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498511

大小:156.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6-28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重庆一中高2024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说“源”叶嘉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诗经》中的诗歌,每句从二言到八言字数不等,但整体而言,以四言为主。这是因为,四言诗句无论是在句法的结构还是节奏的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如果一句的字数少于四个字,其音节就不免有劲直迫促之失了。所以,《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形式。继《诗经》之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是“骚体”,一个是“楚歌体”。“骚体”诗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特色主要表现为追寻的感情,殉身无悔的态度,美人香草的喻托以及悲秋的传统。至于在形式上,《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起人们对理想、政治以及宗教等许多方面的联想。在形式上,《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最常见的形式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例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七个字,每一句的韵律节奏都是“四三”,这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所以,《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滥觞。之后的诗坛,乏善可陈。

1后来,乐府诗兴起,一扫此前诗坛的消沉气象,而有了新的开拓和成就。乐府诗的本义,原只是一种合乐的歌辞。史载汉武帝曾建立了乐府的官署,并且派人到各地采集歌谣,然后配上音乐来歌唱。此外,文士们也写了一些可以配乐歌唱的诗,这些歌诗后世通称为“汉乐府”。就歌词的体式而言,汉乐府有继承《诗经》的四言体,有继承《楚辞》的楚歌体,有出自于歌谣,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杂言体。而最可注意的一种,则是由新声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五言的体式。当时西域胡乐传入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族音乐的影响,就产生了“新变声”这种音乐。而当初配合这种“新变声”的歌诗,就是最初的五言体诗。后来,五言体诗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到《古诗十九首》出现后,五言诗就有了一个完全固定的体式,于是我们就称之为“古诗”,而不叫它“乐府”了。自从东汉五言诗形成以后,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风起于上,邺中诸子云从于下,不仅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而且内容上也因作家辈出而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和完成,从而最终奠定了五言诗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诗人沿用千余年之久的一种新体。汉以后,从魏晋到南北朝,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到律体转变的一个时期。这种律化分两步走:一是对偶,二是声律。就对偶方面而言,早在一些很古老的书中就曾出现过,后来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些对偶的骈句,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非出自作者有意识的安排。到了建安时期,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之句,以增加其诗歌的气势。不过,曹植诗中的对偶只是大体上的相称,并不十分严格。晋宋之间,谢灵运诗中的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严密了。关于声律方面,在南北朝之前的一些文士,如司马相如、陆机等人都曾经注意过这方面的问题,然而他们所强调的,只不过是自然的音调而已。到了宋齐之间,佛教盛行于世,于是译经、唱经等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外来文化的刺激使得一些人开始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加以反省,声韵的分辨因此日趋精密。到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四声的名称便由此确立了。而当对偶与声律日益得到讲求之时,中国的美文便得到一次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四六文的形成与律诗的兴起。所谓律诗,一方面要讲求四声的谐调,另一方面要讲求对偶的工整。其相对的二联必须音节相等,顿挫相同,而且要平仄相反,词性相称。这些新兴格式到了唐朝更臻于精美,而且最终得以确立。而两晋南北朝则是格律诗由酝酿渐臻成熟的一个时期。到了唐朝,诗人们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古诗乐府使之更得到扩展而有以革新,一方面则完成了南北朝以来一些新兴的格式使之更臻于精美而得以确立。这时,诗人们对格律的运用已经比较熟练而自如,格律已不再成为做诗的限制了。于是,一些诗人就用这种精美的形式而写出内容非常丰美深厚的诗歌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的句式整体以四言为主,是因为四言诗句在结构和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

