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521526

大小:571.3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07-13

上传者:老李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20分,练习用时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西汉前期经师辕固生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_________,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_______,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_______。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顺风转舵错综纷繁扭曲B.见机行事错综变化歪曲C.见机行事错综纷繁歪曲D.顺风转舵错综变化扭曲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但是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B.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C.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D.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但是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顺风转舵”,意思是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见机行事”,意思是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褒义词。结合“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分析,选贬义词“顺风转舵”。第二空:“错综纷繁”,头绪很多,形容事物纷繁复杂;“错综变化”,意思是指头绪纷繁,变化多端。结合后文“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分析,句中形容“世事”繁杂,用“错综纷繁”。

1第三空“扭曲”,物体因外力作用而扭转变形,也用于比喻;“歪曲”,故意改变事实或对事物作出不正确的反映。句中形容“人心”不坦诚真实,“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用“扭曲”。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依据后文,“说真话、讲实话,却不容易做到的”,原因是千百年来世事的错综纷繁,也就是说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是难事,再结合“然而”分析,空处应该强调并非难事,才能形成转折关系,排除BD;空处属于中心句,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再根据语段内容分析,主要阐释的是人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的问题,所以“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在前,排除A。故选C。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报告文学强调真实性,作者可以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B.《大战中的插曲》是选自《聂荣臻回忆录》的一个章节,其中“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C.《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D.《大卫•科波菲尔》是法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运用“纪实”的方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大卫•科波菲尔》是法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错误,狄更斯是“英国作家”,且没有“纪实”手法。故选D。4.下列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B.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学说,与老子并称“老庄”。C.小人,古时对地位低下的人的称谓。也指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词,与“大人”相对;还指道德低下的人,与“君子”相对。D.

2士,春秋时期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士不可以不弘毅”就是后一种用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错误,《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故选A。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喻:明白B.自伐者无功伐:批评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需: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伐:夸耀。句意: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故选B。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不赂者以赂者丧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克己复礼为仁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答案】D【解析】【详解】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把。句意: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介词,因为。句意: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B.连词,那么。句意: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那么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连词,表转折。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C.所字结构。句意: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D

3.都译为“是”。句意:克制自己,使言行举止符合于“礼”,就是仁/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故选D。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治天下可运之掌上D.小子何莫学夫《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鸟兽:飞禽和走兽。古今义相同。句意: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B.颠覆:推翻、摧毁,指国家灭亡。古今义相同。句意: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C.掌上:手掌之上。古今义相同。句意: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D.“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年幼的男孩子。句意: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故选D。8.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羞恶之心,义之端也B.治之于未乱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乱治之”。句意: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治理国政的准备。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彰明美德的人。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句意: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故选A。9.《红楼梦》中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B.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桃花C.贾探春: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杏花D.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答案】B

4【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B.薛宝钗对应的是牡丹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花是人间富贵花。薛宝钗生于四大家族中以有钱多著称的薛家。属于大富之家的小姐。她的身份与牡丹的富丽堂皇非常匹配。薛宝钗艳冠群芳,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薛宝钗生得“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十分“鲜艳妩媚”。牡丹花艳冠群芳,薛宝钗也是艳冠群芳的女子。“任是无情也动人”含义是,薛宝钗虽然冷漠无情,但是依然美丽动人。令大家喜欢。桃花对应的人物应该是袭人。桃花灼灼、色彩艳丽,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让桃花多了一份隐逸之美。袭人抽中的桃花花名笺用秦末战乱生灵涂炭来喻贾家败亡,暗示袭人也将像桃花源中人一样,躲开贾府倾颓灾难,后嫁给蒋玉菡为妻,过上一种小康生活。故选B。10.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恰当的是()。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余座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余座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A.⑥①②⑤③④B.⑥②①③⑤④C.①⑥②③⑤④D.③⑤⑥②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⑥句明显为总起句,④为总结句,①承接⑥,②忧虑无穷承接①要有一些忧虑“不过”可作标示,⑤“还有”做标示承接③。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10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衡;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展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必谨其左右谨:谨慎B.疾则僻矣僻:做邪僻之事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竹悯,同情D.仁之端也端:开端,萌芽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劳于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不责民之所不为治天下可运之掌上C民有小过,必求其善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任重而道远

