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版) 18 综合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语文综合检测卷(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于以往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的历史学论著。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1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二: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2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答案】1.D2.B3.D4.①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②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5.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②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更不会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曲解文意,由原文“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由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是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错误,根据原文“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是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口述历史”的问题以及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有益探索。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B.科林伍德《自传》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C.胡也频的观点割裂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D.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可知,“口述历史”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根据“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可知,“口述历史”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题干假设的情境为自己作为“被访谈者”接受采访。根据“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可知,首先应该扩大知识储备。根据“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要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根据“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可知,要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根据“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可知,不能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方便面孙全鹏中秋前后,将军寺村就要收豆子了。今年老天却像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一样,淅淅沥沥,天天下个不停。若在往年,这是小豆子最高兴的时候,每到这时他就能见到爸妈了。小豆子记得很清楚,爸妈回来都在天亮时,爸妈静静地坐在床头,手里握着玩具,微笑着望着小豆子,一看见小豆子睁开眼就拼命地跟他说话。前段时间,奶奶天天往地里跑,小豆子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地里的秋庄稼该收了,豆叶变得黄澄澄的。只是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奶奶的目光呆呆地望着秋天的田野,像失去了什么一样。
4前几天,村子里有人听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要下雨,别人家都忙着收秋了。奶奶刚开始不相信,但看到大家都忙,她也开始忙起来。豆子该收了,她不能再等了,等不及了。奶奶弯着腰在前面拿着镰刀忙活,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刀,不快了。奶奶割一会儿豆子,就要停下来歇上一会儿,累得喘不过气来。我要是有劲多好啊!小豆子心想。他想帮助奶奶收豆子,就使劲地拽了拽豆棵子,豆棵子怎么扎得这么深?还真拽不动。奶奶走过来,到他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他感到奶奶的手温暖温暖的。果然,就像村里人说的那样,天还真下起了雨,奶奶更加紧张地干活。小豆子看见奶奶着急,他更着急。这雨下得并不算大,但一滴一滴地却把奶奶全身淋透了,现在一大块豆地还早着呢。①奶奶没有一点办法,小豆子也没有一点办法;奶奶望着满满一块未收割的豆地,小豆子也望着满满一块未收割的豆地;奶奶身上滴着雨水,小豆子身上也滴着雨水。雨不像停的样子,雾蒙蒙的。