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272761
大小:29.1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8-12
《2023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版) 18 综合检测二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语文综合检测卷(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于以往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的历史学论著。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1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二: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2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方便面孙全鹏中秋前后,将军寺村就要收豆子了。今年老天却像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一样,淅淅沥沥,天天下个不停。若在往年,这是小豆子最高兴的时候,每到这时他就能见到爸妈了。小豆子记得很清楚,爸妈回来都在天亮时,爸妈静静地坐在床头,手里握着玩具,微笑着望着小豆子,一看见小豆子睁开眼就拼命地跟他说话。前段时间,奶奶天天往地里跑,小豆子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地里的秋庄稼该收了,豆叶变得黄澄澄的。只是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奶奶的目光呆呆地望着秋天的田野,像失去了什么一样。前几天,村子里有人听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要下雨,别人家都忙着收秋了。奶奶刚开始不相信,但看到大家都忙,她也开始忙起来。豆子该收了,她不能再等了,等不及了。奶奶弯着腰在前面拿着镰刀忙活,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刀,不快了。奶奶割一会儿豆子,就要停下来歇上一会儿,累得喘不过气来。
3我要是有劲多好啊!小豆子心想。他想帮助奶奶收豆子,就使劲地拽了拽豆棵子,豆棵子怎么扎得这么深?还真拽不动。奶奶走过来,到他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他感到奶奶的手温暖温暖的。果然,就像村里人说的那样,天还真下起了雨,奶奶更加紧张地干活。小豆子看见奶奶着急,他更着急。这雨下得并不算大,但一滴一滴地却把奶奶全身淋透了,现在一大块豆地还早着呢。①奶奶没有一点办法,小豆子也没有一点办法;奶奶望着满满一块未收割的豆地,小豆子也望着满满一块未收割的豆地;奶奶身上滴着雨水,小豆子身上也滴着雨水。雨不像停的样子,雾蒙蒙的。没办法,奶奶长叹一口气,拖着脚步往家走。回家的时候天快黑了。走到村口,村长家的儿子正在屋檐下,看都没有看小豆子一眼。村长的儿子拿着一袋子东西咯嘣哈嘣地嚼着吃,一股诱人的味道钻进他的鼻孔,他深吸一口气,咽了口唾沫。他心里明白,那是方便面,可以用开水泡着吃,也可以直接干吃,可他从来没有吃过。他的喉咙动了一下,又咽了口唾沫,咕咚一声。他赶紧低下头,怕村长的儿子听到从他身体里发出的声音。肚子实在饿了,又走了一会儿,小豆子忍不住了。“奶奶,我饿,我想吃——”说了半截话,他突然又不说了,憋住了嘴。奶奶走得慢腾腾的,喘着粗气,头发都湿了,奶奶显然听见了,顿了一下说:“孩子,明天,奶奶就给你买袋——方便面,让你吃个够。”奶奶显然知道小豆子的心事。第二天,小豆子被窗外嘀嘀答答的声音吵醒了,这场雨真是烦死人了,觉都不让人睡安生。窗棂子变得白晃晃的,有点儿刺眼,小豆子知道天已经亮了。奶奶还在睡着,几根白头发在脸上斜耷拉着,身子一动不动。小豆子望着空空的院子,不敢动;又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不敢动。他怕惊醒了奶奶,奶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睡过,他真希望奶奶多睡会儿。奶奶确实太累了。到了中午,奶奶仍然没醒来。雨水哗啦啦地依然在下,直到邻居钉婶来串门,他才知道奶奶没醒的原因,她是彻底睡着了——不过再也醒不来了。“你看,大娘还不到七十,就这样走了。”钉婶见了人就掉眼泪。小豆子以前也见妈妈哭过,有一次妈妈与爸爸吵架了,好像为了挣钱多少的问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眼睛都肿了。那是去年秋上的事,转眼有一年了,小豆子再也没有见到妈妈。小豆子好像知道奶奶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不会再跟他说话了,他也就跟着哭,泪珠子啪嗒啪嗒往下掉。他有点恨自己了,早知这样还不如把奶奶叫醒哩,这样奶奶就不会永远睡着了,他在心里埋怨起自己。天空依然在下雨,雨滴故意在院子里蹦跳着,滴滴戳在他心中。爸爸突然间回来了。村里有人联系了爸爸。三天后,奶奶埋在了地里,就在将军寺河边的一片空地上。②响器吹得让人心痛,干草呼啦啦倒了一地,天空压得很低,一片荒凉,将军寺河里的水来回游荡。爸爸把家里的事处理好,合上门,门“吱呀吱呀”响起来,他“嗡”地一声重重地锁住门。
