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版13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专题13古代诗歌阅读【典例示例】题型一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芜城李端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芜城,即荒芜的城市。昔日繁华之地而今变成荒草蔓生的废墟,极易令人感慨。B.颔联中的问句,既凸显了诗人的感情起伏,同时又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C.颈联描写空中寒风萧飒,地上荒草没路,通过想象间接描写了芜城的荒芜冷寂。D.尾联中明月当空,人迹已绝,鬼魂横行的情境描绘,渲染了芜城阴森恐怖的气氛。2.本诗与杜甫《春望》都通过描写春日的凄惨破败景象,抒发兴衰感慨,但两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送沈子归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A.贾诗和王诗都提到了柳,柳这个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B.贾诗前两句叙述了行踪,后两句抒发议论;而王诗却是先叙述后抒情。C.贾诗和王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情感和景象融合在一起,抒情真挚。D.王诗中诗人和友人离别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而贾诗却没有这一点。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题型二词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写梦游江南,“烟水路”三字写出了江南景物的特征,使梦境显得更优美。B.“江南”一词前后重叠,写出梦境之广;“销魂”一词前后重叠,写出梦境之乐。C.词中的“沉鱼”写出女子的无奈,与“沉鱼落雁”中的“沉鱼”表意完全不同。D.词人用“缓弦”“移破秦筝柱”这样的动作描写来表达难写的幽怀,笔力不俗。2.有人论此词的离情,认为“节节递进,沉挚有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题型三曲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下面小题。普天乐嘲西席元张鸣善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①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养性终朝端然坐,免叫人笑俺风魔②。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③,馆东道不识字由他。注释:①行:宋元俗语;“这里、这边”的意思。②风魔:没有规矩。③絮聒:唠叨、啰嗦。
2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席,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古人席次多尚左,“西席”有轻视意,故曲题《嘲西席》。主人称为“东家”。B.这首曲共分三层。头二句是总写“讲”与“习”。中间六句为第二层,“讲”之内容。后三句写对“讲”与“习”不同态度。C.本曲与“孝悌忠恕”内容相对应的句子是“爷娘行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D.本曲前后两部分庄重与诙谐构成强烈对比,充满喜剧意味;语言浅显,质朴通俗,行文活泼;口语化。2.本曲所刻画的人物有三个,试选取其中两位分析其形象特点。【提分秘籍】古代诗歌阅读,从题型上看,是对全国卷的继承,总分值9分,涉及诗词的考查。本专题高考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四大考点:形象、语文、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不论高考涉及哪一考点,都需要把握诗歌的情感。本专题重点从以上考点出发,对古诗的进行练习。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交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要读懂,就要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让诗歌的语言在心中慢下来,让头脑清晰的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在考场上,读懂一首诗,一是要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要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对点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次鄂州①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2.诗的尾联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金人捧露盘曾觌①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注:曾觌,北宋词人,经历过宋室南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神京”一句点明了感怀对象,对京都作了概括性描述,并表明诗人与京都的密切关系。B.上片描写了当时京都人士游冶及宴饮等情景,寄寓了诗人对其罔顾家国沉湎享乐的暗讽。C.“到如今”一句紧承上片,虽是客观的陈述,却饱含词人的万般无奈与悲哀之情。D.词的下片,词人着眼之处尽是寒烟、飞蓬、寒笳、暮雁等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2.这首词在写作上颇具特色,主要通过对比来抒发情感,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4水仙子马致远春风骄马五陵儿①,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②睡足的西施。【注】①五陵儿:此指豪贵子弟。②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弦触水”意为乐声在湖面飘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传神。B.“莺花市”写莺啼阵阵,鲜花簇簇,如同街市,突出表现了西湖的热闹。C.该曲用比拟,把西湖比作西施:雨后春山如其眉黛,烟笼柳丝如其鬓丝。D.尾句由春之西湖联想到睡足醒来的西施,可谓神来之笔,大可玩味。2.在本曲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侧面表现西湖风景之美的?