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杨虹

“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杨虹

ID:83250602

大小:1.75 MB

页数:7页

时间:2023-08-08

上传者:139****0482
“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杨虹_第1页
“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杨虹_第2页
“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杨虹_第3页
“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杨虹_第4页
“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杨虹_第5页
“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杨虹_第6页
“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杨虹_第7页
资源描述:

《“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杨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2023年2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23第36卷第1期JOURNALOFHAIN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36No.1Doi:10.16061/j.cnki.cn46-1076/c.2023.01.011“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室的新样态: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杨虹(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其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名师工作室是一种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有力提升了我国教师队伍的质量。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对工作室进行检视,发现其存在着重线下培训轻线上培训、主持人的教师培训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等问题。要适应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探索教师培训信息化的路径,就需要构建名师工作室的新样态: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以“以师为本+个性化”为研修价值取向,增加教师培训者、信息技术专家两类支持者,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活动设计,使用“混合研修”学习模式,搭建现实仿真、虚拟现实的两类培训场景,注重“随时随地”的互动分享,运用“多维精准”的学员评价,建立“数据化+全视角”的成员专业成长档案。关键词:名师工作室“;互联网+”;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23)01–0087–07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以教育数字化引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要聚焦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其中职后培训为教师提供一系列专业发展活动,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支持,专业、有效、高质的教师职后培训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名师工作室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创举,相关理论证明名师工作室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践也表明,名师工作室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师德高尚、专业能力扎实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有力提升了我国教师队伍的质量,促进了我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名师工作室是根植于我国教师基数大、教师质量地域差距大、分层分类培训难以精准、培训监控管理困难、培训辐射范围小等教师培训的现实土壤,从而在我国广泛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名师工作室仍然是我国极具生长力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步被运用到教师培训中,加之近年来疫情对集中办线下培训造成的限制,信息化教师培训开始广泛开展,名师工作室也开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研修模式,尝试进行信息化建设。但由于缺乏理念的引领和技术的支持,名师工作室并没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名师工作室研究”(JD(ZC)19-42);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Hnjg2021-31)。收稿日期:2022-11-20作者简介:杨虹(1987—),女,四川南充人,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87

12023年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期①有依据成人学习特点做到较好的匹配、协同和深度融合,并没有实现增能、赋能和使能的功能,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名师工作室的原样态,基于“互联网+”背景对名师工作室进行反思,进而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室的新样态。一、原样态:传统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韩爽认为,名师工作室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研究为核心,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旨在搭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②展平台。张恩德、王小兰认为,名师工作室是学习主体(主持人、成员和学员)在相互支持信任的环境③下,为了共同的目标以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的形式,在民主的氛围中构建出和谐人际关系的群体。朱旭东、王姣莉认为,名师工作室是在政府支持下由具有共同理念、愿景的一位名师和若干骨干教师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他们通过课例研究、名师论坛等形式,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进行合作性、持续④性学习,旨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共同发展。虽然各个学者对名师工作室概念界定有所不同,但从实质、结构、功能、活动方式等不同角度说明了名师工作室的主要样态。总的来讲,名师工作室是在政府支持和指导下,由具有共同理念、愿景的名师、导师和学员构成的旨在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它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研究为核心,通过专业阅读、课例研修、专题论坛、课题研究、实践改进等形式,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交流,共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名师工作室的本质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成员包括名师(即主持人)、导师、学员等,其活动以面对面线下培训为主,辅之以网络研讨、资源共享等线上活动,活动方式包括课程学习、课例研究、名师论坛、专题研究等,主要功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工作室拥有共同的目标、价值和愿景,成员自愿加入,共同追求专业发展,共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交流,对工作室具有较高的归属感,学习与合作是工作室运行的基本保障。二、问题:“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室的检视(一)重线下培训,轻线上培训自成立之初,名师工作室主要以线下集中培训为主,一方面是由于线下面对面集中培训的普及度高、模式成熟,便于学员感受培训氛围、深度参与活动、及时与专家和其他成员交流,以及清晰简单的培训管理等因素;另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网络研修存在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主持人不愿意开展线上培训活动:最初的网络研修以看课为主,以简单的发帖、跟帖机械互动为辅,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教师“刷课”“挂课”现象突出,质量监控薄弱,培训效果较差。随着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⑤⑥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等文件的印发,线上研修和线下研修、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研修开始推行。各地名师工作室也先后开始探索混合式研修,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引领和指导,主持人本身的教师培训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可借鉴的经验不足,导致线上的网络研修和线下的集中培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整合,大多数研修活动“有形无神”。工作室内各个身份的成员对于混合式研修,尤其是线上培训的满意度都较低,认为缺乏体验感、代入感、参与感,学习收获较小。大多数名师工作室的混合研修“未能把握其本真内涵,①李福华、年浩、张家年:《人工智能教育论纲》,《现代大学教育》2020年第1期。②韩爽:《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的名师工作室运行研究——以吉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为个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28页。③张恩德、王小兰、曾辉:《基于名师工作室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影响要素与成效分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④朱旭东、王姣莉:《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名师工作室》,《中国教师》2016年第8期。⑤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2013年5月6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305/t20130508_151910.html.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的通知》(2014年3月26日),https://ganxun.hue.edu.cn/2015/0429/c19774a137968/page.htm.88

