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德州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仪式开始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投降书脏了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1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取材于朱启平《落日》,有删改)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取材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A.材料一通过描写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的氛围,表达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B.材料一以《落日》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签降的时间,另一方面用“日落”象征着军国主义的失败。C.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都具有民族英雄气概。D.《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之情。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B.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形式生动展现签字的过程,颇有镜头感,条理清晰。C.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总结了全文,也照应题目。D.《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明指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暗寓美帝侵华政策的失败。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方法。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答案】1.C2.C3.B4.①正反对比论证。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②举例论证。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③引用论证。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都”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无对比。
3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分析材料一。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好游戏玩不长[意大利]卡尔维诺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玩打仗的游戏。那里有一处干涸的溪流,岸边全是芦竹,河床上都是些灰黄的磐石。既没有敌人,也没有那种会开始然后又会结束的真正战斗。只需要踩着溪流冲到下面去,手里再握着杆芦竹,照着脑子里浮现出的战争场面做就行了。芦竹是各种武器:
4可以是刺刀,乔瓦尼诺在一片流着沙的河滩上做出扑到前面去袭击敌军的动作,同时发出一种从喉部出来的声音;也可以是机关枪,他把它搁在两块礁石间的低坳处,然后把它从一头转到另一头,震得直响。“红十字!”他叫道,“你是红十字的!快过来!没看见我受伤了吗?”到那时为止一直扮演敌方机关枪的赛来内拉,跑向他去,在他的额头上碾压上一张薄荷的树叶,充作膏药。乔瓦尼诺猛地蹦起来,横向拿着芦竹跳开了,胳膊伸得老开。“轰炸机!轰炸机对准目标了!喷……轰隆!”然后就把一手的白砾石撒到赛来内拉的身上来。“你是正在行进中的敌军汽车纵队!我炸了你!”他们从头到脚都湿了,在一段沙滩上滚了一会,乔瓦尼诺决定当坦克了,不行,她是坦克,他来当反坦克雷。他们又玩起了骑兵巡逻队的交锋,乔瓦尼诺撕开了他芦竹上的叶鞘,并把它吹得直颤,还发出刺耳的嘶嘶声。正是那嘶嘶声作响时,出现了三个真正的士兵。溪流间有一片开阔处,山谷是一片倾斜成凹槽的草地,四下里散落着大丛的荆棘。两个士兵的头盔上扎着青绿的树枝,肚子抵在地上,钉着鞋钉的鞋底垂直地顶在地上,另一个战士戴着耳罩,正在鼓捣一台卡带式收音机,收音机上面还有一个环形大天线。