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长春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24题,每题2分,合计48分。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2.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通过对王族的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也拓展了周王朝的疆域,A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B排除;皇权的统一是在秦朝,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3.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
1【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5.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的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
2【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既要辩证的看待,又要历史的看待,应该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等,故D正确;“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有些片面,故A错误;“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就是苛求古人,不足取,故B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既要看动机又还要看效果,故C错误。6.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秦权和秦量分布广,说明使用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力度大,C项正确;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秦权秦量属于统一度量衡的实物,排除A项;秦朝短暂而亡,而不是长治久安,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强调交通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秦权秦量出土范围广,排除D项。故选C项。7.秦朝时,奏事有面奏和书奏两种形式,只有具备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才可以当面向皇帝反馈情况、或请示皇命,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规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这一规定A.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B.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力度C.对地方形成有效的管理D.旨在维护皇帝至上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只有具备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才可以当面向皇帝反馈情况、或请示皇命”可得出面奏和书奏都体现了皇权之下的等级制度,皇权的至高无上,故这一规定旨在维护皇帝至上权威,D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官僚政治的表现,不能体现其特点,排除A;材料与监察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8.对“焚书坑儒”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虽粗暴,但起到了巩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提出“焚书坑儒”虽对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毒、效果微、不良影响久远。这说明A.历史事实无法完整准确还原B.史学研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C.学术辩争能够推动史学研究D.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影响研究结果【答案】C【解析】
3【详解】从材料可得出,对于“焚书坑儒”的学术争辩有着不同的观点,不论是哪种观点,争辩本身有利于学术间的交流,有利于历史研究的发展,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史学研究与时代的关系,也没有体现阶级立场变化的影响,排除BD项。故选C项。9.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据此可知,黄老思想A.指导汉初治国理政B.否定秦朝治国理念C.着力恢复发展经济D.呈现思想融合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可以看出黄老思想中有道家的无为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以及儒家的礼和德治思想,这体现了黄老思想融合了道家、法家和儒家思想,呈现思想融合趋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黄老思想对汉初治国理政的影响,排除A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依据材料“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可知,黄老思想并没有否定秦朝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的恢复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0.两汉时期,朝廷令公卿举奏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民间歌谣,作为官吏升黜的重要依据。这反映出汉代A.民间歌谣决定官员升迁B.政府注重对官吏的多重监督C.政出多门导致社会动荡D.考课制度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汉代的民间歌谣也可以作为评价官吏的依据之一,说明当时政府监督官吏的手段多样,B项正确;民间歌谣是重要依据,但不是由民间歌谣决定官员升迁,排除A项;“政出多门”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项。11.许倬云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国家权力与家庭关系结合B.未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D.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答案】A【解析】
4【详解】根据“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等信息可知,在分封制中渗透了宗法血缘的特征,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权力与家庭关系的结合,故选A;B项内容无从体现,排除;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神权的内容,排除C;儒家学说在周代没有成为指导思想,排除D。12.墨子说:“义,利也。”在他看来,“义”存在于生活之中,“利人”“利天下”只有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对百姓之安、对天下之治确有实际功效,才是道德之义、伦理之义。这表明墨子A向统治阶层表示让步B.单纯强调儒家道义观C.具有鲜明的功利思想D.显现出极端利己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义,利也”“对百姓之安、对天下之治确有实际功效,才是道德之义、伦理之义”可知,墨子强调的义即是利,认为只有产生实际功效的利才算得上是“义”,这是墨子功利观的体现,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且材料中“百姓之安”不能说明其向统治阶层让步,故A项错误;“才是道德之义、伦理之义”不等于墨子单纯强调儒家道义观,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百姓之安、对天下之治确有实际的功效”说明并非极端利己,故D项错误。13.观察下图。图中现象有助于A.加速西周灭亡B.增强秦国实力C.延缓统一进程D.促进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可知,诸夏国家与诸夏国家的战争占比超过了一半,其次是诸夏国家与夷狄国家之间的战争,再次是夷狄国家与夷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虽造成了社会动荡,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迁徙和接触,这有助于中原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故选D项;春秋战国属于东周时期,A项错误;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但B项从图中体现不出,排除;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加快统一进程,故C项错误。