2杨虹“: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室的新样态: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①甚至止步于‘媒体融合’的认识误区与操作偏差”。鉴于此,主持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线下集中培训中,线上活动只是用来做浅显的低层次研讨、答疑、资源分享等,线上培训方式使用较少。(二)主持人的教师培训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从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和教师培训的角度讲,名师工作室是一种教师培训模式,主持人的重要角色是培训者。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培训者,主持人既要掌握成人学习等教师培训的相关理论,又要了解与时俱进的培训理念、各级各类培训政策、各种培训模式和方法,还要具备专业的需求诊断、培训设计、课程开发、培训组织与管理、培训评估等技能。“互联网+”时代还要求主持人具备信息理解、在线培训设计、在线课程开发和在线培训辅助工具使用、将线上与线下培训进行深度嵌入的“全面融合”、实现名师工作室培训线上与线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等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行政机构和教师研训机构只对名师工作室做宏观指导和政策保障,主持人则要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外负责名师工作室的规划制定、活动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学员指导、资源建设与成果转化、组织管理和评估等项工作,他们身兼多种角色:引领者、培训者、学习者、研究者、管理者等。一方面主持人身兼多职、精力有限、难以聚焦;另一方面,主持人无法依据对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要求掌握扎实的培训理论和进行丰富的培训实践。以名师工作室最常开展的课例研修活动为例,课例研修活动有规范的活动流程,应遵循“情境理解——问题界定与解决——反思感悟”的行动范式,需要问题化的培训案例、情景化的培训场域、全面及时的反馈和持续有效的跟踪,但由于缺乏对课例研修本质特征的把握,主持人往往把课例研修活动简化成同课异构、课例研讨、名师示范等单次独立的活动。梳理近年来的在线培训也可以发现,大多数工作室的在线培训效果不理想,只是简单的将线下的培训内容搬运到线上,没有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培训的各自优势,导致两个培训途径彼此割裂。由此可见,主持人由名教师到教师培训者角色的转换不成功、教师培训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三)对专业化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被运用到教育领域,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教学工具也不断更新升级,一些教师培训专家尝试将教育信息化技术、平台、工具运用到教师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通过收集学习者身份、学习基础变量、课程特征变量、学习行为变量、教学行为特征变量等,进行集中分析和预测,并据此进行教学决策和干预;运用EDUALI智能软件协助监控和②测量诸如批判性思考、沟通、协作、领导、问题解决和跨文化主义等技能的发展。针对教师培训,一些高校、企业也相继开发出一些专门的培训平台和培训工具,为教师培训带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教师培训方式与手段的转型。数据诊断、动态分析、可视化技术、大数据、物联网采集技术等技术,不仅为线上培训提供平台和工具支持,也为线下培训现场授课、培训组织管理等创设培训情境,提供信息化工具,被逐步运用到学员能力测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式的更新,培训资源分析、分享与升级,以及学习效果评估等各个方面。新技术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工具的更新、研修模式的变化,更体现了培训观念的升级。但目前,大多数名师工作室一般只是使用腾讯会议、钉钉考勤与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大众化的工具,并没有充分运用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工具,难以实现教师培训的专业化、信息化,导致活动方式单一、培训诊断难以精准、培训效率低、培训资源利用率及转化率低、培训组织管理成本大且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名师工作室本身也难以进一步升级,出现了“高原状态”。因此,如何更新培训理念,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潜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各项便捷和专业支持,促进活动质量提升和成果转化,创造新的生长点和提升内涵建设等,成为了目前名师工作室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新样态: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一)培训价值取向注重以师为本+个性化过去名师工作室主要关注工作室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对成员的个性化专业发展关注较少,实则工①魏非、李树培:《混合式研修:内涵、现状与改进策略》,《教师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②闫寒冰、单俊豪:《从培训到赋能:后疫情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蓝图构建》,《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89

