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489010
大小:30.9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3-07-06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合肥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以前,“刑不上大夫”曾是一项天经地义的原则。到了战国,商鞅主张“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鞅的这一主张有助于()A.减少阶层流动B.维护贵族政治C.维护等级秩序D.强化君主权威2.据《荀子·王制篇》记载,住在中原地区的人可以享用到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临近水泽的居民有足够的木材用,而山区的居民有足够的鱼吃。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战争对边疆经济影响较小B.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落后C.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3.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A.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C.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D.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北语、改姓氏”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进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改革措施全面易行C.北魏实现北方统一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5.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传统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6.《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7.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这
1说明宋明理学A.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B.接住了佛老思想建立儒学新思想体系C.冲击了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及其地位D.批判了佛老思想道德化和社会化趋势8.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B.社会管理的需求C.征收赋税的需要D.城市经济的发展9.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下列不属于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是()A.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B.重修长城,防御瓦剌、鞑靼南下C.派驻藏大臣,参与共治西藏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10.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11.鸦片战争后满汉官僚对于《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都能接受,倒是条约中提及今后双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令他们很不满。这表明清政府()A具备近代外交意识B.践行抵御外辱精神C.固守传统外交理念D.抛弃夷夏之防观念12.近十余年的戊戌变法研究,内容质量越来越高,发现了很多新的史料……思考角度越来越新,如心态史学、比较史学等等。据此可知()A.新史料比传统史料更具价值B.新视角利于多元认识历史事件C.史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创新D.传统的史实重建已不适应时代13.20世纪初,英国记者丁格尔撰文说“这场就像野火一样的革命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这场革命()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214.下表为近代某些刊物的发刊词摘选。时间刊物名称发刊词1919年浙江新潮改造旧社会,实现“自由”“互动”“劳动”的新社会1920年劳动界启发觉悟、促进阶级团结1922年人声为人类谋均等幸福据此可知,此类刊物的创办旨在()A.发展新文化运动B.阐明民主革命道路C.宣传马克思主义D.寻找国共合作基础15.1929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金寨县,当地人民创作的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传唱到了全军全国。“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首歌曲的流传()A.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B.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C.折射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D.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16.到1938年6月,晋西北组织起来农民达20万人。在五台县,“工、农、学、商、妇、儿童抗敌会组织起来了”。五台县的一个村子里,“整个村庄成了一个训练基地。……华北和西北各地的男女青年到这里学习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由此可见,当时晋西北地区()A.践行了全面抗战路线B.实行了“三三制”的原则C.群众成为抗战的中坚D.工农民主政权日渐巩固17.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曾提及:“如果我们有了东北,大城市和根据地打成一片,那么,我们在全国的胜利,就有巩固的基础了。”受此认识影响的解放战争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18.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下表是山西张庄在运动前后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据表判断,此运动()1944年1947年人口比例(%)人均亩数人口比例(%)人均亩数地主417.40.33中农406.435.562
3贫农46.83.0635.5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D.奠定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物质基础19.建国初期,上海有些资本家说:“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打破这种偏见的是()A.土地改革,分田到户B.银元之战,米棉之战C.剿匪镇反,巩固政权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0.1964年,张爱萍将军创作“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这首词的背景是中国()A.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C.成功试航第一艘核潜艇D.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1)依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控制城市商业发展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型市镇“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不利因素。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散发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为之抱悲观也。——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材料二
4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文中“俄罗斯今日之事变”的名称;概括作者对此事件的看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新发展;简析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1907年(清朝)学部总务司所编《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显示,全国共有女学堂428所,教员1501人,女学生15496人。详情见下表。1907年全国女学堂分布状况一览表所在地区学堂数(所)教员数(人)学生数(人)京师1259661直隶(含天津)1211682523奉天(今辽宁)1260694黑龙江2490山东1654山西515149陕西1020154河南3484江苏(含上海)966444198安徽21286浙江32138995
5江西613155湖北不详21477湖南736412四川(含重庆)701572246广东639391广西1726589云南18341027贵州524267福建321244—摘编自乔素玲《中国近代女学地域分布探析》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女子教育的认识,并加以阐释。(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