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497675

大小:48.5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级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道德与法律是古代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两种主要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表达,对这两种手段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侧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德治法治并重逐渐形成传统。当前,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需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德治是对儒家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一种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思想,强调通过严明法令来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秩序。许多学者认为,“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的治理思想变化,对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商周之变”是德法关系的一次大变革。“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以德配天要求从内心检视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从而符合天道的要求。这就使得“礼”这一德的规范化形式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商朝假借天命的刑罚观念也因此受到限制,这为西周提出“明德慎罚”打下了思想基础。以德节制罚、以德引导政令的治理理念逐步形成。“秦汉更替”是德法关系的又一次大变革。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以专任法治而强,实现大一统。代秦而兴的汉朝,经过数十年思想更迭,逐渐接受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德主刑辅”治理思想。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

1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刑罚也是一种维系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价值取向上只是为了“济德礼之穷”,不可以滥用。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德治和法治都认同儒家伦理观念,在内在价值方面具有共同基础。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上都得到充分体现。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规范。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法治之“典”主要是历代的刑书与律典。“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则”主要散见于各种礼制、民约与规则之中,法治之“则”主要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一些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但也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德配天”的观念是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颠覆后的产物,为周代形成“明德慎罚”“以德制罚”的理念打下了思想基础。B.德治和法治有共同的内在价值方面的基础,都认同儒家的伦理观念。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历经千年逐渐成为传统。C.官方倡导学习的儒家经典主要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是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与法则,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D.当前,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体部分探讨了我国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中德治法治并重这一重要特征,从历史演变、鲜明特征、规范与实施体系等角度展开论证。

2B.文章第二段引用《唐律疏议》中的文字来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治和法治相互配合,德治法治并重,表明了这种治理模式的特征。C.文章在论证德治法治相互融通的规范体系时,既指出德治与法治各自的“典”“则”,又在论述中论证它们彼此的关系,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D.文章开头提出论述对象,接着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结尾点明写作目的。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是我国古代治理思想的两次重要变化时期,它们促进了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的发展与成熟。B.中国古代治理的德法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冀望实现以德服人的善治秩序,德治一旦缺失,法治就丧失了推行性。C.我国一些朝代的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这是德治体系中重要的一环。D.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在组织实施方面,既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又允许一定范围的自律自治,国家和民间各负其责,提升治理有效性。【答案】1.D2.B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错误,根据原文“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可知,是“借鉴”而非“遵照和践行”。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表明了这种治理模式的特征”错误,文章第二段旨在说明德治法治并重的历史演变,引用《唐律疏议》是为表明这种治理模式的成熟。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3“德治一旦缺失,法治就丧失了推行性”错。根据原文“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可知,原文表述的是“正当性”而非“推行性”。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对我们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要牢记嘱托,牢固树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大力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重视发挥种业集团的行业引领龙头作用,要重视推进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致力于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早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我们还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通过引导餐饮行业提供小份菜、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光盘”理念存之于心、践之于行,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摘编自《南方日报》2022年3月8日《聚焦“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材料二:近日,国务院宣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问题。我国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时隔多年重启这项普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粮食安全。

4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产量高,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国际粮食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土壤现状和变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江南是鱼米之乡,但目前的真实状况是,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热,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9.18亿亩耕地,但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近23%。此外,土壤质量、健康安全是各方关心的大事。我国耕地利用强度比较高,化肥用量相当核人。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时,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就要先盘点清楚。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3月2日《做好土壤普查护航粮食安全》)材料三: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保障,其关键就在科技进步,核心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使农业产业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更大的就业容量、更好的生态质量。在实际行动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使其更多投向农业数字技术创新等领域;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农业数字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物的信贷活动,提升农业数字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能力;积极探索适合农业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税收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农业科技金融资助专项经费、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投资补助等,拓宽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保障农业科技行动顺利开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持续夯实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看到,智能终端等设备是农业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利用的窗口,是查询、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信息、产品供求信息、农业交易信息的载体,要切实加快智能终端设备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应用普及。(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8月9日《把握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着力点》)4.下列对“粮食安全”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B.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必须要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5C.农业的“芯片”是种子,种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只有充分依托科技,才能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D.虽然我国耕地持续北移,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科技,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要关注粮食的生产和储存,又要把好粮食消费的大门,双管齐下,确保粮食安全。B.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关键在科技进步。C.政府的引导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信贷活动能够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D.我国耕地利用强度较高,化肥用量相当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土壤污染、肥力下降。6.2022年某一天,我省某地接到有关耕地使用的投诉,如果你是调查组成员,你会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概括。【答案】4.D5.C6.①调查耕地面积,看是否存在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②调查当地党委、政府是否尽职尽责,是否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③调查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污染状况和是否重金属超标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D.“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的表述“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热,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可知:相同面积耕地生产效能是会降低的。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政府的引导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信息表述不完整,材料三第二段提到“政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探索税收管理制度”可知,信息不完整。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可概括为:调查耕地面积,看是否存在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

