新冠疫情是要求人们待在家里,人员不能聚集;而大地震发生后,人们都不会待在家里,会疏散到室外,这将必然导致聚集。若新冠疫情遇上地震,人们如何是好呢?所以,在“韧性城市”的建设中,我们要积极思考_______③______,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答案】20.①再有针对性地“治疗”;②恰恰是相反的;③如何应对多灾并发的情况。21.D【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以帮助城市适应各种慢性压力和应对急性冲击”,可见此处应填具体做法,结合前文“进行‘体检’,找出‘病因’”,此处应是下一个环节,即“再有针对性地‘治疗’”。第二空,后文“新冠疫情是要求人们待在家里,人员不能聚集;而大地震发生后,人们都不会待在家里,会疏散到室外,这将必然导致聚集”,可见,两种情况的处理方式正相反,故填“恰恰是相反的”。

18第三空,前文有“若新冠疫情遇上地震,人们如何是好呢”,可见,此处涉及的是“多灾并发的情况”,横线前有“我们要积极思考……”,可见,此处是思考的问题,即“如何应对多灾并发的情况”。【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体检”是把“城市”当做人来写。A.比喻,把“君”“妾”分别比作“磐石”“蒲苇”;B.借代,“丝竹”代指奏乐的声音;C.借喻,直接用喻体“一苇”代替本体“小船”;D.拟人,“怒”赋予“风”以人的情态。故选D。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蔡元培在中国近代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成功地对北大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无论是革命导师,还是教育先贤,他们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新时代的青年应胸怀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呢?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要求:(1)面向本校同学,作国旗下的演讲;(2)不少于800字;(3)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我们的使命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悠悠古国,千秋华夏。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是由一代代青年人勇担责任和使命、共同努力奋斗出来的。

19身担重责,拼搏进取,洒下汗水,璀璨背后几人知?还记得中国“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的那一幕吗?它在浩瀚的太空为祖国开辟一方希望的田野,留下了美丽的印记。这是无数航天工作者牢记时代使命和国家的期许,日夜辛劳、奋斗不息换得的回报;“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成就,为世界脱贫贡献了中国力量,这是扶贫干部不惧险阻,无愧于肩上的责任,无愧于人民、国家而深入基层、顽强拼搏的成果。无论是荒凉偏僻的陇西荒原,还是落后困乏的大山深处,抑或是破败不堪的草屋陋室,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奔小康的路上,不允许一个人掉队”是他们的庄严承诺,也是他们神圣的使命。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却很容易被“利己”俘获,被懈怠羁绊,在利益的加减法和迷茫虚无中忘记了我们的理想抱负与时代使命,从而也失去了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因此,不要去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要“佛系”“躺平”,不能脱离这个激情火热的时代。如今,在中国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祖辈们用无数鲜血换来了国家的独立,父辈们用泪水和汗水成就了祖国如今的辉煌,而现在,中国复兴繁荣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怎可受时代发展滋生的“精致利己”等负能量的侵蚀而消极堕落,辜负前辈们的血泪付出和殷切期望,忘记本该属于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再过若干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可以松懈、自满,层出不穷的“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摩擦”等不断提醒我们,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不乏巨大的挑战,而它们,需要由我们勇担使命和责任去面对、去战胜。愿我们共同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祖国得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横绝四海”!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呈现马克思、蔡元培这两位处于不同时代的人物担当,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蔡元培在中国近代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材料对二人的选择做出评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题目要求提出了“我们的使命”的主题。可见,题目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应该如何将个人的人生选择、理想抱负与时代使命、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材料中马克思和蔡元培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在先觉了社会未来发展的动向时,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国家需要之际,他们走出小我,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以巨人似的眼光和胸襟,以天下为己任,勇挑时代重任,做出了最具格局的人生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不应只为小我而活,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之中,融入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得到高尚的快乐。个人的抱负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时移事易,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就是做新时代具有远⼤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尚品格的接班⼈,做维护⼈民利益的忠实践⾏者。

20文体是演讲稿,考生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标题、称呼语、开篇语、正文、结束语。考生可以在演讲稿中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这样的使命,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演讲稿,层次要清晰,主旨要鲜明。行文思路上,先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不负韶华担使命,且以青春付家国。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是担负时代使命,需要我们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担负时代使命,需要我们拥有勇敢面对挫折的勇气;三是担负时代使命,需要我们不断超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最后总结,时代青年应该牢记时代使命,彰显责任担当,做中华民族的脊梁。立意:1.新时代需要新的使命。2.为国家谋复兴而承担起历史使命。3.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自己的使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