两个孩子,大气不敢出一声,拖着芦竹尖,靠到一名战士身边。他正躺在草地上,举着步枪,而头盔,肩包,干粮袋,行军水壶,手榴弹,防毒面具是一个压在另一个之上地堆在他身上,就像是一场由不同物件构成的雪崩,把他给埋没了,在所有这些东西上,是从一株含羞草上扯下并捆在一起的枝叶,树枝上的裂缝露出了木头的红心,还有一片片被剥掉的树皮。那个士兵,从地上把脸转向孩子,几乎都没挪动头盔,只把头在头盔里转着,一直转到把一面脸颊贴在地上。他的眼睛是灰色的,忧郁,唇间含着一片樱桃叶。孩子们蹲伏在他身边;芦竹被他们戳在前面,和战士的步枪平行。乔瓦尼诺说:“你们在打仗吗?”士兵在地上蹭了蹭下巴,张开嘴唇,吹走了那片樱桃叶,什么也没说。他捏住乔瓦尼诺的芦竹的顶端,一手拿过来,把它折弯,想弄断它,但这是一根新出的芦竹,它一层层嫩绿而柔韧的内里中裹的全是叶鞘,所以只是被折弯了,但并没有断裂开:这士兵不得不扭搅着它,并一条纤维一条纤维地把它撕断。乔瓦尼诺看到那把武器就这么被糟蹋了,很不愉快,他对它很有感情,但那个士兵做这些举动时花那么大的劲,搞得他也不敢说什么。在一段斜坡上,一棵桑树投下荫翳,桑树底下,一把折叠椅上,坐着一位将军。那是个臃肿的男人,用望远镜看着什么,用手绢拭去汗水,再把也沾上汗水的眼镜用手绢擦干净,还在膝盖上一张摊开的地图上指指画画的,喘着粗气跟他的参谋长说着什么。“啊呀……敌人的炮火,”将军说,“全部击中了我们的人……啊呀……”他长满了红毛的短小手指在地图上摩挲着,就像是肥大的毛虫。“失去一些弟兄是很痛心的,但是……啊呀……位置……”参谋部的军官们,以那种不舒服的姿势坐在那里,把整个身子的重量撑在自己手上,有时也撑在前臂上,艰难地抵御着想躺在草地上、睡在太阳下的诱惑,同时还在将军周围表现出很活跃的模样: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东西,跟随着地图上的调遣,他们好像在思量着每一处的环境因素,思量着那些掩护得糟糕的队伍。
5“自然,什么时候能看到葡萄园了,”将军说,“那就是我们的炮火把土地给烧焦了……就在那里,那个露天的地方……啊呀……你们看见敌军的侦察所没有?”“这在地图上出来了,将军先生,”一位军官热情地说,“‘农居区’……”但将军没有看地图,而是继续指着那个土丘,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知道,那是老头保乌洛的家,那个养蚕人的房子。孩子们看了一阵养蚕人的家,又看了一阵将军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叉的铅笔。又响起一声爆炸。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惊跳起来,他们手中的芦竹也就跟着互撞了一下。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坐在地上,头垂着,缓缓地扯起一簇簇的草。先前玩打仗的游戏很有意思,但现在,他们的脑袋里总想起那个唇间含着叶子的士兵那忧伤的眼神,想起了将军抹掉了葡萄园与农舍的那毛茸茸的手指。乔瓦尼诺尽量去想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游戏,但在每一缕思绪之间,那些忧伤的眼睛和红色的手指总是不时地回到他面前。他有了一个新主意。“一个新游戏!”他跳起来。那里有一堵被香忍冬爬得密不透风的墙。乔瓦尼诺拽着香忍冬的枝头,拉下来长长的一条,把它向后拖着,同时还要注意不弄断它,不把它从墙上拔掉。“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是什么?”“这是一根导火索,和威力无穷的三硝基甲苯炸药相接,藏在军团参谋部地下。”“那应该怎么做?”“你捂住耳朵。我要给导火线点火了,几秒钟以后,军团就会爆炸了。”赛来内拉立刻塞住了耳朵,乔瓦尼诺做出点上一根火柴的动作,并把火柴送到导火索旁,然后发出嘶嘶嘶……的声音,然后用那目光跟着那正在被火苗消耗掉的导火索走。“我们扑到地上去,快,赛来内拉!”他大嚷着,自己也用双手捂住了耳朵,两个人都俯下脸。“你听见没有?这轰隆声真是可怕极了!军团没了。”乔瓦尼诺又拉过那攀缘植物的一根枝藤。“你知道这根导火索又是去哪里的吗?是去参谋部底下的。”参谋部也被炸掉了。“现在你炸什么?”赛来内拉刚从地上爬起来就问。乔瓦尼诺不知道师后面是什么了。“我觉得不剩下什么了,”他说,“所有的都被炸掉了。”于是他们下到海滩边,去做沙堡。(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戏中战争敌我双方、作战方式和起止时间完全由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自己掌握,这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B.偶遇士兵的乔瓦尼诺问“你们在打仗吗?”说明他并没有真正见过战争,之前的“战争”完全来自自己的想象,故无法判断士兵的行为是真实还是游戏。