2B.《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影响最大,它的句子字数增加,篇幅更长,具有了散文化的趋势。C.起源于唐代的七言律诗,每一句的节奏都是“四三”,这种韵律节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九歌》中的七言句式。D.以曹氏父子为引领的文人集团的参与,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已经完全成熟,这奠定了五言诗沿用千年的地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题目为“唐诗说‘源’”,选文部分主要围绕诗歌形式来探源。B.文章脉络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论说,各层次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C.文章举周颙、沈约著述的例子,更好证明了“声韵的分辨日趋精密”。D.文章论说的虽是文学理论,但是语言朴实自然,少见晦涩难懂的概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周代的社会风貌,《楚辞》则能提供了解楚地祭祀鬼神情况的参考。B.乐府诗既有对之前风骚传统的继承,又有新的开拓和成就,扫除了“楚辞”之后诗坛的沉寂气象。C.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开始了对对偶和声律格式的追求,不管是曹植还是谢灵运都更重视对偶。D.限制创作的格律形式,不断发展,到了唐朝的时候,不少诗人却以这种形式写出了丰美的诗歌。4.请概括推动五言体诗的成熟和诗歌声律的发展的共同原因。5.请根据材料绘制一幅简明的思维导图,反映唐诗之前诗歌在形式上的发展脉络。【答案】1.A2.B3.C4.①外来文化或外来事物的推动。②文人的有意为之。5.【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B.“《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影响最大”,原文是“有很大的影响”;C.“起源于唐代的七言律诗”错,原文“两晋南北朝则是格律诗由酝酿渐臻成熟的一个时期”。D.以偏概全,“奠定了五言诗沿用千年的地位”的原因还有“而且内容上也因作家辈出而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和完成”。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各层次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错,由“汉以后,从魏晋到南北朝,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到律体转变的一个时期”可知,格律诗与古体诗并列,而楚辞、五言诗都属于古体诗,所以这些诗体之间存在包含关系,不是一个并列层次。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更重视对偶”错,原文“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之句,以增加其诗歌的气势。不过,曹植诗中的对偶只是大体上的相称,并不十分严格。晋宋之间,谢灵运诗中的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严密了”指出了二人在对偶方面的追求与运用,但不能说“更重视对偶”。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当时西域胡乐传入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族音乐的影响,就产生了‘新变声’这种音乐。而当初配合这种“新变声”的歌诗,就是最初的五言体诗”“到了宋齐之间,佛教盛行于世,于是译经、唱经等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外来文化的刺激使得一些人开始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加以反省,声韵的分辨因此日趋精密”概括出:外来文化或外来事物的推动。结合“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风起于上,邺中诸子云从于下,不仅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到了建安时期,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之句,以增加其诗歌的气势。不过,曹植诗中的对偶只是大体上的相称,并不十分严格。晋宋之间,谢灵运诗中的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严密了”概括出:文人的有意为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共分9段。第1段,“《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形式”指出一《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

4第2、3段,“继《诗经》之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是‘骚体’,一个是‘楚歌体’。“骚体”诗得名于屈原的《离骚》”“《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指出楚辞发展的两种形式,“骚体”和“楚歌体”;第4段过渡;第5段,“最可注意的一种,则是由新声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五言的体式”“到《古诗十九首》出现后,五言诗就有了一个完全固定的体式”,指出五言诗的出现,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第6段,“自从东汉五言诗形成以后,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风起于上,邺中诸子云从于下,不仅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指出五言诗的发展;第7、8段,“从魏晋到南北朝,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到律体转变的一个时期”“到了建安时期,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之句,以增加其诗歌的气势。不过,曹植诗中的对偶只是大体上的相称,并不十分严格。晋宋之间,谢灵运诗中的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严密了”“两晋南北朝则是格律诗由酝酿渐臻成熟的一个时期”指出格律诗的出现与发展。第9段,收束全文,“到了唐朝,诗人们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古诗乐府使之更得到扩展而有以革新,一方面则完成了南北朝以来一些新兴的格式使之更臻于精美而得以确立”指出唐朝以后诗歌的发展和诗人们对格律诗的运用。可见,全文主体是谈唐代以前中国诗歌的形式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街沈从文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用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用白木梃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处去作军队上搬运军火的案子的。他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皆飞出一群鸡,跑出一些小猪,随后男女小孩子出来站在门槛上撒尿,或蹲到门前撒尿,随后便是一个妇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尽头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人家墙基上抬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去。这长街早上并不寂寞。

