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精选16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1 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依据思路,探究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熟悉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富强富强而勤奋学习。 重点重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方法指导:1、朗读法2、争论法 一、自主学习 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2、探究背景 3、预习注音 徘徊()长歌当哭()菲薄()踌躇() 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 喋血()攒射()屠戮()和气() 浸渍()殒身不恤()洗涤()绯红() 尸骸()
1 二、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2、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从全文来看,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三、当堂检测 《新新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四、巩固练习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五、收获和怀疑《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2 一、自主学习 1、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2、为什么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 二、合作探究 1、“我已经出离生气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下面三句在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
2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但她却经常微笑着,态度很温柔。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柔。”这样写有何作用? 三、当堂检测 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绽开? 四、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其次、四节。 2、仿照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五、收获和怀疑《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3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 一、自主学习
3 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照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二、合作探究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 (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2、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观察微茫的盼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3、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三、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
4足。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足的是公平的空气。汉文照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学校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比较从前的医生的谈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特别深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异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非常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状况是无从顾及的。为此,他经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意的;他特殊喜爱采集矿石标本,不但由于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学问的理解,而且喜爱那嶙峋而不规章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好像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徉徜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异的世界。 (6)学问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比起四周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他情愿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7)其次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6 (9)多么美丽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奇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制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四周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明显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欲,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10)《天演论》是英国闻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高校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劝说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个人的危机。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自力,自强,独立,自主,这就是一切。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7 (12)只要有空,就按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1899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1901路矿学堂毕业。 1、本文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与品行? 2、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观赏第(4)和第(9)两段文字? 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于鲁迅的启发与影响。 四、巩固练习 1、背诵2、4部分 2、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3、完成书上练习。 五、收获和怀疑《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4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状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 (一)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绽开?
8 提示:思路先依时间挨次,从平常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大事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抵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柔”,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二)齐读第四节进行分析:抒写惊愕、义愤 ●1.为什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气的刘和珍君”? 写“始终微笑”“和气”的刘和珍“欣然前往”参与请愿,却无端在执政府前中弹、喋血、死掉,表现出对此毫无预备,反衬反动势力的凶残出人意料。 ●2、怎样理解“缄默呵,缄默呵!不在缄默中爆发,就在缄默中灭亡”? “缄默”,就是“默无声息”。
