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

ID:83489019

大小:577.74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3-06-28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集中练习2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某人发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植物,对其10对相对性状如株高、种子形状等遗传规律很感兴趣,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下列解释结论不合理的是A.该种植物的细胞中至少含有10条非同源染色体B.没有两个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在某一染色体上含有两个以上控制这些性状的非等位基因D.对每一对性状单独分析,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答案】C【解析】【详解】A、该生物少含有10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最少为10条,因此细胞中至少含有10条非同源染色体,A正确;B、由题意知,控制这10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没有两个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正确;C、由B分析可知,C错误;D、自由组合定律同时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对每一对性状单独分析,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C。2.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B.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孟德尔C.一个DNA含多个基因,基因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生殖细胞中表达,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体细胞中表达【答案】A【解析】【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详解】A、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复制之前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A正确;B、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摩尔根,B错误;C、一个DNA含多个基因,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C错误;D、不论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还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表达,D错误。故选A。3.下列关于自由组合定律理解,正确的是()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基因”指的是全部的非等位基因B.若两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则两对等位基因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该定律仅适用于研究真核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后代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D.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详解】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基因”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即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A错误;B、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均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研究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后代时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C错误;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正确。故选D。4.荠菜的果实有卵圆形和三角形两种,其基因控制果实形状的途径如下图所示,且基因T1/t1、T2/t2独立遗传。有产物形成时,荠菜的果实为卵圆形,无产物形成时,荠菜的果实为三角形。据此判断,基因型为T1t1T2t2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圆形果实与三角形果实的比值为(  )

2A.15∶1B.9∶7C.9∶6∶1D.12∶3∶1【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题意显示,有产物形成时,荠菜的果实为卵圆形,无产物形成时,荠菜的果实为三角形。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只要基因型中存在T1或T2即表现为卵圆形,基因型为t1t1t2t2表现为三角形,其他基因型均表现为卵圆形,因此,基因型为T1t1T2t2的个体自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9T1_T2_(卵圆形)∶3t1t1T2_(卵圆形)∶3T1_t2t2(卵圆形)∶1t1t1t2t2(三角形),即A正确。故选A。5.如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内虽然有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但不属于同源染色体B.由图示细胞均等分裂可以判断该生物的性别是雄性C.该细胞的上一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2D.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该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每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移向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详解】A、细胞中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姐妹染色体分开之后形成的染色体,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因此细胞内虽然有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但不属于同源染色体,A正确;B、该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每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移向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该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者第一极体,因此该生物的性别是雄性或者雌性,B错误;

3C、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上一个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该时期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含有2个核DNA分子,即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2,C正确;D、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D正确。故选B。6.下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结构依次变化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丁中,细胞内的染色体形状和数目均相同B.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乙到丙过程C.丙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D.乙到丙与丙到戊产生的原因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该图为二倍体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结构依次变化的过程,甲为性原细胞,丁是减Ⅱ后期,甲和丁中,细胞内的染色体形状不同,A错误;B、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减Ⅰ后期,由图可知,乙到丙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B正确;C、由图可知,乙到丙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D、乙到丙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丙到戊过程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减半,D错误。故选B。7.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提出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B.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C.萨顿推论的理论依据是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中D.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细胞的染色体变化规律作出上述推论