5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午睡,什么地方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声音,许多小小的屋里,湿而发霉的土地上,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在土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作母亲的全按照一个地方的风气,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用小小的木制手织机,固定在房角一柱上,伸出憔悴的手来,敏捷地把手中犬骨线板压着手织机的一端,退着粗粗的棉线,一面用一个棕叶刷子为孩子们拂着蚊蚋。带子成了,便用剪子修理那些边沿,等候每五天来一次的行贩,照行贩所定的价钱,把已成的带子收去。许多人家门对着门,白日里,日头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动时,街上半天还无一个人过身。每一个低低的屋檐下人家里的妇人,各低下头来赶着自己的工作,做倦了,抬起头来,用疲倦忧愁的眼睛,张望到对街的一个铺子,或见到一条悬挂到屋檐下的带样,换了新的一条,便仿佛奇异的神气,轻轻的叹着气,用犬骨板击打自己的下颌,因为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记忆到由另一个大城里来的收货人的买卖了。她一定还想到另外一些事情。有时这些妇人把工作停顿下来,遥遥的谈着一切。最小的孩子饿哭了,就拉开衣的前襟,抓出枯瘪的乳头,塞到那些小小的口里去。她们谈着手边的工作,谈着带子的价钱和棉纱的价钱,谈到麦子和盐,谈到鸡的发瘟,猪的发瘟。街上也常常有穿了红绸子大裤过身的女人,脸上抹胭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头发,都说明这是一个新娘子。到这时,小孩子便大声喊着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门前望着,望到看不见这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的换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街上有时有一只狗追一只鸡,便可以看见到一个妇人持了一长长的竹子打狗的事情,使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好笑。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她们将听那些识字的人,念信内说到的一切。小孩子们同狗,也常常凑热闹,追随到那个人的家里去,那个人家便不同了。但信中有时却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会,又即刻走散了。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便代为照料孩子,买豆腐,买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街上到黄昏时节,常常有妇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笸箩,放了一些米,一个蛋,低低地喊出了一个人的名字,慢慢的从街这端走到另一端去。这是为不让小孩子夜哭发热,使他在家中安静的一种方法,这方法,同时也就娱乐到一切坐到门边的小孩子。长街上这时节也不寂寞的。黄昏里,街上各处飞着小小的蝙蝠。望到天上的云,同归巢还家的老鸹,背了小孩子们到门前站定了的女人们,一面摇动背上的孩子,一面总轻轻的唱着忧郁凄凉的歌,娱悦到心上的寂寞。“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远处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灯的光,为画出屋中的一切轮廓,听到筷子的声音,听到碗盏磕碰的声音……但忽然间小孩子又哇的哭了。

6爸爸没有回来。有些爸爸早已不在这世界上了,但并没有信来。有些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便人带了信回来。得到信息哭了一整夜的妇人,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阴雨天的夜里,天上漆黑,街头无一个街灯,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嗥着,用鼻子贴近地面,如一个人的哭泣,地面仿佛浮动在这奇怪的声音里。什么人家的孩子在梦里醒来,吓哭了,母亲便说:“莫哭,狼来了,谁哭谁就被狼吃掉。”卧在土城上高处木棚里老而残废的人,打着梆子。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且不必明白半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那梆子声音,只是告给长街上人家,狼已爬进土城到长街,要他们小心一点门户。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夜里落了雪,则早早的起身的人,开了门,便可看到狼的足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一九三一年五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反映的是战乱年代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于没有了“男人”的妇人们的深切同情。B.当有人家遭遇不幸时,邻居们会施以援手,表现出的是与《边城》中一样的淳朴、和睦的乡土风情。C.文中写女人们唱着歌,“娱悦到心上的寂寞”,是为了表现她们虽然孤苦无依却有积极乐观的心态。D.女人们虽然心中满怀凄凉,也仍要声声低唤,为孩子祈福,在孩子面前为父亲的不归找个理由搪塞。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事从早到中,到晚,到夜,再到早,便于表现女人们日复一日地处于这种痛苦生活之中。B.文章中反复写到“一定想起……事情”,起到强调作用,表明了妇女们对男人的思念牵挂之切。C.妇人烧纸钱时,不谙世事的孩童的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反衬的是妇人们失去男人的无限悲哀。D.结尾几段写野狼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视觉、听觉相结合,烘托出了长街的萧条与寂寞。8.为什么文章开头说长街是“寂寞”的,后文却反复说长街是“不寂寞”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9.沈从文的散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请从选材、写法、语言三个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特点。【答案】6.C7.D8.①受着生存的压力与生活的寂寞。②因为孩子们无知的吵闹和女人们辛勤的劳动,使这条长街看起来生机勃勃,所以说长街并“不寂寞”。但这是表面的热闹,背后是女人们孤苦无依,只能单独担起持家养子的重负,是昼夜忙碌的辛劳。作者借“不寂寞”反衬“寂寞”。9.①选材上,选取的是普通人日常的生活场景,对湘西小城镇底层人们艰难努力地活着的生存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和反思。