请简要概括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5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①范仲淹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6[注]①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从乘船游赏西湖写起,确定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B.次句写西湖周边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建筑大半是佛宫,参差不一,高低错落。C.颔联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十分忙碌,连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他觉得是虚度光阴。D.颈联互文见义,亭台楼榭与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中的“忧”与“乐”体现在何处?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耶溪书怀寄刘长卿员外(时在睦州)秦系时人多笑乐幽栖,晚起闲行独杖藜。云色卷舒前后岭,药苗新旧两三畦。偶逢野果将呼子,屡折荆钗亦为妻。拟共钓竿长往复,严陵【注】滩上胜耶溪。【注】严陵:东汉隐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身居耶溪时有感而作,寄给彼时正在睦州为官的好友刘长卿。B.诗人开篇介绍自己的日常生活,虽然经常被时人嘲笑,但是他却乐享其中。C.“晚起闲行独杖藜”跟陶渊明“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心境相似。D.尾联中诗人希望刘长卿能跟自己一起生活,共享垂钓清溪、泛舟五湖之乐。2.本诗首联中谈到“时人多笑乐幽栖”,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之“乐”的具体内容。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①
7方干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岂分②长岑寂,明时有至公。【注】①方干出身低微,屡考不中,曾花大量时间奔走于请人奖掖之途。本诗就是他于大中年间干谒段成式(时任郎中一职)时所作。②分:料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岭苍翠夺目,映入窗中,这美丽的景象反衬出了诗人伤感悲戚的心情。B.“在窗中”照应题目中的“东溪别业”,表明了作者写诗和观景的地点。C.随着敲打莲叶的雨的到来、舞动柳条的风的吹拂,暑气消退,凉意盎然。D.尾联上句暗示作者在科举上久不得志,下句“至公”是对段郎中的赞颂。2.前人评此诗“欲人提携之意,颔联即已寓之。”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内子亡十年其家以甥在稍还母所服潞州红衫颈(明)徐渭黄金小纽茜衫温,袖摺犹存举案痕。开匣不知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北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徐渭诗的标题意思是妻子去世十年后,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
8B.徐渭诗的标题有叙事性,既作为写诗背景,也能增进诗人的情感表达。C.徐渭诗使用的典故源自于《孔雀东南飞》,而苏轼词没有使用典故。D.徐渭诗押韵,苏轼词不押韵,可见格律诗要求押韵,词不要求押韵。2.两首作品皆为悼念亡妻之名作,有人认为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宋)贺铸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1.词的上阕中“□□”两字点出了诗人的情感基调,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了□□关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2.词的下阕诗人围绕“不堪回想”层层渲染,具体说明了回忆为什么“不堪”。结合下阕,分析“不堪”的具体内涵。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园松竹高大,仿佛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清幽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作者所居之地的特色。B.上阕写作者对闲居生活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营造出了一片静谧和谐的氛围。C.古礼每年春秋社日,四邻相聚宰杀牲畜祭祀社神并分享祭品,词中所写应是春社分肉。D.这首词语言如同家常白话,而主人公的神情却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实在耐人寻味。2.词人用语精当、有趣,请从下阕中找出两个字,赏析其妙处。
9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①黄庭坚八月十七日,同诸甥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姬娥②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注]①作于词人谪居戎州之时。②姬娥:嫦娥。③醽醁:美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净秋空”运用了倒装句法,突出了烟消云散、玉宇澄清的动态感和清新的美感。B.月色并不十分明亮,“驾此一轮玉”的嫦娥是词人的想象,凄美的形象惹人怜爱。C.“共倒“相属”等与李白的“飞羽觞而醉月”异曲同工,写觥筹交错的宴饮之乐。D.孙郎感遇有知音,于是用笛子演奏,用那悠扬的乐声呼应了词人的“最爱临风曲”。2.作者自诩此篇“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试作分析。八、阅读下面这首元代散曲,完成下面小题。中吕·朝天子·邸万户席上(节选)刘时中柳营,月明,听传过将军令。高楼鼓角戒严更,卧护得边声静。横槊吟情,投壶歌兴,有前人旧典型。战争,惯经,草木也知名姓。【注释】万户:元代三品世袭军职。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营,即汉将周亚夫屯军的细柳营,此处用典,意在赞扬邸万户治军严明。B.月明,月光明亮皎洁,此处写景,用月色之美衬托邸万户军营的庄严肃穆。
10C.横槊,用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以赞美邸万户有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D.投壶,古时一种游戏,投物入壶,以投中多少定输赢,此处不一定是实指。2.诗中的“卧护”有人解释为卧着守护,有人解释为病中监护。你认为哪种解释较为合理?请简要分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