4【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3、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详解】A、决定性别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A正确;B、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位于DNA上,有些DNA并不在染色体上,如原核生物的DNA,线粒体DNA,则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B正确;C、萨顿推论的理论依据是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C错误;D、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精、卵形成过程,采用类比推理法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C8.小麦的抗锈病(A)对易感锈病(a)为是性,育种时可以选择在每一代的幼苗期根据有关特征将易感锈病植株拔除,余下的植株分别进行自交。若利用以上方法进行育种,则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n代后,后代中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的比例为(  )A.2∶1B.4∶1C.1∶3D.1∶2【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小麦的抗锈病(A)对易感锈病(a)为是性,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n代后,在该过程中逐代淘汰易感病的个体,则F1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3,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3,该群体自交,产生的F2代中aa个体的比例为2/3×1/4=1/6,则A_个体的比例为1-1/6=5/6,其中Aa的比例为2/3×1/2=1/3,可见淘汰易感个体后F2中Aa的比例为(1/3)÷(5/6)=2/5,则AA的比例为3/5,继续自交的到的F3中aa的比例为2/5×1/4=1/10,则A_个体的比例为1-1/10=9/10,其中Aa的比例为2/5×1/2=1/5,可见淘汰易感个体后F3中Aa的比例为(1/5)÷(9/10)=2/9,据此可推测自交n代后淘汰易感个体后Aa个体的比例为2/(2n+1),AA个体的比例为(2n-1)/(2n+1),这里为了求得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n代后,后代中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的比例,可根据上述公式求得自交n-1次后,Aa个体的比例为2/[2(n-1)+1]),则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和aa的比例为2/[2(n-1)+1])×1/2∶2/[2(n-1)

5+1])×1/4=2∶1,BCD错误,A正确。故选A。9.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三次使用大肠杆菌,两次用到噬菌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第一次和第三次使用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B.使用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时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均为核糖体C.该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外壳与噬菌体DNA分开D.第二次使用的噬菌体,其DNA分子可能同时具有32P和31P【答案】C【解析】【分析】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高低。因为在噬菌体的亲子代之间,只有DNA有连续性,子代噬菌体的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的。所以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第一次使用的大肠杆菌没有放射性,置于含放射性35S或32P的培养基上培养,第三次使用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目的是为了让带上放射性的噬菌体侵染,便于区分,A正确;B、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利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B正确;C、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C错误;D、第一次使用的是未带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带上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使噬菌体带上标记。第二次使用的噬菌体,其DNA分子可能同时具有32P(来自标记的大肠杆菌的原料)和31P(原自身模板),D正确。故选C。10.下列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A.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B.搭建4个碱基对的DNA双螺旋结构,需要磷酸与脱氧核糖的连接物14个C.DNA的一条单链具有两个末端,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为3'端D.双链中(A+T)所占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答案】C【解析】

6【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但复制时子链延伸的方向都为5'→3',这是由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特点决定的,A正确;B、搭建4个碱基对的DNA双旋结构,共需要8个脱氧核苷酸,且每条单链中有4个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中需要1个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连接物,则共需要8个,且脱氧核苷酸在连接成单链时,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还需要一个连接物将它们连接起来,则两条链中还需要6个,即构建该DNA双螺旋片段共需要磷酸与脱氧核糖的连接物为8+6=14个,B正确;C、DNA的一条单链具有两个末端,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为5'端,C错误;D、双链中(A+T)所占的比例代表类双链DNA分子中A-T碱基对的含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同理(G+C)所占的比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DNA分子的特异性,D正确。故选C。11.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B.乙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C.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D.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2P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悬浮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A正确;

7B、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乙组的悬浮液含较多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B错误;C、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由于噬菌体繁殖所需原料来自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可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C正确;D、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D正确。故选B。12.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毒株,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中,实验过程与结果不对应的是()实验编号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病斑类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①a型TMV→感染植物a型a型②b型TMV→感染植物b型b型③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b型a型④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a型a型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答案】C【解析】【分析】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重组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后,病斑由重组病毒的RNA决定,烟草中的病毒也是由重组病毒的RNA控制合成。【详解】A、实验①a型TMV→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a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a型,A正确;B、实验②b型TMV→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b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b型,B正确;

