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

ID:83221372

大小:2.20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3-08-09

上传者:不会吐泡的鱼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_第1页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_第2页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_第3页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_第4页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_第5页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_第6页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_第7页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_第8页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_第9页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史鉴文魂-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史鉴文魂中国园林的心路与兴衰(二)

1第二章仁智之乐与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体系之一。获此殊荣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园林以其卓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一种与西方园林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情调。中国园林的这种独特的气质源于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观念,特别是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

2中国疆土广大,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很大,但形成中华文化核心的黄河、长江流域总的来说是气候温润、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在这片土地上,中国人组建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世俗的农耕社会。古代农耕社会要“靠天吃饭”,人们的衣食都取之于自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和自然鱼水相依,所以人们对自然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恩之情。

3村田图

4水村之居(安徽宏村)

5画里田园

6渔歌唱晚(漓江桂林)

7皇家园林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园林文化,但早期皇家园林还不能说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到了公元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构成中华文化艺术的所有重要部分都开始丰满了起来,其中有关山水的诗文绘画尤为契合中国人热爱自然的天性。与山水诗画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一种新的园林风格,它和早期皇家园林有明显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由于开创和完善这种风格的一直是在中国掌握着知识的文人,所以人们称之为“文人园林”。顾名思义,文人园林应该具有较为深厚的学养和文化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

8先秦泛指秦代之前的历史,而对中华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大约公元前800~200年间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都是在这个思想非常自由和解放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人类开始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如希腊、印度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其中儒、道两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和道家认识自然的角度不同,但同样崇尚大自然,可谓是殊途同归。

9第一节仁智之乐孔子(儒家)的哲理思想对中国的伦常教化乃至社会组织的巨大影响,恐怕没有任何人能够望其项背。他的现实功利主义和积极对待人生世事的哲学是构成中国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的核心。孔子本人从汉代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被尊为圣人,他对自然的理解和价值判断无疑具有权威的性质。

10孔子哲学的最高理想是“仁”,把能以“仁”的准则妥善处理家国之事视为“智”。同时他又把山和水等自然事物看作是仁和智的象征,并要求主导社会的“君子”们“比德”山水,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

11“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而无私与焉。出云雨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飧,此仁者之乐于山者也。”“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之所以乐于水也。”

12孔子把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恩之情提高到了理论上,他在自然的山水之中寄托了他的几乎所有的人格理想。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是儒家对自然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主要不是欣赏自然美本身,而是认为欣赏自然美有助于修身养性。然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概念也确实为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后世的园主们,上至帝王,下至商贾,营建园林的时候无不标榜“仁智之乐”。孔子为人们兴造园林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13自然元素在中国园林里不仅以它们的形状、色彩、姿态等体现观赏的价值,而且常被赋予某些理想品德的象征意义。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于是就成了威武不能屈的仁人志士的象征,令人肃然起敬。又如竹被赋予高风亮节和虚怀若谷的品格,有“人不肉则瘠,不竹则俗”的说法,所以赏竹被认为是有德之人的高级趣味。

14后人按孔子的思维方式不断把君子比德的思想推及更多的自然事物。如陶渊明喜爱傲霜之菊;周敦颐欣赏出淤泥不染的莲;林和靖迷恋疏影暗香、不畏苦寒的梅;甚至还有人赞美晧然一色、掩秽复瑕的雪等等。这就让人们觉得在生活中若能常与山、水、松、竹、梅、菊等具有道德人格象征的美好事物相伴,就好像和良师益友共处朝夕,修养和情操会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而净化。

15既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爱山、爱水、爱自然的人就也近乎仁智之人了。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望远,其中必有慨然者。——范仲淹大隐能兼济,轩窗逐胜开。远含云水思,深得栋梁才。——储嗣宗

16能欣赏自然,才能具有自然那样宽广博大的眼光和胸怀,于是把欣赏自然当作君子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目的是为了从自然中获得道德和人格的启迪,从而积蓄建功立业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以山水等自然事物陶冶人的性情是中国园林积极的创作目的之一;同时这些自然事物是被赋予人格意义的,所以它们在园林中的存在状态与自然状态有所不同,即所谓“人化的自然”。

17由于这些自然的事物被赋予了人格意义,所以中国园林里的自然已在某种程度上人化了,与其自然的存在状态并不完全相同。

18儒家这种带有说教意味的思想在中国各类园林里都有所表现。特别在官宦的衙署园林和后期的皇家园林中倍受强调。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柳宗元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康熙

19儒家的说教对造园或许没有太多直接的帮助。重要的是,孔子在世间万物之中选择了山和水作为人的道德楷模,并把这样的观念植入了中国人的意识之中。人们于是要在生活环境里安排些花木水石等自然事物作为良师益友来伴随自己。至于对它们做出怎样艺术的处理,相对而言就是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问题了。

20第二节道法自然先秦争鸣的百家当中,儒家后来在主流社会上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但在思想文化领域,能够长期和儒学相克相生的唯有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道家学派。用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话来说“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21道家和儒家对社会的理想在表面上完全对立。孔子的理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井然有序的社会;老子向往的却是小国寡民,人像动物一样无知识、无贪婪、无追求,自生自灭,一切任之自然的世界,社会也可以像自然界一样“无为而治”。儒道学说在政治和历史上的作用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庄哲学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园林)有比孔孟哲学更具实质性的影响。

