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13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专题13古代诗歌阅读【典例示例】题型一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芜城李端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芜城,即荒芜的城市。昔日繁华之地而今变成荒草蔓生的废墟,极易令人感慨。B.颔联中的问句,既凸显了诗人的感情起伏,同时又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C.颈联描写空中寒风萧飒,地上荒草没路,通过想象间接描写了芜城的荒芜冷寂。D.尾联中明月当空,人迹已绝,鬼魂横行的情境描绘,渲染了芜城阴森恐怖的气氛。2.本诗与杜甫《春望》都通过描写春日的凄惨破败景象,抒发兴衰感慨,但两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①《芜城》前四句是情理之语,缘情而见景;《春望》开篇即写春望所见之景,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②《芜城》后面四句反而写景,作者只以荒草漫路、精灵来去,把芜城的败象写透;《春望》后四句写情,诗人内心焦虑、痛苦和愁怨,显示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情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C.“通过想象间接描写了芜城的荒芜冷寂”错误,“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大风吹拂着生长在城墙边的树木,野草淹没了城边的大路,两句是诗人实写芜城的荒寂,并非想象描绘。故选C。2
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芜城》前半部分四句均以理语出之。以“昔人”与“今日”对举,并以“今非昔”深化“前悲”,升华到“春风能几时”的题旨。昔人到此地,见到荒丘累累,已发出无限悲叹,诗人今日到此地,只见衰草漫垄,比昔人所见更为凄凉,其悲叹比前人更进了一步:春风仅数月,繁华能多时?春风原是美好的,风吹草绿,也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昔日繁华之都变成了杂草丛生之地,昔万顷良田变成了一片荒原,这春风便吹动了人的愁思,引发了人的感慨;《春望》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芜城》诗的后半部分四句反是写芜城景象。“风吹城上树”,为常景象。“草没城边路”,则早无行人了。地上荒草漫生,空中寒风萧飒,两句构成了芜城的荒寂。“城里月明时”,只表明有明月当空,“精灵自来去”,便表明人迹已绝,鬼魂横行,传达出了空城阴森的气氛;《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显示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送沈子归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诗和王诗都提到了柳,柳这个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B.贾诗前两句叙述了行踪,后两句抒发议论;而王诗却是先叙述后抒情。C.贾诗和王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情感和景象融合在一起,抒情真挚。D.王诗中诗人和友人离别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而贾诗却没有这一点。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D
22.①贾诗和王诗都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的深情;②但贾诗除了抒发离别之情,还抒发了人世凉薄、世情易散的感慨;③两诗格调不同,贾诗侧重于离别之痛,情感更哀切,而王诗侧重于相思之切,情感偏向于明朗,并不过分哀伤。【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而贾诗却没有这一点”错误,“离恨空随江水长”,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不绝。结句比喻形象,“空随”二字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无论是比喻还是相关内容,均包含联想手法。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从诗题分析《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和《送沈子归江东》有“夜别”和“送……归”等词,表明都是送别诗。《巴陵夜别王八员外》王八员外被贬长沙,因事谪守巴陵的作者给他送行。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怀才不遇,彼此在巴陵夜别。《送沈子归江东》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抒发了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故贾诗和王诗都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巴陵夜别王八员外》“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两句包括人世间的盛衰兴败,悲欢离合,人情的冷暖厚薄等。故贾诗除了抒发离别之情,还抒发了人世凉薄、世情易散的感慨。《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这首诗以迁谪之人送迁谪之人,离情倍添愁怅,故沉郁苍凉,情致深幽,侧重于离别之痛,情感更哀切。《送沈子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两句是作者突发的奇想,将春色比作心中对朋友的情谊,情景妙合无间,表露得非常自然。原本充满愁绪的离别被诗人写得哀而不伤,反而觉得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显露出盛唐诗歌的特色,王诗侧重于相思之切,情感偏向于明朗,并不过分哀伤。题型二词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写梦游江南,“烟水路”三字写出了江南景物的特征,使梦境显得更优美。B.“江南”一词前后重叠,写出梦境之广;“销魂”一词前后重叠,写出梦境之乐。C.词中的“沉鱼”写出女子的无奈,与“沉鱼落雁”中的“沉鱼”表意完全不同。D.词人用“缓弦”“移破秦筝柱”这样的动作描写来表达难写的幽怀,笔力不俗。
