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_季睿

《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_季睿

ID:83240715

大小:2.58 MB

页数:6页

时间:2023-03-09

上传者:139****0482
《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_季睿_第1页
《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_季睿_第2页
《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_季睿_第3页
《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_季睿_第4页
《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_季睿_第5页
《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_季睿_第6页
资源描述:

《《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_季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文化·理论Culture·Theory#《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营造研究OntheCharacteristicsandConstructionofSoundscapefromthePerspectiveof"SiteInvestigation"inYuanYe12*季 睿 李 胜(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2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软科学项目(2020131027)资助[摘要]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开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ABSTRACT:Inordertounderstandthecharacteristicsandconnotationsofvariouslandpatternssoundscapeinclassicalgardens,thesixclassificationsof"SiteInvestigation"inYuanYearedividedintotwomainsystemsof"MountainVilla"modeland"UrbanMountainForest"modelsfromtheperspectiveofthegeographicalenvironmentelements.Consideringthatthetwosystemsarerepresentedbythe"MountainForestLand"modelandthe"UrbanLand"model,theprominentgardensinJiangnanduringtheendoftheMingDynasty,suchastheJichangGardenandtheHumbleAdministrator'sGarden,areselectedasrepresentativeexamples.Then,thestudyinvestigatesthecharacteristicsandconnotationsofvariouslandpatternslandscapefromthreeperspectives:poetry,art,garden,andcomestothefollowingconclusions:Firstly,the"mountainforestland"modelemploysthetechniqueof"borrowingsound"tosystematicallytakethenaturalsoundasthewinner.Multipletheoriesandmethodsareusedbythe"urbanland"modeltocoordinateartificialsoundandnaturalsound;Secondly,theuseofclassicalparadigmssuchas"listeningtothespringunderthemoon","listeningtothewind"and"listeningtotherain"andtherationalefortheintegrationofmulti-sensorydimensionssuchasaudio-visualhavematuredinthelateMingDynasty.Thesefactors,togetherwithhistoricalandhumanisticfactorssuchaspoetryandpainting,haveinfluencedtheevolutionofgardenlisteningandappreciationculture.Thirdly,Thestudyalsodiscoveredthatsoundscapeshavetheimpactofstrengtheningtheemotionalconnectionandempathybetweenhumansandenvironment.TherelevantconclusionsaimtoprovideatheoreticalfoundationforthestudyofChineseclassicalgardensoundscape,aswellaspracticalsuggestionsanddirectionfortheconstructionofmoderngardensoundscape.[关键词]风景园林;声景;《园冶》相地篇;声景营造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Soundscape;SiteInvestigationinYuanYe;SoundscapeConstruction声景(Soundscape)由声音(Sound)意义和审美价值,其在古典园林中展现得淋造园的始末,涉及到“萧寺可以卜邻,梵音[3][6]与景观(Scape)组合成,是指一种强调个体漓尽致。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将“赏声”到耳”等诸多声景相关内容。当下关于《园冶》[1][4]或社会感知与理解方式的声环境。现代学术列为江南园林的显著特点;陈从周先生在《说声景的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一,宏观层面研究者倾向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4园》中提出古典园林声景营造的理法,包括的声景分类和营造理法的探析,如严敏结合年对声景的定义:个人或是团体在该场景中借风声水声、鸟语桨声,“于无声中有声”,“自然声”“人文声”“活动声”从“相地篇”“借[2]并列举了八音涧、雨打芭蕉、听橹楼等园林[7]感知、体验以及理解的声音环境。吴硕贤景篇”中总结声景空间营造手法;袁晓梅[5]院士认为声景不仅包含物理属性和信息属性,声景案例。从《园冶》入手提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园冶》作为明代造园巨作,全面论述[8,9]还包含了审美属性,明确了声景具有社会学古典园林声景营造理论;二,从声源种类·91·

1文化·理论Culture·Theory角度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如谢辉从声学传播、的交叉和园址环境的复杂,不同用地界线很属于“城市山林”大类,与“城市地”模式景观构成等方面分析了《园冶》中涉及的风声、难划分。如“山林地”和“江湖地”的描述,接近,范围交叉,相对聚焦于城市宅园的范畴。[10,11]雨声、植物声的营建方式。都存在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特征,而从出城三五里之外到山林河湖之间的村庄本文聚焦于《园冶》“相地篇”章节,不同的在于“江湖地”多了“江干湖畔,深地、郊野地略有交叉且稍显模糊,因其城外从上述研究成果出发,探讨以下三个议题:柳疏芦之际”的限制,是“山林地”内部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性本文归类于“山林别[12]1)园林体验涉及多重感官、听觉层面和声景衍生。对于“相地篇”的分类目前存在三墅”大类。角度在不同园林特征用地中的特征和表现是种主要观点(表1)。综合上述分类,同时考1.2“相地篇”声景构成什么?2)古人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声景设计,虑到唐宋以来私家园林选址分布的2个倾向:“相地篇”前言部分强调了“涉门成趣,不同区位的声景营造理法的个性和共性是什偏僻自然的“山林”与繁华便利的“城市”,得景随形”、“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么?3)声景是如何在《园冶》主要论述对象在明清时期转向了较为清晰的“山林别墅”非为间绝,借景偏宜”,同样声景营建耦合江南园林中发展的,其具体存在哪些功效?与“城市山林”两种典型模式,本文从地理于借景理论(图1)。