6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B.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指“百官”的意思。C.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D.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B.放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统治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7.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1.A12.C13.B14.D15.C16.①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②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17.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7A.谨:谨慎对待。句意:就一定谨慎地对待身边的人。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在……方面;介词,对、对于。句意: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没有必要施加到别人身上。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天下。句意: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C.都是代词,他、他们。句意: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句意: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在文中指‘百官’的意思”错,原句“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可见在文中是“百姓”之意。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临官”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排除AB;“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AC。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故选C。【16题详解】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莅”,统治、管理、治理;“知”,知道、了解;“达”,通晓。(2)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观点的能力。文本一“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见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文本二“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可见二者都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参考译文:文本一: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地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9文本二: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第Ⅱ卷(共90分)三、(22分)1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相关小题。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10(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B(2)《无衣》①采用了重章复沓的形式。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②《无衣》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从军行》①用了借代的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营造战争氛围,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②用了反衬修辞。“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形容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反衬出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③直抒胸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B.“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无衣》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首二句,都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无衣》全诗三章,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增强了感染力,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凸显主题。《从军行》中“烽火照西京”以虚写实,说明军情紧急;“心中自不平”直抒胸臆,此情是由烽火而引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用了借代的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营造战争氛围,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

11用了反衬修辞。“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大雪弥漫、北风呼啸等。表现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反衬出将士们的战斗豪情;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4)《〈老子〉四章》中用“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来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质胜文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合抱之木⑥.生于毫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贤、野、史、壹、合抱、毫末。四、(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嘱咐孙犁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儿没动。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12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女人说:“你想过家吗?”水生说:“想过。”“在什么时候?”“闲着的时候。”“什么时候闲着?”“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你这几年不容易呀?”“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复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多好啊!”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

13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跪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一九四六年河间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第一段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水生对久别家乡的生疏,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矛盾,也有对家中亲人的担心。B.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C.“嘱咐”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高潮,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其立意正在于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D.小说没有描写前线的刀光剑影,而是通过心理描写等方式表现后方根据地人民反“扫荡”斗争中的艰难。21.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2.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20.A21.①乐观坚强、温柔刚毅。八年离别的相思之苦,八年的风风雨雨,不尽的辛酸,显得深沉含蓄,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爱,全装在这个农村青年妇女心中。②深明大义、支持抗战。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支援,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③勤劳善良,关爱家人。抗战八年中,她要躲避日本鬼子,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操持家务,为老人送终。22.①补充交代故事内容。从人物对话中,读者可以了解水生抗战八年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了下文的分别场景。③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彼此深深的思念。【解析】20题详解】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表现出水生对久别家乡的生疏,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矛盾”错误,文章开头段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水生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渴望,对家中亲人的担心。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八年离别的相思之苦,八年的风风雨雨,不尽的辛酸,显得深沉含蓄,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爱,全装在这个农村青年妇女心中,体现了女人的乐观坚强、温柔刚毅。“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支援,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表明女人深明大义、支持抗战。“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抗战八年中,她要躲避日本鬼子,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操持家务,为老人送终,体现了女人勤劳善良,关爱家人。【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女人说:‘你想过家吗?’水生说:‘想过。’‘在什么时候?’‘闲着的时候。’‘什么时候闲着?’‘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你这几年不容易呀?’‘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文章通过水生和女人的对话情节补充交代故事内容。从人物对话中,读者可以了解水生抗战八年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了下文的分别场景,文章通过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你想过家吗”“想过”“在什么时候”“闲着的时候”,水生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彼此深深的思念,作者通过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时的对话描写,折射出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五、(7分)《乡土中国》《红楼梦》阅读。23.按照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依次填入下图a、b、c处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15A.林黛玉贾政薛宝琴B.林黛玉薛宝琴贾政C.贾政薛宝琴林黛玉D.贾政林黛玉薛宝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阅读文章可知,“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本题中,贾宝玉与贾政为父子关系,与林黛玉为姑表兄妹关系。薛宝琴是薛姨妈的侄女,薛蟠、薛宝钗的堂妹,与宝玉的关系又远了一层。故a、b、c处的人物按亲疏顺序应为贾政、林黛玉、薛宝琴。故选D。24.刘姥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吝笔墨塑造的一位乡下老太太形象。第四十回写行酒令时,别人的行酒令颇有文采,而刘姥姥的行酒令是“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惹得众人捧腹。有人认为刘姥姥不识字没文化很正常;有人认为她虽然不识字,但她也不愚。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阐释。【答案】赞同第一种观点①从空间角度看,乡土中国的特点是不流动的、熟悉的熟人社会,相互之间通过语言甚至表情就可传情达意,无需文字。②从时间角度看,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全部文化可以借助语言世代传递。所以作为一个乡下人,刘姥姥不识字是正常的。或赞同第二种观点。(1)愚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与不识字不能成为是否愚的标准。(2)刘姥姥在贾府中表现出的“愚”恰恰是刘姥姥故意逗众人开心、以达到“打秋风”的目的,实质上这是刘姥姥的生活智慧,表现了她睿智的一面。

