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选必中第二单元6《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鲁迅先生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名周树人,字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知人论世
2鲁迅先生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鲁迅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3
4刘和珍烈士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英语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3月18日,政府卫队开枪时,一颗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牺牲时年仅22岁。
5有一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师生为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本校学生刘和珍与杨德群烈士而建立的“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碑座上刻着两位烈士的生平传略,碑身阴面镌刻着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名句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6时代背景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惨案
7时代背景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后收在《华盖集续编》。
8时代背景刘和珍烈士遗像刘和珍烈士遗体杨德群烈士遗像上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有二位老母倚闾亲朋盼信下联: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历几番枪声震耳弹雨淋头
9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朽不垂永时代背景
10相关知识陶潜和《挽歌诗》陶潜,字渊明,我国晋代著名诗人。文中引用的是《挽歌诗三首》中的第三首的最后四句。所谓《挽歌诗》第三首的全文是: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憔晓。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潜自挽之词,最后四句设想自己死了之后,"亲戚在送葬之后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哀伤,至于别人则已唱过了挽歌,就算尽到了朋友的情谊了。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自己的躯体葬在山里,和山在一起就行了了。"鲁迅引用陶诗后说:"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这说明他主要借用"托体同山阿"一句,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的精神像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以激励后死者向反动派作斗争。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鲁迅
11预习1.速度全文,标注段落。2.文中几次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找到并标注出来。3.文中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事迹品格123454.文章不只写刘和珍,找出还写了哪些人并分类,然后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5.找出文中详写三个女学生遇害的过程的内容,作者为何要详写?6.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12解题《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13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请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总结文章思路
14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屠杀爱国青年的段祺瑞执政府的无比讽刺和愤恨。“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国民却在“中华民国”的“执政府”前遭到血腥的屠杀,杀害的还是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中华民国”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只是屠杀人民的机器,开篇用如此详细的纪年,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憎恨。一、文章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而写成“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15二、三次写到“有写一点儿东西的必要了”,分析这样写的原因文本:”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批注:第一次出现在“程君”正告“我”及”我“回忆刘和珍预定《莽原》全年的事件之后,从文中可以得知,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她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其志同道合的战友。鲁迅满怀深情的回忆起这件事儿,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儿东西的必要了“,是出于对渴求真理的好青年、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战友刘和珍的哀思和纪念。悲痛的悼念(第二段)
16文本:“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批注:第二次出现在第二部分第二段的开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儿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作者希望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也是作者作为生者最大的心愿。愤怒的揭露(第五段开头)二、三次写到“有写一点儿东西的必要了”,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17文本:“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批注:第三次出现在第二部分第二段的结尾,”我正有写一点儿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而言的,是针对”庸人“而言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唤醒”庸人“,使他们投入战斗。沉痛的总结(第五段结尾)二、三次写到“有写一点儿东西的必要了”,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18三、文中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为人和善;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勇赴国难,不惧牺牲。事迹品格12345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追求进步,渴求真理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敢于反抗,富有斗争精神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善良和蔼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远见,有责任感欣然前往情愿,在执政府门前喋血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勇敢坚强,不惧牺牲
19四、文章不只写刘和珍,找出还写了哪些人并分类,然后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怀着愤恨的心情,控诉并抨击反动派的恶行,揭露他们丑恶的嘴脸。
20四、文章不只写刘和珍,找出还写了哪些人并分类,然后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二、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作者无比哀痛地悼念这些爱国青年,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他们的勇敢行为,流露出对爱国青年的尊敬、激励之情。
21四、文章不只写刘和珍,找出还写了哪些人并分类,然后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三、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不是不抱希望的,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22五、文章第五部分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三个女学生被害的过程?说明这次屠杀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绝不是军警的正当防御。将三个女学生热情单纯,临危不惧,沉着勇敢、团结友爱,与反动政府的野蛮凶残进行对比,驳斥了执政府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罪名,突出了执政府的暴虐,使荒谬的流言不攻自破。表达了作者对这三个女学生的赞扬和对反动政府的憎恨。
23六、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是如何表达的?文本:至于此外的深意,我总觉得很寥寥······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死地》)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空谈》)“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空谈》)补充拓展:
24六、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是如何表达的?这是因为作者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在当时那样一个没有任何民主可言的环境下,生搬硬套西方“游行请愿”的和平方式是不可取的。作者不赞同“徒手的请愿”,主张对反动派进行有韧性的战斗。不赞成徒手请愿。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25语言品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文本:下劣——请愿、女生、执政府前、从背部入、手枪凶残——徒手、穿心肺、穿胸、立仆虐杀——棍棒伤痕、头部胸部猛击语言品读掩盖真相推卸责任混淆视听悲哀尊敬、痛恨愤怒、失望期望、无言以对。野蛮而严密的专制下,害怕、淡漠、麻木。
26语言品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文本:批注: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7语言品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文本:批注: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文本:批注:“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28语言品读文本:批注:“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文本:批注: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9鲁迅先生是深沉的,我们要看到《记念刘和珍君》中的 “同声一哭”既有对刘和珍这样的好青年的流血牺牲的悲哀,也有对我们国家当时的黑暗专制的悲哀。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智者,鲁迅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痛定思痛”。学了本文,你觉得国难当头得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