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卷)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对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详解】A、多细胞生物的大多数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液体环境中,通过内环境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单细胞生物多数直接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通过细胞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A正确;B、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也是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正确;C、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且理化性质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的,D正确。故选C。2.下表为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及含量(单位:mmol/L)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成分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02.51.5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A.④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1B.③为组织液,②为血浆,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③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D.大多数的③经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并最终汇入②【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详解】A、表格数据分析,④中含有较多的K+和蛋白质,为细胞内液,A正确;B、②与③相比,②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为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C、肝细胞产生CO2的场所在线粒体基质,扩散到组织液需要穿过线粒体两层膜和细胞膜一层膜,共三层膜,6层磷脂分子层,C正确;D、大多数的③组织液经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D错误。故选D。3.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B.内环境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机体的生命活动C.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A正确;B、内环境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等,进而影响机体的生命活动,B正确;C、内环境稳态不仅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还包括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D、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2故选C。4.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②→③的过程代表血浆中的物质进入淋巴液B.CO2排出人体的途径为:组织细胞→①→②→A→呼吸系统→外界环境C.B是泌尿系统,细胞的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主要通过该系统排出体外D.①②③共同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直接环境,被称为体液【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详解】A、图中②→③的过程代表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液,A错误;B、CO2为组织细胞产生,首先进入组织液②,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①,再通过A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外界,B错误;C、B是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是代谢废物等主要排出途径,C正确;D、①②③共同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被成为内环境,也叫细胞外液,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D错误。故选C。5.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C.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答案】C【解析】
3【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A错误;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B错误;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内脏器官的作用时相反的,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时不一样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D错误。故选C。6.下列有关组成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B.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C.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外包髓鞘,构成神经纤维D.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这三个区域;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详解】AB、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AB正确;C、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C错误;D、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数量却为神经细胞的10~50倍左右,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保护等功能,对神经元的起辅助作用,D正确。故选C。7.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B.大脑表面的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D.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躯干、内脏的重要通路,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答案】D【解析】
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辨识能力。熟记相关的基础知识即可辨别各选项的正误。【详解】A、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A正确;B、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正确;C、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C正确;D、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D错误。故选D。8.体操运动带动了“全民健身”。下图为体操中的伸时动作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体操运动过程中伸肌兴奋时,神经冲动在Ia类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若刺激a处神经元引起屈肌兴奋而收缩,则此过程属于反射C.当神经递质与伸肌运动神经元受体结合时,伴随着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D.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受到抑制,结果是使屈肌收缩【答案】A【解析】【分析】发生反射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强度的刺激;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反射弧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详解】A、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体操运动过程中伸肌兴奋时,神经冲动在Ia类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A正确;B、反射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若刺激a处神经元引起屈肌兴奋而收缩,反射弧不完整,则此过程不属于反射,B错误;C、当神经递质与伸肌运动神经元受体结合时,伴随着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D、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屈肌舒张,D错误。故选A。
59.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K+、Na+在细胞膜内外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B.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一定是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的C.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均需要消耗ATP【答案】A【解析】【分析】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2、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3、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4、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A、K+、Na+在细胞膜内外分布不均匀,导致钾离子外流(静息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或钠离子内流(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A正确;B、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的,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错误;C、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由于钾离子外流,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错误;D、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D错误。故选A。10.神经递质5-羟色胺(5-IT)是一种能使机体产生愉悦情绪的信使,具有调节情绪、精力和记忆力等功能。奈法唑酮是一种抗抑郁药物,能抑制5-HIT转运蛋白的活性。下图是奈法唑酮作用于5-HT转运蛋白后抵抗抑郁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杂法唑酮能阻碍5-HT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结合B.杂法唑酮使突触间隙中5-HT的滞留时间有所减少C.奈法唑酮用量不当,可能会导致5-HT受体增加