32.有人论此词的离情,认为“节节递进,沉挚有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B2.①首先写梦游江南找不到离人,表现离愁重;②然后写写信寄情却无从寄出,表现思念深;③最后写弹筝排情却移遍筝柱难抒怨情,表现相思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销魂’一词前后重叠,写出梦境之乐”错误,根据“觉来惆怅消魂误”分析,“销魂”一词的重叠,写出梦境之悲。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找不到离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表现离愁重。写完梦中无法找到离人,下片改变念头,想到写信。“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寄出,表现思念深。“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表现相思苦。这首词写情从做梦到寄信,到弹筝,节节递进,节节顿挫,又显得沉挚有力,更有一股郁积、盘旋的力量。题型三曲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下面小题。普天乐嘲西席元张鸣善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①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养性终朝端然坐,免叫人笑俺风魔②。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③,馆东道不识字由他。注释:①行:宋元俗语;“这里、这边”的意思。②风魔:没有规矩。③絮聒:唠叨、啰嗦。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席,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古人席次多尚左,“西席”有轻视意,故曲题《嘲西席》。主人称为“东家”。B.这首曲共分三层。头二句是总写“讲”与“习”。中间六句为第二层,“讲”之内容。后三句写对“讲”与“习”不同态度。
4C.本曲与“孝悌忠恕”内容相对应的句子是“爷娘行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D.本曲前后两部分庄重与诙谐构成强烈对比,充满喜剧意味;语言浅显,质朴通俗,行文活泼;口语化。2.本曲所刻画的人物有三个,试选取其中两位分析其形象特点。【答案】1.A 2.东家老爷:一个家境尚可的东家老爷。其请老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点字,认识短浅,有些溺爱、放纵孩子。私塾先生:一个严格要求学生,传授知识与做人道理的私塾先生。在学生看来有些罗嗦。从先生讲授和要求学生的内容来看,是对学生道德和纪律的严格要求。学童:一个顽皮不愿学习的学童。面对老师要学生好好琢磨领会教诲,这位学童却反感和抵制,嫌老师罗嗦,有些不耐烦。【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西席’有轻视意”错误,古时以坐西面东为尊位,故用于尊称家塾教师或幕友,所以“西席”不是“轻视”。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东家老爷:诗句“馆东道不识字由他”的意思是“家长说:‘我儿子既不识字,也只得随他去。’”馆东的说话显然是听了先生告状后的反应,“不识字由他”,五字含有对儿子的溺爱,而更明显的则是对先生根本不抱希望。一个家境尚可的东家老爷,其请老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点字,认识短浅,有些溺爱、放纵孩子。私塾先生:老夫子讲《诗》讲《书》,带着学生们苦读。“尔等要孝顺父母,兄弟间谦恭和睦。当了大臣要尽力报效君主,交朋友莫去多讲人家的错误。整天正襟危坐养性修身,免得被人笑话说是轻狂不知礼数。”老夫子要学生如琢如磨下工夫。“讲诗书,习功课”,起首两句何等冠冕堂皇。但读完老夫子那一大堆说教之后,不禁哑然失笑,所“讲”所“习”,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如果说“爷娘行”、“兄弟行”的教诲只不过犯了老生常谈的毛病,那么“为臣要尽忠”就完全是不看对象;而要求学生端坐养性(老夫子显然把这两者当成了一回事),则更是迂腐可厌了。作者虽未正面描写人物,读者却不难想见这位西席老先生摇头晃脑、喋喋不休的形象。一个严格要求学生,传授知识与做人道理的私塾先生。在学生看来有些罗嗦,从先生讲授和要求学生的内容来看,是对学生道德和纪律的严格要求。学童:诗句“学生道先生絮聒”的意思是“学生说:‘这老家伙太啰唆。’”孩子天真活泼,顽皮好动,贪玩的年纪却要坐在私塾读书,便有了“学生道先生絮聒”。一个顽皮不愿学习的学童,面对老师要学生好好琢磨领会教诲,这位学童却反感和抵制,嫌老师罗嗦,有些不耐烦。【提分秘籍】
5古代诗歌阅读,从题型上看,是对全国卷的继承,总分值9分,涉及诗词的考查。本专题高考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四大考点:形象、语文、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不论高考涉及哪一考点,都需要把握诗歌的情感。本专题重点从以上考点出发,对古诗的进行练习。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交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要读懂,就要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让诗歌的语言在心中慢下来,让头脑清晰的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在考场上,读懂一首诗,一是要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要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对点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次鄂州①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2.