22老庄哲学对知识阶层心智的影响远比其对建构社会的影响深刻。不仅因为它的思辨更为抽象深奥,更因为老庄学说给古代那些不满僵化的伦常秩序和社会上名利角逐的人,特别是知识阶层的“逆主流心态”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而园林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作为这种精神归宿的物质和艺术上的实现。

23老子对当时几乎所有代表社会发展的事物都一概反对。他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类社会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最好的出路就是返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自然是什么?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庄学说中,“道”是最玄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理,“道可道”就“非常道”了。而自然才是道的本源,只有离开人类社会回到自然中去“见素抱朴”,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24古今老子造像

25然而社会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逆转回到原始状态去,所以作为老子后学的庄子把学说的重点放在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利害荣辱乃至生死,与天地浑然一体的,自由而独立的精神世界。庄子甚至怀疑现实和梦幻之间的界限。比如他说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就闹不清了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现实中的自己。

26中国古代不少名士,他们或者自觉,或者被迫从名、利、官场中退出来,往往选择经营园林山水,过隐居生活。这些“过来人”常对园林的理想世界和园外的现实世界到底哪一个更真实发一番感慨。如宋苏舜钦因罪被罢官后在苏州择地造了一处“沧浪亭”。苏氏每常“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视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这段话和庄子梦蝶的寓言有类似的道理:园林似伪却有理想之真,功名似真实乃溺人之伪。

27老庄关于天、地、道的学说,其重要意义是把人们注意的焦点从社会引向自然。人们到大自然中去求道,并在探索和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对真实的自然之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庄子所理想的超越现实、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精神境界,转化成了中国园林文化不断发掘和追求的艺术境界。尤为重要的是,老庄学说顺乎自然,强调悟性的思辨方式,对中国园林等诸多艺术的创作原理、方法和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28“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庄子的这几句被学者们奉为经典的话,对中国的文学、绘画等艺术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方式影响极大。中国古人作文章讲究“言不尽意”,造园林避免“一览无余”,把表现言外之意、形外之神,看得比语言和形式本身更重要。从欣赏的角度来说,能深入品味中国诗、画、园林的言外、形外的意境、韵味、情趣,才是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

29宋画江亭览胜图,重在画外之意

30老庄所谓的道是“无成执,无常形”的,因为“道法自然”,而自然原本就是“无成执,无常形”的。艺术要顺乎自然,园林要再现自然,当然也应该是“无成执,无常形”的。造园“有法而无式”,要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实际上都是从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庄思想中演化出来的中国园林的基本艺术标准。这个标准一直伴随着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引领着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主流。

31小结天人合一与中国式的乌托邦

32儒和道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哲学体系,它们都认为自然比人更完美。儒家是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即“入世”的角度,鼓励奋斗和进取的人们从自然中汲取博大、仁爱、坚贞等崇高的品质;道家是从“出世”的角度,教人们摆脱现实社会里的利害得失,追求独立的、合乎自然的本体人格和自由的精神。道家学说对受到挫折和失意的人有种类似宗教般的安抚,但不是用灵异的诱惑,而是靠思辨和美的激发。

33事实上,奋斗、进取和挫折、失意之间是经常转化的,儒和道看似矛盾的人生观也经常同时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在“闻达”与“独善”,出仕求功名与退隐享自由的选择上有一种特殊的矛盾的心理,价值判断亦常在儒道之间徘徊。这个矛盾是使得中国文人园林具有哲学深度的重要根源。

34从世界的范围看,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园林在设计理念上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西方古典的宗教和哲学认为人比自然完美,人要对自然加以管理和改造,所以他们在园林中“强迫”自然接受“规整化”和“条理化”的人为法则;而中国的哲学则认为自然比人更完美,所以园林应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遵循自然“无成执、无常形”的规律。这种区别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历程所形成的不同的观念,主要是对自然认识的不同。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园林艺术传统。

35摆放在西班牙王宫里的园林模型

36儒和道虽然在世界观上几乎是对立的,但两家不同的人格理想却从不同的途径走向自然。李泽厚先生说:“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儒和道以及后来的禅等中国主要的哲学学派在顶峰上不期而遇,这个顶峰就是自然与人生在美学意义上的融汇与和谐。儒家的“君子比德于山水”和道家的“道法自然”是中国园林从初创走向成熟的两个重要的理论支柱。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人们也把“天人合一”看做是中国园林所追求的精神和美学的最高境界。

37中华文明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是,它的主流从未以宗教作为基础,而是延循一条学者称之为“实践理性”(区别于逻辑和科学的理性)的道路。在中国历史上宗教虽然曾经非常盛行,但不像西方和伊斯兰世界或者印度那样,人们普遍把宗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也不曾长期专奉某一种宗教。然而自先秦诸子伊始构筑起来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个类似精神家园的概念,那就是对理想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崇敬。中国文人无论尊儒尚道,几乎都是言必称“古之人”如何如何(犹如基督徒之言必称上帝),尽管他们对于“古”的理解并不一样。

38中国历代文人——从孔夫子到曾文正——都没有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的正当性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古代“乌托邦”之上,而不是上帝的“圣经”。这个中国式乌托邦不是像极乐天国那样的灵魂归宿,而是似乎曾经存在于遥远过去的人类乐土,人们要做的就是重新找回它。对于古代知识群体来说,这个乌托邦的理想一直是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目的和精神动力。当他们感到现实世界完全拒绝这个乌托邦的时候,“归隐”就成了他们十分高尚的选择,而营造园林则是归隐士人生活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