7②写法上,模糊了散文、小说的体式,多用叙述的方式,远离抽象的抒情;文章有清晰的叙事线索。③语言上,语言简洁、质朴,平和中自有动人之处,在静静的叙述中呈现出的是淡淡的哀愁,带给人们的是无言的哀戚。【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为了表现她们虽然孤苦无依却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一面总轻轻的唱着忧郁凄凉的歌”可知,不是为了表现积极乐观心态,而是表现深沉的痛苦和无奈。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说法有误。文中对狼的描写,“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嗥着,用鼻子贴近地面,如一个人的哭泣,地面仿佛浮动在这奇怪的声音里”“便可看到狼的足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中有比喻手法,也有视觉、听觉描写,但没用拟人手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首先找出文中关于长街“寂寞”和“不寂寞”的内容,然后从文章行为结构、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文章开头说“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长街上的成年男人都被抓走,只剩下女人和孩子,导致他们受着生存的压力与生活的寂寞。此后,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写了长街从早晨到夜晚的“热闹”(不寂寞):孩子们无知的吵闹和女人们辛勤的劳动,艰难维持生活、维系家庭的不完整的生活状态,使这条长长的街看起来生机勃勃。然而背后却是无尽的悲哀、无尽的寂寞、无尽的思念。女人们想念丈夫,渴望再见到他们。小城表面“热闹”其实寂寞的生活场景的刻画,反映了军阀混战下的人们的生活痛苦,表达了作者对于没有了“男人”的妇人们的深切同情。所以,作者是借“不寂寞”反衬“寂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点,赏析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8在选材上,根据原文“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人家墙基上抬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去”“作母亲的全按照一个地方的风气,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街上有时有一只狗追一只鸡,便可以看见到一个妇人持了一长长的竹子打狗的事情”等可知,作者选取的都是普通人日常的生活场景,而在这其中充满“不寂寞的寂寞”的描写,却展现了作者对湘西小城镇底层人们艰难努力地活着的生存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和反思。在写法上,作者通篇全用叙述、描写,甚至在比如“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便代为照料孩子,买豆腐,买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这一可以表达强烈抒情的情节,以及文章结尾“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夜里落了雪,则早早的起身的人,开了门,便可看到狼的足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中,作者也多用叙述的方式,远离抽象的抒情。此外,整篇文章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写了长街从早晨到夜晚的“热闹”(不寂寞),也使得文章有清晰的叙事线索。这一切,都模糊了散文、小说的体式。在语言表达上,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语言,而是用看似朴素、平实的语句,如“最小的孩子饿哭了,就拉开衣的前襟,抓出枯瘪的乳头,塞到那些小小的口里去”“什么人家的孩子在梦里醒来”等,简洁、质朴,平和中自有动人之处,在静静的叙述中呈现出的是淡淡的哀愁,带给人们的是无言的哀戚。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淠阳人也。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及长,沉厚有断。德宗嗣位,就加检校礼部尚书、张掖郡王。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欲行元载旧志,筑原州城,开陵阳渠,诏中使上闻,仍问秀实可否之状。秀实以为方春不可兴土功,请俟农隙。炎以其沮己之谋,遂除司农卿。以邠宁节度李怀光兼泾原节度使,以事西拓。无何,刘文喜叛,亦不果城。四年,朱泚盗据宫阙,源休教泚伪迎銮驾,阴济逆志。泚以秀实尝为泾原节度,颇得士心,后罢兵权,以为蓄愤且久,必肯同恶,乃召与谋议。秀实初诈从之,阴说大将刘海宾、何明礼、姚令言判官岐灵岳同谋杀泚,以兵迎乘舆。及韩旻追驾,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使人走谕灵岳,窃令言印。不遂,乃盗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旻至骆驿得符,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惶遽而回。秀实谓海宾等曰:“旻之来吾党无遗类矣我当直搏杀泚不得则死,终不能向此贼称臣。”明日,泚召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实戎服,与泚并膝。语至僭位,秀实勃然而起,执休腕夺其象笏,奋跃而前,唾泚面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耶!”因以笏击泚,泚举手扞之,才中其额,流血匍匐而走。凶党群至,遂遇害焉。德宗在奉天闻其事,惜其委用不至,垂涕久之。

