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1839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2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论语》十二导学案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理解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资料助读:孔子及《论语》简介(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2)孔子(前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
2、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化乃至世界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新知学习:1.朗读: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②自渎:学生自读。③感知:本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2、质疑交流:就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uè)乎?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ùn),不亦君子乎?”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
3、”“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三省”,多次反省。言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
4、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一)内容提要本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二)问题设计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2“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3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4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三)本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格言警句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
6、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一个时期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体验反思:1学了这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2与自相对照,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
7、缺?应怎样改进?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拓展体验:1在本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好,今后有何打算?外延伸:1从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