没办法,奶奶长叹一口气,拖着脚步往家走。回家的时候天快黑了。走到村口,村长家的儿子正在屋檐下,看都没有看小豆子一眼。村长的儿子拿着一袋子东西咯嘣哈嘣地嚼着吃,一股诱人的味道钻进他的鼻孔,他深吸一口气,咽了口唾沫。他心里明白,那是方便面,可以用开水泡着吃,也可以直接干吃,可他从来没有吃过。他的喉咙动了一下,又咽了口唾沫,咕咚一声。他赶紧低下头,怕村长的儿子听到从他身体里发出的声音。肚子实在饿了,又走了一会儿,小豆子忍不住了。“奶奶,我饿,我想吃——”说了半截话,他突然又不说了,憋住了嘴。奶奶走得慢腾腾的,喘着粗气,头发都湿了,奶奶显然听见了,顿了一下说:“孩子,明天,奶奶就给你买袋——方便面,让你吃个够。”奶奶显然知道小豆子的心事。第二天,小豆子被窗外嘀嘀答答的声音吵醒了,这场雨真是烦死人了,觉都不让人睡安生。窗棂子变得白晃晃的,有点儿刺眼,小豆子知道天已经亮了。奶奶还在睡着,几根白头发在脸上斜耷拉着,身子一动不动。小豆子望着空空的院子,不敢动;又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不敢动。他怕惊醒了奶奶,奶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睡过,他真希望奶奶多睡会儿。奶奶确实太累了。到了中午,奶奶仍然没醒来。雨水哗啦啦地依然在下,直到邻居钉婶来串门,他才知道奶奶没醒的原因,她是彻底睡着了——不过再也醒不来了。“你看,大娘还不到七十,就这样走了。”钉婶见了人就掉眼泪。小豆子以前也见妈妈哭过,有一次妈妈与爸爸吵架了,好像为了挣钱多少的问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眼睛都肿了。那是去年秋上的事,转眼有一年了,小豆子再也没有见到妈妈。
5小豆子好像知道奶奶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不会再跟他说话了,他也就跟着哭,泪珠子啪嗒啪嗒往下掉。他有点恨自己了,早知这样还不如把奶奶叫醒哩,这样奶奶就不会永远睡着了,他在心里埋怨起自己。天空依然在下雨,雨滴故意在院子里蹦跳着,滴滴戳在他心中。爸爸突然间回来了。村里有人联系了爸爸。三天后,奶奶埋在了地里,就在将军寺河边的一片空地上。②响器吹得让人心痛,干草呼啦啦倒了一地,天空压得很低,一片荒凉,将军寺河里的水来回游荡。爸爸把家里的事处理好,合上门,门“吱呀吱呀”响起来,他“嗡”地一声重重地锁住门。“走吧,豆子,咱们去城里,有好吃的。”爸爸吸了一口烟,长长地吐了一口烟雾,蹲在地上,眼睛盯着那个破木门。爸爸提到的城里,肯定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地方,否则爸爸和妈妈也不会一直待在那里了。来到爸爸所说的城市,小豆子突然发现,他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是眼前,不像在将军寺村的大田野一眼看到了远方。爸爸带小豆子去买吃的,买穿的,买玩的,回来时手里满满的。小豆子站在方便面前好长时间,爸爸拿了一袋,又拿了一袋,小豆子一阵感动。他想哭。“爸爸上班了,你在家要自己玩,饿了就吃,想玩就玩会儿,困了就睡吧。”每天早上,爸爸用毛巾使劲抽打着衣服,衣服上荡起了灰尘,然后他就急匆匆地走了。爸爸很忙。小豆子被关在屋子里了,屋子里黑乎乎的。这时候,他想奶奶了,当然也想妈妈。可是奶奶走了,妈妈也不见了——自从去年回来后一次也没有见。妈妈去了哪里呢?他问爸爸,但爸爸没说。在屋里实在没事做,他一个人走来走去,坐在床上,站起来,又走来走去。外面一有动静,豆子就跟着忙起来。窗户外有一只小鸟飞过来,它先是停在那里,抖了抖翅膀,然后就叽叽喳喳地乱叫起来。小豆子突然感觉好亲切,就走上前去,小鸟看看小豆子,竟然没有飞走,只是蹦了蹦挪了个地方,继续用小嘴啄来啄去。他想小鸟是饿了,就找了半块馍头,可当他走上窗台喂小鸟时,小鸟却拍着翅膀使劲地往后蹦了蹦。小豆子赶紧停住,可是小鸟还是“嗖”的一下飞走了。小豆子感觉是自己的错,心里埋怨是自己把它吓跑的,他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他恨死自己了。不知道谁家的饭香飘过来,他发现肚子饿了。他找到了方便面,看到桌子上有个开水瓶,想学着大人的模样泡着吃,但他够不到。他开始思考怎么撕开方便面。他的手不知道哪里用了劲,方便面袋子竟然烂了,方便面撒了一地。小豆子捡了一块儿,放到了嘴里,干嚼着,原来那么香的东西怎么一点儿味道都没有呢?他的眼睛里满是泪,他有点恨自己,感觉自己真不像个小小男子汉——奶奶说过,男子汉不能哭,更不能掉眼泪。他想把方便面咽下去,可泪水依然趴在脸上,一串一串地流下来。不知为何,他哭得更凶了,身子一颤一颤的,他擦拭了眼睛,向着窗外喊了一声,奶奶——(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A.小说开篇就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秋雨营造出一种压抑伤感的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B.收获的季节本该充满喜悦,但老人年迈体弱,孩子幼小无力,一地亟待收割的庄稼让奶奶感到焦急无助。C.小豆子透过出租屋的窗户向陌生的外部世界张望的时候,窗台上的小鸟象征了小豆子对自由的向往。D.小说的情节循序渐进,行文中蕴含的情绪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随着故事的推进,逐层浓郁强烈起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小豆子形象,从小豆子的儿童视角,讲述亲情、生死与孤独。B.“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刀,不快了”一句既贴合小豆子的儿童身份,又运用比喻简洁生动地突出奶奶年老体衰的形象。C.小说中第①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出奶奶和小豆子望着满满一地未收割的豆子,内心的无助与绝望。D.小说中第②处画横线的句子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凄凉、悲伤的氛围,主要是为了衬托小豆子的爸爸因亲人离世的痛苦心情。