6C.虽然对战争还处于混沌的认识,但养蚕人家的被毁和士兵忧伤的眼神给了乔瓦尼诺一丝触动,所以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他从之前漫无目的地玩,到有目标地“攻击军团参谋部”。D.因为目睹了真正战争场面的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认识到了打仗的残酷,所以再也不玩打仗游戏了,转而开始去海边玩做沙堡的新游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游戏”为线索,串联起“河滩边”“山谷中”“香忍冬墙边”和“海滩上”四个场景中的事件,使小说在虚构和真实之间游走,不仅结构紧凑严密,而且凸显了主旨。B.小说善于动作描写,比如用“蹭”“张开”“吹”“捏”“折”“扭搅”“撕断”等对士兵的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士兵的无聊,也表现了士兵内心的忧郁。C.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比如乔瓦尼诺对士兵毁了他的芦竹的不满、不解,他对养蚕人保乌洛的家被炸毁的震惊,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的。D.对将军及其参谋的描写,小说不仅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客观地表现他们的神情和心理;还运用孩子独特的视角,解构和丑化了他们的形象。8.理解题目“好游戏玩不长”的含义。9.有人评论卡尔维诺的战争小说是“小说游离战争,这种游离让人感觉似乎和现实走远了,从某种角度正是依靠这种游离才真正接近现实,让人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评论的理解。【答案】6.D7.A8.①表层含义是指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玩战争游戏,玩得愉快时,因为碰到真正的战争而不得不中断。②深层含义是指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在儿童眼里也像游戏一样,并且终究会结束。9.①小说不断地在孩子们的战争游戏和真实的战争之间摆动,更多的笔墨用于渲染孩子们的真正游戏,弱化真实的战争场面,使得文章似乎游离战争,远离现实。②小说更多地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真正的战争——人物滑稽、无能、随意,也以孩子有限的知识认知来看待战争——炸完师部和参谋部一切就结束了,来解构战争,消解了战争的严肃性,表现战争的虚无性。③作家正是以文学的笔法畸轻畸重,旁逸斜出,来揭示战争的本质,体现了反战的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因为目睹了真正战争场面的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认识到了打仗的残酷”说法错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养蚕人家被毁是真正的战争,他们之所以去做沙堡是因为他们认为“军团参谋部”已经被他们摧毁,战争已经结束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使小说在虚构和真实之间游走”说法错误,小说中所描写的孩子们的战争游戏不是虚写,所以小说没有在虚构和真实之间游走,而是战争在“孩子的游戏间”和“真实之间”游走。故选A。
7【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表层含义:结合“他们又玩起了骑兵巡逻队的交锋,乔瓦尼诺撕开了他芦竹上的叶鞘,并把它吹得直颤,还发出刺耳的嘶嘶声。正是那嘶嘶声作响时,出现了三个真正的士兵”“又响起一声爆炸。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惊跳起来,他们手中的芦竹也就跟着互撞了一下”可知,在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玩战争游戏时,三个真正士兵的出现,迫使他们的游戏中途停止了。故表层含义是指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玩战争游戏,玩得愉快时,因为碰到真正的战争而不得不中断。深层含义:结合结尾“参谋部也被炸掉了……乔瓦尼诺不知道师后面是什么了”“我觉得不剩下什么了”“所有的都被炸掉了”“于是他们下到海滩边,去做沙堡”可知,孩子们认为炸完师部和参谋部战争就结束了,就去玩别的游戏了。