诗的尾联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答案】1.D2.感情:田园功业,因战乱丧失殆尽;战鼓未灭,江上依然战鼓声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之情。作用: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升华了全诗的情感,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错误,本诗诗风含蓄并非直露。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含蓄哀婉。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诗风淡雅含蓄,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抒发思乡忧国之情,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金人捧露盘曾觌①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注:曾觌,北宋词人,经历过宋室南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神京”一句点明了感怀对象,对京都作了概括性描述,并表明诗人与京都的密切关系。
7B.上片描写了当时京都人士游冶及宴饮等情景,寄寓了诗人对其罔顾家国沉湎享乐的暗讽。C.“到如今”一句紧承上片,虽是客观的陈述,却饱含词人的万般无奈与悲哀之情。D.词的下片,词人着眼之处尽是寒烟、飞蓬、寒笳、暮雁等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2.这首词在写作上颇具特色,主要通过对比来抒发情感,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B2.昔日京师的繁华太平与今日的萧条凄凉对比;昔日的沽酒醉弦管与今日的“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两种人生状态的对比;抒发的情感:黍离之悲(对北方家国沦陷的感怀也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寄寓了诗人对其罔顾家国沉湎享乐的暗讽”错误,描绘的是当时国家太平、民康物阜的景象,并非暗讽沉湎享乐。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上下片的对比,首先理解上下片内容,找到不同的对比点,然后就概括回答上下片对比的内容及对比的作用。上片回忆故国“繁华地”“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与下片写今日之故国“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形成鲜明的对比,概括回答即:将神京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进行对比,突出的是国破家亡之痛;写景是为了抒情,上片乐景中透出乐情,下片写自己年事已高,空嗟叹,自是伤感,形成对比,突出人生尽暮之悲。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水仙子马致远春风骄马五陵儿①,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②睡足的西施。【注】①五陵儿:此指豪贵子弟。②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弦触水”意为乐声在湖面飘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传神。B.“莺花市”写莺啼阵阵,鲜花簇簇,如同街市,突出表现了西湖的热闹。C.该曲用比拟,把西湖比作西施:雨后春山如其眉黛,烟笼柳丝如其鬓丝。D.尾句由春之西湖联想到睡足醒来的西施,可谓神来之笔,大可玩味。
82.在本曲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侧面表现西湖风景之美的?请简要概括分析。【答案】1.C2.①以游人的喧闹写西湖风景:开头三句写豪贵子弟骑着高马徜徉在西湖边,乐声飘荡在水面上,以游人之多、之乐表现西湖之美;②以自己的直接感受写西湖美景:四、五句写作者感觉不是知音不宜到这里来,在此可以尽情地唱歌、饮酒吟诗,表现西湖之令人亲近和陶醉;③运用比喻,以自己关于西施的联想写西湖美景:最后三句想象山如西施弯起的秀眉,柳如西施蓬松的鬓发,又写睡足初醒的西施见到西湖会喜欢到极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淡雅之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用比拟”错,应是比喻和联想。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意思是:春风轻拂五陵子弟骑着马儿游逛,正是西湖三月风和日暖之时,到处莺花盛开,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这三句写西湖繁华,抓住了游人在春风暖日中徜徉之感受,突出一个“闹”字,管弦、莺歌,更有花团锦簇。以游人的喧闹写西湖风景。“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意思是:不是知音不要到这里来,尽情地唱歌、饮酒、吟诗。“不知音”二句乃言西湖春景之“宜”,即所谓“宜晴宜雨”,“宜酒宜诗”等等一西湖无时不美,无处不美,写西湖之令人亲近和陶醉;以自己的直接感受写西湖美景。“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意思是:阵雨过后,春山妩媚得好像西施颦眉,柳絮纷飞远看有如垂柳托着烟霭,好像西施蓬松的鬓发,美丽的西湖啊,就像睡足初醒的西施那样娇柔。作者想象山如西施弯起的秀眉,柳如西施蓬松的鬓发,又写睡足初醒的西施见到西湖会喜欢到极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淡雅之美。运用比喻,以自己关于西施的联想写西湖美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9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B2.