6D.突触前膜能通过5-HT转运蛋白将5-HT回收分解【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来完成传递,其中需要信号分子——神经递质的参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移到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释放之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之后才可以发挥作用。【详解】AB、根据图示,奈法唑酮能阻碍突触前膜上的5-HT转运蛋白的作用,从而使5-HT不能被及时回收,突触间隙中5-HT的滞留时间有所增加,AB错误;C、奈法唑酮用量不当,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的5-HT增多,会导致突触后膜受体敏感度降低,进而可能会导致5-HT受体增加,C正确;D、突触前膜能通过5-HT转运蛋白将5-HT回收,并没有将其分解,D错误。故选C。11.利用灵敏电流计、神经纤维标本及神经纤维一肌肉标本,施以能够引发动作电位适宜强度的刺激,可探究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规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在a处施加刺激,若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B.图2中在c处施加刺激,若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C.利用图3装置在c处施加刺激,若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且肌肉出现收缩现象,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D.图1中在c处施加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能说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方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②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该电位叫动作电位。图中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
7【详解】A、图1中在a处施加刺激,若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能从刺激点向右传导,不能说明兴奋能向左侧传导,故不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A错误;B、图2中在c处施加刺激,若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能从刺激点向左右两侧传导,故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B正确;C、利用图3装置在c处施加刺激,若电流计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能向左传导,若肌肉出现收缩现象,说明兴奋能同时向右传导,故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C正确;D、由于图1中bc=cd,即c点位于bd中间位置,若在c处施加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能同时传导到b点和d点,即能说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D正确。故选A。12.下列关于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但与脊髓无关B.除面部外,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是倒置关系C.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代表区,右侧肢体运动D.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器官,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小【答案】B【解析】【分析】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对肢体运动的调节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详解】A、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躯体的运动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但通常需要脊髓的参与,A错误;B、除头面部外,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运动区某一区域(称为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说明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是倒置的,B正确;C、大脑皮层对肢体运动的调节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若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代表区,可见其左侧肢体运动,C错误;D、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D错误。故选B。13.以下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结果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支配
8C.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D.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详解】A、①与②的实验结果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结果;②与④对照可以排除稀盐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直接原因不是稀盐酸而是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A正确;B、①与③的区别是是否去除神经,实验结果说明没有神经存在时胰腺能分泌胰液,但不能说明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调节,B错误;C、①与③的区别是是否去除神经,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C正确;D、该实验能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分泌的某种物质的调节,但无法说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D正确。故选B。14.如图表示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腺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切除①,图中所列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都将减少B.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则②的活动将增强C.雌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D.促性腺激素只能作用于②,雌性激素只能作用于下丘脑和①【答案】C
9【解析】【分析】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据图可知,①表示垂体,②表示性腺。【详解】A、①能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表示垂体,切除①垂体,促性腺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会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A错误;B、促性腺激素本质为蛋白质,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会被水解而不起作用,②的活动将不变,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一垂体-性腺轴,存在分级调节,同时又有反馈调节,C正确;D、促性腺激素只能作用于②,雌性激素不仅能能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还能作用于卵巢这种生殖器官,D错误。故选C。15.人受到惊吓时,通过相关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同时还可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跳加快。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前者是神经调节,后者是激素调节B.后者需依赖信息分子,前者不需要C.前种方式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D.后种方式反应速度快但持续时间短【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是激素等物质通过体液运输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中,一般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中的一部分。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信号分子有激素、二氧化碳等。【详解】A、前者是神经调节,后者是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B、前者是神经调节,需依赖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后者是神经-体液调节,也需要依赖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B错误;C、前种方式为神经调节,其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C正确;D、后种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后种方式反应速度慢,因此持续时间长,D错误。故选:C。16.激素调节有其自身特点,以下关于动物激素调节说法正确的是()A.激素可以随体液定向运输到起作用部位
