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乘法初步熟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乘法初步熟悉乘法初步熟悉(精选4篇)乘法初步熟悉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同学知道乘法的含义,熟悉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熟悉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育同学观看比较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预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其次组 7+83+3 6+4+35+5+5
1 7+2+6+14+4+4+4 1+3+4+5+22+2+2+2+2 同学按要求口答后,老师引导同学观看: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其次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其次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同学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同学说出5个2. (二)学习新课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日要讨论的问题.
2 2.出示例1摆一摆,算一算 老师边演示边提问: (1)老师是怎样摆的? (老师先摆2朵,再摆2朵,最终又摆2朵)摆了几个2,(3个2)老师板书:3个2.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依据同学回答,老师板书) 用加法算:2+2+2=6 (3)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老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熟悉)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老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同学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3 3.由同学摆正方形 老师指导同学操作: 拿出3个正方形,摆成一竖行,这是1个3;其次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三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四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4个3) 老师启发提问: (1)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3+3+3+3=12) (2)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4=12) (3)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同学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提出要求: (1)每堆摆4个圆片,摆5堆,这是几个几? (2)在小组内争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4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同学们想象一下,上面这道题,假如每堆摆4个圆片,摆10堆,100堆,求一共有多少个,假如列加法算式,这个算式肯定很长很长,那么列乘法算式呢?只要4×10,4×100.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预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3×2;5+5+55×3;4+4+4+44×4;2+2+2+2+22×5 2.嬉戏 (1)拍手嬉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同学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嬉戏.老师每次拍5下,拍4次.(由同学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伴侣(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7+7+76+6+6 6×31×5 1+1+1+1+19+9+9+9+9 9×57×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5 这一节是同学学习乘法的开头.教学时从加法引入,在复习预备中支配了两组连加题,一组加数不同,另一组每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并介绍这组算式的另一种读法,就是几个几连加,为学习乘法做预备. 学习新课部分支配了三个例题,都是要摆一摆,算一算.重点关心同学学好第一个例题,由老师摆,2朵2朵地摆,摆了3次,由同学列出加法算式,发觉加法算式的特点,老师介绍新的算法,把乘法和求相同加数和的加法紧密联系起来.使同学体会到乘法算式的含义,会读出乘法算式.第2个和第3个例题逐步放手让同学摆,在小组内争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和改写成乘法算式.通过三个例题,特别自然地概括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巩固反馈部分的支配,留意前后呼应,把复习预备中的两组题,由同学选择哪组题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支配了两则嬉戏,使同学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 乘法初步熟悉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同学知道乘法的含义,熟悉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熟悉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6 (四)培育同学观看比较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预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其次组 7+83+3 6+4+35+5+5 7+2+6+14+4+4+4 1+3+4+5+22+2+2+2+2 同学按要求口答后,老师引导同学观看: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其次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7 2.像其次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同学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同学说出5个2. (二)学习新课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日要讨论的问题. 2.出示例1摆一摆,算一算 老师边演示边提问: (1)老师是怎样摆的? (老师先摆2朵,再摆2朵,最终又摆2朵)摆了几个2,(3个2)老师板书:3个2.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依据同学回答,老师板书) 用加法算:2+2+2=6
8 (3)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老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老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同学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3.由同学摆正方形 老师指导同学操作: 拿出3个正方形,摆成一竖行,这是1个3;其次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三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四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4个3) 老师启发提问: (1)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3+3+3+3=12)
9 (2)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4=12) (3)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同学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提出要求: (1)每堆摆4个圆片,摆5堆,这是几个几? (2)在小组内争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同学们想象一下,上面这道题,假如每堆摆4个圆片,摆10堆,100堆,求一共有多少个,假如列加法算式,这个算式肯定很长很长,那么列乘法算式呢?只要4×10,4×100.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预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10 3+33×2;5+5+55×3;4+4+4+44×4;2+2+2+2+22×5 2.嬉戏 (1)拍手嬉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同学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嬉戏.老师每次拍5下,拍4次.(由同学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伴侣(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7+7+76+6+6 6×31×5 1+1+1+1+19+9+9+9+9 9×57×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一节是同学学习乘法的开头.教学时从加法引入,在复习预备中支配了两组连加题,一组加数不同,另一组每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并介绍这组算式的另一种读法,就是几个几连加,为学习乘法做预备.