9这里说的是两种缄默:一种是“出离生气”、陷于极度哀思的“缄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缄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抵抗,走向灭亡的“缄默”。两种“缄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缄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缄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怀着最大的生气,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终点,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需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由于“惨象”和“流言”使庸人们可怕而不敢说,表明白庸人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重点句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缄默呵,缄默呵!不在缄默中爆发,就在缄默中灭亡。
10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剧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遗忘:缄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召唤、激励和鼓动。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话如何理解?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其凶残地用武力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精神统治。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竟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武力屠杀加精神统治,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四)分析第五部分:叙述遇难受程 1.设置四个的问题,给同学5分钟自读。 ①为何详写?——突出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无耻(根本不是“暴徒”) ②断句的作用?——悲愤。将内心的悲愤感情在文字形式上很好地表达出来。 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为国为民,自觉参与 ④微笑共提到几次?作用?——反衬出段政府的凶残
11 2.理解句子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创造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宏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同学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话如何理解? 第五部分第2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相互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第3段)接着从这两个方面绽开:第一句写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状况,着重就相互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连续在三个女子一面绽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创造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宏大呵!”这个“宏大”当然指三个女子宏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相互救助的状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宏大的确令人惊心动魄。
12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讽。“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究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xx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xx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同学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同学。屠戮妇婴与惩创同学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同学。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宏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竟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如何理解。 白描手法:细致逼真,惊心动魄。刻画出反动派丑恶、猖狂的嘴脸。 (五)分析第六部分:总结阅历教训、指出意义 ●1.提到了哪两种人?有什么含义? 生答,师小结,出示: 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与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根本的区分,但是他们对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谈资。 有恶意的闲人:反动文人,为了掩盖统治者的罪行竟无耻地制造流言。 ●2、怎样理解“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13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六)分析第七部分:热忱讴歌赞颂 ●区分“竟会”“竟至”竟能” 同:强调出乎意料 异:竟会:不赞成 竟至:不赞成(责备更深) 竟能:赞扬 重点句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观察微茫的盼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依稀”,模模糊糊。“微茫”,模糊,不清楚。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很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大事中看到一点盼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盼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威猛坚决地去斗争、前进。 1.区分“苟活者”、“真的猛士”。 苟活者:有肯定的是非观念,.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有走向斗争的可能。 3.“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4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生气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七)、总结全文 1、课文结构:前两节:如同序曲当中三节:纪念主体后两节:如同尾声(回应开头) 2、线索:剧烈的悲愤之情,一以贯之。 补充许广平:“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 哭。”——许广平 [老师总结]:通观全文,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生气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阅历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赐予高度评价。这就是思想感情进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其次、四节。 2.归纳本文写作特点:将记叙、谈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精辟,富有哲理,布满深厚的抒情颜色;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再