32023年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期作室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以成员的个性化专业发展为基础的。“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与“以生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对应,以教师发展为本、尊重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教师培①训”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联网+”时代,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诉求,且“互联网+”间接促进了教师研修个性化的形成,这就要求名师工作室制定培训目标时以促进成员的可持续化发展、终身学习为旨归,尊重成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其专业特征,满足其个性化需求。首先,立足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促进不同类型教师专业特点和专业风格的养成;其次,活动的首要目标应是提高成员的专业认知度,增加专业认同感和专业精神,激发成员的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②持续发展意识;再次,要细致了解、分析成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教师为中心设计课程,注重解决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疑难,促进成员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最后,创建基于技术和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支持系统,发挥技术支持和非技术支持的合力,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引入到学习支持系统,如引入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对高清视频进行切片,获取更多培训细节,通过人工智能精准分析、诊断成员的教学问题,为成员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以给成员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反思及反馈的机会。(二)增加教师培训者、信息技术专家两类支持者传统工作室的成员一般包括主持人、导师、学员,理想状态下,主持人应只是学科的引领者、实践的指导者,但现实情况却是主持人不仅是引领者、指导者,还是培训者(工作室活动的设计者、活动授课专家),甚至还是技术保障者、培训管理者。身兼多职的主持人无法聚焦主业,不仅导致主持人专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且使名师工作室活动出现重复化、碎片化、弱信息化、低质化等问题。基于培训专业化的视角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工作室应增设教师培训者、信息技术专家两类支持者。教师培训者主要由教师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者或者研训机构的教研员来担任,要求他们掌握培训相关理论,熟悉培训项目专业化的调研、设计、实施、评估等,主要职责包括:运用专业的工具对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诊断;根据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主持人的学科理念、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科学规范地凝练培训主题,设计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研修活动;制定学员跟踪方案,评估活动效果等。信息技术专家主要是为工作室信息化建设提供专业支持,主要由信息技术方面尤其是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来担任,主要职责包括:为线上线下活动甄选专业、优质、高效的信息化工具和平台;为活动信息化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培训、指导成员科学、熟练使用各项信息平台和工具;建立信息化、全视角的教师电子档案;利用大数据或学习分析技术协助培训者进行培训精准测评;以名师工作室为实验对象,进行各类“信息化+教师培训”的实验,推广成功经验。教师培训者、信息技术专家两类支持者的引入,将使名师工作室向专业化、信息化发展,既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和发展要求,又丰富了工作室的内涵建设,真正促进了工作室的转型升级。(三)对线上线下研修进行一体化设计教师培训者应根据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愿景、研修主题和目标,运用专业的教师培训理论、方法,对线下集中研修和线上网络研修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的培训活动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线上线下活动目标贯通,任务互相联系、支撑,并以任务为驱动,由学员根据课程内容和自身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资源分享、课例研修、教学实践、交流研讨等。培训者在进行一体化的培训活动设计时,应注重以学科逻辑为起点,根据“学习、模仿、实践、反思、交流”于一体的教学改进过程,聚焦培训主题,设置清晰的活动目标和任务,活动之间具有延续性、递进性,并结合技术支持者的指导,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元素融合于培训活动。线下培训设计应改变传统的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方式,抓住宝贵的线下培训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典型示范、集体反思等活动,对研修重难点进行进行梳理和讲解,注重查漏补缺,解决疑惑,为之后的线上活动做好理论、问题和资源的储备。线上活动设计应以任务和成果为导向,以经典、特色的资源为载体,以科学化的学习评估为指标,发挥推进线下活动、学员岗位实践、自主①杜志强:《走向“互联网+个性化”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第2期。②王冬凌:《“以师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内涵与策略》,《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10期。90