6依据“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可概括为:调查当地党委、政府是否尽职尽责,是否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依据“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就要先盘点清楚”可概括为:调查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污染状况和是否重金属超标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微雨西来刘创前几天,老父亲来电话,告诉我老家所在的胜利村已正式并入西来村。老父亲在胜利村当村长和村支书近三十年,话语里充满了对老村的不舍与留恋,也流露出对撤村的不满。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居然一直漠视它的存在。西来,我们习惯称西来庵。南宋时期,万里长江在湖北藕池决堤,向着洞庭湖方向奋力撒下了一条大网,藕池河在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过程中,变成了多条交织相连的小支流,我所居住的西来被藕池河水系环绕着,流经西来的小支流自然叫西来河,古刹西来庵就镇守在西来河的繁华地带。那时的西来码头因水运而兴,商贾云集,被称为小南京。在我出生前,政府将部分河流改道重绘洞庭湖平原,藕池河流经西来的这一段被堵塞,再也进不了商船,繁荣的码头几乎一夜之间变得萧条。我在西来学校启蒙的时候,还常在码头上遗存的几家老铺子里窜进窜出。店铺冷冷清清,多是一些孤寂的老人守着,只卖一些姜糖瓜子之类的小食品,印象中还有一家老店专卖用古方做的酒粬坨。觉得那时候的阳光异常慵懒,撒在那些老店铺的木门木板上泛着淡淡的黄,让人的骨子里都有点不思进取的温暖。西来河成了长江支流的故道,渐渐人们不再叫它原来的名字,就简单地称其为沙河。沙河有大片大片的河滩,水清滩平,沙体细软如粉,色泽如银,可与一些大海边的沙滩媲美。十余公里的沙河有几十处“银沙滩”,这些沙滩是方圆几十里农民的天然浴场。每到夏天,只要逮到机会,我都会偷偷溜到沙河里,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在荡漾的清波里或游或浮。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