所以深层含义是指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在儿童眼里也像游戏一样,终究会结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内容上分析:小说以“游戏”为线索,串联起“河滩边”“山谷中”“香忍冬墙边”和“海滩上”四个场景中的事件,使战争在“孩子的游戏间”和“真实之间”摆动,通过文中“轰炸机!轰炸机对准目标了!喷……轰隆”“你是正在行进中的敌军汽车纵队!我炸了你”“啊呀……敌人的炮火”“全部击中了我们的人……啊呀……”“你捂住耳朵。我要给导火线点火了,几秒钟以后,军团就会爆炸了”等内容可知,作者将更多的笔墨用来描写孩子们的战争游戏,弱化了真实的战争场面,使得文章似乎游离战争,远离现实。从写作视角分析:文章选择了儿童视角来描写,通过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的儿童视角来看待战争,在孩子们的眼里,士兵“头盔上扎着青绿的树枝,肚子抵在地上”“举着步枪,而头盔,肩包,干粮袋,行军水壶,手榴弹,防毒面具是一个压在另一个之上地堆在他身上,……还有一片片被剥掉的树皮”,显得滑稽可笑,将军“是个臃肿的男人,用望远镜看着什么,用手绢拭去汗水”“在膝盖上一张摊开的地图上指指画画的,喘着粗气跟他的参谋长说着什么”,看上去无能又随意。通过“参谋部也被炸掉了……乔瓦尼诺不知道师后面是什么了”“我觉得不剩下什么了”“所有的都被炸掉了”“于是他们下到海滩边,去做沙堡”可知,小说也以孩子有限的知识认知来看待战争——炸完师部和参谋部一切就结束了,来解构战争,消解了战争的严肃性,表现战争的虚无性。这篇文章从儿童的角度来写,并没有直接写出战争的残酷,而是着重笔墨渲染儿童的战争游戏。在孩子们的眼中,有优美的环境,也有战争带来的恐怖和破坏,借此表明对战争的厌恶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渴望。言语之中虽然没有直接的指责,但是却通过儿童的视角表达了对战争所来带的苦难和思考。这种避重就轻的手法,反而能够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体现反战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帝【注】幼善音律,故伶人
8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搢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豫政事。三年,帝以义武节度使王都将入朝,欲辟毬场。张宪曰:“比以行宫阙廷为毬场,前年陛下即位于此,其坛不可毁,请辟毬场于宫西。”数日未成,帝命毁即位坛。宪谓郭崇韬曰:“此坛,主上所以礼上帝,始受命之地也,若之何毁之!”崇韬从容言于帝,帝立命两虞候毁之。宪私于崇韬曰:“忘天背本,不祥莫大焉。”夏六月,帝苦溽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帝乃命宫苑使王允平别建一楼以清暑。宦者曰:“郭崇韬常不伸眉,为孔谦论用度不足,恐陛下虽欲营缮,终不可得。”帝曰:“吾自用内府钱,无关经费。”然犹虑崇韬谏,遣中使语之曰:“今岁盛暑异常,朕昔在河上,与梁人相拒,行营卑湿,被甲乘马,亲当矢石,犹无此暑。今居深宫之中而暑不可度,奈何?”对曰:“陛下昔在河上,勍敌未灭,深念仇耻,虽有盛暑,不介圣怀。今外患已除,海内宾服,故虽珍台闲馆,犹觉郁蒸也。陛下傥不忘艰难之时,则暑气自消矣。”帝默然。宦者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帝卒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注】帝: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B.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C.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D.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伶人:也称优伶,优人,古称演戏的人为伶。伶人可为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B.闾阎:指里巷的门,文中代指房屋。“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闾阎”的含义与此处相同。C.毬场:即球场。毬,即“球”,古代一种习武用的皮球,革制,中间以毛填实,足踢或杖击为戏。D.宫苑使:官职名,一为武臣迁转之阶,无实职;一为掌皇宫内苑之事的实职官。此处当为后者。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自幼喜好音律,甚至不顾天子之尊,亲施粉墨,与伶人同台演戏,并且他还有一个“李天下”的艺名。B.