在不同类型用地中,声[8]在此背景下,为了详细解析不同模式用地声环境要素入手,结合“营建区位”(城外、景营建核心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在景观的特征和内涵,通过分类编译的方式重城内)与“自然要素”2类因子将《园冶》相“山林别墅”模式中,因有天然之趣,所以构《园冶》声景分类,并结合特征选取典型地篇六种类型分为“山林别墅”(山林地、飞禽走兽之声、溪流曲涧之曲、隐僻松寮之响、案例,从语义学、图像学等角度探究声景类江湖地、郊野地、村庄地)与“城市山林”云流觞飞之音都可以借入园中,整体呈现鲜型、观赏方式、手法与特征用地的关系,探两大体系(城市地、傍宅地)(图1)。同时明的自然属性,动物声、水声、风声、雨声析古典园林听赏系统的特点和声景功效,以期结合王劲提出“城外”“自然山林”“山溪等自然声是常见的声景类型。在“城市山林”[12]总结古典园林声景营建智慧,同时古为今用,流水”为“山林别墅”的区位特征,潘谷西、模式中,因人声鼎沸,需做到门掩无哗和幽为现代声景营造提供借鉴和启示。杨鸿勋和边谦论述“城内”“坊里隙地”“人偏可筑,在园中可借雨声、风声与书声、琴[15],工河渠”为“城市山林”的区位要素特点声共鸣,整体呈现鲜明的人工属性,书声、[16,17]1《园冶》“相地篇”中的声景,处于城外得原始自然之趣的“山林地”琴声、歌声和少量自然声是常见的声景类型。描述模式与位于城内打造人工山水的“城市地”对于带有特殊文化意蕴的标志音,不论任何[18]1.1“相地篇”用地划分模式两者无疑是这两大体系中最典型的代表。用地,都可相借,如钟声,园冶总论《园《园冶》“相地篇”详述江南园林园地而其他4个模式,“江湖地”从属于“山林说篇》有云:“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的勘察选择,包括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别墅”大类,区别于“山林地”模式兼具山、诸如“松风”“雨打芭蕉”等主题同样为中[19]地形、地势和造景设想,具体按照特征分为“山水两大自然要素,更多是突显水景;“傍宅地”国古典园林声景借声模式中的常见元素。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6]宅地”“江湖地”。《园冶》的相地分类是计成个人的特定认知,而非定式,由于功能[12-14]表1《园冶》“相地篇”用地划分分类标准划分类型按照“城市”“山1)山林地模式:山林地、江湖地、林”自然要素介郊野地;入体量(人工改2)城市地模式:城市地、傍宅地、造的痕迹)村庄地1)自然水系为主:山林地;江湖地;2)人工水系为主:城市地;傍宅地;以水源为切入3)自然和人工水系混合:郊野地;村庄地;1)生态空间:山林地、郊野地、江湖地;以空间功能划分2)生活空间:城市地、傍宅地;3)生产空间:村庄地图1:《园冶》相地分类和声景构成模式图·92·

2文化·理论Culture·Theory综合来看,不同用地声景构成差异性较的特征。导人浏览,正如秦耀描述道:“寻声穷其源,大,与“山林别墅”模式自然属性倾向且不2.2“山林地”模式声景特征及营造研杖履多三休。”二,古人有在风景建筑中进乏人工之事的特点不同的是,“城市山林”究——以“借景”为核心打造时空合宜行听赏水声的传统。《寄畅园五十景图》图模式中人工声景的成分明显更多,对于声景2.2.1因地而借——声景品题的形成像资料(图5)“知鱼槛”“涵碧亭”“悬淙亭”的处理也更复杂。寄畅园位于无锡西郊,背倚锡山、惠山,证实了该结果。三,视听一体是听赏环境构是山林地的典范。通过万历年间第四任园主建的重要一环,例如“泉声虢虢石磷磷。”“酒2不同类型用地声景特征及营造秦耀“师法自然”的扩建与改筑,寄畅园园名映峰霞滟、琴将涧溜调。”等寄畅园山水诗探析从“凤谷山庄”正式改为“寄畅”,一跃成文将见山石之形,听水声之音,作为赏水的[20]2.1案例筛选为江南名园。核心。与“漱石”“枕流”视听同样一致的[22-23]为了详细理解在相地过程中声景营建的在构园的过程中,寄畅园结合自然地理是,“梵声”和“塔影”视听一体的观“精在体宜”,深化《园冶》“相地篇”中优势(图2),采用因地而借的方式,形成了景方式是寄畅园另一大特色,多有“钟声邻声景营造理论,深度剖析“山林别墅”和“城系统的借声系统(图3)。主要包括水声、寺送,塔影对峰悬”“乱山来众响,倒影漾市山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的特征,本文以“山梵音以及动物声,其中以水声为标志音的声中流””等诗句描述“水拥塔影”和“梵声林地”和“城市地”为典型模式,同时主要环境成为寄畅园最大特色。园中二十景中有到耳”的独特听赏模式。结合以下标准选取案例进行分析。1)所选园四处景点直接用水声问名,诸多名士用“虢2.2.2因时而借—听赏方式的确立林具有该模式用地最典型特征,属于《园冶》虢”“清响”“淙淙”“激湍”“戛寒玉”“鼓与“山林地”声景品题的构建不同的是,主要论述对象江南园林范畴;2)营建时期与弦”“磷磷”“泠泠”等词汇描述寄畅园水声。寄畅园听赏方式多样化(表3)的呈现是由不《园冶》所著明末时期相近,诗文和画作资此时寄畅园水声听赏系统(图4)存在三个特同时空场景变幻、游览主体差异推动下形成料丰富;3)涉及大量的声景品题内容。