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这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的显著特征是A.时间最早B.多元一体C.成就最高D.领先世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量多分布广泛,表明新石器时代奠定了我国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B项正确;中华文明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排除A项;材料的意思无法提现成就最高、领先世界,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2.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A.黄帝B.尧C.禹D.汤【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3.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答案】A【解析】
1【详解】根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不得专地也”,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奴隶制时代,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周王对土地实际占有的情况,故B项排除;“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表明诸侯不能将公田据为己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井田制下地权分离的现象,故D项错误。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大变革B.统一国家建立C.繁荣与开放D.民族大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体现了社会大变革的阶段特征,A项正确;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排除C项;民族大交融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5.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答案】B【解析】【详解】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排除A项;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排除C项;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排除D项。故选B项。6.秦朝崩溃和东汉衰亡的原因相似之处是A.外戚干政B.宦官专权C.军阀割据D.农民起义【答案】D【解析】分析】
2【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崩溃和东汉衰亡的原因相似之处是农民起义,秦末是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时黄巾军起义,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东汉衰亡的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7.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洛阳地区虽然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统治,但是在礼仪文化方面却和汉族地区并无差异,而且经济繁荣,这主要说明北魏时期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C正确;魏晋时期,战乱波及到了洛阳城,排除A;题干未显示南方士族北迁,排除B;6世纪初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D。8.唐朝中期以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推行A.租庸调制B.两税法C.编户齐民D.青苗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期以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导致租庸调制无法实施,为解决财政困难,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B项正确;排除A项;汉朝时期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排除C项;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9.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最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兼相爱,交相利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A
3【解析】【详解】A选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的名言,其主要内容就是寻找天地间的大道,为百姓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体现出了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故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是墨家的代表名言表示要互相友爱互相得利,而非理学家强调的理想人格,故不符合题意错误;C选项强调人民要屈服于君主,而君主要服从于天,这符合汉朝董仲舒的“天人观”,故推知并非宋明理学,不符合题意;D选项是孔子对于“仁”的阐述之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而非理学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错误。10.如下图甲、乙、丙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丙图反映的朝代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因此丙图反映的朝代是明朝,D项正确;丙图反映的朝代是明朝,秦朝、西汉、唐朝都设有丞相或宰相,与丙图所示内容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1.下图是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1690年击溃噶尔丹叛军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1792年设立“金瓶掣签”制度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战绩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现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大事年表涉及的内容可知,这些事件是清初为巩固边疆而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和举措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因此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日益巩固,D正确;大事年表中未涉及君主权力的变化,排除A;抗击外来侵略在大事年表中没有列举,排除B;大事年表涉及的主要是内部矛盾,不属于民族矛盾,排除C。
412.如下图所示,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俄签订《瑷珲条约》B.中日签订《马关条约》C.中英签订《南京条约》D.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其中,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列强进口中国的货物税率大幅下降,C项正确;《瑷珲条约》主要是俄国割占土地,没有涉及税率问题,排除A项;《马关条约》是1895年签订,排除B项;《辛丑条约》是1901年签订,排除D项。故选C项。13.鸦片战争后,学界掀起了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热潮,涌现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梁廷柟的《海国四说》等一批史著。这说明当时中国人A.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B.开始开眼看世界C.认识到中西的巨大差距D.关注西方科技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前后,先进的知识分子有感于列强船坚炮利,开眼看世界,了解世界历史地理,故排除A,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中西差距,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涉及了解西方历史地理,没有涉及西方科技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晚清时期,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开办洋务新政的初衷是A.维护封建统治B.实现制度变革C.挽救民族危局D.增强自身实力【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5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15.1894年10月24日,日军从花园口登陆,历时14天,清政府陆海军不闻不问。月余,徐邦道率部在土城子阻敌,予敌重创。但敌增兵纷至,清军后援不继,众寡悬殊,无以为食,争船逃走,旅顺陷落。这一结局A.源于清军素质的低下B.动摇了清政府反动统治C.消磨了国人反帝意志D.折射出清朝统治腐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清政府陆海军不闻不问”“后援不继”“无以为食”等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存在调动、指挥、军需供应等诸多问题,这在根本上是由清朝统治腐朽、制度落后造成的,D项正确;徐邦道率部予敌重创,表明清军素质并不低下,A项错误;BC两项与史实不符。16.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B.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C.列强最大化的维护在华利益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列强依旧在执行“以华制华”的方针,所以B选项错误。A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并没有起到如此的效果。列强之所以没有涉及到割地赔款是因为已经没有必要进行政治上的割裂,而是实行利益上的最大化分配,操控清政府来满足需要,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说法违背历史现象。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17.“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这是老舍名剧《茶馆》中人物李三的一句台词,李三感叹的“大改良”主要是指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近代化D.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答案】D【解析】
6【详解】“皇上没啦”涉及辛亥革命,这一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D正确;A与题干“皇上没啦”不符,排除A;B强调的是思想观念的变化,C强调社会风俗变化,与题干中“皇上没啦”不符,排除BC。18.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这场运动是指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它是在袁世凯尊孔复古、恢复帝制的背景下发生的,打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以改造国人的“国民性”,故选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均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前,故排除AB;五四运动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由于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而引起的爱国反帝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D。19.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是A.广泛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清除了列强在中国的统治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项正确;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清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0.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这次战役是A.平型关大捷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长沙会战【答案】B【解析】【分析】
7【详解】根据所学,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B项正确;A项是在1937年,CD项在1938年,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21.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大军扎江边,誓克长江险。只待一声令,彻底灭蒋兵。”这一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誓克长江险”可知这场战役是渡过长江的渡江战役,故选D;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并称三大战役,都是在长江以北,排除ABC。22.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土地革命、稳定物价、剿匪、镇压反革命以及抗美援朝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C.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D.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土地革命、稳定物价、剿匪、镇压反革命以及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故选A;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排除B;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排除C;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这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D。【点睛】23.“这次会议决定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指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大【答案】B【解析】【分析】