514.田氏代齐后,齐国将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并同时兴建一座学宫,因地处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如孟子、荀子等。据此可以推断齐国A.基本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目的B.开始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格局C.力图实现统一天下政治目标D.竭力引导“百家争鸣”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如孟子、荀子等”可以看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从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位于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便于利用和控制。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即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C项正确;战国时期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和私学的兴起就已经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格局,排除B项;D项是稷下学宫”的客观影响,不是齐国创办稷下学宫的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项。15.明末,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有一些诗文,描述商旅艰辛。这反映出当时()A.地理知识极大丰富B.商人支持出版事业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答案】C【解析】
6【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水陆交通要道”“商旅艰辛”等词语可知,当时全国交通网逐步形成,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是交通路线图,并不是地理知识,排除A项;材料反映商人贸易的情况,而不是支持出版业,排除B项;从材料不能看出商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C项。1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B.维新派的大力推动C.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发展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清朝。根据材料“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侧重于为洋务运动服务,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则转向制度变革,这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加深,D项正确;“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涉及教育改革的信息,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发展与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转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7.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合作社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陕甘宁边区合作社数量从1942年的205个增长到1945年的690个,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人数从11万增长至26万。有的地区合作社发展成为包括消费、生产、运输、信贷等多种合作的综合性合作社。这一现象()A.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势力B.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D.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合作社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有各种形式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材料说明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B项正确;材料中的合作社经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而官僚资本主义在国统区,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18.古巴比伦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专门论述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化学广泛应用于仿制金银等暴利行业,《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最多的是关于偷盗、抢劫、高利贷、商业等方面的条文。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时期()A商业贸易繁荣B.科技文化发达C.社会秩序十分混乱D.高利贷受法律保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时期。根据材料“古巴比伦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专门论述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化学广泛应用于仿制金银等暴利行业,《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最多的是关于偷盗、抢劫、高利贷、商业等方面的条文。”可知,古巴比伦数学教科书中有关于解决商业问题的专门章节,《汉谟拉比法典》中也有关于商业的专门条文,说明古巴比伦时期商业发展繁荣,A项正确;科技文化发达,与材料描述商业贸易繁荣无关,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的条文,无法体现社会秩序混乱,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法律保护高利贷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9.1927年底苏联粮食收购量比1926年减少了1.28亿普特,为此苏共中央成立特别委员会,派遣近三万名专门工作队员分赴全国各地督促收购工作,虽从1928年1月到3月总计收购了2.57亿普特粮食,但这引起各地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4月到6月粮食收购量再次急剧减少。据此可推知()A.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B.粮食收购问题使城镇出现粮荒C.余粮收集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D.政府将会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联在1927年收购粮食比1926年减少的背景下,成立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督促粮食收购工作,1928年虽然前三个月收购了较多的粮食,但引起各地农民不满,4月到6月粮食收购两再次减少,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对粮食需求量大增,面对政府收购粮食困难的情况,苏联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实行粮食的义务交售制,D项正确;材料中苏联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对粮食的控制问题,而非机械化问题,排除A项;此时期粮食收购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化需要,并非应对城市粮荒,排除B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
8国界线国家与国家之间以自然地理特征为依据部分的界限或人为划分的界线。在非洲,国家边界大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的,有一部分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的,由河流、山脉等构成的自然边界相对较少(见如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①殖民色彩比较明显②促进了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③利于各国资源开发与利用④埋下了地区冲突的隐患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非洲。本题要求找出正确选项。据题干可知,非洲国家边界大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的,由河流、山脉等构成的自然边界相对较少,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殖民占领非洲的过程中确立的“有效占领”原则,甚至可以在地图上先划分势力范围,因此非洲国家因为历史上西方殖民占领的原因,时至今日,某些国家的边界模糊,有争议,可见①殖民色彩比较明显,④埋下了地区冲突的隐患的说法符合题意;②项民族自决思潮与非洲国家边界大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没有关联,非洲国家边界大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与③各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间也没有关系。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21.从克利斯提尼时代开始,雅典发展出一种“公益捐助”制度。城邦最主要的财政开支由富有公民无偿承担,普通公民则免于任何赋税,这些财政开支包括公共节目的活动经费和三层桨战舰的维护费。这一制度()A.推动了雅典社会财富再分配B.缓和了平民与富人的阶级对立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D.损害了平民的城邦事务发言权【答案】A