按照点。一,听赏系统与游览系统平行,从“悬的,在名士的游览、诗画的融合过程中寄畅标准最终选取无锡寄畅园和苏州拙政园分别淙涧”的淙淙作响,到“曲涧”的清流激湍,园逐渐形成极具风格的听赏文化。作为“山林地”模式和“城市地”模式研究到锦汇漪周边“清响”“清籞”的泠泠清响,其中“月下听泉”“听雨听风”为明末对象(表2;图2;图6),聚焦于两座园林水声在曲折谷涧空间中进一步汇聚,在寻声寄畅园经典的听赏范式。“月下听泉”听赏在明末营建过程的始末,探寻不同用地声景问景和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水声先于视觉引范式的形成一方面在于与古人对“明月松间[24]照,清泉石上流”这组景观意向的喜爱,表2主要模式研究对象情景交融,将光景之静和水景之动组合在一研究对象地理特征声景品名遗产研究时期核心参考资料诗文:秦耀《寄畅园二十咏》起;另一方面在于夜间,人对于视觉层面的王樨登《寄畅园记》明末无锡寄畅园城外秦耀(兵部侍郎)感知降低,而月光照在水上,水中映月,水清响、八音涧等屠隆《秦大中丞寄畅园记》(山林地模式)自然涌泉1591—1644年车大任《寄畅园咏序》声在另一维度加深了人对于水的感知,从而画: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明末苏州拙政园城内王献臣(擢御史)诗文: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拙政园诗寄畅园诗词中出现“戛寒玉”“清响”等不留听阁、听雨轩等(城市地模式)人工河渠1509—1543年画: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拙政园图册》同类型水石交互之声的描述。后世康熙于第图2:山林地模式典范“寄畅园”周边环境图图3:明末寄畅园声景营建机制图4:寄畅园水声听赏系统·93·

3文化·理论Culture·Theory三次南巡赐寄畅园“松风水月”匾额,乾隆在一听赏范式在寄畅园后期的延续;“听雨听风”泉”“听风”“听雨”等经典听赏范式的运《寄畅园叠旧作韵》写道:“月镜光含窗潋潋,听赏范式的形成同样源于古典园林“听雨听用已经在明末成熟,寄畅园声景范式的营造云绅声落涧潺潺。”,可见“月下听泉”这风”听赏文化的再现。综合来看,“月下听源于在古典园林声景文化的背景下对于四季、日暮、天气等具体时空环境的因时而借。表3寄畅园听赏时空环境时空场景声景构成与意向组合相关诗句诗句来源在诗画、名人游览的积淀过程中(图5,过雨池光净,经霜树影空。园主人秦耀表3),寄畅园声景的自然属性被充分发掘,秋日雨后水声+树影+桂香+松倚栏浑不寐,静听水淙淙。《园居》松凝三径翠,桂散一林香。逐渐形成了基于寄畅园本体的声景听赏文化。松桧澄秋月,楼台拂岫云。园主人秦耀秋日暮时水声+鹤唳+松人们游览其中,一方面可充分感受山林野趣,泉声当户落,鹤唳隔潭闻。《山园即事次董太史王山人韵二首》竹光冷到地,幔卷湘云绿。园主人秦耀所谓“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山林地夜间竹林月下水声+竹+清风隔坞清风来,声声戛寒玉《清籞》遇风流乍急,入夜响尤清。名士吴伟业的自然声吸引古人进入,从而加固人和自然夜间月下水声+风响+煮茶枕可穿云听,茶频带月烹。《惠井支泉》的情感联结;另一方面声景是古人以我观物夕梵带生烟,昏钟合长瀑。名士邹迪光夕阳钟声+水石+竹洗爵石上泉,披衣出深竹。《春暮新霁偕友人步入惠山憩秦氏园亭二首》重要的素材,展现寄情于山水的闲适(泉声静将鹤唳调泉响,遥悒山容当户落,鹤唳隔潭闻。恋赏欢无极,招携还共暮春水声+鹤唳+花竹杂树看。簌簌花朝春欲瞑,《寄畅园》阴阴竹气昼生寒。君)、对愉悦生活的满意(鹤舞迎人醉,莺啼佐客欢)、悲秋(式靴孤征雁,载聆寒绸鸣)等多样情感。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寄畅园通过因时而借的手法,耦合传统声景母题,借助四季、日暮、天气等时空环境形成一套极具“山林地”自然属性的听赏系统,在时间的积淀、声景品题的变迁(“八音涧”前身为“悬淙涧”)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寄畅园“深山幽谷之[25]趣”“宛若天开”等特点的形成。在与后世昆曲等地域特色人工声的融合中,其听赏文化的逐渐走向成熟。2.3“城市地”模式声景特征及营造研究——借助多重理法达到声色和谐“城市地”因位于城市建成区域内(图6),在先天上存在市井噪声的干扰,明末拙政园在营建初期运用多重理法解决这个问题。图5:寄畅园水声听赏图[6]首先在城市地选择幽静之所,陆龟蒙称作:表4“城市地”典范拙政园声景系统“静僻无人到,幽深每自知”、“闲门无一事,问名听赏环境诗画品题安稳卧凉云”,同时借助外河和高墙进行掩若墅堂流水+鸡鸣(春)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柳隩莺啼+风(春)春深高柳翠烟迷,风约柔条拂水齐。