9初,秀实见禁兵寡少,不足以备非常,乃上疏曰:“臣闻天子曰万乘,诸侯曰千乘,大夫曰百乘,此盖以大制小,以十制一也。尊君卑臣,强干弱枝之义,在于此矣。今外有不庭之虏,内有梗命之臣,窃观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且猛虎所以百兽畏者,为爪牙也。若去其爪牙,则犬彘马牛悉能为敌。伏愿少留圣虑,冀裨万一。”及泾原兵作乱,召神策六军,遂无一人至者。秀实守节不二,竟殁于贼,其明略义烈如此。(摘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有删改)文本二:今之称太尉(段太尉,指段实秀)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摘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上。旻[A]之[B]来[C]吾[D]党[E]无[F]遗[G]类[H]矣[I]我[J]当[K]直[L]搏[M]杀[N]泚[O]不[P]得[Q]则[R]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何,刘文喜叛”与“无何,宰以卓异闻”(《聊斋志异·促织》)两句中的“无何”的意思相同。B.乘舆,汉代蔡邕在《独断》上将其解释为“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文中用作皇帝的代称。C.非常,文中指突如其来的事变。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非常”的意思相同。D.卒,文中是“终究、终于”的意思。与“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中“卒”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段秀实极孝顺,六岁时,母亲生病,他不吃不喝七天,等到母亲病情好转,才喝水吃饭。B.段秀实曾经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盗用了司农印印符,侥幸地追回了叛将韩旻的部队。C.段秀实趁着参加议事会的机会,拼力抢夺朱泚手上的象笏,当场大骂,并想要击杀朱泚。D.段秀实以百兽畏惧猛虎为喻,强调加强禁兵的重要性,后来泾原兵作乱,印证了这一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秀实以为方春不可兴土功,请俟农隙。炎以其沮己之谋,遂除司农卿。(2)因以笏击泚,泚举手扞之,才中其额,流血匍匐而走。14.文本二中,柳宗元认为段实秀除了勇武之外,还有哪些个性值得人称赞?请简要概述。

10【答案】10.CIO11.D12.C13.(1)段秀实认为刚到春天不能兴工动土,请求等待农闲。杨炎认为他阻止自己的计划,就任命他为司农卿。(2)于是用象牙笏板击打朱泚。朱泚举起手臂抵挡,只打中他的额头,流着血爬行而逃。14.①太尉为人和颜悦色。②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旻到来,我们同党便没有能生存的了!我自当直接搏杀朱泚,不成功就死。“旻之来”的主语是韩旻,“吾党无遗类矣”的主语是“吾党”,这是两个句子,所以从“来”后边断开,选C;“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从“矣”后边断开,选I;“我当直搏杀泚”的“我”是主语,“泚”是宾语,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从“泚”后边断开,选O。故选CI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两个“无何”都是不久的意思,句意:不久,刘闻喜叛乱。/不久,县官也因才能卓越而闻名了。B.正确。C.正确。句意: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D.“卒,文中是‘终究、终于’的意思”错误,文中“卒”,通“猝”,突然;仓猝。“卒有患难”句意:突然发生祸难。/卒,完成,完结。“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句意: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拼力抢夺朱泚手上的象笏”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执休腕夺其象笏”可知,夺的是源休手上的象笏,不是朱泚手上的象笏。故选C。【13题详解】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兴土工”,兴工动土;“俟”,等待;“沮”,同“阻”,阻止,反对;“除”,任命。(2)“因”,于是或者趁机;“扞”,捍,抵御,抵挡;“才”,只;“走”,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根据文本二“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可知,太尉为人和颜悦色;根据文本二“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可知,太尉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参考译文:文本一: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淠阳人。段秀实品性十分孝顺,六岁时,母亲患病,他一连七天没喝一口浆汤,母亲的病稍好一些,这才开始饮食。等到长大,变得深沉而果断。德宗皇帝即位,加封为检校礼部尚书、张掖郡王。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想实施元载过去的计划,修筑原州城,开挖陵阳渠,派宫中使者收集意见,于是问段秀实是否可行。段秀实认为刚到春天不能兴工动土,请求等待农闲。杨炎认为他阻止自己的计划,就任命他为司农卿,派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任泾原节度使,向西扩张。不久,刘闻喜叛乱,城也没能建。四年,朱泚窃取占据京城,源休教朱泚假意迎接皇上,暗中实现叛逆之志。朱泚因为段秀实曾任泾原节度,很得士兵之心,后来罢免兵权,认为他心中怀恨已久,必定肯共同作恶,便召段秀实一起谋议。段秀实起初假装听从,暗中劝说大将刘海宾、何明礼、姚令言的判官岐灵岳共同谋划诛杀朱泚,举兵迎接皇帝。等到韩旻追赶皇上,段秀实认为是国家的危险,在于顷刻之间,便派人速去告诉岐灵岳,窃走姚令言的兵印,没有成功,便将司农印倒着印在兵符上追赶军队。韩旻到达骆驿时得到兵符,军人也不能辨认那印文,急忙返回。段秀实对刘海宾等人说:“韩旻到来,我们同党便没有能生存的了!我自当直接搏杀朱泚,不成功就死,终究不能向这叛贼称臣。”第二天,朱泚召段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都在座。段秀实穿着军服,与朱泚相对而坐,说到越位称帝时,段秀实勃然而起,抓住源休的手腕夺下他手中的象牙笏板,奋力跳跃向前,唾着朱泚的脸大声斥骂:“狂贼!我恨不得把你斩成万段,我岂能跟着你反叛!”于是用象牙笏板击打朱泚。朱泚举起手臂防卫,只打中他的额头,流着血爬行而逃。凶党一起上前。于是将段秀实杀害了。德宗在奉天听说此事,惋惜对他们的任用不能尽其才能,哭泣了很久。