8.小说最后描写小豆子独自吃方便面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豆子在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小说塑造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与上文小豆子看到村主任的儿子在屋檐下吃方便面时的情景相呼应,使小说的结构完整、严谨。②描写出小豆子在昏暗的出租屋里独自吃方便面的苦涩、无味,与之前对方便面的渴望、向往心情形成对比,突出小豆子的孤独、无助。③在独自吃方便面的过程中,小豆子的情感浓度不断增加,从起初的安静、干混,到最后掀起高潮,泪涌、呐喊。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升华了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9.(1)小豆子是一个中国底层留守与流动儿童。小豆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奶奶留守农村相依为命,小豆子在奶奶的呵护下,有着清贫但还算幸福的童年;小豆子心疼奶奶,想念父母,他心地善良、乖巧听话、富有自尊心;小豆子的童年随着奶奶的离世而变得黑暗,跟随父亲到了城市后,内心孤独无助。(2)小豆子形象具有典型意义,小说塑造这个形象,引发读者对“留守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境遇和精神成长的关注与思考。【解析】6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对自由的向往”错,描写窗台上的小鸟一段,突出了小豆子的孤独和对陪伴的向往。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主要是为了衬托小豆子的爸爸因亲人离世的痛苦心情”错,此处的环境描写只是渲染奶奶去世后的悲凉氛围。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涉及方便面的场景描写有两处:小豆子看到村主任的儿子在屋檐下吃方便面的情景和小豆子在昏暗的出租屋里吃方便面的情景。两处情景前后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显得完整、严谨。由原文“小豆子捡了一块儿,放到了嘴里,干嚼着,原来那么香的东西怎么一点儿味道都没有呢?”可以看出,到了城里的小豆子,迟到了梦寐以求的方便面,但是却不是想象中的味道,心理上落差特别大。此处描写出小豆子在昏暗的出租屋里独自吃方便面的苦涩、无味,与之前对方便面的渴望、向往心情形成对比,突出小豆子的孤独、无助。小说最后描写小豆子吃到了方便面,但是却没有了奶奶,见不到妈妈,爸爸出去打工,他自己在昏暗的出租屋,孤独,只能看到窗外的小鸟,他的处境发生了变化,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在独自吃方便面的过程中,小豆子的情感浓度不断增加,从起初的安静、干混,到最后掀起高潮,泪涌、呐喊。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升华了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作者借此凸显小说的主题。即关注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生存困境,引发读者的深思。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由原文“我要是有劲多好啊!小豆子心想。他想帮助奶奶收豆子,就使劲地拽了拽豆棵子,豆棵子怎么扎得这么深?还真拽不动”可以看出他想帮忙,帮奶奶分担,但是他实在是太小了;“他赶紧低下头,怕村长的儿子听到从他身体里发出的声音”他想吃方便面,但是不敢直视村长儿子,也没有和奶奶哭闹,只是偷偷的看,体现他的乖巧,不调皮并且有自尊心;“奶奶还在睡着,几根白头发在脸上斜耸拉着,身子一动不动。小豆子望着空空的院子,不敢动;又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不敢动。他怕惊醒了奶奶,奶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睡过,他真希望奶奶多睡儿。奶奶确实太累了”可以看出,小豆子很善良,很懂事,很知道心疼奶奶;“他哭得更凶了,身子一颤一颤的,他擦拭了眼睛,向着窗外喊了一声,奶奶”,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奶奶,特别孤独,又见不到妈妈,他经历着重重的心理创伤,又不得不继续去承受着生活的煎熬,亲情的缺失、生活的贫乏和逼仄的生活天地构成了“中国式童年”的一种典型底层镜像。原文从开头写小豆子期待爸爸妈妈回来收麦子,期待他们回来看望自己,体现出小豆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望,可以看出他是“留守儿童”,和奶奶留守在家里,只有很少的时间能见到父母。后来奶奶去世,妈妈因为钱的问题也没有在回来,爸爸带小豆子去了城里,“他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是眼前,不像在将军寺村的大田野一眼看到了远方”,他觉得城里很大,看不到头,城里好吃的多,但是爸爸去工作时,他只能被关在家里,从“留守儿童”变成了“流动儿童”,不仅仅小豆子一个人这样,中国好多的农民工的子女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暴露了当下乡村社会的痛点,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留守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境遇和精神成长的关注与思考。