8C、实验③组合病毒的RNA来自b型TMV的RNA,由于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因此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b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b型,C错误;D、实验④组合病毒的RNA来a型TMV的RNA,由于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因此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a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a型,D正确。故选C。【点睛】13.下列关于遗传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孟德尔和摩尔根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时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格里菲思用肺炎链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C.艾弗里进行的实验中利用了“减法原理”对自变量进行控制D.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2、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孟德尔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得出遗传定律,摩尔根研究基因位置运用了假说-演绎法,A正确;B、格里菲思通过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没有运用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蛋白酶、RNA酶、DNA酶等处理细胞提取物,是人为的去除某种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减法原理”,C正确;D、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搭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D正确。故选B。14.某同学研究了一个涉及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如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9A.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甲、乙两种病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Ⅰ-1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卵细胞D.Ⅱ-5一定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形:根据3号、4号正常,其女儿8号患乙病,可判断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甲病为伴性遗传病,根据3号、4号正常,其儿子9号患甲病,可判断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A、分析系谱图:Ⅱ-8患乙病,而其父母正常,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Ⅱ-8是女性,其父亲正常,说明不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因此,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甲、乙两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病,推知甲病为伴性遗传病,Ⅱ-9患甲病,而其父母正常,所以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甲、乙两种病的控制基因分别位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所以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由于Ⅱ-6患两种病,所以Ⅰ-1为双杂合体,因而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卵细胞,C错误;D、由于Ⅰ-2患乙病,所以Ⅱ-5一定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D正确。故选C。15.下列正常分裂的人体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一定有24种的是()A.受精卵有丝分裂后期B.初级精母细胞C.初级卵母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1、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后期加倍,其他时期不变。

10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减半一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短暂加倍,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又减半一次。【详解】A、根据人体的染色体组成可知,若要细胞内含有24种染色体,应含有22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受精卵中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为XX或XY,所以受精卵有丝分裂后期可能含有23种形态或24种形态,A错误;B、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22+XY,含有24种染色体形态,B正确;C、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22+XX,含有23种染色体形态,C错误;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只含有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染色体形态为23种,D错误。故选B。二、多项选择题16.下列关于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桃花的雄蕊比用雌蕊制成的装片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B.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D.在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装片中,能看到精细胞变形为精子的过程【答案】BCD【解析】【分析】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的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详解】A、雄蕊中有多个原始生殖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花粉,而雌蕊中发生减数的分裂的细胞数目较少,用桃花的雄蕊比用雌蕊制成的装片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A正确;B、同源染色体联会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洋葱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不会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B错误;C、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错误;D、解离过程中细胞已经被杀死,装片中细胞全部被固定在某个分裂相,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细胞动态变化的过程,D错误。故选BCD。17.正交和反交在遗传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正反交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交和反交可用来判断基因位于细胞质中还是细胞核中

11B.正交和反交可用来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C.正交和反交可用来判断某种类型致死的配子是雄配子还是雌配子D.正交和反交常用来判断某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答案】ABC【解析】【分析】1.正交和反交可用于检测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如果是常染色体遗传,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都相同;如果是伴性遗传,后代的表现型会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2.正交和反交可用于检测细胞核基因遗传还是细胞质基因遗传。如果是细胞核基因遗传,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都相同;如果是细胞质基因遗传后代的表现型会与母本相同,因此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详解】A、用正交和反交实验可用来判断基因位于细胞质中还是细胞核中,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都相同,则为细胞核基因遗传;如果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不相同,则为细胞质基因遗传,A正确;B、用正交和反交实验可用来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如果后代雌雄的表现型及比例都相同,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如果后代雌雄的表现型及比例不相同,则为伴X染色体遗传,B正确;C、根据正交和反交的性状表现,可用来判断某种类型致死的配子是雄配子还是雌配子,C正确;D、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进行杂交,根据后代的性状表现即可判断显隐关系,不需要设置正反交实验,D错误。故选ABC。18.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实验和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来研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B.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人、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的放射性高,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也有一定的放射性,与搅拌不充分有关【答案】BCD【解析】【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也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参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以研究生物相应的生理过程,在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的目的来选择好被标记的元素。【详解】A、科学家用3H标记亮氨酸,研究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过程,A正确;