12当初,段秀实见禁兵人少,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就上疏说:“我听说天子称万乘、诸侯称千乘、大夫称百乘,这是用大控制小,用十控制一。使国君尊显臣子卑下,是和树干强壮树枝细弱同一道理。现在国外有不服从的异族,国内有不听命的臣子,我看到禁军不精锐,数量太少,突然发生祸难,用什么对付?况且猛虎之所以被百兽畏惧,是因为爪子和牙齿厉害。如果除去它的爪子和牙齿,那么狗猪马牛都能和它对抗了。请求稍加留意,希望有补于万一。”到泾原军叛乱,调神策六军,竟没一个人来。段秀实守臣下节操不变,竟然死在叛贼手里,他的明察勇敢于此可见。文本二:现今称赞太尉大节的,不外乎是认为武夫一时奋不顾身,没考虑到死,以此来扬名天下,不了解太尉的为人并不是这样。我曾往来于歧、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经历亭岗堡垒哨所等,私下里喜欢询问年老的军校和退役的士卒,他们都能说一些当时的事情。太尉为人和颜悦色,经常低头拱手走路,说话的口气谦恭温和,未曾以不好的脸色待人。人们见到他,倒像个读书人。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适逢永州刺史崔公来,说话信实,行事正直,详备地获得了太尉的遗事,再次核对没有什么疑问。有的事实恐怕还有散失遗漏,未集中到史官手里,斗胆将这篇行状私下送交给您。郑重地写下这篇逸事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发夷陵①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①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途径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行船经由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失途穷”是指三峡一带水道曲折,舟行江中常有川尽途穷之感。B.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指点顾盼之间,给诗人以“地辟天开”之感。C.尾联中“黄旗”本指战旗,“三丈黄旗舞便风”是诗人回忆自己当年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情景,心情无比激动。D.