8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不可。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曰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9A.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B.左迁,降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C.《丧服记》出自《礼记》,《礼记》由东汉戴圣撰写,共49篇,是儒家思想资料汇编。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布衣”借指平民,与庶人、黔首、黎民意思相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进言。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简洁明了,道理深刻,成就远超众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推崇敬重他。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14.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答案】10.C11.C12.D13.(1)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因为这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调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2)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14.①杜衍四人是治国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②此四人为正直之士,在朝,奸邪之人会有所忌惮。③四人不在朝,则给敌国可乘之机。【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于是凭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与梅尧臣”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游”,省略的主语为欧阳修,故应在“与梅尧臣游”前后都断开,可排除AD;“遂以文章”作状语修饰“名冠天下”,意为“于是凭借文章名扬天下”,故“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故选C。11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礼记》由东汉戴圣撰写”错,《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D.“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错,原文是“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可见,应为朋友在世时欧阳修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欧阳修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而不是欧阳修在世或去世。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上”,交给;“坐”,因为;“稍”,不久;“徙”,调任。(2)“引”,引荐;“后进”,后辈;“率”,都;“闻人”,名人。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依据原文“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可知,欧阳修认为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有着显著的治国的贤能,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这是不能罢黜的原因之一。(2)根据“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概括为:这些人都是正直之士,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如果舍弃谋臣不用,那是敌人的福份啊,这是不能罢黜的原因之二。(3)根据“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概括为: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在朝奸邪之徒会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会可乘之机,这是不能罢黜的原因之三。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出使陕西,举荐欧阳修做掌书记。欧阳修笑着推辞说:“以前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可以一同被贬,但不可以一同升迁。”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11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欧阳修平生与别人谈论事情,从来都是尽其所言,没有什么隐瞒。待到他治理政事时,士大夫有什么请求,则当面说明行还是不行,即使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论事,他也必定问明是非,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英宗想要崇奉生父濮王,于是诏令有关官员讨论该当如何,都说应当称濮王为皇伯。欧阳修援引《丧服记》的有关规定认为不可以。