9【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这一制度是税收制度,对富人收税,普通公民则免于任何赋税,税收用于公共事务,这有利于推动雅典社会财富再分配,A项正确;平民和富人都是公民,都是统治阶级,不是对立阶级,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要体现在城邦事务要多数公民说了算,税收制度不能体现民主,所以推动不了民主政治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雅典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并未损害平民的城邦事务发言权,排除D项。故选A项。22.《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3年新年社论《团结奋进》中的高频词汇应包括()A.重在建设南方谈话收入翻番国内大循环B.国企改革九二共识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C.九二共识科学发展股票上市全方位开放D.实体经济城乡基层真抓实干十四大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要求的是1993年高频词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时期,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因此国企改革、经济体制是当时的高频词汇;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受权就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经过1992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因此九二共识也是当时的高频词汇;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并主持召开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分别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框架,因此邓小平也是当时的高频词汇,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A项“收入翻番”和C项“科学发展”都是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热词,排除AC项;D选项中的实体经济和真抓实干是2016年召开的十九大热词,排除D项。故选B项。23.五四时期(1915年9月——1921年7月)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两种危机:一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向来为士人安身立命的儒家思想体系崩溃了,人们失去了传统的精神支柱;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向往的西方文明也“破产了”,人们又失去了并未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据此可推断此时的中国()A.宣告了西方文明的破产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C.社会主义各派学说流行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
10【详解】根据材料“推断此时的中国”并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儒家思想体系崩溃和西方文明破产后,社会主义各派学说涌入中国并流行,经过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主义者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论战、马克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论战)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考查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西方文明在中国破产已经确定,不能符合时代之需,不是根据材料推断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时间的落脚点是1921年,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因此可以推断是当时应当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而非社会主义各派学说流行,排除C项;材料明确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向来为士人安身立命的儒家思想体系崩溃,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不是推断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24.11—13世纪,意大利波伦亚城出现注释法学派,他们深入研究和传播罗马法,西欧大陆逐渐呈现出罗马法复兴的景象。这一现象()A.反映出人文主义在西欧兴起B.冲击了封建教会的神学统治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发展完善D.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13世纪的意大利。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经济发展,法律在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释法学派的出现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11—13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理论的研究,与神学统治无关,排除B项;罗马法体系在公元6世纪已经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部分:本题共3题,25题18分,26题22分,27题12分,合计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02年,刘邦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西汉政府在法律制度上多承袭秦制,但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当时经济凋敝,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多年的战乱,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摘编自李阳《浅析西汉封邦建国的原因》材料二汉武帝即位之后,厉行中央集权……特别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摘编自刘丸、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施“郡国并行”体制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主要影响。【答案】(1)原因:汉初政权的力量相对较弱;当时经济凋敝;吸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当时部分地方势力较大;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11(2)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颁布“左官律”“阿党法”,控制人才资源影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西汉初(中国)。然后据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西汉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等角度相关知识思考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由材料一中的“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可得出,汉初政权的力量相对较弱;经济上,由“当时经济凋敝……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多年的战乱,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可得出,当时经济凋敝;由材料一中的“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可得出,当时部分地方势力较大;据材料一“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吸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郡国并行”体制是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西周分封制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据材料二“特别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可得出,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据材料二“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可得出,颁布“左官律”“阿党法”,控制人才资源。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和对后世等角度思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成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宣告了选代国际法的产生。国际法是和欧洲国家间体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不适宜美洲大陆上不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或亚非国家。随着西欧国家向全球扩张势力,主权(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始传播至全世界,与西欧界定之主权《民族》国家要素不一致者皆可兼并之、占有之,列为殖民地。——摘编自鲁纳《改变中国的国际定位观:晚清时期国际法引进的意义》等材料二国际法正式系统地被介绍到中国是19世纪60年代。1863年,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书倾的《国际法》翻译为《万国公法》。该译著的出版,得到了洋务浪费访的大力资助。总理衙门曾将此书分发到沿海各重要通南口库作为对外交涉的依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扶持大忙学生去日本留学。中国学生在此期间接触到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及政治动态,其中也包括国际法的学习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他们把国际法当作一种救世工具,将一些国际法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从1902年到1911年,共有几十种日本留学生编译的国际法著作出现对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的普及有重要意义。——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意义。