15仿照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5 1.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生气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同学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上升中同学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推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力量。同时,《记念刘和珍君》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同学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制造性的解读,体会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英勇果决的精神。 ②教学重点:理清思想感情进展的脉络。
16 ③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2.说教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纳朗读法、质疑法、争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同学朗读、质疑、思索、争论,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法,"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200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高校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生气,毅然写下了这悲愤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同学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同学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7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引导同学熟悉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状况,第1、2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6、7节揭示了大事的教训和意义。 ③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抵抗校长、虑及母校、参与请愿等,熟悉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抵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 ④探究课后练习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含义,以及探究其次节第一二两句"真的猛士'的含义,了解对反动政府暴行的生气、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的激励的感情。并背诵其次节。 ⑤朗读第四节,探究第四节的几个独立段作用以及"缄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理解的激愤感情。 ⑥借助陶潜的诗以及"至于这一回'"苟活者'句的理解,熟悉第六七节中关于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⑦探究"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的含义,进一步熟悉当时.的状况。 ⑧课堂小结。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无耻,同时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
18 ⑨作业。搜集鲁迅、刘和珍相关资料相互沟通。为刘和珍塑像设计说明书,200字左右。学习鲁迅先生关怀.,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5.板书设计(略)《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6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县第一中学 曹 农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⑴ 把握“寥落、桀骜、屠戮、蹀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⑵ 学会采纳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力量目标: ⑴ 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力量。 ⑵ 训练并培育同学理清文章思路的力量。 3、德育目标: 熟悉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想感情进展的脉络。 2、理清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支配】 课堂教学两课时,训练两课时。
19 【预习提纲】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2、利用工具书,排解字词障碍。 3、试概括每一小节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同学预习状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同学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进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20 同学们,在上一课我们了解了用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个字来概括北大的优良传统,并明白了北高校生发起的五·四运动,正是集中体现了北高校生的爱国精神。其实在那黑暗的年月,不仅北大,当时北京其它高校的爱国同学,都曾走上街头,用各种方式来挽救民族的危亡,甚至为此流血牺牲。比如,上世纪二十年月发生的震动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四十多位青年同学,不仅有北大的,也有其它高校的,如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并惨遭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同学自治会的.刘和珍就是当时北京女子师范高校的。下面就请几位同学按要求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惨案的经过,其他同学预备补充。 二、同学结合已发背景资料和课文中的有关信息介绍 用投影仪打出要求: 1、惨案发生的缘由。 2、惨案发生的经过。 3、惨案发生后当时.各方面的反映。 (同学作答时,教者可结合本题指导同学如何筛选、提炼、概括、组织作答)
21 从刚才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这次同学游行请愿完全是出于一片爱国的热诚,是为了声援当时政府的外交,反对帝国主义对我国主权的侵害,可这一合理合法的爱国行为却遭到了卖国军阀政府的血腥镇压,请愿群众死伤至数百人。当时受伤的还有我们熟识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这次清愿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李大钊。另一位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儿子,中共北方区负责人陈乔年也在执政府前被士兵用刺刀刺伤。惨案发生后,全国各界全都痛斥反动军阀的残暴行径,中共发表声明,指出段祺瑞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卖国贼,号召全国人民“声讨之”。闻名作家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新中国的女子》等文章来生气责备军阀的暴行,盛赞刘和珍等人的爱国精神;闻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闻名作家朱自清参与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同学的鲜血还洒在他身上,3月23日他生气地写下了《执政府.记》;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语老师闻名作家林语堂,写下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怀念自己的同学刘和珍,痛斥军阀的残暴;闻名诗人闻一多也发表了《文艺与爱国──记念三月十八》。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闻名的作家──鲁迅当时就在北京女子师范高校任教,在得知惨案后,更是悲愤难当,于当天就写下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接连写下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如此“讨赤”》等文,生气责备军阀政府的暴行,驳斥无耻文人的谎言。经过冷静思索后,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分析总结了这次惨案的意义与教训写下了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 昨天我已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来检查一下预习的状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并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教者可从其中选择十个词听写) 徘徊 正告 寥落 倘使 洋溢 痛定 出离 深味 菲薄 惨淡 淋漓 洗涤 造化 微漠 踌躇 惊诧 桀骜 锐利 租赁 旧观 引退 黯然 噩耗 不惮
