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369717

大小:46.4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07-19

上传者:老李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情感和思想通常被人认为是对立的两种心理活动。文字所表现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其实情感和思想常互相影响,互相融会。除掉惊叹语和谐声语之外,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这道理在中国古代有刘彦和说得最透辟。《文心雕龙》的《熔裁》篇里有这几句话:“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用现代话来说,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近代美学家克罗齐的看法恰与刘彦和的一致。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刘彦和所谓“事”),即借那个意象得以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1我特别提出这一个中外不谋而合的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一般人所常忽略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原意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话说,自然需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这番话并非题外话。我们要了解情与辞的道理,必先了解这一点艺术与自然的道理。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你和我何尝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何尝不自觉平生经验有不少的诗和小说的材料?但是诗在哪里?小说在哪里?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摘编自朱光潜《情与辞》)材料二: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就是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和梦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生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作家艺术家既要像翱翔的鹰,又要像扎根土地的树。作为鹰,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在纷繁世相、茫茫人海之上,望得见斗转星移、百川东流。作为根深叶茂的树,我们要张开所有的枝叶和根须,吸吮生活的养分,感受这个时代经验与心灵具体的、细微的变化与律动。在人民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欢愉和伤痛中,从人民生活一切鲜活和具体的方面,把握时代的大势,体现时代的精神。这一切,都是不容易的,这意味着作家艺术家不仅要成为时代生活灵敏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也要成为这个时代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要把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投入党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在历史的主体中锻造、建构自己的主体。我们可以从优秀的文艺作品中鲜明地感受到那一代作家和一个时代文学的强烈历史主动精神。这样的精神,就是把文艺自觉地作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的一部分,就是作家艺术家的主体自觉地汇入时代和历史的创造主体之中。正是这样的历史主动精神,使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在百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高扬人民性的旗帜,成为参与推动时代前进的能动性力量,也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铸就新辉煌。

2(摘编自铁凝《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会表现出一些心灵上的感触。B.文字所表现出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二者泾渭分明,无法将它们混为一谈。C.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作家应自觉地投入到时代的创作中,使中国革命文艺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作家只有经过“思”的过程,才能将内心情感创作成优秀的文学作品。C.艺术与自然之所以对立,是因为艺术需要人匠心创造,而自然不需要。D.作家只要在创作时将本有的情感自然流露,就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处在象牙塔中的作家常常忽视现实社会,将自己的理想置于完美的想象之中,超脱现实,寻找心中的净土。B.现实主义作家常常细致入微地洞察时代,在自己的作品中冷静地描绘社会现实,客观地再现当时真实的生活。C.鲁迅在风云紧急的时代里关注悲惨现实,写下《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以鼓舞国人觉醒奋起。D.周立波以家乡益阳清溪村为蓝本,十年的时间里,深入感受家乡的变化,怀着对时代的激情创作了《山乡巨变》。4.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请分析夏衍在创作《包身工》时,是如何做到“既像翱翔的鹰,又像扎根土地的树”?5.作家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D3.A4.①夏衍树立了大时代观,敏锐地观察到时代中激烈的矛盾,创作出《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②夏衍深入考察包身工的生活,细致地描写出她们吃、住、劳等多方面遭遇,塑造了“芦柴棒”等典型的人物形象,以鲜活真实的包身工生活来体现那个时代的悲剧。5.①作家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对自发的情感加以苦心思考,最后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②作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自觉反映时代的精神;同时还要细致地观察生活,以鲜活具体的作品来表现时代精神。【解析】