4“走吧,豆子,咱们去城里,有好吃的。”爸爸吸了一口烟,长长地吐了一口烟雾,蹲在地上,眼睛盯着那个破木门。爸爸提到的城里,肯定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地方,否则爸爸和妈妈也不会一直待在那里了。来到爸爸所说的城市,小豆子突然发现,他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是眼前,不像在将军寺村的大田野一眼看到了远方。爸爸带小豆子去买吃的,买穿的,买玩的,回来时手里满满的。小豆子站在方便面前好长时间,爸爸拿了一袋,又拿了一袋,小豆子一阵感动。他想哭。“爸爸上班了,你在家要自己玩,饿了就吃,想玩就玩会儿,困了就睡吧。”每天早上,爸爸用毛巾使劲抽打着衣服,衣服上荡起了灰尘,然后他就急匆匆地走了。爸爸很忙。小豆子被关在屋子里了,屋子里黑乎乎的。这时候,他想奶奶了,当然也想妈妈。可是奶奶走了,妈妈也不见了——自从去年回来后一次也没有见。妈妈去了哪里呢?他问爸爸,但爸爸没说。在屋里实在没事做,他一个人走来走去,坐在床上,站起来,又走来走去。外面一有动静,豆子就跟着忙起来。窗户外有一只小鸟飞过来,它先是停在那里,抖了抖翅膀,然后就叽叽喳喳地乱叫起来。小豆子突然感觉好亲切,就走上前去,小鸟看看小豆子,竟然没有飞走,只是蹦了蹦挪了个地方,继续用小嘴啄来啄去。他想小鸟是饿了,就找了半块馍头,可当他走上窗台喂小鸟时,小鸟却拍着翅膀使劲地往后蹦了蹦。小豆子赶紧停住,可是小鸟还是“嗖”的一下飞走了。小豆子感觉是自己的错,心里埋怨是自己把它吓跑的,他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他恨死自己了。不知道谁家的饭香飘过来,他发现肚子饿了。他找到了方便面,看到桌子上有个开水瓶,想学着大人的模样泡着吃,但他够不到。他开始思考怎么撕开方便面。他的手不知道哪里用了劲,方便面袋子竟然烂了,方便面撒了一地。小豆子捡了一块儿,放到了嘴里,干嚼着,原来那么香的东西怎么一点儿味道都没有呢?他的眼睛里满是泪,他有点恨自己,感觉自己真不像个小小男子汉——奶奶说过,男子汉不能哭,更不能掉眼泪。他想把方便面咽下去,可泪水依然趴在脸上,一串一串地流下来。不知为何,他哭得更凶了,身子一颤一颤的,他擦拭了眼睛,向着窗外喊了一声,奶奶——(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就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秋雨营造出一种压抑伤感的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B.收获的季节本该充满喜悦,但老人年迈体弱,孩子幼小无力,一地亟待收割的庄稼让奶奶感到焦急无助。C.小豆子透过出租屋的窗户向陌生的外部世界张望的时候,窗台上的小鸟象征了小豆子对自由的向往。
5D.小说的情节循序渐进,行文中蕴含的情绪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随着故事的推进,逐层浓郁强烈起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小豆子形象,从小豆子的儿童视角,讲述亲情、生死与孤独。B.“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刀,不快了”一句既贴合小豆子的儿童身份,又运用比喻简洁生动地突出奶奶年老体衰的形象。C.小说中第①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出奶奶和小豆子望着满满一地未收割的豆子,内心的无助与绝望。D.小说中第②处画横线的句子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凄凉、悲伤的氛围,主要是为了衬托小豆子的爸爸因亲人离世的痛苦心情。8.小说最后描写小豆子独自吃方便面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豆子在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小说塑造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不可。
6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曰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B.左迁,降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C.《丧服记》出自《礼记》,《礼记》由东汉戴圣撰写,共49篇,是儒家思想资料汇编。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布衣”借指平民,与庶人、黔首、黎民意思相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进言。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简洁明了,道理深刻,成就远超众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推崇敬重他。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14.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