不向长安管离别,绿阴都付晓莺啼(视听)声的处理[26],采取“凡入门处必小委屈忌太直”湘筠坞抚琴饮酒+听雨(夏)盛夏已惊秋,林深不知午。风来酒亦醒,坐听潇湘雨的空间法则将拙政园入口设计得曲折幽深,深静亭歌声+风+月岂无风月供垂钓,亦有儿童唱濯缨。满地江湖聊寄兴,百年鱼鸟已忘情芭蕉槛夜雨芭蕉(秋)秋声入枕凉,晓色分窗绿从而做到门掩无哗和幽偏可筑[9]。听松风处风声+水声疏林漱寒泉,山风满清听。空谷度飘云,悠然落虚影(视听)水声+风声+琴声+月其次运用借声和补声的手法,引水入园,竹涧回波漱寒玉,清吹杂鸣球。短棹三湘雨,孤琴万壑秋夜)(秋)通过种植植物营造声景,将柳、松、竹与风玉泉月光+清泉曾勺香山水,泠然玉一泓。宁知隔瑶汉,别有玉泉清尔耳轩山泉+草木有泉涓涓,白石齿齿。岂曰高深,不远伊尔(视听)声结合,将芭蕉、槐与雨结合,借自然之声,·94·

4文化·理论Culture·Theory根据对明末“城市模式”典范拙政园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地因其先天的不足,需要使用掩声、借声、补声多重理法营造声环境,其听赏系统相对独立分散,多运用诗画品题将声景时空合宜的展现,从而使得人声和自然声协调统一,最终达到声色和谐。3结语《园冶》的相地分类是计成个人的特定图6:城市地模式典范“拙政园”周边环境图图7:拙政园听赏系统认知,而非古人“定式”。笔者将其分类为“山林地”模式、“城市地”模式是基于当下相关研究,从自然要素介入体量角度加以归纳,同时通过典型特征选择明末寄畅园和拙政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用地声景的特征和营造,得出以下结论:一,在不同模式用地声景特征和营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山林地”模式的声景呈现鲜明的自然属性,多使用“借声”的方式图8:拙政园听赏图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的创造富有时空变幻的声环境,营造声景品题蕉槛、听松风处、竹涧、槐雨亭等通过围合声景兼具人工属性和自然属性,常借助借声、十处(表4)。同时在园中补充歌声、琴声等空间(图7),结合诗画品题的方式将植物文补声、掩声等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人工声,打造声色和谐的系统(表4;图7),化融入到听赏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特征自然声;以拙政园“竹涧”一景为例(图8),图画中性明显的古典园林声景母题,包括“邀风引二,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28]一条溪涧从山林中流出,驳岸两侧竹林枝头雨”“集鸟纳蝉”等。的过程,始于园林实体声景品题的建立,在“月压低,在风的作用下与水流方向一致,文徵与“山林地”声景营造相似的是,其一下听泉”“听风”“听雨””闻莺”等经典明在《竹涧》提及“漱寒玉”“清吹”“杂无论在任何用地模式,在声景营造过程中都范式的影响下,从声景物质实体逐渐发展为鸣”“孤琴”“月”几个关键字,月展现了时间,非常注重对于四季、日暮等具体时空环境的听赏文化,其中离不开诗画的积淀、名士的[27]而夜色中人的听觉感知被放大,因此出现因时而借以及不同视听等不同感官维度的结游览以及“山林地”园林本体的发展;了水流冲刷驳岸发出“漱寒玉”和山风与竹合(表4),在古典园林“月下听泉”“听三,声音作为环境中的重要一环,是环林共振“杂鸣”的背景音以及人为产生的“孤风”“听雨””闻莺”等经典听赏范式的影响下,境感知的催化剂,协同视觉等多感官能够共琴”标志音,三者共同构成了声色和谐的“城形成独特的园内听赏系统;其二声景都存在同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同时声景是古市山林”环境。声以传情、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的作用。人以我观物的媒介,存在移情的功效。与“山林地”声景营造明显不同的是,如在湘筠坞“抚琴饮酒”“听雨”的过程中,对此的结论可对于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一方面“城市地”的声景人工属性更强,以暗含园主人对现实不得志的愁思。同时值得供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方面对于当下声景植物声景营造为例,多为人工栽植的“芭关注的是,文人们在园子里进行听赏活动从营造存在以下启示:1)从相地入手,分析场蕉”“柳”“槐”“竹”为主;另一方面园而获得灵感、静心和愉悦,创作了大量作品,地的优劣、“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是声景内浏览系统和听觉感知系统是平行独立的两而诗词歌赋和图画相应地反哺园林本体,使营造核心,在此基础上,可因地和因时将借种模式。前者强调道路的连贯性和移步换景,得园林不断积累名声和人文底蕴,逐步发展声、补声、掩声等多重理法古为今用,如局后者为分散独立的局部小空间,如柳隩、芭成熟。部有自然水景的场地,在考虑水景视觉的同·95·