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文字所表现出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二者泾渭分明,无法将它们混为一谈”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其实情感和思想常互相影响,互相融会”,“文字所表现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是一种错误认识。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作家只要在创作时将本有的情感自然流露,就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错误,材料一“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说明只有情感自然流露不一定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观点是:作家艺术家,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还要吸吮生活的养分,感受这个时代经验与心灵具体的、细微的变化与律动。A.“忽视现实社会”“超脱现实”明显脱离材料二把握时代与生活、扎根现实的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生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作家艺术家既要像翱翔的鹰,又要像扎根土地的树。作为鹰,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在纷繁世相、茫茫人海之上,望得见斗转星移、百川东流。作为根深叶茂的树,我们要张开所有的枝叶和根须,吸吮生活的养分,感受这个时代经验与心灵具体的、细微的变化与律动”可知,作为鹰,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作为根深叶茂的树,我们要吸吮生活的养分,感受这个时代经验与心灵具体的、细微的变化与律动。从人民生活一切鲜活和具体的方面,把握时代的大势,体现时代的精神。《包身工》是中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夏衍树立了大时代观,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叙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塑造了“芦柴棒”等典型的人物形象,数据真实,人物典型,作品来源于生活,细节生动,刻画具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剧,充分体现了扎根生活的写作要义。

4【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可知,作家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对自发的情感加以苦心思考,最后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结合材料二“作家艺术家既要像翱翔鹰,又要像扎根土地的树”“作为鹰,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作为根深叶茂的树,我们要张开所有的枝叶和根须,吸吮生活的养分,感受这个时代经验与心灵具体的、细微的变化与律动”可知,作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自觉反映时代的精神;同时还要细致地观察生活,以鲜活具体的作品来表现时代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孙犁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我说:“道远。”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5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6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1945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B.本文与《荷花淀》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C.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形象细致,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7.关于本文不注重写“大”反而写“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为“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是指红衣少女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的故事情节,斗争虽小,却仍旧荡气回肠。B.老头对我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从老头给我讲的小事上,能看出白洋淀百姓对抗日充满必胜的信心。C.小说中老人讲述两只鱼鹰的遭遇时,一直反复强调要是这二年就不会让日本鬼子抓去,从这件小事看出他怀念过往生活。D.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三位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8.孙犁曾说:“美好的东西,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白洋淀百姓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9.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7【答案】6.D7.C8.①乐观坚强。老头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②刚烈勇敢。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不愿让人随意欺辱。③智慧从容。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④团结一心,全民抗日。白洋淀的百姓联合起来,人人参与抗日活动。9.①景物描写营造意境美:文中多处描绘了白洋淀特色的“芦花”“苇垛”等景色,展现了清新美好的乡村风貌,具有诗意美;②人物塑造表现人性美: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百姓,表现出他们勇敢智慧、美丽质朴、自信从容的精神品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③情节构思展现温情美: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故事,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景,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展现战争中的人情美;④语言叙述体现自然美:本文的语言朴实、清新、自然,有韵味,富有诗意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说法有误。老人不仅亲眼所见这一场小斗争,也以交通员的身份亲身参与,他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从这件小事看出他怀念过往生活”说法有误。老头儿反复说“这二年”是对于这两年抗日形势的变化,人们积极参与抗日的体现,而非他怀念过往生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可知,老头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乐观坚强。根据原文“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可知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不愿让人随意欺辱。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刚烈勇敢。

8根据原文“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可知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智慧从容。根据原文“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知,白洋淀的百姓联合起来,人人参与抗日活动。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团结一心,全民抗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学本无题材大小之分,且都有各自的出发和抵达,但孙犁不因循传统套路,另辟蹊径,以“诗化小说”的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以其婉约清新的美学风格刻画鲜活人物,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并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的作品。从景物环境角度来看,孙犁选取了白洋淀的美好风光,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展现了清新美好的乡村风貌,具有诗意美。从刻画人物的风格来看,小说中刻画了慈祥撑船老头和美丽红衣姑娘的形象,他们勇敢智慧、自信热情,在对敌斗争中积累了斗争经验和胜利的信心,是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农民形象。文章表现出他们勇敢智慧、美丽质朴、自信从容的精神品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从情节构思的角度来看,老头子为故事的叙述者,他以日常聊天式的方式讲述一次小斗争“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没有直接描写血与火,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展现战争中的人情美。从语言叙述风格来看,小说不管是景物描写“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还是人物描写“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语言都朴实、清新、自然,有韵味,充分体现了自然美、诗意美。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