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今中国如何用好国际法应对大变局。【答案】(1)主要特征:由缔结和约的形式而产生;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等准则;使用范围上排斥不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或亚非国家;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任答4点)意义: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系列规则;有利于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有利于减少战争的爆发。(任答2点)(2)变化:从被动到主动的了解和接受;从外国传教士翻译到国人翻译研究;由处理外交事务依据到救国的良药;由少数人接受到普及。(任答2点)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清政府为解决涉外繁杂事物的需要;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需要;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近代国人思想不断解放;有志之士的推动。(任答2点)(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国际法的维护者和践行者;积极融入世界,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为国际法创新贡献中国智慧;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解】主要特征:根据材料“战后缔结的《成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宣告了选代国际法的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缔结和约的形式而产生;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等准则;根据材料“国际法是和欧洲国家间体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不适宜美洲大陆上不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或亚非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范围上排斥不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或亚非国家;根据材料“随着西欧国家向全球扩张势力,主权(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始传播至全世界,与西欧界定之主权《民族》国家要素不一致者皆可兼并之、占有之,列为殖民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服务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意义:根据材料“战后缔结的《成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宣告了选代国际法的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系列规则;有利于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有利于减少战争的爆发等方面分析。【小问2详解】
13变化:根据材料“1863年,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书倾的《国际法》翻译为《万国公法》。该译著的出版,得到了洋务浪费访的大力资助。总理衙门曾将此书分发到沿海各重要通南口库作为对外交涉的依据”可知,从被动到主动的了解和接受;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扶持大忙学生去日本留学。中国学生在此期间接触到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及政治动态,其中也包括国际法的学习和国际关系的研究”可知,从外国传教士翻译到国人翻译研究;根据材料“他们把国际法当作一种救世工具,将一些国际法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从1902年到1911年,共有几十种日本留学生编译的国际法著作出现对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的普及有重要意义”可知,由处理外交事务依据到救国的良药;由少数人接受到普及。原因:根据材料“国际法正式系统地被介绍到中国是19世纪60年代”“他们把国际法当作一种救世工具,将一些国际法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需要;根据材料“该译著的出版,得到了洋务浪费访的大力资助。总理衙门曾将此书分发到沿海各重要通南口库作为对外交涉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解决涉外繁杂事物的需要;根据材料“1863年,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书倾的《国际法》翻译为《万国公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近代国人思想不断解放;根据材料“中国学生在此期间接触到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及政治动态,其中也包括国际法的学习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他们把国际法当作一种救世工具,将一些国际法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从1902年到1911年,共有几十种日本留学生编译的国际法著作出现对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的普及有重要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志之士的推动。【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国际法的维护者和践行者;积极融入世界,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为国际法创新贡献中国智慧;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分析。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14材料二人类有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它们都是“自我”生长起来的,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总是历史上种种行为形式的博物馆。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唯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社会集团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摘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语言与文化》从自然环境来看,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摘自侯仁之《黄河文化》结合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答案】文明发展史实举例:源头、开创性的史实:黄河流域是最早栽培粟的地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甲骨文;青铜铸造;宗法分封制;华夏族;百家争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张骞出使西域等。继承、发展的史实:可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如:沿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治理黄河;北方民族融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源”与“流”的维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民族、对外关系等多方面举例相关史实,呈现“源”与“流”和多方面的史实即可。)分析说明:层次1:只列举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层次2:结合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社会、自然环境两个层面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层次3:结合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具体史实,从社会、自然环境层面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结合史实,分析说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文明发展史实举例:据材料“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属于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黄河流域是最早栽培粟的地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的甲骨文及青铜铸造;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华夏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等;据材料“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可知,属于黄河流域继承、发展的史实有,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如:沿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治理黄河;北方民族融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