5文化·理论Culture·Theory[33]时,需要评估水声景,通过声场模拟等手段亦可优化声景从而提升整体环境满意度,反鼓励游客和当地居民对该区域感兴趣,相[29]寻求水声听赏的途径和方式;2)为避免感之亦然。此外,种植树木或植被可以是一种应地修复历史声景可以提升场所的身份认同[30][34,35]知保守主义的影响,营造声景的同时需要有效的声景设计策略,能够阻隔噪音的同时和“真实”特征,并增加区域活力。[32]考虑多感官的协同,如新加坡洪俊英的研究将鸟鸣引入真实世界的环境中,上述模式当然,限于《园冶》分类不能完全做到发现需要保证声景与视觉上的一致性,相应耦合了古典园林声景“听泉观水”“集鸟纳蝉”界分清晰和案例选取数量的不足,再加上笔地才能提供声景的愉悦性和适宜性,例如在的营造智慧。3)考虑到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者对于《园冶》和文献理解的有限,以及运居住区中使用实际的水景将更有效地增加声然的情感联结的作用,在复原古典园林实体用语义学和图像学分析案例的弊端,本文对[31]景的正向感受,而通过一个看不见的扬声过程中考虑经典声景的再现或对古典园林保于《园冶》“相地篇”视角下声景观特征及器系统呈现水的声音效果会大打折扣。又如护和传承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者发现从视营造的解读必然会存在相当的局限。恳请各如果某些地点视觉景观营造难度大,造价高,觉上的外观和活动修复历史文化景点并不能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图表来源2018,34(06):43-48.眄——基于《拙政园三十一景册》的全景式复原[J].图2:改绘无锡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无锡明代老地图”[13]李世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中国园林,2016,32(09):87-93.图4:改绘梁洁晚明锦汇漪及周边复原图(参考文献[21])2009.[29]KangJ,AlettaF,GjestlandTT,etal.Ten图5:来源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14]蒋璐.《园冶》若干相地造园手法研究[D].浙江大questionsonthesoundscapesofthebuilt图6:改绘《古代地图精选》中“姑苏城图”学,2013.environment[J].BuildingandEnvironment,图7:改绘纪圆明末拙政园平面图(参考文献[28])[15]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图8:来源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2001:137.[30]FulkersonM.ExplainingMultisensory表1:基于参考文献[12-14]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16]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Experience:CommentonKevin其余图表均由作者自绘2011:16.Connolly's"MakingSenseofMultiple[17]边谦.古代诗文典籍中“城市”与“山林”关系的Senses"//ConsciousnessInsideandOut:参考文献思辨初探[J].中国园林,2019,35(02):125-Phenomenology,Neuroscience,and[1]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J].建筑学报,2005(01):128.theNatureofExperience[M].Dordrecht:45-46.[18]罗曼,袁晓梅.杭州西湖声景名胜“南屏晚钟”形SpringerNetherlands,2013:365-373.[2]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成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02):33-37.[31]Gozalo,Guillermo,Rey,etal.PerceptionsStandardization.AcousticsSoundscape-Part[19]袁晓梅.