9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B.“平伐其功”的“伐”指“炫耀”,与《燕歌行并序》中“摐金伐鼓下榆关”的“伐”不同。C.迁,有移动、转变之意,在古代可指官职调动、升职或贬职,在文中意指贬谪,降职。D.渔父,在古诗文中既指捕鱼的老人,有时也借指隐士,本文渔父两意兼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富有才学,曾受到楚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制定国家的法令,并且擅长外交辞令,参与外交事务。B.屈原洞察势态,料事深远。怀王欲到秦与昭王会面,子兰也劝怀王前往,屈原认为去秦危险,与子兰争辩,结果怀王没听从他而遇险。C.屈原仕途不顺,但爱国始终如一。屈原虽然在外流放,仍然眷恋着楚国,想要返回朝廷,在文章中再三表达自己振兴国家的志向。D.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渔父劝说他随世俗同进退,但他为避免自己高洁的品行蒙受世俗的玷污,最终毅然自沉汨罗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014.《离骚》和《怀沙》是屈原各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C11.A12.B13.(1)(楚怀王)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2)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14.①屈原因小人嫉妒、诋毁,而被怀王疏远,他痛心怀王不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正直人不为所用,忧愁苦闷中写下《离骚》。②屈原被放逐,在江边遇到渔父,渔父劝他与世俗同进退,但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故写下《怀沙》来表明心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怀王很信任他。“国事”是“图议”的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D;“宾客”是“接遇”的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编写;嘱托,嘱咐。两句中的“属”含义不同。句意: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B.炫耀,夸耀;敲击。两句中的“伐”含义不同。句意: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与子兰争辩”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可知,是怀王稚子子兰劝王出行,屈原与子兰双方并没有直接争辩。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亡”,逃亡;“内”,通“纳”,接纳;“竟”,最后。(2)“被”,通“披”,披散;“颜色”,脸色;“形容”,身体外貌。

11【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可知,屈原因小人嫉妒、诋毁,而被怀王疏远,他痛心怀王不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正直人不为所用,忧愁苦闷中写下《离骚》。②由原文“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可知,屈原被放逐,在江边遇到渔父,渔父劝他与世俗同进退,但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故写下《怀沙》来表明心志。参考译文:

12屈原名平。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也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屈原说:“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该诗为淳熙十三年(1186)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追叙了自己早年北望中原的宏图大志,“气如山”三字指抗金复国的英雄气概坚定如山。B.颔联作者选用意象组合,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南宋的两次抗金经历,洋溢着豪迈的爱国热情。C.颈联作者用“塞上长城”典故,以屡建奇功的檀道济自比,“空”和“衰鬓”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D.尾联诗人追慕先贤,遗憾自己没有诸葛亮的才能,最终不能施展抱负来建功立业,意志消沉。16.本诗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的“愤”,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理想与现实对比。作者理想是“中原北望”收复失地,结果现实中却饱尝“世事艰”之悲愤,最终一事无成,表达出壮志未酬的不甘。②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对比。早年“气如山”,雄姿英发,晚年“镜中衰鬓已先斑”,自己力难从心,表达了功业未就的悲慨。③诸葛亮北伐与南宋朝廷妥协对比。“出师一表真名世”,诸葛亮积极北伐,而南宋朝廷一味苟安,表达了对先贤的追崇和对主降者的痛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及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D.“遗憾自己没有诸葛亮的才能,最终不能施展抱负来建功立业,意志消沉”理解错误,诗人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3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诗人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作者的理想是“中原北望”收复失地,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而“世事艰”表达出现实中饱尝世事艰难的悲愤,最终一事无成,表达出壮志未酬的不甘。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首联“气如山”是说作者年轻时雄姿英发,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而颈联中“镜中衰鬓已先斑”是说如今晚年的自己鬓发已渐渐变白,自己力难从心,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表达了功业未就的悲慨。这是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对比。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是对诸葛亮积极北伐的赞扬,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安。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作者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对先贤的追崇和对主降者的痛恨。这是诸葛亮北伐与南宋朝廷妥协对比。(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蝴蝶、杜鹃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锦瑟》一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诗人用这两个意象表达迷离而又低落的感情。(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①.庄生晓梦迷蝴蝶②.望帝春心托杜鹃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⑤.忧劳可以兴国⑥.逸豫可以亡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鹃”“弩”“何”“豫”。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4来北京参加二十大,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代表还保持着在学校早起的习惯,清晨5点多就起床了。长年被病痛折磨的张桂梅,脚部肿痛,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步伐矫健,但她还是_____①_____地到相关的几个会议组忙碌,按大会的各项议程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学习二十大报告等大会文件,同代表们深入交流,准备发言提纲……无论是开大会还是小组讨论,她都_____②_____。休息的间隙,张桂梅会和学校老师通个电话问问情况,她还牵挂着几千里之外的学生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让张桂梅_____③_____。“总书记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张桂梅说,报告中的每一句她都认真地听,“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路有多远,孩子们都能毫无阻碍的出来读书了。”站在北京金秋的阳光下,张桂梅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新梦想:“原来我们是让孩子们能读到书,这次我看到了更高远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们读好书!我的这个梦想是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及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动科教兴国的两个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不管有什么困难”,从语义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示例:①步履艰难(步履蹒跚)②全神贯注③心潮澎湃19.①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区孩子出去读书的困难巨大,表现出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以及党对山区孩子教育的关怀。②原句中的“山高、水长、路远”,把“读书的困难”表达得更具体、形象。20.我的这个梦想是和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及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施科教兴国的两个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前句“长年被病痛折磨的张桂梅,脚部肿痛,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步伐矫健”可知,此空是要说明张桂梅走路非常吃力。所以可填“步履艰难(步履蹒跚)”。步履艰难:形容走路非常吃力。步履蹒跚:指行走时十分困难。②处,根据空前句“认真学习二十大报告等大会文件,同代表们深入交流,准备发言提纲……无论是开大会还是小组讨论”可知,这里是说张桂梅在大会上的各项议程中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所以可填“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15③处,根据本段空后句“‘总书记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张桂梅说,报告中的每一句她都认真地听,‘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路有多远,孩子们都能毫无阻碍的出来读书了。’”可知,此空是说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让张桂梅心情十分激动。所以可填“心潮澎湃”。心潮澎湃:心情像波涛一样起伏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无法平静。