13本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有咫尺万里的气势。杜甫的《登高》一诗有相似之处。16.本诗是如何表现“喜”这一情感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夸张。“地辟天开”写峡内峡外的对比后的感觉,既描绘出阔远的江面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②动静结合。颔联写“山平水远”的静景,给人以静穆阔大之感,颈联写鹘飞鱼跃的动景,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态;引发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江面景色,抒发喜悦之情。④远近结合,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黄旗”本指战旗,此处指诗人坐船上的旗帜。“便风”是顺风。沿江而下,轻舟顺风,旌旗猎猎,是实写,不是回忆。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夸张。“地辟天开指顾中”回观身后,天刀劈石两边开。回顾来路,指点眼前,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一片苍茫开阔,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表现了作者初出三峡时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②动静结合。“山平水远苍茫外”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这是描写静景。“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是说雄鹰振翮奋飞,追风逐浪,掠岸而去;大鱼腾跃出水,几乎要凌空而上。动景描写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时候,展现出的是一种苍茫自然的景致,抒发喜悦之情。④远近结合,时空开合设计巧妙。“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方式,将眼前的景色与远处的景色结合起来,展示出人生的追求和自己的抱负,突出内心的喜悦感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3)在《陈情表》中,李密在文末用“结草”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将会报答朝廷之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惟草木之零落兮②.恐美人之迟暮③.飞湍瀑流争喧豗④.砯崖转石万壑雷⑤.臣生当陨首⑥.死当结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惟、暮、豗、壑、陨、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礼”被重新解释为“仁”、“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样,“乐”【甲】也被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使它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解放出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是(一)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乙】(二)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乐记》一书是最早最专门的中国古代美学文献,它所总结提出的不仅是音乐理论,而是以音乐为代表的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和情感(“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丙】紧相联系,认为,“乐近于仁,义近于理”,“乐统同,理辨异”,清楚指明了艺术—审美不同于理智制度等外在规范的内在情感特性,但这种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其善民心,其移风易俗易”。【丁】18.下列各项能说明“乐”能“善民心,移风易俗”的一项是()A.子游做武城县长官,让百姓学习“弦歌之声”。B.楚狂接舆歌“凤兮凤兮”,规劝孔子勿要执着。C.孔子故意“取瑟而歌”,表明拒见孺悲的心意。D.孔子与弟子“各言其志”,其时曾点在旁鼓瑟。19.下列各项对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标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所有的引号,都带有强调的意味。B.乙处的分号表示上下句之间是并列的。C.丙处的括号表示它里边的内容是对“情感”的解说。

15D.丁处的引文独立成句,所以句号要放在后引号外边。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8.A19.D20.①“最早最专门的中国古代”顺序错,应为“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②不仅是……而是,搭配错,应为“不只是……还是”或“不仅是……而且/还/更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观点态度的能力。A.孔子借一次和子游的玩笑阐述了礼乐教化民众的意义和作用。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译文: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B.“规劝孔子勿要执着”,与“乐”能“善民心,移风易俗”无关。C.“表明拒见孺悲的心意”,与“乐”能“善民心,移风易俗”无关。D.说“各言其志”,鼓瑟与“善民心,移风易俗”无关。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不是独立成句,是作者所说的话的一部分;引文独立成句时,句号放在后引号里面。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①语序不当,“最早最专门的中国古代”顺序错,“中国古代”是领属性定语,放在最前面,应为“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②搭配不当,“不仅……而是”,关联词语搭配错误,应为“不只是……还是”或“不仅是……而且/还/更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6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我从小是吟诵着诗词长大的,就我个人经验,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①,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②。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③,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甲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乙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丙只会混淆视听,丁适得其反。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整个句子语意符合逻辑。【答案】21.①不出声音地读②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③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22.甲:如果。乙:甚至。丙:那/那么。丁:最终。【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后句“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可知,空后句是解释不高声朗读和吟诵的结果,所以此空可填“不出声音地读”。②处,根据空后句“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可知,此空解释吟诵是写诗的重要入门途径,根据前文的“不但”,可知此空与前文应构成递进关系,应用关联词“而且”连接,所以此空可填“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③处,根据空前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和空后句“明天吟得慢一点”可知,此句与后一句的结构应与空前两句一致,内容应与空后一句相对,“明天”可对“今天”,“慢一点”可对“快一点”,所以此空可填“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甲处,根据空后句“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可知,此空是假设不认真对待“吟诵”,所以可填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