4杨虹“: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室的新样态: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与反思、培训跟踪指导等功能,将线上和线下真正有机融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一体化的培训设计应包括学员后续跟踪这一重要内容,通过视频研讨交流、教学直播或实录诊断等形式,打破跟踪指导时间、地域和经费的限制,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精准、持续的支持和反馈,建立长效跟踪指导机制。(四)采用混合研修的学习模式“混合学习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的两端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第二个维度的两端是自主①学习和协助学习;第三个维度的两端是有教师引领的学习和没有教师引领的学习。”混合学习强调将传统教学和网络化教学这二者的优势互补,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需②求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内容,从而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混合的重点不在于混合哪些③事物,而在于如何混合,最终形成一个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最佳方案。混合研修是混合学习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是一种立体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学习模式,它强调体验式、参与式、情景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混合研修方式,通过一体化培训设计,将组织形式、技术手段、评价方式、保障基础等相关要素,根据特定的研修目的、内容、任务和条件,按照适配原则有机地融合起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聚焦主题的课程学习、课例研修、交流研讨等活动,以实现培训最优化为目的。开展混合研修不是单纯地将传统的面对面研修与网络研修相加,而是要实现“1+1>2”的培训效果,是名师工作室对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资源、培训方式、培训组织与实施、培训环境、培训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融合成一种更高层次、更优化、更符合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新的研修模式。“互联网+”背景下,混合研修学习模式的价值在于“超越了单一校本研修或网络研修的局限,构建了连接学习与实践的发展共④同体,贯通与提升个体实践经验,沉淀与生成集体智慧”,对这一学习模式的运用无疑将有助于名师工作室建立常态化的研修模式并打造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五)搭建现实仿真、虚拟现实的两类培训场景“教师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学习的意义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螺旋式的发⑤展。”教师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做中学”“研中学”“例中学”,因此,名师工作室线上线下研修活动要体现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突出实践性。线下活动要尽量还原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培训场景与工作场景的契合度;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元素,让培训的现实场景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聚焦的实践问题、更高效的学习氛围。线上研修活动在网络虚拟场景中进行,虚拟场景应不断增强学员的临场感和对虚拟研修环境的归属感,运用各类监测技术、任务驱动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未来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的新技术将与培训资源全方位融合,有助于形成一种超出符号化环境的拟真环境,帮助⑥教师加强‘做中学’的体验。”两种培训场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有助于丰富工作室的培训“意境”。如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记录、对比、分析和归纳学员的日常教学行为、线上线下学习过程、学习收获等数据内容,以此为依据为学员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培养计划;对教师行为偏差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及时提醒反馈,为针对性指导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将每个学员个体的信息联系起来,形成群体信息,为名师工作室制定或调整研修计划和研修方案提供依据。相关技术对学员需求的科学分类和精准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进一步增强学员对虚拟培训场景归属感。(六)借助互联网环境进行随时随地的互动分享“一个好的专业发展共同体,需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共享理念,即教师们能够积极分享资源、经⑦验、案例等;二是任务驱动,即利用任务促进教师们互动研修,推动共同体不断发展。”资源的分享与学习互动是专业学习共同体运行的重要保障。资源共享是“互联网+”时代教师研修的重要特征,名师工①苏宏、袁松鹤:《从开放大学视角剖析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②蒋国珍:《混合研修: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5页。③郁晓华、马立、祝智庭:《信息时代的教师继续教育:走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式”研修之路》,《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12期。④李树培、魏非、李宝敏:《基于工作坊的混合式研修:价值、问题与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年第7期。⑤宋冬生:《城乡教师培训要有“一体化”思维》,《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11日第7版。⑥闫寒冰、单俊豪:《从培训到赋能:后疫情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蓝图构建》,《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⑦冯晓英、宋琼、吴怡君:《“互联网+”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深度质量评价的视角》,《开放学习研究》2020年第3期。91