10B.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激素发挥作用后就会被回收然后重复利用D.一种生理活动往往是通过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完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激素为信息分子,一般随血液运输到全身,传递信息,A错误;B、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通常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B错误;C、激素不能重复利用,一经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C错误;D、一种生理活动往往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某生理活动,如血糖调节过程中需要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D正确。故选D。17.下列关于人的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天的中午,当人进入15℃的空调房后,其产热量远远高于散热量B.在寒冷环境中,立毛肌舒张,而骨骼肌战栗C.炎热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多D.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详解】A、人为恒温动物,夏天中午当人进入15℃的空调房时,其产热量与散热量仍维持平衡,A错误;B、在寒冷环境中,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B错误;C、炎热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C错误;D、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产热量的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D正确。故选D。18.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
11B.胃液的杀菌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C.B细胞和T细胞都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溶菌酶等。【详解】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均属于免疫器官,脊髓不是免疫器官,A错误;B、胃液的杀菌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C、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其中,B细胞成熟于骨髓,T细胞成熟于胸腺,C正确;D、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等,D错误。故选C。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没有细胞参与的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C.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可以继续使用【答案】C【解析】【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3、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详解】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在非细胞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酶在非细胞条件下能发挥作用,A错误;B、激素和抗体一般具有一定特异性,激素可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但有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细胞;而抗体作用于抗原,抗原不一定是细胞,B错误;C、抗体、细胞因子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而溶菌酶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有些唾液腺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C正确;
12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分解失去活性,D错误。故选C。20.“血清疗法”可用于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救治。该疗法主要是利用康复期患者捐献的血液,经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分离后,将血浆输入到重症患者体内。“血清疗法”的免疫学原理是利用康复期患者血浆中的( )A.抗原,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B.抗体,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淋巴细胞C.特异性抗体,帮助重症患者对抗病毒D.细胞因子,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分泌到血浆、组织液等场所,故康复期患者体内含有相应的抗体,这样就可以利用康复期患者捐献的血液,经处理后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详解】康复期患者捐献的血液中含有能与病原体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往往能形成细胞团或者沉淀物,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达到治疗的目的,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21.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A.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与自身免疫病都是免疫力低下所致B.过敏体质的人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引发过敏反应C.当抗体攻击自身组织或器官时,将引发过敏反应D.所有免疫缺陷病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答案】B【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免疫力低下降所致,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力过强所致,A错误;B、过敏体质的人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引发过敏反应,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引发,B正确;C、当抗体攻击自身组织或器官时,将引发自身免疫病,C错误;D、有些免疫缺陷病是先天发育不良所致,有些如HIV感染是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病,D错误。故选B。
1322.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细胞受到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双重信号刺激后被激活,进而分泌抗体B.当病原体入侵机体后,辅助性T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C.浆细胞虽然不能识别抗原但能产生抗体,并且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D.相同病原体入侵时,浆细胞只由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并产生更多的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解】A、B细胞受到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双重信号刺激后被激活,开始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A错误;B、当病原体入侵机体后,在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下,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B错误;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产生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C正确;D、相同病原体入侵时,浆细胞可由记忆B细胞和B细胞分化而来,D错误。故选C。23.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来检测该病毒是否侵入人体,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特点,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首要标准,抗原检测的准确度较低,一般用于感染早期,新冠肺炎发病7天后血清抗体才逐渐产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核酸检测利用的原理是新冠病毒具有特定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B.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即可证明患者体内有新冠病毒存在C.新冠病毒表面抗原不只一种,可用两种或多种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行检测D.核酸检测为阳性、抗体检测为阴性的原因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时间短【答案】A【解析】【分析】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据此分析作答。
14【详解】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核酸检测利用的原理是新冠病毒具有特定的核糖核苷酸序列,A错误;B、核酸检测为阳性就说明体内有新冠病毒存在,B正确;C、新冠病毒表面抗原不只一种,可用两种或多种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行检测,C正确;D、核酸检测为阳性说明体内有新冠病毒的侵染,抗体检测为阴性说明体内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因为抗体是在新冠肺炎发病后七天才逐渐产生的,D正确。故选A。24.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中,第二、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C.清除侵入机体内的病原体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和自稳功能D.识别并清除突变的肿瘤细胞依赖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详解】A、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的,而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不是,A错误;B、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叫特异性免疫,B错误;C、清除侵入机体内的病原体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C错误;D、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识别并清除突变的细胞,从而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故识别并清除突变的肿瘤细胞依赖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正确。故选D25.最近全世界流行的奥密克戎是新冠病毒新变种,传染性远超德尔塔毒株。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新冠感染B.对环境喷洒消毒液,可有效防止病毒传播C.奥密克戎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与人类不同