22 立仆 尸骸 创伤 沉勇 转辗 攒射 屠戮 寥寥 浸渍 绯红 山阿 从容 干练 依稀 微茫 直面 正视 广有羽翼 殒身不恤 长歌当哭 三、指导同学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那么依据你们已有的阅读和写作的阅历看,这类文章应当写哪些内容? (教者可将同学的回答逐一写在黑板上,一般会有:交代写作的缘由,记叙怀念对象的生平事迹,概括怀念对象的思想、精神,对怀念对象进行评价,抒发怀念之情,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 明确:在本文七大段中。 2、提问: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快速扫瞄课文,看看同学们所说的哪些文章中写到了?分别是哪几段?又有哪些是同学们没有说到的?为什么大家没说到? (在同学们看书、思索、发言后,教者可引导同学明确文章的总体思路) 3、提问:课文集中记叙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的是哪几段? 明确:三、四、五段。
23 (这里可穿插问:是不是全部的怀念文章都要写怀念对象逝世或遇难、牺牲的经过?目的是为了让同学搞懂用两段文字写遇难经过的缘由和作用) 4、提问:第一、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5、能找出标志句吗? 明确:第一段与其次段中的几个“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句子。 (教者视时间可引导同学弄清这几个句子与“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否冲突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懂得写作篇文章的详细缘由: ⑴ 应程君所请; ⑵ 刘不仅是我的同学,更是我志同道合的战友,使我怀念; ⑶ 抒发悲愤,祭祀烈士; ⑷ 提示庸人,莫忘惨案) 6、提问:第六、七两段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教者小结:全文思路的中国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化一步,谈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叉,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24 四、布置课后作业 1、连续反复阅读课文,思索下列问题,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⑴ 为何从追悼会写起? ⑵ 文章其次大部分的挨次是什么? ⑶ 能否将第六段与第七段的挨次颠倒一下? 2、思索:鲁迅在本文写哪几类人?他们在惨案中的有哪些行为?惨案发生后,他们又有哪些反应?鲁迅对他们的情感与评价分别是什么?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2、进一步体会的情感,培育同学筛选信息,概括组织语言的力量。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 一、理清本文局部思路 1、提问:为何从追悼会写起? 明确: ⑴ 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⑵ 便于交代写作的缘起。 ⑶ 便于抒发的悲愤之情。
25 2、提问:三、四、五段是按什么挨次支配的? 明确:其次部分是按时间挨次来支配的。先回忆与刘和珍初识,再详写遇难经过。 3、六、七两段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由于第六段虽然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之情,但更多的是冷静地揭示这次惨案的教训,而鲁迅是明确地表示他不赞成徒手请愿,认为以这种方式所流的鲜血无助于.的进步。(这里可顺带关心同学理解本段中语句的含义)第七段是热忱赞颂了此次惨案的意义,即显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和烈士的鲜血将会使“庸人”看到盼望,将会激励“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这两段前者是否定,情感较为阴暗、消沉,而后者是确定,情感较为激越、昂扬,所以这样支配更能体现写作此文是为了悼念死者,训练、激励生者的目的。 教者小结,展现投影: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挨次 记 悼念烈士 爱 交代写作缘由 抒悲愤之情 念 (一、二) 唤醒庸人 憎 刘 记念刘和珍君 追述生前事迹 生前 和 (三、四、五)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26 珍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君 (六、七) 激励奋然前行 确定 二、结合对文中人物分析,体会的情感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同学们在填写时要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语句或词语。) 人物类别惨案中的表现惨案后的反应的评价、情感 真的猛士欣然前往,相互救助从容遇难,殒身不恤哀伤烈士,痛斥反动政府及走狗文人 奉献悲伤与敬重 庸人(苟活者) 冷漠旁观 忘却悲伤苟且偷生 提示,并赐予盼望中外杀人者及反动文人 凶残虐杀 制造流言,掩盖诬陷深感生气,斥其卑劣
27 2、教者要相机指导同学学会筛选信息,能抓住关键词语并进行提炼概括,组织成精炼的语言作答。 3、本表格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同学能言之成理即可。 4、在组织同学争论的过程中,可对同学不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 三、小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的二、四两段。 2、划出仍不理解的语句,下节课提出。 3、完成《优化设计》课内部分的作业。 4、完成《提高作业》课内部分的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 2、指导同学如何依据文章的思路来理解语句的含义。 3、讲评作业。 4、完成《记念刘和珍君》课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教者在检查时,可依据同学背诵状况,指导同学如何把握结合文章思路进行背诵的技巧) 二、逐一指导同学理解文中疑难句子的含义
28 (同学提出的句子大约和《老师用书》中的差不多,指导的关键是让同学把句子放在所在的详细语境中结合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总体思路来理解,对于少数在语文界至今仍有异议的句子应以敬重同学的看法为好。详细分析指导内容略)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简单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依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就是依据思路去读。 三、讲评作业 四、进行课堂训练 练习题为《优化设计》中课外练习二。 五、布置课后作业《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7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 巫红涛 【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旧教材的选文,但教学要求与旧教材完全不同,重点在理清思路,因此教学方法与重点应体现出新教材的特点。