52023年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期作室主持人、导师、学员既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资源的生产者,他们生产的资源是培训内容、学习活动和群体智慧的综合体,具体而言有工作室授课的内容资源,活动“现场”(含线上线下)创生的认知资源、过程资源,以及群体智慧的社会认知资源等。互联网给资源的分享与协作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多样化的平台,打造了沉浸式的互动环境。借助培训平台、各类APP、公众号等资源,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可随时随地进行分享、研讨,让合作、交流、分享成为研修的常态,主持人、导师与学员之间建立了一种“活跃的连接”,学员实时分享自己关于教学的困惑、认知,主持人和导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让学员得到持续的专业支持保障。(七)对学员进行多维精准的评价主管部门要加强线上线下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工作室混合研修模式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套专业有效、可操作的评价机制。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尤其是通过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在教师教育的运用,使评价数据颗粒度更小,解释力更强,对学员的评价更加细微,精准呈现每个学员的个体学习行为。评价体系可以从参与性、活跃度、影响力三个维度建立,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研究性知识,涵盖线下面对面、线上研修以及混合情境①下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所需具备的各项能力要求。如语义测评可以使评价内容呈现出伴随性、精准性、及时性的特点;弹幕、标签等技术使评价可以细微到分、秒;通过数字徽章、微认证等方式进行成果测评,可以科学地将教师专业能力进行分解评估。在名师工作室的混合学习模式中,应关注基于证据②的评估,也就是将学员在线教学资源的制作、在线教学实施等成果纳入评估体系,具体操作而言,教师的自我评价、在线教学的说课稿、教学设计、课件、微课、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听评课记录等能够证明教学能力的实践工作都可以作为评估依据。多维精准的评价方式和动态的评价数据,能准确刻画教师的能力现状、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能帮助学员获得及时、针对性的指导,反过来促使培训目标、培训资源和培训评价的设定更加个性化、科学化,进而促进名师工作室内涵的提升。(八)建立“数据化+全视角”的成员专业成长档案成员的专业成长档案对于了解工作室成员的个性特征、专业能力和工作室的发展规划、困难、培训成效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制定名师工作室活动目标、指导成员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名师工作室没有对成员专业成长档案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且由于工作量大、整理繁杂、缺乏科学指导,没有建立成员专业成长档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监测预警、干预调控和决策等方面的优势和成果也引发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向系统的智能化治③理转变”,这一转变为名师工作室建设成员专业成长档案提供了契机。通过运用学习分析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数据化、全视角的成员专业成长档案,对成员个体特征、发展潜力、发展瓶颈等进行专业分析和推送,有助于名师工作室进一步精准化设计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应包括个体信息、学习过程、实践过程、能力认证四个模块,其中能力认证模块最为关键,是促进成员持续发展的杠杆:个体信息包括年龄、教龄、学科、学段、荣誉称号等人口学数据,以及通过信息互动和能力认证后形成的教学风格、学习风格、实践水平等相关信息;学习过程包括工作室成员在参与工作室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数据;实践过程包括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教学设计、实施、评估等方面的数据;能力认证包括成员在多维精准的测评基础上产生的专业能力证据和认证数据。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教师培训信息化是教师教育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体现,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促使教师培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培训理念、培训实施、培训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其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给名师工作室的建设①郁晓华、马立、祝智庭:《信息时代的教师继续教育:走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式”研修之路》,《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12期。②闫寒冰、单俊豪:《从培训到赋能:后疫情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蓝图构建》,《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③闫寒冰、单俊豪:《从培训到赋能:后疫情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蓝图构建》,《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92

6杨虹“: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室的新样态: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和管理者都应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主动探索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目标、手段和保障。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之一,名师工作室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努力建成信息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探索教师培训信息化的路径,勇于开辟先行“试验田”,总结出丰富的经验,树立特色,推广至其他培训模式,进而促进整个教师培训行业信息化的实现和提升。同时,在追求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着名师工作室的“初心”以及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可为了迎合信息技术,完全抛弃原有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只有当信息技术与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方方面面有机融合、运行顺畅并优于原样态的时候,信息技术才真正有了价值,名师工作室才真正获得了新的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名师工作室建设有机融合,带领名师工作室走出发展的高原期,应是主持人及其相关研究者目前关注的重要问题。(责任编辑:冯华)ANewModeofMasterTeachers’StudiointheContextof“Internet+”:Information-BasedTeachers’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yYANGHong(SchoolofContinuingEducation,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Abstract:Asacommunityofteachers’professionallearning,themasterteacher’sstudiohasprovedintheoryandpracticetobeaneffectiveteachertrainingmode,whichhasgreatlyimprovedthequalityofteachersinChina.Asrevealedinareviewofthestudiobasedonthe“Internet+”context,therearesuchproblemsasanemphasison“offlinetraining”ratherthan“onlinetraining”,thepoorprofessionalcompetenceoftrainers,thein⁃sufficient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y,etc..Tomeettherequirementsofeducationmodernizationintheneweraandexplorethepathofinformatizationforteachertraining,itisimperativetobuildanewformofthemasterteacher’sstudio:theinformation-basedteachers’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y.Theinformationteacher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ytakes“teacher-oriented+individualization”asthevalueorientationofresearchandtraining,increasesthesupportofteachertrainer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experts,designs“online+offlinein⁃tegration”activities,buildstwotypesoftrainingscenariosofrealisticsimulationandvirtualrealitybyusingthe“mixedresearchandtraining”learningmode,heedstheinteractivesharingtobeconductedat“anytimeandinanyplace”,andestablishesthe“data-based+holistic”professionalgrowthfilesofparticipantsbyusingthe“multi-dimensionalandaccurate”participantevaluation.Keywords:themasterteacherstudio;“Internet+”;informatization;theteacher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y9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