8【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确立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4.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出A.我国已经完成了先进工业国的建设B.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C.我国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新时代社会发展状况影响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前中国生产力有较大发展,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这一现实状况影响了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故选D项;我国尚未完成先进工业国的建设,排除A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C项。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①马克思列宁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⑤科学发展观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④⑤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故③④⑤⑥正确,选C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①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9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材料三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摘编自《史学集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官员及豪强势力的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措施: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与吐蕃和亲、会盟;册封东北靺鞨族首领等。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出任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影响:现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解析】【分析】
10【小问1详解】关于汉武帝时期“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的表现,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官员及豪强势力的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小问2详解】关于措施:根据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与吐蕃和亲、会盟;册封东北靺鞨族首领等。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方面回答。【小问3详解】关于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出任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小问4详解】关于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点睛】27.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道路上不可缺失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了19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的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枉费了民族二十年的光阴。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摘编自张荫麟等《中国史纲》材料二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人的基本权利,也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材料三不言而喻,1919年的伟大思想浪潮是由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北京大学已成为现代化的高等学府,蔡元培在北大任职时,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各种思想,这种进步风气很快推动了语言改革运动。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爱国民众日益关心国家的命运。军阀们为了私利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1919年山东问题的纠纷,使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达到新高峰。——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1(1)根据材料一,“重大的打击”及“自强运动”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材料认为中国遭受重大打击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什么进步之处?这种进步因哪一战争的失败而引发?(3)材料三中“伟大思想浪潮”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归纳其成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作用。【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原因:科学、机械的落后;民族意识没有觉醒。(2)进步:建构民族主义;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战争:甲午中日战争。(3)事件:五四运动。成因:北京大学的思想开放;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日本的侵略;爱国民众关心国家的命运;山东问题的纠纷;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事件:根据“到了19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得出是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原因:根据“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枉费了民族二十年的光阴。”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科学、机械的落后;民族意识没有觉醒。【小问2详解】进步:根据“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得出建构民族主义;根据“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得出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战争:根据所学可昨出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小问3详解】事件:根据“1919年伟大思想浪潮是由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可得出是五四运动。成因:根据“蔡元培在北大任职时,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各种思想,这种进步风气很快推动了语言改革运动”可得出北京大学的思想开放;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根据“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爱国民众日益关心国家的命运。”得出日本的侵略;爱国民众关心国家的命运;山东问题的纠纷;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作用:根据“1919年山东问题的纠纷,使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达到新高峰。”得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点睛】2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挺立潮头,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2——毛泽东材料二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战端初启时,日本统治阶层认为只需一个月日军便可“凯旋班师”,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直接推动,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并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三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随之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中外历史纲要》(上)(1)材料一中的“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什么事件?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怎样的道路?(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及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答案】(1)事件:秋收起义。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2)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用: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如答“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亦可得分)(3)国民党灭亡的原因: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关于事件:根据材料“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得出是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后,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小问2详解】
13根据材料“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直接推动,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并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小问3详解】关于国民党灭亡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得出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关于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点睛】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底,我国有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与此同时,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达到92.9%;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已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0%左右;私营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到千分之一。——摘编自郭德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数据统计表(部分)——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重大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1952-1958年和1978-2018年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原因。【答案】(1)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2)共同趋势:逐渐增长。共同原因:
14都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若答“改革开放”不给分)【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成就:据材料“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到1957年底,我国有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据材料“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达到92.9%;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已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0%左右;私营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到千分之一”可知,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意义:据所学可从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等角度回答。【小问2详解】共同趋势;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数据统计表”信息可知,我国的不哦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上升状态。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后经济迅速增长。共同原因;据所学可知两个时期都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若答“改革开放”不给分)【点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