29 作为刚升上高中的同学,本文阅读理解难度较高。缘由有二:一是写作背景离同学太远,同学难有真实感受;二是鲁迅的语言很简练但含意很深刻,有时又曲折达意,这对于.阅历尚浅的同学来说,要理解它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是较为困难的。但虽然如此,基于本课教学的新要求,讲解课文内容不作教学重点,可采纳同学提问,老师答疑等方式来解决词句理解问题。另外,还可通过供应较丰富的背景资料关心同学尽量理解的思想和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2、把握全文思路及思想感情进展的脉络。 3、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策略】 1、整体略读,把握整体思路。 2、局部精读,细细理清思想感情进展脉络。 【教学媒体】 1、投影机。 2、有关当年同学运动的影片片段。 3、印发朱自清的《执政府.》及鲁迅的《无花的蔷薇二》。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略读全文,解决难读难懂的字、词、句。
30 2、为文章7个小节分层次。 二、导入 1、回顾鲁迅作品。 2、解题: “记”──纪 (以此让同学了解鲁迅作品中的语言有着当时时代的烙印,不宜作为现代规范语言的标准。) 三、介绍背景 1、注解一。 2、介绍刘和珍及“北师大大事”。 3、介绍朱自清《执政府.》和鲁迅《无花蔷薇二》。 (注:介绍背景目的是设置一个情景和氛围让同学能在此情景和氛围中感受的感情,因此,可采纳图片、电影片段和朗诵等感染同学。) 三、复习理清思路的方法 1、分段,概括各段大意。 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规律关系。 3、了解段落与表现中心的关系。 (注:此方法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已有所总结,这里是进行复习。) 四、检查预习 (目的:理清课文的整体思路。)
31 提问:全文共七节,可以归并为几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明确:一、二∕三、四、五∕六、七 纪念缘由→追忆→意义 五、进一步理清思路和感情进展的脉络 (设想:通过提问,引导同学思索,从而找出思想进展的脉络。) 提问: 1、纪念刘和珍的缘由是什么?有这些缘由为什么却说无话可说? 2、无话可说又为什么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3、追忆刘和珍抓住什么特点来写?为什么? 4、第四、五节都写了“3.18”惨案,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从第六、七节看,鲁迅对“3.18”的态度是怎样的? (注:通过让同学回答这些问题,引导同学整理思路并板书出来。) (板书见后) 六、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将难以理解的词句找出来。 其次课时
32 一、总结上一课要点 二、理解感情进展的脉络 提问:从文章各部分流露出的感情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沉痛悼念交积悲愤控诉。 其次部分:深情缅怀交积无情揭露。 第三部分:深深思索。 通过一些关联词语体会如何将悲愤感情交积在一起组成线索贯穿全文。 (补充板书。) 三、明确局部思路 分析第四节,让同学点出引领思路的关联词语,从而理清是如何逐步深化地揭露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惊闻噩耗→颇为怀疑→证明是事实→之后更有诽谤和流言,难以置信→发出在缄默中爆发的号召。 四、同学提问,老师答疑,解决疑难 五、解决练习 【附板书】 纪念缘由 写的必要 程君正告 沉痛悼念(悲) 预定莽原
33 无话可说 洋溢—艰于 悲愤控诉(愤) ↓ 阴险—悲伤 目的 猛士:直面正视──正面讴歌 (悲) 庸人:偷生忘却──含蓄批判 追忆 刘和珍 不屈、抵抗 深情缅怀(悲) 微笑、温柔 忧虑、泣下 惨案经过 棍棒虐杀──惨象 无情揭露(愤) ↓ 受人利用──流言 惨案细节 欣然前往 热闹赞颂(悲愤) 从容转辗 意义 教训 至多:意义寥寥 思索(痛) 至少:浸渍人心 意义 中国女子是以为证 苟活者:观察盼望 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8 【学习目的】1.
34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牢记血债,.教训,增加民族自尊心、自信念。 2.抓住思想感情进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一.简介与解题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识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愿》、《家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纪念”。
35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高校英文系的同学。1926年3月,大沽口大事发生。18日早晨,身为同学自治会.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君:是对人的尊称。 (4)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血债。) (5)有关时代背景
36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大事。1926年3月12日,为了关心奉系军阀张作霖毁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大事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四周集中各国军队,预备武力攻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害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剧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阔群众更加生气。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生气,在文末特地注明白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与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将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1926年4月12日第74期,后由编入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 二.整体感知1.留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①长歌当(dànǒshā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 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老师板书) 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同学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老师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熟悉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阅历教训。
37⑦热忱讴歌赞颂。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感情线索: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绝望,对当时.现状的忧愤,对.将来寄予的盼望……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呈线性绽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老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敬重——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其次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38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渴望并召唤他们“爆发”。 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化一步,谈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叉,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贯穿全文的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三、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请同学思索,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绽开?3、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 其次课时 一、抽查背诵状况。 二、详细分析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三部分) (一)分析第一其次部分(听音频朗读) 提问“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绽开?”