15D.奥密克戎侵染人体后,在内环境中迅速增殖形成大量病毒【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根据核酸类型,可分为DNA病毒或RNA病毒。【详解】A、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疫苗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可有效预防新冠感染,A正确;B、对环境喷洒消毒液,可使蛋白质变性,杀死病毒,有效防止病毒传播,B正确;C、奥密克戎是一种RNA病毒,而人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两者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不同,C正确;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增殖,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26.如图为人体某部位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液体。请据图回答:(1)若图示表示肌肉组织,则①②③中O2浓度最高的是___(填数字代号)。(2)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了图中的___(填数字代号)。(3)某人皮肤被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___(填数字代号)。(4)正常情况下,②中不应该存在的物质有___(填字母)。A.麦芽糖B.尿素C.过氧化氢酶D.促胰液素(5)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___(填数字代号)。①tRNA转运氨基酸②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③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④乳酸与酸碱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⑤血浆蛋白的合成【答案】(1)②(2)③(3)③(4)AC(5)①③⑤
16【解析】【分析】分析图示,表示人体某部位组织结构示意图,图中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小问1详解】氧气的运输方向为血浆→组织液→肌肉组织细胞,并且氧气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①②③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是②血浆。【小问2详解】肌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了内环境中的③组织液,而打点滴时药物直接进入了内环境中的②血浆。【小问3详解】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为图中的③。【小问4详解】②为血浆,选项中,麦芽糖在消化道中被分解,过氧化氢酶位于细胞内,都不属于血浆中的成分,而尿素代谢废物和激素促胰液素都属于血浆中的成分。故选AC。【小问5详解】①蛋白质合成时,tRNA转运氨基酸的过程发生于细胞内;②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进入内环境中与抗原结合,因此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于内环境中;③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发生于细胞内,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可以进入内环境;④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⑤合成血浆蛋白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因此,不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①③⑤。27.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7(1)图1中代表效应器的应为标号___,它由___构成。(2)图2中1中的物质为___。该结构形成可能与___(细胞器)有关。(3)兴奋在A结构处传递方向为___的,原因是___。(4)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具有使突触后膜产生___的作用,此反射属于___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此例说明___。此时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作用。【答案】(1)①.5②.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①.神经递质②.高尔基体(3)①.单向②.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①.兴奋(神经冲动或动作电位)②.非条件③.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④.抑制兴奋【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图1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A表示突触结构。图2结构中,1表示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其释放通过胞吐的形式,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2是突触前膜,3是突触间隙。【小问1详解】
18由题图可知,图1中⑤是效应器,它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小问2详解】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内含神经递质。【小问3详解】A表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方向为单向的。【小问4详解】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使突触后膜具有产生兴奋作用;针刺破手指产生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此例说明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28.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I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肥胖、焦虑和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是常见的诱因。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___(填序号,①甲状腺激素②胰高血糖素③肾上腺素④胰岛素)。胰岛素的靶细胞很广泛,其特异性受体分布于靶细胞的___(填“细胞膜上”或“细胞内”)。(2)长期处于焦虑等应激状态,会引起人体内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下降,这种生理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如图是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形成的关系图,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胰岛素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导致的,也可能是___敏感性下降引起的。在应激状态下___升高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长此以往导致___负荷重,最终受损,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答案】(1)①.①②③④②.细胞膜上(2)①.胰岛素受体②.血糖(浓度)③.胰岛素受体【解析】
19【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小问1详解】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使血糖浓度降低的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故选①②③④。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作用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小问2详解】由曲线分析可知,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胰岛素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导致的,也可能是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引起的。在应激状态下空腹血糖升高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长期以往导致胰岛素受体负荷重,最终受损,进而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发生。29.如图为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体液,ADH表示抗利尿激素。回答下列问题:(1)抗利尿激素是由___产生的,其作用___。(2)与①相比较,原尿中不含有___。(3)图中的刺激是指___。长时间不喝水会引起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原尿中的水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方式是___。【答案】(1)①.下丘脑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2)蛋白质(3)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②.协助扩散【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在血管中,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小问1详解】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再由垂体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0【小问2详解】原尿与血液相比较,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小问3详解】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所以图中的刺激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原尿中的水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借助了水通道蛋白,水分子被吸收的这种方式是协助扩散。30.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答案】(1)①.胸腺②.浆细胞(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4)多次接种同种疫苗【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再接受淋巴因子的刺激和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小问1详解】
2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小问2详解】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小问3详解】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小问4详解】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同种疫苗,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