12B、科学家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用到了荧光标记法,B错误;C、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用含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正常操作,发现上清液放射性量高,而沉淀物中很少,该实验事实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D、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或者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D错误。故选BCD。19.基因型为XAXa和XAY的个体杂交,后代出现某种性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M),仅考虑性染色体且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M的基因型是XAXaY,则一定是母本产生了基因型为XAXa的卵细胞B.若M的基因型是XAXAY,则一定是母本产生了基因型为XAXA的卵细胞C.若M的基因型是XaXaY,则一定是母本减数分裂Ⅱ异常产生了基因型为XaXa的卵细胞D.若M的基因型是XAYY,则一定是父本减数分裂Ⅱ异常产生了基因型为YY的精子【答案】A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若M的基因型是XAXaY,则可能是异常的卵细胞(XAXa)和正常的精子(Y)结合形成的,也可能是异常的精子(XAY)和正常的卵细胞(Xa)结合形成的,可见不一定是母本产生异常卵细胞导致的,A错误;B、若M的基因型是XAXAY,则可能是异常的卵细胞(XAXA)和正常的精子(Y)结合形成的,也可能是异常的精子(XAY)和正常的卵细胞(XA)结合形成的,可见不一定是母本产生异常卵细胞导致的,B错误;C、若M的基因型是XaXaY,由于Xa基因只能是母亲提供,可见该异常个体的出现一定是母本减数分裂Ⅱ异常产生了基因型为XaXa的卵细胞与正常的精子(Y)结合形成的,C正确;D、若M的基因型是XAYY,由于Y染色体只能来自父亲,则一定是父本减数分裂Ⅱ异常产生了基因型为YY的精子并与正常的卵细胞(XA)受精形成的,D正确。故选AB。20.某正常男性个体的细胞中,肯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A.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B.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

13C.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D.精细胞和成熟的红细胞【答案】AB【解析】【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染色体为常染色体,每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大小基本相同;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结构、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详解】A、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属于体细胞,含有XY染色体,A正确;B、精原细胞是体细胞,精原细胞经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所以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都含有Y染色体,B正确;C、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最终形成精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XY分别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和最终形成的精子都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C错误;D、精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的,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含染色体,D错误。故选AB。三、非选择题21.甲、乙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为某家系中有关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一种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甲病由A和a控制,乙病由B和b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2)图中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3)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4)11号个体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5)6号和7号再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男孩的概率为_____。【答案】(1)伴X隐性遗传(2)AaXBXb(3)aaXbY(4)1/4(5)1/16

14【解析】【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题意分析,根据有中生无为隐性可推测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患甲病的双亲生出了正常的女儿,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患乙病的双亲生出了患乙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结合题意可知,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小问1详解】3号和4号不患乙病,却生出了患乙病的儿子,且根据1号和2号患甲病却生出了不患甲病的女儿,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小问2详解】图中4号个体患有甲病,却生出了不患甲病的儿子,说明3号和4号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3号和4号均不患乙病,却生出了患乙病的儿子,且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3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4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可见4号的基因型为AaXBXb。  【小问3详解】8号个体不患甲病,而患有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aaXbY。【小问4详解】7号患甲病(A_),6号不患甲病(aa),11号不患甲病,其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7号个体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且二者的比例为1∶1,6号个体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可见,11号女性个体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1/2=1/4。【小问5详解】6号的基因型为aaXBY,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1/2XBXb或1/2XBXB),则二者再生一个,患甲病的概率为1/2×1/2=1/4,患乙病的男孩(XbY)为1/2×1/2=1/4,同时患两种病的男孩的概率为1/4×1/4=1/16。22.鸡的芦花羽和非芦花羽由仅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多对鸡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组合子代芦花公鸡×非芦花母鸡公鸡中芦花∶非芦花=3∶1母鸡中芦花∶非芦花=3∶1(1)子代公鸡的基因型是______。