7我家离西来村的边界就几百米,上学很少走沙河大堤,多是走西来村湖垸中的小路。走在庄稼人行走的窄窄田埂上,走在四季的画卷里,我总是脚生春风,心生翅膀。极喜欢水稻一生散发的淡淡清香,闻过了稻种香,便是稻秧香、稻花香、稻谷香、稻草香,家乡人的勤劳也就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绵绵不绝。到了冬季,收割后的田野变得辽阔,土黄色的草垛点缀其间,那些矮矮的草垛会暂时捂住庄稼生长的声音,默默坚守着农人的梦。一些不知名的水鸟悠闲踱步在浅水田里,若惊起,那种优雅的翩跹让人着迷。离开家乡后,我甚至萌生了学画的念头,希望用我偏好的水彩,用淡雅颜色的晕染,用通透明亮的画质,突显水乡之野再难复制的美,用最简约的风格来绘制心中那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画。每次穿行在田野里都有不一样的景色,甚至有一些惊喜。每条沟渠都有流水,有鱼儿。如果行走在春雨中,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田中会有一群群的鲫鱼窜来窜去,满眼跳跃着银白的光,那种泼喇喇的水声让我充满了欢愉。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水鸟,它们大多体型巨大,翅膀张开约有一两米,修长的脖子,修长的腿杆。这种大型的水鸟,在我们乡下一律称为“青桩”。大人们告诫,青桩是某种神的化身,谁要是伤害了青桩,青桩的魂魄就会如一缕青烟跟随你。长发是我的邻居,和我年龄一般大,他从小放荡不羁而又极具读书天赋。我们几乎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次,我们在草垛旁遇见一只纯白的青桩,它桩一般地立在冬天的寒意中,长发居然说要去活捉它。他从草垛的一侧蹑手蹑脚地靠近,距青桩约一米开外突然猛扑上去,青桩发出惊恐而哀婉的鸣叫,扑楞楞扇起巨大的翅膀,挣扎中不断有白色的羽毛飘落。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后来这只青桩被长发捆住双脚和翅膀,塞在稻草堆里,只露出一小截脖子。等我们放学返回,草垛旁一片狼藉,青桩早没了踪影。多年以后,长发已在事业和学术上崭露头角,但思维和行为变得有些怪异,后来因故过早离世。我时常想起长发偷袭青桩的场景,不知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神秘的关联。我常常梦见西来那座老旧的木楼,那是我住过的宿舍。老木楼是学校的主体建筑,青砖、灰墙、黑瓦,色调老旧而厚重,平添了几分历史感。无忧无虑的们全然不顾老房子的骨架已经老化,一进寝室就上蹦下跳,整座楼到处咯吱咯吱响。楼前有三棵球柏,荫翳数亩。在两棵中型球柏的护卫下,一棵葱郁滴翠的巨型球柏立于校园中央,塔形树冠构成巨大的心形,让人想到它是这个学校甚至是这个村庄的一颗心脏。如今这棵树依然茂盛,而栽树人段楚南老校长早已故去。我记得段校长说他不是校长,他只是这个学校忠诚的管家和长工。我离开学校的那阵子,他如我们的老父亲一样地在咳嗽,他的咳嗽声在寒风中飘荡,响彻放学之后的宁静校园。这么多年了,他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西来是我所在的县、地区和省的边陲,这里处江湖之远,无天时之利亦无地利之优,因而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可它依然在悠远而平静的日子里从容繁茂。我十几岁离开西来外出求学工作,每次想起家乡,总是在脑海里默默寻找着西的方位。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我站在面西的窗前,久久沉浸在西来生活的一些场景中,清风拂面,微雨湿了衣襟。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如果借用,便是“微雨从西来,好风与之俱”。那一刻,我为自己套用陶渊明的诗句而找到对西来感受的准确表达有些激动。是啊,那个叫西来的地方,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有细滑润泽的微雨夹杂着清爽的风从西而来,浇灌我内心的田野,浸湿我的梦乡,一次次伴我度过人生的酷暑和干涸季节。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父亲来电话”开头,引起作者对诸多往事的回忆,最后回到现实,全文以作者对西来的深情怀念作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8B.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家乡西来的历史变迁和洞庭水乡的田园生活,笔法细腻,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让人回味。C.文章写景颇具特色,“西来河沙滩图”“收割后的田野图”“春雨鱼儿图”,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画面唯美,非常具有生活情趣。D.文章交待了西来河的来历及西来码头的历史变迁,在平实的记叙中显示了家乡厚重的历史底蕴。8.本文以“微雨西来”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9.文中画线部分说“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结合全文来看,怎样理解作者的“欣慰”?【答案】7.C8.(1)题目巧妙嵌入家乡“西来”的名称,一语双关,为全文奠定了温暖恬淡的感情基调;(2)化用陶渊明诗句,富有诗意,与结尾形成照应(3)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强化了文章主旨。9.①欣慰于“胜利村被并入西来村”,作者“当自己是西来人”这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②西来码头、西来河、西来的田野是作者儿时玩耍的地方,是作者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并村后叫西来,作者欣慰于自己的情感记忆不曾断裂,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③西来学校的教育启蒙了“我”,支撑“我”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作者因此而受益,感到欣慰,表达了作者的感恩之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散文艺术特色的能力。C.“都运用了白描手法”说法错误,原文为“沙河有大片大片河滩,水清滩平,沙体细软如粉,色泽如银,可与一些大海边的沙滩媲美”“到了冬季,收割后的田野变得辽阔,土黄色的草垛点缀其间,那些矮矮的草垛会暂时捂住庄稼生长的声音,默默坚守着农人的梦”“如果行走在春雨中,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田中会有一群群的鲫鱼窜来窜去,满眼跳跃着银白的光,那种泼喇喇的水声让我充满了欢愉”,“西来河沙滩图”“收割后的田野图”“春雨鱼儿图”都描写得细致生动,并不是白描的手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我当自己是西来人”,题目巧妙嵌入家乡“西来”的名称,“那个叫西来的地方,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有细滑润泽的微雨夹杂着清爽的风从西而来,浇灌我内心的田野,浸湿我的梦乡”,一语双关,为全文奠定了温暖恬淡的感情基调;