16【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过对《红楼梦》第四十、四十一回内容可知,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关于刘姥姥的介绍在第六回也有涉及,刘姥姥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形象。结合《乡土中国》的内容,对题干中的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刘姥姥不识字没文化很正常;有人认为她虽然不识字,但她也不愚”进行评价。对于第一种观点,“刘姥姥不识字没文化很正常”,可以根据《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节的内容进行评价,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需要文字,只需要语言交流即可传情达意,再者,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世代之间仅通过语言的交流即可进行乡村文化的传递,所以刘姥姥不识字没文化是非常正常的。对于第二种观点,“她虽然不识字,但她也不愚”,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有其目的的,刘姥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装傻卖呆,而她并不是真正的“愚”;根据《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中的内容可知,“愚”是指智力低下或者智力缺陷,而“不识字”并不代表着智力有问题,故刘姥姥并不是真正的“愚”,而是为了达到其“打秋风”的目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六、作文(5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我们刚刚学过的《<论语>十二章》中也曾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也有人说,懂“礼”,即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礼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礼”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习“礼”的内涵,践行“礼”的真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17材料围绕“礼”审题立意。孔子的名言中“立”指的是“立身”,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阐述了“礼”对于“立身”的重要性。《<论语>十二章》中,阐述了“礼”的功用,节制视觉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的贪求妄视,节制听之感官欲望的贪求妄听,节制言论的随意和胡言乱语,节制行为的躁动和妄作。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圣贤,需要依靠“礼”来规范言行,人生修为的重品行、尊德性,往往是先知道该如何做,然后待由思想成熟而知其所以然。荀子认为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礼”不仅是个人生存、做事的根本,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宁。费孝通也认为“礼”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有人认为“礼”是形成人的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礼”关乎个人生存、立身,成事,规范个人言行以及形成健全人格;“礼”也关乎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稳定。看来“礼”的意义重大。材料第二段告诉我们“礼”的定义、本质及人际、国际交往的作用。“礼”是一种行为规范,约定俗成、共同认可,表明大家都应该遵守“礼”的约束;“礼”的本质是“诚”,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的实质都在于这个“诚”,没有了“诚”,“礼”就变成了虚伪、虚假;“礼”是一种尊敬、亲善、友好的行为,对于和谐人际、国际关系都很重要。写作时围绕“礼”来思考,要学习“礼”的内涵,践行“礼”的真谛。可以先阐述“礼”的内涵,如要学习“礼”的内涵,践行“礼”的真谛。然后阐述“礼”的作用,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对于个人立身处世、健全人格的价值;可以将“礼”作为治理国家、国际交往的工具,礼的目标是为了达到和,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差异巨大,能做到国家大统一,礼的思想意义重大,礼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差异,然后求同存异,因而采用“礼”的交往原则也可以“协和万邦”。最后可以阐述当代青年如何践行“礼”的真谛,如日常行为用“礼”来规范,从小事做起,不断完善人格,为立身成事奠定良好的品行基础。立意:1.以礼规行,成就未来。2.待人以礼,授人以敬。3.“礼”——交往之道。4.以“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国之大成,礼之重器。

1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