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提携后进者,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苦寒吟孟郊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层很厚,而且冰面上没有裂纹;虽有阳光,但阳光也透着寒冷:诗人借此进一步写出天气之寒。B.诗人“敲石”的目的是取暖,但是“不得火”而取暖不得,于是发出了“壮阴正夺阳”的感慨。C.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面对苦寒环境,诗人无话可说,只得借这首诗歌发出穷愁的不平之鸣。D.人们用“郊寒岛瘦”评价孟郊和贾岛的诗歌风格,从这首诗来看,“郊寒”的评价恰如其分。16.首联是如何写景的?首联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首联通过视听结合来写景。第一句侧重于视觉描写,写天色青苍,寒气无处不在;第二句侧重于听觉描写,描写北风“抽打”枯桑,发出凄厉的声响。
12作用:①寓情于景,通过对冬日凄寒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与凄冷。②照应诗歌题目,奠定了诗歌凄苦的基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人无话可说”分析错误。“调苦竟何言”的意思是作者有很多话要说,只是无从说起。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首联“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中“青苍”是眼中所看到的景象,“北风叫枯桑”是耳中听到的声音,诗的首联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对于首联写景的作用,作者描写了深冬寒气萧瑟的景象,天气呈现青苍之色,凸显了天气的寒冷,而北风“抽打”枯桑,发出凄厉的声响,更加凸显了冬天的寒冷。作者此处通过对冬日凄寒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个寒冷凄厉的环境。此处作者寓情于景,表达出内心的愁苦与凄冷。首联描写了“苦寒”的景象,而诗的标题为“苦寒吟”,因此此联既奠定了诗歌凄苦的基调,又照应了诗歌的标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苦寒吟孟郊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层很厚,而且冰面上没有裂纹;虽有阳光,但阳光也透着寒冷:诗人借此进一步写出天气之寒。B.诗人“敲石”的目的是取暖,但是“不得火”而取暖不得,于是发出了“壮阴正夺阳”的感慨。C.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面对苦寒环境,诗人无话可说,只得借这首诗歌发出穷愁的不平之鸣。D.人们用“郊寒岛瘦”评价孟郊和贾岛的诗歌风格,从这首诗来看,“郊寒”的评价恰如其分。16.首联是如何写景的?首联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首联通过视听结合来写景。第一句侧重于视觉描写,写天色青苍,寒气无处不在;第二句侧重于听觉描写,描写北风“抽打”枯桑,发出凄厉的声响。作用:①寓情于景,通过对冬日凄寒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与凄冷。②照应诗歌题目,奠定了诗歌凄苦的基调。【解析】15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人无话可说”分析错误。“调苦竟何言”的意思是作者有很多话要说,只是无从说起。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首联“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中“青苍”是眼中所看到的景象,“北风叫枯桑”是耳中听到的声音,诗的首联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对于首联写景的作用,作者描写了深冬寒气萧瑟的景象,天气呈现青苍之色,凸显了天气的寒冷,而北风“抽打”枯桑,发出凄厉的声响,更加凸显了冬天的寒冷。作者此处通过对冬日凄寒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个寒冷凄厉的环境。此处作者寓情于景,表达出内心的愁苦与凄冷。首联描写了“苦寒”的景象,而诗的标题为“苦寒吟”,因此此联既奠定了诗歌凄苦的基调,又照应了诗歌的标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桃花源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老人与孩子在令人向往的桃花源的快乐生活。(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余”“犹”“垂髻”“怡”“尊”“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环胡蜂体长约40毫米左右,飞行的速度很快,十分残忍,且身强体壮,是世界最著名的五大毒蜂。十几只胡蜂几个小时内就可以消灭一个蜜蜂群。当然,面对胡蜂的攻击,蜜蜂也不完全是( )。对于袭击外出蜜蜂的胡蜂,蜜蜂几天内就能对胡蜂的作息规律( ),从而采取错开时间段出勤的方法以躲避胡蜂的追捕。当蜜蜂惨遭众多胡蜂入侵时,为了避免全群覆没,蜜蜂只好忍痛割爱,举群( ),另寻他处。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20.“全群覆没”化用自“全军覆没”,请分析二者的相似性及这样使用的妙处。【答案】18.坐以待毙(束手无策)/了如指掌/远走高飞19.金环胡蜂体长40毫米左右,飞行的速度很快,身强体壮,且十分残忍,是世界最著名的五大毒蜂之一。