9庄宗时,伶人权势熏天,朝臣备受压迫,有的即使被侮,也不敢出一言;有的选择委曲求全,依附伶人。C.庄宗想毁掉即位时修筑的神坛,来修建毬场。对此,张宪认为,神坛是庄宗承受天命的地方,毁掉不祥。D.郭崇韬认为,庄宗居住在华丽舒适的台馆中,如果没有忘记曾经的艰难困苦,就不会觉得酷热难耐。1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兴亡之由,认为后唐之亡,在于庄宗之“逸豫”。请结合选文,说明欧阳修这样说的依据。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答案】10.D11.B12.B13.①庄宗喜好音律,宠幸伶人,致使伶人乱政,朝局混乱;②庄宗修建毬场,不惜毁掉即位神坛,背天忘本,毫无敬畏之心;③庄宗不顾民生疾苦,坚持修建避暑之所,不得民心。14.(1)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丰厚的礼品给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2)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并赠送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宦官因而说:“臣见唐都长安最兴盛的时候,大明宫、兴庆宫中的楼观数以百计。今天皇上您连避暑的处所都没有,宫殿的规模还赶不上当时公卿的府第私舍呢!”“大明”与“兴庆”是两个并列宫殿名称,中间应该断开,排除BC;“全盛时”是时间状语,不能与后文的“大明”宫殿连在一起,所以应该从“大明”之前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指里巷的门,文中代指房屋”说法错误。文中的“闾阎”泛指民间,“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句意:景进喜欢搜集民间的琐碎细事告诉庄宗。“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之中,“闾阎”指里巷的门,代指房屋。句意: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有的选择委曲求全”说法错误。由原文“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可知,也有的朝臣为了求得恩赏和提拔,反而依附于伶人,四方的藩镇将领争着贿赂、结交他们。由此可知,有的朝臣依附于伶人,是为了谋求恩赏、提拔,不是委曲求全。故选B。
10【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诸伶出入宫掖,侮弄搢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可知,庄宗李存勖从小喜爱音乐,所以伶人大多受到宠爱,常常跟随庄宗,侍奉在他的左右,并且伶人随意出入宫禁,狎侮戏弄朝臣,大臣都非常愤恨,也有很多大臣附于伶人,四方的藩镇将领争着贿赂、结交他们,致使伶人乱政,朝局混乱;依据原文“三年,帝以义武节度使王都将入朝,欲辟毬场……数日未成,帝命毁即位坛”可知,庄宗打算新建一个球场,竟打算把即位的神坛毁掉,大臣进谏,庄宗还是执意下令毁掉神坛,将球场建在行宫门前,背天忘本,毫无敬畏之心;依据原文“帝乃命宫苑使王允平别建一楼以清暑……吾自用内府钱,无关经费”可知,庄宗命令宫苑使王允平另建一楼来避暑,大臣进谏用度不足,但他仍然不顾民生疾苦,坚持修建,不得民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如”,到;“因”,趁机;“用事”,当权;“设诡辩”,说假话。(2)“嘉”,赞许;“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留在汉者匈奴使”;“因”,趁机;“赂”,赠送礼物。参考译文:后唐庄宗李存勖从小喜爱音乐,所以伶人大多受到宠爱,常常侍奉在他的左右。庄宗有时也亲自粉墨登场,在宫中与伶人共同演戏,以讨刘夫人的欢心,他的艺名叫作“李天下”。伶人随意出入宫禁,狎侮戏弄朝臣,大臣都非常愤恨,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也有的朝臣为了求得恩赏和提拔,反而依附于伶人,四方的藩镇将领争着贿赂、结交他们。伶人之中,特别能损坏政令、陷害别人的就是景进。景进喜欢搜集民间的琐碎细事告诉庄宗,而庄宗也很想知道宫外的事情,于是就以景进作为自己的耳目。景进每次来汇报情况,(庄宗)都屏退身边的人,单独询问景进,因此景进就有机会施展他邪恶的伎俩,干涉朝政。三年,为了迎接义武节度使王都的朝觐,庄宗打算新建一个球场。张宪说:“近来要在行宫的门前修建球场,前年皇上在这儿即位,神坛不能毁掉,请皇上将球场建在行宫的西面。”过了好多天,行宫西面的球场还没有建成,庄宗就下令毁掉即位时修建的神坛。张宪对郭崇韬说:“这个神坛,是皇上用来祭祀上天,接受天命的地方,怎么可以毁掉呢?”郭崇韬很和缓地拿这话来劝说庄宗,庄宗非但不听,反而立即命令两个虞候把神坛毁掉了。张宪私下里又对郭崇韬说:“忘弃天命,背离根本,是莫大的不祥啊!”