39 ▼提示缘由:第一,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气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伤”、“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其次,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问1: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同学留意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心情的哀痛、哀痛,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实。 ●重点句①、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伤。我已经出离生气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
40①“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伤,但或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生气”,生气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地体会。“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行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凄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奉献”,尊敬地呈现。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化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chīmèiwǎngliǎng害人的鬼怪的统称),不要由于肆无忌惮地杀人而兴奋得太早,血债是肯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重点句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②“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忱讴歌。真正威猛的革命志士,能严厉 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勇敢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凄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宏大,何等的崇高。 问2:分别提到了哪两种人? ●怎样理解“真的猛士”?
41 鲁迅写作此文时已经“出离生气”了,那么“出离生气”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的确以猛士的姿势出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原来说“猛士”足已表达的意思,再加上“真的”来修饰,起强调作用。“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盼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转变惨淡的人生,为制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庸人: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意,不奋起抵抗、斗争,客观上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 问3:采纳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 问4:“哀痛者”“幸福者”的含义? 哀痛者:为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 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地斗争,为人民谋福利为最大幸福。 问5:找出文中的三处“必要”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三处必要的含义? 三个“必要”(写作缘起):(解决: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最大的悲伤和敬重,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也”和“早”二字说明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
42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其次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1纪念死者。 2要揭去“很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 3为了使庸人勿忘,要人们.教训。 问6.课文从第三部分才正式进入记念部分,那么一、二两部分可否去掉? 不行去掉,由于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这样的内容: (1)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哪三种人? (2)说明两周以来三种不同的人的动态: (3)表明自己悲愤的感情。 (二)分析第三部分:回忆熟悉过程 ●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熟悉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挨次有: ①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②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③成为同学自治会成员;④经常微笑着,态度很温柔;⑤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⑥“欣然前往”参与请愿运动;⑦中弹牺牲。
43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同学,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力量,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和善,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老师再与同学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 抵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同学”,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同学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抵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柔”,表现了刘和珍的和善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老师板书: 2.为何反复强调“微笑、温柔”?反衬敌人的凶残,流言家的卑劣 三、布置作业:1、背诵2、4小节。2、思索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绽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14 按进度今日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课前我们几名年轻老师看法重重,认为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距当今时代较远且文字深奥,很难为当今同学接受,不如不学。但迫于组内的统一支配,加上对鲁迅先生的仰慕,勉为其难,上就上吧。
44 为了便利教学,我换了一种授课思路。第一节课同学自读,思索四个问题:第一,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死的?其次,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样的影响、价值或意义?第四,找出你最喜爱的文句,说说你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其次节课争论沟通上述四个问题。这样上不是应付吗? 9点45分,我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走出办公室。真是祸不单行,在教室门口又恰逢高一新老师11人前来听课学习,我的心更是坠坠担心起来,真是让我尴尬!我的心怦怦直跳。怎么办?人都来了,虚心学习的,不能撵走吧?同学都有预习了,问题也思索了,不能不上吧…… 没想到的是,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特别精彩。他们针对问题,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对刘和珍的理解特别周全,对不同人不同的反映与评价,对“庸人”麻木心理的理解虽然有失深度,但经过我的启发诱导,也算比较到位了。特殊是同学们在谈到他们自己所喜爱的句子时,前引后联,分析之精彩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课后,我长出了一口气。几位听课老师却是交口赞扬,“郭老师,这节课上得太棒了!”“郭老师,你驾驭课堂的力量真高!”“你真会激发同学”“你的同学太好了。” 现在想想,这节课之所以能够胜利,或许得益于以下几点意识或设计思路:
45 第一:我在课前让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了充分的预习。他们有时间去充分地接触文本,产生与文本的对话。 其次:问题设置得利。围绕课文设置的几个问题切入口不大,从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既能让同学们对文章作纵向的结合,又能在面上绽开,还能让同学们以同学们自己爱好进行选择鉴赏。 第三:取舍得当。一篇文章可学内容许多,特殊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结构、选材、语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究。这时我根据教学的实际,依照教学的规律,作好取舍,选出重点,从而更有效地去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 第四: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地实现同学的主体地位,提高同学的力量”。 由于老师永久代替不了同学。现代训练学认为:并非老师讲了,同学就会了,而是同学学了、悟了。老师要多给同学表达自己思想,展现自我的机会,多给同学评价的机会。从而转变过去那种“带着学问走向同学”“满堂灌”的单一式教学方式,走向“带着同学走向学问”“授人以渔”,提高同学力量的正确轨道。