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声音美意匠[J].andeffectsoftheacousticenvironment1:DefinitionandConceptualFramework:中国园林,2015,31(05):58-63.inquietresidentialareas[J].JournaloftheISO12913-1:2014[S/OL].(2014-09).[20]黄晓,刘珊珊.寄畅园的始建年代、沿革分期与重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2017.[3]吴硕贤.园林声景略论[J].中国园林,2015,要议题[J].风景园林,2018,25(11):17-22.[32]HongJ,LamB,ZhenTO,etal.Effects31(05):38-39.[21]梁洁,郑炘.晚明寄畅园水池“锦汇漪”及其周边ofcontextsinurbanresidentialareasonthe[4]童寯.江南园林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复原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12):135-pleasantnessandappropriatenessofnatural1984.139.sounds[J].SustainableCitiesandSociety,[5]陈从周.说园[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2]李飞.论“漱石”与“枕流”在中国园林水石造景2020,63(Dec2020):102475.[6]计成.园冶[M].中华书局,2011.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11,27(04):86-88.[33]KorkontzilaA,KarapostoliA,Tsaligopoulos[7]严敏.《园冶》之声景研究[J].新建筑,[23]季睿,林守伟,李胜,吴会.西湖风景区水乐洞声A.etalAssessingtheEffectsofNoiseon2019(06):141-145.景变迁探析[J].中国园林,2022,38(05):139-SoundIdentitiesofHistoricalLandmarks.[8]袁晓梅.“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论中国传统144.Acoustics;BaselVol.2,Iss.4,(2020):719.园林的声音美营造智慧[J].中国园林,2017,[24]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34]KaymazI,CTCüre,BakiE.Perceived33(07):54-59.学社会科学版),1983(04):50-61.SoundscapeofUrbanHistoricalPlaces:[9]袁晓梅,吴硕贤.拙政园的隔声降噪功能研究[J].[25]顾凯.“知夫画脉”与“如入岩谷”:清初寄畅园ACaseStudyofHamamönü,Ankara[J].建筑科学,2007(11):75-78.的山水改筑与17世纪江南的“张氏之山”[J].中ProcediaEngineering,2016,161:1920-[10]谢辉,杨森琪,葛煜喆.中国古典园林风、雨声国园林,2019,35(07):124-129.1925.景的空间营造手法探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6]王守富,何利华.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35]DjimantoroMI,MartokusumoW,PoerboH2018,33(05):58-63.[J].广东园林,2021,43(01):42-45.W,etal.TheHistoricalSoundscapeAnalysis[11]谢辉,程语,葛煜喆等.中国古典园林水声景的空[27]温子申,冯仕达.园林体验的再理解——《文衡ofFatahillahSquare,Jakarta[J].Acoustics,间营造手法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山拙政园诗画册》探读[J].中国园林,2021,2020,2(4):847-867.版),2019,43(03):123-130.37(04):30-35.[12]王劲.论园林“相地”模式与水源[J].中国园林,[28]纪圆,秦仁强,黄顺.文人山水园林的观照与流·9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