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1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①范仲淹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注]①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从乘船游赏西湖写起,确定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B.次句写西湖周边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建筑大半是佛宫,参差不一,高低错落。C.颔联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十分忙碌,连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他觉得是虚度光阴。D.颈联互文见义,亭台楼榭与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中的“忧”与“乐”体现在何处?【答案】1.C2.①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以百姓之忧为忧,进而为百姓解忧。②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③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鉴赏能力。C.“颔联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十分忙碌”错误,原句“回顾隙驹曾不息”是作者回忆过去,并非“此时”的状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湖上参差半佛宫”可知,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再联系注释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
12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而从“万户千门尽郁葱”可知,如今诗人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欣慰,这时候才“乐”上心头。由此可知,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另外,从“却惭何道继文翁”可知,诗人是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这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一致的。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耶溪书怀寄刘长卿员外(时在睦州)秦系时人多笑乐幽栖,晚起闲行独杖藜。云色卷舒前后岭,药苗新旧两三畦。偶逢野果将呼子,屡折荆钗亦为妻。拟共钓竿长往复,严陵【注】滩上胜耶溪。【注】严陵:东汉隐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身居耶溪时有感而作,寄给彼时正在睦州为官的好友刘长卿。B.诗人开篇介绍自己的日常生活,虽然经常被时人嘲笑,但是他却乐享其中。C.“晚起闲行独杖藜”跟陶渊明“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心境相似。D.尾联中诗人希望刘长卿能跟自己一起生活,共享垂钓清溪、泛舟五湖之乐。2.本诗首联中谈到“时人多笑乐幽栖”,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之“乐”的具体内容。【答案】1.D2.①抛却俗务的清闲之乐。“晚起闲行独杖藜”。写自己每天无须起早上朝,也不必拘泥各种礼节,可以自己拄着拐杖悠闲地田园漫步。②躬耕自资的农事之乐。颔联写房前屋后群山围绕,峰峦叠着、云卷云舒;诗人开荒种地,还种植了两三畦药苗。③和睦共处的天伦之乐。“偶逢野果将呼子,屡折荆钗亦为妻。”诗人给孩子采摘野果,还用荆枝为妻子制作髻钗,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解析】1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希望刘长卿能跟自己一起生活”理解错误,诗人非常怀念身在睦州的刘长卿,于是便深情地说,“拟共钓竿长往复,严陵滩上胜耶溪。”作者化用东汉高士严陵垂钓清溪的典故,希望刘长卿不要贪慕功名富贵,和他共同享受泛舟五湖的快乐。“拟共钓竿长往复”作者只是希望与刘长卿时长保持往来,共享垂钓清溪、泛舟五湖之乐,并不是要和他一起生活。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抛却俗务的清闲之乐。“时人多笑乐幽栖,晚起闲行独杖藜”作者在开篇介绍自己的日常生活,虽然科考落第,时常被人嘲笑,但是自己却极其享受幽栖隐居的生活。每天无须起早上朝,也不必拘泥各种礼节,可以自己拄着拐杖悠闲地田园漫步,更不用违心地参加那些令人厌烦的应酬。②躬耕自资的农事之乐。颔联“云色卷舒前后岭,药苗新旧两三畦”作者描述其居所周围的环境,房前屋后群山围绕,峰峦叠着、云卷云舒;诗人开荒种地,还种植了两三畦药苗。诗人远离尘俗,心境旷达,即使苦点累点,也丝毫不感到愁苦。劳动时,挥汗如雨,但也强身健体;休息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充满了恬淡意味。③和睦共处的天伦之乐。颈联描绘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美好画面,“偶逢野果将呼子,屡折荆钗亦为妻。”诗人给孩子采摘野果,还用荆枝为妻子制作髻钗,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孩子咀嚼着香甜清脆的野果,一定是喜不自禁;妻子羞涩地戴着夫君亲手制作的礼物,也会笑容可掬。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①方干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岂分②长岑寂,明时有至公。【注】①方干出身低微,屡考不中,曾花大量时间奔走于请人奖掖之途。本诗就是他于大中年间干谒段成式(时任郎中一职)时所作。②分:料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岭苍翠夺目,映入窗中,这美丽的景象反衬出了诗人伤感悲戚的心情。B.