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ID:83096643

大小:20.0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08-12

上传者:longlongchui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1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2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3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4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5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6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7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8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9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16篇)《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篇1  教学目标:  1.启发同学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同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资料助读:  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训练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1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宏大的思想家、训练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讨论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新知学习:  1.课文朗读:  ①范读:老师朗读示范。同学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同学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同学沟通后,老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质疑沟通: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相互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老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其次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2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意,不傲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诚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觉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篇5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见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熟悉孔子虽遭挫折,仍不躲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行而为之”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3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谈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劝说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见的动身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谈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同学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校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同学背诵后转入新课)今日,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4  引导同学看〔预习提示〕和解释①。老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训练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见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的观点。为宣扬其主见,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致力于训练工作,整理、讨论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果,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能的同学。  二、指导预习  1.同学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yú)虎兕(sì)柙(xiá)椟(dú)  “无乃……与”“何以……为”  2.思索:(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全文)  2.讲读第1段  (1)指名同学口译第1自然段

5  (2)讲解重点字句: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唯恐(是)……吧”。“无”、“乃”,即“不”、“是”,“与”是疑问语气助词。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之意。与,通“欤”。是,宾语提前的标志。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疑问句式。  (3)老师提问,引导同学作答。  ①第1段写什么内容?  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  分析: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其次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②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问: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  其次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行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3.讲读第2段  (1)指名同学试译第2段,老师订正。

6  (2)讲解字词难点:“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持”,扶持;“颠”,倒下。  (3)老师提问,同学作答  孔子其次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  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赐予反对,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文中用虎兕比方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方颛臾将要遭灾。  4.讲读第3段  (1)讲解重点字词句: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倾,倾覆。②“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来、安,都是使动词。③“萧墙”见注。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2)指名同学翻译第3段。  (3)老师提问,引导同学作答。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  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见。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见,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7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谈论文。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亮,显得慷慨激扬。孔子认为财宝不均、.担心是国家之患,主见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见的根本动身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对,谈话极有层次,并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加了劝说力。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虎兕出于柙  ③龟玉毁于椟中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8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1.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2.略)  五、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  政治主见: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其次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荷蓧丈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今日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  板书课题:《荷蓧丈人》  二、指导预习  1.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  2.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9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同学试译第1段  (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②“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hè),肩负;蓧(diào),除草的农具。③“四体”,四肢。④“食(sì)之”,请他吃饭。食,“请……吃”。  (2)老师提问,引导同学作答  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见清静无为,主见避世,主见“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处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行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如何?  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尊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  ③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头对子路很生气,很傲慢,见子路对他恭尊敬敬,又热忱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现田园生活的安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见,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蓧丈人?

10  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见。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讲读第2段  (1)指名同学翻译第2段  (2)讲解重点字词: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见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见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  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谈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谈论好像应当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  3.归结全文  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第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状况。第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行废”的一番谈论。

11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当出来做官,关心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行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雪白之身,却遗忘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由于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接受,也应当出仕,连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躲避现实,乐观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行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乐观的。  四、练习  1.指导同学完成“思索和练习”一。  2.在下列括号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明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2)(孔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3.笔译第2段。  五、板书  荷蓧丈人  一、子路遇荷蓧丈人(叙述)  荷蓧丈人:隐者清静无为隐居避世  子路:恭尊敬敬(态度)  孔子:欲告之君臣之义

12  二、子路的一番谈论(君臣大义)  孔子的主见:不仕无义反对消极遁世知其不行为而为之《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篇6  一、教学目标  ①把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比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预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爱好,导入学习

13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殊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日,其精华部分依旧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宏大的思想家、训练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讨论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训练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当时.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老师朗读示范。同学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同学自读课文,

14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同学沟通后,老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老师应当在分析中给同学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同学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老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留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详细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沟通: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相互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老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同学自主阅读)  同学思索: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同学沟通后,老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虚心,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索和复习。  同学再思索:哪些语句强调虚心,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索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  独立思索、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训练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准备?  五、课外延长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爱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沟通展览。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16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老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沟通:班上沟通,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沟通写松柏的诗句,同学小组内沟通。  同学争论沟通: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