9原文末段“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如果借用,便是‘微雨从西来,好风与之俱’。那一刻,我为自己套用陶渊明的诗句而找到对西来感受的准确表达有些激动”可知化用陶渊明诗句,富有诗意,与结尾形成照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强化了文章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散文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①由原文“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可知,作者“当自己是西来人,”这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作者欣慰于“胜利村被并入西来村”。②由原文“我在西来学校启蒙的时候,还常在码头上遗存的几家老铺子里窜进窜出”“每到夏天,只要逮到机会,我都会偷偷溜到沙河里,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在荡漾的清波里或游或浮。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每次穿行在田野里都有不一样的景色,甚至有一些惊喜。每条沟渠都有流水,有鱼儿”可知,西来码头、西来河、西来的田野是作者儿时玩耍的地方,是作者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并村后叫西来,作者欣慰于自己的情感记忆不曾断裂,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③由原文“我离开学校的那阵子,他如我们的老父亲一样地在咳嗽,他的咳嗽声在寒风中飘荡,响彻放学之后的宁静校园。这么多年了,他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我十几岁离开西来外出求学工作,每次想起家乡,总是在脑海里默默寻找着西的方位”可知,西来学校的教育启蒙了“我”,帮助“我”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作者因此而受益,感到欣慰,表达了作者的感恩之情。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遏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兄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则君事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

10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使于晋而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节选自刘向《新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B.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C.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D.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僚恶得为君”与“死亦我所恶”(《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恶”字含义不同。B.“必疾有祸予身”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相同。C.“去而之延陵”与“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D.“非所以赠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延陵季子是吴国君主的第四位嫡子,为父亲守孝期满之后,长兄遏让位给季子,但季子极力推辞并认为长兄遏才是没有争议的继承人。B.遏、余祭、夷昧三兄弟共同决定王位传弟不传子,为的是最终把王位交给季子,因此他们不爱惜身体,甚至希望苍天早点降祸给自己。C.阖闾对僚自立为吴王很不满,他认为自己和季子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因此派专诸刺杀僚后把吴国送给季子,但季子最终没有接受。D.选文有两处对季子的评价,一是对其让国行为表示肯定,二是对其挂剑行为表示赞赏。这也是《春秋》认为季子贤德而推崇他的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2)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答案】10.A11.B12.D13.(1)他们坚持要拥立季子,季子抛弃了他的家产去耕田,他们才放弃了立季子的想法。

11(2)(季子)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说什么但神色中流露出想得到宝剑的意思。【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曹宣公死的时候,诸侯与曹国人都认为曹君的做法不合乎道义,要立子臧,子臧离开了曹国,他们就没按原来的想法做,这成全了曹君,君子说子臧能守节义。“不义”的宾语是“曹君”,因此“不义曹君”中间不断开,排除BC。“成”的宾语是“曹君”,“君子”作后一句的主语,因此在“曹君”后面断,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怎么;厌恶。含义不同。句意:僚怎么能当国君?/死也是我厌恶的。B.错误。赶紧,迅速;强,劲疾。含义不同。句意:一定赶快加祸给我。/声音并没有更强。C.正确。都是动词,意为“到”。句意:季子就离开吴国到延陵。/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D.正确。都表示方式方法,译为“用来……的”。句意:不是用来作赠礼的。/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也是《春秋》认为季子贤德而推崇他的原因”错误。“《春秋》认为季子贤德而推崇他的原因”是“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且《春秋》评价的只是第一个事迹,不涉及向徐君赠剑。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l)“固”,坚持;“室”,家产;“舍”,放弃。(2)“过”,拜访;“色”,神色;“欲”,想要。参考译文:

12延陵季子是吴王的儿子,吴王的正妻生了兄弟四人,季子年龄最小又最贤能,哥哥们都喜欢他。为亡父服丧期满后,季子的长兄遏打算立季子为国君,季子推辞说:“曹宣公死的时候,诸侯与曹国人都认为曹君负刍的做法不合乎道义,要立子臧,子臧离开了曹国,他们就没按原来的想法做,这成全了曹君负刍,君子说子臧能守节义。您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谁敢反对您?据有一个国家,不是我的操守。我虽然没有才能,但愿意依从子臧,使自己不致丧失节义。”他们坚持要拥立季子,季子抛弃了他的家产去耕田,他们才放弃了立季子的想法。遏说:“现在像这样逼迫着把王位传给季子,季子一定不接受,请允许我不把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兄弟一个接一个地做君主,而把诸侯之位传给季子。”哥哥们都说:“好。”因此哥哥们做国君的时候,都不怕死而做危险的事,吃饭的时候必定祷告说:“苍天如果保佑我的国家,一定赶快加祸给我。”所以遏死了余祭即位,余祭死了夷昧即位,夷昧死了,国家应该传给季子。季子出使还没有回国。僚是长子遏的庶出兄长,他自立为吴王。季子出使回来,就把僚当作国君来侍奉。遏的儿子叫王子光,又叫阖闾。他不高兴地说:“先君不把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的原因,都是为了季子啊,如果遵从先君的命令,那么国家应该传给季子;假如不遵从先君的命令,我应当是即位的人啊,僚怎么能当国君?”于是就派专诸刺杀了僚,而把国家交到季子手中。季子说:“你杀了我们的国君,我接受你的国家,这就是我和你共同作乱了;你杀了我的哥哥,我又杀你,这是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永远没有了结的时候。”季子就离开吴国到延陵。君子认为他不接受国君之位是义,认为他不杀人是仁,因此《春秋》认为季子贤德而推崇他。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说什么但神色中流露出想得到宝剑的意思。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季子于是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即使如此,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却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爱惜宝剑(而不实现心中的诺言),欺骗自己的良心,刚正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收纳宝剑的)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啊,没有忘记对故友的承诺,解下价值千金的宝剑,挂在了他的坟墓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米元晖①山水张以宁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13【注】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这里指画面色彩浅淡迷离。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晨起步入厅堂,壮阔的自然山水映入眼帘,令诗人胸襟开阔,尘虑顿消。B.颔联中“春衣”二字点明了季节,“坐”则表现出鉴赏者恬淡安详、诚笃专一的心境。C.“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承接与补充,让人感受到温润明媚的气息。D.本诗风格清雅恬淡,充满自然真性,与米元晖山水画所表达的“平淡天真”两相契合。15.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欣赏画作的经验?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答案】14.A15.①充分调动感官体验。颔联上句运用视觉表现了米元晖山水画里烟山云水的迷离朦胧景象,下句“只恐春衣坐来湿”运用触觉感受云气的丰润流动。②充分发挥想象。颈联中“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承接上联“春衣”,想象春季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景象,想象江风春雨中百花飞动、温润明媚的情景,为诗人发出感叹铺垫蓄势。③知人论世。诗人对米元晖的绘画风格有深入的理解,与他的情感心志契合相融,才会生发出“早晚持竿吾得归”的喟叹。【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壮阔的自然山水”有误,此处“山水”指米元晖的山水画。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冥冥云气深”是视觉描写,写是远望之景;“湿”是触觉所感,这两句诗人将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用触觉的“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故欣赏一幅画,要充分调动感官体验。“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画面中云气的缥缈朦胧,令人有“湿衣”之感;颈联上句“江风吹雨百花飞”,承接上联“春衣”,想象江风春雨中百花飞动温润明媚的情景,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春日生气勃勃、灵动秀丽的画面。故欣赏一幅画,还需充分发挥想象。颈联下句“早晚持竿吾得归”是在欣赏完画作之后生发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对米元晖的绘画风格有深入的理解,也了解米元晖的思想,因而能够与他的情感心志契合相融,才会有这样的感慨,故欣赏一幅画,还需知人论世。(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4(1)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2)《氓》是一首叙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撷取了谈婚论嫁时的一个片段,侧面表现出男子性格暴烈,为后文婚变埋下伏笔。(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窥镜而自视②.又弗如远甚③.将子无怒④.秋以为期⑤.沧海月明珠有泪⑥.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窥、将、蜉蝣、粟、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常常会变得健忘,感到___①_____。时间长了压力还会改变大脑的生理状态。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持续性压力会改变大脑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简单来说,就像电脑后台运行着一个很耗能的软件,眼前的窗口就只能___②_____地加载,一直转圈圈。压力越大,工作中越容易出错,这会使得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内耗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学会定期放空大脑,放松自己。很多人越累越忍不住熬夜,但熬夜让人错过了身体自我调节的最佳时机。大脑需要定期放空,就像我们需要定期收拾房间一样,而睡觉对大脑放空具有____③____的功效。同时,在累这种感觉转化为焦虑之前,我们需要来一次彻底放松。如果你想拥有放松的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具有想放松就能放松。其实,放松疗法和古今中外很多修身养性的方法___④_____,当身体放松下来,呼吸恢复平静,心情也自然而然会平复下来。“累点”变低是日积月累的,需要定期清理身体的疲惫感。学会放空大脑、放松自己,我们才更能感受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感。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不叫“内卷”,这叫悄悄的学习,然后惊艳所有人!B.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用影像说明了一个道理:触发写作冲动的往往是“故乡”。C.“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换句话说,就是人民群众有杰出的想象力。D.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后,要防止“善意”传播负面信息的人制造新的社会恐慌。