15(2)根据表格信息,可推测亲本芦花公鸡的基因型存在两种可能:①亲本芦花公鸡存在ZBZB和ZBZb两种基因型,不考虑配子致死情况,则两种基因型的比例是ZBZB∶ZBZb=______。②亲本芦花公鸡只有ZBZb一种基因型,但是出现配子致死情况,死亡的配子类型是______,该类型配子的死亡率是______。(3)根据B、b基因的位置,育种工作者欲设计一次杂交实验让子代的公鸡和母鸡分别具有不同的性状,以便根据性状区分性别,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果。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ZBZb和ZbZb(2)①.1∶1②.Zb③.2/3(3)①.实验方案:取非芦花公鸡与芦花母鸡进行杂交②.实验结果:子代公鸡都是芦花鸡,母鸡都是非芦花鸡【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不同性别中表现不同,为从性遗传。【小问1详解】鸡的芦花羽和非芦花羽由仅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亲本芦花公鸡(ZZ)的子代母鸡(ZW)中有芦花和非芦花,说明亲本芦花公鸡中一定存在杂合子,故芦花是显性,非芦花是隐性,则亲本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和ZBZb,非芦花母鸡基因型为ZbW,则子代公鸡的基因型是ZBZb和ZbZb。【小问2详解】①亲本芦花公鸡存在ZBZB和ZBZb两种基因型,不考虑配子致死情况,则两种基因型的比例是ZBZB∶ZBZb=1∶1,产生的配子为ZB:Zb=3:1,子代公鸡才能符合芦花∶非芦花=3∶1。②亲本芦花公鸡只有ZBZb一种基因型,但是出现配子致死情况,死亡的配子类型是Zb,该类型配子的死亡率是2/3,才能符合配子ZB:Zb=3:1,公鸡才能符合芦花∶非芦花=3∶1。【小问3详解】若通过羽毛的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可选用芦花羽雌鸡(ZBW)与非芦花羽雄鸡(ZbZb)交配,子代中,雌鸡都是非芦花羽鸡(ZbW),雄鸡都是芦花羽鸡(ZBZb)。23.下列甲图中曲线表示某动物的体细胞分裂过程及配子形成过程中每个细胞内某结构数量的变化;a、b、c、d、e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某几个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示意图。乙图是该生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6(1)甲图曲线表示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其中③~④段该结构数目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2)该动物是一个____________(雌/雄/雌或者雄)动物,甲图b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3)甲图a细胞中有___________个四分体,含有____________个核DNA分子,甲图a、b、c、d、e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__。(4)甲图a~e中属于乙图bc段的细胞是___________。乙图cd发生的时期___________。(5)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该动物性原细胞,最终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的子细胞,则跟它同时产生的其他三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答案】(1)①.染色体②.同源染色体分离(2)①.雌或者雄②.精细胞或者极体(3)①.2②.8③.ade(4)①.acd②.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离后期(5)Ab、aB、aB【解析】【分析】1、分析甲图:甲图表示某雄性生物(2n=4)的体细胞分裂过程及精子形成过程中每个细胞内染色体数量的变化,①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②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③表示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⑤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⑥表示精子。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d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2、分析乙图:

17ab段形成的原因是间期DNA分子的复制,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小问1详解】甲图中,物质含量最多为4n,最少为n,其中①~②段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过程的中染色体数量变化;③~④段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该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④~⑤段是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造成染色体数目加倍造成;⑥表示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甲图曲线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小问2详解】甲图中b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判断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可能为雌性或雄性动物;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或极体。【小问3详解】甲图a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从图中看出有2个四分体,共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都含姐妹染色单体,所以共有核DNA分子8个。同源染色体是指大小、形态相同,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的一对染色体。判断甲图a、b、c、d、e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d、e。【小问4详解】乙图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所以对应甲图中的a、c、d。乙图ab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在有丝分裂间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DNA含量加倍,每条染色体上含两分子DNA。乙图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的时期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小问5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该动物性原细胞,经复制后基因型为AAaaBBbb,最终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的子细胞,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所以其它三个子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24.某自花传粉植物的有粗茎和细茎两种,果实的形状有扁盘形、圆形和长形三种。粗茎扁盘形植株进行自交,子代性状及株数分别是粗茎扁盘形181株、粗茎圆形61株、细茎圆形60株、细茎长形19株。假设控制性状的基因用A/a、B/b、C/c……表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植物茎的粗细由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果实形状由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______定律,你对果实形状作出前述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亲本产生的配子间结合的方式有______种,如果对亲本进行测交,则后代中与果实形状相关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