1420.①相似点:都有敌人的进攻;范围都是全体;结果都是被消灭。②妙处:增了语言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表达新颖而饶有情趣。【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面对胡蜂的攻击,蜜蜂不会什么也不做而等死,可填“坐以待毙”或“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坐着等待死亡,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束手无策:意思是手被绑住,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的办法。第二空,此处是说蜜蜂对胡蜂的作息规律了解得很清楚,可填“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第三空,根据“忍痛割爱”“另寻他处”可知,蜜蜂会放弃自己的巢穴,到别的地方去筑巢,可填“远走高飞”。远走高飞:走向远方,飞向高处;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现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不合逻辑,“约”和“左右”不能同时存在,可删掉一个;语序不当,“十分残忍,且身强体壮”,应先说表面的“身体强壮”,再说性情的“十分残忍”;成分残缺,“是世界最著名的五大毒蜂”后应添加“之一”。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化用词语的特点及好处的能力。相似性:抓住“全群”“全军”可知范围都是全体;抓住“覆没”可知结果都是被消灭;这样的结果表面它们遇到了敌人的进攻,可概括为:都有敌人的进攻。妙处:“全军覆没”是我们所熟知的词语,此处化用为“全群覆没”,借用原有词语的含义表达类似的意思,增了语言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同时这样的化用使表达新颖而饶有情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人体内90%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还有少部分在血液以及软组织中。骨骼中的钙使骨骼结实而强壮,但骨骼里的钙含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与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钙不断交换,达成一个稳定的平衡。骨骼中的钙质如果丢失过多,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②?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比较常见和严重的表现,也是治疗骨质疏松所针对的最重要目标。脆性骨折就是在很轻微的动作后,比如打喷嚏或是很轻微的外伤之后就出现了骨折,比较常见的是脊椎的压缩骨折、前臂手腕以及髋部的骨折。骨质疏松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像不明原因的全身疼痛,包括腰背部、四肢、颈肩等,尤其在夜间较明显,且可能会伴随抽搐和夜汗多等情况。此外,如果体检时骨密度检测结果异常,③。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B.天阴沉沉的,使人觉得很憋闷,像要下雨了。C.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像也要晒化了。
15D.在故宫,曾经专属乾隆的书房有很多,像遂初堂、得闲室等。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D22.①钙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元素②骨质疏松有哪些症状呢③也要高度怀疑骨质疏松【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原文中加点处的“像”,表举例,相当于“如、例如”。A.“像”,表比较;B.“像”,表推测;C.“像”,表夸张;D.“像”,表举例,相当于“如、例如”。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后文“人体内90%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还有少部分在血液以及软组织中。骨骼中的钙使骨骼结实而强壮”可知,钙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可填“钙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元素”。②上一段说到“骨骼中的钙质如果丢失过多,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而后文说到“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比较常见和严重的表现”,所以这一段第一句起过渡的作用,询问的是骨质疏松的症状有哪些?可填“骨质疏松有哪些症状呢”。③本段是说骨质疏松会出现的其他症状,并且如果体检时骨密度检测结果异常,也可能出现骨质疏松,可填“也要高度怀疑骨质疏松”。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白居易在《感鹤》诗中写到: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白鹤卓然不群,不食腐鼠肉,不饮盗泉水,保持着高洁的品格,然而突然有一天,它欲念忽起,跳进肮脏的水池,开始和群鸡争抢稻粱腥膻,不复是纯洁高雅之物。这不禁让我们产生思考:天性为什么就改变了呢?初心为什么不易保持?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忘却所来、迷失所往?请结合你自身的成长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例文】是谁动了我们的天性?“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足见这是一只卓然不群、高洁自守的仙鹤。若能保持本性,矢志不渝,倒不失为一段佳话。遗憾的是,一时的贪念让其为人所获,沦为主人池中玩物,与群鸡争食,与乌鸦老鹰相亲,不复纯洁高雅之物。前后天渊之别,妍媸各异,令人唏嘘。