11夏季六月,庄宗李存勖苦于盛暑湿热,在宫中寻找地势高且凉爽的处所,没有找到符合心意的。宦官因而说:“臣见唐都长安最兴盛的时候,大明宫、兴庆宫中的楼观数以百计。今天皇上您连避暑的处所都没有,宫殿的规模还赶不上当时公卿的府第私舍呢!”于是,庄宗命令宫苑使王允平另建一楼来避暑。宦官又说:“郭崇韬常常皱着眉头,和孔谦讨论国家用度不足的问题,恐怕皇上您虽然想建楼,最终不可能建成。”庄宗说:“我用内府的钱来建,跟经费没有关系。”但庄宗还是担心郭崇韬会劝阻,就派遣宦官去告诉郭崇韬说:“今年夏天特别热,我过去领兵驻扎在黄河边,与梁军对峙,军营低洼潮湿,我穿着铠甲骑着战马,亲自阻挡敌人的箭支和垒石,还没有这么热。今天我居住在深宫之中却热得无法忍受,怎么办?”郭崇韬回答说:“皇上您过去驻扎在河边,强敌没有消灭,心中只想要报仇雪耻,虽然天气很热,您也不放在心上。现在外患已经消除,海内豪强都已经归服,所以,虽然住在华丽舒适的台馆之中,仍然感到蒸热气闷。倘若皇上不忘记从前艰难困苦的时刻,那么暑气自然就会消退了。”庄宗听了这话,默然不语。宦官说:“郭崇韬的府第,和皇宫没有什么差别,他当然不知道皇上有多热!”庄宗最终还是下令让王允平建楼,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花费巨大。郭崇韬劝谏说:“现在黄河南北遭受水旱灾害,军粮不足,希望您暂时停止营建,等到丰收之年再动工。”庄宗李存勖没有听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生查子·诉别[宋]苏轼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词在上阕中叙写词人与友人已经历多次分别,而这次离别友人已年老迟暮。B.“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中的“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C.王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D.这两首诗词中的“月”所营造的意境有所不同,但都赋予月以人的情态,使其人格化。16.这两首诗词均写离别,却写出诗(词)人不同的感受。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苏词写词人与友人临老相别,夜宴之后仍心系友人,盼友人早日归来,表现出词人难舍难分的情绪和悲哀的心境。而王诗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诗人与好友分离虽不免伤感,却极力宽慰友人,洋溢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D.“但都赋予月以人的情态,使其人格化”说法有误。第二首诗中,“明月何曾是两乡”中的“明月”只是自然现象中的真实月亮,并无使用拟人手法。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2苏词中,作者在上片“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中说,词人与苏伯固三次作别了,前次在泗上相别时,尚不得言真老,而这次分手可真正是衰老暮年了,从而倍写出与友人分别之苦。之所以如此痛苦,是因为“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友人不仅头发白了,连髭须也全白了;然而,当此衰老之年,词人却仍不能停歇与挚友欢聚一堂,明天却又要动身赴扬州任去了。而在下片“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中,词人又抒写别宴时的难舍难分和悲哀心境。月亮好像也知情义,它从开宴一直到酒罢,都跟随着游子们慢慢移动,不离左右,表现了夜宴的时间很长,各自依依不舍;而人已经是泪湿满面了,衰鬓影像模糊朦胧,好像在雾中看花一样,悲从中起,无可遏制。结语则化作期待的幻想:“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梦绕”,用字精警,实谓恐怕再聚首也是在梦境里,前景渺茫了。从此可知,苏轼在这里对于离别是难舍难分,无比痛苦的。王诗中,则直言“送君不觉有离伤”,且在后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写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用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痛心小人当道、君子不为所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适《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③.邪曲之害公也④.方正之不容也⑤.大漠穷秋塞草腓⑥.孤城落日斗兵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弩、精、卒、曲、腓、孤、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3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论语》中的这类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B.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C.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D.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20.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C.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D.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答案】18.大相径庭抽丝剥茧直截了当知行合一19.B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这两者之间相差很远,所以可填“大相径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第二处,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并不层层追问,所以可填“抽丝剥茧”。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第三处,语境说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而是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不层层追问,而是直接告诉,所以可填“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14第四处,由“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所以可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的语病有:①语序不当,“中国”应放在句首;②搭配不当,“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主宾搭配不当,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其学说”;③关联词错误,应该用“虽然”,不用“即使”。