46 第五: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给同学一些权力,让他们去选取;给同学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同学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同学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同学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熬炼;给同学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一篇难“教”的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同学解读的几乎淋漓尽致,这是以前的我难以想象的,然而现在在课课标精神指引下的我带领同学却在两节课的时间之内很好地把它消化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好像在告知我们大家:老师教学观念的解放是训练解放的前提。要想让同学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必需给同学以时间和空间,让位于同学,真正实现同学的主体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让我感动,让我的教学观得以升华。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难“教”吗?《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15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以情导人)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一、导人新课(以情导人)·
47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伤、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头便已经走到了终点;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久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高校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最终按捺不住心中的生气,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久记住这笔滔天血债! 二、简介与解题 1.谁能简介一下本文?(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识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愿》、《家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纪念"。'
48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高校英文系的同学。1926年3月,大沽口大事发生。18日早晨,身为同学自治会.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字大校旗,冲人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君:是对人的尊称。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血债。) (5)有关时代背景
49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jk"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St--次.,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大事。1926年3月12日,为了关心奉系军阀张作霖毁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大事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四周集中各国军队,预备武力攻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害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剧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 恶、一场悲伤、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头便已经走到了终点;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久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高校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最终按捺不住心中的生气,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久记住这笔滔天血债! 二、简介与解题 1.谁能简介一下本文?(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识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愿》、《家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纪念"。'
50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高校英文系的同学。1926年3月,大沽口大事发生。18日早晨,身为同学自治会.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字大校旗,冲人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君:是对人的尊称。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血债。) (5)有关时代背景
51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jk"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St--次.,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大事。1926年3月12日,为了关心奉系军阀张作霖毁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大事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四周集中各国军队,预备武力攻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害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剧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见发生在执政府门前这场惨案的全景。 第三,写一个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高校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实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对死难者的沉痛悼念。 纪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整个历史大事,理解这篇课文,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3)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悲愤的感情线索基础上,理清全文的整体思路。 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感情及文章主要内容的语言归纳七节要点。(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其次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落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同学","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喋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宏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熟悉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52 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提示:第一段(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其次段(3-5),记述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索,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盼望。) 四、布置作业 1.为何先写写作缘由?这一内容思路分几步?写作意图是什么? 2.探究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绽开? 3.理清六、七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1)假如从第三节的刘和珍平常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挨次绽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提示:不好。由于假如先写刘和珍平常的表现,再按时间挨次绽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的感情历程,制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53 (2)第一节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假如去掉其次节,行不行?(提示:不行。由于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三·一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忘却了。慑于反动派的.威,寂然无声,因此"市街照旧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伤,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驶,不过两星期,就淡漠了。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魂。) (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状况,假如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行以?为什么?从概况到细节,思路是怎样绽开的?(提示:不行以。写刘和珍遇害状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状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依据。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状况,再写段政府酌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剧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生气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思路深化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与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 三、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的方法。 1,理解内容,分析层次(共13句) ①//②③④//⑤67//89//10.11.12.3 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挨次绽开。①听到噩耗;②一④怀疑态度;⑤一⑦见到尸骸;⑧⑨听到诬蔑;⑩一⑩悲叹怒