18(3)亲本粗茎扁盘形植株中,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符合下图中的______。【答案】(1)①.一②.两③.自由组合④.扁盘形植株自交,后代中扁盘形∶圆形∶长形≈9∶6∶1,是9∶3∶3∶1的变式(2)①.16②.扁盘形∶圆形∶长形=1∶2∶1(3)甲、丙【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粗茎扁盘形植株进行自交,子代中粗茎∶细茎=(181+61)∶(60+19)≈3∶1,据此可推测,粗茎和细茎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子代中扁盘形∶圆形∶长形≈9∶6∶1,为9∶3∶3∶1的变式,因此可确定果实形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根据(1)题分析可知,题中涉及的性状由三对基因控制,若这三对基因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则亲本的表现型应该有2×3=6种,与题意不符,因此可确定控制粗茎和细茎的A/a基因与B/b或C/c表现为连锁关系,此时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Cc,由于涉及两对同源染色体,因而亲本会产生4种配子,可分别表示为ABC、abc、AbC和aBc,可见产生的配子间结合的方式有4×4=16种,如果对亲本进行测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BbCc(粗茎扁盘形)、aabbcc(细茎长形)、AabbCc(粗茎圆形)和aaBbcc(细茎圆形),即后代中与果实形状相关的表型及比例是扁盘形∶圆形∶长形=1∶2∶1。【小问3详解】结合题2分析可知,亲本粗茎扁盘形植株中,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A/a基因(控制粗茎和细茎的基因)与B/b或C/c,即A和B或C连锁,a和b或c连锁,即图甲符合,若控制控制粗茎和细茎的基因用B/b或C/c表示,则图丙符合。25.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促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转化因子”。他将加热杀死的S

19型细菌去除大部分的蛋白质、脂质、糖类等物质后,制得细胞粗提取物,再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_________原理”,即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_________,从而鉴定出DNA是转化因子,由此推测第5组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2)现提供显微注射器、活鸡胚细胞、H9N6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DNA酶、RNA酶、生理盐水等材料用具,探究H9N6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类型。补充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和结论。实验步骤:①取三支相同的试管a、b、c,分别加入等量的病毒核酸提取液,然后在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在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相同浓度的_________、_________。②取等量的活鸡胚细胞分成甲、乙、丙三组,用显微注射器分别把第1步处理过的a、b、c三支试管中的核酸提取液等量注入甲、乙、丙三组的活鸡胚细胞中。③把三组活鸡胚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和结论:①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②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1)①.减法②.去除一种物质③.培养基中只长R型菌(2)①.DNA酶②.RNA酶③.分别检测细胞中是否有病毒产生④.甲、乙两组有病毒产生,丙组没有⑤.甲、丙两组有病毒产生,乙组没有【解析】

20【分析】本实验目的是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设法去除绝大多数糖类、蛋白质和脂质,据图可知,第1组不做处理,与第2、3、4、5组构成对照;2-5组分别用不同的酶处理,再一一观察相关物质的作用,采用的是减法原理,实验结果显示,只有第5组DNA被水解后,没有出现S型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小问1详解】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利用了“减法原理”;第5组DNA被水解后,培养基中只长R型菌,没有出现S型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小问2详解】①该实验利用减法原理探究H9N6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种类,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核酸的种类,因变量为活鸡胚细胞中是否有病毒产生。在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相同浓度的DNA酶(DNA酶能分解DNA)、RNA酶(RNA酶能分解RNA)。②取等量的活鸡胚细胞分成甲、乙、丙三组,用显微注射器分别把第1步处理过的a、b、c三支试管中的核酸提取液等量注入甲、乙、丙三组的活鸡胚细胞中。③把三组活鸡胚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分别抽样检测细胞中是否有病毒产生。若甲、乙两组有病毒产生,丙组没有病毒产生(丙组中的RNA被RNA酶水解了,则没病毒产生),则说明该病毒遗传物质是RNA;若甲、丙两组有病毒产生,乙组没有病毒产生(乙组中的DNA被DNA酶水解了,则没病毒产生),则说明该病毒遗传物质是DNA。

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