“虽然”表示既成事实,“即使”表假设。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正确,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句意: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B.正确。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句意: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C.正确。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句意: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D.错误。是指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句意: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不体现“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①,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②,才能够感动人心。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15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心里所想的是一套,口说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不诚是最明显的B.如果心里所想的是一套,口说的却是另一套,是最明显的不诚,是谓说假话C.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不诚是最明显的,是谓说假话D.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22.下列短语,最适合作为文段标题的一项是()A.“修辞立其诚”刍议B.“修辞立其诚”释义C.“修辞立其诚”新解D.修辞与立诚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答案】21.D22.B23.①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二者都是理论命题);②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然而也必须与客观实际一致);【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前文“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根据统一对应原则“口里说的”要放在“心中所想”的前面,据此排除AB;“最明显的不诚”是对“说假话”进一步阐释,要放在“说假话”之后,排除C。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内容、为文段拟写标题的能力。文段首先指出“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然后指出今天“修辞立其诚”仍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然后具体从“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三个方面解释什么是“立其诚”。综上,文段内容是解释什么是“修辞立其诚”。A.“刍议”,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亦指浅陋的议论,而文段只是客观解释什么是“修辞立其诚”;C.“‘修辞立其诚’新解”,文段的内容并不“新”;D.“修辞与立诚”是讲修辞和立诚的关系,文段并非论述二者关系。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横线前讲“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横线后说“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横线填写内容具体阐释“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与“理论命题”的关系。根据“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而“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故此处应填“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理论命题”;
16第二处,前文说“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后面说“才能够感动人心”,横线填写内容应该为“文学如何才能够感动人心”,文学要感动人心,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结合结合前文“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故此处应填“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或“然而也必须与客观实际一致”。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而通过投身时代、建功立业来由“小我”走向“大我”,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中,应该秉持什么精神投身时代、建功立业?有人认为,“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缺一不可。复兴中学团委正利用校报举行“融入新时代,争做新青年”征文活动,请根据材料启示,以“未来路上的有我与无我”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与同学们共勉。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潮头登高我击桨,不计名利助国兴风泱泱,潮滂滂,鹏展翅,鲲腾翔。夤夜青灯,朝暾夕月,人生百年路漫漫,上下求索中国梦。融入新时代,争做新青年,未来征途远,我辈建功名。功成有我辛勤力,功成无我争功名。秉持奉献投身时代,莫为得失建功立业,由“小我”走向“大我”,潮头登高我击桨,不计名利助国兴。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功成必定有我,未来路上,以我之凌云志勇担当奋斗强。