11 学习新课部分支配了三个例题,都是要摆一摆,算一算.重点关心同学学好第一个例题,由老师摆,2朵2朵地摆,摆了3次,由同学列出加法算式,发觉加法算式的特点,老师介绍新的算法,把乘法和求相同加数和的加法紧密联系起来.使同学体会到乘法算式的含义,会读出乘法算式.第2个和第3个例题逐步放手让同学摆,在小组内争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和改写成乘法算式.通过三个例题,特别自然地概括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巩固反馈部分的支配,留意前后呼应,把复习预备中的两组题,由同学选择哪组题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支配了两则嬉戏,使同学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乘法初步熟悉篇3 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其目的是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动身,使同学体会乘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系,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关心同学体验乘法的含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一对多”现象,如,一张桌子4条腿,一个人2只手,一辆汽车有4个轮子等。我们在数数的时候,常常2个2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也就是说,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而同学只学过用加法进行计算,假如相同加数的个数多了,就很麻烦,加法有肯定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材支配了“数一数”“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景,通过多种活动来体验乘法的意义。
12 “儿童乐园”这一节就是学习乘法的初步熟悉,在前面“数一数”的基础上,同学已体会到用连加计算很麻烦,迫切要求查找一种新的方法。老师利用“儿童乐园”这一生活情景,连续组织“数一数”活动,在详细活动中,老师介绍一种新的方法,使同学体会乘法的含义。教学时,可以让同学独立观看画面,再想一想能提出哪些问题。老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连加问题引入乘法,介绍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各部分名称。在介绍乘法算式时,要明确一个情景对应两个乘法算式,如,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或2×4,同学只要求写出其中一个就可以了。然后再让同学用乘法解答其他的问题。当同学提出“椅子上一共坐多少人?”这一问题时,同学列出加法算式:3+2+1,这个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假如有的同学提出:“两排椅子一共坐多少人?”列出加法算式:3+3,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也有的同学可能提出:假如把第一排的一个孩子移到其次排右边女孩旁边,求“椅子上一共坐多少人?”时,列出加法算式:2+2+2,就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了。这样设计,就可以充分利用书上的情景,关心同学体验乘法的含义。
13 “动物聚会”中的连一连,左图表示6个3,右图表示3个6,让同学在详细情景中理解6个3和3个6是不同的,但都可以写成3×6或6×3。练一练中的第2题,3×2可以摆成:每堆2个,有3堆,表示3个2;也可以摆成每堆3个,有2堆,表示2个3。实践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伴说一说”。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一对多”现象,都可以用乘法解决,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找一找身边的乘法问题,用文字或拼音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沟通。有的老师把全班的问题汇合起来,再交给大家来解决,孩子们对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爱好很高,同时也培育了同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乘法初步熟悉篇4 人类接触数学是从数数开头的,由数数进展到用加法来进行详细运算比较顺当成章,而由加法运算过渡到乘法运算则是一次质的飞跃。乘法的出现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制造,这体现为: 1、简化意识的形成。前人在做大量的加法时,不自觉的关注到加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加数相同的加法,一类是加数不同的加法。加数不同的加法必需把全部的加数都排列出来,而加数相同的加法是不是可以有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呢?正是这样一种质疑反思促使了更简便的方法(即乘法)的形成。 2、思维视角的变化。在乘法出现之前,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他们所关注的都是整体里的详细数量,如这边有5个人,那边也有5个人。这属于同一层面的视角,而乘法则必需既留意到整体里的详细数量(每边5个),同时还关注到整体的个数(有2边),这可谓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思维视角发生了变化,显示出思维层次的提升。
14 有史料表明:人类几万年前就学会了用加法,而用乘法则是近几前年的事。既然人类把握乘法经受了这么长的时间,那我们教“乘法的初步熟悉”就不行能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对于同学而言,初次接触乘法,好像大海中的一艘没有航标航船,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前行。因此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特殊注意体现数学文明的探究历程,要返回学问生成的原始状态。尽量要让同学能向前人那样经受“做乘法”的探究过程。 我在以前的教学中,最擅长的就是扮演“先知先觉”的上帝角色。由于我已经知道了乘法的存在,所以我在教学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同学很快的获得这一学问,而不是让同学回到学问生成的原生状态,让同学把相关的学问制造出来,也就是说,我的教学始终是一种“为我”的状态,而不是“为他”的状态。说明我经常是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而不是站在同学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