16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强调的是人天性的难以改变,本质的不可逆转。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境遇的不同,我们总会无奈地发现,有的人确实如那只鹤一般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动了我们的天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塑造,就如同一个正在消化过程中的胃,不显山不露水,就将一切改变成它想要的样子。好的环境,往往能点石成金。而坏的氛围,同样能噬魂销骨,改变天性。孟子与孔子并称,位列亚圣。试想,若不是孟母睿智地三迁,中国文化史中,将会多一个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籍籍无名的祭祀司仪或者市井商人,而少一位承前启后、启迪蒙昧的古圣先哲,这将是多么大的损失!所幸,孟母伟大,让孟子在好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实现了人生质的飞跃。反之,日本侵华之时,在本国招募的士兵,有的曾经连杀鸡都不敢,可是在军国主义的蛊惑下,却在中国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这些士兵在恶的土壤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天性。环境对一个人本性的影响和改造可见一斑,不容小觑。既然如此,为什么同样是大千世界,却是千人千面,而非千篇一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虽生于淤泥,却天性纯洁,保持了天然的风流态度,历来为人称颂。出身不可选择,际遇亦有偶然,环境从无完美,这些可能都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保持本真,不改天性,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秉持这大丈夫本色的苏武,让卫律吓不倒,李陵劝不降;一身大丈夫傲骨的文天祥,让威逼褪色,让利诱无光;堪称大丈夫典范的闻一多,让战士激情澎湃,令敌人闻风丧胆。他们,从不会因为环境和际遇的改变,而让骨子里多一丁点的媚态,更不会因为他人的威胁和诱惑,而让膝盖有一丁点的绵软,自持一副大丈夫的铁骨,从来都是铮铮作响,本色不改。我们不管生在何处,长在何方,环境对我们天性的影响固然不可否认,但是我们要善于在良好的环境中因势利导,完善天性;在恶劣的环境中,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因为,我本青山,环境奈我何?他人奈我何?能动我天性者,舍我其谁!【写作指导
17】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话,引用了白居易《感鹤》中的诗句,第二段话对诗句进行了解读:白鹤天性高洁,卓然不群,可是忽然有一天它欲念忽起,改变了天性。最后提示语中用三个问题,启发考生进行深入思索。材料通过诗句呈现出一种现象:原本天性纯洁高雅之物,却改变了天性,令人扼腕叹息。当然,人之初有性善的部分,也有性恶的成分,这里的“天性”指的是性善的部分。这只鹤的天性为什么会改变呢?首先是因为它一时糊涂,陡生贪念,沦为主人池中之物;其次是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生活在肮脏的水池里,与群鸡争食,与乌鸦老鹰相亲近,久而久之,难免近墨者黑,深受影响,变了天性。可见,天性的改变,外因与环境有关,内因与自身的坚守有关。坚持初心不改,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外在的环境一旦变得恶劣、低俗、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举步维艰,意志力不坚强、韧性不够、忍受不了诱惑、害怕吃苦受罪的人就很容易改变初心,扭曲天性,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当然,环境只是外因,天性是否会改变,初心是否能坚守,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因,在于一个人意志力是否坚强,是否对自身品性有磨砺,是否对初心矢志不渝,是否对天性爱如至宝,是否能抵制诱惑,是否能战胜挫折,是否不人云亦云。题目要求“结合你自身的成长实际,写一篇文章”,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主题为坚守天性,就要将坚守的过程作为叙写重点,以体现坚守的不易和价值;主题若与改变天性有关,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改变前后的天壤之别,从而体现出坚守天性的可贵。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谈天性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谈改变天性的原因,最后谈坚守天性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谈。立意:1.改了初心,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2.我的天性我做主。3.坚守初心,保真天性。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天性从未改。
1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