你看那,以卓越功勋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为强国,功成有我立下“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誓言;你看那,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的华罗庚,为科研,功成有我抱定“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信念;你看那,擦亮北斗“国家名片”的谢军,为圆梦,功成有我实现“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我辈青年以前辈为榜样,萤烛之光增日月,微尘之力崇峻极,微光照华夏,己力助国家。背负青天适南冥,挂云帆而济沧海。功成不必在我,未来路上,以我之岂邀名、不图利忱奉献。你且看,兰考换新颜,“千年沙丘无觅处,百里河堤尽绿洲”,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焦裕禄孜孜不倦不计名和利;你且看,“冲天云雷震世界”,中国核弹响天边,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林俊德一生许国岂邀名的淡泊一世病榻之上仍拼搏……愿作天上星星火,化作人间万丈光。我辈青年亦需学习他们,功成不必在我,以理想领初心,以初心印理想,扬鞭奋蹄闯时代,争做时代好青年,丹心一片报家国,莫做神州袖手人,济世不为名,己力助国兴。
17融入新时代,有我奋斗身,浮舟不惧沧海,立马笑傲昆仑;争做新青年,无我争功名,大人不驰空想,君子莫骛虚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责任是担当是境界。渐冻症张定宇院长,由“小我”走向“大我”,抱着不便的身躯守在疫情最前沿;排雷英雄杜富国,投身时代、建功立业,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护战友;川航机长刘传健,秉持奉献,不畏艰难,面对“空中浩劫”依然坚守岗位舍命付出……“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是我辈青年融入时代最好的身影,以身许国岂邀名,功成有我微尘影。虎啸谷,隼试翼,红日升,光万丈。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脚下有力量,我辈青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魄力,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骨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擘画蓝图襄盛世,中国梦圆我辈强。融入新时代,争做新青年,潮头登高我击桨,不计名利助国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共四句话。这四句话构成了连续探因式逻辑:人生既然要追求自我价值,那如何实现呢?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投身时代、建功立业(小我变成大我)。那建功立业又该持什么精神呢?那便是,既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反过来也就找到了立意的“肌理”:只有两种精神兼具,方能由小我走向大我,在时代潮流中建成伟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很显然,文章立意的重点,应该是在“功成必定有我”和“功成不必在我”的二元关系上,而其他概念都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应有结果和意义,是附属概念。这样看来,第三句话才是提取立意的关键句:要想投身时代、建功立业,“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缺一不可。这里面,“投身时代、建功立业”是价值目标;而“功成必定有我”和“功成不必在我”则是达此目标应具备的精神,也是本题目立意的两个最核心的二元概念。而材料的第一、二两句则可以理解成持两种精神建功立业的终极意义,即实现由小我变大我,实现人生价值。“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是本题目立意的两个最基本概念。(1)“功成必定有我”的意思很好理解,大意是“事业要想成功,一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强调的是对待事业的主动担当精神,强调主动参与、勇抗使命,不逃避责任。(2)“功成不必在我”则可以理解出两层意思:一方面可理解为“事业成功了,不必归功于我”,强调的是功成之后的一种淡泊无名、不计名利的境界;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若想追求事业成功,不必(先去)考虑我的得失”,强调的是一种做事前首先要具备的一种忘我和无私的投入精神。它最早出自胡适的《1932年致毕业生》:“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胡适原文后半句本来强调的是“只要付出必有收获”,但后来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化用、引申,表达了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忘我投入,不计得失,勇于担当,建功时代”的殷殷期待。这里被命题人引来组织材料,用于寄语青年人。总之,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路上,如何处理好“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关系。
18“复兴中学团委正利用校报举行‘融入新时代,争做新青年’征文活动”,是写作的基本社会生活情境,体现的是写作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也是为了避免套作。“融入新时代,争做新青年”,只是征文活动的主题,还不能算是本文的立意。但这一活动主题设定并未脱离材料的大意,学生写作时进行适度关联即可照顾到活动主题——比如,号召广大青年朋友处理好“有我”与“无我”的关系,其目的本身就是“投身时代,建功立业”,这与征文主题是高度一致的。任务重点界定了写作的主题——“未来路上的有我与无我”。要想理解好主题,前面“依据材料启示”的提示很关键,也就是说,虽然写作任务中提炼好了写作主题,但对主题的把握和理解还是要紧紧结合材料的启示去谈,比如“未来路上”,要结合“投身时代、建功立业来由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来理解和界定;“无我”的内涵和外延,得结合“功成不必有我”来理解和界定;“有我”的内涵和外延得结合“功成必定有我”来界定。“与同学们共勉”,重点提醒了文章的读者与对象。如写成议论文,在行文中,如围绕“以有我之形,入无我之境”的论点,采取并列分论点:一是“以有我之形,做时代弄潮儿”,可列举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全红婵、谷爱凌、苏翊鸣等事例;二是“入无我之境,甘于背后默默奉献”,可引用名言,亦列举张桂梅、张富清、王文秀等事例。之后回扣写作任务中的语境“融入新时代,争做新青年”,点明文章主题,发出号召,深化论点。立意:1.抱“无我”之境界,成“有我”之功业。2.“无我”之中,凸显强大的自我。3.崇尚“无我”,成就“大我”。4.以“有我”之心,成就“无我”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