【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路有多远”中“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路有多远”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山高、水长、路远突出了山区孩子出去读书的困难巨大,也对前句“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起到具体说明的作用,更能表现出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以及党对山区孩子教育的关怀。原句中的“山高、水长、路远”,把“读书的困难”表达得更具体、形象,而改句“不管有什么困难”概括性太强,对困难的表达不够具体明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两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是”后边应加介词“和”;二是动宾搭配不当,“发动科教兴国的两个战略”中“发动……战略”搭配不当,可改为“实施……战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提起痛风,很多人认为这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然而,近年来,①,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也加入到了“痛风大军”中。在这些年轻患者中,大多有爱喝含糖饮料的习惯,甚至有的人用碳酸饮料、奶茶、果汁等来代替水喝,最终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长期喝含糖饮料之所以会诱发痛风,②,果糖代谢后会形成腺苷,它会转化成嘌呤,再分解就变成了尿酸。正常情况下,③,但不加节制的摄入,久而久之,多余的、代谢不掉的尿酸,就会留在人体的血液中,然后沉积在所有的关节里,形成尿酸微结晶,导致痛风病发作。既然喝含糖饮料易诱发痛风,那喝“无糖饮料”是不是就没事了?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无糖饮料只是不含有果糖或蔗糖,但为了使人尝到甜味而添加了甜味剂,甜味剂摄入过多依然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糖,代谢后增加嘌呤量。因此,健康人群饮用须适可而止,痛风患者则不建议饮用。21.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和文中“专利”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既然喝含糖饮料易诱发痛风,那喝“无糖饮料”是不是就没事了?B.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16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D.包身工活儿做得不好罚规,大约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痛风发病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②是因为这些饮料里含有很多果糖;③尿酸可以被人体代谢出去。【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专利”表示特殊含义,意思是中老年人更容易得痛风。A.表示突出强调。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讽刺或否定。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也加入到了‘痛风大军’中”可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容易得上痛风病,由此可填“痛风发病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第二空,根据后文“果糖代谢后会形成腺苷,它会转化成嘌呤,再分解就变成了尿酸”可知,引发痛风的关键在于果糖分解而成的尿酸,而前文“之所以”讲述的是结果,因此此处可填原因,故可填“是因为这些饮料里含有很多果糖”。第三空,根据后文“但不加节制的摄入,久而久之,多余的、代谢不掉的尿酸,就会留在人体的血液中”可知,前文描写的应是有节制摄入,可以正常代谢的情况,故可填“尿酸可以被人体代谢出去”。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河南安阳林县(今为林州市)地处河南、山西交界处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庄稼甚至颗粒不收。1959年,林县县委决定把山西漳河上游的水引到林县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经过十年奋战,20万林县民众克服种种困难,在陡峭的太行山上风餐露宿,一锤一钎劈山开石。到1969年,他们修建完成总长度达4000多公里的水渠,彻底改善了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这就是举世瞩目的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7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新的内涵。1990年,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州也由山区贫困县跨越为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以上材料对我们个人成长、祖国复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以河南安阳林县在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做法为导引材料,促使我们思考他们的做法对个人成长、祖国复兴的启示。第一个历史阶段是1959年——1969年,当时林县面临的困境是自然条件恶劣,尤其是严重缺水,庄稼甚至颗粒不收。面对这样的现状,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决定引漳河水来灌溉。即使三年自然灾害,也没有阻挡住他们奋斗的脚步,最终经过十年奋战建成了红旗渠,彻底改善了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由此启发我们,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面对各种困难时,要有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勇气。红旗渠是靠着林县人民的艰苦奋斗才建成的,建渠过程长达十年,资金短缺,技术人员短缺,期间还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开渠之艰难可想而知。但他们在陡峭的太行山上风餐露宿,一锤一钎劈山开石。正是靠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才干成了事业,惠及全县人民。由此启发我们,要实现个人价值、复兴祖国,需要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开渠的过程是如此艰难,如果不是集全县20万人之力,很难在那样的条件下干成这件大事,由此启发我们,要干成事业,在前进的征途中,离不开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个历史阶段是改革开放后,林县人民在改革的浪潮中抓住了机遇,把红旗渠建成国家5A级景区,林县也成为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由此启发我们,在新的时代中,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智慧。

18作文要求思考材料对我们个人成长、祖国复兴的启示意义,要注意结合这两个角度写作。可以抓取其中一个方面,将感想写深写透。如写“团结协作”精神,可由林县人民团结写作克服困难建成红旗渠,引出对“团结协作”的思考。但要注意写出时代气息,可以分析当今时代为何更需要团结协作,个人离开了团体会如何,可以由屠呦呦团队、袁隆平团队的成功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还可以由疫情期间我们中国人民团结协作抗击疫情思考团结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全面理解材料,抓取其中的两三个角度来写,这样的文章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但要注意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各自为战,要用个人成长、国家复兴的目标将其统一起来。立意:1.长路漫漫,唯有艰苦奋斗可让国家复兴。2.激流不可惧,众人划桨渡难关。3.艰苦奋斗与锐意创新,助力祖国复兴。

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