“在窗中”照应题目中的“东溪别业”,表明了作者写诗和观景的地点。C.随着敲打莲叶的雨的到来、舞动柳条的风的吹拂,暑气消退,凉意盎然。D.尾联上句暗示作者在科举上久不得志,下句“至公”是对段郎中的赞颂。2.前人评此诗“欲人提携之意,颔联即已寓之。”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4【答案】1.A2.①诗的尾联大意是说,怎能料到自己会长期寂寞,但相信政治清明的时候是有特别公正的人的。意思是,段成式就是一个至公之人。作者以这样的赞美,请求段成式伸出援手来帮助自己。②这种请人提携之意,其实在颔联中已隐隐透出,所谓“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是说自己很是孤独,其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段成式能够成为一同喝酒的人。这就为尾联表达请求之意做了铺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反衬出了诗人伤感悲戚的心情”理解错误,依据注解①可知本诗是作者干谒段成式时所作,全诗意图谋取官职,首联写景句起兴,写远处的山的景致都倒影在自己的窗户中,自己却独自一人,引出颔联希望能有人一同饮酒谈天说地。感情基调是希冀的期望,不是伤感悲戚。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岂分长岑寂,明时有至公”尾联点出写作的意图:没有想到会长期闲居,但是幸好有段成式这样的至公之人,表达了请求段成式伸出援手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这种请人提携之意在颔联中已表达透露,“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无人相伴,独自饮酒,用顾左右而言他的表达方式说明自己赋闲无官职,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有人能协助自己谋取一官半职。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意思相近,所以说颔联为尾联点出用意做了铺垫。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内子亡十年其家以甥在稍还母所服潞州红衫颈(明)徐渭黄金小纽茜衫温,袖摺犹存举案痕。开匣不知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北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徐渭诗的标题意思是妻子去世十年后,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B.徐渭诗的标题有叙事性,既作为写诗背景,也能增进诗人的情感表达。C.徐渭诗使用的典故源自于《孔雀东南飞》,而苏轼词没有使用典故。
15D.徐渭诗押韵,苏轼词不押韵,可见格律诗要求押韵,词不要求押韵。2.两首作品皆为悼念亡妻之名作,有人认为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案】1.B2.示例:苏词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要表明苏词的更为深厚之处。苏词对妻子的思念源于过去的回忆、夫妻的美好生活、自己现今的孤寂,还有对作为心灵伴侣的思念。情感更显深邃。)示例:徐诗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要表明徐渭诗的更为深厚之处。徐渭诗写的更多是生活琐事、细节,融入生活的情感更为真切、厚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错误,由原文可知“还”是“归还”的意思,不是“讨回”。C.“使用的典故源自《孔雀东南飞》”错误,应使用的是梁鸿传的典故。D.“词不要求押韵”错误,因为词是按照词牌而进行押韵的,故错误。故应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赞同,从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入手分析。苏轼: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多年后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从诗歌内容角度看,开头三句,直接抒情,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表达到了妻子去世后自己的深沉的悲痛。“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虽是梦中景象,却能表现两人以往生活幸福甜蜜,但梦中相见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苏词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示例二:不赞同,要从徐诗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角度分析。“袖摺犹存举案痕”从再次见到妻子衣服上的褶皱这一细节,联想到曾经与妻子举案齐眉的日子;“开匣不知双泪下”从对自己动作的细节描写入手,写出再次面对妻子遗物时睹物思人的伤痛难以控制,不禁黯然泪下,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深厚的情感。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16西江月(宋)贺铸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1.词的上阕中“□□”两字点出了诗人的情感基调,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了□□关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2.词的下阕诗人围绕“不堪回想”层层渲染,具体说明了回忆为什么“不堪”。结合下阕,分析“不堪”的具体内涵。【答案】1.伥伥 对比 2.①欲寄书信相隔天涯。主观的愿望和客观的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情况下再回首往昔,是一不堪。②孤独寂寞难消永夜。回想往昔,如今只剩一人,漫漫长夜难度,是二不堪。③风吹雨打目见耳闻。风雨敲打窗扉之声如同打在心上,诗人受此环境感染是三不堪。④思念孤独却在羁旅漂泊之途是四不堪。