15【答案】17.①孤独无助(无所适从、茫然无措、力不从心、寝食难安)②慢慢吞吞(慢慢腾腾、慢慢悠悠、鹅行鸭步)③立竿见影(吹糠见米)④殊途同归(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如出一辙)18.你如果想拥有放松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使其具有想放松就能放松的能力。或者:如果你想拥有放松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让其想放松就能放松。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由“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常常会变得健忘,感到……”“时间长了压力还会改变大脑的生理状态”可知,此处语境说的是精神状态方面的感受,并且是人在重压之下的一种无力感、无助感,由此可以想到“孤独无助”。“孤独无助”形容孤独缺少帮助。第二处,由“简单来说,就像电脑后台运行着一个很耗能的软件,眼前的窗口就只能……地加载,一直转圈圈”可知强调的是“缓慢性”,根据“压力越大,工作中越容易出错,这会使得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内耗变得越来越严重”可知不仅强调“缓慢性”更侧重于“效率低”由此可以想到“慢慢吞吞”。“慢慢吞吞”缓慢的样子,动作非常慢,指做事没有效率。第三处,由“睡觉对大脑放空具有……的功效”可知此处语境说的是非常迅速的功效,由此可以想到“立竿见影”。“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第四处,结合语境此处强调的是放松疗法和古今中外很多修身养性的方法各异但结果相同。由此可以想到“殊途同归”。“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如果你……那就……”关联词位置不当,当句子主语相同时,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后;二是成分残缺。宾语残缺,“具有”缺少宾语。改成“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使其具有想放松就能放松的能力”。或者让前后句子有两个主语。改成“如果你想拥有放松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让其想放松就能放松”。【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表示专有名词。A.引号表示专有名词,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B.引号表示强调。