54吼。 2.细理思路. 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怀疑态度又分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缘由,推动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思路环环相扣,连接紧密,层层深化。 四、从理清思路着手理解句意,解读难句,进而深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提示: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抱负的人格。"真的猛士",指以刘和珍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直面",即正面面对。"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凄惨悲凉的黑暗现实。"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这"指"真的猛士"。这是一句感叹士气的反问句。
55 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个感情的进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伤",生气达于极点。"出离生气",便是一个飞跃。"出离生气"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的确以猛士的姿势"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盼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转变惨淡的人生,制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这段话是说,真正的革命者要敢于熟悉黑暗冷酷的.现实,要敢于为转变这种.现实而坚韧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真的猛士面对"惨淡的人生"时,为黑暗.的长存,人民命运不能转变而哀痛,所以说,他们是"哀痛者",他们是为国为民哀痛,当他们"正视淋漓的鲜血"时,为国为民而牺牲,为转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所以说,他们是"幸福者"。
56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提示:"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段政府的罪行这个角度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竟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创造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宏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同学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提示:第五节其次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相互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其次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绽开。 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状况,着重表现相互救助,沉勇友爱。思路连续在三个女子一面绽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创造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宏大呵!"这个"宏大"当然指三个女子宏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相互救助的状况,如此沉勇友爱,的确令人震撼。
57 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究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处同学,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同学。 屠戮妇婴与惩创同学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卜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同学。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宏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 4."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 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生气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五、课堂练习,进行指导 仿照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一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假如完不成,可做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索练习二、三。
58 2,背诵课文其次、四节。《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篇16 按进度今日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课前我们几名年轻老师看法重重,认为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距当今时代较远且文字深奥,很难为当今同学接受,不如不学。但迫于组内的统一支配,加上对鲁迅先生的仰慕,勉为其难,上就上吧。 为了便利教学,我换了一种授课思路。第一节课同学自读,思索四个问题:第一,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死的?其次,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样的影响、价值或意义?第四,找出你最喜爱的文句,说说你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其次节课争论沟通上述四个问题。这样上不是应付吗? 9点45分,我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走出办公室。真是祸不单行,在教室门口又恰逢高一新老师11人前来听课学习,我的心更是坠坠担心起来,真是让我尴尬!我的心怦怦直跳。怎么办?人都来了,虚心学习的,不能撵走吧?同学都有预习了,问题也思索了,不能不上吧……
59 没想到的是,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特别精彩。他们针对问题,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对刘和珍的理解特别周全,对不同人不同的反映与评价,对“庸人”麻木心理的理解虽然有失深度,但经过我的启发诱导,也算比较到位了。特殊是同学们在谈到他们自己所喜爱的句子时,前引后联,分析之精彩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课后,我长出了一口气。几位听课老师却是交口赞扬,“郭老师,这节课上得太棒了!”“郭老师,你驾驭课堂的力量真高!”“你真会激发同学”“你的同学太好了。” 现在想想,这节课之所以能够胜利,或许得益于以下几点意识或设计思路: 第一:我在课前让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了充分的预习。他们有时间去充分地接触文本,产生与文本的对话。 其次:问题设置得利。围绕课文设置的几个问题切入口不大,从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既能让同学们对文章作纵向的结合,又能在面上绽开,还能让同学们以同学们自己爱好进行选择鉴赏。 第三:取舍得当。一篇文章可学内容许多,特殊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结构、选材、语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究。这时我根据教学的实际,依照教学的规律,作好取舍,选出重点,从而更有效地去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 第四: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地实现同学的主体地位,提高同学的力量”。
60 由于老师永久代替不了同学。现代训练学认为:并非老师讲了,同学就会了,而是同学学了、悟了。老师要多给同学表达自己思想,展现自我的机会,多给同学评价的机会。从而转变过去那种“带着学问走向同学”“满堂灌”的单一式教学方式,走向“带着同学走向学问”“授人以渔”,提高同学力量的正确轨道。 第五: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给同学一些权力,让他们去选取;给同学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同学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同学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同学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熬炼;给同学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一篇难“教”的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同学解读的几乎淋漓尽致,这是以前的我难以想象的,然而现在在课课标精神指引下的我带领同学却在两节课的时间之内很好地把它消化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好像在告知我们大家:老师教学观念的解放是训练解放的前提。要想让同学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必需给同学以时间和空间,让位于同学,真正实现同学的主体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让我感动,让我的教学观得以升华。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难“教”吗?