此四句句句紧逼,层层渲染,沉郁顿挫,情厚意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词的上阕意思是携手看花,漫步芳丛深径;扶肩待月,双双共倚斜廊。匆匆惜别时,已怅然无措,那情景,此时不堪再回想。其中“临分少伫已怅怅”中的叠词“怅怅”,突出了惜别之际,已经心有若有所失、怅然迷茫的悲哀,所以,“伥伥”两字点出了诗人的情感基调。上阕四句,两句一层,情调大起大落。前两句追忆昔日欢会的美好情景,温馨旖旎地写出了男女欢会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态:一对情侣,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的小园深径里携手赏花,夜静人寂、凉风习习的幽雅斜廊上扶肩待月,卿卿我我,情意绵绵。后两句由热烈缠绵一下反跌到悲凉凄惨,形成情感洪流的巨大落差。所以,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了对比关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17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下片四句,笔法又有所不同。词人层层深入地具体说明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第一句“欲”字,是说自己主观上的愿望。和心上人分别之后,羁宦天涯,见面固然已属痴想;然而不料就连互通音问,互慰愁肠这一点愿望也由于人如天远,书无由达而落空。主观的愿望被客观的现实无情地击碎,这种情况下去回想旧日的欢会,这是一“不堪”。第二句“难”字,是客观环境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一个人对着孤灯,凄清寂寞,百无聊赖,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当然会产生长夜如年那样难以销磨的无限感慨。这是二“不堪”。第三句“小窗风雨”是耳边所闻。听着风雨敲打窗扉之声,词人不禁肝肠俱碎。“碎”字极炼而似不炼,情景两兼,可称得上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这是三不堪。第四句收束全词,以“更”透进一层,指出以上之种种,全发生;“孤舟枕上”,把羁旅愁思、宦途与恋情打成一片。这是四“不堪”。此四句句句紧逼,层层渲染,沉郁顿挫,情厚意婉。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园松竹高大,仿佛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清幽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作者所居之地的特色。B.上阕写作者对闲居生活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营造出了一片静谧和谐的氛围。C.古礼每年春秋社日,四邻相聚宰杀牲畜祭祀社神并分享祭品,词中所写应是春社分肉。D.这首词语言如同家常白话,而主人公的神情却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实在耐人寻味。2.词人用语精当、有趣,请从下阕中找出两个字,赏析其妙处。【答案】1.C2.(1)“偷”字。准确地刻画出一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随时准备拔腿逃跑的动作,生动地描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活泼和心虚胆怯,充满意趣。(2)“闲”字。展现出作者“万事从今足”的悠闲以及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能够不与“偷梨枣”的行为计较并带着游戏的心态观察孩子们的举动,体现出作者的童心和童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词中所写应是春社分肉”错。依据下文“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句推断,当是“秋社日”。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考生要先从下阕中找出这两个精当、有趣的字,然后结合句意赏析其妙处。(1)“偷”字用得妙“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本是个带有贬义的动词,作者用在此句中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着,随时准备拔腿逃跑的样子。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18(2)“闲”字用得好“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词人叫家人别去惊动偷枣的小孩子们,让他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闲”是“悠闲”的意思,能够不与“偷梨枣”的行为计较并带着游戏的心态观察孩子们的举动,体现出作者的童心和童趣,也反映了词人被罢官后,回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自得其乐地沉浸在闲适的乡村生活中。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①黄庭坚八月十七日,同诸甥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姬娥②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注]①作于词人谪居戎州之时。②姬娥:嫦娥。③醽醁:美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净秋空”运用了倒装句法,突出了烟消云散、玉宇澄清的动态感和清新的美感。B.月色并不十分明亮,“驾此一轮玉”的嫦娥是词人的想象,凄美的形象惹人怜爱。C.“共倒“相属”等与李白的“飞羽觞而醉月”异曲同工,写觥筹交错的宴饮之乐。D.孙郎感遇有知音,于是用笛子演奏,用那悠扬的乐声呼应了词人的“最爱临风曲”。2.作者自诩此篇“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试作分析。【答案】1.B 2.(1)赞同。①景象特点相近:苏词选用“乱石”“惊涛”“千堆雪”等磅礴之景,描绘了雄阔的古战场,黄词选用“秋空”“万里青天”等阔大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秋景。②表现手法相似:两首词都运用了写景和虚实结合的手法。③情感相近:两人虽同遭贬谪,但能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两首词都流露出了豪迈乐观的情感。(2)不赞同。①题材不同:苏词为怀古词,描写赤壁古战场上的人和事,黄词为即景抒情词,描写了雨后新晴,赏月喝酒的聚会之事。②手法不同:苏词以古人与自己作对比,即以周郎的年轻有为与自身的功业未成作对比,黄词则没有对比。③情感不同:豪迈乐观情感中,苏词还借古抒怀,寄寓了人生短促、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苦闷。