16C.引号表示引用。D.引号表示讽刺否定。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屈原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____①_____,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之高洁和安穷乐志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___②_____。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___③___。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一竿竹就是一个人,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下列各项,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答案】20.①他一定会以孤竹(竹子)自况②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③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21.C【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前文“要不……”,和后文“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之高洁和安穷乐志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推断屈原要是以竹子自喻会更切合自己的风格,故可填写“他一定会以孤竹(竹子)自况”;第二空:依据后文“不至于”,推断屈原绝望而后投汨罗江消亡的命运,故可填写“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17第三空:依据前文“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和“我则以为”推断我以为和王维行为的反面是作者提倡的,即“竹子”“静听”“合适”,故可填写“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表现了竹的淡雅、潇洒、不可侵犯的特点。歌颂了性情雅致、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品质。A.夸张,写人在山上可以摸到星辰。B.比喻,将“花林”比作“霰”。C.比拟,赋予桃花以人的动作、神态。D.反问,“何不”反问。故选C。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菜根谭》有言:“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意思是花木移栽到盆中终归失去了蓬勃的生机,飞鸟关入笼中就减少了盎然的生趣。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人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这段话告诉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一株生长迅速的小草,长在农田里就是令农民讨厌的“荒田根草”,长在公园的空地上就成了“地皮草”。因为位置不同,小草的价值就有了霄壤之别,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人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方可实现人生价值。找准定位,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18李白身上有一种游侠精神,他蔑视权贵,轻视翰林,大呼“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衔觞赋诗,用双手捕捉瞬间的灵光;云游四方,用双脚丈量天地的深广。同为唐朝才子的王维,既有坐看云起的闲情雅致,又有经天纬地的韬略之才,他对自己的定位则是游刃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精妙地掌控着为官与隐逸的平衡。李白和王维都深谙人生定位的真谛,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尽展才华,名留青史。找准定位,往往能柳暗花明,为你敞开一片新天地。美国著名广告策划人黛·乔安娜曾经热衷于文学创作,可是一次次碰壁,被退稿,被批评“你写作只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经历使她认识到,文学或许并不是属于她的天地。全面剖析自己,她发现自己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和超强的文字组织能力非常适合广告策划职位。果然在那里,她的能力得到尽情发挥,她迅速成长为行业中耀眼的明星。戴望舒的一句“你成不了诗人”让冯亦代放弃诗歌创作,把目光投向翻译领域。身高问题让伊辛巴耶娃放弃体操,定位在撑杆跳项目上。更加准确的定位,为他们敞开了一片更为宽广的天地,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找准定位,为了民族,将小我升华为大我。鲁迅先生把自己定位为“从旧堡垒中杀出来的战士”,反戈一击,既准且狠。弃医从文,以求医治世人痼疾。以笔为枪,刀刀刺入封建残余的'心房;以文为鞭,恣意挞伐,振出黑暗时代的警钟长鸣。阳明先生把自己定位为“圣贤”。他不屑于在钦定敕修的四书五经中消磨人生,不甘心嘬取程朱理学的余唾,他壁立崖岸,不为世迁,在亲身经历中发明新的哲学奥义,并践行于戎马疆场,传道授业,泽被后人。由此可见,找准定位对我们多么重要。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像平坦的大道,顺风的船帆,助你抵达理想的彼岸。不适合你的位置则会成为束缚你的牢笼,禁锢你的手脚,在你的眼前遮上一层阴霾,挥之不去。我们青年人应当擦亮眼睛,找准定位,去撷取成功桂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第一句引用了明朝洪应明收集编著的儒家经典《菜根谭)中的名言,第二句是对于这句名言的解释。花木移栽到盆中就会失去生机,飞鸟关入笼中就减少生趣,说明人生定位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可以思考,每个人天赋不同,兴趣各异,如果我们能尽早地认清自己,明白自己内在生命的愿景,能顺着自己的天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就更能享受这美好的一生。准确地定位人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我们才能将自己放在合适的高度去生活。准确定位人生,还需要明白人生离不开奋斗。不论你是否清楚认识了自己,也不论你是否了解了社会的需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不懈是不可或缺的。

19“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人思考”,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百年前,旧中国积贫积弱,五四时期的青年是在山河破碎中奋力抗争的一代;百年后,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民族复兴路上凯歌前行的一代。立足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明大理、知大任、怀大德,在把握时代大势中校准人生方向,在建功时代伟业中成就人生价值,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价值与定位。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次列举爱因斯坦、马克吐温的例子论证找寻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散发耀眼的光芒;然后列举贾平凹、杨丽萍、帕瓦罗蒂、乔丹等例子论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盲目崇拜别人,在我们的人生中诠释自己的价值;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无论正担任何职,必然恪尽职守努力付出,然都应惊世骇俗自成一方。立意:1.找准人生定位。2.找到正确平台。3.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4.投入广阔天地,青春更有为。

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