17乙处,“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是对不认真对待“吟诵”的进一步说明,所以可填表进一步解释的关联词“甚至”;丙处,是指在前文假设条件下会产生的结果,所以可填表结果的关联词“那”或者“那么”;丁处,是指前文假设情况的最后结果,所以可填“最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苏洵曾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意思是月晕出现,将要刮风;基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预知将会发生的事情。电影《阿甘正传》有句台词却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意思是人生充满变数,有些事情是不可预知的。以上关于“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论述,给你带来哪些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巧克力是什么味道?“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凡事有征兆则可预知;未知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凡事又因变数而不可预知。苏洵与阿甘,古今中外,似有针锋相对的对峙,但实则是矛与盾的谐和变奏。凝聚点滴征兆,可成经验,感兆而知、知而始成、步步为营。因可知迹象先遵循后掌控,或能无惧未来变数。如能以不变定力应对多变,则不可预知,能因变而求知,甚至超前预知,奋而可为。可预知塑造了可能,不可预知则描摹了蓝图。欧阳修初见苏轼,为其才华初露叹服,知其日后可成文坛领袖;阿甘成就人生巅峰,是因他在多变而磨难面前,始终追求,未曾放弃!二十四番花信风,花因风生,因花知候。自古以来农民凭自然征兆积极预知下一步生产劳作,晨作暮归,生而不息。因为自然征兆,人预知了可能,因知兆而劳作,有备无虞。战争动荡、疾病突发致粮食危机此起彼伏,世界未来充满变数,唯有以更稳定的粮食储备、育种科研、畅通渠道,才能以不变应对不可预知多变,进而探求危机当前的可持续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必废。黛玉知王夫人反复叮咛“混世魔王”“孽障祸胎”之兆,但宝黛相见仍以摔玉而终,此为“预”而未立,所以此后更加步步留心;可卿托梦熙凤,贾府虽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大厦将倾,非凤姐于不可预知前无所作为,而是“凡鸟偏从末世来”。

18藐视预知的征兆必危,惰于不可预知必随波逐流。纵有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谏议,但宋王朝统治者知兆却无备,终至身死国灭;纵使有段秀实“见禁兵寡少,不足以备非常”的针刺,然当政者仍昏聩无知、不察其变,终有亡国灭种之痛。“事戒不虞曰知备”,试想如果篮球运动员吴忠华在不可预知的变数前束手就擒,那等待他的将不是重生,而是无尽的痛苦甚至灭亡!茨威格说:“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于可预知和不可预知,青春应何去何从?若可预知,那就朝乾夕惕;若不可预知,那就踔厉奋发!时代如此,国事如此,正当风华的人生更应如此!青春之“兆”在旺盛的活力、强健的体魄,是如沐浴风雨而长成的大树,因而自信于可预知;青春之多变,在于新时代和新未来,有了生命的长度更应因变而勇赴。知兆而预行,未知则求索,勿错过生命的机会,更勿因变数而懈怠,上下求索,青春姿态应如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中,“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由现代的知识可以了解,月晕是因为高空有卷云或卷层云的冰晶,因光线折射作用所造成。当月晕出现时,表示天空出现卷云或卷层云,常为低气压来临的前兆,所以会起风。柱下石础潮湿时,表示空气湿度大,空气中水气含量接近饱和,气温稍一偏低,就会有水珠凝结在木柱下的础石上。其实现代建筑磁砖、大理石地面也会出现潮湿现象,所以说“础润而雨”。由此可知,如果我们由此及彼,由这一个推及这一类,由具象至抽象,可以从微小的苗头预知复杂的大局势,从普通表征预知事态实质。材料二中,生命中的不可预知指的是人生中的变数、无常。我们希望人生每一步都可预知,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意外,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未来的生活。但生命并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毫无波澜。我们期待可预知,但往往正是很多的不可预知,即使我们遭遇一些苦难、挫折,也使我们的人生更丰富、更精彩、更能创造更多的美好。因此,当不可预知突然降临,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对此,写作时,可先针对“不可预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若“不可预知”带给我们的是意外的惊喜或收获,我们应镇静自己,淡然处之,切勿抱有过分的奢望;倘若“不可预知”带来的是困扰和伤害,我们应从容面对,接受现实,并积极往向好的方向努力。然后,可针对材料一,引出“可预知”,即积极努力、见微知著的写作主题。而如何去实现“可预知”,可以引入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等方法上来。立意:1.坦然面对猝不及防的事情。2.不可预约的事情给我们更多惊喜。3.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194.一叶落未必能知秋,看待事物要全面。5.正因为生命不可预知,我们才更要保持可预知的希望。6.对可预知充满期待,对不可预知坦然面对。

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