19【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凄美”“怜爱”表述错误,上阕的嫦娥形象是词人的想象之笔,打上了词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此处嫦娥的形象应该是“兴高采烈”“光彩照人”的,能激发人的兴致的“乐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可以持赞同态度:①景象特点相近:苏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选用“乱石”“惊涛”“千堆雪”等磅礴之景,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黄词“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万里青天”意象阔大,描绘了明净、壮阔的秋景。②表现手法相似:两首词都运用了写景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黄词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苏词虚写周瑜,实写自己。用自己与周瑜的对比,突出自己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凄惨。黄词“驾此一轮玉”中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此处作者却把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与现实中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相互辉映。③情感相近:两人虽同遭贬谪,但能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两首词都流露出了豪迈乐观的情感。苏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黄词“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曲”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可以持不赞同态度:①题材不同:苏词为怀古词,凭吊古战场和追念风流人物的才略、气度、功业。黄词开篇就把读者引入开阔博大的景致中,景色之美给他的是精神亢奋。为即景抒情词,描写了雨后新晴,赏月喝酒的聚会之事。②手法不同:苏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以古人与自己作对比,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对照。黄词则没有对比。③情感不同:豪迈乐观情感中,苏词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人生短促、老大未成的忧愤、苦闷之情。八、阅读下面这首元代散曲,完成下面小题。中吕·朝天子·邸万户席上(节选)刘时中柳营,月明,听传过将军令。高楼鼓角戒严更,卧护得边声静。横槊吟情,投壶歌兴,有前人旧典型。战争,惯经,草木也知名姓。【注释】万户:元代三品世袭军职。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营,即汉将周亚夫屯军的细柳营,此处用典,意在赞扬邸万户治军严明。
20B.月明,月光明亮皎洁,此处写景,用月色之美衬托邸万户军营的庄严肃穆。C.横槊,用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以赞美邸万户有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D.投壶,古时一种游戏,投物入壶,以投中多少定输赢,此处不一定是实指。2.诗中的“卧护”有人解释为卧着守护,有人解释为病中监护。你认为哪种解释较为合理?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①解释为“卧着守护”较为合理。其一,“卧着守护”有藐视敌人的意思,能表现邸万户守边的从容、英勇。其二,卧着不是因为病痛,而是因为轻松,能为后文赞美邸万户的诗情、雅兴、善战作铺垫。②解释为“病中监护”,能表现将军以守边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情怀,但与后文对邸万户的诗情、雅兴、善战的赞美不协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C.“以赞美邸万户有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错,用典是为了赞美邸万户身为武将却有文人的情怀。故C项错。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干中提供了两种理解“诗中的‘卧护’有人解释为卧着守护,有人解释为病中监护”,高楼上响起更鼓和号角,半夜还在戒严。在将军的守护下,边塞上一片宁静。两种理解方式都能解释得通,但是,“卧着守护”相比之下会更符合整首曲的风格。这首曲子在下文中“横槊吟情,投壶歌兴”,“横槊”化用的是三国曹操典故,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曾称赞其“横契赋诗,固一世之雄”;“投壶“的典故则出自宋代名将岳飞,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曹、岳二人,都是历史上文武双全的政治家和将领,作者以万户和此二人并列,对将军的文韬武略可谓推崇至极。可见这首曲是在赞赏将军的文武双全,表现出他的儒将风范。如果解释成“病中监护”,只能体现将军为守护边疆的忘我牺牲精神。故解释为“卧着守护”更好。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