7(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苦寒吟孟郊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层很厚,而且冰面上没有裂纹;虽有阳光,但阳光也透着寒冷:诗人借此进一步写出天气之寒。B.诗人“敲石”的目的是取暖,但是“不得火”而取暖不得,于是发出了“壮阴正夺阳”的感慨。C.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面对苦寒环境,诗人无话可说,只得借这首诗歌发出穷愁的不平之鸣。D.人们用“郊寒岛瘦”评价孟郊和贾岛的诗歌风格,从这首诗来看,“郊寒”的评价恰如其分。16.首联是如何写景的?首联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苦寒吟孟郊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层很厚,而且冰面上没有裂纹;虽有阳光,但阳光也透着寒冷:诗人借此进一步写出天气之寒。B.诗人“敲石”的目的是取暖,但是“不得火”而取暖不得,于是发出了“壮阴正夺阳”的感慨。C.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面对苦寒环境,诗人无话可说,只得借这首诗歌发出穷愁的不平之鸣。D.人们用“郊寒岛瘦”评价孟郊和贾岛的诗歌风格,从这首诗来看,“郊寒”的评价恰如其分。16.首联是如何写景的?首联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桃花源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老人与孩子在令人向往的桃花源的快乐生活。(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环胡蜂体长约40毫米左右,飞行的速度很快,十分残忍,且身强体壮,是世界最著名的五大毒蜂。十几只胡蜂几个小时内就可以消灭一个蜜蜂群。当然,面对胡蜂的攻击,蜜蜂也不完全是( )。对于袭击外出蜜蜂的胡蜂,蜜蜂几天内就能对胡蜂的作息规律( ),从而采取错开时间段出勤的方法以躲避胡蜂的追捕。当蜜蜂惨遭众多胡蜂入侵时,为了避免全群覆没,蜜蜂只好忍痛割爱,举群( ),另寻他处。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20.“全群覆没”化用自“全军覆没”,请分析二者的相似性及这样使用的妙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人体内90%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还有少部分在血液以及软组织中。骨骼中的钙使骨骼结实而强壮,但骨骼里的钙含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与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钙不断交换,达成一个稳定的平衡。骨骼中的钙质如果丢失过多,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②?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比较常见和严重的表现,也是治疗骨质疏松所针对的最重要目标。脆性骨折就是在很轻微的动作后,比如打喷嚏或是很轻微的外伤之后就出现了骨折,比较常见的是脊椎的压缩骨折、前臂手腕以及髋部的骨折。骨质疏松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像不明原因的全身疼痛,包括腰背部、四肢、颈肩等,尤其在夜间较明显,且可能会伴随抽搐和夜汗多等情况。此外,如果体检时骨密度检测结果异常,③。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B.天阴沉沉的,使人觉得很憋闷,像要下雨了。C.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像也要晒化了。
9D.在故宫,曾经专属乾隆的书房有很多,像遂初堂、得闲室等。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白居易在《感鹤》诗中写到: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白鹤卓然不群,不食腐鼠肉,不饮盗泉水,保持着高洁的品格,然而突然有一天,它欲念忽起,跳进肮脏的水池,开始和群鸡争抢稻粱腥膻,不复是纯洁高雅之物。这不禁让我们产生思考:天性为什么就改变了呢?初心为什么不易保持?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忘却所来、迷失所往?请结合你自身的成长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